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草船借箭教學實錄(實用6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6篇《草船借箭教學實錄》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草船借箭教學實錄》相關的範文。

草船借箭教學實錄(實用6篇)

篇1:草船借箭教學實錄

第一課時

老師:同學們好。有人說《三國演義》是一部謀略之書,《草船借箭》這個故事是謀略裏的謀略;也有人說《三國演義》是一部智慧之書,那麼《草船借箭》就是智慧裏面的智慧。對於這樣一個充滿了謀略、充滿了智慧的故事,我相信同學們必須十分感興趣。請同學們打開書本,自由地、大聲地朗讀這篇課文,碰到不認識的字多讀幾遍,碰到讀不通的句子多念幾遍。讀完以後,老師請你從謀略和智慧的角度,給故事當中的四個人物排一排行次,你覺得能夠怎樣排?明白嗎?

學生:明白。

(學生開始自由朗讀課文,教師做現場巡視。)

老師:四個人物從謀略和智慧的角度,你給他們排排隊,你會怎樣排?

學生1:我認爲諸葛亮排第一位。

老師:好,諸葛亮排第一。

學生1:周瑜排第二。

老師:周瑜第二。

學生1:曹操排在第三。

老師:曹操第三。

學生1:魯肅第四。

老師:魯肅第四。諸葛亮最聰明,魯肅最笨。有不同意見嗎?不一樣,有不一樣的意見。好!請你說。

學生2:我覺得魯肅就應排在第三,曹操排在第四。

老師:前面兩個沒問題。

學生2:前面兩個不變。

老師:不變,諸葛亮排第一,周瑜排第二,曹操變成最笨,魯肅排第三。還有不一樣的嗎?

學生3:我覺得諸葛亮就應排第一,曹操排第二,周瑜第三。

老師:噢,周瑜成第三了。

學生3:周瑜排第三,魯肅排第四。

老師:周瑜第三了,魯肅還是最笨。還有嗎?還有不一樣嗎?

學生4:我覺得諸葛亮第一。

老師:諸葛亮第一。

學生4:曹操第二。

老師:噢,曹操第二。

學生4:魯肅第三。

老師:好,魯肅第三。噢,周瑜最笨。哈哈,還有嗎?還有不一樣嗎?

學生5:我覺得諸葛亮第一,魯肅第二。

老師:諸葛亮第一,魯肅第二。

學生5:周瑜第三,曹操第四。

老師:周瑜第三,曹操最笨。請坐下。噢,十分有意思,從謀略和智慧的角度,每位同學都給四個人物打了分,是吧?儘管答案不同,五種答案,但同學們發現沒有,有一點是毫無異議的。

學生:(齊答)諸葛亮排第一。

老師:對,諸葛亮排第一,諸葛亮是最聰明的,是吧?這是同學們讀了一遍課文之後取得的共識。十分好,那麼這篇課文寫諸葛亮很多地方,此刻王老師請你們再仔仔細細讀一遍,你覺得這篇課文當中寫諸葛亮的謀略和寫諸葛亮的智慧,什麼地方寫得最精彩?把你覺得寫得最精彩的地方找出來,然後仔仔細細地讀一讀,讀出精彩來,明白嗎?

學生:(大聲讀課文,尋找寫得精彩之處。教師做現場巡視。)

老師:咱們此刻交流一下,你覺得這篇文章當中寫諸葛亮的謀略、寫諸葛亮的智慧,什麼地方最精彩?

學生1:我覺得寫諸葛亮的謀略和智慧在七和八自然段中寫得最精彩。

老師:你先把寫得最精彩的地方讀給大家聽,咱們注意聽。

學生1:(朗讀課文七、八自然段。)我覺得七和八自然段,寫諸葛亮的謀略和智慧寫得十分精彩。

老師:體會得不錯。這兩段話如果多去讀幾遍,那可能對你幫忙就更大。誰也覺得這個地方寫諸葛亮寫得最精彩。我再叫一個同學讀一遍。

學生2:(朗讀課文七八自然段。)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天還沒亮,船已經靠近曹軍水寨。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兒排開,又叫船上的兵士一邊擂鼓一邊吶喊。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樣辦?”

老師:停!停!魯肅怎樣說?

學生:吃驚地說。

老師:再讀。

學生2: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樣辦?”

老師:(範讀)如果曹兵出來怎樣辦?

學生2:如果曹兵出來怎樣辦?

老師:他吃驚了嗎?

學生:沒有。

老師:你們吃驚了嗎?

學生:沒有。

老師:誰能讀出吃驚的味道?

學生3: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樣辦?”

老師:來,請你繼續讀“魯肅吃驚地說”。

學生4: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樣辦?”

老師:(範讀)“如果曹兵出來怎樣辦?”再讀。

學生4: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軍出來怎樣辦?”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老師:停!諸葛亮怎樣說?

學生:笑着說。

老師:你笑了嗎?

學生4:沒笑。

老師:能笑嗎?能笑!來,試一試。

學生4: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在營寨裏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放箭,不讓他們近前。”

老師:停!停!“曹操下令說”,體會一下,你們自己讀一讀。“曹操下令說”,怎樣說,自己都讀一讀。

學生:(自由練讀。)

老師:來,曹操,曹操。咱們先叫一個女曹操,曹操在營寨裏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

學生1: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舉妄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放箭,不讓他們近前。

老師:活脫活現的女曹操。稍有一點遺憾,就是不要“輕易出動”,而不是“輕舉妄動”,不是這樣的。好的,不錯。來,叫一個男曹操,曹操本來就是男的,注意啊,曹操在營寨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

學生2: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放箭,不讓他們近前。

老師:真好啊!你繼續。

學生3:(朗讀接下去的課文。)他派人去旱寨調來六千個弓弩手到江邊支援水軍。一萬多個弓弩手一齊朝江中放箭,箭象下雨一樣。諸葛亮又下令把船調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去受箭。

老師:好。還有同學覺得別的什麼地方,寫諸葛亮的謀略、寫諸葛亮的智慧是最精彩的?

學生4:我覺得最精彩的是第四自然段。諸葛亮說:“期望你借給我二十隻船,每隻船上要三十個兵士,船要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你有十萬支箭,但是不能讓都督明白,他要是明白了,我的計劃就完了。”

老師:這個地方寫得最精彩,是吧?但是我覺得,你想象一下,當時諸葛亮懷着一種怎樣的情緒和魯肅說這番話。當跟魯肅說這番話的時候,他已經把什麼東西都想好了,然後他在魯肅面前會表現出一種什麼神態?一種什麼表情?他會用什麼樣的語氣和魯肅說?再想一想,然後就把自己當作諸葛亮,你來說諸葛亮這段話。好,我來讀魯肅說的話:“這都是你自己找得,我怎樣能幫你的忙。”諸葛亮說——

學生4:(接讀諸葛亮的話)期望你借給我二十隻船,每隻船上要三十個兵士,船要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你有十萬只箭,但是不能讓都督明白,他要是明白了,我的計劃就完了。”

老師:這個諸葛亮年齡比較大,這個諸葛亮年齡比較輕,可都是諸葛亮。有沒有同學覺得別的地方諸葛亮的謀略和智慧是最精彩的,還有嗎?

學生5:第二自然段寫諸葛亮的謀略比較精彩,因爲他說:“此刻軍中缺的是箭,想請先生趕造十萬只箭。”

老師:等等,老師請你把第二段話都念一遍,好嗎?

老師6: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來商議軍事,對諸葛亮說:“我們此刻就要和曹兵交戰,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

老師:注意啊,周瑜說這番話的時候,他實際上——

學生6:心懷不軌,他很嫉妒諸葛亮,他想用這個造箭的名義把諸葛亮害死。因爲他死前曾說過“既生瑜,何生亮”,所以看的出來十分恨諸葛亮,想利用造箭的藉口害死諸葛亮。

老師:對啊,所以說,周瑜說這話的時候一肚子壞水,你的把這種感覺讀出來,你剛纔讀得那個周瑜是光明磊落的周瑜,不是心懷鬼胎的周瑜,你得心懷鬼胎呀!試一試,行嗎?(老師讀開頭的話)“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來商議軍事,對諸葛亮說——”

學生6:“我們此刻就要和曹兵交戰,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諸葛亮說:“當然是弓箭最好。”“先生和我想得一樣,此刻軍中缺的是箭,想請先生趕造十萬支箭,這是公事,期望先生不要推辭。”諸葛亮說:“都督委託,當然照辦,不知這十萬支箭什麼時候用?”周瑜說:“十天造得好嗎?”諸葛亮說:“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

老師:注意!諸葛亮這個時候說,他想到的是什麼?

學生7:他想到了肯定周瑜是使的鬼計,乾脆就將計就計。

老師:想到將計就計,他還想到了什麼?

學生8:想到周瑜肯定要給他出難題,十天造十萬支箭肯定是比登天還難。

老師:比登天還難,他想到了周瑜要害他,是吧?他還想到什麼?

學生9:我首先和他一樣,而且我明白諸葛亮他熟知天文地理,他以前想到了大概他已經觀象過,也可能預先想到周瑜會用這個箭來威脅他,騙他。所以他肯定會先觀一觀天象。因爲一般大霧天,他們不敢出來跟你打,他肯定會用一些箭來射你,所以,他想到再過三天就有一場個性個性大的霧,最後他纔想到借箭這回事。

老師:儘管諸葛亮想到周瑜想要害他,儘管諸葛亮想到了三天後這場大霧,將計就計把這十萬支箭造好,儘管諸葛亮想了很多,但是我就覺得很奇怪,諸葛亮爲什麼不推託、不推辭呢?明明明白周瑜要害我,要我的身家性命,我幹嘛還要替他借十萬支箭呢?

學生1:我覺得諸葛亮想,既然你想害我,我就將計就計,我就和你鬥智。

老師:他是想跟周瑜鬥鬥智。

學生2:我想是這樣,周瑜就是想專門找一個難題難倒諸葛亮,如果你要是不去借箭的話,正好中了人家圈套,就證明周瑜比諸葛亮強。

教師:同學們,你們明白諸葛亮是誰的軍師?

學生:劉備。

老師:周瑜是誰的都督。

學生:孫權。

老師:劉備和孫權但是兩家呀,爲什麼他們此刻——

學生3:因爲魏軍當時十分強大,諸葛亮提出要東吳和蜀漢相聯盟,來攻打魏軍,這樣才能獲得勝利。因爲這個時候需要箭,諸葛亮使計,如果把魏軍的箭由我來使的話,魏軍的兵力就會大大減弱,而我軍的兵力會大大增加,那我們就能夠用箭和他們相對抗,這樣的就能夠使劉備的蜀漢、孫權的東吳取得勝利。

老師:你講的道理是對的,孫劉兩家來聯合抗曹,纔可能戰勝曹操。但是有一個小小的錯誤,指出來你不生氣吧?那時三國還沒有建立,東吳、蜀國、魏國還沒有建立,孫權和劉備還是各地的一方霸主。請你繼續讀,諸葛亮說——

學生3:既然要交戰。

老師:既然就要交戰。

學生3:“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周瑜問:“先生預計幾天能夠造好。”諸葛亮說:“只需三天。”周瑜說:“軍師你可不能開玩笑。”諸葛亮說:“我怎樣敢和都督開玩笑,我願立好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願受罰。”

老師:甘受懲罰。

學生3:甘受懲罰。周瑜很高興,讓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又擺了酒席招待他。諸葛亮說:“這天來不及了,從明天起到第三天,請派五百個兵士到江邊去取箭。”諸葛亮喝了幾杯走了。

老師:喝了幾杯酒就走了。好的,請坐。我們每一個同學對諸葛亮的謀略和智慧都有自己獨特地體會,都有自己獨特地理解。有的同學認爲前面寫得最精彩,有的同學認爲中間寫得最精彩,也有的同學認爲後面寫得最精彩。其實這些都不要緊,只要我們深入到課文中的字裏行間細細品味,我們就能夠感覺到這篇課文每一段話、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字都在傳神地寫着諸葛亮的謀略、諸葛亮的智慧。這篇課文老師讀了二十五遍了,但是儘管讀了二十五遍,我還是有一個問題沒搞清楚,我想來想去沒有明白,我甚至想到我是不是就應去問一下諸葛亮,但是諸葛亮已經不在了,你們想明白困擾王老師的這個問題嗎?

學生:(齊答)想!

老師:王老師在想啊,諸葛亮說:“我怎樣敢和都督開玩笑,我願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同學們,你們明白立下軍令狀意味着什麼?

學生4:完不成任務就要殺頭。

老師:喀嚓,腦袋搬家。對呀,立下軍令狀意味着三天造不好十萬支箭的話,腦袋就要搬家。所以我就在想,當時,諸葛亮當時立軍令狀的時候,腦子裏想了些什麼?到底想到了一些什麼?他到底想好了一些什麼?咱們是不是這樣,以四人小組爲單位,圍繞這個問題咱們讀讀課文,再來研究研究,行嗎?

學生:(討論、研究)

老師:討論十分熱烈!你們說諸葛亮在立軍令狀之前,他肯定想了什麼?肯定想到了什麼?

學生1:我覺得在立軍令狀之前他就已經謀略好了後面的計劃,他已經計劃好了怎樣來造這十萬支箭。

老師:他是造箭嗎?

學生:借箭。

學生1:他就謀略好了怎樣去借箭,然後他纔敢去給周瑜立下軍令狀。如果他沒有謀略好的話,他就不會冒着殺頭的危險去立軍令狀的。

老師:是啊,他是想好了草船借箭的整個計劃,是吧?這樣的計劃當中想好了哪些資料啊?你覺得務必想好哪些資料啊?

學生2:我認爲他想到的第一個就是天氣的變化。

老師:天氣的變化,你說他已經想到了什麼?

學生2:想到了長江上會有大霧。

老師:長江之上必有大霧,是吧?

學生2:第二個他想到的是曹軍會怎樣應對。

老師:好,你認爲曹操會怎樣應對?

學生2:以曹操的爲人,他肯定會謹慎用兵。他看見外面有大霧,而且又有鼓聲和吶喊聲,他肯定不敢輕易出兵,所以他肯定使用弓箭。

老師:好,他這已經想好了,還有嗎?

學生2:他還想到了他肯定還要有所準備,就是準備草船。那麼,他務必思考到魯肅會把這件事告訴周瑜的。

老師:噢?不,不。他還沒向魯肅借船呢?他很快就思考到魯肅會告訴周瑜?他首先要向魯肅怎樣樣?

學生:借船。

老師:要向魯肅借船,他首先要想魯肅這個船會不會借給他呢?魯肅但是周瑜手下的人。

學生1:但是他們此刻聯合抗曹,所以魯肅也不是太弱智的人,他爲了國家,也就應是肝膽相照的人。

老師:所以,你這個諸葛亮估計魯肅肯定會把船借給他,而且估計魯肅不會把這件事告訴周瑜。你還有補充?

學生2:我覺得他說的魯肅的爲人不對。魯肅自從見到劉備以後,就和諸葛亮的關係越來越好了,而且魯肅也十分的仁慈,別人有求於他,必須會盡力去幫忙他。以前有個故事,周瑜向魯肅借糧,因爲那時候魯肅十分有錢,而周瑜不是很富,他沒糧吃了就去向魯肅借,魯肅哪會有許許多多的糧食,但他就把一半的糧食借給周瑜了。

老師:從這個地方看出魯肅爲人厚道很仁慈,是吧?這一點諸葛亮明白嗎?

學生2:明白。

老師:你的知識真廣,謝謝。

學生3:而且,諸葛亮他還思考到二十條船上箭能不能插到最多。因爲他一開始先讓青布幔子包上,再插上草人。假如是木船前往的話,就插不上多少支箭,可能達不到十萬支箭的數量。用青布幔子,箭射在上面就固定在布上,不會掉下去。而且插上草人也能夠把箭插得多一些,至少不會達不到十萬支箭而受罰。

老師:是啊,你看諸葛亮早在立軍令狀之前,就已經想好了整個草船借箭的計劃,他是想得那樣周到,想得那樣細緻,想得那樣準確,你們說諸葛亮他神不神?

學生:(齊答)神。

老師:諸葛亮妙不妙?

學生:(齊答)妙。

老師:難怪,我們拿起書讀課文最後一句話,難怪魯肅見了周瑜,告訴他借箭的經過,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學生:(齊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師:再來一次。周瑜長嘆一聲說——

學生:(齊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第二課時

老師:透過上節課的讀書研究,我們明白,早在諸葛亮給周瑜立軍令狀之前,他已經謀劃好了草船借箭的計劃,他想得是那樣的周到,想得是那樣的細緻、那樣的準確,最後草船借箭的計劃得到了成功實施。難怪魯肅回來告訴周瑜草船借箭的經過,周瑜長嘆一聲說——

學生:(齊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師:你讀一遍。

學生1: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師:周瑜是長嘆一聲,你把那個嘆加上去,再來讀這句話,誰來?

學生2:唉,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師:不錯,請你來。

學生3:諸葛亮神機妙算,唉,我真不如他。

老師:那口氣嘆在後面也行,好,請你來。

學生4:唉,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呀!

老師:周瑜到最後就是這副神態、這副形象、這副樣貌。唉,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同學們,你們覺得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在課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體現呢?自己默讀課文,把你認爲最能充分體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地方用波浪線劃下來,然後仔細地讀一讀,想一想,爲什麼你覺得這個地方體現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學生:(默讀課文,教師做現場巡視。)

老師:我看到同學們找了很多地方,是吧?的確像同學們所體會的那樣,這篇課文很多地方都在描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那咱們就這樣,在那麼多地方當中,挑你自己體會最深的一處,說一說這個地方你是怎樣體會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的,好嗎?

學生1:(朗讀課文中的句子)“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我從那裏體會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因爲他以虛代實才能草船借箭,因爲大霧漫天,能見度很低,所以敵人看不見他,當然他也用不着看見敵人,曹操怕江邊有伏兵,就只能用遠距離的武器防禦,這樣諸葛亮才能草船借箭成功,這才能體現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老師:先別忙着坐下去。我發現你挺能說的,但王老師覺得你理解得十分不錯。咱們學語文,光有理解沒有感受那是不行的,你要把自己讀這句話的時候內心的感受讀出來。你再試着讀讀這句話。

學生1:(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

老師:比剛纔大了點,但這場霧還不夠大,誰能比他讀得更大?這場霧,誰能比他讀得更大?

學生2:(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

老師:比他大了,誰能讀得比他更大?

學生3:(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

老師:這是一場十分大十分大的霧,大到連應對面都看不清啊!同學們想啊,這時候諸葛亮和魯肅都坐在船上,他倆都看到了這場大霧,你說魯肅看到這場大霧什麼感受?讀讀這句話,你是魯肅,你讀讀這段話,自己讀,放開聲音讀。就讀這句。魯肅看到了這場大霧心裏怎樣樣?

學生:(自由練讀)

老師:魯肅,請你。

學生1:(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

老師:你說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是什麼情緒?

學生2:他這時候比較驚訝,比較吃驚。

老師:比較驚訝,比較吃驚,是不是?那你得表現出驚訝和吃驚呀,你再試試。

學生2:(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

老師:對,就是這種感覺。誰再來讀一讀?

學生3:(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

老師:請坐下,我們都來做一次魯肅,他是那樣驚訝,那樣吃驚,甚至還有一點點着急和害怕,這就是魯肅。咱們一齊來做做魯肅,讀一讀這段話,預備:這時候大霧漫天——

學生:(齊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

老師:這是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時的反應。諸葛亮他看到了嗎?

學生:看到了。

老師: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什麼感覺?什麼情緒?你別說,透過你的讀告訴大家,自己讀。

學生:(自由練讀)

老師:來,諸葛亮,來,請你。

學生1:(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

老師:諸葛亮,來,請你讀。

學生2: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

老師:真好,來,到上面來,你們看她的表情,那才叫諸葛亮。

學生2:(上臺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

老師:你們體會到諸葛亮這時怎樣的情緒?

學生3:體會到諸葛亮當時情緒十分高興。

老師:你說呢。

學生4:他十分的自信。

老師:你說呢。

學生5:他如願以償。

老師:是啊,如願以償,這場大霧啊,哈哈,我在三天之前早就算定了,是吧?但是,王老師覺得你光抓住這句話,還不能夠看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爲啥?因爲光憑這句話,還不明白究竟是碰巧遇上了大霧呢還是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算準了大霧呢。所以,你還得往前面找,你得往前面找,前面有一句話,能夠說明其是這場大霧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準。往前面找,把它找出來,讀這句話,放開聲音把它讀出來。誰找出來了?

學生:我。

老師:誰找出來了?還有誰找出來了?最後那個男同學。

學生1:我找出來了,是第三天保管有十萬支箭。

老師:好,你從這個地方體會諸葛亮算準了。不錯,但是我覺得還有一處更直接、更了當、更明白地告訴人們,諸葛亮三天之前早算準這場大霧了。

學生2:(朗讀課文中的句子)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祕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裏。

老師:請到船裏頭,是這處,咱們一齊來讀讀這段話,注意諸葛亮預測大霧時候的那種情緒、那種神態。(朗讀)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讀。

學生:(齊讀)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祕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裏。

老師:誰來做諸葛亮,來讀讀這句話?請。

學生1:(朗讀)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祕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裏。

老師:讓你讀諸葛亮你就激動,不激動。咱們再來一次,把諸葛亮的胸有成竹,把諸葛亮的運籌帷幄,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再讀,心定氣閒,像諸葛亮那樣一點也不着急地讀,預備開始。

學生2:(朗讀)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祕密地把魯迅請到船裏。

老師:好嘛!那個時候魯迅先生還沒出世吶。誰再來讀讀?

學生3:我想再找一個地方。

老師:你想讀這個地方嗎?

學生3:想。

老師:那就請你讀。

學生3:(朗讀)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祕密地把魯蕭請到船裏。

老師:魯肅又變成魯蕭了,魯肅要是聽到的話,對你們兩位準有意見,名字可不是隨便能改的喲。誰再來讀?

學生4:(朗讀)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祕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裏。

老師:這纔像個真正的諸葛亮嘛!但是,王老師覺得這句話寫得太��唆,什麼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諸葛亮第一天第二天不都沒動靜嗎?寫它幹嘛?完全能夠改成這樣:諸葛亮到了第三天四更時候,祕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裏。是不是啊?這樣一寫,又簡潔又明瞭,不浪費筆墨,多好啊!改不改?把它改一下。

學生:(紛紛示意)不能改,不能這樣改。

老師:不能改?你說爲啥不能改?

學生1:因爲如果加上這兩句話,能體現諸葛亮預測到第三天四更時候有大霧的,如果直接說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時候,也許碰巧第三天四更時候來了大霧了,他一看,噢,來了大霧了,就這天了。

老師:分析得不錯。

學生2:第一天第二天雖然說沒動靜,其實他這邊盤算着吶,第一天第二天說明他做事情不是十分得急,而是他沉着冷靜。

老師:你還注意了諸葛亮的沉着冷靜、胸有成竹。

學生3:如果你直接寫到第三天四更時候的話,說明他十分直接就想到那裏了,而沒有想他那麼的十分的,就是我說的那個沉着冷靜。

老師:噢,還有,請你。

學生4:這樣還能看出諸葛亮在立軍令狀的時候十分有把握。

老師:十分有把握。如果你作爲一個旁觀者,一個不知內情的人,人家都着急死了,諸葛亮你完蛋了,你怎樣還不動啊?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火已經燒到眉毛上了,你怎樣還沒動啊?一向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祕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裏,而這個時候,咱們這位仁厚老實的魯肅,還不明白諸葛亮把他請去幹嘛呢。是不是?誰的謀略高?

學生:(齊答)諸葛亮。

老師:誰的智慧高?

學生:(齊答)諸葛亮。

老師:這就是諸葛亮!你們說諸葛亮他神不神?

學生:(齊答)神。

老師:妙不妙?

學生:(齊答)妙。

老師:難怪周瑜聽了魯肅的回答之後說——

學生:(齊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師:同學們,剛纔咱們用了前後聯繫的方法,前面一句後面一句把它們聯繫起來,是不是?前面那句話是反映諸葛亮的預測,後面那句話是反映事實的,這樣一聯繫,就能體現他的神機妙算。你再仔仔細細地讀讀課文,找一找前後那句話聯在一齊能夠反映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注意,是前後兩句話,前面是諸葛亮想的、預測的,後面是事實上發生的,這個看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學生:(默讀課文,尋找相關句子。教師做現場巡視。)

老師:咱們來交流交流好嗎?

學生1:我覺得還有“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老師:這是諸葛亮預測的。

學生1:還有就是“曹操在營寨裏聽到了擂鼓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放箭,不讓他們近前。’”一開始諸葛亮就預測到在大霧的時候,曹操不敢把他的兵派出來,到之後又寫曹操在營寨裏聽到諸葛亮他們的鼓聲和吶喊聲,就讓弓弩手向他們射箭,從那裏體現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老師:是啊,諸葛亮前面這樣說,曹操後面果然這樣做,是不是呀?咱們一齊來讀讀這兩段話。(引讀)諸葛亮笑着說——

學生:(齊讀)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在營寨裏聽到了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放箭,不讓他們近前。”

老師:同學們,諸葛亮他是怎樣說的?

學生:笑着說。

老師:他是笑着說的。我覺得這篇課文挺有意思,我發現這篇課文寫諸葛亮說的地方一共有十一處,前面諸葛亮說‘水上交戰用弓箭最好。’諸葛亮說‘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諸葛亮說‘我怎樣敢和都督開玩笑,我願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願受罰。’都是諸葛亮說諸葛亮說。但是我們發現,只有這個地方在諸葛亮說的前面加了一個‘笑’字,諸葛亮笑着說。咱們一齊來讀一讀,諸葛亮笑着說——

學生:(齊讀)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老師:就兩個同學笑了,其他都沒笑。一本正經那可不行。諸葛亮是笑着說,得笑,笑出來,咱們再來一遍,諸葛亮笑着說——

學生:(齊讀)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老師:是啊,你們研究研究看,你們覺得諸葛亮他在笑誰?自己讀書,你們覺得諸葛亮他在笑誰?

學生:(自由讀)

老師:諸葛亮在笑誰?你說。

學生1:諸葛亮表面上是在笑曹操,因爲霧這麼大,笑曹操不敢出來迎戰,其實就應深沉一點。同時他也是在笑魯肅,前面說過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軍出來怎樣辦?’諸葛亮認爲曹兵不會出來,也是在笑魯肅。

老師:諸葛亮是在笑曹操,霧這麼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說明諸葛亮對曹操怎樣樣?

學生:瞭如指掌。

老師:瞭如指掌,是啊,這叫什麼笑?這叫諷刺的笑、這叫輕蔑的笑。曹操,哼!我早就有數。來,你讀,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學生1: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老師:是啊!這是在笑曹操。

學生2:我覺得他是在笑他自己神機妙算,笑他自己有這麼大的本領,對所有人都瞭如指掌。

老師:他十分滿足、十分自信,對草船借箭充滿了必勝的信心。對呀,這叫自信的笑,這叫勝利的笑。來,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學生3: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老師:不錯,諸葛亮還在笑誰?

學生3:他還在笑魯肅,魯肅前面問諸葛亮。

老師:魯肅是怎樣說的?

學生4:吃驚地問諸葛亮說:“曹兵出來怎樣辦?”諸葛亮後面回答了魯肅。

老師:他是在——

學生4:解釋。

老師:在解釋,是在寬慰魯肅,是不是?魯肅啊魯肅,你真是個老實人,你怎樣到此刻還沒明白我的用意呀!是吧?這是一種幽默的笑、一種寬厚的笑。來,讀讀看,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學生4: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老師:不對不對。我跟你說啊,魯肅是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樣辦?’你說。

學生4: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兵必須不敢出來。

老師:啊?不不。你說了就應讓我們不吃驚啊。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樣辦?’

學生4: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老師:誰來安慰安慰魯肅?來,請你。我做魯肅。咱們開始,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樣辦?”

學生5: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老師:誰再來安慰安慰魯肅?請你。

學生6:請老師配合我。

老師:好,我來配合。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樣辦?”

學生6: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老師:這回我魯肅總算放心了。諸葛亮他還在笑誰?

學生7:笑周瑜。

老師:你怎樣體會到的?

學生7:我覺得前面主要是周瑜想害諸葛亮,而此刻諸葛亮立刻就要把十萬支箭借回來了,立刻就會有十萬支箭了,他就覺得你周瑜肯定想不到這點。

老師:所以諸葛亮那句話最後是怎樣說的?

學生7:他就應是這樣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老師:是啊,回去幹嘛?

學生7:回去交差。

老師:回去交箭,交了箭怎樣樣?

學生7:交了箭就自由了。

老師:就自由了。我氣死你,你不是要害我嗎?諸葛亮心裏默默地說:“周瑜、周公瑾呀,你要跟我鬥,還嫩點兒!”是吧?這叫什麼笑?這叫會心的笑,這叫自豪的笑。你再讀讀看,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學生7: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老師:是啊,你看,諸葛亮算得多準呀!他說曹操不敢派兵出來,曹操果然就不敢派兵出來。曹操又是一個軍事家,他又怎樣可能讓敵人攻打他的水寨呢?所以他必須會叫弓弩手放箭,而且必須會放箭如雨。這樣,諸葛亮就必須能夠借到十萬支箭。你們說,諸葛亮神不神?

學生:(齊答)神。

老師:妙不妙?

學生:(齊答)妙。

老師:難怪周瑜聽了魯肅的回答以後長嘆一聲說——

學生:(齊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師:同學們,你們還從別的什麼地方體會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學生1:我還從第四自然段最後那個“但是不能讓都督明白,他要是明白了,我的計劃就完了。”還有第五自然段的那個“回來報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諸葛亮不讓告訴都督,結果魯肅果然就沒有告訴借船的事,證明他事先已經預計好了。

老師:這說明他對魯肅的爲人也是——

學生:瞭如指掌。

老師:誰還有嗎?

學生2:還有就是第二自然段後面“從明天起到第三天上,請派五百個兵士到江邊來搬箭,諸葛亮喝了幾杯酒就走了。”然後到第四自然段的“期望你借給我二十隻船,每隻船上要三十個兵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有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前面他答應了周瑜說要在三天之內造十萬支箭,但是造箭務必用哪些東西?他是喝了幾杯酒就走了,啥也沒有用,他不能什麼也不用就造出十萬支箭,他之後就去借箭。

老師:借船的青布幔子、草把子是不是?前後聯繫起來,你說。

學生3:我還有一個,諸葛亮預測印證他結果的前後兩個句子。第一個是在第四自然段“第三天保管有十萬支箭。”諸葛亮預測到了。第二個是在第十自然段“每隻船大約五六千支箭,二十隻船共有十萬支箭。”印證他的預測。

老師:是啊,連箭的預測都那麼準確。不多不少,剛好十萬支箭。

學生4:我這個是十分深沉的。“謝謝曹丞相的箭”,他表面上是在氣曹操,實際上是要動搖曹操的軍心。曹操的兵士看到諸葛亮這麼神機妙算、這麼歷害,而他們的主帥曹操卻沒有識別他的詭計,他們覺得對方十分強大,就覺得不是他們的對手了。

老師:就是在沒有交戰之前,先挫挫他們的士氣,是不是啊?儘管你的發言已經有點超過了那個範圍,但是我覺得你的理解的確十分深刻,也看得出你的知識面十分的廣,真不簡單。

學生5:我還從七八自然段兩句話“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就叫船上的兵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就從諸葛亮把船一字兒擺開,這個就能看出他的神機妙算。假如船是豎的過來的話,一條船就不可能受箭五六千支,橫的一字兒擺開,才能受箭那麼多。第八自然段“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這也說明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老師:其實,這個地方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了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然後你聯繫後面那句話,曹操明白上當了,但是這邊的船順風順水,已經飛一樣地放回二十多裏,你體會到了什麼?

學生5:諸葛亮不但事先已預測好了氣象,而且他也預測好了這個地理位置。

老師:去的時候是逆風逆水,回來的時候是順風順水。好!請把手放下,這篇文章當中反映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地方真是太多太多了,又是太精彩天精彩了。難怪魯肅詳詳細細地把這一切告訴周瑜之後,周瑜不得不長嘆一聲說——

學生:(齊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師:同學們,你覺得周瑜和諸葛亮比,有哪些地方不如?

學生1:周瑜心胸太狹隘,諸葛亮心胸比較寬闊。

老師:心胸不如諸葛亮。

學生2:周瑜其實也挺聰明,就是沒有把聰明用到正道上,老想害人。諸葛亮用到正道上,做大事。

老師:這一點周瑜也不如諸葛亮。

學生3:周瑜他只想前不想後果,而諸葛亮想事情比較周密。

學生4:周瑜做事沒有諸葛亮周到。

學生5:周瑜做事欠冷靜,就拿他想害諸葛亮這件事來說吧,他嫉妒諸葛亮比他有才幹,他們此刻是要聯合抗曹,他卻想害諸葛亮,是不是有點內訌的感覺。

老師:就是內訌。但諸葛亮顯然比周瑜識大局。

學生6:周瑜有點自不量力,他一開始想害諸葛亮的時候,他也不想想諸葛亮是什麼人,諸葛亮早就把曹操魯肅這些人瞭如指掌了。

老師:也包括對周瑜。

學生6:也包括對周瑜瞭如指掌,他也不探聽探聽諸葛亮有什麼樣的才幹就輕易下手,所以說他這點不如諸葛亮。

學生7:周瑜做事十分着急,而諸葛亮做事十分冷靜。

學生8:周瑜沒有諸葛亮算得準,因爲周瑜先說讓諸葛亮十天之內造好十萬支箭,他想肯定造不好,肯定白給,可諸葛亮卻說三天,三天確實造好箭了,說明諸葛亮比周瑜算得準。

老師:是啊,周瑜的氣度、周瑜的爲人、周瑜的才智、周瑜的智慧都不如諸葛亮,難怪魯肅瞭解了整個借箭過程之後,對諸葛亮說了這麼一句話,他說:“先生真神人也。”然後就向諸葛亮討教你這神機妙算是怎樣來的,諸葛亮就對魯肅說了。同學們,你們想明白嗎?

學生:(齊答)想。

老師:想明白?

學生:(齊答)想。

老師:必須想明白?

學生:(齊答)想。

老師:真的想明白?

學生:(齊答)想。

老師:下課!下課以後請同學們自己去看《三國演義》的第四十六回,答案就在四十六回上。

課後自評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我想努力體現這樣一個教學理念,就是讓人物形象活起來。關於這個教學理念,我想談三點自己的看法:

第一、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爲己任。

《草船借箭》是小說就應說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儘管我們不明確地對學生說這是一篇小說,但也沒這個必要。但是我覺得,作爲咱們語文老師來說,自個心裏得有個底,這是一篇小說,務必牢牢地抓住人物的形象。上課之前我和孩子們有一段交流、一段溝通。我問孩子們:“你對《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當中哪些人物的印象個性深?”孩子們談了很多,我就在注意,我在分析,我發現孩子們其實對人物的這種形象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一個孩子談到他對關雲長的刮骨療毒這個印象個性深,一個孩子談到他對張飛在長板坡大吼這個印象個性深,一個孩子談到他對趙雲七進七出爲了救劉禪劉阿斗那種奮不顧身的印象個性深。事實上,《三國演義》十分成功地刻畫了諸多的人物形象。比如象曹操的奸雄、諸葛亮的足智多謀、關羽的義俠、張飛的草莽等等,所有這些都是很經典的、很傳神的人物形象。而這個,我覺得就應成爲我們對《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教學的十分重要的一個目標。因爲小說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爲己任的,所以我們務必把小說所創造出來的成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透過語言在孩子們的大腦裏儲存下來,使這些人物形象能夠活靈活現地、生動傳神地展此刻孩子們的面前。這是我在處理這篇課文的時候,在設計教學過程的時候,首先把握的一

點。

第二、只有形象纔是活的,而抽象卻是死的。

人物的形象離不開他的語言,離不開他的行爲,離不開他的表情,離不開他的細節。所有這一切的綜合使人物形象站起來活起來。但是我們的語文課,在很多狀況下面是反其道而行之。我記的有一位老師上《草船借箭》這篇課文,他也是抓住神機妙算這個詞,他問孩子們:“你們明白神機妙算是什麼意思嗎?讓咱們一個字一個字的落實,你明白神是什麼意思?”孩子們說:“神就是神奇。”“嗯,那麼機呢?”“機就是機智。”“妙呢?”“妙就是巧妙。”“算呢?”“算就是謀劃。”“連在一齊,神機妙算是什麼意思?”“神機妙算就是神奇的機智巧妙的謀劃。”“很好,你們自個讀讀課文,看看課文從哪幾個方面刻畫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於是孩子們就讀課文了。有一個孩子說:“我從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祕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裏。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從這點上體會到諸葛亮知天文。”老師十分高興,板書“知天文”。“同學們,你們還從別的什麼地方體會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呀?”一個孩子說了:“諸葛亮說了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後面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敵人突然來攻,

江上霧很大,我們不知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向他們放箭。’從這體會到了諸葛亮對曹操的爲人瞭如指掌,說明諸葛亮識人心。”老師板書“識人心”。完了又一個孩子說:“我從一開始的‘船頭朝西,船尾朝東。’到之後的‘船頭朝東,船尾朝西。’到‘諸葛亮回來時候是順風順水的。’看出諸葛亮對當時的這個地理環境狀況是十分熟悉的,做了周密的安排,從這點上我明白諸葛亮是懂地利。”老師十分高興,板書“懂地利”。完了請同學們看黑板:“大家看,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此刻一知天文,二識人心,三懂地利。同學們都明白了嗎?”“明白了。”完了,這個課就算結束了。我說這叫什麼?這叫扒了諸葛亮的皮、抽了諸葛亮的筋、吸了諸葛亮的血之後,剩下的諸葛亮的那一副骷髏。在十分理性的一種解剖下面,形象被抽象了,形象死掉了,諸葛亮的運籌帷幄、諸葛亮的胸有成竹、諸葛亮的雍容大度、諸葛亮的溫文爾雅、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所有的人物形象都被抽乾了。所以我的觀點,像這樣以塑造人物形象爲己任的小說,我們絕對不能用一種十分抽象的方式去教。我們務必用形象的方式去教人物的形象,然後使人物的形象在紙面上站起來,在紙面上豐滿起來,在紙面上活起來。這是我想談的第二點。

第三、只有透過品讀活的語言,才能夠真正儲存活的形象。

我覺得形象化的語言,是刻畫人物形象的最好的載體。那麼要讓孩子們感悟形象、樹立形象、再現形象、描繪形象,那就務必品讀課文當中富有形象色彩的語言。在這篇課文的教學當中,我主要抓了兩處十分形象的語言點。第一處呢?就是“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一般老師可能僅僅注意到這話是客觀的對天氣狀況的一種描述,他讓孩子們去感悟的話,大概也就到這個層面爲止了,就是這場霧十分大,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但是我覺得,從把握人物形象這個角度來看,其實這句話大有內涵。我這樣讓孩子們設想,因爲這個時候諸葛亮和魯肅都坐在船裏面,他們都看到了這場大霧,那麼假如你是魯肅,你看到這場大霧是什麼反應、什麼感受?把你的反應、你的感受讀出來。很顯然,因爲魯肅他並不明白三天之後長江之上有那麼大的霧,而且魯肅和諸葛亮坐在船上,船又是駛向曹軍水寨的,霧這樣大,前方的狀況看不清楚,過去的話十分危險。所以,當魯肅看到這場大霧的時候,他會感到十分吃驚,他會感到害怕,這就是魯肅這個人物的形象。有這樣一個人物形象,他對環境會作出這樣一種反應。於是我就引導孩子透過自己的朗讀,把魯肅的這種感受讀出來,進而去感悟魯肅這個人物的形象。而諸葛亮呢?正好相反

,爲啥?因爲諸葛亮三天之前早就算準了這場大霧,他明白,所以他看到這場大霧不但不吃驚,反而在心中是十分高興、十分得意。看,大霧果然出現了,這正是我所期盼的。所以,當他應對這場大霧的時候,他來讀這個句子的時候,他會讀得十分高興、十分自信、十分得意。這是什麼?這就是這個人物的形象。那麼,透過這樣一個語言點的讀悟,對人物形象進行再現、進行再造,使這個人物形象深深地植根到孩子們的精神世界當中去。藉助這個人物的形象,使這樣的語言、這樣形象化的語言也深深地植根到孩子們的語言世界當中去。這是一個點。

第二個點就是“諸葛亮笑着說”。我覺得如果說這篇課文有文眼的話,我認爲這個文眼不在神機妙算,爲什麼?那個太粗淺。我認爲這篇課文最傳神的地方,它的點睛之筆就在諸葛亮這一笑。這一笑,笑出了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諸葛亮的運籌帷幄、笑出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能夠說諸葛亮這一笑值千斤。所以我覺得這個地方就應讓我們的學生仔細品味、反覆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體會到這一個笑十分豐富的內涵。孩子們感覺十分得好,有的說他是在笑魯肅,有的說他是在笑周瑜,有的說他是在笑曹操,甚至也有孩子說他是在笑自己。他爲自己的神機妙算而笑,他爲自己即將到手的勝利而笑。哎呀!這個感悟真是不得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孩子們對品讀這樣形象化的語言,他是十分有興趣的,他是十分樂意的。正是孩子們的趣味盎然的品讀,使他們不但品出了語言之美、語言之妙,也品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品出了人物的精神、人物的內涵。所以我的看法是,只有很好的花力氣去品讀活的語言,那麼人物的活的形象,纔有可能進入孩子們的精神世界,進而使形象化的語言也進入孩子們的語言世界,使孩子們的語言和精神都能夠得到協同的發展。

篇2:草船借箭教學實錄

第一課時

師:這天我們要學的《草船借箭》這個故事出自《三國演義》。哪些同學看過《三國演義》?能夠是小說,能夠是連環畫,能夠是電視連續劇。

生:(自由舉手應答。絕大多數學生表示看過。)

師:能說說你對諸葛亮的印象嗎?

生1:諸葛亮是個足智多謀的軍師。

生2:諸葛亮是個很講情義的人,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十分感激,就幫忙劉備打天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師:說得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寫盡了諸葛亮的一生。

生3: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的學問十分大,被人稱爲“臥龍先生”。

師:不僅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諸葛亮更知人心。

生4:諸葛亮跟周瑜鬥智,最後把周瑜給活活氣死了。周瑜臨死前說:“既生亮,何生瑜?”意思是說,既然生了諸葛亮,又何必生我周瑜。

師:喲!你明白得還真多!當然,周瑜之死不能全怪諸葛亮。等會兒學了《草船借箭》這個故事,你就會明白的。

生5:諸葛亮神機妙算,他能借東風,會八卦陣,我覺得他是三國演義中最聰明的一個人。

師:好!看來大家對諸葛亮都有必須的瞭解和決定。這天學《草船借箭》這個故事,大家就多了一份親切感,因爲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諸葛亮。學《草船借箭》就等於是會會諸葛亮這個老朋友。是吧?

生:(齊答)是!

師:“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請同學們打開書本,趕緊去見見諸葛亮這個老朋友。讀完課文以後,老師請你從智慧的角度,給故事當中的四個人物排一排行次,你覺得能夠怎樣排?明白嗎?

生:(齊答)明白。(學生開始自由朗讀課文,教師做現場巡視。)

師:好!讀完課文,對諸葛亮、周瑜、曹操、魯肅這四個人就應有了大致的印象,是吧?這四個人,如果從謀略和智慧的角度,給他們排排隊,你會怎樣排?

生1:我認爲諸葛亮排第一位,周瑜排第二,曹操排在第三,魯肅第四。

師:諸葛亮最聰明,魯肅最笨。有不同意見嗎?

生2:我覺得魯肅就應排在第三,曹操排在第四。前面兩個不變。

師:哦!諸葛亮排第一,周瑜排第二,曹操變成最笨,魯肅排第三。還有不一樣的嗎?

生3:我覺得諸葛亮排第一,曹操排第二,周瑜第三,魯肅排第四。

師:周瑜第三了,魯肅還是最笨。還有不一樣嗎?

生4:我覺得諸葛亮第一,曹操第二,魯肅第三。

師:好嘛,魯肅第三,周瑜最笨。哈哈,還有嗎?

生5:我覺得諸葛亮第一,魯肅第二,周瑜第三,曹操第四。

師:你認爲曹操最笨,有意思。從謀略和智慧的角度,每位同學都給四個人物打了分,是吧?儘管答案不同,但同學們發現沒有,有一點是毫無異議的。

生:(齊答)諸葛亮排第一。

師:對,諸葛亮排第一,諸葛亮是最聰明的。這是同學們讀了課文之後取得的共識。十分好!這篇課文寫了諸葛亮的很多資料,此刻王老師請你們仔細讀一讀,你覺得這篇課文寫諸葛亮的智慧,什麼地方寫得最精彩?把它們找出來,然後仔仔細細地讀一讀。

生:(大聲讀課文,尋找寫得精彩之處。教師做現場巡視。)

師:咱們交流一下,你覺得這篇文章當中寫諸葛亮的智慧,什麼地方最精彩?

生1:我覺得寫諸葛亮的謀略和智慧在七和八自然段中寫得最精彩。

師:你先把寫得最精彩的地方讀給大家聽,咱們注意聽。

生1:(朗讀課文七、八自然段。)

師:不錯。這兩段話如果多讀幾遍,可能對你的幫忙就更大。誰也覺得這個地方寫諸葛亮的智慧得最精彩。再請一個同學讀一遍。

生2:(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天還沒亮,船已經靠近曹軍水寨。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兒排開,又叫船上的兵士一邊擂鼓一邊吶喊。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樣辦?”

師:停!停!魯肅怎樣說?

生2:吃驚地說。

師:對呀!吃驚地說!再讀一讀,體會魯肅的吃驚。

生2:(朗讀)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樣辦?”

師:好!這樣讀纔有吃驚的味道。繼續。

生2:(朗讀)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樣辦?”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師:注意!諸葛亮笑着說,得有笑容,得有笑聲啊。誰來讀讀諸葛亮笑着說?

生3:(朗讀)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師:這是微笑着說。誰還願意讀讀這句話?

生4:(朗讀)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師:這是大笑着說。你也想讀?來,請你讀。

生5:(朗讀)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師:你這笑,真是出自內心的笑!請你之後往下讀。

生5:(朗讀)曹操在營寨裏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放箭,不讓他們近前。”

師:這個令可沒下好!電視上見過大將軍下令嗎?那個威嚴,那個響亮,那個果斷。這樣,大家先自由讀一讀,體會體會。

生:(自由練讀。)

師:來,請曹操下令!咱們先叫一個女曹操。曹操在營寨裏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

生1:(朗讀)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舉妄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放箭,不讓他們近前。

師:活脫活現一曹操。稍有一點遺憾,那個曹操說的是不要“輕易出動”,你這曹操說成了不要“輕舉妄動”,兩個曹操,哪個說得更準確?自己體會體會,好嗎?叫一個男曹操,曹操本來就是男的嘛。曹操在營寨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

生2:(朗讀)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放箭,不讓他們近前。

師:好一個威風凜凜的大將軍!你繼續往下讀。

生2:(朗讀)他派人去旱寨調來六千個弓弩手到江邊支援水軍。一萬多個弓弩手一齊朝江中放箭,箭象下雨一樣。諸葛亮又下令把船調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去受箭。

師:還有同學覺得別的什麼地方寫諸葛亮的智慧是最精彩的?

生3:我覺得最精彩的是第四自然段。諸葛亮說:“期望你借給我二十隻船,每隻船上要三十個兵士,船要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你有十萬支箭,但是不能讓都督明白,他要是明白了,我的計劃就完了。”

生4:我覺得第二自然段寫諸葛亮的謀略比較精彩,因爲他說:“此刻軍中缺的是箭,想請先生趕造十萬只箭。”

師:等等,老師請你把第二段話都念一遍,好嗎?

生4: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來商議軍事,對諸葛亮說:“我們此刻就要和曹兵交戰,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

師:注意啊,周瑜說這番話的時候,他實際上——

生4:心懷不軌,他很嫉妒諸葛亮,他想用這個造箭的名義把諸葛亮害死。因爲他死前曾說過“既生瑜,何生亮”,所以看的出來他十分恨諸葛亮,想利用造箭的藉口害死諸葛亮。

師:對啊,所以說,周瑜說這話的時候一肚子壞水,你得把這種感覺讀出來。你剛纔讀得那個周瑜是光明磊落的周瑜,不是心懷鬼胎的周瑜,你得心懷鬼胎呀!試一試,行嗎?(讀開頭的話)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來商議軍事,對諸葛亮說——

生4:(朗讀)“我們此刻就要和曹兵交戰,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諸葛亮說:“當然是弓箭最好。”“先生和我想得一樣,此刻軍中缺的是箭,想請先生趕造十萬支箭,這是公事,期望先生不要推辭。”諸葛亮說:“都督委託,當然照辦,不知這十萬支箭什麼時候用?”周瑜說:“十天造得好嗎?”諸葛亮說:“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

師:注意!諸葛亮這個時候嘴上這樣說着,心裏想到的是什麼呢?

生5:他想到了周瑜肯定是使的詭計,乾脆就來個將計就計。

生6:他想到周瑜肯定要給他出難題,十天造十萬支箭肯定是比登天還難。

生7:我首先和他一樣,而且我明白諸葛亮他熟知天文地理,他已經觀過天象,明白再過三天就有一場個性個性大的霧,也想到周瑜會用這個箭來威脅他。所以他肯定想到了借箭這回事。

師:儘管諸葛亮明白周瑜想要害他,儘管諸葛亮明白三天後這場大霧,將計就計能把這十萬支箭借來。但是我就覺得很奇怪,諸葛亮爲什麼不推託、不推辭呢?明明明白周瑜要害我,要我的身家性命,我幹嘛還要替他借十萬支箭呢?

生1:我覺得諸葛亮想,既然你想害我,我就將計就計,我就和你鬥智。

生2:我想是這樣,周瑜就是想專門找一個難題難倒諸葛亮,如果你要是不去借箭的話,正好中了人家圈套,就證明周瑜比諸葛亮強。

師:同學們,諸葛亮是劉備的軍師,周瑜呢,是孫權的都督。劉備和孫權但是兩家呀。周瑜這樣刁難諸葛亮,諸葛亮完全能夠回到劉備那裏去呀。

生3:因爲魏軍當時十分強大,諸葛亮提出要東吳和蜀漢相聯盟,來攻打魏軍,這樣才能獲得勝利。因爲這個時候需要箭,諸葛亮使計,如果把魏軍的箭由我來使的話,魏軍的兵力就會大大減弱,而我軍的兵力會大大增加,這樣的就能夠使劉備的蜀漢、孫權的東吳取得勝利。所以,諸葛亮是從大局來思考借箭的。

師:看得出,你讀過不少書,對當時的歷史狀況很瞭解。你講得很對,孫劉兩家只有聯合抗曹,才能戰勝曹操,保住自己的領地。但是,剛纔你的發言有一個小小的錯誤,指出來你不生氣吧?其實,那時三國還沒有建立,東吳、蜀國、魏國還沒有建立,孫權和劉備還是各地的一方霸主。所以是孫劉聯合,而不是吳蜀聯合。請你之後讀。

生3:(朗讀)諸葛亮說:“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周瑜問:“先生預計幾天能夠造好。”諸葛亮說:“只需三天。”周瑜說:“軍師你可不能開玩笑。”諸葛亮說:“我怎樣敢和都督開玩笑,我願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周瑜很高興,讓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又擺了酒席招待他。諸葛亮說:“這天來不及了,從明天起到第三天,請派五百個兵士到江邊去取箭。”諸葛亮喝了幾杯酒就走了。

師:好的,請坐。我們對諸葛亮的智慧都有了自己獨特地體會和理解。有的同學認爲前面寫得最精彩,有的同學認爲中間寫得最精彩,也有的同學認爲後面寫得最精彩。其實這些都不要緊,只要我們深入到課文中的字裏行間細細品味,我們就能夠感覺到這篇課文每一段話、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字都在傳神地寫着諸葛亮的智慧。這篇課文,老師讀了二十多遍了,儘管讀了二十多遍,我還是有一個問題沒搞清楚,但我又很想搞清楚這個問題,我甚至傻想着是不是就應去問一下諸葛亮。(衆大笑)你們想明白困擾王老師的這個問題嗎?

生:(齊答)想!

師:我暫時不告訴你們,請你們先仔仔細細地讀讀課文,猜猜困惑王老師的會是一個什麼問題看誰有水平,猜得準。

(學生興趣盎然地讀課文,思索)

師:好,請同學們大膽地猜,是哪個問題困擾着王老師

生1:3天怎樣能造好10萬枝箭

生2:爲什麼諸葛亮向魯肅借船這件事兒不能讓周瑜明白

生3:諸葛亮的計策妙在哪裏

生4:曹操爲什麼不射“火箭”

生5:魯肅是周瑜的下人,爲什麼不向他報告諸葛亮借船的事

師:這些問題我也都想過,但是透過讀書,我都已經搞懂了。老師在想啊,諸葛亮說:“我怎樣敢和都督開玩笑,我願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同學們,你們明白立下軍令狀意味着什麼?

生1:完不成任務就要殺頭。

師:喀嚓,腦袋搬家。對呀,立下軍令狀意味着三天造不好十萬支箭的話,腦袋就要搬家。所以我就在想,當時,諸葛亮立軍令狀的時候,腦子裏想了些什麼?他到底想好了一些什麼呢?這但是一個大問題啊!因爲這個問題事關諸葛亮的身家性命啊!咱們是不是這樣,先獨自看看書,思考思考這個問題。再以四人小組爲單位,一齊討論討論,行嗎?(學生先默讀思考,然後四人小組相互討論)

師:討論十分熱烈!看來,困擾老師多日的重大問題,就要在你們那裏解決了。好啊!請教大家,諸葛亮在立軍令狀之前,他肯定想到了些什麼呢?

生1:我覺得在立軍令狀之前,他就已經謀略好了後面的計劃,他已經計劃好了怎樣來造這十萬支箭,然後他纔敢跟周瑜立下軍令狀。如果他沒有謀略好的話,他就不會冒着殺頭的危險去立軍令狀的。

師:有道理!老師繼續向你們請教,這個計劃當中該有哪些資料啊?

生2:我認爲他想到的第一個就是天氣的變化,想到了長江上三天之後會有大霧。

生3:第二個他想到的是曹軍會怎樣應對。以曹操的爲人,他肯定會謹慎用兵。他看見外面有大霧,而且又有鼓聲和吶喊聲,他肯定不敢輕易出兵,所以他肯定使用弓箭。

生4:他還想到了他肯定要有所準備,就是準備草船。而且,他務必思考到魯肅會不會把這件事告訴周瑜的。以他對魯肅的瞭解,魯肅肯定會把船借給他,而且不會把這件事告訴周瑜。

生5:而且,諸葛亮他還思考到二十條船上箭能不能插到最多。因爲他一開始先讓青布幔子包上,再插上草人。假如是木船前往的話,就插不上多少支箭,可能達不到十萬支箭的數量。用青布幔子,箭射在上面就固定在布上,不會掉下去。而且插上草人也能夠把箭插得多一些,至少不會達不到十萬支箭而受罰。

師:是啊,這些問題,哪個問題能不先想好呢?草船不想好,能借到箭嗎?天氣不想好,能借到箭嗎?曹操、魯肅的性格不想好,能借到箭嗎?這個計劃,諸葛亮想得多麼周到、多麼細緻啊!你們說,諸葛亮他神不神?

生:(齊答)神。

師:諸葛亮他妙不妙?

生:(齊答)妙。

師:難怪魯肅見了周瑜,告訴他借箭的經過,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第二課時

師:透過上節課的讀書研究,我們明白,早在諸葛亮給周瑜立軍令狀之前,他已經謀劃好了草船借箭的計劃,他想得是那樣周到、那樣細緻,最後草船借箭的計劃得到了成功實施。難怪魯肅回來告訴周瑜借箭的經過,周瑜長嘆一聲說——

生:(齊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師:請你讀一遍。

生1:(朗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師:周瑜是長嘆一聲,你把那個嘆加上去,再來讀這句話。

生2:(朗讀)唉,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師:不錯,請你來。

生3:(朗讀)諸葛亮神機妙算,唉,我真不如他。

生4:(朗讀)唉,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呀!

師:周瑜到最後就是這副神態、這副樣貌。同學們,你們覺得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在課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體現呢?自己默讀課文,把你認爲最能充分體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地方用波浪線劃下來,然後仔細地讀一讀,想一想,爲什麼你覺得這個地方體現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學生默讀課文,教師做現場巡視。)

師:我看到同學們找了很多地方,是吧?的確像同學們所體會的那樣,這篇課文很多地方都在描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那咱們就這樣,在那麼多地方當中,挑你自己體會最深的一處,說一說這個地方你是怎樣體會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的,好嗎?

生1:(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我從那裏體會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因爲大霧漫天,能見度很低,所以敵人看不見他,當然他也用不着看見敵人,曹操怕江邊有伏兵,就只能用遠距離的武器防禦,這樣諸葛亮才能草船借箭成功,這才能體現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師:先別忙着坐下去。我發現你挺能說的,理解得也十分不錯。但咱們學語文,光有理解沒有感受是不行的,你看看這是一場怎樣的霧?你一讀,要讓大家感受到這場霧。

生1:(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

師:比剛纔大了點,但這場霧還不夠大,誰能比他讀得更大?

生2:(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

師:霧更濃了,但還是沒有漫天呀!誰再來讀一讀?

生3:(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

師:這纔是一場漫天的大霧啊!同學們想啊,這時候諸葛亮和魯肅都坐在船上,他倆都看到了這場大霧,你說魯肅看到這場大霧什麼感受?

生1:他這時候比較驚訝,比較吃驚。

師:那麼諸葛亮呢?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什麼感覺?什麼情緒?你別說,透過你的讀告訴大家,自己讀。

生1:(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

師:你們從他的朗讀中體會到了諸葛亮的什麼情緒?

生2:體會到諸葛亮當時情緒十分高興。

生3:他十分的自信。

生4:他最後如願以償了,正暗自得意呢!

師:好一個“如願以償”啊!但是,王老師覺得你光抓住這句話,還不能夠看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爲啥?因爲光憑這句話,還不明白究竟是碰巧遇上了大霧呢還是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算準了大霧呢。哪句話能證明這場大霧諸葛亮早已算到了?

生1:(朗讀)“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祕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裏。”

師:誰來做做諸葛亮,來讀讀這句話?

生2:(朗讀)“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祕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裏。”

師:一做諸葛亮你就激動。(衆笑)不激動。再來一次,把諸葛亮的胸有成竹,把諸葛亮的運籌帷幄,把這種感覺讀出來。要心定氣閒,像諸葛亮那樣一點也不着急地讀。

生2:(朗讀)“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祕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裏。”

師:這纔像個諸葛亮嘛!心定氣閒,成竹在胸。但是,王老師覺得這句話寫得太��唆,什麼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諸葛亮第一天第二天不都沒動靜嗎?寫它幹嘛?完全能夠改成這樣:“到了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祕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裏。”這樣一寫,又簡潔又明瞭,不浪費筆墨,多好啊!在書上把它改一下吧。

生:(紛紛示意)不能改,不能這樣改。

師:(故做糊塗狀)不能改?爲啥不能改?這樣改不是挺好的嘛!

生1:因爲有了這兩句話,就能體現諸葛亮預測到第三天四更時候有大霧的。如果直接說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時候,也許碰巧第三天四更時候來了大霧了,他一看,噢,來了大霧了,就這天去借箭吧。

生2:第一天第二天雖然說沒動靜,其實他這邊盤算着吶,第一天第二天說明他做事情不是十分得急,而是他沉着冷靜。

生3:如果你直接寫到第三天四更時候的話,就沒有那種胸有成竹的感覺了。

生4:這樣還能看出諸葛亮在立軍令狀的時候十分有把握。

師:如果你作爲一個旁觀者,一個不知內情的人,都快急死了,是吧?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火已經燒到眉毛上了,你怎樣還沒動啊?一向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祕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裏,而這個時候,咱們這位仁厚老實的魯肅,還不明白諸葛亮把他請去幹嘛呢。是不是?你們說諸葛亮他神不神?

生:(齊答)神。

師:妙不妙?

生:(齊答)妙。

師:剛纔咱們用了前後聯繫的方法讀懂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前面那句話是反映諸葛亮的預測,後面那句話是反映事實的,這樣一聯繫,就能體現他的神機妙算。你再仔仔細細地讀讀課文,找一找,還有哪些話前後聯在一齊能夠反映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生:(默讀課文,尋找相關句子。教師做現場巡視。)

師:咱們來交流交流各自的發現。

生1:我覺得還有“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師:這是諸葛亮預測的。

生1:還有就是“曹操在營寨裏聽到了擂鼓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放箭,不讓他們近前。’”一開始諸葛亮就預測到在大霧的時候,曹操不敢把他的兵派出來,到之後又寫曹操在營寨裏聽到諸葛亮他們的鼓聲和吶喊聲,就讓弓弩手向他們射箭,從那裏體現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師:是啊,諸葛亮前面這樣說,曹操後面果然這樣做,是不是呀?咱們一齊來讀讀這兩段話。

生:(齊讀)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在營寨裏聽到了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放箭,不讓他們近前。”

師:同學們,諸葛亮是怎樣說的?

生:笑着說。

師:他是笑着說的。我覺得這篇課文挺有意思,我發現這篇課文寫諸葛亮說的地方一共有十一處,前面諸葛亮說‘水上交戰用弓箭最好。’諸葛亮說‘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諸葛亮說‘我怎樣敢和都督開玩笑,我願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願受罰。’都是諸葛亮說諸葛亮說。但是我發現,只有這個地方在諸葛亮說的前面加了一個‘笑’字,諸葛亮笑着說。咱們一齊來讀一讀,諸葛亮笑着說——

生:(齊讀)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師:是啊,你們研究研究看,你們覺得諸葛亮他在笑誰?

生:(自由讀)

師:諸葛亮在笑誰呢?

生1:我覺得諸葛亮是在笑曹操,因爲霧這麼大,笑曹操不敢出來迎戰。

師:說明諸葛亮對曹操的性格怎樣樣?

生1:瞭如指掌。

師:瞭如指掌,是啊,這叫什麼笑?這叫諷刺的笑。曹操,哼!生性多疑,這種天氣,有敵人突然來攻,自然不敢派兵。你讀,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生1(輕蔑地朗讀):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師:對諸葛亮的笑,你們還有別的體會嗎?

生2:我覺得他是在笑他自己的神機妙算,笑他自己有這麼大的本領,對所有人都瞭如指掌。

師:這叫自信的笑。來,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生2(自信地朗讀):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師:不錯!這是他的體會,你們呢?都一樣嗎?

生3:他還在笑魯肅,魯肅前面吃驚地問諸葛亮說:“曹兵出來怎樣辦?”諸葛亮後面回答了魯肅。

師:他是在寬慰魯肅,是不是?魯肅啊魯肅,你真是個老實人,你怎樣到此刻還沒明白我的用意呀!是吧?這是一種幽默的笑。來,讀讀看,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生3(幽默地朗讀):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師:誰來寬慰寬慰魯肅?來,請你。我做魯肅。咱們開始,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樣辦?”

生4(學着長者的口吻朗讀):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師:這回我魯肅總算放心了。看來,諸葛亮這一笑的內涵多着啊!誰還有別的發現嗎?

生5:我覺得諸葛亮還在笑周瑜呢!前面主要是周瑜想害諸葛亮,而此刻諸葛亮立刻就要把十萬支箭借回來了,立刻就會有十萬支箭了,他就覺得你周瑜肯定想不到這點。

師:所以諸葛亮怎樣說的?

生5:他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師:對啊!回去幹嘛?

生5:回去交箭。

師:交了箭,周瑜的陰謀還能得逞嗎?

生5:不能了。

師:諸葛亮心裏默默地說:“周瑜、周公瑾呀,你要跟我鬥,還嫩點兒!”是吧?這叫什麼笑?這叫勝利的笑。你再讀讀看,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生5(充滿喜悅地朗讀):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師:諸葛亮這一笑,笑得多麼自信、多麼自豪、多麼喜悅啊!咱們一齊再來讀讀諸葛亮這一充滿智慧、充滿勝利的笑!

生:(齊讀)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必須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師:你們說,諸葛亮神不神?

生:(齊答)神。

師:妙不妙?

生:(齊答)妙。

師:除了這兩句,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你們還有別的發現嗎?

生1:我從第四自然段最後那個“但是不能讓都督明白,他要是明白了,我的計劃就完了。”還有第五自然段的那個“回來報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發現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諸葛亮不讓告訴都督,結果魯肅果然就沒有告訴借船的事,證明他對魯肅的爲人也是瞭如指掌。

師:還有別的發現嗎?

生2:我還有一個。前面第四自然段寫諸葛亮對魯肅說“第三天保管有十萬支箭。”後面第十自然段寫“每隻船大約五六千支箭,二十隻船共有十萬支箭。”印證了他的預測。

師:是啊,連箭的數量都預測得那麼準確。不多不少,剛好十萬支箭。

生4:我這個是十分深沉的。“謝謝曹丞相的箭”,他表面上是在氣曹操,實際上是要動搖曹操的軍心。曹操的兵士看到諸葛亮這麼神機妙算、這麼歷害,而他們的主帥曹操卻沒有識別他的詭計,他們覺得對方十分強大,就覺得不是他們的對手了。

師:就是在沒有交戰之前,先挫挫他們的士氣,是不是啊?你的理解十分深刻,也看得出你的知識面十分廣。但是我擔心啊,曹操明白自己上了當,怎能善罷甘休?他要是派兵追殺出來,諸葛亮不就麻煩了嗎?

生4:我覺得根本用不着擔心。因爲諸葛亮早已算好了,回來時是順風順水的。曹操他們根本追趕不上。

師:好一個“順風順水”!從“順風順水”中,你們又有什麼新的體會?

生5:諸葛亮不但事先預測好了氣象,而且他也預測好了這個地理位置。

生6:船頭只有先朝西、後朝東,才能順風順水地回來。可見,諸葛亮想得多麼周到啊!

生7:靠近曹軍水寨時,是空船,所以逆風逆水關係不大。借完箭回來的時候,船上裝滿了箭,所以順風順水就省了了許多,也保險一點。

生8:順風順水回來,曹軍就追不上。追不上,就能更加挫挫他們的士氣。

師:說得好!對諸葛亮他們來說,風順、水順、情緒更順啊!勝利在望,能不順心嗎?難怪魯肅詳詳細細地把這一切告訴周瑜之後,周瑜不得不長嘆一聲:“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讀完全文,你覺得周瑜和諸葛亮比,還有哪些地方不如諸葛亮的?

生1:周瑜心胸太狹隘,諸葛亮心胸比較寬闊。

生2:周瑜其實也挺聰明,就是沒有把聰明用到正道上,老想害人。諸葛亮用到正道上,做大事。

生3:周瑜他只想前不想後果,而諸葛亮想事情比較周密。

生4:周瑜做事沒有諸葛亮周到。

生5:周瑜做事欠冷靜,就拿他想害諸葛亮這件事來說吧,他嫉妒諸葛亮比他有才幹,他們此刻是要聯合抗曹,他卻想害諸葛亮,是不是有點內訌的感覺?

生6:周瑜有點自不量力,他一開始想害諸葛亮的時候,他也不想想諸葛亮是什麼人,諸葛亮早就把曹操魯肅這些人瞭如指掌了。

生7:周瑜做事十分着急,而諸葛亮做事十分冷靜。

師:是啊,周瑜的氣度、周瑜的爲人、周瑜的才智、周瑜的智慧都不如諸葛亮,難怪魯肅瞭解了整個借箭過程之後,對諸葛亮說了這麼一句話,他說:“先生真神人也。”然後就向諸葛亮討教你這神機妙算是怎樣來的,諸葛亮就一五一十地對魯肅說了。同學們,你們想明白嗎?

生:(齊答)想。

師:真的想明白?

生:(齊答)想。

師:必須想明白?

生:(齊答)想。

師:下課!下課以後請同學們自己去看《三國演義》的第四十六回,答案就在四十六回上

篇3:草船借箭教學實錄

一、《草船借箭》的破題開篇

師:這天我們共同學習一篇課文,大家一齊說,學哪一課?生:《草船借箭》(教師板書課題)

師:誰明白這個“箭”是什麼樣貌?生:前邊是一個三角形的鐵頭,中間是一根竹竿,後面有翎毛。

師:大家再看這個“劍”,(板書“劍”字)和“箭”一樣不一樣?生:不一樣。這種劍後面是一個把兒,前邊有劍刃子是一種短兵器。

師:這位同學的發言中有一個詞十分重要,誰注意到了?生:他說的“短兵器”很重要。

師:對不對?(生齊:對)是的,戰場上短兵相接時,用的是這個“劍”,有手把,雙面刃;這個“箭”是遠戰時用的,所以文中周瑜問諸葛亮“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明白了吧?生:(齊)明白了。

師:我再提一個問題,誰明白“草船借箭”這個故事發生在什麼時候?”生:這個故事發生在三國的時候。

師;三國,都有哪三個國?生:有東吳、西蜀,還有一個魏國。

師:你明白東吳由誰統治嗎?生:孫權。

師:西蜀呢?生:劉備。

師:那麼魏國呢?生:魏國,原先是曹操保着漢獻帝,之後曹丕篡位,他當了魏國的皇帝。

師:那是以後的事了。在我們這天講的這個故事裏,曹家還沒有人當皇帝,但是魏國的大權實際上在曹操的手裏。對不對?生:對。

師:大家結合預習想一想,“草船借箭”的故事,講了哪幾個人物?生:講了周瑜、諸葛亮,還有魯肅和曹操。(教師板書這四個人名)

師:剛纔在講三國的狀況時,曹操提到了。此刻我要問,諸葛亮是誰,哪個國家的,幹什麼的?生:諸葛亮是西蜀劉備的軍師。

師:也是丞相,對不對?好像此刻的國務院總理。周瑜呢?哪國的?幹什麼的?生:他是東吳的都督。

師:什麼是都督?生:就是統帥三軍的元帥。

師:對,相當於現代的總司令或國防部長什麼的。魯肅呢?生:魯肅是東吳的一個將領。

師:對,東吳的一個大臣。我再問一個問題,在這些人之間發生了什麼事?也就是說,什麼事情把這些人聯繫起來的?一個一個說,諸葛亮和周瑜是怎樣聯繫起來的?生:周瑜很妒忌諸葛亮,想用十萬支箭來爲難他,但是諸葛亮答應了。

師:這句話說通沒有?“想用十萬支箭爲難他”,通嗎?生:我認爲他沒有說清楚。就應是,周瑜想陷害諸葛亮,想用十天造好十萬支箭來爲難他,但是諸葛亮說,他只用三天。

師:簡單地說就是周瑜讓諸葛亮造箭,諸葛亮答應了。能夠不能夠?生:我認爲您說的有點不對了,光說造箭.不說期限,那什麼時候造出來都能夠。就應說在短時間內造好十萬支箭。

師:他的發言是要強調“短時間”內。具體的問題,我們研究課文時還要議論,此刻只說什麼事情把他們聯繫起來�D�D他讓他造箭,他答應了,簡單地說,聯繫起來沒有。生:聯繫起來了。師:諸葛亮和魯肅是怎樣聯繫起來的?生:諸葛亮向魯肅借船,幫忙諸葛亮造箭。

師:很簡單,還能再簡單嗎?生:魯肅借給諸葛亮船,幫忙諸葛亮造箭。

師:還能再簡單嗎?生:魯肅幫忙諸葛亮。

師:魯肅幫忙諸葛亮,魯肅主動幫忙?生:我認爲就是借船造箭。

師:還是不正確。諸葛亮請魯肅幫忙,魯肅答應了。能夠嗎?(生答:能夠)最後看諸葛亮和曹操是怎樣聯繫起來的?生:最簡單的方法回答是:曹操借給了諸葛亮十萬支箭。

師:諸葛亮沒去,曹操就借給他了?生:曹操中了諸葛亮的計,借給了諸葛亮十萬支箭。

師:再說得明確一點。生:諸葛亮用計借來曹操的十萬支箭。

師:很好。那誰能把這幾個人的聯繫,用一段話連起來說一下。生:周瑜請諸葛亮造十萬支箭,諸葛亮答應了,魯肅借給諸葛亮船,幫忙諸葛亮造箭,諸葛亮用計謀向曹操借來了十萬支箭。

師:說得不錯。剛纔他說的這一段話,實際上就是課文的什麼?生:(齊)主要資料。

師:如果我此刻請大家給課文分段,能分不能分?(學生沉默)

師:事情的起因是什麼?

生:這件事情的起因,我認爲是周瑜妒忌諸葛亮,讓諸葛亮在短期內造箭。

師:能夠嗎?(生:能夠)事情的結果,剛纔沒說,是什麼?生:諸葛亮得到了箭。

師:那麼剩下的這部分資料是故事的什麼?

生:(齊)經過。

師:能夠分幾段。生:(齊)三段。

師;如果我想把“經過”再分成兩部分,能夠不能夠?(生:能夠)好。諸葛亮請魯肅幫忙,魯肅答應了。這是什麼?我要求不說剛纔那句話了一他請他幫忙,他答應了,不這樣說了,怎樣說?生:這一部分是做借箭的準備工作。

師:好。這纔是(指去向曹操借箭的有關板書)�D�D生:正式的借箭過程。

師:我提最後一個問題,在這幾段中哪一段是最主要的資料?生:經過是主要資料。

師:在經過裏面“準備”和“借箭”誰是更主要的資料?生:經過中“借箭”是最主要資料。

師:這個故事發生在三國時期,在這個故事發生的前後,三國起了變化了。三國,是三足鼎立,好像大鼎的三條腿。此刻,孫、劉已經聯合起來了,共國抗禦曹操。要記住這一點,對理解課文很重要:“孫、劉聯合,共同抗曹”。

評析:

這一課例的資料比較豐富,從多方面展示了教師在開始指導學生學習一篇課文時所做的工作。本教例主要採用的是“師生談話法”。在談話中爲即將開始的課程,做了多方面的準備。

一、向學生滲透了學習課文時所必要的有關知識。如“箭”與“劍”的形狀、區別及各自的用途。講這一點是爲了配合課文中周瑜的一句問話,“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教師在那裏預先點破,學文時學生就會不問自通。同時,教師在談話中很自然地向學生展現了這一故事的時代背景、三國的構成、統治者、課文中人物的所屬和職務。而所有這些都是在談話中教師引導學生講出的,有效地運用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個別資料學生不瞭解,教師也不避諱地直接講出,也是一種及時的、必要的補充。個性是“孫劉聯合,共同抗曹”這樣的形勢介紹,對學生理解故事的發生、發展和人物的所言所行,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這一教例,教師還引導學生從認識故事中人物的相互聯繫入手,引出了課文的主要資料,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故事的脈絡;由此又推演出文章的段落結構、段內層次和文章的重點資料。讓學生在逐段學文前,對全文胸中有數,有利於對文章資料全面、系統的理解。這不但顯示了教學設計的巧妙,也表現了教師教學思路相當清晰。

三、在學生髮言中,教師時時注意培養學生的語言潛力和思維潛力,要求他們說話要簡練,要學會概括,要有邏輯性。表現了教師不放鬆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時時注意培養學生的各項潛力,使其不斷得到完善和提高。

二、《草船借箭》的課堂終結

《草船借箭》課文講完了,黑板上出現這樣一幅

教師又請同學們綜合課文資料,結合板書,總結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要求高度概括爲三點。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經過一番思考,概括出“知友”、“知敵”、“知天”三點。教師又要求把這三點再歸納爲兩點。學生很快就說出了“知人”、“知天”。但教師仍然追問:還能把這兩點再概括爲一條道理嗎?學生根據課文所帶給的事實,結合板書中提煉出來的資料,看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全在於他對事物發展變化的預測和估計,完全同之後的事實相一致。(他識破了周瑜設計陷害自已,但爲了顧全大局,並不說穿,而是將計就計;他明白魯肅性格忠厚,又極力主張孫劉聯合共抗曹兵,就完全信賴,請他幫忙,求他保密,魯肅果然幫了忙,保了密;他了解曹操用兵謹慎,心性多疑,就敢於率領草船,輕兵逼寨,曹操果然只放箭,不出兵;他預測三天後必有大霧,三天後果然大霧瀰漫,成了他用兵的屏障)由此,學生歸結出這條道理是:要想把事情辦成,自己的想法就必須要貼合實際狀況。這是這個教學環節的第一階段。

之後教師又假設了一種具體情境,設問:如果那天駐守曹軍大寨的不是曹操,而是一個性情莽撞的人,結果會怎樣?要求學生用剛纔得出的那條道理去分析。討論的結果是不言而喻的。這是這個教學環節的第二階段。

評析:

用這樣的討論來終結這篇課文的閱讀,具有多方面的好處:

一、憑藉教材資料,訓練學生的思維潛力個性是概括潛力,並在這種訓練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口頭表達潛力,使學生能想會說。

二、這個教學環節的第一階段,是引導學生由具體的歷史事件歸納出具有普遍好處的原理(由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推理);第二階段是藉助假設情境引導學生運用普遍原理分析具體事例(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繹推理)。這兩個思維訓練過程,正好是一次完整的認識活動的循環�D�D“這是兩個認識的過程,一個是由特殊到一般,一個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的認識總是這樣循環往復地進行的。”(毛澤東《矛盾論》)這樣的教學,教給學生認識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認識客觀世界的潛力。

三、在第一階段中學生歸納出的“要想把事情辦成,自己的想法就必須要貼合實際狀況”的這條道理,實際上就是毛澤東同志講的“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必須要使自己的思想合於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實踐論》)這樣的教學設計,發掘了教材內在的教育因素,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啓蒙教育。這種啓蒙教育完全沒有出現硬性的、抽象的哲學概念,而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在課文所帶給的具體憑藉上的思考和體會。沒有外加,沒有注入,沒有“拔高”;不是貼標籤,也不是喊口號。

四、這樣的課堂終結,沒有把討論的資料和學生的思維囿於一篇教材之內,做到了源於教材又高於教材,深入教材又跳出教材,擴大了課堂教學效果。這樣來終結一篇課文的教學,使學生對課文資料,對諸葛亮這個歷史人物在“借箭”這一事件中所表現的足智多謀,在更高的層次上構成了整體認識。這個整體認識,與講課開始時對課文資料、結構的整體認識,其份量和高度都是不相同的。

篇4:草船借箭教學實錄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1、介紹背景,創設氣氛。

師: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208年,建安13年,曹操率軍,水陸並進,欲掃平江南,孫劉聯盟,決計破曹。且看:用奇謀孔明借箭。

2.觀看借箭經過影像,初步感知。

評:精妙的導語給學生以古典文學語言的薰陶,恢宏的背景、生動的影像,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拓寬了學生感悟歷史、人物的空間。

二、緊扣主題,探究性學習

1.初讀,學生質疑。

師:瀏覽課文,請用文中一個適宜的詞語概括諸葛亮在借箭中所表現出的才能。

生:神機妙算。

師:“神機妙算”是什麼意思?

生:“神機妙算”就是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謀劃,形容計謀高明。

師:很好,結合課文,圍繞這個詞你還有什麼問題要問?

生:我想問諸葛亮爲什麼會如此神機妙算?

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此刻哪些地方?

師:大家提的問題相信都能夠透過讀書求得解決,此刻我們集中研究:“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此刻哪些地方?他算到了什麼?又是怎樣做的?”(點出中心問題)請同學們帶着問題用心讀課文,能夠和同學討論,呆會兒選取一處體會最深的講析給大家聽。

2.學生全面讀書,從字詞句中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3.交流評價。

生:諸葛亮算到了三天後天有大霧。

生:諸葛亮算到了曹操的性格多疑、謹慎,在濃霧中不敢輕易派兵出擊。

生:他還算到了魯肅的爲人,他明白魯肅忠厚、守信、不會食言,所以讓他替自己準備借箭用的材料,而且確保不會讓周瑜明白。

生:他讓船一字兒排開,借箭時,下令把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一邊受滿箭後,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說明他對事情做了周密的安排。

生:書中說船隊回來時,順風順水,能夠看出他算到風向。

評:讓學生在媒體制作出的兩軍對壘軍事簡圖上邊演示邊說,既靈活地檢驗了學生融會貫通理解課文的潛力,又調動學生參與的用心性,教學效果好。

生:諸葛亮對魯肅說:“要你借給我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名軍士,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說明他算了借箭所需器材的數量。

……

評:一問激起千層浪,在探究性的學習中,學生的閱讀興趣被調動,充分有效的讀書拓展了思維的空間,創新教育在課堂上得到體現。

4.小結。

師:(指板書)諸葛亮一算了天,二算了地,三算了人,能夠說各方面的因素他都思考到了,基於這些周全的思考,一一做出了巧妙的安排,這就是“神機妙算”。

師:應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周瑜有何感嘆?

生:周瑜感嘆:“我比不上他!”

師:想像一下,周瑜說這話時,情緒怎樣?並試着讀一讀。

生:我想周瑜會十分佩服地說這句話,因爲從草船借箭這件事中他看到諸葛亮確實比他強。所以,我認爲讀這句話時,就應用比較誠懇的語氣來讀。

生:我的看法和她的恰恰相反,我認爲周瑜會更加嫉妒諸葛亮,他說這句話時,就應是忌恨的語氣。

……

評:個性化的理解,個性化的朗讀,充分體現了“以讀爲本,以人爲本”的教學原則。

三、發散思維,創造性學習

1.過渡,提煉文章特點。

師:無論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周瑜的忌害之心,還是魯肅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謹慎多疑,我們都是從文章對人物的什麼描述中體會到的?

生:從人物的對話中體會到的。

師:對,這也是《三國演義》刻畫人物一個很重要的方法。透過語言,能幫忙我們更深入地體會人物的內心。

2.創造性表演,體驗主角。

師:此刻,請你們自己來當導演,邀請合作伙伴,選取文中某處最喜歡的片斷,把它表演出來,能夠加上自己的理解和設計。

3.分組練習,自我體驗。

師:願意展示朗讀、表演才華的同學,到前面選取段落或表演或朗讀。

(注:學生興致頗高,居然在一齊商議是排搞笑版還是正劇版,課堂氣氛簡單活躍。)

評:理解和表達、創造與再現的結合,充分體現了語文教學的本體觀、課堂教學的活動觀、學生的主體觀。

四、反思評價,開放性學習

1.情境採訪,深化認識。

(1)採訪“孔明”。

師: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現我佩服不已,請問您在向周瑜立下軍令狀時,怎會有如此把握?

生:因爲我瞭解周瑜的爲人,明白他對我有忌害之心,應對他的忌害,只能智取。再加上我還準確把握了曹操的心理,同時,我還懂天象、識地理,在心中對這件事有一個完整的謀劃和安排,所以纔會有如此大的把握立下軍令狀呀!

師:(以記者身份評價)您在借箭後曾對魯肅說:“爲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利,不曉陰陽,不知奇門,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廣泛地學習,深入地思考,大膽地實踐,這也許就是全部的答案吧。

(2)採訪“周瑜”。

師:都督,您才華橫溢,名冠江南,應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您有何感嘆?

生: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又算準了曹操不會出兵,魯肅當時不會告密,唉,在知天文、懂地理、識人心方面,我都比不上呀!

師:“孔明才學猶堪嘆,公瑾妙語亦驚人!”

(3)採訪學生。

師:在座的各位同學,對於故事中的人物,你們也許有更多的話想說,把你們的最想說的用一句話表達出來,送給故事中的他們,也送給這天的我們。

生:我想對魯肅說:你真是世界上最值得信賴的朋友。

生:我想對周瑜說:做一個心胸寬廣的人吧!那樣你會更出色!

生:我想對曹操說:正是你的多疑,關鍵時不敢果斷出兵,才促成了諸葛亮借箭成功。該出手時就出手。

生:我有不同的看法,我想替曹操打抱不平。我所明白的曹操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家,當時大霧迷濛,在辨敵軍(對方)虛實的狀況下,爲了不造成損失,沒有最大的把握,他當時只能那樣做。

師:想不到,小小年紀你就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了,真了不起。

評:學生精彩的回答、教師精當的點評,再一次掀起課堂教學的高潮。

師:同學們,你們能大膽、獨立地發表自己對人物的不同看法,這些思維的火花將成爲火炬照亮你們的人生。(授與發言同學“賽諸葛”、“賽周瑜”、“賽曹操”等稱號。)

評:主角的採訪走進了人物的情感世界,靈性的回答豐富了學生的精神領域,激勵性、發展性評價爲學生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2.小結延伸,拓展閱讀。

(1)小結。

師:在不斷深入地學習中,我們看到了一個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千百年來,他的形象成了中華民族智慧的化身。(結論)

(2)拓展。

師:諸葛亮神機妙算的故事還有哪些?(影像展示諸葛亮博望坡用兵、空城計、七擒孟獲等片斷,配以旁白。)

(3)延伸。

師:同學們,諸事暫且按住不表,欲知詳情,且看《三國演義》(出示不同版本的《三國演義》),書中的許多人物和故事將會讓你們過目難忘,多讀書、讀好書,也是老師對你們的期望。

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魚場。知識的延伸、情感的參與、方法的運用、興趣的培養正是語言教學的重要資料。

篇5:《草船借箭》課堂教學實錄

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樣說的?說明了什麼?帶着這種疑問一起來看看這篇《草船借箭》的課堂教學實錄吧。

第一課時

老師: 同學們好。有人說《三國演義》是一部謀略之書,《草船借箭》這個故事是謀略裏的謀略;也有人說《三國演義》是一部智慧之書,那麼《草船借箭》就是智慧裏面的智慧。對於這樣一個充滿了謀略、充滿了智慧的故事,我相信同學們一定非常感興趣。請同學們打開書本,自由地、大聲地朗讀這篇課文,碰到不認識的字多讀幾遍,碰到讀不通的句子多念幾遍。讀完以後,老師請你從謀略和智慧的角度,給故事當中的四個人物排一排名次,你覺得可以怎麼排?明白嗎?

學生: 明白。

(學生開始自由朗讀課文,教師做現場巡視。)

老師: 四個人物從謀略和智慧的角度,你給他們排排隊,你會怎麼排?

學生1:我認爲諸葛亮排第一位。

老師: 好,諸葛亮排第一。

學生1:周瑜排第二。

老師: 周瑜第二。

學生1:曹操排在第三。

老師: 曹操第三。

學生1:魯肅第四。

老師: 魯肅第四。諸葛亮最聰明,魯肅最笨。有不同意見嗎?不一樣,有不一樣的意見。好!請你說。

學生2:我覺得魯肅應該排在第三,曹操排在第四。

老師: 前面兩個沒問題。

學生2:前面兩個不變。

老師: 不變,諸葛亮排第一,周瑜排第二,曹操變成最笨,魯肅排第三。還有不一樣的嗎?

學生3:我覺得諸葛亮應該排第一,曹操排第二,周瑜第三。

老師: 噢,周瑜成第三了。

學生3:周瑜排第三,魯肅排第四。

老師: 周瑜第三了,魯肅還是最笨。還有嗎?還有不一樣嗎?

學生4:我覺得諸葛亮第一。

老師: 諸葛亮第一。

學生4:曹操第二。

老師: 噢,曹操第二。

學生4:魯肅第三。

老師: 好,魯肅第三。噢,周瑜最笨。哈哈,還有嗎?還有不一樣嗎?

學生5:我覺得諸葛亮第一,魯肅第二。

老師: 諸葛亮第一,魯肅第二。

學生5:周瑜第三,曹操第四。

老師: 周瑜第三,曹操最笨。請坐下。噢,非常有意思,從謀略和智慧的角度,每位同學都給四個人物打了分,是吧?儘管答案不同,五種答案,但同學們發現沒有,有一點是毫無異議的。

學生: (齊答)諸葛亮排第一。

老師: 對,諸葛亮排第一,諸葛亮是最聰明的,是吧?這是同學們讀了一遍課文之後取得的共識。非常好,那麼這篇課文寫諸葛亮很多地方,現在王老師請你們再仔仔細細讀一遍,你覺得這篇課文當中寫諸葛亮的謀略和寫諸葛亮的智慧,什麼地方寫得最精彩?把你覺得寫得最精彩的地方找出來,然後仔仔細細地讀一讀,讀出精彩來,明白嗎?

學生: (大聲讀課文,尋找寫得精彩之處。教師做現場巡視。)

老師: 咱們現在交流一下,你覺得這篇文章當中寫諸葛亮的謀略、寫諸葛亮的智慧,什麼地方最精彩?

學生1:我覺得寫諸葛亮的謀略和智慧在七和八自然段中寫得最精彩。

老師: 你先把寫得最精彩的地方讀給大家聽,咱們注意聽。

學生1:(朗讀課文七、八自然段。)我覺得七和八自然段,寫諸葛亮的謀略和智慧寫得非常精彩。

老師: 體會得不錯。這兩段話如果多去讀幾遍,那可能對你幫助就更大。誰也覺得這個地方寫諸葛亮寫得最精彩。我再叫一個同學讀一遍。

學生2:(朗讀課文七八自然段。)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天還沒亮,船已經靠近曹軍水寨。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兒排開,又叫船上的兵士一邊擂鼓一邊吶喊。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麼辦?”

老師: 停!停!魯肅怎麼說?

學生: 吃驚地說。

老師: 再讀。

學生2: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麼辦?”

老師: (範讀)如果曹兵出來怎麼辦?

學生2:如果曹兵出來怎麼辦?

老師: 他吃驚了嗎?

學生: 沒有。

老師: 你們吃驚了嗎?

學生: 沒有。

老師: 誰能讀出吃驚的味道?

學生3: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麼辦?”

老師: 來,請你繼續讀“魯肅吃驚地說”。

學生4: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麼辦?”

老師: (範讀)“如果曹兵出來怎麼辦?”再讀。

學生4: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軍出來怎麼辦?”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老師: 停!諸葛亮怎麼說?

學生: 笑着說。

老師: 你笑了嗎?

學生4:沒笑。

老師: 能笑嗎?能笑!來,試一試。

學生4: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在營寨裏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放箭,不讓他們近前。”

老師: 停!停!“曹操下令說”,體會一下,你們自己讀一讀。“曹操下令說”,怎麼說,自己都讀一讀。

學生: (自由練讀。)

老師: 來,曹操,曹操。咱們先叫一個女曹操,曹操在營寨裏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

學生1: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舉妄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放箭,不讓他們近前。

老師: 活脫活現的女曹操。稍有一點遺憾,就是不要“輕易出動”,而不是“輕舉妄動”,不是這樣的。好的,不錯。來,叫一個男曹操,曹操本來就是男的,注意啊,曹操在營寨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

學生2: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放箭,不讓他們近前。

老師: 真好啊!你繼續。

學生3:(朗讀接下去的課文。)他派人去旱寨調來六千個弓弩手到江邊支援水軍。一萬多個弓弩手一起朝江中放箭,箭象下雨一樣。諸葛亮又下令把船調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去受箭。

老師: 好。還有同學覺得別的什麼地方,寫諸葛亮的謀略、寫諸葛亮的智慧是最精彩的?

學生4:我覺得最精彩的是第四自然段。諸葛亮說:“希望你借給我二十隻船,每隻船上要三十個兵士,船要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你有十萬支箭,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

老師: 這個地方寫得最精彩,是吧?可是我覺得,你想象一下,當時諸葛亮懷着一種怎樣的心情和魯肅說這番話。當跟魯肅說這番話的時候,他已經把什麼東西都想好了,然後他在魯肅面前會表現出一種什麼神態?一種什麼表情?他會用什麼樣的語氣和魯肅說?再想一想,然後就把自己當作諸葛亮,你來說諸葛亮這段話。好,我來讀魯肅說的話:“這都是你自己找得,我怎麼能幫你的忙。”諸葛亮說——

學生4:(接讀諸葛亮的話)希望你借給我二十隻船,每隻船上要三十個兵士,船要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你有十萬只箭,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

老師: 這個諸葛亮年齡比較大,這個諸葛亮年齡比較輕,可都是諸葛亮。有沒有同學覺得別的地方諸葛亮的謀略和智慧是最精彩的,還有嗎?

學生5:第二自然段寫諸葛亮的謀略比較精彩,因爲他說:“現在軍中缺的是箭,想請先生趕造十萬只箭。”

老師: 等等,老師請你把第二段話都念一遍,好嗎?

老師6: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來商議軍事,對諸葛亮說:“我們現在就要和曹兵交戰,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

老師: 注意啊,周瑜說這番話的時候,他實際上——

學生6:心懷不軌,他很嫉妒諸葛亮,他想用這個造箭的名義把諸葛亮害死。因爲他死前曾說過“既生瑜,何生亮”,所以看的出來非常恨諸葛亮,想利用造箭的藉口害死諸葛亮。

老師: 對啊,所以說,周瑜說這話的時候一肚子壞水,你的把這種感覺讀出來,你剛纔讀得那個周瑜是光明磊落的周瑜,不是心懷鬼胎的周瑜,你得心懷鬼胎呀!試一試,行嗎?(老師讀開頭的話)“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來商議軍事,對諸葛亮說——”

學生6:“我們現在就要和曹兵交戰,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諸葛亮說:“當然是弓箭最好。”“先生和我想得一樣,現在軍中缺的是箭,想請先生趕造十萬支箭,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辭。”諸葛亮說:“都督委託,當然照辦,不知這十萬支箭什麼時候用?”周瑜說:“十天造得好嗎?”諸葛亮說:“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

老師: 注意!諸葛亮這個時候說,他想到的是什麼?

學生7:他想到了肯定周瑜是使的鬼計,乾脆就將計就計。

老師: 想到將計就計,他還想到了什麼?

學生8:想到周瑜肯定要給他出難題,十天造十萬支箭肯定是比登天還難。

老師: 比登天還難,他想到了周瑜要害他,是吧?他還想到什麼?

學生9:我首先和他一樣,而且我知道諸葛亮他熟知天文地理,他曾經想到了大概他已經觀象過,也可能預先想到周瑜會用這個箭來威脅他,騙他。所以他肯定會先觀一觀天象。因爲一般大霧天,他們不敢出來跟你打,他肯定會用一些箭來射你,所以,他想到再過三天就有一場特別特別大的霧,最後他纔想到借箭這回事。

老師: 儘管諸葛亮想到周瑜想要害他,儘管諸葛亮想到了三天後這場大霧,將計就計把這十萬支箭造好,儘管諸葛亮想了很多,但是我就覺得很奇怪,諸葛亮爲什麼不推託、不推辭呢?明明知道周瑜要害我,要我的身家性命,我幹嘛還要替他借十萬支箭呢?

學生1:我覺得諸葛亮想,既然你想害我,我就將計就計,我就和你鬥智。

老師: 他是想跟周瑜鬥鬥智。

學生2:我想是這樣,周瑜就是想專門找一個難題難倒諸葛亮,如果你要是不去借箭的話,正好中了人家圈套,就證明周瑜比諸葛亮強。

教師: 同學們,你們知道諸葛亮是誰的軍師?

學生: 劉備。

老師: 周瑜是誰的都督。

學生: 孫權。

老師: 劉備和孫權可是兩家呀,爲什麼他們現在——

學生3:因爲魏軍當時非常強大,諸葛亮提出要東吳和蜀漢相聯盟,來攻打魏軍,這樣才能獲得勝利。因爲這個時候需要箭,諸葛亮使計,如果把魏軍的箭由我來使的話,魏軍的兵力就會大大減弱,而我軍的兵力會大大增加,那我們就可以用箭和他們相對抗,這樣的就可以使劉備的蜀漢、孫權的東吳取得勝利。

老師: 你講的道理是對的,孫劉兩家來聯合抗曹,纔可能戰勝曹操。但是有一個小小的錯誤,指出來你不生氣吧?那時三國還沒有建立,東吳、蜀國、魏國還沒有建立,孫權和劉備還是各地的一方霸主。請你繼續讀,諸葛亮說——

學生3:既然要交戰。

老師: 既然就要交戰。

學生3:“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周瑜問:“先生預計幾天能夠造好。”諸葛亮說:“只需三天。”周瑜說:“軍師你可不能開玩笑。”諸葛亮說:“我怎麼敢和都督開玩笑,我願立好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願受罰。”

老師: 甘受懲罰。

學生3:甘受懲罰。周瑜很高興,讓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又擺了酒席招待他。諸葛亮說:“今天來不及了,從明天起到第三天,請派五百個兵士到江邊去取箭。”諸葛亮喝了幾杯走了。

老師: 喝了幾杯酒就走了。好的,請坐。我們每一個同學對諸葛亮的謀略和智慧都有自己獨特地體會,都有自己獨特地理解。有的同學認爲前面寫得最精彩,有的同學認爲中間寫得最精彩,也有的同學認爲後面寫得最精彩。其實這些都不要緊,只要我們深入到課文中的字裏行間細細品味,我們就能夠感覺到這篇課文每一段話、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字都在傳神地寫着諸葛亮的謀略、諸葛亮的智慧。這篇課文老師讀了二十五遍了,但是儘管讀了二十五遍,我還是有一個問題沒搞清楚,我想來想去沒有明白,我甚至想到我是不是應該去問一下諸葛亮,但是諸葛亮已經不在了,你們想知道困擾王老師的這個問題嗎?

學生: (齊答)想!

老師: 王老師在想啊,諸葛亮說:“我怎麼敢和都督開玩笑,我願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同學們,你們知道立下軍令狀意味着什麼?

學生4:完不成任務就要殺頭。

老師: 喀嚓,腦袋搬家。對呀,立下軍令狀意味着三天造不好十萬支箭的話,腦袋就要搬家。所以我就在想,當時,諸葛亮當時立軍令狀的時候,腦子裏想了些什麼?到底想到了一些什麼?他到底想好了一些什麼?咱們是不是這樣,以四人小組爲單位,圍繞這個問題咱們讀讀課文,再來研究研究,行嗎?

學生: (討論、研究)

老師: 討論非常熱烈!你們說諸葛亮在立軍令狀之前,他肯定想了什麼?肯定想到了什麼?

學生1:我覺得在立軍令狀之前他就已經謀略好了後面的計劃,他已經計劃好了怎麼來造這十萬支箭。

老師: 他是造箭嗎?

學生: 借箭。

學生1:他就謀略好了怎麼去借箭,然後他纔敢去給周瑜立下軍令狀。如果他沒有謀略好的話,他就不會冒着殺頭的危險去立軍令狀的。

老師: 是啊,他是想好了草船借箭的整個計劃,是吧?這樣的計劃當中想好了哪些內容啊?你覺得必須想好哪些內容啊?

學生2:我認爲他想到的第一個就是天氣的變化。

老師: 天氣的變化,你說他已經想到了什麼?

學生2:想到了長江上會有大霧。

老師: 長江之上必有大霧,是吧?

學生2:第二個他想到的是曹軍會怎樣應對。

老師: 好,你認爲曹操會怎麼應對?

學生2:以曹操的爲人,他肯定會謹慎用兵。他看見外面有大霧,而且又有鼓聲和吶喊聲,他肯定不敢輕易出兵,所以他肯定使用弓箭。

老師: 好,他這已經想好了,還有嗎?

學生2:他還想到了他肯定還要有所準備,就是準備草船。那麼,他必須考慮到魯肅會把這件事告訴周瑜的。

老師: 噢?不,不。他還沒向魯肅借船呢?他很快就考慮到魯肅會告訴周瑜?他首先要向魯肅怎麼樣?

學生: 借船。

老師: 要向魯肅借船,他首先要想魯肅這個船會不會借給他呢?魯肅可是周瑜手下的人。

學生1:可是他們現在聯合抗曹,所以魯肅也不是太弱智的人,他爲了國家,也應該是肝膽相照的人。

老師: 所以,你這個諸葛亮估計魯肅肯定會把船借給他,而且估計魯肅不會把這件事告訴周瑜。你還有補充?

學生2:我覺得他說的魯肅的爲人不對。魯肅自從見到劉備以後,就和諸葛亮的關係越來越好了,而且魯肅也非常的仁慈,別人有求於他,一定會盡力去幫助他。以前有個故事,周瑜向魯肅借糧,因爲那時候魯肅非常有錢,而周瑜不是很富,他沒糧吃了就去向魯肅借,魯肅哪會有許許多多的糧食,但他就把一半的糧食借給周瑜了。

老師: 從這個地方看出魯肅爲人厚道很仁慈,是吧?這一點諸葛亮知道嗎?

學生2:知道。

老師: 你的知識真廣,謝謝。

學生3:而且,諸葛亮他還考慮到二十條船上箭能不能插到最多。因爲他一開始先讓青布幔子包上,再插上草人。假如是木船前往的話,就插不上多少支箭,可能達不到十萬支箭的數量。用青布幔子,箭射在上面就固定在布上,不會掉下去。而且插上草人也可以把箭插得多一些,至少不會達不到十萬支箭而受罰。

老師: 是啊,你看諸葛亮早在立軍令狀之前,就已經想好了整個草船借箭的計劃,他是想得那樣周到,想得那樣細緻,想得那樣準確,你們說諸葛亮他神不神?

學生: (齊答)神。

老師: 諸葛亮妙不妙?

學生: (齊答)妙。

老師: 難怪,我們拿起書讀課文最後一句話,難怪魯肅見了周瑜,告訴他借箭的經過,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學生: (齊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師: 再來一次。周瑜長嘆一聲說——

學生: (齊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第二課時

老師: 通過上節課的讀書研究,我們知道,早在諸葛亮給周瑜立軍令狀之前,他已經謀劃好了草船借箭的計劃,他想得是那樣的周到,想得是那樣的細緻、那樣的準確,最後草船借箭的計劃得到了成功實施。難怪魯肅回來告訴周瑜草船借箭的經過,周瑜長嘆一聲說——

學生: (齊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師: 你讀一遍。

學生1: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師: 周瑜是長嘆一聲,你把那個嘆加上去,再來讀這句話,誰來?

學生2:唉,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師: 不錯,請你來。

學生3:諸葛亮神機妙算,唉,我真不如他。

老師: 那口氣嘆在後面也行,好,請你來。

學生4:唉,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呀!

老師: 周瑜到最後就是這副神態、這副形象、這副樣子。唉,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同學們,你們覺得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在課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體現呢?自己默讀課文,把你認爲最能充分體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地方用波浪線劃下來,然後仔細地讀一讀,想一想,爲什麼你覺得這個地方體現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學生: (默讀課文,教師做現場巡視。)

老師: 我看到同學們找了很多地方,是吧?的確像同學們所體會的那樣,這篇課文很多地方都在描寫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那咱們就這樣,在那麼多地方當中,挑你自己體會最深的一處,說一說這個地方你是怎麼體會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的,好嗎?

學生1:(朗讀課文中的句子)“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我從這裏體會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因爲他以虛代實才能草船借箭,因爲大霧漫天,能見度很低,所以敵人看不見他,當然他也用不着看見敵人,曹操怕江邊有伏兵,就只能用遠距離的武器防禦,這樣諸葛亮才能草船借箭成功,這才能體現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老師: 先別忙着坐下去。我發現你挺能說的,但王老師覺得你理解得非常不錯。咱們學語文,光有理解沒有感受那是不行的,你要把自己讀這句話的時候內心的感受讀出來。你再試着讀讀這句話。

學生1:(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老師: 比剛纔大了點,但這場霧還不夠大,誰能比他讀得更大?這場霧,誰能比他讀得更大?

學生2: (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老師: 比他大了,誰能讀得比他更大?

學生3:(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老師: 這是一場非常大非常大的霧,大到連面對面都看不清啊!同學們想啊,這時候諸葛亮和魯肅都坐在船上,他倆都看到了這場大霧,你說魯肅看到這場大霧什麼感受?讀讀這句話,你是魯肅,你讀讀這段話,自己讀,放開聲音讀。就讀這句。魯肅看到了這場大霧心裏怎麼樣?

學生: (自由練讀)

老師: 魯肅,請你。

學生1: (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老師: 你說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是什麼心情?

學生2:他這時候比較驚訝,比較吃驚。

老師: 比較驚訝,比較吃驚,是不是?那你得表現出驚訝和吃驚呀,你再試試。

學生2:(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老師: 對,就是這種感覺。誰再來讀一讀?

學生3:(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老師: 請坐下,我們都來做一次魯肅,他是那樣驚訝,那樣吃驚,甚至還有一點點着急和害怕,這就是魯肅。咱們一起來做做魯肅,讀一讀這段話,預備:這時候大霧漫天——

學生: (齊讀) 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老師: 這是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時的反應。諸葛亮他看到了嗎?

學生: 看到了。

老師: 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什麼感覺?什麼心情?你別說,通過你的讀告訴大家,自己讀。

學生: (自由練讀)

老師: 來,諸葛亮,來,請你。

學生1:(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老師: 諸葛亮,來,請你讀。

學生2: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老師: 真好,來,到上面來,你們看她的表情,那才叫諸葛亮。

學生2:(上臺朗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老師: 你們體會到諸葛亮這時怎樣的心情?

學生3:體會到諸葛亮當時心情非常高興。

老師: 你說呢。

學生4:他十分的自信。

老師: 你說呢。

學生5:他如願以償。

老師: 是啊,如願以償,這場大霧啊,哈哈,我在三天之前早就算定了,是吧?但是,王老師覺得你光抓住這句話,還不能夠看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爲啥?因爲光憑這句話,還不知道究竟是碰巧遇上了大霧呢還是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算準了大霧呢。所以,你還得往前面找,你得往前面找,前面有一句話,能夠說明其是這場大霧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準。往前面找,把它找出來,讀這句話,放開聲音把它讀出來。誰找出來了?

學生: 我。

老師: 誰找出來了?還有誰找出來了?最後那個男同學。

學生1:我找出來了,是第三天保管有十萬支箭。

老師: 好,你從這個地方體會諸葛亮算準了。不錯,但是我覺得還有一處更直接、更了當、更明白地告訴人們,諸葛亮三天之前早算準這場大霧了。

學生2:(朗讀課文中的句子)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祕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裏。

老師: 請到船裏頭,是這處,咱們一起來讀讀這段話,注意諸葛亮預測大霧時候的那種心情、那種神態。(朗讀)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讀。

學生: (齊讀) 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祕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裏。

老師: 誰來做諸葛亮,來讀讀這句話?請。

學生1:(朗讀)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祕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裏。

老師: 讓你讀諸葛亮你就激動,不激動。咱們再來一次,把諸葛亮的胸有成竹,把諸葛亮的運籌帷幄,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再讀,心定氣閒,像諸葛亮那樣一點也不着急地讀,預備開始。

學生2:(朗讀)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祕密地把魯迅請到船裏。

老師: 好嘛!那個時候魯迅先生還沒出世吶。誰再來讀讀?

學生3:我想再找一個地方。

老師: 你想讀這個地方嗎?

學生3:想。

老師: 那就請你讀。

學生3:(朗讀)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祕密地把魯蕭請到船裏。

老師: 魯肅又變成魯蕭了,魯肅要是聽到的話,對你們兩位準有意見,名字可不是隨便能改的喲。誰再來讀?

學生4:(朗讀)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祕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裏。

老師: 這纔像個真正的諸葛亮嘛!但是,王老師覺得這句話寫得太囉唆,什麼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諸葛亮第一天第二天不都沒動靜嗎?寫它幹嘛?完全可以改成這樣:諸葛亮到了第三天四更時候,祕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裏。是不是啊?這樣一寫,又簡潔又明瞭,不浪費筆墨,多好啊!改不改?把它改一下。

學生: (紛紛示意)不能改,不能這樣改。

老師: 不能改?你說爲啥不能改?

學生1:因爲如果加上這兩句話,能體現諸葛亮預測到第三天四更時候有大霧的,如果直接說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時候,也許碰巧第三天四更時候來了大霧了,他一看,噢,來了大霧了,就今天了。

老師: 分析得不錯。

學生2:第一天第二天雖然說沒動靜,其實他這邊盤算着吶,第一天第二天說明他做事情不是非常得急,而是他沉着冷靜。

老師: 你還注意了諸葛亮的沉着冷靜、胸有成竹。

學生3:如果你直接寫到第三天四更時候的話,說明他非常直接就想到這裏了,而沒有想他那麼的非常的,就是我說的那個沉着冷靜。

老師: 噢,還有,請你。

學生4:這樣還能看出諸葛亮在立軍令狀的時候非常有把握。

老師: 非常有把握。如果你作爲一個旁觀者,一個不知內情的人,人家都着急死了,諸葛亮你完蛋了,你怎麼還不動啊?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火已經燒到眉毛上了,你怎麼還沒動啊?一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祕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裏,而這個時候,咱們這位仁厚老實的魯肅,還不知道諸葛亮把他請去幹嘛呢。是不是?誰的謀略高?

學生: (齊答)諸葛亮。

老師: 誰的智慧高?

學生: (齊答)諸葛亮。

老師: 這就是諸葛亮!你們說諸葛亮他神不神?

學生: (齊答)神。

老師: 妙不妙?

學生: (齊答)妙。

老師: 難怪周瑜聽了魯肅的回答之後說——

學生: (齊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師: 同學們,剛纔咱們用了前後聯繫的方法,前面一句後面一句把它們聯繫起來,是不是?前面那句話是反映諸葛亮的預測,後面那句話是反映事實的,這樣一聯繫,就能體現他的神機妙算。你再仔仔細細地讀讀課文,找一找前後那句話聯在一起能夠反映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注意,是前後兩句話,前面是諸葛亮想的、預測的,後面是事實上發生的,這個看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學生:(默讀課文,尋找相關句子。教師做現場巡視。)

老師: 咱們來交流交流好嗎?

學生1:我覺得還有“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老師: 這是諸葛亮預測的。

學生1:還有就是“曹操在營寨裏聽到了擂鼓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放箭,不讓他們近前。’”一開始諸葛亮就預測到在大霧的時候,曹操不敢把他的兵派出來,到後來又寫曹操在營寨裏聽到諸葛亮他們的鼓聲和吶喊聲,就讓弓弩手向他們射箭,從這裏體現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老師: 是啊,諸葛亮前面這樣說,曹操後面果然這樣做,是不是呀?咱們一起來讀讀這兩段話。(引讀)諸葛亮笑着說——

學生: (齊讀)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在營寨裏聽到了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放箭,不讓他們近前。”

老師: 同學們,諸葛亮他是怎麼說的?

學生: 笑着說。

老師: 他是笑着說的。我覺得這篇課文挺有意思,我發現這篇課文寫諸葛亮說的地方一共有十一處,前面諸葛亮說‘水上交戰用弓箭最好。’諸葛亮說‘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諸葛亮說‘我怎麼敢和都督開玩笑,我願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願受罰。’都是諸葛亮說諸葛亮說。但是我們發現,只有這個地方在諸葛亮說的前面加了一個‘笑’字,諸葛亮笑着說。咱們一起來讀一讀,諸葛亮笑着說——

學生: (齊讀)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老師: 就兩個同學笑了,其他都沒笑。一本正經那可不行。諸葛亮是笑着說,得笑,笑出來,咱們再來一遍,諸葛亮笑着說——

學生: (齊讀)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老師: 是啊,你們研究研究看,你們覺得諸葛亮他在笑誰?自己讀書,你們覺得諸葛亮他在笑誰?

學生: (自由讀)

老師: 諸葛亮在笑誰?你說。

學生1:諸葛亮表面上是在笑曹操,因爲霧這麼大,笑曹操不敢出來迎戰,其實應該深沉一點。同時他也是在笑魯肅,前面說過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軍出來怎麼辦?’諸葛亮認爲曹兵不會出來,也是在笑魯肅。

老師: 諸葛亮是在笑曹操,霧這麼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說明諸葛亮對曹操怎麼樣?

學生: 瞭如指掌。

老師: 瞭如指掌,是啊,這叫什麼笑?這叫諷刺的笑、這叫輕蔑的笑。曹操,哼!我早就有數。來,你讀,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學生1: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老師: 是啊!這是在笑曹操。

學生2:我覺得他是在笑他自己神機妙算,笑他自己有這麼大的本領,對所有人都瞭如指掌。

老師: 他非常滿足、非常自信,對草船借箭充滿了必勝的信心。對呀,這叫自信的笑,這叫勝利的笑。來,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學生3: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老師: 不錯,諸葛亮還在笑誰?

學生3:他還在笑魯肅,魯肅前面問諸葛亮。

老師: 魯肅是怎麼說的?

學生4:吃驚地問諸葛亮說:“曹兵出來怎麼辦?”諸葛亮後面回答了魯肅。

老師: 他是在——

學生4:解釋。

老師: 在解釋,是在寬慰魯肅,是不是?魯肅啊魯肅,你真是個老實人,你怎麼到現在還沒明白我的用意呀!是吧?這是一種幽默的笑、一種寬厚的笑。來,讀讀看,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學生4: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老師: 不對不對。我跟你說啊,魯肅是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麼辦?’你說。

學生4: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兵一定不敢出來。

老師: 啊?不不。你說了應該讓我們不吃驚啊。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麼辦?’

學生4: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老師: 誰來安慰安慰魯肅?來,請你。我做魯肅。咱們開始,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麼辦?”

學生5: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老師: 誰再來安慰安慰魯肅?請你。

學生6:請老師配合我。

老師: 好,我來配合。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麼辦?”

學生6: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老師: 這回我魯肅總算放心了。諸葛亮他還在笑誰?

學生7:笑周瑜。

老師: 你怎麼體會到的?

學生7:我覺得前面主要是周瑜想害諸葛亮,而現在諸葛亮馬上就要把十萬支箭借回來了,馬上就會有十萬支箭了,他就覺得你周瑜肯定想不到這點。

老師: 所以諸葛亮那句話最後是怎麼說的?

學生7:他應該是這樣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老師: 是啊,回去幹嘛?

學生7:回去交差。

老師: 回去交箭,交了箭怎麼樣?

學生7:交了箭就自由了。

老師: 就自由了。我氣死你,你不是要害我嗎?諸葛亮心裏默默地說:“周瑜、周公瑾呀,你要跟我鬥,還嫩點兒!”是吧?這叫什麼笑?這叫會心的笑,這叫自豪的笑。你再讀讀看,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學生7:諸葛亮笑着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老師: 是啊,你看,諸葛亮算得多準呀!他說曹操不敢派兵出來,曹操果然就不敢派兵出來。曹操又是一個軍事家,他又怎麼可能讓敵人攻打他的水寨呢?所以他一定會叫弓弩手放箭,而且一定會放箭如雨。這樣,諸葛亮就一定能夠借到十萬支箭。你們說,諸葛亮神不神?

學生: (齊答)神。

老師: 妙不妙?

學生: (齊答)妙。

老師: 難怪周瑜聽了魯肅的回答以後長嘆一聲說——

學生: (齊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師: 同學們,你們還從別的什麼地方體會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學生1:我還從第四自然段最後那個“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還有第五自然段的那個“回來報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諸葛亮不讓告訴都督,結果魯肅果然就沒有告訴借船的事,證明他事先已經預計好了。

老師: 這說明他對魯肅的爲人也是——

學生: 瞭如指掌。

老師: 誰還有嗎?

學生2:還有就是第二自然段後面“從明天起到第三天上,請派五百個兵士到江邊來搬箭,諸葛亮喝了幾杯酒就走了。”然後到第四自然段的“希望你借給我二十隻船,每隻船上要三十個兵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有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前面他答應了周瑜說要在三天之內造十萬支箭,但是造箭必須用哪些東西?他是喝了幾杯酒就走了,啥也沒有用,他不能什麼也不用就造出十萬支箭,他後來就去借箭。

老師: 借船的青布幔子、草把子是不是?前後聯繫起來,你說。

學生3:我還有一個,諸葛亮預測印證他結果的前後兩個句子。第一個是在第四自然段“第三天保管有十萬支箭。”諸葛亮預測到了。第二個是在第十自然段“每隻船大約五六千支箭,二十隻船共有十萬支箭。”印證他的預測。

老師: 是啊,連箭的預測都那麼準確。不多不少,剛好十萬支箭。

學生4:我這個是非常深沉的。“謝謝曹丞相的箭”,他表面上是在氣曹操,實際上是要動搖曹操的軍心。曹操的兵士看到諸葛亮這麼神機妙算、這麼歷害,而他們的主帥曹操卻沒有識別他的詭計,他們覺得對方十分強大,就覺得不是他們的對手了。

老師: 就是在沒有交戰之前,先挫挫他們的士氣,是不是啊?儘管你的發言已經有點超過了那個範圍,但是我覺得你的理解的確非常深刻,也看得出你的知識面非常的廣,真不簡單。

學生5:我還從七八自然段兩句話“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就叫船上的兵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就從諸葛亮把船一字兒擺開,這個就能看出他的神機妙算。假如船是豎的過來的話,一條船就不可能受箭五六千支,橫的一字兒擺開,才能受箭那麼多。第八自然段“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這也說明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老師: 其實,這個地方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了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然後你聯繫後面那句話,曹操知道上當了,可是這邊的船順風順水,已經飛一樣地放回二十多裏,你體會到了什麼?

學生5:諸葛亮不但事先已預測好了氣象,而且他也預測好了這個地理位置。

老師: 去的時候是逆風逆水,回來的時候是順風順水。好!請把手放下,這篇文章當中反映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地方真是太多太多了,又是太精彩天精彩了。難怪魯肅詳詳細細地把這一切告訴周瑜之後,周瑜不得不長嘆一聲說——

學生: (齊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老師: 同學們,你覺得周瑜和諸葛亮比,有哪些地方不如?

學生1:周瑜心胸太狹隘,諸葛亮心胸比較寬闊。

老師: 心胸不如諸葛亮。

學生2:周瑜其實也挺聰明,就是沒有把聰明用到正道上,老想害人。諸葛亮用到正道上,做大事。

老師: 這一點周瑜也不如諸葛亮。

學生3:周瑜他只想前不想後果,而諸葛亮想事情比較周密。

學生4:周瑜做事沒有諸葛亮周到。

學生5:周瑜做事欠冷靜,就拿他想害諸葛亮這件事來說吧,他嫉妒諸葛亮比他有才幹,他們現在是要聯合抗曹,他卻想害諸葛亮,是不是有點內訌的感覺。

老師: 就是內訌。但諸葛亮顯然比周瑜識大局。

學生6:周瑜有點自不量力,他一開始想害諸葛亮的時候,他也不想想諸葛亮是什麼人,諸葛亮早就把曹操魯肅這些人瞭如指掌了。

老師: 也包括對周瑜。

學生6:也包括對周瑜瞭如指掌,他也不探聽探聽諸葛亮有什麼樣的才幹就輕易下手,所以說他這點不如諸葛亮。

學生7:周瑜做事非常着急,而諸葛亮做事非常冷靜。

學生8:周瑜沒有諸葛亮算得準,因爲周瑜先說讓諸葛亮十天之內造好十萬支箭,他想肯定造不好,肯定白給,可諸葛亮卻說三天,三天確實造好箭了,說明諸葛亮比周瑜算得準。

老師: 是啊,周瑜的氣度、周瑜的爲人、周瑜的才智、周瑜的智慧都不如諸葛亮,難怪魯肅瞭解了整個借箭過程之後,對諸葛亮說了這麼一句話,他說:“先生真神人也。”然後就向諸葛亮討教你這神機妙算是怎麼來的,諸葛亮就對魯肅說了。同學們,你們想知道嗎?

學生: (齊答)想。

老師: 想知道?

學生: (齊答)想。

老師: 一定想知道?

學生: (齊答)想。

老師: 真的想知道?

學生: (齊答)想。

老師: 下課!下課以後請同學們自己去看《三國演義》的第四十六回,答案就在四十六回上。謝謝同學們。

篇6:關於《草船借箭》的教學實錄

課前談話

師:課前的時候,我們來玩一個遊戲怎麼樣?這個遊戲那叫看一看,猜一猜,看老師給出的信息,你能猜到什麼?如果你猜到了,可以隨時舉手,有人在點頭,聽到了嗎?(聽到了)

①學校 永川 湖畔 龍行天下

興龍湖國小

師:我想問一下,你是怎麼推想的?

師:抓住關鍵信息一下就猜到了

師:小試牛刀,我們接着來看一看,剛纔我們猜了校名,接着我們來猜一個人名

②人物 姓名 投桃報李

近在眼前 自告奮勇

李勇

師:猜到了我的姓,你是怎麼猜到的?

師:那我叫什麼名字呢?

師:對了,我就是個名字,你怎麼猜到的?

師:我做個自我介紹。我叫李勇,來自於重慶森林國小,大家可以叫我(李老師)哎,很好,李勇這個名字啊,我查了一下,全國叫這個名字的有18萬,可是現在我們接下來要猜的這個人物名字估計只有一個。

③聰明 軍師 茅廬 羽毛扇

諸葛亮

④小說名著 東漢末年 羅貫中

三國演義

師: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三國演義裏的故事。

一、抓主要內容開頭

今天我們聊一聊三國演義裏面的一個故事,大家一起讀課題《三國演義》,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呢?打開語文書,默讀課文,想一想。

1、自己練習說一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2、一生分享

師:她很勇敢的起來回答問題是吧?不錯,那同學們,剛纔他能夠抓住這個故事的起因和結果來說,但是呢,中間的部分就說得不清楚。其實讀《草船借箭》這樣的長故事,我們有一個小竅門兒,這篇課文選自三國演義第46回,一起讀:

用奇謀孔明借箭

師:讀了題目,你發現了哪些信息?

生:主要人物是諸葛亮

生:我還發現諸葛亮借箭

師:他講到了一個借箭,這是其中的一件事情,是不是?《三國演義》是一部章回體小說,每一個章節,都包含兩個故事,上下各一個,每個故事,主要通過人物加事件的方式告訴我們這個故事的經過,誰能借助這個章回體題目來說說這個故事的經過?

生:

師:抓住人物和事件,一句話就說清楚了。

我們還可以藉助章回題目趣推想三國演義中其他故事的經過,看孔明用智激周瑜誰幹什麼?

生:

師:第二個

生:這決定了去要和曹操作戰

師:第三個

生:曹操在山上口打了敗仗

師:同學們,我們藉助章回題目,很快推想出了故事的經過。

板書:題目 推想 經過

師:讀了課文,我們知道了用奇謀借箭就是用草船借箭,我們已經知道了課文的經過給他加上起因和結果,就能簡潔的概括故事的主要內容,誰來試試?

生: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幹,於是讓他十天之內造十萬之箭,諸葛亮說在三天之內就可以。諸葛亮用奇謀借到了十萬箭,周瑜自嘆不如。

師:同學們像他這樣,同桌之間練習一下。

師:我們瞭解到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其實大家看,這學期我們還會讀到其他的章回體小說,我們在讀這一類小說的時候,都可以像今天這樣藉助章回題目,推想故事經過,然後去推想故事,瞭解故事的起因和結果,就能迅速的簡潔的概括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懂了麼?

二、走進課文

1,推想周瑜的內心

《三國演義》作爲四大名著之一,值得千回看百回讀,讓我們繼續走進故事,你發現了什麼?

生:這是語言描寫

師:這些是誰和誰的語言描寫呢?

生:諸葛亮和周瑜

師:你說我說就是人物的對話,《三國演義》就是通過人物對話去推動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的,這就是他的一個寫作特點,那周瑜爲了讓諸葛亮造箭都說了什麼呢?請大家打開書,自讀第二自然段迅速地勾畫下來。

①生自由讀

②生分句讀

師:我們讀着周瑜的話,推想一下他想幹什麼呢?

生:他想陷害諸葛亮。

師:這是你的理解,還有沒有?他點頭,他想陷害諸葛亮那你從哪些關鍵信息推想出周瑜想陷害諸葛亮的呢?請大家再讀一讀周瑜的話,找一找圈一圈。

生: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卻。我從這裏看出周瑜想要謀害諸葛亮。

師:叫他意思就是必須要造十萬枝箭,還有找到其它信息嗎?

生:在十天之內趕造十萬枝箭,十萬支箭是一個大數目,十萬支箭十天之內你認爲能造成嗎?

師:根據史料記載,東吳有100個巧匠專門負責造箭,每人每天25支箭,十天也才能造出2萬五千支箭,10萬支根本造不成,分明就是想陷害諸葛亮。

你們看剛纔兩位同學抓住對話關鍵信息抓住了關鍵信息推想了周瑜的內心想法(板書內心)還有不有些關鍵信息可以想出來。

生:周瑜覺得諸葛亮覺得他三天之內根本就造不出來

生:我從軍情 緊急,可不能開玩笑推想。

師:抓住人物對話中的關鍵信息,就推想出了周瑜內心的想法,同學們,我們把這些關鍵信息連起來,你有什麼發現?

生:我們覺得第一句和第二句話都是周瑜在引誘諸葛亮必須來造箭。後來讓他造十萬支箭,而且在十天之內完成。

師:他把幾個信息聯繫起來推想,發現了周瑜要害諸葛亮的過程。

生:我覺得周瑜他十分陰險狡詐,他想讓諸葛亮完成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好陷害他。他先問他水上交戰什麼兵器最好,然後叫他做十萬支箭必須要在十天完成,諸葛亮答應之後呢,還讓他立下了軍令狀。

師:一步一步的在逼他完成這個任務,通過對話,我們發現周瑜推出了周瑜的內心,(板書內心)還看到了他一步一步逼諸葛亮的過程,原來他商量軍事是表面的意思,實際上他早就設好了圈套。讓我們一起回到當時的場景,感受下當時的畫面,如果你是周瑜,你會怎麼逼諸葛亮呢?同桌互相練習讀一讀

①同桌展示讀

②師生合作讀

聽出了一個怎樣的諸葛亮?哪些地方讀得重?哪些地方讀得輕?因爲…

③生生合作讀

2,推想諸葛亮的內心

我想問一下,孩子現在諸葛亮已經進入了你的圈套,你的心裏(很高興)。可是三天之後,周瑜卻長嘆一聲,一起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師:神機妙算是什麼意思呢?

生:驚人的智慧,巧妙的謀劃

師:抓住關鍵信息理解了詞語的意思,非常好!那諸葛亮神機妙算,他到底算到了什麼呢?我們合作學習來讀一讀學習要求。

小組合作學習(3分)

小組代表彙報

一生:我們小組找到的第幾處,他算準了

一生:……

師:面對周瑜的步步緊逼,其實諸葛亮計就計,心中早已經有了打算。讓我們再一次回到當時的場景,如果你是諸葛亮,你會怎麼讀呢?自由練習讀。

師:誰願意來讀一讀諸葛亮呢?你選一個孩子來讀周瑜的話吧!

配樂生生合作讀。

師:這場對話表面上風平浪靜,暗地裏卻波濤洶涌,諸葛亮早就識透了周瑜的計劃,反過來看周瑜呢?

生:周瑜還被諸葛亮蒙在圈裏,不知道他的計劃已經被諸葛亮識破了。

生:周瑜還渾然不知

生:沾沾自喜

師:對呀,所以當三天以後看到就十萬支箭,聽到魯肅告訴他借箭的經過的時候,他的心情怎麼樣呢?

生:十分絕望。因爲他本來是想諸葛亮在三天之內根本就不可能造到十萬之箭,然後到第三天去搬箭的時候,他看到諸葛亮真的造到了十萬之箭,所以心情十分的絕望,跟自己想的不一樣。

師:帶着絕望地心情讀一讀。

生: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我真比不上他

生:還有失落。

師:讀一讀這句話

師:你看《三國演義》啊,就是這樣,通過人物對話,給我們塑造了諸葛亮這個神機妙算物形象(板書人物形象)

3,推想其它章節

同學們,你們看這是赤壁之戰前劉備的地盤兒,這是赤壁之戰後劉備的地盤兒。推想一下,周瑜要害諸葛亮,僅僅是因爲他妒忌葛亮的才幹嗎?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欲知推想正確與否,請看章回體小說《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