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閱讀理解練習及答案新版多篇

閱讀理解練習及答案新版多篇

閱讀理解及答案 篇一

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鬆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着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着;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着看着,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

古老的濟南,城裏那麼狹窄,城外又那麼寬敞,山坡上臥着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着點雪,對,這是張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

1、文段描寫的內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這句在全文結構上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3、全段圍繞哪個字寫景?按照什麼順序寫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看着看着,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爲什麼會產生“被風吹動”的感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中的“________”字傳神、形象地照應了前文的”暖和安適地睡着“一句,應用了______________的修辭方法。

6、”這是張小水墨畫“中的”這“指代_____________;這是個比喻句,把____________比作一張小水墨畫。

參考答案:

1、小雪後秀美的濟南城

2、引出下文(過渡)

3、圍繞“妙”字 按照空間順序來寫: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4、“略”。

5、妙 擬人

6、古老的濟南城 小雪後的濟南城

(意對即可)

會考語文閱讀答題 篇二

會考語文議論文閱讀答題技巧

一、選文(1)(2)段順序能否對調?請說明理由

這一試題有兩種答法:(1)不能。因爲這幾段和第X段的XX幾句是一一對應關係。

(2)不能。因爲這幾段存在着邏輯順序或時間上的先後關係。

(或不符合人們的認知習慣)

二、問議論文開頭第一段的作用?

(1)作爲文章的理論論據。(2)引出論點或論題。(3)增強文章的趣味性,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三、請你簡析XX段的論證過程?

(1)先(正反兩方面)舉出XX事例或者道理論據,然後得出什麼結論(或證明什麼觀點)分、總。

(2)首先提出什麼觀點,接着用XX事例(從正反兩方面)或者道理論據進行論證,最後得出XX結論(或說明了XX的道理)總、分、總。

四、文段中用了什麼論證方法?有何作用?

(1)論證方法:道理論證(引證法)﹑舉例論證(例證法)﹑比喻論證(喻證法)﹑對比論證。這是國中常用的四種論證方法。以後還可學到歸謬法和類比法。

(2)論證方法的作用:

道理論證:通過引用X的話,充分有力證明Y觀點、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舉例論證:通過舉X的例子,具體有力的證明Y觀點、從而使論證更具體更有說服力(或增強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讀者)。

比喻論證:把X比作Y,形象生動、通俗易懂的證明Z觀點、從而把抽象深奧的道理闡述的生動形象,淺顯易懂。

對比論證:通過X與Y對比,鮮明、有力的證明Z觀點、使論證更有說服力,增強文章的趣味。

會考語文現代文閱讀難點點撥

1、重點詞語的語境義。重點詞語包括文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詞語、成語和指示代詞。不管是詞語還是成語,要回答的都是在本文語境下的基本含義。考生要查找上下文相關信息字樣,結合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來答出比喻義、引申義或深刻義。一般來說代詞“這”的答案肯定到前面去找,“那”或者“其”的答案要參看前後句子的具體語境來作答。

2、重要句子的語境義。重要句子包括難句、修辭句、過渡句、呼應句、哲理句、總結性語句。難句答題時需結合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可分成“由表及裏的語境義”、“語言表達的表現點”、“思想層面的深刻義”、“作者言外之意的潛臺詞”等幾個層面來答。修辭句要關注修辭的比喻和對比(襯托),解釋比喻的本體、喻體和相似點,以及該比喻句蘊涵的思想感情,考生可再答上“生動、形象使讀者容易理解,增強了感染力,能引起共鳴。”過渡句在結構上的作用或是承上或是啓下,或是承上啓下,主要是爲了詮釋前面的內容或者結構上的照應。過渡句都是前呼後應,一般找到應句後還要答出呼應的作用,尤其是佐證的具體內容。哲理句包括兩種,一種是引用名人名言佐證自己觀點或引出問題,考生要答出作者引用的目的;一種是作者自己寫出來的,這往往是文章的中心和閃光點,考生要認真體味,領會其內涵。

3、題目的作用或含義,以此爲題的妙處。考生一般只要答出文章主要描寫對象,也可能是線索,或答出具體特徵就基本到位了。但有時必須答出題目的深刻義、象徵義,纔有望得滿分。

4、整體感悟。整體感悟就是篩選和整合信息的過程,是咀嚼總結性語句、整體把握文意的基本方法。黃老師建議考生拿到一篇文章時,先讀題目和首、尾段,弄清楚作者在說什麼,然後對照文章(段)後的考題再讀每段的首、尾句,即抓總結性語句,弄清每段的內容。

5、主觀開放題,主觀開放題有“談對文中某個觀點的看法”、“仿照例句”、“寫思想教育意義讀後感”、“談寫做特色借鑑”、“擴寫”等。考生答此類題,不管是同意還是反對都必須寫出充足的理由,字數不能太少,可採用多種修辭手法,使答案豐滿。

閱讀理解及答案 篇三

文學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題。

過嶺

師陀

我不曾騎過馬,對於“馬性”是不大瞭解的。現在巧得很,一匹馬立在暮色蒼茫的道上,只等我騎上去。它不停地擺耳蹬蹄,想是已經餓得發慌。然而要騎上去,便覺得欠一點勇氣,——就是說“欠一點”吧。雖然不曉得“馬上威風”,但關於馬的傳說是知道一點的。我生長的地方有一句話,道是:“一馬三分龍。”馬似乎又有幾分神性了,但只說有“三分”,可見並不是龍。我既不憎馬也不敬馬。

據說馬的脾氣很大,性子也很暴烈。而望望前面的山,也頗有幾分神祕意味。要走上去的一面,正揹着陽光,顯得非常晦暗。上到山頂約有五六里路的樣子。山路頗險,倘一個不留神,豈但“翻身落馬”,且要“落山”,將有性命之虞。所以作起“一鞭殘照裏”的詩句並不難,難的倒是騎上去,又如何來那麼一鞭,何況從沒有騎過馬的呢?這時憑空想起不如騎馬閱兵了,那定然有一名“馬童”將馬帶牢,絕不聽其發脾氣:這氣派倒是在畫報上看見過。

來接的朋友同隨從都已到齊,在馬上揚鞭催促了。不便再磨延,即聳身跨上鞍橋。還好,它並不如我曾料想的那般兇刁,在人將騎與未騎穩之際猛地向前一撞。我一面暗自感謝馬,一面感謝馬的主人。

“這馬幾時也清高起來了?”我說。

馬擺了擺頭,很斯文,又像對我抗議。

人馬一直升上去,是一種既危險又快意的感受。路折轉而上,兼之剛下過雨,腳下那些被磨得禿光禿光的石塊,異常滑溜。馬像溜冰似的一面打着滑跌,爲防備一失足落向深谷,一面還得跳着“狐步舞”。蹄聲咵咵響着,其雄壯是隻有“馬賽進行曲”可以比擬的吧。

晚霞發出彩絹般的光,一縷一縷橫斜在頭頂。人同馬打着滑跌,跳着舞,踏着進行曲漸漸接近彩霞,似乎馬一躍身,就可以鑽進去。回望上下,溪谷間騰起茫茫濃霧,此身飄飄然,就如在雲端裏,覺得當真要萬念俱空似的。騎馬登山竟是這樣充滿詩意,真是想也不曾想到。

但是,這詩境中的人物也不能一直做下去。當將要一腳踏進雲端時,馬卻停下來了。它知道雲端不能馳騁,競又是這樣不通人意。嗚呼!

在這短短的行程中,我知道馬與驢不同。倘是驢(不僅刁賴,而且愚蠢),要決意怠工下來,就一個乾脆,將人摔下脊背,算是給責打者的一點懲罰。而馬不然,比驢聰明,它懂得責打是爲着要它前進,並非逼它投崖自盡,所以任怎樣處罰,它只是給一個不理。它很斯文地站着,在鞭下還觀賞山景,大“可以充吾師”的。不得已我只好請它上去。來到山頂,已是暮色垂垂,四周昏暗。

一顆星像水銀珠,在西南方光亮得灼灼閃耀。四山絕了飛鳥。最遠處,一座崇巒後面,尚殘留着稀微的白光,照耀着積雪的山巔。谷上瀰漫着霧,有黑影在搖動。隱約中樹叢下面送來吠聲。經年的枯草瑟瑟作響,山景益見荒涼。風吹得馬的鬃鬣翻轉來,尾巴順風飄擺,一縷一縷似要飛去。馬四蹄打顫,迷茫地望着遠處,悲抑地搖搖頭,又繼續齧食枯草。問了同行者,說是還有十五里的山路要走。

現在回想,題目應作“荒山乘馬圖”,自己便做做“圖”中的主角,充充“風塵三俠”中的人物,在時下定會受歡迎的吧!

(選白《師陀散文選集》,百花文藝出版社,有刪改)

16.文中說“它知道雲端不能馳騁,競又是這樣不通人意”,你如何理解?(4分)

參考答案:“雲端”只是懸崖深谷中騰起的雲霧,“詩意”只是一種幻想,馬腳踏實地,絕不忘乎所以飄飄然,它把自己的主任帶回到了“人間”現實

17.結合文意,分析“我”騎馬後所認識到的“馬性”。(5分)

參考答案:善於配合、清高斯文——穩重聰明善解人意——堅忍

18.“我”在過嶺的三個階段都有着豐富的心理感受,請結合全文進行分析。(6分)

參考答案:猶疑害怕擔心(對馬的隔膜)——快意飄飄然(對馬的喜歡)——沉鬱迷茫(對馬的崇敬同情)

會考語文閱讀答題 篇四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爲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啓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覆: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爲什麼?

動詞:不行。因爲該詞準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爲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爲該詞準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範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爲什麼?

不能。因爲: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裏、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係。

(3)這些詞是遞進關係,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概括歸納

1.記敘類文章: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類文章: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類文章: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七)表達技巧

表達技巧在古代詩歌鑑賞中佔有重要位置,表現手法諸如用典、烘托、渲染、鋪陳、比興、託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委婉含蓄、對比手法、諷喻手法、象徵法、雙關法等等。詩中常用的修辭方法有誇張、排比、對偶、比喻、借代、比擬、設問、反問、反覆等。分析詩歌語言常用的術語有:準確、生動、形象、凝練、精闢、簡潔、明快、清新、新奇、優美、絢麗、含蓄、質樸、自然等。複習時要系統歸納各種表達技巧,儲備相關知識。首先要弄清這些表達技巧的特點和作用,再結合具體詩歌進行仔細體味、辨析。

至於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則包括總結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指出其積極意義或侷限性等。

總之,鑑賞古代詩詞,分三步:

第一步,把握詩詞內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細讀標題和註釋;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聯繫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點;2辨析表達技巧;3說明表達作用。

第三步,評價內容觀點:1概括主旨;2聯繫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評價。

答題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緊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談;二是要點要齊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語,力求用語準確、簡明、規範。

易混術語區分

(一)方式、手法的區分

藝術手法,又叫表達技巧,包括:

①表達方式 :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②表現手法 :起興、聯想、烘托、抑揚、照應、正側、象徵、對照、由實入虛、虛實結合、運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託物言志、借古諷今、化動爲靜、動靜結合、以小見大、開門見山。

③修辭 :比喻、借代、誇張、對偶、對比、比擬、排比、設問、反問、引用、反語、反覆。

(二)情、景關係區別

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都是詩人把要表達的感情通過景物表達出來。借景抒情表達感情比較直接,讀完詩歌后的感受是見情不見景 ;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表達感情時正面不着一字,讀完詩歌后的感受是見景不見情,但是仔細分析後卻發現詩人的感情全部寓於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

(三)描寫的角度

常見的角度有:形、聲、色、態、味。形、色是視覺角度;聲是聽覺角度;態分爲動態和靜態;味是觸覺角度。 答題舉例(06浦東新區模擬)回答1:同意。文章以山格爲題,以擬人化的手法鋪寫了衆多山的不同性情,賦予其以人的靈性:無論是南方的山靈秀不失狂野,還是北方的山健壯而不失嫵媚,抑或是西部的山尊嚴而沉默總之,作者在對不同地域山的不同風格的描述中筆意縱橫,令人飽覽山之情味,行文大氣而穩重。回答2:同意。首先,運用了大量擬人、比喻等修辭格,把山所表現出來的形態賦予豐富的人格性情;其次選材大氣,描摹了南方、北方、西部山的個性,給讀者以全面的感悟;最後又以山與人之關係昇華作結,拓展了思考空間:大氣盡顯其中矣。就上海大學聯考而言,它的理念是爲學生服務的,是爲學生升入高校服務的,而不是站在學生的對立面、設立難題,爲難學生,它會爲學生提供了舞臺和機會,所出的題應該能夠解答,但必須是有道理、有準備、有基礎的。

閱讀理解及答案 篇五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題。

玩笑

(法)莫泊桑

世界上有什麼比開玩笑更有趣、更好玩?有什麼事情比戲弄別人更有意思?啊!我的一生裏,我開過玩笑。人們呢,也開過我的玩笑,很有趣的玩笑!對啦,我可開過令人受不了的玩笑。今天我想講一個我經歷過的玩笑。

秋天的時候,我到朋友家裏去打獵。當然嘍,我的朋友是一些愛開玩笑的人。我不願結交其他人。我到達的時候,他們像迎接王子那樣接待我。這引起了我的懷疑。他們朝天打槍,他們擁抱我,好像等着從我身上得到極大的樂趣。我對自己說:“小心,他們在策劃着什麼。”

吃晚飯的時候,歡樂是高度的,過頭了。我想:“瞧,這些人沒有明顯的理由卻那麼高興,他們腦子裏一定想好了開一個什麼玩笑。肯定這個玩笑是針對我的。小心。”

整個晚上人們在笑,但笑得誇張。我嗅到空氣裏有一個玩笑,正像豹子嗅到獵物一樣。我既不放過一個字,也不放過一個語調、一個手勢。在我看來一切都值得懷疑。時鐘響了,是睡覺的時候了,他們把我送到臥室。他們大聲衝我喊晚安。我進去,關上門,並且一直站着,一步也沒有邁,手裏拿着蠟燭。我聽見走廊裏有笑聲和竊竊私語聲。毫無疑問,他們在窺伺我。我用目光檢查了牆壁、傢俱、天花板、地板。我沒有發現任何可疑的地方。我聽見門外有人走動,一定是有人來從鑰匙孔朝裏看。我忽然想起:“也許我的蠟燭會突然熄滅,使我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於是,我把壁爐上所有的蠟燭都點着了。然後我再一次打量周圍,但還是沒有發現什麼。我邁着大步繞房間走了一圈——沒有什麼。我走近窗戶,百葉窗還開着,我小心翼翼地把它關上,然後放下窗簾,並在窗前放了一把椅子,這就不用害怕有任何東西來自外面了。於是我小心翼翼地坐下。扶手椅是結實的,然而時間在向前走,我終於承認自己是可笑的。我決定睡覺,但這張牀在我看來特別可疑。於是我採取了自認爲是絕妙的預防措施。我輕輕地抓住牀墊的邊緣,然後慢慢地朝我的面前拉。牀墊過來了,後面跟着牀單和被子。我把所有的這些東西拽到房間的正中央,對着房門。在房間正中央,我重新鋪了牀,儘可能地把它鋪好,遠離這張可疑的牀。然後,我把所有的燭火都吹滅,摸着黑回來,鑽進被窩裏。有一個小時我保持着清醒,一聽到哪怕最小的聲音也打哆嗦。

一切似乎是平靜的。我睡着了。我睡了很久,而且睡得很熟,但突然之間我驚醒了,因爲一個沉甸甸的軀體落到了我的身上。與此同時,我的臉上、脖子上、胸前被澆上一種滾燙的液體,痛得我怪叫起來。落在我身上的那一大團東西一動也不動,把我壓得喘不過氣來。我伸出雙手,想辨明物體的性質。我摸到一張臉,一個鼻子。於是,我用盡全身力氣,朝這張臉上打了一拳。但我立即捱了一記耳光,使我從溼漉漉的被窩裏一躍而起,穿着睡衣跳到走廊裏,因爲我看見通向走廊的門開着。啊,真令人驚訝!天已經大亮了。人們聞聲趕來,發現男僕人躺在我的牀上,神情激動。原來,他在給我端早茶來的時候,碰到了我臨時搭的牀鋪,摔倒在我的肚子上,把我的早點澆在我的臉上。

我擔心會發生一場笑話,而造成這場笑話的,恰恰正是關上百葉窗和到房間中央睡覺這些預防措施。那一天,人們笑夠了!

9.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5分)

A.小說以“玩笑”爲題,記敘了一系列發生在“我”生活中的玩笑事件:“我”開人家的,朋友開“我”的,“我”假想中的。

B.“我”的朋友都是些愛開玩笑的人,所以他們那麼熱情地迎接“我”,策劃着在晚上好好開“我”一個玩笑。

C.“我”在臥室裏非常小心謹慎,檢查了牆壁、傢俱、天花板和地板,是想搞明白朋友們會怎樣開自己的玩笑。

D.“我”也覺得自己的高度緊張是“可笑的”,覺得一切都是平靜的,所以最後放鬆了警惕,睡着了,而且睡得很熟。

E.“我”並沒有逃開被人“笑夠了”的命運,這個結局既讓人覺得滑稽可笑,又充滿悲劇色彩,引發人們笑後的嚴肅思考。

10.小說主要運用了哪兩種描寫手法刻畫人物形象?請分別舉例分析這樣描寫的好處。

(1) (3分)

(2) (3分)

11.小說中的“我”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請簡要分析。(4分)

12.小說結尾,“我”認爲“造成這場笑話的,恰恰正是關上百葉窗和到房間中央睡覺這些預防措施”。對此你是怎樣認識的?請結合小說內容,具體談談你的看法。(5分)

參考答案:

9、C、E (5分)

A項“一系列”不合實際,並且小說也沒寫“我”怎樣開別人的玩笑。B項是“我”的假想。D“放鬆了警惕”與後文“遠離牀”“保持清醒”等情節相矛盾。

10、(1)心理描寫,小說以第一人稱爲敘事角度,通過內心獨白等方式表現了主人公的心理變化,準確生動地刻畫出人物敏感多疑的性格特徵。(舉例略)(3分)

(2)動作描寫,小說藉助連續的動作描寫推動着人物的命運走向,同時生動地刻畫出人物膽小謹慎的性格特徵。(舉例略)(3分)

11、(1)開過別人玩笑,卻又怕被人開玩笑,(2)敏感多疑,(3)膽小謹慎,(4)在現實生活中處處感到危機四伏的小人物。(4分)

12、(1)從小說前文鋪墊的情節看,這場笑話的出現的確與“關窗”“挪牀”的措施有直接關係,這樣寫符合情節的內在邏輯。

(2)“我”之所以鬧笑話有深層的社會原因,當時的人們普遍存在空虛無聊、總想愚弄他人的病態心理,那個社會充滿信任危機。“有什麼事情比戲弄別人更有意思”,“引起了我的懷疑”,“一切都值得懷疑”等語句就是當時社會的寫照。

(3)小說結尾這樣寫,恰恰進一步表現了“我”在這樣的病態社會中心理被扭曲的程度,以及不能覺醒、難以自拔的可悲,使小說的主題表達得更深刻。(分析合情合理即可)(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