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月夜》古詩詞鑑賞【新版多篇】

《月夜》古詩詞鑑賞【新版多篇】

劉方平《月夜》賞析 篇一

【作品簡介】

《月夜》由劉方平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首詩是抒寫感受大自然物候變化的,清新而有情致。這類詩是詩人對外界自然事物、氣候加以精細體察而萌發於心的一種敏感、靈感凝成的景象。詩的首二句是寫仰望,寥廓天宇,月色空明,星斗闌干,暗隱時辰流轉;後二句是寫俯視,大地靜謐,夜寒料峭,蟲聲新透,感知春之信息。構思新穎別緻,不落窠臼,用語清麗細膩,妙然生趣。

【原文】

《月夜》

作者: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註解】

闌干:這裏指橫斜的樣子。

南鬥:星宿名,在北斗七星南。

偏知:才知。

新:初。

【注音】

北斗闌干(gān)南鬥斜(xiá)。

【韻譯】

夜半更深明月西掛照亮半邊人家,北斗七星橫臥南斗六星也已傾斜。

今夜我忽然感到春天的溫暖氣息,還聽得春蟲叫聲穿透綠色的窗紗。

【講解】

本詩寫的是初春月夜黎明前的情景。夜深人靜,月光斜照着半邊庭院;北斗星和南鬥星橫斜着,天將亮了。低微唧唧的蟲鳴聲,第一次透進了綠色的窗紗,春意在不知不覺中來到了。

詩的前兩句寫環境的幽靜,後兩句寫感覺到春天的氣息。以“蟲聲新透綠窗紗”來表達春回大地的信息,“透”字傳神,讀來親切有味,境界全出。

《月夜》一詩,詩人寫得極其細膩,將季節的瞬時微妙變化表現出來。這一首描寫月夜春色的小詩,它猶如一首小夜曲,可以讓人聽得似癡如醉;又好像是一幅水彩畫,可以讓人看得似乎要沉浸於畫意之中而又不能自拔。詩作寫得有聲有色,恬靜雅淡,令人過目不忘,久久回味。首句的“半人家”是詩中的佳筆,它寫出了莊戶人家的農舍一半爲銀白色月暉所包圍,而另一半卻依然坐落在黑暗中。而組合村莊的大片農舍都是這樣一邊有光,一邊陰暗。如此着色,便使黑者更黑,白者更白,在用光上便能更加突出主體(村落)。這要比讓描寫的景物全都搽上一層亮色更醒目,也更有藝術美。有不少注本謂“半人家”是指一半人家,倒也能說得通,但詩句卻無一點靈氣了。二句應該以互文手法解釋,即北斗和南鬥都發生了傾斜變化,這樣就可看出時間的推移,已從入夜而接近更深了。三四句運用了典型示範的筆法來加強春色迷人的主題,其運用的主要意象便是蟲聲。又有“新透綠窗紗”補加,更給人以清新右愛的感覺。因爲這蟲聲本來已是夠清脆悅耳的了,再讓它通過“綠窗紗”,似乎將它過濾了一遍,將那些不規整的雜首全都清除掉,剩下的當然全是樂音了。然後再爲這樂音加上點“綠色”,這樣弄得這蟲聲似乎又好聽,又好看,豈不美哉?因此末句中還暗用了通感手法,其目的是在聲音美之上再飾以色彩美,於是便美不勝收了。本詩由於形象聲音色彩俱佳,所以對後人便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一般說來,春蟲的鳴聲並不過於吸引人的注意,倒是唧唧的秋蟲成爲衆多詩人筆下的常見之物。再說秋季降臨時北斗、南斗的斗柄也會發生橫斜變化。又,三四句也能解釋成:因秋色初降,蟲聲悅耳,景色宜人,所以反過來對春色之溫暖纔有更深的體會。這樣描寫月夜,詩人對季節、時間、空間感受非常敏銳,因此不落俗套,富於創新。由蟲聲而知春暖春意春至春景,讓人的喜悅之情油然而生,詩句構思和藝術表現都見新巧,一感一聽,生了一喜,頗具新意。

【評析】

唐詩中,以春和月爲題的不少。或詠春景而感懷,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詩寫春,不唯不從柳綠桃紅之類的事物着筆,反借夜幕將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點的事物遮掩起來,寫月,也不細描其光影,不感嘆其圓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調進半片月色,這樣,夜色不至太濃,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種蒙朧而和諧的旋律。

此詩首揭“更深”二字,爲以下景色的描繪確定了基調,也給全詩籠罩一種特殊氛圍。“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體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闌干南鬥斜”,是“更深”於夜空的徵象,兩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靜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爲月輪西斜,詩以星斗闌干爲映襯,這就構成兩句之間的內在關聯。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恬謐的春夜,萬物的生息遷化在潛行。“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正是詩人全身心地去體察大自然的契機而得到的佳句。從蟲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說明詩入有着深厚的鄉村生活的根柢。因此。這兩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沒有長期鄉村生活經驗的入。固然說不出;便是生活在鄉村,也並非人人都說得出來。今夜蟲鳴,究竟是第一回還是第幾回,誰去注意它,這須得有心人。還應該有一顆詩心。一個“新”字,飽含對鄉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說清新,又有欣悅之意。

詩中說“春氣暖”自“今夜”始,表明對節候變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語洋溢着自得之情。寫隔窗聽到蟲聲,用“透”。給人以生機勃發的力度感。窗紗的綠色,夜晚是看不出的。這綠意來自詩人內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們就可以明白:詩人之所以不描寫作爲春天表徵的鮮明的外在景觀。而是藉助深夜景色氣氛來烘托詩的意境,就是因爲這詩得之於詩人的內心。詩人是以一顆純淨的心靈體察自然界的細微變化的。詩的前二句寫景物,不着一絲春的色彩.卻暗中關合春意,頗具蘊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氣暖”。結句的“蟲聲”,“綠窗紗”互爲映發。於是春意俱足。但這聲與色,仍從“意”(感覺)中來。詩人並非唯從“蟲聲”才知道春氣已暖,“春氣暖”是詩人對“今夜”的細微感覺,而“蟲聲”只是與其感覺冥合的一個物候。因此,詩的意蘊是深厚的。構思的新穎別緻,決定於感受的獨特。唐代田園詩成爲一個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彷彿陶詩一二者並不多見。象本詩這樣深得陶體真趣的。就更爲寥寥。至於說本詩有無隱微之情的寄託,於字面無徵,不好去穿鑿。

【作者介紹】

劉方平(758年前後在世),唐朝河南洛陽人。匈奴族。天寶前期曾應進士試,又欲從軍 ,均未如意,從此隱居潁水、汝河之濱,終生未仕。與皇甫冉、元德秀、李頎、嚴武爲詩友,爲薪穎士賞識。工詩,善畫山水。其詩多詠物寫景之作,尤擅絕句,其詩多寫閨情、鄉思,思想內容較貧弱,但藝術性較高,善於寓情於景,意蘊無窮。其《月夜》 、《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歷來爲人傳誦的名作。

劉方平是邢襄公政會之後。天寶時名士,卻不樂仕進,寄情山水、書畫,詩亦有名,擅長絕句。詩風清新自然,常能以看似淡淡的幾筆鋪陳勾勒出情深意切的場景,手法甚是高妙。代表作有《採蓮曲》、《望夫石》、《京兆眉》、《月夜》、《寄嚴八判官》、《代宛轉歌二首》、《烏棲曲二首》、《春怨》、《梅花落》、《秋夜泛舟》等,其中以《採蓮曲》、《月夜》和《春怨》爲最著名。《採蓮曲》寫一窈窕女子(“楚腰”代指“細腰苗條”之意,因古有“楚王好細腰”的典故)唱着荊歌,在“落日晴江裏”採蓮,問她何以如此熟練,答是“採蓮從小慣,十五即乘潮”(原來是十五歲開始就乘潮採蓮了),寫得十分形象生動,清新活潑。《望夫石》吟詠“佳人(望夫)成古石”的感人故事,寫那石頭上“猶有春山杏,枝枝似薄妝”(石上生長的春日紅杏象是佳人施於面上的淡紅“薄妝”),構思極爲精巧,富有意趣。詩一卷(全唐詩上卷第二百五十一)。

劉方平是當時震驚一時的美男子,史書未曾詳細記載其容貌,但是野史裏與一些正史裏稍有提及他的美貌。因此現在的一些動漫產業也常以劉方平爲原型塑造了一系列生動鮮明的形象,真可謂是才華橫溢,才貌雙全。

劉方平的詩清新亮麗,風格鮮明,是因爲他早期的生活幸福,他有一妻三子,大子劉眉,兒子劉含,小子劉霜在文學上都頗有造詣。令人惋惜的他們的詩都失傳,以至後人無法瞻仰其才華。

劉方平之妻許氏,也是出生於書香門第,雖在當時女子裏才華橫溢,但是醜聞連連,曾與寺裏僧人有過情,劉方平離家四處遊玩,便不問家裏情況。以至於許氏愈加放肆,最後在偷會情人時跌在雪地裏死去了。(選自《古今野史雜談》)

【賞析】

月 夜

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闌干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 蟲聲新透綠窗紗。

劉方平是盛唐時期一位不很出名的詩人,存詩不多。但他的幾首小詩卻寫得清麗、細膩、新穎、雋永,在當時獨具一格。

據皇甫冉說,劉方平善畫,“墨妙無前,性生筆先”(《劉方平壁畫山水》),這首詩的前兩句就頗有畫意。夜半更深,朦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戶戶,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則寵罩在夜的暗影中。這明暗的對比越發襯出了月夜的靜謐,空庭的闃寂。天上,北斗星和南鬥星都已橫斜。這不僅進一步從視覺上點出了“更深”,而且把讀者的視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讓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籠罩着一片夜的靜寂,只有一輪斜月和橫斜的北斗南鬥在默默無言地暗示着時間的流逝。

這兩句在描繪月夜的靜謐方面是成功的,但它所顯示的只是月夜的一般特點。如果詩人的筆僅僅停留在這一點上,詩的意境、手法便不見得有多少新鮮感。詩的高妙之處,就在於作者另闢蹊徑,在三、四句展示出了一個獨特的、很少爲人寫過的境界。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夜半更深,正是一天當中氣溫最低的時刻,然而,就在這夜寒襲人、萬籟俱寂之際,響起了清脆、歡快的蟲鳴聲。初春的蟲聲,可能比較稀疏,也許剛開始還顯得很微弱,但詩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從中聽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靜謐的月夜中,蟲聲顯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標誌着生命的萌動,萬物的復甦,所以它在敏感的詩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聯想。

三、四兩句寫的自然還是月夜的一角,但它實際上所蘊含的卻是月夜中透露的春意。這構思非常新穎別緻,不落俗套。春天是生命的象徵,它總是充滿了繽紛的色彩、喧鬧的聲響、生命的活力。如果以“春來了”爲題,人們總是選擇在豔陽之下呈現出活力的事物來加以表現,而詩人卻撇開花開鳥鳴、冰消雪融等一切習見的春的標誌,獨獨選取靜謐而散發着寒意的月夜爲背景,從靜謐中寫出生命的萌動與歡樂,從料峭夜寒中寫出春天的暖意,譜寫出一支獨特的回春曲。這不僅表現出詩人藝術上的獨創精神,而且顯示了敏銳、細膩的感受能力。

“今夜偏知春氣暖”,是誰“偏知”呢?看來應該是正在試鳴新聲的蟲兒。儘管夜寒料峭,敏感的蟲兒卻首先感到在夜氣中散發着的春的信息,從而情不自禁地鳴叫起來。而詩人則又在“新透綠窗紗”的“蟲聲”中感覺到春天的來臨。前者實寫,後者則意寓言外,而又都用“偏知”一語加以綰結,使讀者簡直分不清什麼是生命的歡樂,什麼是發現生命的歡樂之歡樂。“蟲聲新透綠窗紗”,“新”字不僅蘊含着久盼寒去春來的人聽到第一個報春信息時那種新鮮感、歡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緊相呼應。“綠”字則進一步襯出“春氣暖”,讓人從這與生命聯結在一起的“綠”色上也感受到春的氣息。這些地方,都可見詩人用筆的細膩。

蘇軾的“春江水暖鴨先知”是享有盛譽的名句。實際上,他的這點詩意體驗,劉方平幾百年前就在《月夜》詩中成功地表現過了。劉詩不及蘇詩流傳,可能和劉詩無句可摘、沒有有意識地表現某種“理趣”有關。但宋人習慣於將自己的發現、認識明白告訴讀者,而唐人則往往只表達自己對事物的詩意感受,不習慣於言理,這之間是本無軒輊之分的。

擴展:人物生平

邢襄公政會之後,天寶時名士,卻不樂仕進,寄情山水、書畫,詩亦有名,擅長絕句。詩風清新自然,常能以看似淡淡的幾筆鋪陳勾勒出情深意切的場景,手法甚是高妙。代表作有《採蓮曲》、《望夫石》、《京兆眉》、《月夜》、《寄嚴八判官》、《代宛轉歌二首》、《烏棲曲二首》、《春怨》、《梅花落》、《秋夜泛舟》等,其中以《採蓮曲》、《月夜》和《春怨》爲最著名。

《採蓮曲》寫一窈窕女子(“楚腰”代指“細腰苗條”之意,因古有“楚王好細腰”的典故)唱着荊歌,在“落日晴江裏”採蓮,問她何以如此熟練,答是“採蓮從小慣,十五即乘潮”(原來是十五歲開始就乘潮採蓮了),寫得十分形象生動,清新活潑。

《望夫石》吟詠“佳人(望夫)成古石”的感人故事,寫那石頭上“猶有春山杏,枝枝似薄妝”(石上生長的春日紅杏象是佳人施於面上的淡紅“薄妝”),構思極爲精巧,富有意趣。詩一卷(全唐詩上卷第二百五十一)。

傳聞

劉方平是當時震驚一時的美男子,史書未曾詳細記載其容貌,但野史與部分正史裏稍有提及他的美貌。因此2013的一些動漫產業也常以劉方平爲原型塑造了一系列生動鮮明的形象,真可謂是才華橫溢,才貌雙全。

野史曾記載過劉方平是一個有同性戀傾向的人,甚至和二兒子劉含發生過魚水之歡。

又有野史記載劉方平曾逼良爲娼,而被拐賣的少女正是他貌美如花的小侄女,《擬娼樓節怨》也正是當時所做。

家庭

其詩清新亮麗,風格鮮明,是因爲他早期的生活十分幸福。他有一妻三子,長子劉眉,次子劉含,老幺劉霜,他們在文學上都頗有造詣。令人惋惜的他們的詩都已失傳,以至後人無法瞻仰其才華。

其妻許氏,也是出生於書香門第,雖在當時女子裏才華橫溢,但是醜聞連連,劉方平離家四處遊玩,不問家裏情況。以至於許氏愈加放肆,最後在偷會情人時跌在雪地裏死去了。(選自《古今野史雜談》)

《月夜》古詩詞鑑賞 篇二

《月夜》

作者:唐朝,杜甫

《月夜》原文

月夜

杜甫〔唐代〕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註釋】

鄜州:今陝西富縣。閨中:指妻子。小兒女:尚不懂事的子女。解:懂得。憶長安:思念身在長安的父親。肅宗至德元載(756),叛軍攻陷潼關,杜甫攜家眷逃至郫州,聞肅宗在靈武即位,於是前往效力,途中爲叛軍所俘,被解回長安。香霧:月夜的霧氣。虛幌:薄紗。雙照:指月光同時照着身處異地夫妻二人。

《月夜》拼音解讀

jīn yè fū zhōu yuè,guī zhōng zhǐ dú kān。

yáo lián xiǎo ér nǚ,wèi jiě yì cháng ān 。

xiāng wù yún huán shī,qīng huī yù bì hán 。

hé shí yǐ xū huǎng,shuāng zhào lèi hén gān 。

相關翻譯

今晚秋月是多麼皎潔,你卻在鄜州的家中獨看。

料想家中年幼的兒女,還不懂你爲何思念長安。

霧氣濃重,可沾溼你秀髮?月光如水,玉臂能共時候,纔可覺涼寒?

什麼是淚照幹那滿倚薄慢,讓月痕的臉。

相關賞析

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獨自困居在淪陷的長安城中,在月夜思念家人,寫下這首情深意切的詩。

此詩構思巧妙,詩人本來望月懷妻,卻設想妻子在月下想念自己;本來自己在月下懷念年幼的兒女,卻設想天真幼稚的小兒女隨着母親看月還不懂得想念在長安的自己。

詩人隻身在外,當然是獨自看月。但是妻子身邊有兒女陪伴,爲什麼也是“獨看”呢?下一聯隨即給出了答案:妻子看月,並不是真的在賞月,而是在“憶長安“,但是小兒女不諳世事,自然也不明白人間的離別之恨與相思之情,又哪裏會懂得“憶長安”呢。詩人巧妙地用小兒女的“未解憶“來反襯妻子的“憶”,突出了“獨”字,情感上又深化了一層。

接下來通過描寫妻子獨自看月的形象,進一步表現“憶長安”。詩人想象妻子在月下久久佇立徘徊以至於霧溼雲鬟,月寒玉臂。進而盼望聚首相倚,雙照團圓。

每當想到妻子夜不能寐的情景時,詩人自己也忍不住傷心落淚,由此激起了對於結束這種痛苦生活的渴望,於是很自然地以表現希望的詩句收束全篇:“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這首詩借看月而抒離情,但又不僅僅是一般的夫妻離別之情,而是浸透了天下亂離的悲哀,在“獨看”的淚痕裏,"雙照”的清輝中閃耀着詩人期待四海昇平的理想。辭旨婉切,章法緊密,無一字不是從月色中照出,既精麗絕俗,又感人肺腑。

作者介紹

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陽,後遷居河南鞏縣。詩人社審言之孫。年輕時應進士舉,不第,浸遊各地,後客居長安十年。安史之亂中提奔唐肅宗,授左拾遺。後棄官入蜀,定居成都洗花溪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式重中任參謀,表爲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嚴武死後攜家出題,漂油江南,病元於途中。其詩以古體、律詩見長,展現了唐代由盛而我的歷史過程,被稱爲“講史”。是我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與李白齊名,並稱“李杜”,有《杜工郵集》詳情

劉方平《月夜》賞析 篇三

月夜

唐代: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譯文

夜靜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隱藏在黑夜裏。北斗星傾斜了,南鬥星也傾斜了。

今夜才知春天的來臨,因爲你聽那被樹葉映綠的窗紗外,唧唧的蟲鳴,頭一遭兒傳到了屋子裏來了。

註釋

更深:古時計算時間,一夜分成五更。更深,夜深了。

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隱藏在黑暗裏。

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鬥形的七顆亮星。

闌干:這裏指橫斜的樣子。

南鬥:有星六顆。在北斗星以南,形似鬥,故稱“南鬥”。

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新:初。新透:第一次透過。

鑑賞

唐詩中,以春和月爲題的不少。或詠春景而感懷,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詩寫春,不唯不從柳綠桃紅之類的事物着筆,反借夜幕將這似乎有春天景色特點的事物遮掩起來,寫月,也不細描其光影,不感嘆其圓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調進半片月色,這樣,夜色不至太濃,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種蒙朧而和諧的旋律。

此詩首揭“更深”二字,爲以下景色的描繪確定了基調,也給全詩籠罩一種特殊氛圍。“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體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闌干南鬥斜”,是“更深”於夜空的徵象,兩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靜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爲月輪西斜,詩以星斗闌干爲映襯,這就構成兩句之間的內在關聯。

恬謐的春夜,萬物的生息遷化在潛行。“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正是詩人全身心地去體察大自然的契機而得到的佳句。從蟲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說明詩人有着深厚的鄉村生活的根柢。因此。這兩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沒有長期鄉村生活經驗的人固然說不出;便是生活在鄉村,也並非人人都說得出來。今夜蟲鳴,究竟是第一回還是第幾回,誰去注意它,這須得有心人,還應該有一顆詩心。一個“新”字,飽含對鄉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說清新,又有欣悅之意。

詩中說“春氣暖”自“今夜”始,表明對節候變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語洋溢着自得之情。寫隔窗聽到蟲聲,用“透”。給人以生機勃發的力度感。窗紗的綠色,夜晚是看不出的。這綠意來自詩人內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們就可以明白:詩人之所以不描寫作爲春天表徵的鮮明的外在景觀。而是藉助深夜景色氣氛來烘托詩的意境,就是因爲這詩得之於詩人的內心。詩人是以一顆純淨的心靈體察自然界的細微變化的。詩的前二句寫景物,不着一絲春的色彩.卻暗中關合春意,頗具蘊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氣暖”。結句的“蟲聲”,“綠窗紗”互爲映發。於是春意俱足。但這聲與色,仍從“意”(感覺)中來。詩人並非唯從“蟲聲”才知道春氣已暖,“春氣暖”是詩人對“今夜”的細微感覺,而“蟲聲”只是與其感覺冥合的一個物候。因此,詩的意蘊是深厚的。構思的新穎別緻,決定於感受的獨特。唐代田園詩成爲一個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彷彿陶詩一二者並不多見。象本詩這樣深得陶體真趣的。就更爲寥寥。至於說本詩有無隱微之情的寄託,於字面無證,不好去穿鑿。

《月夜》古詩詞鑑賞 篇四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這兩句是說,不知有幾家的`人兒趁着月光回來,落月的餘輝,將激盪的情思灑在江邊的樹林之上。望月懷人之情,惇摯悠永,情景交融,意境深邃。思念之情,不絕如縷。詩句將月光之情、遊子之情、詩人之情,交織一起,灑落在江樹之上,也灑落在讀者心上,情韻悠長,令人心醉神迷。

出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乘月:趁着月光。

搖情:激盪情思,猶言牽情。

譯文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涌出來。

月光照耀着春江,隨着波浪閃耀千萬裏,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着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江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着流水。

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哪家的遊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着離人的梳妝檯。

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

這時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

昨天夜裏夢見花落閒潭,可惜的是春天過了一半自己還不能回家。

江水帶着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裏,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不知有幾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盪着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賞析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作品。此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以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創造性地再現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萬里長江畫卷,同時寄寓着遊子思歸的離別相思之苦。詩篇意境空明,纏綿悱惻,洗淨了六朝宮體的濃脂膩粉,詞清語麗,韻調優美,膾炙人口,乃千古絕唱,素有“孤篇蓋全唐”之譽。

整篇詩由景、情、理依次展開,第一部分寫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寫了面對江月由此產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寫了人間思婦遊子的離愁別緒。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爲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着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詩情隨着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沙、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在色調上是以淡寓濃,雖用水墨勾勒點染,但“墨分五彩”,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劉方平《月夜》賞析 篇五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的詩意:就在這夜深人靜、寒冷襲人的時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溫暖的。氣息;你聽,冬眠後小蟲的叫聲,第一次透過綠色紗窗傳進了屋裏。

這兩句展示出了一個獨特的、很少爲人寫過的境界。在靜謐的月夜的蟲聲標誌着生命的萌動,萬物的復甦。使得全詩構思新穎別緻,不落俗套。出自唐朝詩人劉方平的《月夜》。

原文: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詩意:

夜深了,月兒向西落下,院子裏只有一半還映照在月光中;橫斜的北斗星和傾斜的南鬥星掛在天際,快要隱落了。就在這夜深人靜、寒冷襲人的時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溫暖的氣息;你聽,冬眠後小蟲的叫聲,第一次透過綠色紗窗傳進了屋裏。

賞析:

《月夜》寫得自然流暢,生趣橫溢,洋溢着詩人對春天、對生命的讚頌。“蟲聲新透綠窗紗”一句,展現詩人捕捉物象的敏銳能獨特的審美視角,特別是一個“透”字,寫出了“感覺”,可謂傳神。這首詩寫的是月夜中透露出的春意,構思新穎別緻。詩人選取了靜寂的散發着寒意的月夜爲背景,從夜寒中顯示出春天的暖意,從靜寂中顯示出生命的萌動,從幾聲蟲叫引起人們對春回大地的美好聯想。

這首詩意境清新明麗:夜深人靜,朦朧的月光斜照着村落裏的人家,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籠罩在夜的暗影裏。這明暗的對比更襯托出月夜的靜謐。遼闊的天空中,一輪斜月和橫斜的北斗星和南鬥星在暗示着時間的流逝。然而,就在這寒氣襲人、萬籟俱寂的夜晚,小蟲首先感受到了夜空中散發着的春的信息,因此情不自禁地鳴叫起來,而詩人也在蟲鳴聲的啓發下感受到春的來臨,發現透過窗紗能夠隱約看出一絲新綠。此詩以靜謐的月夜爲背景,採用了靜中有動,以動襯靜的寫法,表現了對春天來臨的無比喜悅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