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角的分類》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角的分類》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角的分類》教學反思15 篇一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使學生認識平角和周角,並理解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和周角之間的關係。對於認識平角和周角的概念,學生比較好掌握。但如何使學生深入理解這些角之間的關係則是這節課需要突破的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在設計時力求在“大問題”的設計、學生的開放以及知識的系統化三方面有所突破。整節課圍繞“昨天大家都進行了預習,你知道了哪些知識?”和“你能在座標圖上分別找出其它各個角的位置嗎?”兩個“大問題”展開,使學生在回顧、思考、交流、討論、彙報等開放性的學習形式中完成對知識的探索。同時通過在座標圖中找相應角的位置完成對知識的系統化。

上課前一天,我佈置了預習的作業。第二天上課,我主要圍繞兩個“大問題”展開了本課的學習:一是“昨天大家進行了預習,你知道了哪些知識?”二是“你能從座標圖中找到各個相應角的位置嗎?”先讓學生交流課前預習情況,主要突破平角和周角的認識。接着圍繞從圖中找到各個相應角的位置這個問題,在座標圖上使學生系統理解掌握各個角之間的關係。最後,通過一系列有層次的練習,使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課後反思,第一個“大問題”的設計沒有任何問題,可是第二個“大問題”就需要進一步商榷了。這個問題第一次設計的是“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之間有什麼關係?”可是,這樣的提問範圍太大,學生的思考沒有針對性,所以交流時學生說什麼的都有。因此,在第二次設計時把問題改成了“你能在這幅座標圖中找到這些角相應的位置嗎?”可是,問題又出來了:學生因爲對這幅座標圖不熟悉或者不明白,理解成了在“圖”中找到相應的角。有的孩子說這幅圖上有四個直角,有兩個平角。本來設計的理解各個角之間的關係變成了在圖上找角。所以,第三次設計時把問題“你能從圖中找到各個相應角的位置嗎?”放在了引領學生找到銳角在座標圖中的位置之後。這樣對學生理解題意就有了一個切實的指導,學生明白了是在座標圖上找各種角的範圍,省掉了一些多餘的旁枝末節,直接切中了對問題本質的研究,也便於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掌握。

反思本節課對於設計“大問題”的嘗試,我逐漸明確:設計“大問題”時,一要儘量指向性強,有針對性,使學生知道思考的大方向;二是在問題的設計上,要對一些不好理解或是可能對學生造成誤導的問題進行切實的指導,避免使學生偏離對問題本質的思考。

《角的分類》教學反思15 篇二

學生在之前三年級時已經直觀認識了直角、銳角、鈍角,本課是在角的度量的基礎上學習的,通過用活動角做角、用紙折角、用量角器畫角等各種活動,認識直角、銳角、鈍角、平角、周角的大小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會用三角尺畫出一定度數的角,能初步的估計角的大小。

本課內容分爲兩個環節,第一環節是認識各種角,第二環節是畫角。對於第一部分的學習,我讓學生帶了學具盒中的活動角,通過邊操作邊觀察,感受角是可以活動的,之後慢慢展開,得到由小到大的五種角,學生很快發現1周角=2平角=4直角,還列舉了一種活動的學生尺展開是平角、鐘面上的時針與分針6時的夾角爲平角,12時的夾角爲周角等等,接着我又讓學生通過折正方形紙,再次感受這3個角之間的大小關係,沒想到學生還折出了30° 角(把90°角平均折成3份)和45°角(把90°角再次對摺),還展開根據3個45°角指出了135°的鈍角,真是在我的預料之外,沒想到給他們一張小小的紙,他們竟折出了5種認識的角。這部分的教學比較順利,學生也掌握的較好。第二部分畫角,先是根據上節課記住的三角板上的三個角來畫90°、30°、60°和45°的角,比較簡單,主要問題是部分學生的三角尺頭上磨圓了,所以畫出的角的頂點不夠尖。接下來用量角器畫角,我先讓學生嘗試畫75°的角,沒想到大部分同學根據量角的方法都能畫出來,有的同學還覺得畫角比量角簡單,於是一起總結了畫角的步驟“點點對齊,邊邊對齊,找刻度,連線”,畫角這一環節也算是順利的。

新課的內容就這樣結束了,可隨之而來的課後一大堆練習,又讓我們頭疼。《補充習題》上,要求用量角器量出2時、3時、4時、5時、11時30分鐘面上時針和分針組成的角,由於要求是用量角器量,由於角的邊比較的短,需要延長後再量,結果學生量出的角度是五花八門,而且誤差都在5°左右(平時量角我們允許的誤差是1——2度),5時很多學生量出是145°、155°,11時30分的答案更多,有160°、150°、155°、170°各種各樣都有。於是只能和學生一起來尋找最佳的方法,聯繫學生之前舉的例子,12時可以看作是周角,而鐘面上有12個大格,3時和9時正好是直角90°,學生馬上想出可以計算每個大格的度數,用360°÷12=30°,所以根本就不需要量,只要數一下時針和分針之間是幾大格就可以了,半大格是15°,所以11時30分應該是165°。練習四中,要求學生用兩塊三角板拼角,並且說說能拼出哪些度數的角?就這道題目足足用了半節課,先是用兩個角合起來,先拼再交流,得到可以拼出180°、150°、135°、120°、105°、75°的角,接着再讓學生思考,還能用三角板畫出幾度的角,得到可以用60°-45°=15°或45°-30°=15°的角,雖然花了很多的時間來研究,可是練習上出現用三角板畫角時,發現好多同學還是習慣在拿量角器畫角,真不知道該怎麼要求他們。

《補充習題》上還出現了由兩條交叉的直線引出的4個角,知道了一個角的度數,求出另外3個角的度數,還要說說發現了什麼?解決這道題目,要根據一直線上的兩個角的度數和是180°,來求出另外的一個角,在全部算出來後,學生會發現4個角的度數合起來正好是一個周角,還發現對對面的角的度數是相同的,爲以後的學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角的分類》教學反思 篇三

《角的分類》是國小數學第七冊的教材內容。它的知識基礎是角的認識與量角器的使用,新舊知識的發生點是對角分類的初步經驗。本節課教學內容有兩項:

1、直角、平角、銳角、鈍角與周角等概念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2、通過觀察、操作學習活動,讓學生經歷平角和周角形成過程,並根據角的度數加以區分。本課以學生主體探究展開,利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來探索新知,體驗數學知識再創造的過程。結合課件動態地演示了直角、銳角、鈍角,讓學生感知一條射線圍繞它的端點旋轉也可以得到角,爲後續的平角與周角的學習,爲溝通角的聯繫埋下伏筆。

學生在二年級就認識了直角、銳角、和鈍角,已經對角的分類有所瞭解。因此課的着眼點定位在角的一邊旋轉變化,形成各類不同的角。在角邊的運動變化過程中逐步認識各類角的度數或度數範圍的確定(包括平角、周角這兩種特殊角的認識),滲透無限微分的數學思想。爲了達成預設目標,教學過程以課件演示及學生動手操作相結合,實現課堂教學動靜結合、手腦結合,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互相依存、互相促進。

在小組合作旋轉操作中,探究“我們還發現了新的角”。學生很快的發現了平角與周角,並能準確的描述出它們的特點。這說明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較好,知識面較寬。在這個活動順利達到了預期教學目標,但學生的思維有些拘束,沒能發現0度角、大於180度小於360度的角(優角),如果讓學生自主討論思考的時間再充足一些,可能學生能得到更多的。發展。同時平角、周角是兩類新學的角,對學生而言是新知識,對它們的特殊性應該強調說明,可以着眼比較平角、周角與直線、射線的區別,幫助學生對新角的理解與認識。

本課教學中可供學生操作的學具有限,老師僅給同學們準備的活動角。如果能準備一些模型角、手工紙,課堂中學生進行擺、折等動手操作活動,則能體驗更多角相關的經驗,發現更多角的知識。

《角的分類》教學反思 篇四

《角的分類》教學反思

韓麗娟

《角的分類》是人教驗教材第七冊第二單元的內容,《角的分類》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學會根據角的度數區分直角、銳角、鈍角、平角和周角,並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關係,培養學生實際操作和觀察比較能力。在分類思想的指導下,三個特殊角同時出現,形成一個問題的模塊,爲學生的思維提供時間和空間。《角的分類》和《角的畫法》是同一課時的兩個內容,爲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所以我分了兩個課時。《角的分類》算其中一個比較簡單的內容。在教學後我感想頗多:

一、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教學問題,激活生活經驗

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是探索問題的廣闊天地,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是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很多數學規律、數學思想方法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們的原型,學生善於捕捉生活素材,教師儘量提供學習空間,使學生能從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獲得主動探究數學的快樂!通過“在生活中常見的物體身上找角”,使學生覺得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繫,增進了學生對數學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二、注重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整合在教學中,經常會遇到教師欲說說不清,學生又難理解的知識點,如果用多媒體的動化效果,可以把抽象的道理具體化,突出重點,化難爲易,取得最佳教學效果。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常見的5種角,掌握它們之間的關係,難點是平角和周角的認識,這兩種角看起來不象角,角的範圍用肉眼看是比較抽象的。爲了突破難點,運用多媒體的課件,活動角,兩邊顏色不同,將一條邊固定,另一條邊移動,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種角。通過這樣動態顯示,將那些看似靜止的事物活動起來,化靜爲動,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親自轉動活動角,直觀的感知平角的兩邊成一條直線了,周角的一邊旋轉一週後兩邊重合了。形象具體,從而突破難點。

三、重視學生的感悟與靈感

在人的內心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地需要: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尖尖的、胖胖的”,多麼形象、生動的語言!銳、鈍還何需教師講解!只有充分相信學生,以生爲本,關注學生的數學情感和情緒體驗,創設足夠的空間讓學生去發現、去研究、去感悟,纔會有靈感的激發,纔有創造思維的產生。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思維和觀點,雖然有時很幼稚,但那是他們自己最實在的、印象最深刻的認識

角的分類教學反思 篇五

角的分類教學反思

《角的分類》是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的教材內容。它的知識基礎是角的認識與量角器的使用,新舊知識的發生點是對角分類的初步經驗。本節課教學內容有兩項:

1、直角、平角、銳角、鈍角與周角等概念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2、通過觀察、動手操作等學習活動,讓學生經歷平角和周角形成過程,並根據角的度數進行區分。讓學生利用已有的數學知識來探索新知,體驗數學知識再創造的過程。結合課件動態地演示了直角、銳角、鈍角,讓學生感知一條射線圍繞它的端點旋轉也可以得到角,爲後續的平角與周角的學習埋下伏筆。

學生在二年級就認識了直角、銳角、和鈍角,已經對角的分類有所瞭解。因此課的着眼點定位在角的一邊旋轉變化,形成各類不同的角。在角邊的運動變化過程中逐步認識各類角的度數或度數範圍的確定(包括平角、周角這兩種特殊角的認識),滲透無限微分的數學思想。爲了達成預設目標,教學過程以課件演示及學生動手操作相結合,實現課堂教學動靜結合、手腦結合,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互相依存、互相促進。同時平角、周角是兩類新學的角,對學生而言是新知識,所以對它們的特殊性我強調說明,並着眼比較平角、周角與直線、射線的區別,幫助學生對新角的理解與認識。

學生在操作活動角過程中,沒能發現0度角、大於180度小於360度的角(優角),如果給予學生自主討論思考的時間再充足一些,學生可能會得到更多的發展。還有就是本課教學中學生操作的學具有

限,老師只要求同學們準備了活動角。如果能準備一些模型角、手工紙,課堂中學生進行擺、折等動手操作活動,就更能讓學生體驗更多與角相關的經驗,發現更多角的知識。

《角的分類》教學反思15 篇六

本課是《角的度量》這一章中的第三課時,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角、學會了如何度量一個角,基於此,我將這兩部分內容作爲複習內容放在了本節課的講授之中,目的是爲了幫助學生回憶舊知。本節課我是分爲了三部分來進行講解的。

課程開始,我出示了扇子吸引了一部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進行猜測扇子的變化,引出本節課我們的課題,角的分類。

學習新知由直角引入,引導學生認識了平角、周角,並探索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的特徵,以及平角、周角、直角之間的等量關係,由學生總結各角如何從小到大的排列以及其特徵。這個過程中,我讓學生自己參照書本做了一個摺扇,讓學生跟我一起動手參與。同時,複習前兩節課學過的認識角以及測量角的方法。在學生總結完各角的特徵之後,我加入了一個小遊戲,活躍氣氛,學生們被帶動起來。最後,介紹了一點課外知識給學生,即優角和劣角的相關知識。

這個環節基本上是我引導學生去做的,給學生自己探究的機會比較少,我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發現,充分的相信學生,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是我應該注意的。

鞏固練習環節我共設置了四種類型題,所給出的角屬於什麼角、鐘面上形成的是什麼角、判斷題、利用平角來求角的度數。這個環節我注重習題的梯度,由易到難且形式多樣,但是第一題中一上來我所給出的圖形容易讓學生和直角混淆,應該更明顯的給出這是個什麼角。

這節課我存在了一些不足之處:

1、應該注意課件上字的顏色、大小、位置。

2、學生主體性不夠強,應讓學生多參與。

3、學具中,讓學生做扇子不如做活動角更直觀,且扇子吸引了一部分學生的注意力。

4、重難點強調的欠缺,應注重語言的精準。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反思,向老師們學習請教,爭取進步!

角的分類教學反思 篇七

數學來源於生活,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是探索問題的廣闊天地,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是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角的分類教學反思。

關於“角”,學生在二年級已有初步的接觸,但是大都屬於直觀的描述,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對常見的角的分類的知識,生活中接觸很少,顯得比較抽象。國小四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依然形象具體思維爲主,分析、綜合、歸納、概括能力較弱,有待進一步培養,教學反思《角的分類教學反思》。

我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自己捕捉生活素材,然後從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關於角的分類的知識,我讓學生在主體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應用概念。使他們獲得主動探究數學的快樂。

在角的分類教學中,平角和周角是重點,也是難點。學生容易把它們和射線、直線混爲一談。所以在教學時,我緊緊抓住角的特點講解平角和周角的特殊性。並注重和射線、直線的對比區別。在角的畫法教學中,我採取的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畫,在畫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體會和歸納畫法。學生因爲有用量角器量角的經驗,所以基本上大部分的學生可以達到目標要求。

《角的分類》教學反思15 篇八

根據學校的教學要求,我教學了《三角形的分類》一課。據《三角形分類》這一知識的地位和作用,本課設計的“量一量、操作、比較、小組討論”等教學環節都是爲了使學生能按角的特徵給三角形分類。在這節課中,孩子們自己探索的比較多,也因爲第一次嘗試,對孩子可能出現的問題把握不夠,教學任務雖已經完成,但我覺得還得好好深思一下自己的課堂。

一、學生在“操作”中學會探究。

“聽百遍不如手過一遍”,這一節我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是很多的。本課一開始,讓學生自己口述什麼是銳角、直角、鈍角。口述完畢後,讓學生用學具量出每個三角形的度數。讓學生操作,引導學生觀察,大膽表達自己的發現,給角進行分類。於是,有的學生髮現在一個三角形中,銳角個數最多;有的學生會發現在一個三角形中最多有3個銳角。這個結論非常重要,學生自己發現的,印象就會特別深。如果沒有這個放手讓學生髮現規律的環節,學生是無法理解這樣抽象的結論的。在這樣的操作學習的教學過程中,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積極性很高,數學也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課本知識,而是充滿魅力和靈性,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數學教學給學生帶來的不是知識的灌輸,“題海”大戰之後的厭倦,而是探索的魅力,發現之餘的喜悅和無窮的求知慾。

二、學生在“衝突”裏更明確。

不斷製造認知衝突,創造問題情境是激勵學生積極探索的動力。在學習按角把三角形分成三類後,質疑想一想一個三角形中可能出現兩個直角嗎?有可能出現兩個鈍角?會不會有平角?學生疑惑,認知衝突的形成充分激發了學生渴求探索的慾望。但是片刻後,孩子們一個個小腦袋很快湊到了一起,認真專注地研究起來。有的學生用小手比畫着,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用三角形的內角和不能大於180度來反駁。孩子們的探討的爭論聲中,他們對按角分類更加的清晰,明確。在猜一猜的活動中(只露出一個角,猜一猜這個三角形屬於那種三角形?)看着學生一個個小臉上洋溢的盡是自信的笑容。當露出一個銳角時,學生脫口而出是銳角三角形。我追問:“肯定嗎?”學生有了思索,有了爭論,有了衝突。之後,他們的彙報更是精彩,學生明白了每個三角形都有銳角,要判定是銳角三角形,必須三個角都是銳角。學生在操作按邊來分類時,我緊緊把握學生的想法,有的學生分成兩類;有的學生分成三類。我認真地傾聽每一個學生的想法,並不時地投去讚許的目光。

我在“反思”中成長

本節課,學生在“玩”中學知識,學生作爲課堂的小主人真正“動”起來了,思維真正“活”起來了。但在課堂中還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在這裏總結出以下幾點改進方案:

在學生進行給三角形分類學習之前,還應該更明確地給學生一個研究的方向,比如說:“在研究三角形的角的特點時,你們該選用什麼工具來測量每個角的度數呢?還有什麼辦法?然後再開始小組合作學習,同學們就可以快速選擇方法,並且在老師講要求的時候也提示到需要測量直角三角形的每一條邊,才能找到特點,進行分類,這樣的合作學習,更合理有序的。上課前,總感到內容很多,怕時間來不及,有的地方操之過急。在學生彙報按邊分類時,沒有更好抓住這節課的一個亮點。當學生出現⑤號圖形的分類結果不一致的情況時,應該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把自己的想法說具體,這樣更有說服力,其實這也正是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的最好時機。教學效果會更好。

在課堂上出現的不如意的地方,正是我以後需要改進的地方,如對學生鼓勵性的語言還不夠到位,教學語言還不夠精煉等等,相信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慢慢的成長。我堅信,每天有收穫就是一件快樂的事。

《角的分類》教學反思15 篇九

這節課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兩個知識點:認識直角、平角、周角,知道它們之間的關係;明確大於0度小於180度的角分爲銳角、直角鈍角,會根據圖形或度數判斷是哪一類角。周角的認識是這節課的教學難點。

這節課,我們把“由一點引出的兩條射線組成的圖形叫做角”作爲判斷平角和周角的依據,是對學生用角的組成來判斷角的一個知識提升,爲了完成教學目標,我們把這節課分爲三個環節進行:

1、學生小組分工合作量角,根據角的讀數把角分爲銳角、直角、鈍角並說出各類角的特徵。

2、認識平角,這個環節我又分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質疑——引出平角——學生用活動角擺出平角——學生用量角器量出平角的讀數——探索平角和直角之間的關係——教師小結。

3、認識周角,這個環節我們也採用了和第2環節相似的教學方法。爲了突破認識周角這個教學難點,我們除了設計以上教學步驟還很好的運用了多媒體展示動態的角,和活動角操作來幫助學生認識周角。疑問:在認識周角這個環節,我們爲了讓學生感受隨着邊的張開角是由小到大變化的,在用動畫展示的時候,在180度和360度之間稍作停留,讓學生判斷這時的圖形是不是角,猜想一下它大於180度還是小於180度,通過判斷想加強學生對“兩條邊叉開的越大,角越大”這句話的理解,爲周角的認識作鋪墊,讓學生知道周角是360度,而不是0度,也讓學生知道180度和360度之間還有別的的角存在(因爲在另外一個班上課時,有很多學生認爲180度之後就是360度,中間沒有別的角存在)。在評課時,有老師指出:增加這個環節有點超綱,給學生增加負擔,到底有沒必要增加這個環節是這節課的一個疑問。

不足:縱觀整節課,教學目標還是很好的完成了,但是還是存在很多不足:

1、四人小組活動還是流於形勢,沒有實質性的訓練,學生不能很好的分配工作量,只是自己做自己的,不能很好的配合,這一點需要向生本教育的老師學習。

2、時間控制不好,練習時間不足,量角的那個環節不應該在課堂上完成,應該提前要求學生回家完成,然後課堂上再小組活動按照角的度數分類即可,這樣就會節省很多時間。

3、在判斷180度和360度之間的圖形是不是角時,教師沒有指着角的符號來提問學生,指向不明,導致部分學生出錯,這裏浪費了一點時間。

4、我作爲一個剛參加工作一年的新教師,在語言的組織方面還要很多不足,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多加鍛鍊,還請各位前輩多多指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