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多篇】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多篇】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 篇一

在《圓的周長》教學設計中,通過課件出示情境導入,生動有趣的動畫激起了學生探索的慾望。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習的內容成爲學生自身的需要。

首先,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測量一元硬幣來探索出用線繞,在直尺上滾等直接測量圓的周長後,我又引出新的問題:那我們能不能用這些方法測量出圓形跑道的周長是多少?在黑板上畫上一個小圓如何測出它的周長?使學生自己切實體會到有些圓的周長沒辦法用繞線和滾動的方法測量出來,從而激發學生進一步的探究慾望,再去探索新的求的方法,這使得下面的學習有了驅動力。

其次,在測量周長與計算周長與直徑的比值這一環節中,我明確的提出了提出活動要求,同時出示學習指南:小組合作,測量三個大小不同的圓形紙片的周長和直徑,由組長分工(有的測量,有的記錄,有的計算)。把數據填在學習卡片上。讓學生在具體實驗中,體會圓的周長是直徑的三倍多一點,從而導入圓周率的教學,知道圓周率的相關知識。進一步推導出c=πd,c=2πr。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達到突破難點的效果,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學生的合作能力、思維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也可以得到發展。

總之,讓學生再熟悉的、感興趣的數學活動中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使學生真正體驗和理解數學,讓他們知道數學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一、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導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利用班上的***、男、女生人數,來說說比的知識,這種貼近學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戰性的實際問題,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且這種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問題中,能使學生真正體會數學不是枯燥無味的,數學就在身邊。

二、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探究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生活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三、嘗試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達到學以致用

讓學生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但又不是簡單的解題訓練。在練習的設計上,採用多種形式步步提高,通過有層次和有坡度的一組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佈置作業

讓學生明白比不但與生活有關,和自己也有關係,更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五、不足與疑惑

由於在突破重點這一環節花了較多時間,所以練習的量相對少了一些。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 篇二

在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教材先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測量圓的周長。 我打破了教材有什麼教什麼的傳統做法,放手讓學生探索創造,學生帶着老師提出的問題(如何測量圓的周長?),一邊思考,一邊動手,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這樣,學生有充裕的思考時間,有**的活動空間,有自我表現的機會,更有了一份創造的信心。同學們個個情緒高漲,躍躍欲試,課堂氣氛異常活躍。通過動手操作,大膽實踐,探索出用“繞”、“滾”、“截”等多種方法測量圓的周長,並歸納出它們的共同點:用“化曲爲直”的測量方法。這一過程改變了過去那種先告訴學生怎樣做,然後讓學生按要求做的被動測量方法,而是採用先給學生“材料”,放手讓學生在操作和觀察中發現規律,得出結論,使學生自覺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促進了其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當學生品嚐到成功的喜悅時,我又引出了甩小球遊戲,讓學生觀察形成的“虛圓”,“虛圓”的周長還能用剛纔的這些方法測量嗎?這個問題,打破了學生的認知*衡,使學生陷入冥思苦想之中,日常生活中以各種形式存在的圓,用“化曲爲直”的測量方法不但麻煩,不精確,有的根本無法測量。就在學生苦苦思索而不得其法時,教師引導學生由聯想到猜想,並再次觀察甩小球遊戲,最終使學生悟出:圓的周長與它的半徑或直徑有關。這個問題教材未呈現有關內容,所以許多教師教學時都不做解釋,學生往往也就不知其所以然。而怎樣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呢?我採用“誘生深入,步步緊逼”的方法,通過聯想、猜想、觀察甩小球遊戲等邏輯嚴密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爲一個再創造、再發現的過程。這種過程突出學生自己如何探究知識、如何生成“結論”,突出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的訓練與培養,突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的獲得,體現了“教是爲了不教,學會是爲了會學”的素質教育思想。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 篇三

圓的周長這節課的重點、難點部分是推導圓周長計算公式,理解圓周率的意義。課前我佈置讓學生每人準備三個大小不同的硬紙片和一條細繩及直尺。

我利用**:“知道哪些關於圓的知識呢?”給學生提供了反思的機會,首先通過觸摸圓周長,使學生建立充分的親身體驗,接着通過對圓周長概念的個性化描述,引導學生嘗試具體表象向抽象提煉之間的轉軌。

儘管學生在這裏的表達顯得膚淺,但正是這些富有個性的思想,恰恰顯現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有效的觸摸體驗,充分的理性概括,使圓周長概念的建構過程充分而有效。

探索圓周長計算這一環節:一方面,通過小組合作式的測量活動,使學生自主創造出“測繩”和“滾動”兩種測量圓周長的方法,豐富了學生的課堂活動,另一方面,通過對兩種測量方法的反思及評價,讓學生感受到“測繩”和“滾動”這兩種方法的侷限性,引導學生探索“計算公式”的心情,爲繼續研究圓周長的計算作好了鋪墊。

讓學生猜想圓的周長可能與圓的什麼有關?是直徑的多少倍?進一步激起了學生主動探究,然後讓學生利用準備的學具,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進一步證明自己的猜想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學性。

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輔導幫助,學生把自己測量的數據填在課前研究的設計的表格中,計算出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這時候讓學生組與組交流成果,發現了規律: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這是本課的難點。

在此基礎上,通過電腦展示,驗證所有圓的周長都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從而引出圓周率,學生有了這一發現,建立了新的認知結構,從而使學生體驗到了新知的價值。

當然,本節課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這些收穫,還有關於教學不足的思考,比如學生活動,小組交流和**思考,全部參與和個體培養等等的關係處理,這也是我在今後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課堂上,生動有趣的探索內容,可以給予學生愉悅的人文體驗;開放寬鬆的課堂環境,可以給予學生充分的人文**;恰到好處的鼓舞激勵,可以給予學生強烈的人文尊嚴;各抒己見的思想交鋒,可以培養學生**的人文作風;標準嚴密的知識表達,可以培養學生嚴謹的人文精神;課堂生活的親生經歷,可以培養學生初步的人文道德。 “你還想知道哪些關於圓的知識呢?”“究竟什麼是圓的周長呢?誰能試着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請你大膽猜想,圓的周長與什麼有關呢?”“究竟圓周長與直徑存在着怎樣的關係呢?下面,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要求圓周長,只要知道什麼就可以了?請舉例證明你的想法。”都是探索過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實體現。

整節課下來,學生學習效果較好,我想,這得益於事先讓學生準備的教具比較充分,得益於學生的動手操作,也得益於提出的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思考。這節課後,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學生爲主體實質就是激發和喚醒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思考。只要給他們足夠的空間和時間,他們也能像科學家那樣發現規律、總結經驗、得出結論。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 篇四

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以學生髮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思想爲主導。

課前我設計了每人做一個圓並用自己的方法測量出周長,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經歷變曲爲直的過程,同時以小組爲單位測量不同圓的周長,再計算出周長與本圓直徑的比值。

課堂上圍繞課前問題展開,通過彙報,讓學生從自己得到的數據中發現問題,引出圓周率,通過閱讀了解圓周率並找到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接下來小組合作,探討由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是圓周率到周長等於圓周率乘以直徑的推導,再由直徑等於本圓半徑的二倍,推導出另一個公式。最後用練習加以鞏固。

在課堂的實際教學中基本按設計來展開,但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1.在圓的周長公式推導時,由於上面是文字,下面是字母,學生一時不知如何下手,如果這裏能讓學生轉換一下也許會好一些。

2.給學生討論的時間過少,沒有讓組與組之間進行交流。

3.評價語言不夠豐富。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 篇五

學習內容: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基礎上,在學習了圓的初步認識,知道圓心、半徑、直徑及圓的特性的基礎上,進而學習圓的周長的。

學習重點:

本課的重點是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難點是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推導過程,主要是圓周率的理解及其推導。

學習方法:

1.本節課學生主要採取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學習方法,在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促進他們的學習方法的養成,培養他們的數學素養。其主要爲合作學習,讓學生學會分析,學會分工,學會分享。

2.本節課我儘量採取情境教學,爲學生創設一個樂學、易學、好學的課堂氛圍;始終以學生爲主體,鼓勵他們積極的參與其中,自主學習,作爲課堂上真正的學習主人;儘量授之於學習方法,讓他們在合作的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不斷的滲透數學思想,讓學生變的會寫、會做、會思考;正確的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及學習表現,調動學生於一個較高的學習狀態中;採用小結、應用等基本教學環節,使學生掌握圓的周長的相關知識,以達到預期的課堂目標;進行*古代數學文化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及學習熱情。

3.本節課靈活性較強,希望看到學生的不同閃光點,看到他們的創新火花,看到他們快樂學習的笑臉。

教學總結:

本着這樣的教學設計與意圖來完成國小高年級《圓的周長》這節課的教學工作,課後,感覺——一個字“差”,三個字“真的差”。

1.一差:不能很好的適應新的教學環境。第一次帶着話筒上課,我與它的配合太不默契了。低頭聲大,擡頭(我的博客:(月光拇指))聲小,佔據了我的一些大腦空間;我的教學設計與多**聯繫密切,因爲鍵盤鼠標放置在一個角落,每次使用得提前佔用一些時間,教學環節不流暢;學生與聽課教師的層面不能一眼看到,使我不能及時觀察到教師的表情,不能及時的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

2.二差:不能很好的與學生進行配合。陌生的學生,儘管短暫的瞭解,但是還是知之甚少。就拿這個來說吧:看大屏幕,自讀小故事。學生卻大聲齊讀**,一個可以由學生自己感悟的知識,自讀就可以了,聽到學生的聲音,我又不好意思打斷他們,只能任由他們讀下去。

3.三差:不能很好的設計最細化的問題。問題較爲粗略,學生答題有理解上的困難。回答很是不積極。這是我這節課的失敗的關鍵所在。

4.四差:學生的活動交流自主合作學習沒有很好的體現。儘管我用了大部分時間,讓學生去合作交流,最終得到本課的重點知識,但經過學生的活動,爲了節省時間,我代替他們把活動的結果利用計算機這一**展示出來,我想,這是錯的。不過,孩子們(我的博客:(月光拇指))真的,沒有發現,我的設計只能落空。最後不得不自已代替學生得出新學的知識。

5.五差:自己多年的山村教學,已經把自己的語言,神態包裹的嚴嚴實實。沒有更多的流暢的教學語言,沒有激勵的話語。自己的言行,會犯下些許的小錯誤。

不想再多說什麼,只想默默的思考。爲什麼自己的精心設計卻沒有在學生身上閃現?還是因爲自己的設計根本不夠精心?

《圓的周長》教學反思 篇六

講圓的周長時,我想放手讓學生經歷探索的過程,真正理解圓的周長的公式。主要基於兩點考慮:

1.前段時間遠程培訓時專家對探究教學的引領。

2.以往的教學中,周長和麪積這部分知識教的很辛苦,但學生掌握情況不理想,他們不理解公式背後的算理,導致我和學生都特別累。因爲總有一種擔心,擔心課堂上時間不夠用,所以不敢大膽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探索知識,匆匆的推導出公式,然後是充分的練習。但是,幾天之後,總會發現依然有同學不會用公式。每到這時,我都覺得很無語,也總在生氣的責怪學生這麼簡單還沒學會。所以,今年在講這節課之前,我認真反思了以前自己在講課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想讓課堂真正的交給學生。

探索過程如下:

1.怎樣得到圓的周長?你有哪些好方法?

(1)用線圍圓一週,放在尺子上量一下線的長度就是圓的周長。

(2)用捲尺圍一圈,也能得到圓的周長。

(3)在圓上做個記號,從記號開始在尺子上滾動一週。郭家樂同學這個方法很好,全班只有他一位同學這樣說。這個同學很棒啊,當時我這樣想,當然,沒忘記及時的表揚他一下。

學生說出來以上幾種方法。

2.請你用以上第一種和第三種方法量出你手中圓的周長。

3.老師演示:直徑和周長的關係。

記錄:直徑10釐米,周長31釐米。

4.同桌合作:

測量你們圓的直徑和周長。

5.告訴學生周長和直徑的比值是3倍多一些。這個地方我沒讓學生去計算,太佔用時間了。這個地方學生容易弄不清楚,所以我把它板式出來:圓的周長*直徑=3倍多一些,提醒學生注意這裏比的前項和後項。

然後我講解圓周率的有關知識。整個課堂注重讓學生探索、實踐,經歷測量得出圓的周長的方法,學生探索的過程還比較積極認真。教學是遺憾的藝術,沒有讓學生計算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係是這節課的遺憾。當時考慮時間問題,現在想應該讓學生計算一下自己的就行了,然後彙報結果,最後對接近正確結果的進行表揚,鼓勵他們操縱過程認真細緻,所以誤差小。那麼這樣,這些受表揚的同學的小臉一定會燦爛如花,教學效果也會更好。

這節課的課堂設計和自己以前相比有很大進步,學生的探究活動過程還算完整,但不“完美”。我想,好的課堂應該是高效的,那就是在課堂上儘可能的讓學生掌握所學知識,體驗探究的樂趣和價值,好的探究活動來自於老師的智慧,這種智慧就要靠我們不斷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斷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