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高一年級語文下冊知識點

高一年級語文下冊知識點

高一新生要根據自己的條件,以及高中階段學科知識交叉多、綜合性強,以及考查的知識和思維觸點廣的特點,找尋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高一年級語文下冊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年級語文下冊知識1

1、予雖浩然無所愧怍,然微以自文於君親。

譯:我雖然正氣凜然,沒什麼慚愧的,但在君主和雙親面前,卻沒有一點事功來掩飾自己的罪過。

2、然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談笑以死。

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

譯:這五個人受斬刑的時候,神情昂然,喊着巡撫的名字而罵他,談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級放在城上,臉色沒有一點改變。

3、而五人生於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

譯:然而這五個人生在民間,平時沒有受到過詩書的教誨,卻能爲大義所激勵,踏上死地而不反顧,這又是什麼緣故呢?

4、故予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爲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也。

譯: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這座墳墓空有那塊石碑,就替它寫了這篇碑記,也藉以說明死生的重大意義,平民也對國家有重要的作用啊。

5、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譯:因爲鄭文公曾對晉文公無禮,而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

6、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譯:他已經把鄭國當作東邊的疆界,又想擴張他西邊的疆界。

7、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

譯:損害秦國而讓晉國受益,希望您還是多多考慮這件事。

8、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

譯:我雖然十分愚笨,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何況像您這樣明智的人呢!

9、竭誠則吳越爲一體,傲物則骨肉爲行路。

譯:竭盡誠意,那麼即使像吳、越那樣敵對的國家也能結爲一個整體;傲視他人,那麼骨肉至親也會疏遠得像陌路之人。

10、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譯:那麼,聰明的人就會竭盡他們的智謀,勇敢的人就會竭盡他們的力量,仁愛的人就會播散他們的恩惠,誠實的人就會奉獻他們的忠誠。

11、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贏。

譯:范增多次向項王使眼色,再三舉起他所佩帶的玉玦暗示項王,項王沉默着沒有反應。

12、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譯:做大事不必顧及小節,講大禮不必計較小的謙讓。

13、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何辭爲?

譯:現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們則好比是魚肉,還告辭幹什麼呢?

14、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

譯:我們離開父母兄弟來侍奉您的原因,只是因爲仰慕您高尚的品德。現在您和廉頗同在朝廷做官,廉說出無理的話,但您卻害怕躲避他,害怕得太過分了。就

是一般人對這種情況尚且感到羞恥,更何況是將相呢!我們沒有才能,請允許我們告辭離開吧!

15、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

吾所以爲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但是我考慮,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用兵侵犯趙國,只因爲有我們兩個人存在啊!現在如果兩虎相鬥,勢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以國家之急爲先而以絲綢爲後啊!

16、鄙賤之人,不知寬之至此也!

譯:我這個粗陋卑賤的人,不知道寬容我到這樣的地步呀!

17、上爲政者得則罰之。

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

譯:上面執政的人抓獲他之後就會懲罰他。這是爲什麼呢?因爲他損人利己。

18、今至大爲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

譯:現在的不仁義是攻打別的國家,卻不知道這是錯誤的,反而就這件事情稱讚它,說它是義舉。

19、故擇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爲法。

譯:所以拋棄古代君王的現成的法令,而效法他們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據。

20、雍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

譯:雍水猛漲,楚國人不知道,順着標記在黑夜趟水過河,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們驚駭的聲音如同高大的房屋倒塌一樣。

高一年級語文下冊知識2

1、本文的大體脈絡是怎樣的?

通觀全文,作者悲和憤兩股情感的烈焰,無處不在迸發,無處不在燃燒,升騰交織,無可抑制。追悼會的氣氛,程君的發問和要求,引起對烈士的痛心的憶念,並且激起對殺人者的滿腔仇恨和憤怒的揭露控訴。同時,作爲革命家、思想家的作者,始終沒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對慘案的經驗教訓進行了沉痛的總結,對烈士的死難意義給予了高度的評價。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發展和文章結構上的大體脈絡。

2、本文結構是怎樣的?

文章第一、二、三部分,側重於悲痛的憶念、哀悼;第四、五部分側重於憤怒的揭露控訴;第六部分側重於對歷史經驗的總結。三者交錯融匯,始終統一於“記念”這一中心。

3、本文的思想意義是什麼?

本文的內容,其實是對“三·一八”慘案的述評。魯迅憤怒地控訴段政府虐殺愛國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無恥的流言。他無比沉痛地悼念劉和珍等遇害者,奉獻他的悲哀和尊敬。魯迅一方面告誡愛國青年改變鬥爭的方式,一方面頌揚“爲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頌揚她們的勇毅,激發人們“更奮然而前行”。

作者記念一個劉和珍,評述的是“三·一八”慘案整個歷史事件,要理解這篇課文,應首先把握其博大而深刻的思想意義。

4、怎樣從理清思路入手來解讀難句?

遇到難句,要把它放到思路中去,這樣就容易理解了。根據語境揣摩語句的含義,就是根據思路去解讀。理清思路是閱讀理解的一把鑰匙。例如:

⑴“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從思路上看,這裏說的是記念死難者應取的態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奮鬥者理想的人格。從悲哀、憤懣到“敢於直面”“敢於正視”,是思想感情的飛躍,要做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這樣,中國纔有得救的希望。他們當然要承受超乎尋常的哀痛,但是爲改變慘淡的人生,創造幸福的人生,他們本身也是幸福者。

⑵“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

“緣由”就是反動統治者不但極端兇殘地屠殺人民,而且還用文的一手,進行嚴酷的思想統治。作者的思路是從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反革命的兩手是中國曆反動統治者慣用的手法,屠刀加箝口術,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無聲息,衰弱不振。

⑶“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輾轉於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

“偉大”指三個女子偉大。“從容地輾轉”是概括她們互相救助的情況。如此沉勇如此友愛,其精神之偉大確實令人驚心動魄。“槍彈的攢射”給兇殘的執政府以辛辣的嘲諷。屠戮婦嬰與懲創學生,是互文,同指製造“三·一八”慘案。在三個女子從容沉勇友愛的偉大精神反襯下,中外殺人者顯得更加卑劣兇殘。“偉績”“武功”是他們自己的誇耀,魯迅用這兩個詞,當然是反語。

⑷“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苟活”,苟且圖生存的意思。“苟活”是魯迅的自我貶抑,說明他對自己的解剖確實到了無情的地步,他不惜貶抑自己來映襯劉和珍等人勇毅的形象,其實魯迅是大智大勇的真的猛士。“真的猛士”首先是作者的自我策勵。同時,這又是戰鬥的號召,魯迅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像他一樣,看到希望,爲希望所鼓舞,奮然前行。

本句的“苟活者”與第三部分“苟活”一語相對照,但範圍擴大了。本句肯定了劉和珍犧牲對兩類人(“苟活者”和“真的猛士”)所起的積極作用,抒發了崇敬之情,表現了決意奮進、義無反顧之意。

⑸“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以我的哀痛顯示於非人間,使它們快意於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爲後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於逝者的靈前。”

本句既承接上文,也引起下文。“這”所指的主要是:對反動軍閥和所謂學者文人的無情揭露,對血的教訓的冷靜總結,以及自己絕不妥協的抗爭精神。

⑹“在四十餘被害的青年之中,劉和珍君是我的學生。學生雲者,我向來這樣想,這樣說,現在卻覺得有些躊躇了,我應該對她奉獻我的悲哀與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現在的我’的學生,是爲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

引號明確了“苟活到現在”所修飾的中心詞是“我”,而不是“學生”。這裏有兩層意思:一是說,劉和珍的確是自己的學生;另一方面又說但與她的偉大的犧牲精神相比,自己不過是“苟活者”。這樣寫,是對第一部分“程君”那段話從另一方面的補充,即自己並不是以一個老師的身份來給一個喜歡自己文章的學生寫悼念文字,自己所悼念的其實是一位真的猛士。這樣寫,既把第一、二部分的內容緊緊熔鑄在一起,又突出了魯迅對這位學生極高的崇敬。這種崇敬之情貫穿於第三、四、五部分的記敘,至第七部分的議論進一步發揮。總之,本句中引號起強調作用,表現了作者對烈士的崇敬之情,也表現了作者以死難烈士爲榜樣,英勇奮鬥的強烈願望。劉和珍是“爲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作者爲此感到驕傲和崇敬。

⑺“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

這是總收全文的一句,是全文思路的收束。對於“此”所概括的內容,既有對敵人的控訴、揭露,又有對烈士的崇敬和悼念;既有對“三·一八”慘案的評價,又有自己奮然前行的鬥志。即“此”涉及對烈士的崇敬,對其犧牲精神的評價,對其鬥爭方式的總結,對反動軍閥的憤怒聲討,對所謂學者文人的揭露、鞭笞,對庸人警醒的期盼以及作者奮然前行的決心等等。

5、從表達方式上看,本文寫法有何特點?

本文采用了敘述、議論、抒情三種表達方式相結合的寫法。敘事簡練,清楚地寫出了劉和珍思想性格的特點和壯烈犧牲的情景;議論深刻,有力地揭露出的反動本質,總結了對敵鬥爭的經驗教訓;抒情強烈,頌揚了烈士的崇高精神,抒發了自己的無限悲憤之情。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相互交錯,融於一體,使文章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高度的說服力。

高一年級語文下冊知識3

常考易錯成語

1.嗷嗷(áo)待哺(bǔ):形容受飢餓的悲慘遭情景。

嗷嗷,哀號聲;哺,餵食。

2.安步當車:古代稱人能安貧守賤。

現多用以表示不乘車而從容不迫地步行。安,安閒。

3.安土重還:安於本鄉本土,不願輕易遷移。

重,看得很重。

4.哀鴻遍野:比喻呻吟呼號、流離失所的災民到處都是。

哀鴻,哀鳴的大雁,比喻悲哀呼號的災民。

5.篳(bì)路藍縷:駕着柴車,穿着破舊的衣服去開闢山林。

篳路,柴車。藍縷,破衣服。形容創作的艱苦。

6.抱殘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進。

7.白駒過隙:比喻時間過得很快,就駿馬在細小的縫隙前飛快地越過一樣。

白駒,駿馬。

8.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驚慌。

9.杯水車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車着了火的柴。

比喻無濟於事。

10.別無長(cháng)物:沒有多餘的東西。

形容窮困或儉樸。

11.不足掛齒:不值得一提。

謙虛說法。

12.不足爲訓:不值得很爲效法的準則。

訓,準則。

13.不可理喻:沒法跟他講道理。

形容蠻橫或固執。比喻,使明白。

14.不脛而走:比喻消息傳得很快。

脛,小腿。

15.不孚衆望:不能使羣衆信服。

孚,使人信服。

16.不爲(wéi)已甚:指對人的責備或處罰適可而止。

已甚,過分。

17.不即不離:不接近也不疏遠。

即,接近。

18.不卑不亢:對待人有恰當的分寸,既不低聲下氣,了不傲慢自大。

卑,低下;亢,高。

19.不稂(láng)不莠(yǒu):比喻人不成材,沒出息。

稂、莠,田裏的野草。

20.不落窠臼:比喻有獨創風格,不落舊套。

21.不容置喙(huì):不容別人插嘴。

喙,嘴。

22.不塞(sāi)不流,不止不行:比喻舊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壞,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樹立起來。

23.不以爲然:不認爲是對的,含有輕視意。

然,對,正確。

24.不以爲意:不放在心上,不加註意。

25.不刊之論:形容不能改動或不可磨滅的言論。

刊,削除,修改。

26.不瘟不火:指戲曲不沉悶乏味,也一急促。

瘟,戲曲沉悶乏味;火,比喻緊急、急促。

27.側目而視:斜着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看。

形容拘謹畏懼而又憤怒的樣子。

28.出神入化:形容技藝達到了絕妙的境地。

29.城下之盟:敵軍到了城下,抵抗不了,跟敵人訂的盟約。

泛指被迫簽訂的條約。

30.誠惶誠恐:惶恐不安。

原是君主時代臣下給君主奏章中的套語。

31.曾幾何時:時間沒有過去多久。

32.曾經滄桑:比喻曾經見過大世面,不把平常事放在眼裏。

33.蠶食鯨吞:用各種方式侵佔吞併。

(蠶、鯨,名詞作狀語)

34.滄海一粟(sù):比喻非常微小。

粟,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