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七月的天山》的教學反思 篇一

一、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美麗富饒的大好河山的感情,體會作者通過記敘遊覽天山的見聞所流露出來的熱愛祖國、熱愛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學習抓住景物特點,按照一定的表達順序寫景狀物的方法。

3、體會課文精當、華麗的語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襯托等修辭方法的表達效果。

二、教學重點

1、掌握組織材料的順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襯等表現手法爲講析重點,學習運用貼切、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

2、培養熱愛祖國邊疆的情感。三、教學難點

1、學習如何按照一定的順序把材料組織得井井有條;

2、體會並學習使用絢麗多彩的語言風格。

四、課前準備

學生藉助課前“閱讀提示”充分預習,藉助工具書正字正音和解詞,收集相關資料,初步瞭解課文的寫景狀物順序和特點。

教師製作演示課件,附配樂課文朗誦。

五、課時安排:1課時

六、學習過程:

(一)用設境式教學導語引入新課

同學們,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實奇妙無比,引人入勝,每當想到那奔騰咆哮、一瀉千里的長江黃河,那千姿百態、氣勢雄偉的三山五嶽,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國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云:“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清代詩人洪亮吉也有詩云:“地脈至此斷,天山已包天。日月何處棲,總掛青松巔。”現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發烏蘇望天山》一詩中讚道:“蒼蒼浮紫氣,天山真雄偉。陵谷分陰陽,不假皴擦美。初陽照積雪,色如胭脂水。”這些名詩人筆下的“天山”令人神往。作家碧野描寫天山綿亙數千裏,地域廣袤,景物豐美。那就讓我們隨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進天山裏去看一看、遊一遊吧!

(二)出示課題,明確學習任務

1、讀課題,學生利用資料介紹天山,小結:

天山:亞洲中部的大山系,橫貫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全長2500千米,寬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約5000米,峯托木爾峯海拔爲7435.3米,峯頂白雪皚皚。天山博格達峯上的積雪終年不化,人們叫它“雪海”。在博格達峯的山腰上,有一個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約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鏡子。潔白的雪峯,翠綠的雲杉倒映湖中,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相傳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來到這裏,王母娘娘就在這裏設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稱“瑤池”。現在這裏已成爲的旅遊勝地。

2、解題,瞭解作者,明確學習任務:《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寫山川景物爲主要內容的遊記散文,選自於《天山景物記》,作者碧野。(簡介作者)

“閱讀課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如果有興趣,還可以把自己喜歡的優美語句摘抄下來。”--(學習要求──抓住景物特點,積累語言)。

3、提出學習方法(演示)(三)根據“閱讀提示”速讀全文,理清全文所記敘的遊覽順序,引導理解內容

1、學生根據提示自讀課文;

2、引導閱讀:

(1)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的?(觀察點的移動,由山外到山裏。)讓學生找出課文的脈絡句,即地點變換的句子。(“進入天山”“再往裏走”“走進天山深處”)這些句子表示空間的轉換,順序從山的外圍寫到山的深處。

(2)學生朗讀(或配樂朗誦)課文第二自然段;課文描寫了哪些景物?主要採用什麼方法寫的?(讓學生議論,然後交流)

(明確:寫了雪峯、雲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繪方法:A、襯托,如:以藍天和雲影襯托雪峯之高大、靜美;以溪流、游魚的活躍襯托天山的寂靜。B、比喻,如:說白雲在雪峯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開的“白蓮”。)

(3)第三段集中寫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導學生思考交流: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點來寫的? (明確:用“蜿蜒無盡”,寫森林之廣大。以馬蹄濺水,幾聲鳥鳴來襯它的幽靜。以林間“只漏下斑斑點點細碎的日影”來襯它的稠密。以林外陽光燦爛和林中閃着菸頭的紅光來襯它的幽深。最後,以“這天山上有的是成羣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駱駝”來突出森林之富饒。)(4)朗讀四自然段(或放配樂朗誦)自讀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點進行描繪的?(學生用筆在書本上做出標記) 學生邊交流,教師演示。

(“紅、黃、藍、白、紫,五彩繽紛”--描其色; “像……織綿……彩霞……長虹”--繪其豔;

“賽八寸的瑪瑙盤”--狀其大;

“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顯其多; “用不着離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誇其高;)(四)細品語言文字,小結學習內容

1、課文主要是由外到裏,由高到低。表現方法主要運用襯托和比喻。

2、引導學生從描寫景物形態、描繪聲音、描繪動態、描繪色彩、描繪感覺上去找比喻句、體會精妙之處。

3、積累自己喜歡的字詞和句子

4、課外閱讀《天山景物記》

(五)拓展訓練

1、歸納寫作特點、然後進行小練筆:

(1)十分講究寫景的順序,全文從總體上說,以遊蹤爲序,從山的外圍寫到山的深處,或由遠及近,或自上而下,寫出了景物的變化,顯得繁而不雜。

(2)抓住景物的特徵,展開細膩的描寫。作者抓住特徵,用簡練而又形象的筆觸加以描繪,使之活靈活現,躍然紙上,構成一幅幅生動、奇美的畫面。

(3)絢麗多彩的語言,飽含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邊疆風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運用了比喻、映襯、誇張、對偶、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把景物描繪得淋漓盡致,美不勝收。

2、小練筆:練習寫景狀物作文,要求寫一段特定環境下的景色,如校園的早晨、公園的景物、節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徵,安排明確的線索,採用合理的順序和即景抒情。

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二

《七月的天山》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一組課文的第一篇略讀課文。人教版教材從三年級上學期起,開始出現略讀課,形成了與精讀課並重的基本課型。教學《七月的天山》,必須兼顧到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

一、美美地讀(12分鐘左右)

第一遍爲朗讀,要求讀通讀順,讀得流暢自然。說一說七月的天山給我們總的印象。

第二遍爲默讀,要求讀出線索來。

課文開頭說“騎馬上天山”,二三四自然段均有關於“騎馬上天山”的表述,這是明顯的一條線索。劃出表示課文明線的句子,然後讀起來,讀中理解段落的兩層次構成(但不予深究)。

另一條線索是隱伏的線索,課文在二三四自然段都寫到了“水”,尋讀這些寫水的句子,體會這條隱伏的線索。

第三遍爲默讀,讀中想象畫面,拉出教學線條:第二自然段側重寫水,第三自然段寫樹,第四五自然段側重寫花。

二、美美地品(12分鐘左右)

1、開展美點尋蹤活動:這篇課文充滿了“美”。請同學們默讀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用課文“美在……”這樣的句式說話。

2、同學們自由發言。

3、綜合同學們的發言,教師小結:

課文的寫景之美:水之美、樹之美、花之美,動靜結合之美,景物色彩之美……

課文的意境之美:在絢麗多彩的景物中,詩人騎馬遊天山,也成了天山美景的一部分,這是意境之美。

課文的情景交融之美:作者的情,表現在臨溪觀水之際,雪水飛瀉,渦流洄漩,魚羣清流,生機無限;作者的情,表現在打馬穿林之時,翠林蜿蜒,重重疊疊,那麼幽靜;作者的情,表現在走馬觀花之中,花海無邊,五彩繽紛,滿心喜悅。這些景中飽含着作者的喜悅、熱愛與讚美,情景交融,十分動人。

課文的線條之美:首先是寫作線索明晰,“騎馬遊天山”和“天山溪流”貫穿全文;其次是遊蹤清晰,移步換景,“進入天山”“再往裏走”和“天山深處”交待得清清楚楚。

三、美美地記(16分鐘左右)

1、出示、比較幾個比喻句:

①太陽下,雪峯的雲影就像白緞上繡了幾朵銀灰色的花。

②融化的雪水,從高懸的山澗、從峭壁斷崖上飛瀉下來,像千百條閃耀的銀鏈。

③(雪水)在山腳匯成衝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拋,形成千萬朵盛開的白蓮。

④滿山都是高過馬頭的野花,紅、黃、藍、白、紫,五彩繽紛,像織不完的織錦那麼綿延,像天邊的彩霞那麼耀眼,像高空的長虹那麼絢爛。

先由學生交流比喻之美妙,再比較四個比喻之不同:第一句是靜態的比喻,第二三句是動態的比喻,第四句是多角度比喻。

2、選擇自己喜愛的一個自然段練習摘抄,指導學生梳理畫面:

第二自然段:重點指導空間方位變化的順序;

第三自然段:重點感受修飾語的作用;

第四自然段:重點指導空間方位變化的順序。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三

這是一篇寫景物的記敘文。課文先總述七月的天山是遊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峯、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異美景;最後作者抒發了對天山美景的讚美之情。

在我上略讀課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學時,抓住一個問題展開:“七月的天山留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麼?”學生馬上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後面就可以接着問了:“美在哪些字裏行間啊?”指名的學生先說到了“雪山”,自然要體會其中的兩處比喻,從中體會了比喻的妙處,再用朗讀體現雪山的壯麗,由雪山的壯美再到雪水的歡快。接着學生找到了“花”、“塔鬆”、“魚兒”三處,都進行了深入理解,並結合句子開展聯想說話,用朗讀表現。學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體的理解,小到一個句子,一個短語,一個詞語,小到一個字“浮”“捧”的深入理解。最後在讚美天山中結束了一節課的學習。學生明白了這天山美麗、幽靜卻又生機勃勃。一課時完成是略讀課文的要求,我以前沒有做到,今天做到了,不僅學生理解深入,而且體會深刻。能做到這樣我想主要問題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但也有一點做得不夠讓我滿意。就是學生在抓住重點語句表達的時候,語言組織得不夠流暢。這是我在以後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四

《七月的天山》這篇課文描繪了天山夏天的奇異風光,這裏的夏天有着春天的魅力,秋天的涼爽,冬天的潔白。

作者從天山的水、樹、花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裏行間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讚美之情。

教學這篇課文,首先我讓學生欣賞天山美景,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入美的境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天山的水這一方面時,是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來談體會,學生能抓住幾個重要的比喻句,談得有板有眼的。

教學天山的樹和花兩部分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學談論,提示學生用剛纔的學習方法。他們小組合作,既能談對句子的理解,又能總結各自的景物特點。特別是在學習“------重重疊疊的枝丫,漏下斑斑點點細碎的日影”時,我用換詞的方法讓學生比較,爲什麼用“漏”而不用“照”,學生能把“是因爲枝葉茂密,陽光照不到,只能從縫隙裏漏下點點的光”,說得清清楚楚。

又如,學到--------“像--------像--------像--------”這個句式時,我讓學生練習說話,沒想到學生的思維如此敏捷,能說那麼多的句子。在這一段裏,有“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一句話,我問:爲什麼一個用“走”,一個用“浮”?學生能聯繫前面 “滿是過高馬頭的野花”來體會用詞的準確性。

教學這一課,我沒把握好時間,把想在課內的寫話練習放到了課外。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五

《七月的天山》是四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中的一篇略讀課文,它文字優美,脈絡清晰,記敘了作者七月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作者緊扣七月天山景物的特點,爲我們展現了美麗的寂靜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遣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裏行間洋溢着作者對天山美景的熱愛與讚美。反思這一課的教學,我力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創造性地學,以學生自學、合作學習爲主,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我認爲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在這節課中得到了體現。

具體表現如下:

1、注重講讀訓練,達到從感悟到積累。

本節課的設計緊扣新課程的觀念,注重創設寬鬆和諧的自主學習氛圍,在教學中予以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和空間,採用多種形式的`讀,把讀放在首位,讓學生把課文從讀正確——流利——有感情。並使學生在讀中掌握課文內容,在讀中感悟人們的快樂、喜悅和自豪的心情,從而增強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達到對語言的感知,感悟和積累。

2、強化語言積累,凸出課堂語文味。

本文篇幅短,卻把天山的美麗、神奇形象地再現出來,讓人彷彿身臨其境,欣賞這美麗的天山。背誦是積累的好方法,所以在教學中,讓學生把自己喜歡的優美詞句摘抄下來,並熟讀成誦,從中體會比喻、擬人手法的好處,全面積累語言。在理解課文時,充分的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讓學生學以致用,適時的強化了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凸顯語文課堂的語文味。

3、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在教學中,讓學生用自學討論法去讀書、思考、討論,解決問題,並注意保護學生的發現,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應用所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並進而構建新的知識。

4、把課堂還給學生,尊重學習體驗。

這節課是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的,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啓發,相互補充,相互溝通,師生共同分享彼此的知識情感、經驗,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通過激發興趣,誘發體驗;師生互動,感悟體驗;多元評價,昇華體驗,使語文教學中人文內涵具有教育意義,使語言表達富有真情實感。

改進措施:

1、在平時的教學中多加強朗讀訓練,注重語感訓練,課餘時間讓學生多朗讀,提高朗讀水平。

2、這節課中小組合作學習訓練尚欠到位,小組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今後要加強這方面的培養訓練。

3、教學時對過程的評價較少,特別是小組的合作學習,評價的方式單一,要適當地增加一些學生的互評,小組之間的互評的話,可更好地促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

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六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質兼美的遊記散文。一提起天山,我的腦海裏就浮現出在那片古老的雪峯上,盛開着千年不遇的天山雪蓮。 “天山”二字,已經足以讓人浮想聯翩。越是人跡罕至的地方,越是不適合人生存的地方,自然之花就綻放得越爲濃烈。

文中令人拍案叫絕的字詞比比皆是,可謂字字珠璣,讀來讓人回味無窮。對於這樣的一篇美文,如何按照自讀課文的要求只在一課時的時間內既解決大量的生字詞,又讓孩子們賞讀品位文字,對於孩子們來說,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不能完成,還是要試試看。

首先,我以散文詩般的語言將孩子們帶入既定的教學情境: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既有高聳入雲的山峯,也有波瀾壯闊的大海,既有一馬平川的草原,也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上節課我們跟隨葉聖陶老人到金華的雙龍洞走了一遭,這節課,我們將來到西部,新疆的天山。

接下來,學生自讀課文,要求對照拼音,將生字讀準,將句子讀通,較難讀的句子要多讀幾遍。

讀後檢查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情況,這篇課文的生字詞頗多,如:矯健、斷壁懸崖、飲馬、絢爛、白皚皚,自由讀,提讀,教師帶讀,分組讀。總算將生字詞障礙掃清了。

這篇課文的插圖很小,而且不能充分地展現天山的美,爲了讓學生更好的領會,我進行了範讀,要求學生心到、眼到、手到,邊聽邊思考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把它們劃下來。

四年級的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還是不太強,讀完後我問學生作者在文章描寫了哪些景物,舉手的人竟然寥寥可數,無奈,我還是帶領學生逐段找了一下。可能是我沒有充分將學生帶領到課文的意境中,大部分學生無精打采,個別學生孩子做小動作。現場氣氛實在糟糕,令我十分沮喪。或許,還因爲是下午的原因,孩子們都累了。

想像教參上的教學預計那樣帶領孩子們賞析諸如“拋起水花”“銀白的水鏈”之類的佳詞妙句是不可能的了,教室裏一時間成了我的獨言堂。我自己也感到十分棘手,十分困惑,是不是好詞好句一定要賞析一番才能內化到學生的腦子中去呢?我們的散文教學中有好多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難道一定要把它表達出來嗎?這樣生硬地解剖,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硬着頭皮終於把課文從頭到尾過了一遍,讓孩子們再讀,邊讀邊劃下自己喜愛的語句。好了,讀完了,全班進行交流,這時班級裏的氣氛突然活了起來,孩子們爭先恐後地發言,唯恐老師忽視了自己。趁熱打鐵,我問孩子們天山的什麼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爲什麼?有的說野花,它五彩斑斕,滿山遍野;有的說塔鬆,密密麻麻的枝葉之間只能漏下斑斑點點的日光;有的說小溪,它清澈見底,藏有活潑可愛的小魚……

我再濃縮了一下,要求大家用一個字來形容七月的天山,孩子們異口同聲:“美!”我說:“是啊,這單元裏我們跟隨作者們來到了風景舊曾諳的———江南,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相看兩不厭的————敬亭山,白銀一般的————洞庭湖,有着奇異的石鐘乳和石筍—————雙龍洞,我們發現,我們的祖國可真是 ————美!”

此時,下課的鈴聲響了。爲了進一步學習文章中的佳詞妙句,我要求學生們在課後摘抄《七月的天山》的好詞好句,做一篇讀書筆記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七

一是“讀”。在這個教例中,“讀”是作爲一種點撥手段而存在的。讀了三遍,從誦讀到默讀,任務有不一樣,方法在變化:第一遍是誦讀,主要訓練概括本事,第二遍是默讀,主要是訓練尋讀、擇讀的本事,第三遍還是默讀,讀中訓練想象畫面的本事。讀懂了文章,拉出了教學線條,教學簡潔明瞭,但讀得豐富飽滿。

二是“品”。學生毫無預設地邊讀邊品,字詞句段篇情感意蘊,構成了品讀的精妙的角度,教學生成豐富,教學結構靈動。在讀中品析,邊讀邊品,學生你說我說,說着說着大家就弄懂了課文,說着說着大家就有了新的見解和感受,最終教師的小結,有力地推動學生品讀上升到新的高度。

三是“記”。主要是積累豐富的課文語言。教師從文中擷取幾個不一樣角度的比喻句,梳理記憶資料,目的是爲幫忙學生呈現出豐富背景中的醒目的信息、主幹信息,增強記憶的美感,提高記憶的效率。

從這個教例展開的“讀、品、記”三項活動,應當是閱讀教學的“三要素”。把握閱讀教學的“三要素”,能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什麼是閱讀課的基本教學資料;把握閱讀教學的“三要素”,能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閱讀教學的基本價值,並努力實現這個價值。

而這三要素被設計成三項主體活動,時間跨度大,在教學過程中明顯起支撐作用,突出了閱讀方法的運用,表現出了紮實的訓練力度,簡潔地表達出閱讀教學的美。

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八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也是寫景物的略讀課文。作者緊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點,爲我們展現了美麗寂靜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遣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裏行間洋溢着作者對天山美景的熱愛與讚美。

課文的寫作思路是:先總述七月的天山是遊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峯、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異美景;最後作者抒發了對天山美景的讚美之情。

語文課上,我教學《七月的天山》這篇略讀課文時,我先讓學生初讀課文,讀準字音,畫出新詞,列出作者的旅遊路線,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再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討論,讓他們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看看那部分寫了什麼景物,有什麼特點。學生的學習經過十幾分鐘的思考、討論,好像看來都有了結果。於是,我就組織全班學生彙報交流。可就在交流的過程中,發現了學生的彙報積極性不高,都在那兒默默無語,有回答的同學,回答問題的準確度也較差,回答問題不夠全面,語言組織得不夠流暢,用詞不夠優美。課堂氛圍不活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素養十分重要。我運用極富感情的語言,給他們塑造了一個“情感的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課堂之中,要掌控住學生的好奇心,通過多種方式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只有這樣纔可以活躍課堂氛圍,建立起高效的課堂。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選取多組天山的圖片,與學生們一起欣賞,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教學也將簡單有趣得多。

下課後,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過程,是哪出了差錯?我仔細思考,一課時完成是略讀課文的要求,不僅把課堂教給學生,還得讓課堂緊湊有效,抓好主問題,切中要害,由點及面,由點成線,才能達到理想的要求。看來我是沒處理好學生的學習需求,沒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小組交流,致使在彙報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不高,都在那兒默默無語,回答問題的準確度也差,回答問題不夠全面,語言組織得不夠流暢,用詞不夠優美。氣氛沒有預想的那麼活躍。

《七月的天山》這篇略讀課文所描繪的景色非常優美,學生在較短的閱讀過程中一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天山的美。所以,我應該從這個角度提出問題,那樣,學生們都會有話可說,有話願說了。

還有一點做得也不夠讓我自己滿意,就是學生在朗讀技巧的掌握上還存在差距。今後我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多多注重這些,以培養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爭取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裏,獲取更多的知識,獲得更大的收穫。

正是這雪山上的雪水滋潤着天山上的花草樹木,纔會有這生機勃勃的美麗的天山。老師對待學生渴求知識的心田,不正是這雪山上的雪水嗎?

每位老師都渴望把自己的知識化成春雨,滋潤灌溉學生的心田,陪伴他們茁壯成長。作爲老師,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有責任不斷改進自己在教學工作中存在的缺點、不足,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工作,做一名不斷進步的優秀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