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宋史·楊業傳》原文及翻譯精品多篇

《宋史·楊業傳》原文及翻譯精品多篇

《宋史楊察傳》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篇一

《宋史楊察傳》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楊察,字隱甫。其先晉人,從唐僖宗入蜀,家於成都。舉進士甲科,除將作監丞,出知潁、壽二州,歷江南東路轉運使。屬吏以察年少,易之。及行部,數擿奸隱,衆始畏伏。察在部,專以舉官爲急務。人或議之,察曰:“此按察職也,苟掎拾羨餘,則俗吏之能,何必我哉!”召爲右正言,權判禮部貢院。時上封者請罷有司糊名考士,及變文格,使爲放軼以襲唐體。察以謂:“防禁一潰,則奔競復起。且文無今昔,惟以體要爲宗,若肆其澶漫,亦非唐氏科選之法。”前議遂寢。

晏殊執政,以妻父嫌,換龍圖閣待制。母憂去職,服除,拜翰林學士、權知開封府。論事無所避。會詔舉御史,建言:“臺屬供奉殿中,巡糾不法,必得通古今治亂良直之臣。今舉格太密,公坐細故,皆置不取,恐英偉之士,或有所遺。”御史何郯以論事不得實,中書問狀。察又言:“御史,故事許風聞;縱所言不當,自系朝廷採擇。今以疑似之間,遽被詰問,臣恐臺諫官畏罪緘默,非所以廣言路也。”又數以言事忤宰相陳執中。

未幾,三司戶部判官楊儀以請求貶官,察坐前在府失出笞罪,雖去官,猶罷知信州。徙揚州,再遷禮部侍郎,復權知開封府,復爲翰林學士,權三司使。內侍楊永德毀察於帝,三司有獄,辭連衛士,察由是乞罷三司。逾年,復以本官充三司使。餌鍾乳過劑,病癰卒。察美風儀。幼孤,七歲始能言,母頗知書,嘗自教之。敏於屬文,其爲制誥,初若不用意;及稿成,皆雅緻有體,當世稱之。遇事明決,勤於吏職,雖多益喜不厭。癰方作,猶入對,商畫財利,歸而大頓,人以爲用神太竭雲。

(選自《宋史·楊察傳》列傳第五十四)

譯文:

楊察,表字隱甫。他的祖先本是晉地的人,跟隨唐僖宗入蜀,便居住在成都。考中進士甲科,拜官將作監丞,出任潁州、壽州二州的知州,歷任江南東路轉運使。屬下官員因爲楊察年輕,就輕視他。等到他巡行所管轄的區域,多次揭發出隱蔽潛伏的壞人壞事,衆人方纔敬服。楊察在官署,專門把檢舉官員作爲當務之急。人們中有的議論他,楊察說:“這是轉運使督查地方官員的職責,如果指摘那些微末小事,那是普通官吏都能做得到的,何必用我去做呢!”徵召入朝拜爲右正言,暫時兼任禮部貢院官職。當時上封奏事的。人請求罷除有司糊名考士的方法,以及改變文章的風格,使考試的文章豪放不羈來因襲唐代的風格。楊察認爲:“防禁一旦突破,那麼請託之風又會興起。況且文章無論今昔,只以其綱要作爲根本,如果任由其放縱,也不是唐代科舉選士之法。”先前的議論於是擱置下來。

晏殊執掌朝政,因爲要回避岳父,調爲龍圖閣待制。母親去世而離職,服喪期滿,授官翰林學士,並暫時代理開封府知府。議論國事無所避諱。適逢下詔推薦御史,楊察提議:“御史臺的官員供奉殿中,巡查檢舉不法官員,一定是通古今治亂的正直之臣才行。現在推薦的標準太細,因公務犯錯誤和發生一些不值得計較的小事,都棄置不加選用,恐怕才能卓越的人,或許要有所遺漏。”御史何郯因爲所揭發的事情沒得到落實,中書省詢問情況。楊察又說:“御史這一官職,先例允許根據傳聞向上檢舉;即使所說的不恰當,自然由朝廷採納選擇。現在因在是與不是之間,就被責問,臣擔心御史臺的諫官會害怕獲罪而沉默不語,這不是用來廣開言路的做法。”又因爲多次議論政事而觸犯了宰相陳執中。

不久,三司戶部判官楊儀因爲走門路而被貶官,楊察也犯有先前在府中把重刑判爲笞刑的過錯,雖然革去官職,還是遣放到信州任知州。後來又調任到揚州,兩次升遷任禮部侍郎,又暫時掌管開封府,後又任職翰林學士,兼管三司使。內侍楊永德在皇上面前詆譭楊察,主理刑獄的三司(御史大夫、中書、門下)有訴訟案件,訟辭中牽連到衛士,楊察因此請求辭去三司職務。過了一年,又以本官擔任三司使。吃鍾乳(中藥名)超過了劑量,得毒瘡病而死。

楊察有漂亮的風度儀表。從小死去父親,七歲才能夠說話,他的母親有一些文化,曾經自己教他。寫文章很敏捷,他寫的制誥,開始好像沒有下心思;等到稿子寫成,文字都典雅得體,被當世人稱道。遇到事情明達有決斷,處理政事勤奮,即使事情很多也高興地處理而不厭煩。毒瘡剛發作時,還入朝應對,商量財物貨利的事,回家後就十分疲憊,人們認爲是他過於勞神的緣故。

宋史楊時傳原文翻譯 篇二

原文:

楊時字中立,南劍①將樂人。幼穎異,能屬文。稍長,潛心經史。熙寧九年,中進士第。河南程顥與弟頤講孔、孟絕學於熙、豐之際,河、洛之士翕然師之。時調官不赴,以師禮見顥於潁昌,相得甚歡。其歸也,顥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顥死,時聞之,設位哭寢門,而□書赴告同學者。至是,又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關西張載嘗著《西銘》,二程深推服之,時疑其近於兼愛,與其師頤辨論往復,始豁然無疑。

杜門不仕者十年,久之,歷知瀏陽、餘杭、蕭山三縣,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張舜民在諫垣,薦之,得荊州教授。時安於州縣,未嘗求聞達,而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遠千里從之遊,號曰龜山先生。會有使高麗者,國主問龜山安在,使回以聞。召爲祕書郎,遷著作郎。

李綱之罷,太學生伏闕②上書,乞留綱,軍民集□數十萬,朝廷欲防禁之。吳敏乞用

時以靖太學,時得召對,言:“諸生伏闕紛紛忠於朝廷非有他意但擇老成有行誼者爲之長則將自定。”欽宗曰:“無逾於卿。”遂以時兼國子祭酒。

高宗即位,除工部侍郎。陛對言:“自古聖賢之君,未有不以典學爲務。”除兼侍讀。連章丐外,以龍圖閣直學士提舉杭州洞霄宮。已而告老,致仕,優遊林泉,以著書講學爲事。卒年八十三,諡文靖。

時在東郡,□交皆天下士,先達陳瓘、鄒浩皆以師禮事時。暨渡江,東南學者推時爲程氏正宗。晚居諫省,僅九十日,凡所論列皆切於世道。凡紹興初崇尚元祐學術,而朱熹、張栻之學得程氏之正,其源委脈絡皆出於時。

(選自《宋史·列傳第一百八十七》,有刪改)

【注】①南劍:今屬福建省。②伏闕:拜伏於宮闕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書奏事。

譯文:

楊時,字中立,南劍州將樂縣人。幼年時特別聰明,能做文章,稍長大以後,潛心於經典史書。熙寧九年(1076),考中進士。河南人程顥與弟弟程頤講授孔子、孟子絕學於熙寧、元豐之際,河、洛一帶的讀書人都集結那裏拜他們爲師。楊時被選調官職卻不赴任,以學生拜見老師的禮儀在潁昌謁見程顥,師生相處很是快樂。到他回家的時候,程顥目送他時說:“我的道學思想現在向南傳播了。”四年以後程顥去世,楊時知道這件事後,就在寢門設靈位哭祭,並又用書信轉告他的同學們。到這時,又到洛陽拜見程頤,楊時大概已有四十歲了。有一天去見程頤,程頤偶然閉目休息而坐,楊時侍立門外一直沒有離開,程頤醒來後,就發現門外下雪已深至一尺了。關西張載曾經寫作《西銘》,二程很推崇(稱譽)它,楊時懷疑它近於(墨家的)兼愛之論,與他的老師程頤多次辯論,才豁然開朗沒有疑問。

楊時閉門讀書不去做官有十年,很久以後,才歷任瀏陽、餘杭、蕭山三縣知縣,都有好的政績,民衆思念他始終不忘。張舜民在諫司,推薦他做了荊州教授職。楊時安心在州縣任職,從沒有想到尋求聞達顯貴,而他的品德越來越好,聲望越來越高,四方各地的士大夫們不遠千里都來跟着他學習,稱他“龜山先生”。正逢有使節出使高麗,高麗國主詢問龜山先生在哪裏,使者回來後把這個情況(高麗國主詢問楊時情況的事)向皇上稟報。楊時因此被召任爲祕書郎,遷任著作郎。

李綱被罷免之後,太學生跪伏於宮廷前上書,請求留任李綱,集合在一起的軍民有幾十萬,朝廷想禁止他們集中。吳敏請求任命用楊時來平息太學生的集結事件,楊時得以被召到朝廷談論對策,他說:“各位太學生紛紛俯伏在宮闕之前,這是忠於朝廷,並沒有其他的用意,只要選擇老成持重而有品行、道義的人擔任主帥,那麼這件事就會自然平息。”欽宗皇帝說:“大臣中沒有誰比你說的更有道理。”於是任命楊時兼任國子祭酒。

高宗即位,楊時擔任工部侍郎。他與陛下論對時說道:“自古聖賢的君王,沒有不以致力於聖賢之學爲首要任務的。”授命兼任侍讀。楊時連續上章請求外任,以龍圖閣直學士職提舉杭州洞霄宮。不久告老,以本官辭職家居,優遊于山林名勝之地,把著書講學當作自己的主要事務。去世時八十三歲,諡號“文靖”。

楊時在東郡,交往的人都是天下的。名士,先賢顯達之士陳瓘、鄒浩都以老師的禮儀事奉楊時。宋室南渡長江以後,東南的學者都推舉楊時爲程氏的學問正統傳人。晚年居任諫省,才九十天,他所論說列舉的都切中時弊世道。並且南宋紹興初年崇尚元祐時期的學術,而朱熹、張栻的學問之所以能夠得到程氏的正統之傳,它的源委脈絡相承都是出於楊時。

宋史·袁樞傳原文及翻譯 篇三

宋史·袁樞傳原文及翻譯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爲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最早根據口語寫成的書面語中可能就已經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爲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下面是宋史·袁樞傳原文及翻譯,請參考!

文言文《宋史·袁樞傳》原文及翻譯

袁樞,字機仲,建之建安人。幼力學,嘗以《修身爲弓賦》試國子監,周必大、劉珙皆期以遠器。試禮部,詞賦第一人,教授興化軍。

爲禮部試官。常喜誦司馬光《資治通鑑》,苦其浩博,乃區別其事而貫通之,號《通鑑紀事本末》。參知政事龔茂良得其書奏於上孝宗讀而嘉嘆以賜東宮及分賜江上諸帥且令熟讀日治道盡在是矣

他日,上問袁樞何官,茂良以實對,上日:“可與寺監簿。”於是以大宗正簿召登對,即因史書以言日:“臣竊聞陛下嘗讀《通鑑》,屢有訓詞,見諸葛亮論兩漢所以興衰,有戒,垂法萬世。”遂歷陳往事,自漢武而下至唐文宗,偏聽奸佞,致於禍亂。上日:“朕不至與此曹圖事帷幄中。”樞謝日:“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之福也。”

兼國史院編修官,分修國史傳。章悼家以其同裏,宛轉請文飾其傳,樞日:“吾爲史官,書法不隱,寧負鄉人,不可負天下後世公議。”時相趙雄總史事,見之嘆日:“無愧古良史。”

遷大理少卿。通州民高氏以產業事下大理,殿中侍御史冷世光納厚賂曲庇之,樞直其事以聞,人爲危之。上怒,立罷世光,以朝臣劾御史,實自樞始。詔權工部侍郎。因論大理獄案請外,有予郡之命,既而貶兩秩,寢前旨。光宗受禪,敘復元官。

擢右文殿修撰、知江陵府。江陵瀕大江,歲壞爲巨浸,民無所託。楚故城楚觀在焉,爲室廬,徙民居之,以備不虞。種木數萬,以爲捍蔽,民德之。開禧元年,卒,年七十五。

創作《易傳解義》及《辯異》《童子問》等書藏於家。

(選自《宋史·袁樞傳》,有刪改)

譯文:

袁樞,字機仲,建寧府建安縣人。少年時努力學習,曾經用《修身爲弓賦》在國子監應試,周必大、劉珙都用遠大前程期許他。參加禮部考試,考詞賦第一名,擔任興化軍教授。

擔任禮部試官。喜愛誦讀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苦惱它盛大廣博,於是辨別它裏面的事件而貫穿在一起,稱爲《通鑑紀事本末》。參知政事龔茂良得到他的`書,獻給皇帝,孝宗讀了嘉獎贊嘆,拿來賜給太子以及沿江各 將帥,而且命令他們熟讀,說:“治國的方法都在這裏。”

後來有一天,皇帝問袁樞現任什麼官,龔茂良按實回答,皇帝說:“可以任他爲寺監簿。”於是憑着大宗正簿的身份上朝對答皇帝的詢問,就根據史書進言說:“我私下聽說陛下曾讀《通鑑》,多次有教導的話,看到諸葛亮 談論兩漢興衰的原因,有告誡,流傳示範萬世。”於是依次陳述古代的事,從漢武帝以後到唐文宗,偏聽邪惡人的 話,造成禍亂。皇帝說:“我不至於和這些人在朝廷策劃國事。”袁樞道歉說:“陛下的話說到這裏,是天下人的福氣。”

兼任國史院編修官,分工負責國史傳記。章悖因爲是袁樞的同鄉,委婉地請求袁樞用文辭修飾他的傳記, 袁樞說:“我是史官,記載史事的原則是不隱瞞,寧願對不起老鄉,不可以對不起天下後世的公正的評論。”當時 宰相趙雄總管修史的事,見到這事感嘆說:“不愧於古代的優秀史官。”

升任大理少卿。通州百姓高氏因爲產業的事被關進大理獄,殿中侍御史冷世光接受鉅額賄賂偏斜包庇高 氏,袁樞原原本本地把事情報告皇帝,大家替袁樞擔心。皇帝生氣,立即罷免了冷世光,以朝廷官員的身份彈劾御史,實際上是從袁樞開始的。朝廷下詔讓袁樞代理工部侍郎。由於議論大理寺案件請求調外地就職,有給他郡守的任命,接着貶官兩級,停止以前的任命。光宗繼位,恢復原來的官職。

提拔爲右文殿修撰、江陵府知府。江陵靠近長江,每年被沖垮成一片汪洋,百姓無處安身。楚國的舊城楚觀還在,建草房,遷移百姓居住在那裏,以防備意外之事。種樹木幾萬株,作爲屏障,百姓感激他。開禧元年,去世,享年七十五歲。

創作《易傳解義》和《辯異》《童子問》等書藏在家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