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看穿食品包裝上的噱頭閱讀答案(新版多篇)

看穿食品包裝上的噱頭閱讀答案(新版多篇)

江 上閱讀及答案 篇一

江 上閱讀及答案

萬頃滄江萬頃秋,鏡天飛雪一雙鷗。

摩挲②數尺沙邊柳,待汝成陰系釣舟③。

【注】①董穎:北宋詩人,一生爲生計常年奔走異鄉。②摩挲:用手撫摸。③釣舟:指行舟。

8.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2分)

答:9.任選一個角度(如構思、寫法、語言等),對該詩進行賞析。(2分)

答:

8.答案:表達了羈旅孤客的離情別緒或對羈旅漂泊的愁緒。或離別的依戀之情。或對結束羈旅漂泊的期盼。評分:答出其中一種得2分,共2分。意思對即可。其它答案符合題意即可。

9.答案示例:構思一:新潁別致,古代詩人筆下“柳”總與“別”相關,此詩卻把“柳”與“不別”搭在一起,字面上不訴說怨思離情,讀者卻能心領神會,可謂不落窠臼,巧妙之至。構思二:思路嚴謹。總體由遠望寫到近觀,由所見到所思。具體看,由江水到天空,由雙鷗飛翔到反顧自身處境,進而引發與柳樹的對話。脈絡貫通,水到粱成。

寫法一:運用襯托,以雙鷗相伴相隨襯托詩人的孤寂;以江天景緻的空曠襯托柳樹釣舟的渺小,進而創造出開闊明朗的意境。寫法二:動靜結合。如一二句分別寫靜景動景,既表現出境界的開闊,又表現出畫面的'生機活力。寫法三:虛實相生。如第三四句將“摩挲沙邊柳”與想象柳樹“成陰系釣舟”相結合,虛實相生,耐人尋味。評分:答對一種得2分,共2分。意思對即可,其中“寫法一”,答出一點得1分,答出兩點得2分。其它答案符合題意即可。

語言一:用同“萬頃”“一雙”數量上的對比,寫出秋景的遼闊澄明,也使形象鮮明突出。或用“系”宇,不僅抒寫出了惜別的心情,而且切合柳枝修長的特點,造語堪稱天然而含蓄,新潁而貼切,語言二:運用修辭。用“摩挲”“汝”將柳樹擬人化,既賦予柳樹以人情,又別具匠心,傳達出詩人的心聲。或“鏡天飛雪”運用比喻,將天空的明澈與鷗鳥的姿態色彩生動表現出來。評分:答對一種得2分,共2分。其它答案取例典型,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愛在廢墟上》閱讀答案 篇二

站立在廢墟上的衣櫥

麥子

奶奶的臥室有一個大大的衣櫥。衣櫥裏掛着各式各樣的旗袍。

穿着旗袍的奶奶很精神,也很好看。我很喜歡她穿着旗袍的樣子。也很喜歡她掛着旗袍的大衣櫥。高興的時候,我喜歡躲進裏面,嗅着樟腦丸淡淡的芬香;受委屈的時候,我喜歡躲進裏面,一個人偷偷地哭。

奶奶說,長大後,衣櫥裏的旗袍都歸我。爲此,我向同桌的小芊炫耀了很久。

那一天中午,我們全家坐在院外的丁香樹下,正議論鎮東的大叔家來了一隻野貓。突然,丁香樹劇烈地晃動起來,所有的東西都晃動起來。站立不住的我們晃趴在了地上。

然後,到處一片“轟隆隆”。

接着,一片靜寂。時間也彷彿爲之停止了很久,很久。等我們反應過來時,看到的除了塵煙,還是塵煙。在塵煙中,我家的四合院已蕩然無存,只剩下一堵牆,還有牆下奶奶的那個大衣櫥。

後來,我才知道,那一天倒了許多的房,死了許多的人。而小芊也永遠看不到我穿旗袍的模樣了。

爸爸媽媽去鎮上的醫院幫忙了。奶奶去了附近的農貿市場,聽說那裏的房子全倒了。孤零零的我帶着被嚇壞的小狗阿白鑽進了奶奶的衣櫥。

衣櫥完好無損。衣櫥裏的衣服仍然光鮮、亮麗。可是,我害怕極了。

傍晚的時候,奶奶回來,從廢墟里刨出一些餅乾。可是,我們都沒有心情吃,阿白也沒心情吃。我們一起坐在衣櫥裏,望着滿天的星斗,呆呆地等待着黎明。

第二天,爸爸媽媽仍然沒有回來。我和奶奶從廢墟里拾掇出一些米和蔬菜,還有一些完好的磚塊、木料。穿着一身藍色旗袍的奶奶在廢墟上砌了簡易的竈,爲我熬了稀粥。還用那些磚塊、木料在衣櫥旁搭建了一個能睡覺的小窩棚。

因爲下了一場雨,衣櫥開始滲水。

天晴後,奶奶找來一根長長的繩子,一頭系在那株丁香樹上,一頭系在從前院內的那株橘樹上。我和她將衣櫥裏的旗袍一件一件又一件,慢慢地晾掛在繩上。陽光下,那些旗袍隨風輕輕地搖擺,像一面面絢麗的旗幟。站在這些旗幟下的我,悲傷的心慢慢有了溫度。

後來,鎮上來了救援隊、醫生,還有許多志願者。奶奶也加入到他們中間,爲那些受傷的人做飯、洗衣。每天早上,奶奶去做事前,都會拉開她的衣櫥,精心挑選出一件美麗的旗袍。她說:“漂亮的衣服會使人的心情逐漸好起來。”

奶奶說得一點沒錯,每天目送她穿着旗袍離去的身影,我的心情也逐漸不再像從前那樣悲傷。而阿白也漸漸有了生氣。我們一起在廢墟上走來走去,還採來野花,放在窩棚裏,放在衣櫥上。不遠處傳來小鳥的叫聲,空氣中有梔子花的味道在瀰漫。我開始明白某些東西已永遠失去,但某些東西卻留了下來。

一天一天過去。災後重建開始了。爸爸媽媽所在的廠區恢復了生產,學校有了板房教室。奶奶爲我縫製了一個新書包,上面還繡了一朵金色的太陽花。

我們一家寄居過的窩棚被拆去,廢墟上的碎磚爛石也清理走。大家開始陸續搬進簡易的板房。我們也不例外。衣櫥也搬了進去。裏面的旗袍依然光鮮、亮麗。樟腦丸依然散發出淡淡的芳香。

奶奶的精神依然很好,穿着旗袍的她依然好看。而我依然喜歡高興的時候躲進衣櫥,也依然喜歡傷心時,一個人躲到裏面,哭泣。

一些東西已改變,一些東西卻仍然在。

1.從全文來看,題目中的“站立”指的是什麼?(4分)

2.請賞析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3分)時間也彷彿爲之停止了很久,很久。

3.聯繫文章語境,揣摩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含義。(4分)

(1)第二天,爸爸媽媽仍然沒有回來。

(2)站在這些旗幟下的我,悲傷的心慢慢有了溫度。

4.文中的奶奶是一個怎樣的人?請作簡要分析。(答出兩點即可)(4分)

5.作者說:“一些東西已改變,一些東西卻仍然在。”結合全文,說說這句話的內涵。(4分)

參考答案:

1、(4分)“站立”指:地震中沒有倒下的大衣櫥;災難中人們堅強、團結、樂觀的精神。

2、(3分)運用反覆的修辭,(1分)突出了地震瞬間帶給人心理感受上的時間之久。(2分)

2、(4分)(1)(2分)是說爸爸媽媽仍然在抗震救災的現場,從側面反映了災難的深重,也寫出了作者對父母的擔心。(2)(2分)奶奶對生活的熱愛、對困難的樂觀態度影響了我,讓我害怕、悲傷的心慢慢有了溫暖。

3、(4分)結合事例,圍繞“熱愛生活、堅強樂觀、善良熱心、疼愛孫女”等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4、(4分)示例:房屋沒了,一些人沒了,環境改變了,但活着的人依然堅強樂觀,依然熱愛生活。不管發生什麼樣的災難,人總要堅強樂觀地面對生活。

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

一、國中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審題

通常閱讀試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讀,首先要重點理解文章的體裁是記敘文還是說明文。答題時切忌文章都沒完整的閱讀過試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寫答案。最好先把文章從頭到尾通讀一遍,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來講,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話歸根到底都是爲闡明中心服務的,都歸向文章的主旨。平時要學會爲文章標段,歸納每段意思,歸納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類的閱讀理解的解題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個辦法。

有的學生要用“順讀法”,就是先讀短文後讀題目,然後再讀短文尋找正確答案。有的學生採用“倒讀法”,就是先讀題目(四個選項不讀)後讀短文,最後尋找答案。我比較贊成“倒讀法”,因爲這種閱讀方法是帶着問題閱讀,目的明確,容易集中,能及時抓住文中與解題關係密切的信息,從而節省了閱讀 時間。“倒讀法”對錶層理解的題目(提問時間、地點、原因等)效果最好,對深層理解的題目,要從短文的整體內容出發,進行概括和總結,分析所提供選項,作出準確的判斷。

二、國中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答題

(1)文章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這需要根據文章的具體內容來回答,常見的有歌頌、讚美、熱愛、喜愛、感動、高興、渴望、震撼、眷念、惆悵、淡淡的憂愁、惋惜、思念(懷念)故鄉和親人、或者是厭倦、憎惡、痛苦、慚愧、內疚、痛恨、傷心、悲痛、遺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從文章的字裏行間可以看出來的,有的也許寫得比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2)文章開頭一段的某一句話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間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後一段某句的作用。

對於這種題型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回答:對於第一段的問題,從結構上來說,是落筆點題,點明文章的中心,開門見山,總領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從內容上來說,是爲下文作鋪墊和襯托,爲後面某某內容的描寫打下伏筆。中間某段的問題,在結構上是起到承上啓下、過渡的作用。最後一段或某句的作用 是總結全文,點明文章主旨,讓人回味無窮,並與題目相照應。

(3)文中某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

有很多,常用的有8種,比喻、比擬、誇張、排比、對偶、反覆、設問、反問。其會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擬人、誇張、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幫人加深體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叫人便於接受;三是使概括的東西形象化,給人鮮明的印象。

擬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讀者不僅對所表達的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對該事物的強烈感情,運用擬人表現喜愛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親切自然;表現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醜態畢露,給人以強烈的厭惡感。

誇張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現作者對事物的鮮明的感情態度,從而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通過對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們豐富的想象,有利於突出事物的本質和特徵。

排比的作用在於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達強烈奔放的情感,增強語言的氣勢;是提高表達效果的重要環節。還有疊詞、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節奏感,具有音韻美,讀起來朗朗上口。

(4)概括文章主旨。

對於這種題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細看幾遍,然後可以用這樣的關鍵詞來進行回答:“通過…… 故事,歌頌(讚美)了……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們也可以從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別是第一段或最後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後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

三、國中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考生經驗

閱讀理解的困難之一,主要表現爲對文章中一些關鍵詞語的正確理解。它又分爲兩種情況:一是意義明顯的,可以在上下文中找到解釋;另一種情況是意義隱晦的詞語,雖然在語言環境中有具體的內容,但作者並沒有把它用文字明確地表示出來,需要應試者調動自己以往的知識和經驗,通過歸納和分析,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在解答這些題時,考生應把握以下三點:

(1)首先要準確理解整個句子的意義。

一個詞只有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才有其確切含義,只有依照具體的語言環境,才能把詞義理解準確、透徹。對字義、詞義的理解,其基本原則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

(2)把選項中的詞代入句中,默唸一遍,找語感。

通過上面對語文注重對文章中關鍵詞語的理解答題技巧的知識講解學習,希望同學們對上面的內容很好的掌握,並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

(3)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和目的。

考生可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這個目標:

①首先應對整篇文章有完整、準確的理解,從總體上把握文章的主題;

②要善於抓住文中關鍵句子或關鍵詞,它們有時會出現在文章的開頭,有時也會出現在文章的結尾或中間;

③要對文章的引申含義進行分析和深加工;

④從選項與原文在意思上是否一致入手。

通過國中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大彙總這篇文章的閱讀學習,相信同學們對於閱讀理解的答題技巧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希望大家在以後的考試中能夠發揮的更好,考出理想的成績。

看穿食品包裝上的噱頭閱讀習題及答案 篇三

看穿食品包裝上的噱頭閱讀習題及答案

①對於生命來說,水比陽光更重要。地球之所以物種繁茂,生命昌盛,是因爲有約佔地球面積71%的海洋。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

②人體的內部就是一個奇妙的海洋。經科學測定,一個身體質量爲70千克的成年人,分佈在各種組織和骨骼中的體液達到45~50千克,佔體質的65%~70%。一個人的胚胎髮育到3天時,所含的體液達97%,與海洋中的水母(如海蜇等)所含的水一樣多;發育到3個月時,所含的體液達91%;新生兒身上含水量達80%;1歲以上的孩子身體內的含水量就和成人一樣了。

③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誕生以後,海洋中的生物逐漸向陸地遷移,並把誕生地的海水帶到自己的體內,而在後代中留下了從海洋起源的印記,這一點人類也不例外。爲了說明人身上的血液與大洋中的純海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前蘇聯科學家弗傑普戈利茨還特地對海水和人類血液進行了對比測量,結果發現海水和人血中溶解的化學元素的相對含量驚人地接近。在海水中,氯爲55.0%,鈉爲30.6%,氧爲5.6%,鉀爲1.1%,鈣爲1.2%,其他元素爲6.5%;而在人血中,氯爲49.3%,鈉爲30.0%,氧爲9.9%,鉀爲1.8%,鈣爲0.8%,其他元素爲8.2%。這絕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人身上的海洋印記,是人類來自海洋的最好佐證。

④海水的固有特徵就是帶有鹹味,否則不成其爲海水。人體血液中就帶有這種海水特有的稍鹹的味道。當你在進食時,如果不慎咬破舌頭,傷口流出了血,你就嚐到了血的鹹味。經測定,人血的含鹽度一般爲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鹽度低一些,而且,科學家在考察地球歷史中發現,在原始生命誕生時期,海洋中並沒有那麼多的鹽分,比今日要低得多。之後大陸上的鹽分逐漸隨水流注入海洋,海水才慢慢變得鹹起來。而在魚類進化到兩棲類,並由海中登上陸地的時候,其鹹度就相當於現在人血的鹹度。會不會是因爲人類的遠祖在登陸時只帶上了當時的海中物質,並以此代代相繼,所以人血的含鹽度就比現在的'海水要低一些呢?

⑤這個道理在醫學上得到了普遍承認,當人體因某種疾病而大量失水時,或者出血過多時,醫生的首要任務就是給患者靜脈中注射生理鹽水。出汗過多,人的機體就會因失水失鈉而致病,這時向人體內部海洋中補充海水,就是維持生命必需的。

⑥如此看來,人身上的海洋印記,是一本內容豐富的生物進化教科書。它告訴人們:海洋,孕育了世間的生命,她是所有生物的母親,也是我們人類的母親!

11.在作者看來,人體的內部就是一個奇妙的海洋,這個奇妙表現在哪些方面?請用簡潔的文字歸納在下面。(2分)

12.第③段的劃線句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13.請你分析下列句中加點字的表達作用。(6分)

(1)這個道理在醫學上得到了普遍的承認。(2)經測定,人血的含鹽度,一般爲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 鹽度(3%35%)要低一些。

14.讀了這篇文章,你得到了怎樣的啓示?請聯繫生活實際,談談你的感想。(5分)

參考答案:

11.含水,血液中含鹽(若答出血液中帶有鹹味亦可)。

12.運用作比較、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具體地說明了人身上具有海洋印記(或人類來自海洋)。

13.①普遍說明這個道理的正確性,因爲它代表絕大多數,若去掉,那麼特殊情況也包含其中,沒有例外,與客觀實際不相符(意思相近亦可)。

②1%是一個確數,加上左右二字,就變成了一個概數,若去掉,反而變得不準確、周密,不符合客觀實際(意思相近亦可)。

14.意對即可。

《上李鴻章書》閱讀及答案 篇四

《上李鴻章書》閱讀及答案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2226題(14分)

夫人不能生而知,必待學而後知,人不能皆好學,必待教而後學,故作之君,作之師,所以教養之也。自古教養之道,莫備於中華;惜日久廢弛,庠序亦僅存其名而已。泰西諸邦崛起於近世,深得三代之遺風,庠序學校遍佈國中,人無貴賤皆奮於學。凡天地萬物之理,人生日用之事,皆列於學之中,使通國之人,童而習之,各就性質之所近而肆力焉。又各設有專師,津津啓導,雖理至幽微,事至奧妙,皆能有法以曉喻之,有器以窺測之。其所學由淺而深,自簡及繁,故人之靈明日廓,智慧日積也。質有愚智,非學無以別其才,纔有全偏,非學無以成其用,有學校以陶冶之,則智者進焉,愚者止焉,偏才者專焉,全才者普焉。蓋賢才之生,或千百里而見一,或千萬人而有一,若非隨地隨人而施教之,則賢才亦以無學而自廢,以至於湮沒而不彰。泰西人才之衆多者,有此教養之道也。

且人之□□不一,其上焉者,有不徒苟生於世之心,則雖處布衣而以天下爲己任,此其人必能發奮爲雄,卓異自立,無待乎勉勖也,所謂豪傑之士不待文王而後興也。至中焉者,端賴乎鼓勵以方,故泰西之士,雖一才一藝之微,而國家必寵以科名,是故人能爲奮,士不虛生。逮至學成名立之餘,出而用世,則又有學會以資其博,學報以進其益,萃全國學者之能,日稽考於古人之所已知,推求乎今人之所不逮,翻陳出新,開世人無限之靈機,闡天地無窮之奧理,則士處其間,豈復有孤陋寡聞者哉?又學者倘能窮一新理,創一新器,必邀國家之上賞,則其國之士,豈有不專心致志者哉?此泰西各種學問所以日新月異而歲不同,幾於奪造化而疑鬼神者,有此鼓勵之方也。

孫文《上李鴻章書》(節選)

1.節選的文字所要表達的觀點是 (2分)

2.對文章第一段劃線句的理解,下列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讓國人的孩子從小就開始學習(那些知識),每個人都努力培養自己的天賦氣質。

B.讓國人從小就開始學習(那些知識),各人根據自己的天賦氣質發揮力量。

C.讓國人的`孩子從小就開始學習(那些知識),各人都努力靠近自己的天賦氣質。

D.讓國人從小就開始學習(那些知識),各人向着最接近於自己天賦氣質的方向去努力。

3.文章第一段將 和 進行對比,作者的用意是。(4分)

4.文章第二段的空格處應填入的詞語是才志還是才智?請簡述理由。(3分)

5.用自己的話概括西方的鼓勵之方。(3分)

參考答案:

1.國民需要良好的教養之道和鼓勵之方。(2分)

2.D(2分)

3.中華教養之道、西方教養之道;建議國家效法西方,普及教育,循序漸進,因材施教。(4分)

4.才志。這段主要談實施國策鼓勵國人立志求學的重要性,緊連的下文依據是否有主動發奮之心將人們分成上焉者和中焉者,因此,作者強調的人之不一之處應該是才志。(3分)

5.細分學科。給有專項才藝的人以聲望;用學會、學報等機構媒體來開闊視野,促進研討;重獎有貢獻的研究者創造者。(3分)

上太行閱讀題及答案 篇五

上太行閱讀題及答案

上 太 行①

於 謙

西風落日草斑斑,雲薄秋空鳥獨還。

兩鬢霜華千里客,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詩作於作者晚年巡撫山西、視察太行山時,輕騎遍歷部所,延訪父老。而且年年出巡。

1.前兩句詩描寫了哪些意象?有什麼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結合詩的後兩句簡要分析千里客的形象。(5分)

參考答案

1.夕陽、西風、衰草、秋空、薄雲、飛鳥。以肅穆空闊的自然風光襯托詩人不畏肅殺、勇於進取的豪情。用孤鳥還巢襯托詩人應有的思鄉之情。

2.詩人在任上年年出巡,現在兩鬢斑白又一次登上了太行山,給我們塑造了一位雖年事漸高,仍勤政不倦、爲國奔忙的政治家形象。

【解析】試題分析:

1.西風、落日、草斑斑,雲薄、秋空、鳥獨還我們找到的象是風、日、草、雲、空、鳥同時加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修飾詞,加以概括即可。【2分】這些意象描繪出了肅穆空闊的畫面,揣摩作者的情感,結合註釋背景,體會作者感情。【2分】鳥獨還中獨、還字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2分】。2.兩鬢霜華寫出了詩人年事已高,馬蹄、又上指出了又一次出巡,登上了太行,刻畫了一位雖年事已高,仍爲國奔忙的。形象。

考點:鑑賞詩歌的形象

賞析

這是一首行旅詩,前兩句描繪出一幅太行山中暮色蒼茫的秋景圖。最先曝露讀者眼簾的是西風兩字,既點明上太行的季節,又突出身凌高山得到的第一感受。勁掃落葉的秋風拂面吹來,最易使人想起天地的肅殺而惆悵思歸。詩人登臨眺望,只見夕陽西墜,或枯黃或殘綠的雜草在落暉中陰暗參差,顯得色彩錯雜斑駁。平視惟有滿山遍野的衰草,夾着殘光慘淡的落日,一片蕭索;仰望呢,暮雲逐漸密佈了高遠的秋空,籠罩了連綿的羣山,朦朦朧朧、寂寂寥寥,只有一隻回山歸巢的鳥兒在孤飛,夠悽清的。蕭索悽清構成了詩人即景抒情的環境氛圍。在這裏,歸鳥的描寫頗有畫龍點晴的妙用,它不僅僅以其飛動點活了靜態的畫面,也不僅僅以其渺小襯托出秋空的寥廓,而更在於以其獨還故巢寄寓了作者濃厚的思鄉之情,與前面令人思歸的氣氛正相呼應。這兩句寓情於景,爲後兩句的抒情作了鋪墊。

兩鬢霜華千里客,是詩人自謂。詩人自二十五歲入宦途起,先後出使湖廣,招撫川貴,巡按江西,三十三歲時巡撫河南、山西至半百之年,如雲自己已經鬢髮花白;長年累月地遠旅他鄉、奔波道路,寫此詩時在山西巡撫任上,與家鄉錢塘遙隔千里,故云自己是千里爲客。這一句準確而生動地描繪了詩人的自身形象。客居他鄉歲月之久,距離之遠,卒使人想起元人馬致遠的一首著名散曲《天淨沙秋思》: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前三句從語言到意境,與這首曲子的後三句是何等的相似。然而,憂國忘家。計安宗社的政治家于謙畢竟不同於消極遁世的文人馬致遠,最後一句陡然振起馬蹄又上太行山。聞馬蹄之聲,如見騎馬之人,他策馬奔行、風塵僕僕地巡視太行,雖年事漸高,仍不倦地爲國事到場奔忙。又上兩字頗寫出詩人的壯心,老驥伏櫪,自強不息,一洗斷腸的哀怨,爲全詩增添了一種爽朗豪健的情調。作者崇高的品格形象也隨着結句而完整地躍然於紙上。

全詩意境如太行秋空遼遠開闊,筆調如上山馬蹄矯健有力。《四庫全書總目》評于謙詩歌風格遒上,興象深遠,此詩很能體現出這一特點。它在寫法上也頗具一格,看似景與情分寫,其實一體連貫,承轉自然,形成先抑後揚的感情波瀾,讀來別有一番頓挫之致。

于謙《上太行》閱讀答案 篇六

閱讀下面一首明詩,回答問題。

上太行①

于謙

西風落日草斑斑,雲薄秋空鳥獨還。

兩鬢霜華千里客,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詩作於作者巡撫山西、視察太行山時。

1.試分析“雲薄秋空鳥獨還”一句景物描寫的特點。(4分)

2.結合全詩,分析“千里客”的形象。(4分)

參考答案

1.動靜結合(1分),鳥的飛動點活了天高雲淡的靜態畫面,使整幅畫面有了生氣(1分);襯托(反襯)(1分),用鳥的渺小襯托秋空的遼闊,使詩歌意境更爲開闊。(1分)

2.西風勁草,落日暮雲,高天歸鳥,何等蒼茫、壯闊!大自然的壯闊正襯托出詩人博大的胸襟。(1分)塑造了一位雖年事漸高,仍不忘爲國事四處奔忙,矢志報國的志士形象(2分),一位憂國忘家的政治家形象。(1分)

閱讀答案: 篇七

1、有用。在第③段說明大量鹽和糖能起到防腐劑作用的基礎上,第④段進一步說明了更容易被消費者忽視的一個問題。過量的鹽和糖危害更大,醬油、鹹菜等宣稱不含防腐劑更值得注意。(從“進一步”角度說明即可。)

2、不能刪除。“也就是說”表明後半句“其中約80%都是水、糖、香精、色素、增稠劑等輔料”是作者的合理推斷,讓讀者看清楚食品包裝說辭背後的真相。而刪除了,表明後半句應該也是包裝上寫的,這就不符合此類商家的目的了。

3、(1)潛臺詞:本產品是中老年人、糖尿病人和肥胖者的上佳選擇。這是一種“高檔”“滋補”品。(2)真相:非蔗糖的配料有的比蔗糖讓人的血糖升得更快。不含蔗糖也不意味着比其他產品營養素含量更高。可能含有其他糖分,澱粉、糊精、糖漿、油脂之類都有可能在裏面。

4.A(B中“噱頭”在文中的意思是“包裝上的花招”;C中的目的是爲了說明這些配料比蔗糖讓血糖上升得更快;D中[甲][丙]處引號主要是否定,而[乙]處引號是引用和強調。)

看穿食品包裝上的噱頭 篇八

看穿食品包裝上的噱頭

說法1:

“不含防腐劑”

不含防腐劑,可沒說不含有其他食品添加劑。抗氧化劑、香精、色素、髮色劑、增鮮劑之類都有可能在裏面。也就是說,不含防腐劑,並不能保證它是“純天然”狀態。

很多食品天然就是不用防腐劑的,比如罐頭,比如一些含鹽和糖極高的食品,還有一些極乾的食品如方便麪、掛麪等。因爲罐頭能把裏面的細菌和芽孢徹底殺滅,同時又密封起來,讓外面的細菌進不去,所以它不需要防腐劑。沒有水,細菌沒法繁殖,大量的鹽和糖起到防腐劑的作用。

不過,鹽和糖含量太高,比含有防腐劑還要糟糕。因爲大量鹽的健康危害,要比百分之零點幾的防腐劑厲害得多。比如說,一些醬油、醬、鹹菜等宣稱不含有防腐劑,通常都是那種鹹味特濃,甚至再加糖掩蓋的產品。所以,“本品無防腐劑”不應當成爲消費者優先購買某種產品的主要理由。

說法2:

“不含人工色素”

意思是說,這裏面還是含有色素的,只不過這些色素不是合成色素,而是從天然原材料當中提取出來的。比如說,含有一些類胡蘿蔔素的提取物、紅曲色素、紫膠紅等來源於天然食物的色素。

對於大部分消費者來說,天然色素比較令人放心,但在提取過程中,也不排除含有微量的有機溶劑殘留。只要合乎相關產品標準,本來是不必介意的。但問題在於,產品的濃重顏色是色素帶來,也就意味着其中的原料並不那麼“純天然”。

比如說,商場中常見那種紅色或綠色的“果汁”產品,看起來很像是水果濃縮而成,包裝上還畫着大大的。水果圖像。但仔細看了原料說明之後才發現,它含原果汁只有差不多20%。也就是說,其中80%的內容,都是水、糖、香精、色素、增稠劑等混合而成。儘管用的是天然色素,但還是誤導了消費者,讓人們以爲它比100%的果汁還要濃厚。

說法3:

“不含蔗糖”

這種說法常常見於糊粉類產品、餅乾、點心之類。它們的包裝上寫着“不含蔗糖”,也就是說,不含我們日常吃的白砂糖。中老年人、糖尿病人和肥胖者,都容易受到這種表白的吸引。其實,這可真是一大陷阱。

能讓血糖快速上升的,遠不止蔗糖。精製澱粉的血糖上升速度已夠快,以澱粉爲原料製作出來的糊精、麥芽糊精、麥芽糖漿、葡萄糖漿、果葡糖漿等,樣樣都比蔗糖有過之而無不及。在那些聲稱“無蔗糖”的產品當中,經常可以看到這些配料。糖尿病人要是選擇它們,那可真不如直接吃大米飯算了。

從營養價值來說,無蔗糖也不意味着比其他產品營養素含量更高。如果不加蔗糖,體積用什麼來填充?無非是澱粉、糊精、油脂之類,除了提供能量升高血糖之外,對人沒什麼幫助。問題在於,它們常常給人一種“高檔”、“滋補”的錯覺。

說法4:

“不含味精”

西方的產品比較喜歡做“不含味精”這種聲稱,似乎味精是洪水猛獸。不過,的確有少數人對味精中的穀氨酸鈉比較敏感,會產生一系列不良反應。於是就有很多所謂不含味精的產品應運而生。然而,很多專家提示,不含有味精,不等於不含有穀氨酸鈉這種成分,更不等於不含有人工增鮮成分。

這是因爲,現在食品工業中使用的增鮮劑品種太繁多了。除了味精,還有核苷酸鈉、有機酸鈉、雞精、酵母提取物、植物蛋白水解物等。各種鮮味的水解物、提取物當中都含有相當多的穀氨酸鈉,其實和味精也差不了太多。那些怕味精的人,需要控制食物含鈉量的人,都要仔細看清楚。

不過,也並非所有的宣稱都沒有意義。比如說,一種粉絲產品說“不含明礬”,至少說明吃了它不會受到鋁的危害。又比如說,我很希望有中式肉製品能宣稱“本品不含亞硝酸鹽”,因爲現在這樣的產品太難找了。

看穿食品包裝上的噱頭閱讀答案 篇九

閱讀《看穿食品包裝上的噱頭》,完成11-14題。(共16分)

①對於生命來說,水比陽光更重要。地球之所以物種繁茂,生命昌盛,是因爲有約佔地球面積71%的海洋。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

②人體的內部就是一個奇妙的“海洋”。經科學測定,一個身體質量爲70千克的成年人,分佈在各種組織和骨骼中的體液達到45~50千克,佔體質的65%~70%。一個人的胚胎髮育到3天時,所含的體液達97%,與海洋中的水母(如海蜇等)所含的水一樣多;發育到3個月時,所含的體液達91%;新生兒身上含水量達80%;1歲以上的`孩子身體內的含水量就和成人一樣了。

③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誕生以後,海洋中的生物逐漸向陸地遷移,並把誕生地的海水帶到自己的體內,而在後代中留下了從海洋起源的印記,這一點人類也不例外。爲了說明人身上的血液與大洋中的純海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前蘇聯科學家弗?傑普戈利茨還特地對海水和人類血液進行了對比測量,結果發現海水和人血中溶解的化學元素的相對含量驚人地接近。在海水中,氯爲55.0%,鈉爲30.6%,氧爲5.6%,鉀爲1.1%,鈣爲1.2%,其他元素爲6.5%;而在人血中,氯爲49.3%,鈉爲30.0%,氧爲9.9%,鉀爲1.8%,鈣爲0.8%,其他元素爲8.2%。這絕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人身上的海洋印記,是人類來自海洋的最好佐證。

④海水的固有特徵就是帶有鹹味,否則不成其爲海水。人體血液中就帶有這種海水特有的稍鹹的味道。當你在進食時,如果不慎咬破舌頭,傷口流出了血,你就嚐到了血的鹹味。經測定,人血的含鹽度一般爲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鹽度低一些,而且,科學家在www.考察地球歷史中發現,在原始生命誕生時期,海洋中並沒有那麼多的鹽分,比今日要低得多。之後大陸上的鹽分逐漸隨水流注入海洋,海水才慢慢變得鹹起來。而在魚類進化到兩棲類,並由海中登上陸地的時候,其鹹度就相當於現在人血的鹹度。會不會是因爲人類的遠祖在登陸時只帶上了當時的海中物質,並以此代代相繼,所以人血的含鹽度就比現在的海水要低一些呢?

⑤這個道理在醫學上得到了普遍承認,當人體因某種疾病而大量失水時,或者出血過多時,醫生的首要任務就是給患者靜脈中注射生理鹽水。出汗過多,人的機體就會因失水失鈉而致病,這時向人體內部“海洋”中補充“海水”,就是維持生命必需的。

⑥如此看來,人身上的海洋印記,是一本內容豐富的生物進化教科書。它告訴人們:海洋,孕育了世間的生命,她是所有生物的母親,也是我們人類的母親!

11.在作者看來,“人體的內部就是一個奇妙的海洋”,這個“奇妙”表現在哪些方面?請用簡潔的文字歸納在下面。(2分)

12.第③段的劃線句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13.請你分析下列句中加點字的表達作用。(6分)

(1)這個道理在醫學上得到了普遍的承認。

(2)經測定,人血的含鹽度,一般爲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 鹽度(3%—35%)要低一些。

14.讀了這篇文章,你得到了怎樣的啓示?請聯繫生活實際,談談你的感想。(5分)

參考答案:

11.含水,血液中含鹽(若答出血液中帶有鹹味亦可)。

12.運用作比較、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具體地說明了人身上具有海洋印記(或人類來自海洋)。

13.①“普遍”說明這個道理的正確性,因爲它代表絕大多數,若去掉,那麼特殊情況也包含其中,沒有例外,與客觀實際不相符(意思相近亦可)。

②“1%”是一個確數,加上“左右”二字,就變成了一個概數,若去掉,反而變得不準確、周密,不符合客觀實際(意思相近亦可)。

14.意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