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季羨林散文集(新版多篇)

季羨林散文集(新版多篇)

論 朋 友 篇一

人類是社會動物。

一個人在社會中不可能沒有朋友。

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場搏鬥。

在這一場搏鬥中,如果沒有朋友,則形單影隻,鮮有不失敗者。

如果有了朋友,則衆志成城,鮮有不勝利者。

因此,在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上,任何國家,任何社會,沒有不重視交友之道的,而中國尤甚。

在宗理色彩極強的中國社會中,朋友被尊爲五倫之一,曰“朋友有信”。

我又記得什麼書中說:“朋友,以義合者也。

”“信”、“義”涵義大概有相通之處。

後世多以“義”字來要求朋友關係,比如《三國演義》“桃園三結義”之類就是。

《說文》對“朋”字的解釋是“鳳飛,羣鳥從以萬數,故以爲朋黨字”。

“鳳”和“朋”大概只有輕脣音重脣音之別。

對“友”的解釋是“同志爲友”。

意思非常清楚。

中國古代,肯定也有“朋友”二字連用的,比如《孟子》。

《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卻只用一個“朋”字。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朋友”才經常連用起來。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重視友誼的故事不可勝數。

最著名的是管鮑之交,鍾子期和伯牙的故事等等。

劉、關、張三結義更是有口皆碑。

一直到今天,我們還講究“哥兒們義氣”,發展到最高程度,就是“爲朋友兩肋插刀”。

只要不是結黨營私,我們是非常重視交朋友的。

我們認爲,中國古代把朋友歸入五倫是有道理的。

我們現在看一看歐洲人對友誼的看法。

歐洲典籍數量雖然遠遠比不上中國,但是,稱之爲汗牛充棟也是當之無愧的。

我沒有能力來旁徵博引,只能根據我比較熟悉的一部書來引證一些材料,這就是法國著名的《蒙田隨筆》。

《蒙田隨筆》上卷,第28章,是一篇叫做《論友誼》的隨筆。

其中有幾句話:

我們喜歡交友勝過其他一切,這可能是我們本性所使然。

亞里士多德說,好的立法者對友誼比對公正更關心。

寥寥幾句,充分說明西方對友誼之重視。

蒙田接着說:

自古就有四種友誼:血緣的、社交的、待客的和男女情愛的。

這使我立即想到,中西對友誼涵義的理解是不相同的。

根據中國的標準,“血緣的”不屬於友誼,而屬於親情。

“男女情愛的”也不屬於友誼,而屬於愛情。

對此,蒙田有長篇累牘的解釋,我無法一一徵引。

我只舉他對愛情的幾句話:

愛情一旦進入友誼階段,也就是說,進入意願相投的階段,它就會衰落和消逝。

愛情是以身體的快感爲目的,一旦享有了,就不復存在。

相反,友誼越被人嚮往,就越被人享有,友誼只是在獲得以後纔會昇華、增長和發展,因爲它是精神上的,心靈會隨之淨化。

這一段話,很值得我們仔細推敲、品味。

1999年10月26日

成功 篇二

什麼叫成功?順手拿來一本《現代漢語詞典》,上面寫道:“成功:獲得預期的結果。

言簡意賅,明白之至。

但是,談到“預期”,則錯綜複雜,紛紜混亂。

人人每時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預期,有的成功,有的失敗,總之是無法界定,也無法分類,我們不去談它。

我在這裏只談成功,特別是成功之道。

這又是一個極大的題目,我卻只是小做。

積七八十年之經驗,我得到了下面這個公式:

天資+勤奮+機遇=成功

“天資”,我本來想用“天才”;但天才是個稀見現象,其中不少是“偏材”,所以我棄而不用,改用“天資”,大家一看就明白。

這個公式實在是過分簡單化了,但其中的含義是清楚的。

搞得太煩瑣,反而不容易說清楚。

談到天資,首先必須承認,人與人之間天資是不相同的,這是一個事實,誰也否定不掉。

“十年的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號召大批天才,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至今不解。

到了今天,學術界和文藝界自命天才的人頗不稀見,我除了羨慕這些人“自我感覺過分良好”外,不敢贊一詞。

對於自己的天資,我看,還是客觀一點好,實事求是一點好。

至於勤奮,一向爲古人所讚揚。

囊螢、映雪、懸樑、刺股等故事流傳了千百年,家喻戶曉。

韓文公的“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更爲讀書人所向往。

如果不勤奮,則天資再高也毫無用處。

事理至明,無待饒舌。

談到機遇,往往爲人所忽視。

它其實是存在的,而且有時候影響極大。

就以我自己爲例,如果清華不派我到德國去留學,則我的一生完全不會像現在這個樣子。

把成功的三個條件拿來分析一下,天資是由“天”來決定的,我們無能爲力。

機遇是不期而來的,我們也無能爲力。

只有勤奮一項完全是我們自己決定的,我們必須在這一項上狠下功夫。

在這裏,古人的教導也多得很。

還是先舉韓文公。

他說:“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這兩句話是大家都熟悉的。

王靜安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衆裏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

此第三境也。

靜安先生第一境寫的是預期。

第二境寫的是勤奮。

第三境寫的是成功。

其中沒有寫天資和機遇。

我不敢說,這是他的疏漏,因爲寫的角度不同。

但是,我認爲,補上天資與機遇,似更爲全面。

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精神來從事做學問或幹事業,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論 壓 力 篇三

《參考消息》今年7月3日以半版的篇幅介紹了外國學者關於壓力的說法。

我也正考慮這個問題,因緣和合,不免嘮叨上幾句。

什麼叫“壓力”?上述文章中說:“壓力是精神與身體對內在與外在事件的生理與心理反應。

下面還列了幾種特性,今略。

我一向認爲,定義這玩意兒,除在自然科學上可能確切外,在人文社會科學上則是辦不到的。

上述定義我看也就行了。

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壓力呢?我認爲,是的。

我們常說,人生就是一場拼搏,沒有壓力,哪來的拼搏?佛家說,生、老、病、死、苦,苦也就是壓力。

過去的國王、皇帝,近代外國的,無法無天,爲所欲爲,看上去似乎一點壓力都沒有。

然而他們卻戰戰兢兢,時時如臨大敵,擔心邊患,擔心宮廷政變,擔心被毒害被刺殺。

他們是世界上最孤獨的人,壓力比任何人都大。

大資本家錢太多了,擔心股市升降,房地產價波動,等等。

至於吾輩平民老百姓,“家家有一本難唸的經”,這些都是壓力,誰能躲得開呢?

壓力是好事還是壞事?我認爲是好事。

從大處來看,現在全球環境污染,生態平衡破壞,臭氧層出洞,人炸,新疾病叢生等等,人們感覺到了,這當然就是壓力,然而壓出來卻是增強憂患意識,增強防範措施,這難道不是天大的好事嗎?對一般人來說,法律和其他一切合理的規章制度,都是壓力。

然而這些壓力何等好啊!沒有它,社會將會陷入混亂,人類將無法生存。

這個道理極其簡單明瞭,一說就懂。

我舉自己做一個例子。

我不是一個沒有名利思想的人——我懷疑真有這種人,過去由於一些我曾經說過的原因,表面上看起來,我似乎是淡泊名利,其實那多半是假象。

但是,到了今天,我已至望九之年,名利對我已經沒有什麼用,用不着再爭名於朝,爭利於市,這方面的壓力沒有了。

但是卻來了另一方面的壓力,主要來自電臺採訪和報刊以及友人約寫文章。

這對我形成頗大的壓力。

以寫文章而論,有的我實在不願意寫,可是礙於面子,不得不應。

應就是壓力。

於是“撥冗”苦思,往往能寫出有點新意的文章。

對我來說,這就是壓力的好處。

壓力如何排除呢?粗略來分類,壓力來源可能有兩類:一被動,一主動。

天災人禍,意外事件,屬於被動,這種壓力,無法預測,只有泰然處之,切不可杞人憂天。

主動的來源於自身,自己能有所作爲。

我的。“三不主義”的第三條是“不嘀咕”,我認爲,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壓力。

1998年7月8日

季羨林散文集有哪些 篇四

1、《清塘荷韻》:

前年和去年,每當夏月塘荷盛開時,我每天至少有幾次徘徊在塘邊,坐在石頭上,靜靜地吸吮荷花和荷葉的清香。“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我確實覺得四周靜得很。

我在一片寂靜中,默默地坐在那裏,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綠肥、紅肥。倒影映入水中,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它從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卻是從下邊向上落。

最後一接觸到水面,二者合爲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裏。我曾在某一本詩話上讀到兩句詩:“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作者深惜第二句對仗不工。

這也難怪,像“池花對影落“這樣的境界究竟有幾個人能參悟透呢?

2、《夾竹桃》:

我特別喜歡月光下的夾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團模糊;但是香氣卻毫不含糊,濃濃烈烈地從花枝上襲了下來。它把影子投到牆上,葉影參差,花影迷離,可以引起我許多幻想。

我幻想它是地圖,它居然就是地圖了。這一堆影子是亞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間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幾隻小蟲子爬過,這就是遠渡重洋的海輪。

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現出一個小池塘。夜蛾飛過映在牆上的影子就是游魚。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畫。微風乍起,葉影吹動,這一幅畫竟變成活畫了。

3、《緣分與命運》:

信緣分與不信緣分,對人的心情影響是不一樣的。信者勝可以做到不驕,敗可以做到不餒,決不至勝則忘乎所以,敗則怨天尤人。中國古話說:“盡人事而聽天命。”

首先必須“盡人事”,否則餡兒餅決不會自己從天上落到你嘴裏來。但又必須“聽天命”。人世間,波詭雲譎,因果錯綜。只有能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一個人才能永遠保持心情的平衡。

4、《八十述懷》:

在這一條()十分漫長的路上,我走過陽關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路旁有深山大澤,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風;有山重水複,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絕處逢生。

路太長了,時間太長了,影子太多了,回憶太重了。我真正感覺到,我負擔不了,也忍受不了,我想擺脫掉這一切,還我一個自由自在身。

5、《神奇的絲瓜》:

上下數千年,縱橫幾萬裏,從來也沒有人說過,絲瓜會有思想。我左考慮,右考慮;越考慮越糊塗。我無法同絲瓜對話,這是一個沉默的奇蹟。

瓜秧彷彿成了一根神祕的繩子,綠葉上照舊濃翠撲人眉宇。我站在絲瓜下面,陷入夢幻。而絲瓜則似乎心中有數,無言靜觀,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彷彿含笑面對秋陽。

季羨林散文集有哪些 篇五

季羨林的散文作品有:《清塘荷韻》,《賦得永久的悔》,《留德十年》,《萬泉集》,《清華園日記》,《牛棚雜憶》,《朗潤園隨筆》,《季羨林散文選集》,《泰戈爾名作欣賞》,《人生絮語》,《天竺心影》;

《季羨林談讀書治學》,《季羨林談師友》;《季羨林談人生》,《病榻雜記》,《憶往述懷》,《新紀元文存》,《母與子》,《三個小女孩》,《垂釣》。

擴展資料:

內容簡介

季羨林先生是著名學者、國學大師、同時它還是著名的散文大家。他襟懷坦蕩、學貫中西,讀他的散文是一種享受,開懷釋卷,典雅清麗的文字拂面而來,純樸而不乏味,情濃而不矯作,莊重而不板滯,典雅而不雕琢。無論記人、狀物或摹事,筆下流淌的是炙熱的人文情懷,充滿着趣味和韻味。

作者簡介

季羨林(1911.8.6-2009.7.11)山東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4年畢業,在山東省立濟南高中任國文教師。1935年秋進人德國格廷根大學學習贊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印度古代語言。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並應聘留校任教。

1946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東語系教授(直至現在)、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開始兼任北京大學副校長,至1984年離職。195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被選爲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常務委員會委員。

現爲中國外國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比較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他曾長期致力於梵文文學的研究和翻譯,翻譯了印度著名大史詩《羅摩衍那》。此外他還創作許多散文作品,已結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潤集》以及《季羨林散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