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關於有道理的名人故事精品多篇

關於有道理的名人故事精品多篇

名人的哲理小故事 篇一

古希臘的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在臨終前有一個不小的遺憾——他多年的得力助手,居然在半年多的時間裏沒能給他尋找一個最優秀的閉門弟子。

事情是這樣子的。蘇格拉底在風蝕殘年之際,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就想考驗和點化一下他那位平時看來不錯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牀前說:“我的蠟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蠟接着點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嗎?”“明白”,那位助手趕忙說,“您的思想光輝是得很好地傳承下去……”

“可是,”蘇拉格底慢慢悠悠的說,“我需要一位最優秀的傳承者,他不但要有相當的智慧,還必須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氣……這樣的人選直到目前我還未見到,你幫我尋找和發掘一位這樣的人。”“好的,好的。”助手很溫順很尊重地說,“我一定竭盡全力地去尋找,以不辜負您的栽培和信任。”

半年後,蘇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別人世,最優秀的人選還是沒有眉目。助手非常慚愧,淚流滿面地坐在病牀邊,語氣沉重地說:“我真對不起您,令您失望了!”“失望的是我,對不起的卻是你自己。”蘇格拉底說到這裏,很失意地閉上了眼睛,停頓了許久,才又不無哀怨地說:“本來,最優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給忽略、給耽擱、給丟失了……”話沒說完,一代哲人就永遠離開了他曾經深切關注着的這個世界。

那位助手非常後悔,甚至後悔、自責了整個後半生。

哲理:只有自信,才能面對人生的艱辛,歲月的苦楚,抹去你悲傷的眼淚,燃起希望之火,用整個身心趟出一條成功的路。

名人人生哲理故事 篇二

邱吉爾不僅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着名人物,而且是英國曆任首相的長壽者,他整整活了90歲,他長壽的祕訣之一就是善於睡眠。

邱吉爾精力充沛,一向是大幹、酣睡。在其任職期間,正處第二次世界大戰,局勢極不穩定,瞬息萬變,國事極其繁忙。他日理萬機,每日睡眠時已精疲力盡,躺下便睡着,從不失眠。他常對記者說:“我每一天大約在半夜三點睡眠,上牀時如釋重負,睡得很香。”

早八點左右,邱吉爾醒來後,先是躺在牀上看看報紙、電報和其它急件,然後接見來訪者,向各部和參謀委員會口授命令、指示,直到中午才起牀。邱吉爾在說長壽經驗時說:“如果有地方坐着,我絕不站着,如果有可能躺着,我決不坐着。”

邱吉爾每一天還持續一個多小時的午睡,以便養精蓄銳,使晚上精神充沛。他常常向周圍的人們宣傳午休的好處,勸他們向自己學習。因而效法他的很多,據說美國總統肯尼迪、里根等就曾模仿過他的午睡方法。

除此之外,邱吉爾還十分喜愛戶外,常常在午睡前後和晚飯前後騎馬、打棒球、畫畫、觀賞動植物,有時還砌一會牆,做到動靜結合、勞逸結合。

哲理:能讓內心持續寧靜的人,纔是最有力量的人。“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則心蕩,心蕩則形傷。”一個人心浮氣躁時,方寸已亂,必然會導致舉止失常,進退無據,會失去正確的決定力。反之,心靜神定,泰然自若,你便聽不到外界的喧囂和嘈雜,爲人處世就不會失於輕率。每臨大事有靜氣,方爲大家風範。

名人人生哲理故事 篇三

第一次見到盧斯卡教授,還是在1993年。當時,我正在重慶攻讀碩士,由於一箇中法合作的科研項目,在那一年的秋天,盧斯卡教授——法國圖盧茲大學城市與環境工程學院的終身教授,來到中國,就有關技術問題與中方課題組進行交流、討論。

應該說,20世紀90年代的中外科技合作,絕大多數是由外方提供關鍵技術,中方則組織力量消化和吸收,我們那個項目同樣採取的是這種模式。也正有鑑於此,加之盧斯卡教授本人崇高的學術地位,全體中方成員都不可避免地對他懷有一種很強的敬畏心理,而我這個資歷最淺的學生,更是暗自抱定了這樣的初衷:只做一個認真的聽衆,絕不開口參與問題討論。

大家都抱着與我類似的心態,因此註定學術交流從一開始便呈現出了明顯的不均衡態勢——向盧斯卡教授提出問題,中方課題組事先要做精心的準備,被推舉的代表發言時更是小心翼翼,唯恐言語有失貽笑大方;而盧斯卡教授感興趣主動提出的問題,中方課題組又無人肯出頭做全面闡述,被“點將”不得不發言的,也往往三言兩語稍作闡述,接着便以“仍需我們進一步研究”畫了句號。結果,一場學術交流很快演變成了盧斯卡教授單方面“答疑”的獨角戲。坐在會議室的一角,我發現,面對這種令人難堪的默契,盧斯卡教授幾次搖頭苦笑,臉上也露出了深深的無奈與失望。

爲打破這種頗爲尷尬的氛圍,學院科研部的領導陪在一旁,立即顯出國人好客的一面。他滿臉堆出笑意,建議盧斯卡教授抽出一點時間,前往重慶的大足石刻、縉雲山等名勝古蹟瀏覽參觀。翻譯將這番美意譯作法語的過程中,盧斯卡教授卻開始聳動肩膀,並幾次將雙手攤在胸前,嘴裏也在小聲嘀咕什麼。

會議室沉寂了好一會兒,盧斯卡教授的臉上才重又浮現出一絲笑意,客氣謝絕主人好意之後,他清清嗓子說道:“其實,通過剛纔的交流,我發現各位同行對流化牀工藝還是頗有研究的,而我們的討論之所以不夠深入,恕我直言,是因爲大家在交流過程中選擇了太多的`妥協,這不由讓我想起一句法國諺語來。”說到這裏,他略作停頓,接着緩緩提高了聲量,“在我的國家,這句諺語是:妥協是把好傘,但卻是個可憐的屋檐。”

“妥協是把好傘,但卻是個可憐的屋檐。”盧斯卡教授把這句諺語說了兩遍,也特意請翻譯加以重複。待翻譯的話音第二次落下,會議室裏頓時陷入了更深的沉寂,大家不約而同將頭低下,有的人甚至臉上漲得通紅。

又過去難捱的幾分鐘,我不知哪裏來的膽量,竟然初生牛犢不怕虎,第一個主動站了起來:“盧斯卡教授,我想就反應器的進水方向,談點兒自己的看法……”

時間到了第二年夏季,由於中法雙方的精誠合作,那個項目順利通過驗收並投入到了實踐應用,而我作爲課題組一員,也沾上項目的光,在一項“新型斜螺旋沉澱裝置”的國際專利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正是這項專利,它對我畢業後的求職幫助多多,甚至可以說改變了我一生的軌跡。

“妥協是把好傘,但卻是個可憐的屋檐。”這句短小精煉的諺語,讓我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生活中於人於事的交鋒,適當的妥協固然必要,但開誠佈公的溝通與交流,更應作爲雙方最初的選擇。

名人人生哲理故事 篇四

斯科特上校是世界上第二個到達南極的人,我想,再也沒有比他的故事更動人、更悲慘的了。斯科特上校和他的兩個同伴在南極羅斯冰川的慘死,至今還令人痛惜不已。

1913年2月一個晴朗的下午,蕃紅花正在皇家花園裏熱烈地開放,斯科特上校的死訊傳到了英國。這個消息震驚了整個英國。在此之際,只有納爾遜海軍大將在特拉法加海戰中陣亡的消息,讓英國人如此震驚過。

在斯科特上校死後22年,英國人爲他建了一個永久的紀念館———極地博物館,這也是全球第一家極地博物館。這個博物館開幕的時候,全世界的極地探險家們都趕來了。在這個建築的頂端,有一幅獻給羅伯特·斯科特的題詞,是用拉丁文寫成的:“他去探尋南極的祕密,找到的卻是上帝的祕密。”

斯科特上校去南極探險,乘坐的是“特拉諾瓦”號船。這艘船進入南極圈的冰洋後,他就屢屢遭遇厄運。巨浪怒吼着,不知疲倦地擊打着船身,將船上的貨物掃蕩一空,冰冷的海水涌進了船艙,鍋爐裏的火被澆滅了,抽水機停止了轉動,但這艘無助又無畏的船還是在咆哮的大海中航行了許多天。其實,斯科特的厄運才只是剛剛開始。

他曾帶了幾匹能在西伯利亞的冰天雪地裏奔跑的強壯小馬,但它們到了極地卻受到了極大的折磨。它們的腿踏進冰窟中折斷了,它們在大雪中徒勞地掙扎着,無奈之下他們只好用子彈結束了它們的痛苦。斯科特上校從愛斯基摩人那裏帶來的能拖雪橇的狗,也在冰川的裂縫裏跑散了。

斯科特和他的四個同伴只好丟下馬和狗,拖着一輛約1000磅的雪橇,繼續向南極前進。一天又一天,他們拉着雪橇,在海拔9000尺的稀薄、嚴寒的空氣裏,在堅硬的冰地上掙扎着前行,累得上氣不接下氣,凍得喉頭梗塞。然而,誰也沒有抱怨,因爲他們相信在最艱難的行程盡頭,南極的祕密正在等着他們。從創世紀以來,那裏就沒有被人打攪過。那裏沒有任何會呼吸的東西,連一隻海鷗也沒有,到處是一片死寂。

14天后,他們終於到達了南極———但是等待着他們的只有震驚和失望。在離他們不遠處的冰天雪地裏,立着一根木杆,上邊有一塊破布在呼嘯的寒風中飄搖。是國旗!挪威的國旗!原來挪威探險家阿蒙森比他們早了一步———他們沒想到自己經過多年的精心籌劃,數月的拼死掙扎,歷經了千辛萬苦,卻被阿蒙森捷足先登了———他僅比他們早到五個星期。

這對他們的打擊太大了,他們懷着失落的心情踏上了歸途。實際上,他們在返回文明世界時,才真正經歷了奧德賽式的巨大磨難。凜冽的寒風在他們身上裹上了一層冰,甚至連鬍子都凍住了。一行人跌跌撞撞地向死神走去。

最先遇難的是強壯的軍官埃文思,他不小心腳下一滑,頭在冰塊上撞碎了。接着是隊長奧茨,他的腳凍壞了,一步也不能再走。他知道這會連累他的同伴,因此在一個夜晚,他做了一件神聖而悲壯的事———爲了保全他的同伴,他從帳篷裏爬出來,在漫天風雪裏凍死了。沒有豪言壯語,沒有動人的表演,他只是平靜地說;“我想到外邊走走,過一會兒就回來。”然而,他卻永遠沒有回來。人們始終沒有找到他的屍體,現在,人們在他失蹤的地方豎起了一個紀念碑,上邊寫着“一位無畏的紳士死在附近”。

斯科特和剩下的兩個同伴繼續掙扎着往回走。他們已經被凍得面目全非了。鼻子、手指、腳都凍得一碰即碎。1912年2月19日,他們在離開南極後的第20天,最後一次支起了帳篷,他們的糧食只夠吃兩天了,剩下的燃料也只夠煮兩杯茶。他們以爲自己肯定有救了———他們距來時埋藏糧食和其他物品的地方只有11英里了。只要拼盡最後一點力氣,他們應該可以到達那個地方。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就在這最後的時刻悲劇發生了。他們遭遇了猛烈的狂風,這場風暴竟然能把冰塊砍碎,地球上沒有任何生物能夠抵擋這種颶風的襲擊。斯科特和兩個同伴在帳篷中被困了11天,但狂風仍在怒吼,絲毫沒有要停的意思。這時,他們已經彈盡糧絕了。他們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擺在他們面前的只有一條路———一條很好走的路。他們出發時帶了不少,是爲這樣的危急關頭準備的。他們只須多吃一些,就可以安然入睡,永遠不再醒來。但是,他們不想走這條路,他們決心以英國人的尚武精神和命運抗爭到底。

斯科特在臨死前一個小時,給著名作家巴里爵士寫了一封信,講述了他們臨終前的情形。他們的食物已經全部吃光。死神馬上就要降臨到他們頭上。然而,在這樣的時刻,斯科特卻寫道: “如果你能聽到我們在帳篷裏唱着愉快的歌兒,你心裏也許會好受一些。”

8個月後,溫暖的陽光又重新普照着南極大地,一支搜索隊找到了他們凍僵的屍體。隊員們就地埋葬了他們的屍體,並用兩根雪橇板做了一個十字架。在他們的墓碑上,寫着英國詩人丁尼生的長詩《尤利西斯》中的名句:

幾顆英勇的心,雖然被時間和命運摧毀,但堅強的意志仍在前進,永不屈服。

名人的經典哲理小故事 篇五

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呢?”

扁鵲答:“長兄,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問:“那麼爲什麼你最出名呢?”

扁鵲答:“長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發作之前。由於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剷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初起時。

一般人以爲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本鄉里。而我是治病於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所以以爲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

哲理:事後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數的事業經營者均未能體會到這一點,等到錯誤的決策造成了重大的損失才尋求彌補。而往往是即使請來了名氣很大的“空降兵”,結果於事無補。

名人的哲理小故事 篇六

2001年5月20日,美國一位叫喬治—赫伯特的推銷員,成功地把一把斧子推銷給了布什總統。布魯金斯學會得知這一消息後,把刻有“最偉大推銷員”的一隻金靴子贈予了他。這是自1975年該學會的一名學員成功地把一臺微型錄音機賣給尼克松以來,又一學員獲此殊榮。

布魯金斯學會創建於1972年,以培養世界上傑出的推銷員著稱於世。它有一個傳統,在每期學員畢業時,設計一道最能體現推銷員能力的實習題,讓學生去完成。克林頓當政期間,他們出了這麼一個題目:請把一條三角褲推銷給現任總統。8年間,有無數個學員爲此絞盡腦汁,卻最終都無功而返。克林頓卸任後,布魯金斯學會把題目換成:請把一把斧子推銷給布什總統。

鑑於前8年的失敗與教訓,許多學員知難而退。個別學員甚至認爲,這道畢業實習題會和克林頓當政期間一樣毫無結果,因爲當今的總統什麼都不缺,即是缺什麼,也用不着他親自購買;退一步說,即使他親自購買,也不一定正趕上你去推銷的時候。

然而,喬治—赫伯特卻做到了,並且沒有花多少功夫。一位記者在採訪他的時候,他是這麼說的:我認爲,把一把斧子推銷給布什總統是完全可能的,因爲布什總統在德克薩斯州有一農場,那兒種了很多樹。於是我給他寫了一封信,說:有一次,我有幸參觀您的農場,發現種着許多矢菊樹,有些已經死掉,木質已變得鬆軟。我想,你一定需要一把小斧子,但是從你現在的體質來看,小斧頭顯然太輕,因此你仍然需要一把……最後他就給我寄來了15美元。

喬治—赫伯特成功後,布魯金斯學會在表彰他的時候說,金靴子獎已經空置了26年。26年間,布魯金斯學會培養了數以萬計的推銷員,造就了數以百計的百萬富翁,這隻金靴子之所以沒有授予他們,是因爲我們一直想尋找這麼一個人:這個人從不因有人說某一目標不能實現而放棄;從不因某件事情難以辦到而失去自信。

感悟:

喬治·赫伯特的故事在世界各大網站公佈之後,一些讀者紛紛在網上搜索布魯金斯學會,他們發現在該學會的網頁上貼着這麼一句格言:不是因爲有些事情難以做到,我們才失去自信,而是因爲我們失去自信,有些事情才顯得難以做到。

名人的哲理小故事 篇七

約翰留鬍子已有多,忽然他準備把鬍子剃掉,可是又有點猶豫:朋友、同事會怎麼想,他們會不會取笑?我經過數天的深思熟慮,他終於下決心只留下小鬍子。第二天上班時,他已有足夠的的心理準備來應付最糟的狀況。結果出乎意料,沒有人對他的改變有任何評價,大家匆匆忙忙來到辦公室,緊緊張張的做着各自的事情。

事實上,一直到中午休息時沒有一個人說過一個字。最後他忍不住先問別人:“你覺的我這樣子如何?”對方一楞:“什麼樣子?”“你沒注意到我今天有點不一樣嗎?”同事這纔開始從頭到腳打量他,最後終於有人嚷出:“噢!你留了八字鬍。”

著名錶演藝術家英若誠也講過一個類似的名人哲理故事。他出生成長在一個大家庭中,每次吃飯都是幾十口人坐在大餐廳中。有一次他突發奇想,決定跟大家開個玩笑。

吃飯前,他把自己藏在飯廳的一個不被人注意的櫃子中,想等大家遍尋不到他的時候再跳出來。令英若誠尷尬的是,大家絲毫沒有注意到他的缺席。

酒足飯飽,大家離去,他這才焉焉的走出來吃殘溏剩菜。

哲理:永遠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則會大失所望。不要以爲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每天對着鏡子琢磨半小時決定用哪種口紅,哪條領帶,你的苦心也許根本沒有人注意。大家都在做自己的事情,你也把注意力放在事上吧,不要總惦記着別人怎麼評價你。

名人的經典哲理小故事 篇八

《論語·陽貨》第一則,記載的是陽貨和孔子之間的一次交鋒:陽貨希望孔子出山,幫助自己,但孔子自小討厭陽貨,長大後看到陽貨陪臣執國命,更是厭惡他。

陽貨是有架子的,他不會親自登門拜見孔子。他也知道,孔子是看不上他的,不會主動投懷送抱。但陽貨畢竟是陽貨,他是有手段的。他先放出風聲,要孔子去見他。但孔子不傻,不去見。陽貨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條計策:他趁孔子不在家,派人送給孔子一隻蒸熟的小豬。

按孟子的說法,按照吉禮,“大夫賜於士,不得受於其家,則往拜其門。陽貨瞰孔子之亡(出門在外)也,而饋孔子蒸豚。”朱熹說:“瞰孔子之亡而歸之豚,欲令孔子來拜而見之也。”他就是想用一隻蒸熟的小豬換得孔子的回拜。

孔子回到家,看見陽貨派人送來的小豬,就明白陽貨的意思了。陽貨給孔子出了兩難題目:去拜訪吧,就等於投靠,陽貨可以以此散佈言論,造成孔子和他合作的社會影響;不去吧,違背周禮,不用說孔子本人不願違背周禮,陽貨也可以藉此打擊孔子,敗壞他的聲譽。

但這種小難題哪裏能難倒孔子?__之道其實就在眼前:操斧伐柯其則不遠——就用陽貨的辦法:孔子也打聽到他何時不在家,並趁機去拜見他。

可不巧得很——也可以說是巧得很——孔子在回來的路上遇到了陽貨!

孔子一看是陽貨大夫的車馬,自然是趕緊轉彎避開,而陽貨一見孔子的來路,以及對自己避之唯恐不及的樣子,也就明白了是怎麼回事。他很生氣,加上此時的他權勢煊赫,說話的口氣也衝:別躲!過來!我有話對你說!

孔子只好轉回來,走近陽貨。陽貨說:“一個人藏起自己的才能而聽任國家混亂,可以叫仁嗎?”

道理很正派,孔子無奈,只好說:“不可。”

“那麼,本來喜歡從政卻屢次錯過機會,可以叫智嗎?”

說得也對,孔子只好又回答:“不可。”

孔子顯然不願和陽貨直接衝突,面駁陽貨,所以恭恭敬敬順着他說。但是,他的兩個“不可”,很明顯是敷衍,是虛與委蛇。陽貨當然也能聽出來,但孔子態度既然如此恭敬,他也無從發作。

末了,陽貨說:“日月流逝,時不我待啊!”

潛臺詞是:孔先生,您已經五十歲的人了!您還有幾次機會?

我相信,陽貨最後這句話深深打動了孔子,觸及了孔子心中蟄伏二十來年的從政之夢。孔子心中的堅冰開始融化:“好吧,我準備出仕了。”

這段對話非常精彩,孔子也不是不願做官,而是不願到破壞政治秩序的陽貨那裏做官。所以,不見陽貨,是“義”;不得已去拜見陽貨,是“禮”;等陽貨不在家纔去拜,是“權”;路上碰見了也就恭敬相見,不願意做的太決絕,是“毋必毋固”。陽貨每一問,孔子必答,是陽貨說得在理,孔子據理答覆而不辯解,是謙遜而又不屈服。

即便是孔子這樣超凡脫俗之人,一生之中也免不了和一些難纏的人糾葛難解。這無需抱怨,我們可以像孔子那樣,把生命歷程中碰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包括小人,都看成是我們註定要經受的磨練。其實,任何一個障礙,換個角度看,也是一個高度,假如你不能高過障礙,甚至比障礙還低,只能與障礙平視,甚至仰視,障礙就是峭壁,擋住你前進之路。但是,假如你高過你的障礙,可以俯視障礙,就可以在障礙面前擡腳,把它踩在腳下,此時,障礙就變成了臺階,擡舉着我們攀升。

面對陽貨的咄咄逼人,孔子的表現是唯唯諾諾而不辯——孔子終究不會去陽貨那裏爲官,卻也無需在此一爭高低。

戰勝小人的祕訣是:不是要鬥得過小人,而是要高得過小人。

三十多年前,十七歲的孔子在輕視他的陽貨面前不爭不辯、轉身離去,陽貨那時就已經成了他眼中的臺階,更何況今天。

名人人生哲理故事 篇九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擁有無數崇拜者,他的話甚至被奉爲至理名言,而除了名譽、地位,他和他的夫人還共同擁有豐厚的財產和可愛的孩子。看起來,沒有任何人的婚姻能比他們的更美滿了。

但是托爾斯泰漸漸對自己所謂高尚的寫作感到厭惡,他改寫小文章,宣傳和平,呼籲消滅貧困,還將自己的地產贈送給別人,追求簡樸清苦的生活。然而妻子一如既往地揮金如土,追求虛榮奢侈結交社會名流,並且對丈夫的慷慨和善行十分惱火。托爾斯泰要放棄他的所有版稅,她卻希望丈夫所寫的著作都變成金錢。一旦托爾斯泰反對,她就立即發狂咆哮,在地上打滾,甚至拿出片要吞下去聲言自殺,或跑到井邊做跳井狀威脅丈夫。

有幾次托爾斯泰都決定再也不見妻子,可每到這時,妻子會跑過來抱住丈夫的雙膝,求他再次朗讀五十年前在日記中讚美她美貌與他們愛情的語句。托爾斯泰讀到那些話,總是會心軟。

但是,妻子的依然如故終於讓托爾斯泰再也不能忍受。在1910年10月的一個風雪之夜,82歲的托爾斯泰獨自離家出走了。11天以後,托爾斯泰患了肝炎,死在一個車站裏。

哲理:人生中往往一件小事就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同樣的,爲別人推開一扇門就是給自己留下一條路。相同的,一個充滿人性溫暖的小故事,也能夠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名人的經典哲理小故事 篇十

在波蘭的一個城市裏,肖邦家客廳裏的燈光特別明亮,好多孩子都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鋼琴的伴奏下,圍成一個圓圈跳舞。只有一個3歲的男孩沒有跳舞,他圓睜着明亮的眼睛看着媽媽彈鋼琴時手指的動作,這個小男孩的名字叫肖邦。他那麼出神地看着,好像入了迷一樣。晚會結束後,媽媽送走了參加晚會的孩子。準備睡覺的時候,樓下突然傳來了一陣清脆的琴聲,媽媽覺得很奇怪,這麼晚了,誰還在彈鋼琴呢?

媽媽走下樓來一看,原來是小肖邦在彈琴。小肖邦穿着睡衣,坐在鋼琴前面彈得可認真了!媽媽驚喜地問:“小寶貝,你在彈什麼呢?”肖邦說:“我在彈你彈過的曲子呢!”媽媽看到自己的兒子對鋼琴這麼熱愛,心裏高興極了,第二天,就請來了一位音樂家教他彈鋼琴。

自從有了老師,小肖邦學鋼琴更認真了。他整天坐在鋼琴前面不停地彈呀彈呀。可是,肖邦的歲數小,手也小,這怎麼辦呢?小肖邦就在自己的手指縫裏夾上木塞子,好使指頭間的距離大一點。這是很疼的,有時小肖邦晚上睡覺的時候疼得直哭,但他還是堅持了下去。就這樣,時間一年一年過去了。小肖邦勤學苦練,進步快極了。他6歲的時候,鋼琴已經彈得很不錯了,並且還會寫鋼琴曲。8歲的時候,小肖邦第一次登上劇院的大舞臺演奏鋼琴,成千上萬的聽衆都被從小肖邦指尖流淌出來的優美的琴聲迷住了,劇場中不時地響起熱烈的掌聲。第二天,波蘭首都華沙到處都傳頌着肖邦的名字,大家都稱讚肖邦是神童,這是小肖邦自己辛勤學習獲得的成績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