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2022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內容 十四五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精品多篇

2022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內容 十四五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精品多篇

2022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內容 十四五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 篇一

xx市水利“十三五”規劃項目包括防洪減災工程、水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水資源及水生態與環境保護工程、水利綜合管理項目等四個方面,工程規劃投資312703萬元,其中中央投資209160萬元,省級配套37238萬元,地方配套66305萬元。根據省裏的計劃安排,防洪減災中的漢江下游綜合整治和杜家臺分蓄洪區續建配套項目在十三五期間均沒有實施,楊林尾泵站更新改造、澤口泵站、東荊河水資源調配工程等其他項目也沒有按計劃實施。據統計,2011年至2019年,我市水利發展在“十三五”時期的前4年完成投資110499萬元,其中:中央投資78658萬元;省級配套16224萬元;地方配套15617萬元。

根據2019年和2020年的計劃安排,預計我市“十三五”後期水利投資規模將達18369萬元,據此計算,我市“十三五”期間水利投資規模將達到128868萬元。1.2“十三五”前四年完成情況

1.2.1防洪減災工程

1、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包括xx市中小河流綜合治理工程和重點縣綜合治理與水系連通工程兩個部分,主要建設內容是對河道進行疏挖襯砌、加固堤防、整修重建沿岸配套涵閘、泵站及橋樑,提高防洪減災標準。其中中小河流綜合整治工程完成了通順河一二期、洛江河、通州河治理工程,先後完成渠道疏挖長111.34km,堤防加固長76.59km,河岸襯砌長24.3km,涵閘重建及改造34處,加固維修倒虹管2處,重建泵站2座,維修3座,新建機耕橋1座,重建機耕橋12座;重點縣綜合治理與水系連通工程涉及胡場、毛嘴、三伏潭三個鎮,完成河道清淤疏浚長60.78km,岸坡整治長13.15km,重建整修配套涵閘16座。共完成投資14940萬元,其中中央投資10579萬元,省投資2043萬元,地方配套資金2318萬元。

2、除澇工程西流河泵站新建工程,完成了輸變電線路架設、土建建設、機電設備安裝、金屬結構設備安裝、電氣設備安裝、場區建設等工程。共完成投資4200萬元,其中中央投資2500萬元,市配套資金1700萬元。

1.2.2水資源綜合利用工程

1、調水工程完成了南水北調閘站改造工程和引江劑漢東荊河補水工程,南水北調閘站改造包括澤口閘、盧廟閘站和鄢灣閘站改造三處工程,項目完成投資18260萬元;引江濟漢東荊河補水工程包括馬口、馮家口、黃家口三處橡膠壩,項目建設完成投資11000萬元。兩調水工程共計完成投資29260萬元,全部由中央投資。

2、飲水安全工程解決了53.6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共計投資27922萬元,其中中央投資16712萬元,省投資6441萬元,市籌措資金4769萬元。

3、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主要是澤口灌區的續建本套與節水改造。澤口灌區共完成渠道疏挖長84.0km,渠道襯砌長33.7km,完成泵站改造16座,涵閘建設39座,橋樑建設11座。共完成投資14799萬元,其中中央投資88931萬元,省投資2953萬元,市籌措資金2953萬元。

4、節水灌溉工程採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辦法,集中建設高標準農田,包括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和小農水重點縣建設項目。完成疏挖渠道長541.593km,襯砌渠道長238.142km,新建、改造渠系配套建築物14272處,改造提水站164座,總裝機2019kw。通過小農水重點縣建設有效灌溉面積增加6.39萬畝。節水灌溉面積新增9.0萬畝。小農水重點縣項目區灌溉水利用係數達到0.7。

節水灌溉工程共完成投資13760萬元,其中中央投資7700萬元,省投資3200萬元,xx市籌措資金2860萬元。

1.2.3水資源及生態與環境保護工程

1、水土保持工程選取洛江河段水土流失嚴重的地方進行改造。完成投資213萬元,其中中央投資146萬元,市籌資67萬元。

2、水利血防工程

1)四方河、西流河水利血防工程。完成渠道疏挖長15.71km,渠道襯砌長5.8km,整修涵閘5處,重建提灌站3座。完成投資4755萬元,其中中央投資2378萬元,省投資1427萬元,市籌資950萬元。

2)胡麻灌區水利血防工程。完成渠道疏挖襯砌長6.0km,整修涵閘2座,重建涵閘1座。完成投資650萬元,其中中央投資490萬元,省投資160萬元。2水利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制約因素2.1水利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2.1.1水利設施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

xx市經過建國後幾十年的水利建設,不僅爲防禦洪水、排除澇漬、開發利用水資源,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而且以水利工程的巨大綜合效益,爲社會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因市域特殊的地理區位、地勢地貌、氣象特徵和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決定了水利建設的長期性、艱鉅性和複雜性。隨着經濟社會發展對水利的要求越來越高,水利設施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面臨着較爲嚴峻的水問題。

1、防洪能力較差全市兩大防洪圈堤防長257km,僅東荊河下游左堤長39.4km的堤防在1998年抗洪後進行了加固,達到二級堤防標準;全市尚有85%的堤段建設標準偏低,堤身矮小單薄、險工險段多,抵禦洪水的能力還很差;穿堤建築物建設標準低,建設年代長久,老化損壞嚴重,多繫帶病運用,採取臨時措施度汛。杜家臺分蓄洪工程,分洪運用頻繁,但建設嚴重滯後。分洪道兩側堤防沒有按設計標準完建;分蓄洪區西圍堤,系老民垸堤連接而成,堤內塘淵多、堤外河泓多、堤上人戶多,且堤基、堤質差,穿堤建築物標準低、老化毀損嚴重,現由我市自建自管,投入不足,抗洪能力更低;分蓄洪區圩垸多,阻流嚴重;圩垸內居住人口多,沒有安全轉移設施,且沒有建立分洪損失的補償機制等,不能滿足分洪運用要求,計劃分洪運用困難。綜此,我市防洪工程距保障人們安居樂業、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健康發展差距很大。

2、排澇標準不高在幹堤內5大排水區中,排湖、沙湖、時合垸、洪北4個排水區,汛期靠泵站提排,經過“十三五”期間對泵站進行更新改造和除險加固,取得了很大效果,但全市的排澇標準仍不到十年一遇,澇災仍然頻繁。尚有楊林尾泵站未能進行改造和續建配套,不能全部發揮效益;通北排區雖然進行了區內整治,但沒有可靠的排水出路,排澇標準爲二年一遇;市內的中小型一級泵站和二級泵站,建設年代久遠,存在着機電設備老化、陳舊,水工設施破損嚴重、配套不全等問題,不能安全、高效運行;部分中小河流淤塞嚴重,水流不暢。

3、水資源供需矛盾較大全市供水水源來自漢江及東荊河的過境客水,南水北調以後,客水資源發生了很大變化,現有供水體系與過境客水不匹配,供需很不平衡。加上灌區內工程配套不全,水資源浪費嚴重,農業供水的灌溉保證率僅75%,灌溉水利用係數只有0.50;城鎮供水方面: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大,管網漏損嚴重,部分偏遠農村居民的飲水安全問題亟待解決。東荊河上雖然建設了三道橡膠壩攔水灌溉,但由於配套的補水調水工程沒有完善,效益沒有充分發揮。

4、水工程設施老化損壞嚴重部分水利工程因工程設計標準低,建築材料低劣,多爲純混凝土或漿塊砌築,採用本地細砂代替中粗砂、用磚代石、以石灰代水泥等十分普遍,加上建設年代久遠,老化損壞嚴重,機電設備多已淘汰,全市排灌涵閘和泵站完好率小、溝渠淤塞阻流,效益衰減。

5、水環境建設滯後在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受水資源保護投入所限,未形成完整的水資源保護體系,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一系列水生態環境問題。城市污水的快速增長和污水收集系統及處理設施建設滯後,導致河道水質嚴重下降;農村的溝渠淤積、污染嚴重,威脅農民的生產生活用水和人居環境。人爲的水土流失嚴重,監測體系沒有建立。血吸蟲疫情還很嚴重。水利結合滅螺的任務還非常艱鉅。2.1.2水管理體制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

1、體制尚未理順涉水事務多頭管理,難以形成合力,水資源統一管理的體制尚未理順。市水務局管理農業用水和農村飲水;市建委管理城區供水和污水處理;市環保局負責對污水檢測。由於水資源還未進行統一管理,既造成水資源開發利用上的無序競爭,也使得水資源保護缺乏責任和利益上的主體,給水資源、特別是城市水資源的管理與保護帶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

2、制度還不夠健全政府加強涉水事務社會管理的規劃、政策、制度等措施仍需進一步加強;管理制度還不健全,防洪減災社會化保障體系亟待完善。

3、措施還不夠有力有的地區經濟活動侵佔河道和妨礙河道行洪的現象還時有發生;排污總量控制、排污口審批制度尚未落實。

4、機制不夠活在應對重大水利突發事件方面,相應的預案和對策還需不斷完善;水管單位體制不順,機制不活,管理設施落後,隊伍不穩,經費不足,嚴重影響水利基礎設施的安全維護和良性運行。2.1.3行業發展基礎還不夠堅實

1、監測站網滯後我市水資源、水環境、水質、旱情、地下水等站網基本上沒有設置,只是臨時測試;水雨情觀測站,除長江委設置的xx水文站和市氣象站外,其他爲代辦站或自設的汛期觀測站,觀測時段爲汛期,設備簡陋,手段落後;水文信息的數字化採集、信息傳輸、處理等基礎設施幾乎是空白;沒有灌溉、排水試驗站,只是向鄰近地區借用試驗資料。

2、水利信息化建設落後除與上級有關部門單項聯網外,其市內設施因缺少資金,發展緩慢。

3、隊伍建設還需加強人才隊伍總量偏小,高層次人才和複合型人才較爲缺乏;教育培訓的力度、規模、水平不適應建設學習型行業的要求;吸引人才能力不強;水利科技投入嚴重不足,科技攻關、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有待加強,科學治水的水平有待提高。2.2水利發展主要制約因素

1、特殊的地理區位,導致防汛除澇抗災任務艱鉅xx地勢低窪,客水年際年內變化大,分配不均,水位、流量的變幅大,給治水帶來了難度和抗災的艱鉅性。地勢低窪,靠堤防禦洪,洪水高出地面7m之多,全市人民的生命財產、國道、省道、鐵路等均受洪水威脅。防洪戰線長,每年防汛時間亦長,加上杜家臺分蓄洪工程處市境,分洪頻繁,更加重了防汛任務。降雨年際變化大,汛期雨多,雨洪同期,量大集中,澇災頻繁;亦因久旱不雨而發生旱災。因此,我市防汛抗災的形勢依然嚴峻,治水任務亦是複雜、艱鉅和長期的。艱鉅的水利建設任務和頻繁的水旱災害,加大了xx治水的難度,也牽扯了促進發展的工作精力。

2、治水理念還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形勢在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的過程中,如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以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利用支持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形成一套適應我市實際情況的科學治水思路還有一個過程,這將在一段時間內製約我市水利建設的發展。

3、資金投入不能滿足水利建設與發展的需要水利工程建設屬公益性類,是惠及民生的工程,需要公共財政投入。由於財政投入有限,以致水利需要投資與財政投入的可能之間存在着巨大差距。將是制約我市水利發展的關鍵因素。

4、管理體制將會制約水利建設的健康發展涉水事務在行業之間、部門之間存在着管理職能、管理範圍的交叉。由於不同羣體的利益關係複雜,使得水利建設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發生矛盾,這將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我市水利建設的健康發展。

5、管理能力不能適應現代建設與管理的需要水利行業高素質人才,尤其是複合型人才不足,現有隊伍在管理、經濟、法律、生態等知識方面還相對薄弱,難以適應我市水利建設與管理中出現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加上水利行業工作條件艱苦,行業比較貧困,在引進人才、挽留人才、培養人才、使用人才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水利的持續、健康發展。3水利發展“十四五”規劃總體思路和佈局3.1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3.1.1指導思想

“十四五”是全面深化水利改革的攻堅期,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省委、市委有關會議精神,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和保障水安全的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大膽創新,積極破解事關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水利問題,切實提高規劃的科學性、指導性和約束力,確保水利發展與改革目標任務順利完成,推動xx市水利科學跨越式發展。3.1.2基本原則

1、堅持以人爲本的原則把解決民生水利問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作爲水利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解決人民羣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防洪安全、排澇保收、農村飲水安全,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水利血防、生態環境等民生水利問題作爲我市水利工作的優先領域,保障水利建設和改革成果惠及全市人民羣衆。

2、堅持人水和諧的原則水利發展遵守自然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把落實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水資源開發利用要充分考慮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和水環境的承載能力,妥善處理開發與保護的關係。既要防止洪水對人類的危害,也要規範人類活動,給洪水留給出路;既要滿足人類的合理要求,要也滿足維護河湖健康的基本需要;既要加強對重點流域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又要注重發揮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

3、堅持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原則要把提高水利對經濟社會的保障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圍繞區域協調可持續發展、城鄉統籌協調和糧食安全保障戰略,統籌水利發展目標、速度、規模、水平,促進水量水質共管、水體水域兼顧、防洪排澇抗旱並重,開源節流保護並舉、建設管理改革齊抓、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結合,推動全市水利協調發展。

4、堅持以改革促發展的原則要提升管理水平,把構建法制完備、體制健全、機制合理的水管理體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繼續深化水資源管理體制、水利投融資體制、水利工程建設管理體制、農村水利發展機制、水價形成機制、水利工程產權管理體制等各項水利改革,不斷破除制約水利發展的各種障礙,推進水利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促進水利事業全面發展。

5、堅持現代化方向,推進技術進步的原則要把以水利信息化促進水利現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現代的治水理念、先進的科學技術、完善的基礎設施、科學的管理制度,武裝和改造傳統水利。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方針,全面推進水利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不斷提升水利科技支撐能力。積極構建與現代水利相適應的水利信息化綜合保障體系,以水利信息化帶動水利現代化。3.2總體思路和佈局3.2.1總體思路

堅持防汛排澇與抗旱、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節約保護、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依法治水與科學治水、服務社會與發展自身五個同時抓,鞏固和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綜合防洪減災體系、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水環境保護和河湖生態健康保障體系,水利管理和運行保障體系,做到工程單一效益與工程體系整體效益、水利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行業發展與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水利建設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四個結合,實現發展思路由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防汛抗旱由洪水控制向洪水管理和單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轉變、建設管理由行政控制爲主向市場機制爲主轉變、行政管理由“無限”政府向“有限”政府四個轉變,努力解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面臨的突出水問題,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撐和保障。3.2.2總體佈局

圍繞湖北省“兩圈兩帶”的宏觀框架,探索發展途徑,強化漢江下游綜合治理,鞏固已基本形成的防洪、排澇、灌溉等工程體系,確保防洪安全和糧食安全,是xx市最大的“民生水利”工程。結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的補償工程建設,加快實施防洪保安工程、資源配置工程、生態環境工程、綜合開發工程和漢江下游水利現代化試點建設。在保障防洪排澇安全的前提下,儘快形成有利於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拓展水資源保護、水生態修復和洪水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加強水系、水域治理與管理,努力實現水環境保護與水生態建設一體化,建設水生態環境和諧、人居環境優美的生態城市。以防洪治澇、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中小河流治理、湖泊保護和治理、水域水環境治污與保護、水利血防、農村飲水安全、水利信息化建設、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等爲重點,發展具有平原湖區特色的現代水利。4水利發展與改革的主要目標和任務4.1主要目標4.1.1水利工程建設的主要目標

1、防洪目標對漢江、東荊河進行綜合整治,達到二級堤防標準,疏擴東荊河下游河道,確保安全行洪。漢江、東荊河楊林尾以上防禦漢江1964年型洪水,楊林尾以下的東荊河堤防禦長江1954年型洪水;啓動杜家臺分蓄洪區蓄滯洪工程建設,確保其正常安全運用。

2、除澇目標繼續加強重點中小河流治理,對楊林尾泵站、澤口泵站及其他中小型泵站進行更新改造,新建餘幫泵站和蔡灘閘站,進行中型涵閘除險加固工程建設,使農田除澇能力達到十年一遇的設計標準;城區除澇能力達到二十年一遇的設計標準。改造漬害中低產田20萬畝。

3、灌溉目標繼續完成澤口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和洪北、馮保、聯合灌區的骨幹工程配套及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新建四方河口泵站,恢復、改善灌溉面積30萬畝,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70萬畝,爭取灌溉保證率達到85%,灌溉供水正常年景能夠滿足農作物用水需求,一般乾旱年景能夠滿足農業用水需求,特大幹旱年景基本能夠保證農村社會穩定的用水需求、基本能夠保證人們生活用水需求。

4、飲水安全目標對原有水廠提升增效,新增農村安全飲水受益人口29.63萬人,實現“村村通自來水”的目標。主要供水水源地達標率提高到95%以上,全部選取漢江水作爲飲用水源,保證城市飲水安全。

5、節水目標新增田間工程節水灌溉面積10萬畝,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0.55。全市平均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達到80%左右,萬元工業增加值耗水量降到110m3以下。城市供水管網平均漏損率控制在15%以下,生活節水器具在城鎮得到全面推廣,實行節水產品認證制度。

6、水資源保護、水生態修復及水土保持目標河湖納污總量控制率達到90%以上,水功能區和入河排污口的管理得到加強,通過水系連通、河湖疏浚、水生態修復與保護等工程措施,形成水系、河湖的有機聯繫,使水環境污染和水生態破壞得到有效控制,水生態系統得到逐步修復,水功能區水質目標達標率提高到85%以上。重點水域基本實現調水、引水、補水以及監控的現代化管理。

通過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和農業耕作工程措施,對項目區水土流失實施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以小流域爲單元進行水田林路統一規劃,綜合治理。加大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力度、控制人爲水土流失,力爭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48km2。建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

7、水文及水利信息化建設目標充分利用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手段,基本建成主要骨幹水利工程的水文信息採集系統、水利自動化調度系統及水利信息網絡和水環境監測分中心,實現水利信息資源的快速傳遞和共享,爲水利科學管理提供支撐,爲防汛抗旱、水資源合理配置、水環境管理及水土保持等決策提供科學、準確的數據支持,以信息化帶動和促進水利現代化。

“十四五”期間,基本建成覆蓋全市水利系統的水利信息網絡,並實現與中國水利信息網的互通互聯,全面開發水利信息資源,建設和完善一批水利基礎數據庫,健全信息化管理體制,形成規章、標準規範和安全體系框架,爲全市水利系統、各級政府和社會全面提供準確、及時、有效的信息服務,重點建成防汛抗旱指揮系統;水利政務信息系統;地表水、地下水監測及水質監測評價信息系統;水利信息公衆服務系統四大系統,並部署實施其它應用系統的建設,建立水利信息化教育培訓體系,培養和造就一批水利信息化技術和管理人才,基本實現水利信息化。4.1.2水利管理與改革目標

1、洪水管理目標探索建立洪水風險管理制度,完善防洪保護區、杜家臺分蓄洪區和東荊河分洪民垸的管理制度;完善洪水影響評價制度;加強水災害防治的經濟機制建設,探索建立合作機制、協調機制、補償機制;建成洪水管理預測預報信息體系;完成防禦洪水預案,建立防洪減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

2、水資源管理目標強化水資源與河湖管理,落實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建設兩型社會。基本完成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初始水權分配和轉讓制度,初步形成利用市場優化配置水資源的機制;完善取水許可、排污口許可證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

3、水土保持社會管理目標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預防監管體系,建立定期向社會公衆發佈水土流失監測信息制度;加強對各類開發建設項目的監管,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報批率達到100%。

4、建立節水型社會目標節水社會建設全面展開,採取“水價調控、水權交易、水市場監管”等措施,實行用水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制度和合理的水價,建成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公衆參與的節水型社會管理機制,做好節水型社會建設,形成節約用水的社會風尚。

5、行業發展能力建設目標建立、完善與國家水法律法規相配套、與依法治水要求相適應的法規體系,法治觀念明顯增強,依法治水能力明顯提高;水利管理機構逐步健全,水利管理基礎設施得到顯著完善,水利信息化管理水平顯著提高;水利科技創新體系逐步提高,水利技術明顯進步,科學治水能力明顯提高;實現“人才強水”戰略,建設學習型行業,水利幹部職工素質和水平明顯提高,完成水利行政審批制度項目清理,規範水行政審批辦理流程,形成高效便民的服務機制。優化辦公硬件設施,提高水利信息化水平,積極加強機關建設,不斷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做到辦公有場所、工作有設備、制度有保障。逐步形成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物的良性管理機制。

6、水利改革目標深化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配套、與公共財政政策相適應的相關體制,改革完善水價形成機制和徵收體制,加強水利管理,推行水利創新,逐步建立健全保障水利良性發展的長效機制,構建法制完備、體制健全、機制合理的水管理體系,促進水利工程良性運行。4.2主要任務4.2.1防洪減災工程

1、漢江堤防除險加固

市境漢江右堤從與漢川市交界的李家灣(108k)起,至與潛江市接壤的大王廟(199+200)止,長91.2km;東荊河左堤從與潛江市交界的同興垸(67+830)起,至楊林尾以上(125k)與東荊河下游的長江連江支堤相接,長57.17km。兩堤共長148.37km,防禦漢江洪水,爲漢江下游堤防,是我市的南北御洪屏障,保護着全市人民生命財產和經濟社會發展及國道、省道公路幹線和鐵路的營運安全。

市境內漢江下游堤防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堤身矮小單薄,沒有達到二級堤防的設計標準;堤身質量差,基礎不好;迎流頂衝險段多;穿堤建築物設計標準低,毀損嚴重;管護設施滯後等,堤防的整體抗洪能力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需要進行除險加固。

湖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於2003年3月編制了《湖北省漢江下游堤防除險加固一期可行性研究報告》按照防禦1935年型洪水(相當於百年一遇)的二級堤防設計,按照1964年型實測洪水位設計堤頂高程,對堤身高度、寬度及堤身邊坡進行加高培厚;穿堤建築物險情基本得以整治;對主要險工險段護岸進行整治,河岸崩塌和部分險段險情惡化的趨勢得以初步遏制,堤防的整體抗洪能力有所增強,緩解防洪壓力。

按照“可研報告”對漢江右堤進行了加培和迎流頂衝險段整治。尚有加培東荊河左堤和迎流頂險段未有整治,擬拆除重建涵閘7座(漢江右堤北壩閘、黃越低閘、八潭低閘3座;東荊河左堤姚嘴閘、潘壩閘、邵沈渡閘、馬口閘4座)和加固加長涵閘7座(團結閘、鄢灣(高閘)、黃越(高閘)、八潭(高閘)、姚嘴泵站閘、聯豐高低閘)未有實施;堤面防汛路未有鋪築,約需投資62317萬元。

2、東荊河下游河道整治

中革嶺以下46公里的東荊河河道,河勢蜿蜒曲折,河道洲灘民垸多、卡口多,蘆葦叢生、樹木密集,致使行洪受阻,排水不暢,對東荊河下游堤防及民垸安全造成極大威脅,需要進行綜合整治。

根據長江委勘測規劃設計院的總體規劃報告,按照4000~5000立方米每秒的標準,對東荊河下游段進行全面綜合整治,擴挖46公里長的河道,並對沿岸的病建築物進行整修加固,確保東荊河下游行洪暢通,提高防洪標準,增加民垸保收面積12萬畝,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工程約需投資50000萬元。

3、杜家臺分蓄洪區蓄滯洪工程建設

市境內杜家臺分蓄洪工程包括杜家臺分洪閘、分洪道及兩側堤防、西圍堤、北圍堤和分蓄洪民垸。該工程於1956年4月建成分洪閘及分洪道左右堤後,於當年分洪運用,至今運用了21次,分泄洪水總量196.45億m3,爲確保漢江下游和武漢市的防洪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該工程由於建設年代久遠,運用頻繁,出現了很多防洪不能保安的問題:一是分洪道左右堤防長41.89km沒有平臺,不能滿足滲徑要求;二是在北圍堤、西圍堤及洪北堤37.4km長的堤防中有14.78km的堤防沒有整治,有22.62km長的堤防沒有達到設計標準;三是穿堤建築物5座,帶病運用,有4座涵閘沒有新建;四是分蓄洪區民垸分洪沒有轉移的安全設施等,以致分洪運用難。

爲保杜家臺分蓄洪工程能安全運用,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編制了《杜家臺分蓄洪區蓄滯洪工程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xx市境內工程投資爲83701萬元。按照先急後緩的原則,擬在“十四五”期間,加培北圍堤(樁號0+000-2+700)2.7km、西圍堤(樁號0+000-17+900)17.9km,兩段題防共長20.6km;新建周幫大橋,重建劉家垸閘和草八垸閘,加固華灣閘,約需投資28309萬元。

4、排澇工程

1)澤口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澤口泵站系xx市28處骨幹泵站組成的羣站,總裝機192臺套,容量19615kw,設計排水流量259.68m3/s,灌溉流量101.8m3/s,承擔着16個鎮辦902.9km2的排水和81.4萬畝農田的灌溉任務。此28處泵站興建於20世紀70、80年代,爲灌排區的糧食安全、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起到了保障和支撐作用,抗災減災效益十分顯著。

該羣站工程由於興建年代久遠,運用頻繁,損壞嚴重,設備陳舊等因,以致效益衰減,不能適應經濟發展。據專家逐一檢查鑑定,工程完好率不到50%,其主要問題是:設計標準低,建築材料低劣,閘門及啓閉設施壞損嚴重,泵房屋面漏水嚴重,水泵樑斷裂多,攔污柵損壞、鏽蝕嚴重,機電設備損壞嚴重,輸變電工程老損等。爲了提高糧食主產區的抗災能力,保障糧食安全和實現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擬對澤口泵站進行更新改造。

根據專家的檢查鑑定,該28處泵站中,重建潘口站、渣角湖站、東風站、蘆廟一站(紅豔)、蘆廟二站(曲湖)、塘灣站6處泵站;整險加固、更新改造聯合垸站、姚嘴站、草八垸站、樂耕垸站、堤口站、珠璣站、江李湖站、五垸站、聯豐站、大湖嘴站、黃越站、前進站、孫杜溝站、木頭湖站、金魚站、蔡胡站、五豐站、新閘溝站、楊步站、湖口弦站、東堤站和範城垸站共22處泵站;重建配套涵閘26座,攔污柵22處;整險加固涵閘26座,攔污柵6處,共需投資13799萬元。

該工程項目已納入水利部規劃計劃司下達的《2009年全國首批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規劃》的通知之中,其可行研究報告已經省評審通過。

2)楊林尾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楊林尾泵站裝機3000kw×3臺套,於1996年初步建成運用。爲時合垸排水區的農田排澇保收發揮了巨大效益,也提高了通順河流域的整體抗災能力。

因建設時受投資所限,以致時合垸北乾渠沒有疏擴,州河倒虹管沒有興建,泵站不能達到設計效益。加上泵站運行10多年來,也暴露了不少問題:沒有自動化設備、輸變電工程不安全、泵房漏水、液壓啓閉機老損等。

爲了充分發揮楊林尾泵站的抗災減災作用,擬在“十三五”期間,將輸電線路、變電站、配電設施等進行改造;增配自動化設備、更換啓閉機、整修泵房、疏挖電排河、疏擴時北河、興建州河倒虹管等,約需投資8350萬元。

3)餘幫泵站新建

爲解決紅旗垸的排水問題,擬在餘幫閘溝上新建餘幫泵站,排泄電排河以東20km2的澇水,在通順河水位高時提排澇水。泵站裝機爲3*180kw,計劃投資872萬元。

4)蔡灘閘站

通北地區的澇水主要經北壩閘入漢江,當漢江水位高時,排澇便會受阻,排澇標準低,爲徹底解決本地區的排澇問題,新增排水出路,提高排澇標準,擬在漢江邊新建蔡灘閘站,直接排澇水入漢江。泵站裝機爲4*800kw,計劃投資6000萬元。

5)排澇河道

①排湖電排河

從郭興口起至歐灣閘長15.1km,由於多年沒有進行河道清淤,河道淤塞嚴重,部分地段邊坡塌垮,嚴重影響了洪水的排泄,擬在“十四五”期間對排湖電排河進行全面治理,重建涵閘倒虹管等6座,約需投資2999萬元。

②楊林尾電排河

從泵站起,南北向至大嶺連時北河,長9045m,系1995年開挖。由於河道破鯉魚湖,湖中淤泥深,用挖泥船施工,取湖中淤泥築堤,以致邊坡不穩,很多邊坡塌垮,河道淤塞嚴重,嚴重影響了洪水的排泄,擬在“十四五”期間對楊林尾電排河進行全面治理,重建涵閘1座,約需投資2988萬元。

③皇河治理工程

皇河從李家窯起至新里仁口排湖閘長43.8km,承擔着排湖地區471.04km2的排水任務。該河道經過建國以來的不斷治理,將昔日“水袋子”地區變成了我市的糧食主要產區和魚業生產基地。但因在各個時期治理的側重點不同和因投入有限,以致還存在防洪不能保安全和農田澇災頻繁而嚴重的問題,難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糧食安全,影響經濟社會發展。

爲了保障皇河流域的防洪安全和糧食安全,擬在“十四五”期間對皇河進行治理。擬疏挖河道長36km,襯砌河坡長7km,加培堤防長25km,重建涵閘7座,約需投資5865萬元。

④玉帶河治理工程

玉帶河全長10.13km,匯流面積54.63km2,至1973年以來未有疏浚,由於河道淤塞、邊坡塌垮,排泄極爲不暢。擬在“十四五”期間對玉帶河進行治理。擬疏挖河道長10.13km,襯砌河坡長4km,加培堤防長10km,重建涵閘7座,約需投資2998萬元。

⑤青南渠治理工程

青南渠從小朱垸起至新口,渠道全長15.46km,流域面積86.45km2由於多年沒有疏浚,河道淤塞嚴重,部分河坡垮塌,排澇不暢,嚴重影響了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

爲了根治這一地區的水患,擬在“十四五”期間對青南渠進行全面治理,約需投資2950萬元。

6)中小型泵站更新改造

全市尚有中小型泵站288處,裝機560臺套,總容量43337kw,多以排水爲主兼顧灌溉。因泵站興建時間久遠,加上設計標準不高和缺乏維護資金,大多數泵站設備陳舊、老化,水工建築物破損嚴重,多繫帶病運用,以致效率不高,難保運行安全。擬在“十四五”期間安排投資8650萬元進行整險加固更新改造。

7)中型涵閘除險加固

我市中型(設計流量100m3/s以上)涵閘,經過幾十年的運用之後,出現了很多運用不安全的問題。主要是:閘室底板破裂;側牆縱橫向裂斷;刺牆破損變形;消能設施毀損;伸縮縫止水失效;閘門鏽蝕嚴重等。爲保運用安全,擬對純良嶺閘、郭興口閘、袁家口閘、東堤閘、王市口閘5座中型涵閘進行整險加固或拆除建。在“十四五”期間對郭5座涵閘進行建設,約需投資10891萬元。4.2.2水資源綜合利用工程

南水北調工程實施後,漢江中下游水資源現狀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雖然進行了引江濟漢補償,但河道流量和流態與調水前也有很大的改變,對漢江中下游地區特別是xx市的水資源綜合利用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爲此建設水資源綜合利用工程十分必要。

1、北壩泵站

國家實施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將會對漢江中下游的灌溉、供水、航運和河道內生態用水條件,發生較大變化,擬採取工程措施進行補償。我市引取漢江水的澤口閘上游水位將會下降0.6~1.37m,達到或超過設計流量的機遇約爲33%,擬興建北壩泵站工程補償。

擬興建北壩泵站工程居漢江右堤130+270處,爲堤後式泵站,設計流量30m3/s,提取漢江水源,用以補充澤口閘因南水北調後引進水量的不足;擴洗泵站至仙下河長1.2km的渠道,爲泵站的輸水乾渠,並恢復因擴疏渠道而損壞的交通工程和水閘工程。整個工程約需投資5000萬元。

2、東荊河水資源調配工程

南水北調之後,漢江水位下降,澤口閘可引流量減少,興建徐鴛口泵站提水補充,這將給南乾渠供水帶來一定影響和增加用水開支。東荊河在引江濟漢工程中興建3座橡膠壩控制擡高水位,東荊河沿線引水條件有所改善,充分利用東荊河水源補充南乾渠供水,用以滿足南乾渠下游用水需要和減少用水成本,將其納入xx市“十四五”期間研究和建設的重點項目之一。

引江濟漢乾渠調水入東荊河,設計4-10月間補水流量100m3/s,相應東荊河田關閘水位29.97m,最大流量110m3/s,多年平均補水量6.1億m3。設計橡膠壩上游水位:馬口28m,馮家口26.5m,黃家口26.6m。據此,我市東荊河沿岸涵閘的上游水位均比原設計水位有較大擡高,可引進流量均有增加,水源、水位也較穩定,不僅可以滿足東荊河沿線農田的灌水需要,而且可以調水到南乾渠。

1)姚嘴閘調水工程姚嘴閘位於荊左堤69+000處,底高程26.0m,馬口橡膠壩運用時,該閘上游水位約爲28.88m,可引進流量8m3/s。擬將姚嘴閘擴寬至4m,閘底高程改爲25.0m,可引進流量22m3/s,用以解決九合垸農場、陳場鎮及通海口閘以上地區的需水問題。其輸水渠道擬從姚嘴閘起,經姚橫渠至王橋入小陳河,在陳場入楊陳渠,由楊陳閘入南乾渠,計需擴疏渠道長15.2km,興建王橋閘,加固小陳河節制閘及其渠道的恢復工程等。除姚嘴閘擴建納入東荊河除險加固工程之外,還約需資金1320萬元。

2)邵沈渡閘調水工程邵沈渡閘位於荊左堤95+750處,閘底高程24.5m,孔寬3m,設計排水流量10.1m3/s,爲排灌兩用閘。當馬口橡控制運用時,該閘上游水位約爲28.37m(自流排水失效),可引進流量16.4m3/s。初擬利用邵沈渡閘溝至鐵泥新開渠道至向河壩連青南渠,由張堤倒虹管注入南乾渠,渠道全長5.4km,其中:新開渠道長1.8km,疏擴渠道長3.6km,興建2座建築物,約需投資234萬元。

3)聯豐低閘調水工程聯豐低閘位於荊左堤100+870處,閘孔寬4m,底高程23.5m,設計排水流量16m3/s,系以排水爲主兼顧灌溉涵閘。當馬口橡膠壩控制運用時,該閘上游水位約爲28.27m(自流排水失效),約可引進流量27.1m3/s。初擬疏擴聯豐閘溝至宋新場長2km的南灌渠,改擴建宋新場西乾渠渠首節制閘,疏擴宋新場經楊橋抵玉帶河長3.5km西乾渠,興建穿時北河的楊橋倒虹管,由玉帶河經通玉閘注水入南乾渠,約需投資820萬元

4)馬口閘調水工程馬口閘位於荊左堤114+570處,在馬口橡膠壩上游約300m,閘孔寬2m,閘底高程24m,馬口橡壩控制運用時,可引進流量11.3m3/s,利用張楊灌渠往北經通玉閘注水入南乾渠,往東輸水抵楊林尾泵站電排河。張楊灌渠已進行分段整治,可滿足過流要求,但存在的問題是xx至楊林尾公路在段灣過張楊渠時系運用直徑1米的涵管過流,遠遠不能滿足過水要求,因此需要在張楊灌渠上新建一座過水閘。約需投資250萬元。

5)馮口閘調水工程馮家口閘位於荊左堤143+570處,在馮家口橡膠壩上游約900m,閘孔寬2.5m,閘底高程22.5m,馮家口橡壩控制運用時,可引進流量13.2m3/s,。計劃在沙湖泵站出水河右堤的石山港興建一座涵閘,將馮家口閘引進的水源輸入出水河後,由出水河左側的主灌閘引入下保豐垸,並可經沙湖泵站通順河倒虹管引水灌溉紅旗垸。約需投資250萬元。

6)四方河口泵站調水工程

爲解決紅旗上垸6萬畝農田的灌溉問題,擬在四方河入口處新建四方河口泵站,提取通順河的水入汪州渠,彌補汪州渠水不足。泵站裝機爲3*155kw,計劃投資600萬元。

綜此,利用上述6座閘站調水入南乾渠,約需投資3474萬元,用以彌補南乾渠下游的用水需要。4.2.3飲水安全工程

近年來,xx市通過國家補貼、地方政府自籌和村級自籌自建等方式,共投資4.5億元,解決了全市96.5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十三五”後期將通過新建鎮中心水廠、水廠擴容的方式解決剩餘6.5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目前的中心城區兩座水廠的供水量只供給城區居民,隨着xx市經濟建設的蓬勃發展,城市建設重心逐漸向鄉鎮轉移,由於各鄉鎮現有水廠均以地下水爲水源,供水水源單一,且存在地下水源污染的安全隱患,供水水質無法保證且能耗較大,造成供水成本上升。同時各鎮水廠分佈較爲分散,難以統一管理,現有供水系統的規模及格局已難以適應發展的要求,供水水量遠遠不能滿足因供水範圍擴大後的居民正常的生產、生活需要,更不能滿足今後城鎮的經濟發展需要。因此,本着規模化、集約化供水的原則,擬在中心城區以外的仙西片區,新建一座水廠(主要包括毛嘴鎮、鄭場鎮、三伏潭鎮、剅河鎮、陳場鎮、通海口鎮、九合垸),以漢江水爲水源,水廠總規模爲10萬m3/d,2025年工程建設規模爲5萬m3/d;仙南片區新建一座水廠,以東荊河水爲水源,遠期規模爲5萬m3/d,2025年工程建設規模爲2萬m3/d。“十四五”期間擬投資22351.26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5646萬元,省級投資2235萬元,地方自籌6705萬元老派。4.2.4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

1、澤口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

澤口灌區爲大(i)型灌區,於1958年冬開始興建,經過不斷配套完善,形成了現有的防洪、排澇、灌溉三大工程體系。灌區建成五十多年來社會經濟效益十分顯著,使昔日“沙湖沔陽州、十年九不收”的地區逐漸變成了湖北省重要的商品糧、棉、油、豬、魚、蛋生產基地之一,爲灌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但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進步和供用水環境的發展變化,水工程設施及供水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對水利的需要不相適應。

國家爲了恢復和改善灌區的灌溉排水條件,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爲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保障和支撐作用,自1998年起,至2019年止國家安排資金進行了17個年度的建設,改善了灌區的灌排條件,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但由於灌區規模較大、涉及範圍較廣、建設年限較長且投入有限,現仍存在着設計施工標準不高、工程配套不完善、灌排標準不高、水資源浪費較嚴重、管理體制不順等問題,以致灌排保證率仍不高,旱澇災害還很嚴重,制約了灌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還需加大投入,對澤口灌區進行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

澤口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需要的投資多,在短時間內難以完成,故按照先急後緩、突出重點的原則選定“十四五”期間的建設項目,重點解決淤塞嚴重的干支渠輸水“卡脖子”問題,整治渠坡垮塌現象。同時解決主要干支渠的建築物帶病、超設計標準運行問題,改造、整修主要干支渠的渠系建築物中一批病險工程等,約需投資20000萬元。

2、洪北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工程

洪北灌區位於杜家臺分洪道以北,耕地15.59萬畝,魚池2.59萬畝,屬重點中型灌區。該灌區從1957年建成鄢灣閘開始,經過幾十年的不斷建設,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澇、灌溉三大工程體系,爲灌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巨大的工程效益和社會效益。但因工程興建的時間久遠,存在着設計標準不高,水工建築物毀損嚴重;機電設備老化、陳舊;溝渠淤塞阻流;工程配套不全,灌排不分,以致灌溉水利用係數不高、澇旱災害頻發,制約了灌區經濟的發展。

爲了使灌區水利工程設施能適應灌區經濟發展的進程,2009年6月,xx市江漢設計諮詢有限公司編制出《xx市洪北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申請設計報告》(可行性研究報告),擬疏挖幹、支渠10條,長49.41km,其中襯砌長度12.7km;疏浚幹、支溝7條,長75.11km,其中襯砌長4km;重建泵站14處;整險加固更新改造泵站3處,總裝機31臺套,總容量2020kw;重建渠系配套涵閘31座,倒虹管2痤,整修涵閘1座,計需投資7150萬元,在“十四五”期間安排投資2000萬元對該灌區進行建設,請國家給予投資扶持,以保灌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馮保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工程

馮保灌區位於市境東南部,地處東荊河以北,通順河以南,耕地面積5.33萬畝,魚池3.46萬畝,爲重點中型灌區。灌區從1970年建成馮家口閘開始,經過幾十年的不斷建設完善,形成了防洪、排澇、灌溉工程體系,爲灌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保障和支撐作用。但因建設年代久遠,且受歷史條件所限,以致工程設計建設標準不高,毀損嚴重;機電設備老化、陳舊;溝渠淤塞、水流不暢,加上沙湖泵站的興建打亂灌區的灌排系統,下區引水困難等,制約了灌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009年6月,xx市江漢設計諮詢有限公司編制出《xx市馮保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申請設計報告》(可行性研究報告),擬疏挖幹、支渠6條,長44.6km,其中襯砌長5.65km;疏導干支溝5條,長25.93km,其中襯砌長2km;新建泵站2處,裝機6臺套,容量330kw;重建泵站1處,改造泵站5處,總裝機13臺套,容量805kw;新建沙湖泵站出水河右堤的石山港西閘,將馮家口閘引進的東荊河水注入下保豐垸;重建涵閘22座等,需投資2999.42萬元,在“十四五”期間安排投資600萬元對灌區進行建設,請國家給予投資扶持,以保灌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民垸灌區

處在東荊河民垸灌區有重點中型灌區聯合垸和一般中型灌區天星洲垸、天合垸及劉家垸,4個民垸灌區共有耕地10.9萬畝,取東荊河水灌溉,排水入東荊河。因缺少資金來源,現有的防洪、排澇、灌溉體系雖然初步形成,但標準不高。

爲了充分利用該4個民垸的土地資源,擬在“十四五”期間安排投資500萬元,將骨幹排灌溝渠進行疏導,主要涵閘進行整險加固。4.2.5、節水灌溉工程

自20世紀60年代起,xx市在興建大中型骨幹工程的同時,開展了大規模地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爲農田排灌保收、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起到了保障和支撐作用。但由於建設年代久遠,建設標準不高,加上受資金所限和缺乏管護等因,以致效益銳減,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

根據xx市農村水利綜合規劃,2008~2025年,全市進行小型水利建設106.9萬畝,總投資79037.4萬元,“十三五”期間進行小型農田水利建設6萬畝,預計完成投資5219萬元。爲了加速農村經濟發展,確保糧食生產安全,擬在“十四五”期間對5萬畝糧食生產基地進行農田水利建設,約需投資5000萬元。對1萬畝糧食生產基地進行高效節水灌溉建設,約需投資1000萬元。

同時,採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辦法,集中建設高標準農田,“十一五”和“十三五”進行小型農田水利重點建設14萬畝,預計完成投資14636萬元。擬在“十四五”期間對通海口項目區、陳場項目區、郭河項目區、楊林尾項目區進行集中建設。整治河道16條長144.3km,治理河段14處,計劃投資13100萬元。通過小農水重點縣建設改善灌溉面積12萬畝,小農水重點縣項目區灌溉水利用係數達到0.7。

4.2.6水資源及水生態與環境保護工程

1、河流、湖泊、溼地生態修復

1)漢江中下游生態修復治理與生態補償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對漢江中下游的生態有一定的影響,對漢江下游的生態進行恢復與保護,通過河坡治理、植被修復等措施,使漢江的生態環境得到較大的改善,約需要投資20000萬元。擬在“十四五”期間投資10000萬元。

同時,南水北調工程實施後,漢江中下游水資源現狀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雖然進行了引江濟漢補償,但河道流量和流態與調水前也有很大的改變,使漢江中下游地區特別是xx市的生態環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水環境容量損失、生態功能價值損失、生產性損失和社會性損失等方面。爲了使區域生態環境恢復原有功能,向好的方向發展,有必要實施南水北調生態補償工程。擬在“十四五”期間對漢江沿岸的泵站涵閘和引江渠道進行改造,對農業供水設施運行成本進行補償,預計補償投資13750萬元,其中泵站、涵閘改造投資5000萬元,農業供水設施運行成本補償費6750萬元,引江渠道改造2000萬元,

2)湖泊生態修復與治理工程擬在“十四五”期間對區域內的五湖、排湖、騎尾湖等10個湖泊進行生態修復與治理,採用水網連通的措施治理,通過河湖疏浚、水生態修復與保護等工程措施,形成水系、河湖的有機聯繫,使水環境污染和水生態破壞得到有效控制,水生態系統得到逐步修復。共治理湖泊水面面積14.23km2,約需投資56000萬元。

2、水源地建設、水資源保護

1)城區水源地保護對工業污染源進行綜合治理,搬遷2000人;興建港口碼頭,保護地表水源地;增建應急備用水源地,建設取水口、水處理設施。

2)水質監測網絡組建水質3級站監測發報系統,設置通順河、通州河、仙下河等河流的地表水、地下水監測點21個,沙湖、陳場、鄭場、胡場、長埫口5處地下水監測站,配備人員、交通工具、監測儀器設備等。

以上水資源保護項目共需投資8000萬元,擬在“十四五”期間投資5000萬元,請國家投資2500萬元,省投資500萬元,xx市自籌2000萬元。

3)水源地建設工程爲了保護地下水資源,防止過度開採地下水,同時也爲了保護當地人民身體健康,擬定建設三個大型水廠,取用地表水,主要取水質較好的漢江及東荊河水。擬定在三伏潭、陳場、楊林尾三個鎮興建水廠,供應全市除市區及市區附近鄉鎮外的所有用水,計劃“十四五”期間投資5000萬元,請國家投資2500萬元,省投資500萬元,xx市自籌2000萬元。

同時,爲防止城區唯一水源地漢江被污染的緊急情況下出現供水問題,擬定在中心城區建一座備用水源水廠,規模爲10萬m3/d,供水範包括市區、長埫口鎮、西流河鎮、彭場鎮、張溝鎮、胡場鎮。當漢江水源被污染的情況下,不取用漢江水仍能保障城區生活生產用水。計劃在“十四五”期間投資6000萬元,請國家投資3000萬元,省投資600萬元,xx市自籌2400萬元。

3、水系聯通工程

採用水網連接的工程措施,將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未用作排灌的古河進行清淤,整理河坡,興建進出水涵閘,使其“水清、岸綠、河暢、景美”,改善人居環境,構建人水和諧。計劃在“十四五”期間治理玉帶河長57.4km,鳳凰河長34km,西流河故道長15.2km,西河長12km和蘆林湖長9.2km,共計長127.8km,約需投資3500萬元。

大力加強城區內河流、湖泊的修復工作,通過水系聯通、水生態修復與保護等工程措施,形成水系的聯繫,使水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水生態系統得到逐步修復,重點水域基本實現調水、引水、補水以及監控的現代化管理。同時結合小流域綜合治理、城鎮綠化美化、水利工程的綠化美化等工程項目,使人與環境、生物與環境、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達到持續的協調統一,約需投資1000萬元。

4、水土保持工程

據統計,我市目前共有輕度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積256km2,擬在“十四五”期間結合小流域綜合治理、城鎮綠化美化、水利工程的綠化美化等工程項目,採取溝渠整治、道路建設、種植水土保持林、經濟果木林、種草等綜合措施,治理通順河、通州河、洛江河及城區、鎮駐地等面積46km2,約需投資500萬元。

4.2.7水利綜合管理

1、水利信息化建設

遵循“統籌規劃、國家指導、統一標準、聯合建設、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的指導方針,充分利用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手段,逐步建立起能使xx水利與xx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能有效提升水利對社會發展貢獻的水利信息化體系,更好地爲水利現代化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在“十四五”期間,擬建設採集系統、公用信息平臺、應用系統和安全系統。其主要內容包括:

1)建設xx水環境監測分中心根據市級實驗室配置標準監測儀器設備。初步開展水生態監測,逐步開展重點河段、重要水源地水質自動監測;提高水質監測技術準備水平和應急反應能力;

2)建成較完善的防汛抗災指揮系統包括市級防汛抗災數據中心,水情分中心、工情分中心、工情采集站、旱情采集站、移動旱情采集站、墒情站、擴展完善市鎮二級水利防汛抗災網絡系統,開發完善雨情信息服務等13個應用系統。

3)建設水文水資源數據庫建立監視、會商、預警系統,實時動態反應重點流域、區域、河流、湖泊的汛情、旱情、水生態變化情況,加強水文監測信息深加工,提供及時的水文信息成果服務。

以上項目約需投資3850萬元。

2、其他專項工程

1)水利科研設施建設興建水利科研基地及配置設備,包括土工試驗室、結構實驗室、材料實驗室、辦公室、圖書室、資料檔案室等,購置儀器設備;在胡場鎮洗腳湖地區興建灌溉試驗站和徑流實驗站,爲科學治水、管水提供可靠數據。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約需資金1515萬元。

2)人才培訓及科研教育興建人才培訓中心,實施科教興水、人才強水戰略,爲水利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擬進行洪水風險管理、漬澇災害治理對策、水資源管理、初始水權、分蓄洪區管理、抗旱應急預案等的研究,本項工作約需資金720萬元。

3)水利改革與能力建設完善鄉鎮基礎設施和水利執法機構設施建設,配套相應的辦公場所、辦公硬件設備和辦公軟件;建設抗洪搶險和排澇抗旱服務中心;進行水價改革和管護體制改革,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公益優先、分類指導、改革創新”的原則,全面推進水利設施管護機制改革工作,成立了農民用水者協會,不斷提高工程管護水平,加強終端水價改革,促進節水增效。制定行業用水定額等,約需資金530萬元。。

據上述初擬規劃,“十四五”期間需總投資310453萬元,按目前的投資政策,請求國家投資189011萬元,省配套資金40221萬元,地方自籌81221萬元,方能保證規劃順利實施。5規劃保障措施5.1健全水法規體系

根據《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法規和省制定的配套法規或實施細則,依法治水,依法行政,保障水利建設和管理實現法制化、規範化。加強水法規宣傳教育,切實實施《行政許可法》,依法履行水利部門的各項職能。健全行政執法體系建設和監督機制,規範水事行爲;完善水利突發性事件應急機制,加強邊界水事糾紛調處力度,強化水行政執法,提高執法水平。加強社會管理,加快法治水利建設,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製度保障。5.2強化制度保障

理順管理體制,積極推行水資源統一管理和城市水務一體化管理。按照區域協調發展、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建立流域、區域、城鄉水資源統一配置和調度管理制度,強化城鄉水務管理,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從供水向需水管理的轉變,建立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以總量控制爲核心,切實抓好水資源配置,加快制定流域、區域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取水許可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完善管理機制,健全規章制度,增強管理能力,提高管理效率。5.3增加水利投入

依據國務院《關於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和《水利產業政策》,合理劃分政府和市場的事權,明確各類水利工程的投資主體。對防洪工程、生態建設等公益性水利工程,完善以公共財政爲主渠道的水利投資體制,建立政府穩定的財政投入機制;對兼有公益性和經營性的水利工程,建立財政投入和社會融資相結合的投融資體制;對以經營性爲主的水利工程,要通過政府注入資本金、批准特許經營權,放寬社會資金參與水利建設的限制條件和提高回報保障等措施,鼓勵外商、社會各界及企事業單位、個人積極參與投資建設和運營,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努力拓展新的資金渠道,建立長期穩定的水利建設投入機制。要堅持分級辦水原則,保證地方配套資金足額到位,加強水利資金使用管理,確保資金安全,最大限度地發揮投資效果,提高投資效益。5.4注重培養人才

建立水利科技創新體系,積極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探索新理論、新方法、新模型,重點抓好防洪、節水、水資源保護、抗旱排澇、水環境治理等領域水利關鍵技術研究。健全水利科技推廣機構,增加科技投入,完善水利質量技術監督體系和水利技術標準體系,全面開展水利計量認證和生產許可證管理。按照“數字水利”建設要求,積極開發工程規劃、優化設計、建設管理、防洪決策抗災減災等應用軟件系統,加快水利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步伐。

大力實施和推進水利人才戰略,完善水利人才資源開發和教育培訓工作體系,積極推進水利幹部制度改革和事業單位聘用制改革。圍繞水利發展目標,以高層次水利人才隊伍建設爲龍頭,以水利人才能力建設爲重點,增加人才總量,提高人才素質,調整人才隊伍結構,加強教育培訓,加快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步伐,建立一支與水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高素質水利人才隊伍。

2022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內容 十四五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 篇二

同志們:

今天是臘月二十七了,臨近過年知道大家的心思都已經放在過年上了,但經過鎮黨委慎重研究,決定召開此次會議,這是鎮黨委對黨建工作和村十四五發展的重視,也是鎮黨委對,希望各位聽一聽、學一學,看一看、比一比,高質量完成此次會議。

剛纔,我們逐一聽取了各鄉行政村黨建工作責任制述職和十四五發展規劃報告。從述職情況看,大家對黨建責任制的認識比較到位,工作舉措務實管用,成效也十分明顯,特別是大家能夠結合自身實際,制定了具體的十四五規劃,必將在新徵程裏推動黨建工作和社會事業發展再上新臺階。大家在發言中,鎮長xx、副書記xxx和紀委書記xx等分別作了針對性的點評,對進一步落實管黨治黨責任、突出從嚴治黨重點、全面推進基層黨建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指導性,會議開得很好,達到了總結工作、問診問題、傳導壓力的目的。希望各黨組織書記要認真按要求抓好貫徹落實,特別是要對點評的要求舉一反三,紮實進行整改落實,確保問題有效解決,實現黨的建設高質量推動經濟發展高質量。藉此機會,我再講三點意見。

一、把握新機遇,開啓新徵程,在十四五中大展宏圖

剛剛閉幕的縣第十x屆人民代表大會第x次會議科學分析了我縣面臨的發展形勢和機遇挑戰,確定了“x基地、x節點、x示範”的“四大定位”,即建設全國重要的新材料產業創新綠色發展示範基地、xx國家物流樞紐重要節點、全省現代農業發展示範區、xx近郊生態文化旅遊示範區,明確了2035年遠景目標和十四五規劃思路,擘畫了我縣未來一段時期的發展藍圖。對我們而言,xx是xx都市羣中是xxx發展軸的重要節點,是打造xx物流樞紐中的重要區域,是我縣建設近郊生態文化旅遊示範區的關鍵環節,更是我縣以城帶鄉、推動產城融合的核心地段。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只要我們在鎮黨委堅強領導下,錨定目標不放鬆,始終保持戰略定力,正視矛盾、直面困難,勇於擔當、務實重幹,辦好自己的事情,就一定能夠在今後的發展中育先機、開新局。

二、堅持黨的領導,強化黨建引領,推動黨建高質量發展

一是要提高認識,強化黨建工作的政治觀念,提高黨建工作者的整體素質。要圍繞強化政治引領、思想引領、組織引領、作風引領等5個方面,把基層黨建工作做到廣大羣衆關心的熱點上,放到作風的改進上。我們鎮在村居工作巡視中,發現各村或多或少都存在或思想態度、或工作作風、或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問題,這說明了過去一段時間內你們沒有把工作做到工作重點上、作風改進上,新一屆支部換屆後希望你們通過日常工作、巡視、評議、學習,形成工作上互相滲透,相互促進,你追我趕的局面,推動黨建工作的發展。二是要深刻認識新時代、新思想對基層黨建工作的新要求。要充分認識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性和黨員的重要職責,把“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也在基層”這句話記在腦中,印在心上,樹立“理直氣壯抓黨建、盡心盡職促黨建”的思想,不斷增加基層支部的親和力與號召力,現階段,我鎮x個村的陣地建設已經全部建好,大家要充分利用好這個陣地、這個平臺,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活動,把羣衆吸引到黨羣服務中心來,凝聚到黨的工作和事業上來,要堅持虛工實做,以黨建實效去推動發展成效。三是要加強管理,健全黨建工作機制。各村支部書記要切實負起黨建第一責任人的重任,把黨建作爲整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統籌安排,定期研究,各支部要切實提高“三會一課”質量,落實談心談話、民主評議黨員和主題黨日等制度,堅持和完善重溫入黨誓詞、黨員過“政治生日”等政治儀式,使黨內生活莊重、嚴肅、規範。同時,各支部也要把握好“雙推雙評三全程”的黨員發展要求,嚴把黨員進出口。

三、當好領頭羊,做好引路人,在鄉村振興中展現擔當

羣衆富不富,關鍵在支部。支部強不強,要看領頭羊。一個村要想有一個好的發展離不開一個強有力的支部和有幹勁、有闖進的支部書記。支部書記作爲“關鍵少數”,直接影響着支部的發展的“成色”,也影響着支部隊伍、黨員、羣衆對支部建設的積極性、能動性。可以說,一個好的支部書記能直接改變整個支部、村的整體風貌,也能改變全體黨員、羣衆的整體面貌,對鞏固黨在農村的領導地位,牽着農村發展的“牛鼻子”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支部書記要做到:一是強化理論武裝。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學在平常、學在經常,學習黨的理論知識、學習羣衆的“農民智慧”,學習先進典型的做法精神,不斷補充思想之鈣,夯實幹事創業的思想基礎。二是強化廉潔自律。堅決貫徹落實黨規、黨章、黨紀,不斷強化廉潔意識,切實轉變工作作風,以身作則,嚴於律己,自覺抵制各種不良風氣,嚴格遵守廉潔自律各項規定,做到“六個不準”。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對職責範圍內的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堅持原則,鐵面無私,敢抓敢管,並堅決支持執紀執法機關嚴肅查處違紀違法案件,堅決與腐敗現象和不正之風做鬥爭。三要強化爲民意識。人民是我們黨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作爲支部書記就要在爲民服務上做表率,同羣衆同甘共苦,堅持權爲民所用、情爲民所繫、利爲民所謀。只有這樣才能和廣大羣衆同心同德、和睦相處。在具體工作中,要繼續把黨和廣大人民羣衆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凡是涉及羣衆利益的事情,都應該充分聽取羣衆意見,誠心誠意爲羣衆辦實事、盡心盡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時時同民意對錶,事事向民心聚焦。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同志們,一年來的實幹和成績讓我們更加篤定,一年來的汗水和努力使我們收穫頗豐,希望大家堅定信心,鼓足幹勁,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水寨新徵程,努力在十四五開局之年中奮發有爲,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100週年。

謝謝大家!

2022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內容 十四五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 篇三

2020年1月18日至22日,無錫市十六屆人大五次會議、政協十四屆五次會議隆重召開。47名擔任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的農工黨黨員,肩負全市人民和農工黨黨員的重託,以飽滿的政治熱情、強烈的責任擔當、良好的精神狀態,參加年度盛會。農工黨無錫市委緊扣“高質量發展”核心要義,聚焦“健康無錫”“美麗無錫”建設工作主線,充分發揮在醫藥衛生、人口資源和生態環境界別內人才薈萃、智力密集、聯繫廣泛的優勢,積極參政議政,認真履職盡責,爲無錫譜寫“強富美高”新篇章、奪取現代化建設新勝利,貢獻智慧和力量。

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圍繞醫藥衛生、生態環保主界別特色,農工黨無錫市委集中議題,向政協會議提出了7件集體提案:《關於加快推動我市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關於積極開展全民健身打造健康無錫的建議》《關於加強我市民營企業職稱工作指導的建議》《關於加強無錫經濟開發區生態環境保護的建議》《加強農村慢性病干預推進健康無錫建設的建議》《關於加強我市高等院校結核病防治”等多個方面的建議》。

湯忠元副主委代表農工黨市委在政協第二次全體會議上,作了題爲《錨定先進精準施策加快推動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大會發言。發言指出,無錫市緊跟國家戰略,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迅猛,但在環保、研發、載體、人才等方面,還存在制約因素。爲此建議:要以編制“十四五”規劃爲契機,從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提高整體研發能力、引導產業合理佈局、加快高端人才培養、重視向上爭取政策等多個方面着手,補短板促提升,加快培育生物醫藥產業集羣,打造生物醫藥創新生態圈,早日把無錫建設成爲長三角乃至全國的現代化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高地。

在政協大會組織開展的四項大組討論中,市政協副主席、農工黨市委主委韓曉楓主持了“增進百姓福祉 創造幸福新生活”大組專題討論會。童偉峯委員、錢玲委員參加“建設美麗無錫打造城鄉新生態”大組專題討論並作發言交流,他們以城鄉人居環境改善提升爲出發點,分別從規範城市房屋徵收,鄉村振興規劃編制的兩個具體角度出發,指出焦點矛盾問題,提出舉措建議,爲“美麗無錫”建設獻智出力。張亞菁委員參加“增進百姓福祉 創造幸福新生活”大組專題討論會,在交流發言中,就全市公共體育健身器材面臨的“無人管、無錢管、無權管”共性問題,在落實主體責任、加強宣傳指導、加強廠家監管、加大保障力度等方面提出了具體建議。

兩會期間,農工黨界別的委員代表們認真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討論市委書記黃欽、杜小剛市長所作重要講話,積極參加分組討論交流,提交個人建議案和個人提案數十篇。提案建議案內容主要涉及醫藥衛生、教育養老、生態保護等多個方面,既有水環境治理保護、醫藥產業升級、美麗鄉村建設等宏觀政策建言,也有加強社會衛生事業、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老城區改造等民生熱點建議,體現了委員代表們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良好的參政議政水平。

無錫市政協對2020年度履職工作,以及“立足本職促發展,當好委員獻良策”主題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先進集體、先進個人和優秀成果進行了表彰。市政協委員農工、社保聯繫小組獲評“先進委員聯繫小組”;楊國強、王興栽、胡玲卿、葛煥青等4人獲評“優秀市政協委員”;錢玲、張亞菁、楊國強等3人獲評“優秀民主監督員”;《加強長期照護體系建設完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推進醫養深度融合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等2項提案獲評“優秀集體提案”;錢玲、石國洪等委員提交的2篇提案獲評“優秀個人提案”;《建議充分運用動漫、卡通形式推動我國中醫藥“走出去”》等3篇稿件獲評“優秀社情民意”;農工黨市委提交的《聚力穩就業託底保民生積極防範化解就業領域風險》報告榮獲“優秀調研成果三等獎”。

參會的農工黨委員代表紛紛表示,參加此次大會,對取得的優異成績倍感振奮,對無錫未來發展充滿信心。今後,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不忘合作初心,繼續攜手前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一張藍圖繪到底,並肩奮進新徵程,爲無錫勇做全省“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排頭兵,譜寫“強富美高”新篇章、奪取現代化建設新勝利而共同奮鬥

2022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內容 十四五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 篇四

爲做好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的準備工作,根據省人大常委會工作要求,省人大常委會組織開展了我省“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調研。主要情況如下:

<>

一是“十三五”主要預期目標完成情況良好。37個主要預期指標中的16個已提前完成,15個預計能夠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016年—2019年分別增長12.4%、11.4%、11%和9.9%,前四年年均增速爲11.1%,預計五年年均增長可實現超過規劃目標。

二是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突破萬億元,建成10個超千億產業集羣(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15%。物流業、金融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6.8%、6.2%,成爲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互聯網經濟發展迅猛,電子商務交易額位居全國前列。

三是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大跨越,高速公路、鐵路等現代化綜合交通網絡基本形成。生態省建設力度持續加大,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國前列,森林覆蓋率等指標持續位居全國首位。

四是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城鄉居民收入有較大增長。多層次的城鄉養老保險體系和醫療保險體系基本形成,普惠型社會救助制度基本建立,社會保障水平顯著提高。教育、醫療、文化、衛生、保障性住房等基本民生需求有很大改善。

<>

(一)關於編制工作。

省政府對規劃編制工作高度重視,組織有力、推進有序。去年底前完成22個規劃前期重大課題研究。今年5月完成《“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基本思路》,並啓動了27個省級重點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先後兩次向省人大財經委提交規劃綱要過程稿。近期,將並徵求我省各方面意見。

(二)關於規劃綱要。

省發改委向省人大財經委提交的規劃綱要過程稿,指導思想明確,基本思路清晰,框架結構比較合理。

一是發展目標體現了應有站位。

二是主要指標體系有較大創新。

三是主要舉措保障有力。

<>

規劃編制工作要堅持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統一,深入分析和着力破解制約發展的瓶頸因素和短板問題,進一步完善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重大項目的策劃,並相應對規劃綱要的體例、結構等作必要的完善。

(一)強化創新理念對我省發展全局的引領作用。

(二)着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取得突破。

(三)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放在更加重要位置。

(四)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和創新。

2022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內容 十四五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 篇五

據介紹,《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簡稱《綱要》),已經天津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准,市人民政府已正式印發實施。

《綱要》對今後五年天津市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全面部署,爲開啓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徵程擎畫宏偉藍圖。

據瞭解,《綱要》主要包括三大板塊,共16章,約6.4萬字,不僅全面總結了本市“十三五”時期發展成就、新發展階段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2035年遠景目標、“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及主要目標指標,更分領域闡述了本市“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13項重大戰略任務。

一是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

主動服務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雄安新區建設,增強服務輻射功能,基本實現“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

二是着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優化創新生態系統,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打造自主創新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主要策源地。

三是堅持製造業立市。

大力引育新動能,着力構建“1+3+4”現代工業產業體系,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發展,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建設製造強市。

四是努力建設“兩個中心”。

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加快培育內需體系,以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努力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區域商貿中心城市。

五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夯實市場經濟基礎性制度,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爲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

六是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提升城鄉融合發展水平。

七是完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

加快交通強市建設,強化水安全保障,構建現代能源體系,全面打造數字天津,高質量推進城市更新改造,加快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支撐。

八是構建雙城發展格局。

構建“一市雙城多節點”的城鎮功能空間格局,建設緊湊活力“津城”和創新宜居“濱城”,加快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補、協同高效的城市空間發展格局,打造高品質生活空間。

九是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促進文旅融合發展,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

十是加快建設美麗天津。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強化生態環境治理,完善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美麗天津。

十一是提升人民羣衆生活品質。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加快社會事業補短板,提高就業收入和社會保障水平,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紮實推進健康天津建設,促進人口全面均衡發展,讓城市更有溫度、人民生活更美好。

十二是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天津。

把安全發展貫穿於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統籌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強化城市公共安全保障,推動應急管理現代化,提升城市本質安全度。

十三是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加快建設法治天津,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022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內容 十四五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 篇六

多年來,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始終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深入 推進人才強市戰略,以貫徹落實人才發展規劃爲抓手,大力實 施 xx 等重點人才工程,創新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全市人才工作科學化水平得到了提升。

(一)加強宏觀指導,健全人才工作格局。

印發了《關於 進一步加強黨管人才工作的實施意見》,先後頒佈 x 箇中長期人才規劃、x 個人才隊伍專項規劃、x 個重點領域人才規劃,形成了配套協調、科學規範的全市人才發展規劃體系。建立了黨 委和政府領導人才工作聯繫點,加強對重點領域人才工作的指導。

(二)完善政策措施,優化幹事創業環境。

先後出臺《xx 人才資源開發條例》、《xx 人才市場條例》、《xx 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條例》、《關於進一步促進 xx 人才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意見》、《關於加強 xx 人才發展“小環境”建設的意見》、《關於進一步發揮現有人才作用和引進急需緊缺人才 的若干規定》等 x 多項政策法規文件,推動了人才工作的規範化、制度化,努力爲各類人才幹事創業提供良好環境。

(三)推動內引外聯,爲科學發展聚集英才。

各級黨委政 府主動作爲、服務一線,支持用人單位引進急需緊缺人才,促 進重點產業、重點學科和重點項目健康快速發展。市黨委政府 藉助 xx 等重大項目和產業發展需要,柔性引進院士 xx 名、國內外知名專家 xx 名,全職引進博士 xx 名。加強同國內著名高校人才交流合作,與 xx 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與 xx 大學簽署人才合作框架協議,推動 xx 與 x 簽署了“共建研究生社會實踐 xx 試點基地協議”、“共建研究生骨幹地方短期掛職鍛鍊 xx 基地協議”等,開闢了引才的新路子。各縣還搭建校企合作平臺,組織各類企業赴國內高校引才聚才、建立合作關係,取得 了良好效果。

(四)打造創業創新載體,增強人才工作實效。

市黨委政府圍繞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啓動建設了 xx 產業“人才高地”。創建了 xx“人才特區”,進一步增強對高層次優秀人才的聚集效應。大力實施面向 x 國家複合型人才培養工程、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市專家服務團等,不斷增強人才工作的實效性。建 立市科

技創新團隊 x 個,已承擔國家及市科技項目 x 項,取得了一大批新成果,成爲全市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重要力量。

“十三五”以來,市黨委政府共表彰“xx”xx 名,累計投入獎勵專項經費 xx 萬元,在全市營造了濃厚的重才愛才氛圍。

(五)加大育才力度,提升各類人才素質。“十三五”以 來,市組織 xx 萬人次參加了各類繼續教育培訓;組織 xx 個職業工種、xx 人進行了職業技能鑑定,選拔高級工 xx 人、技師 xx 人、高級技師 xx 人;培訓農村實用人才 xx 萬人、農業職業技能人才 xx 萬人、農業專項技術人才 xx 萬人。實施 xx、xx 等人才培養計劃,選派一大批專業技術人才到市、發達地區或國 外科研機構、醫院、高校進行中長期培訓,專業技術人才的素 質和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總結近些年來我市人才隊伍建設的基本經驗,主要有:

一是必須始終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各級黨委在人才工作上只有發 揮領導核心作用,充分履行“管宏觀、管政策、管協調、管服 務”的職責,才能形成推動人才發展的強大合力,確保人才工 作沿着正確的方向前進。

二是必須始終堅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只有堅持解放思想,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才能 樹立先進理念、開闊用人視野,才能解決體制機制性障礙,克 服人才工作中重財輕人、重使用輕開發、重資歷輕業績、急用 現引等問題,才能打造有利於人才發展的環境。

三是必須不斷創新人才體制機制。只有把人才體制機制創新作爲人才隊伍建 設的根本着力點,不斷深化人才工作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健全 人才培養開發、評價發現、選拔使用、流動配置和激勵保障機制,暢通人才在不同地區、不同所有制單位、不同行業之間流動的渠道,纔能有效激發各類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四是必須不斷優化政策環境。經濟欠發達地區只有創新人才政策,增強對人才的服務功能,創造有利於人才發展、施展才能的良好環境,才能形成吸引、聚集各類優秀人才的窪地。五是必須注重發揮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只有充分發揮市場主體重才、引才、用才、育才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人才工作才能健康、可持續發展。只有充分發揮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才能提高人才資源的配置效率, 促進各類人才合理有序流動。

<>

從宏觀上看:

一是人才總量不足、質量不高。我市人才佔 總人口比例爲 x,比全國平均水平低 x 個百分點。具有高級職稱的專業技術人才 x 萬人,高層次科技人才 x 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僅有 x 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在職中青年專家 x 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 x 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在職人選 x 人,與全國各市區特別是發達地區相比,我市高層次人才的比例很低。

二是人才結構、分佈不夠合理。從全市人 才隊伍結構來看,傳統人才多,高新技術人才少;普通型人才 多,產業化人才少;基礎研究人才多,實用型人才少;繼承型 人才多,創新型人才少。從區域分佈來講,人才主要集中在城 市,山區、農村的人才相對較少;從行業分佈來講,人才主要集中在醫療、教育、農牧等領域,而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新材料、裝備製造、生物產業等重點領域的人才非常短缺。調查統計顯示,到“十三五”末,我市能源、化工等 x 個重點領域現有人才 x 萬人、缺少 x 萬多人,其中能源化工缺 x 萬人、裝備製造缺 x 萬人、xx 產業缺 x 多人、新材料缺 xx 多人、現代農業缺 xx 多人。

三是人才工作機制不夠完善。突出表現在人才培養評價機制不健全,培養體系缺乏系統性、規範性和實效性; 人才評價不夠科學,特別對專業技術人才的評價還沒有建立起以能力和業績爲核心的評價體系,評價方法簡單、粗放。人才激勵保障機制不夠完善,受表彰的人往往 “老面孔”較多,對那些正在埋頭苦幹、破繭欲出的中青年人才缺乏激勵;薪酬激勵機制尚未普遍形成,人才價值難以有效體現。人才使用機制缺乏活力,導致人才流向黨政機關的多,出現學非所用、專業不對口現象,帶來人才使用效率不高的問題;一些非公有制企業實行家族式管理,用人唯親不唯才、放手不放心,沒有成熟的用人機制,缺乏人才吸引力。

四是人才觀念落後,人才發展環境不夠寬鬆。一些地方領導和企業存在“引人不如引資”、“引智不如引項目”、“重硬件投入、輕人才投入”等思想觀念,有的還存在重引進輕培養、重所有輕所用的現象,導致人才“引進來、用不好、留不住”。有的崇信“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對引進區外人才比較重視,對本地本單位人才關注不夠。

五是人才工作經費普遍投入不足。市人才資源開發專項資金 xxx 萬元,其中大部分用於人才引進、高層次人才津貼等專項經費, 用於人才資源開發的經費較少。

從具體問題上看:

一是人才市場化配置不暢,人才流通困難。受編制、身份的限制,一些單位急需緊缺的人才引不進來; 一些地方對引進人才在戶籍、社保等方面存在政策“壁壘”, 制約了人才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

二是職稱評聘受限,影響人才穩定。特別是基層科研、文化、醫療、學校等單位,符合職稱評聘條件的專業技術人才較多,但由於受職稱名額限制, 許多人難以評定職稱或職稱晉級,成爲當前影響人才隊伍穩定的焦點問題。

三是人才競爭激勵機制不健全,優秀人才難以脫穎而出。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相對滯後,以業績考評爲核心,以考評定津貼、定優劣、定獎懲的激勵制度尚未建立,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平均主義現象,分配

不能向優秀人才傾斜,不能向關鍵崗位傾斜,導致有事無人幹,有人不幹事。

四是人才資源缺乏與浪費、流失並存。由於地區發展、行業發展不平衡和基層待遇差、發展空間小等,導致人才結構、分佈失衡,產生人才資源缺乏與浪費、流失並存現象。

三、加強我市“十四五”人才工作的對策建議

當前我市人才工作的重點難點問題,成因是多方面的,要 加強頂層設計,綜合分析、整體謀劃,重點突破、統籌推進。

(一)健全人才工作管理體制,形成黨管人才合力。

一是健全黨管人才體制機制。以貫徹落實市《關於進一步加強黨管人才工作的實施意見》爲抓手,進一步完善全市人才工作決策 機制、協調機制和督促落實機制,形成統分結合、協調推進的 人才工作運行機制。健全黨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提高 各級黨政領導班子綜合考覈指標體系中人才工作專項考覈的權 重。充分發揮組織部門牽頭抓總和人才工作協調(領導)小組 各成員單位的職能作用,進一步調動各行業做人才工作的主動 性創造性,形成職責清晰、分工協作的人才工作合力。

二是改進人才管理方式。整合市黨委組織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人才工作機構,組建新的人才工作機構。建立與現代科研院所 制度、現代大學制度和公共醫療衛生制度相適應的人才管理制 度。

三是健全人才發展規劃落實的長效機制。按照市人才規劃 部署,細化工作內容,分年度、有步驟地深入實施,重點圍繞 急需緊缺人才的引、留、用等制定詳細的工作方案,並抓好落 實。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及時研究解決人才規劃實施中出現的 新情況新問題,建立完善的人才規劃實施情況監督、檢查、評估和考覈體系。

(二)完善人才工作運行機制,優化人才發展環境。

一是建立人才發展投入機制。各級政府要優先保證對人才發展的投 入,確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 度。改善經濟社會發展的要素投入結構,較大幅度增加人力資 本投資比重,提高投資效益。研究制定財政稅收、投融資等方 面的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持用人單位、個人和社會多渠道進行人才投入。

二是健全人才合理流動機制。疏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人才相互流動機制,盤活人力資源,激發人才活力。健全人才向基層、艱苦地區、生產一線流動機制,提高農村基層和艱苦邊遠地區人才的津貼標準,在工資、職務、職稱等方面實行傾斜政策。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爲人才在不同地區、不同所有制單位、不同行業之間的流動提供保障。完善市場配置人才資源機制,整合我市各類人才資源市場,積極培育、扶持新型專業人才市場、中介組織,健全人才市場服務標準,形成統一、規範的人才市場體系。

三是完善人才評價發現機制。建立以崗位職責要求爲基礎,以品德、能力、業績爲導向的人才評價發現機制,完善人才評價標準,注重依

據實踐和貢獻評價人才。改進人才評價方式,既突出用人單位評價人才的主體作用,也要注重發揮業內專家在標準制定及評審工作中的作用, 增強評價結果的公信力。研究制定科學、規範、公平的評價規則,確保評價的公平公正。

四是健全人才待遇激勵機制。對做出突出貢獻的本地人才,要給予與引進人才同等待遇;企事業單位選聘的急需緊缺或關鍵崗位上的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探索實行協議工資、年薪工資、項目工資等靈活多樣的分配辦法。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對做出突出貢獻的經營管理人才實行期權、股權激勵。制定高端人才、優秀人才休假療養制度。大力開展“xx”評選活動,對各行各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人才給予表彰獎勵。

(三)推進人才政策創新,激發各類人才活力。

一是完善人才培養開發政策。建立以用人單位爲主體、學校教育與實踐鍛鍊相結合,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整合培訓資源和項目,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重點實施一批人才培養中長期項目。積極開展各類科技、學術交流活動,舉辦高層次的全國性、國際性專業論壇,爲高層次人才學術交流合作創造條件。探索實施“專業技術人才服務企業技術創新行動”,通過保留身份、項目支持、獎勵等方式,鼓勵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服務企業技術創新,逐步向企業集聚。

二是完善穩定與用好人才的關愛政策。大力實施市“xx”工程。完善在 xx 工作的院士、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等人選的津貼發放辦法。適應產業發展和項目建設需要,依託 xx 經濟區建設、xx 扶貧攻堅和“xx”園區建設等工程,重點打造一批人才平臺,盤活人才資源,發揮人才作用。

重視發揮企業用人主體作用,鼓勵企業建設高水平技術中心和高端人才工作站,完善配套設施和政策,爲高層次人才發揮作用創造條件。

三是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引進政策。深入實施市“xx 引才百人計劃”,大力吸引海外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新材料、裝備製造、生物產業等方面的人才來 xx 創新創業,並完善我市長期居留、稅收、保險、住房、子女入學、配偶安置等特殊政策措施。加大引進國外智力力度,支持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機構建立聯合研發基地,推動我市大型企業建立海外研發機構。加強人才開發的國際交流合 作,通過建立產學研聯盟等,加強我市與國外知名院校、科研 院所和跨國企業的交流合作。

四是實施非公有制經濟組 織人才發展專項政策。研究制定加強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人才隊伍建設 的意見,加大非公經濟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激勵力度,引 導專業技術人才到非公經濟組織創新創業,支持高校畢業生到 非公經濟組織中就業。

(四)實施重大人才工程,培養造就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

一是實施人才素質提升工程。加大高技能人才開發投入,重點扶持高中級技工學校、技師學院,加速培養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每年遴選一批企業班子成員及企業監管部門的管理人員,採取合作培訓、外派、委託培養等形式,到國內外大企業、大公司、商務基地或國內發達地區研修或掛職鍛鍊。繼續實施“xx”名校長名醫培養計劃,選拔中國小校長、骨幹醫生到沿海發達省市掛職鍛鍊或研修。

二是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和“ xx ”建設。依託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經濟開發區等優勢特色功能區、產業項目和重點學科,推進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強化動態管理和考覈機制。完善科技創新團隊資助、激勵和保障制度,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團隊凝聚、培養、使用人才的引領作用。推進市能源化工、葡萄產業、設施農業、枸杞產業“人才高地”建設,多領域、多專業、多層次引進一批國際一流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強人才高地建設規劃和落實工作,着力打造 xx 四大“xx”品牌。

從國家“十四五”規劃看建築類央企發展趨勢

在貿易戰的背景下,“十四五”建築行業將面臨更加不確定的外部環境,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更多的潛在的市場風險,將會對建築行業央企的市場經營提出更大的挑戰,建築類央企在“十四五”期間應該朝着業務細分方向更精準,區域佈局更加聚焦,打造“大經營、強經營”的市場化、國際化的市場經營體系。

從國家“十四五”規劃的發展方向來看,“改革創新”依然是主旋律,“十四五期間”國家將圍繞“補短板、促升級、增後勁、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項目,提升基礎設施水平,促進改善生態環境,改善民生,增強企業的創新力和競爭力。

同時,重點圍繞增強企業發展內生動力,激發市場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建築類央企“十四五”期間將圍繞“國際化、市場化、區域化”縱深發展。

國際化——手拉手一起“走出去” 基於國內建築市場的逐步飽和,競爭白熱化的趨勢,各大建築央企國際化步伐將會進一步加速,參與國際競爭,提升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隨着國家政府框架項目的進一步收緊,“十四五”建築央企在國際上面臨的不應該中資企業內部的競爭,而是與國際工程承包商之間的競爭。

從南北船合併的背後邏輯上來看,“十四五”央企改革也將會朝着世界一流的方向縱深發展,堅定不移的推進國際化,依靠技術、質量、資金等綜合實力與國際標杆企業開展競爭,業務同質化的央企將會面臨新一輪的合併,減少海外之間的競爭,不僅要“做大做強”,還要“做強做優”,提升國際化競爭能力。

市場化——佔領細分領域品質至高點 隨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提高,建築業也將會朝着“高品質、高科技、惠民生、強運營”的方向發展,這就要求各大建築類央企尤其是下屬二級單位,作爲國家隊在細分業務領域上做精做優,而不是同質化競爭,爲了短期考覈目標到處打獵,

鱷魚老虎一起抓,忽視建立細分業務核心優勢,則會導致企業長期發展動力不足,即使抓住短暫的政策機遇,後續增長動力也存在嚴重不足。

面臨“羣雄逐鹿”的建築市場,各大建築央企應通過多種形式開展跨領域多方位的合作,解放思想,合作共贏,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合縱連橫,提升綜合項目運作能力,打造細分市場的品質項目。筆者認爲,未來只有具備專項細分領域核心競爭能力的建築企業才能夠實現高質量的持續發展。

而在細分領域的選擇上,“十四五”規劃上一定要開展排查式、系統性的外部市場研究,並充分考慮企業內部的資源能力優勢,內部與外部兩者步調一致才能夠走的更快更遠。

區域化——守住重點優勢區域幾座城 對於建築行業來說,國家的總體規劃、區域規劃、區域政策至關重要,如何緊密結合自身區域情況,開展區域佈局,筆者認爲在守住自身區位優勢的同時適度區域佈局。

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的區位優勢,有些企業盲目加快全國區域佈局,但由於人力資源、資源投入的限制,往往導致區位優勢區域的項目沒有深入挖掘,自身的區位優勢也沒有發揮出來。如何守住自己的“山頭”,充分挖掘自己“山頭”的優質項目,這就要求企業在區域發展上,立足區域長遠發展,站位更高,從政府的角度看待項目,從民生的角度看待項目,解決區域發展的痛點,集合項目前後端的優勢產業

鏈上下游資源,以產業聯盟的方式打造區域生態圈,建設一批惠及民生的高品質大項目。

同時,打造狼性的經營文化,在經營機制改革、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持續深化改革,以提升經濟效益爲核心;針對央企下屬三級企業且主要市場來源於集團內部市場,加大這類企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向外要市場,向外要效益,增強企業內生動力。

2022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內容 十四五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 篇七

第一章發展環境

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發展基礎更加堅實,發展條件深刻變化,進一步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第一節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艱鉅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開拓創新,奮發有爲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國取得重大進展,全面從嚴治黨取得重大成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進一步彰顯。

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萬億元。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級計算、量子信息、“復興號”高速列車、大飛機制造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決戰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蹟。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糧食年產量連續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1億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目標順利實現,區域重大戰略紮實推進。污染防治力度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目標超額完成,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金融風險處置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對外開放持續擴大,共建“一帶一路”成果豐碩。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教育公平和質量較大提升,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城鎮新增就業超過6000萬人,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城鎮棚戶區住房改造開工超過2300萬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應對突發事件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國防和軍隊建設水平大幅提升,軍隊組織形態實現重大變革。國家安全全面加強,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勝利完成,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躍上新的大臺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於世界東方。

第二節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世界經濟陷入低迷期,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能源供需版圖深刻變革,國際經濟政治格局複雜多變,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

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鉅,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

必須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保持戰略定力,辦好自己的事,認識和把握髮展規律,發揚鬥爭精神,增強鬥爭本領,樹立底線思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趨利避害,奮勇前進。

第二章指導方針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牢牢把握以下指導思想、原則和戰略導向。

第一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佈局,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爲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以改革創新爲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爲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第二節必須遵循的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爲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終做到發展爲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激發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完整、準確、全面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構建新發展格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爲安全的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堅定不移擴大開放,加強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強化有利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於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佈局、整體性推進,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堅持全國一盤棋,更好發揮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積極性,着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注重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第三節戰略導向

“十四五”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握新發展階段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現實依據,貫徹新發展理念爲把握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行動指南,構建新發展格局則是應對新發展階段機遇和挑戰、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戰略選擇。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提升供給體系的韌性和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必須建立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加強需求側管理,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必須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破除制約經濟循環的制度障礙,推動生產要素循環流轉和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必須堅定不移擴大開放,持續深化要素流動型開放,穩步拓展制度型開放,依託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必須強化國內大循環的主導作用,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互促共進。

第三章主要目標

按照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安排,2035年遠景目標和“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如下。

第一節2035年遠景目標

展望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臺階,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峯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羣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平安中國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爲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第二節“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長潛力充分發揮,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各年度視情提出,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高於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國內市場更加強大,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力爭投入強度高於“十三五”時期實際,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業基礎更加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5%,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高標準市場體系基本建成,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公平競爭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

——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

——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3.5%、18%,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4.1%,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提高到95%,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

——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國家行政體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發揮,行政效率和公信力顯著提升,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能力顯著增強,自然災害防禦水平明顯提升,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邁出重大步伐。

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爲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第四章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制定科技強國行動綱要,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

第一節整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

以國家戰略性需求爲導向推進創新體系優化組合,加快構建以國家實驗室爲引領的戰略科技力量。聚焦量子信息、光子與微納電子、網絡通信、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現代能源系統等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形成結構合理、運行高效的實驗室體系。優化提升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基地。推進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支持發展新型研究型大學、新型研發機構等新型創新主體,推動投入主體多元化、管理制度現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用人機制靈活化。

第二節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

在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的基礎核心領域,制定實施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集中優勢資源攻關新發突發傳染病和生物安全風險防控、醫藥和醫療設備、關鍵元器件零部件和基礎材料、油氣勘探開發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

第三節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研究

強化應用研究帶動,鼓勵自由探索,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重點佈局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加大基礎研究財政投入力度、優化支出結構,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稅收優惠,鼓勵社會以捐贈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持續穩定投入機制,基礎研究經費投入佔研發經費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建立健全符合科學規律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對基礎研究探索實行長週期評價,創造有利於基礎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態。

第四節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

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大灣區、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強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創新功能。適度超前佈局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提高共享水平和使用效率。集約化建設自然科技資源庫、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網)和科學大數據中心。加強高端科研儀器設備研發製造。構建國家科研論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臺。

第五章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完善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形成以企業爲主體、市場爲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第一節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實施更大力度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普惠性政策。拓展優化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和激勵政策,發揮重大工程牽引示範作用,運用政府採購政策支持創新產品和服務。通過完善標準、質量和競爭規制等措施,增強企業創新動力。健全鼓勵國有企業研發的考覈制度,設立獨立覈算、免於增值保值考覈、容錯糾錯的研發準備金制度,確保中央國有工業企業研發支出年增長率明顯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完善激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

第二節支持產業共性基礎技術研發

集中力量整合提升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平臺,支持行業龍頭企業聯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業上下游企業共建國家產業創新中心,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支持有條件企業聯合轉制科研院所組建行業研究院,提供公益性共性技術服務。打造新型共性技術平臺,解決跨行業跨領域關鍵共性技術問題。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爲創新重要發源地,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鼓勵有條件地方依託產業集羣創辦混合所有制產業技術研究院,服務區域關鍵共性技術研發。

第三節完善企業創新服務體系

推動國家科研平臺、科技報告、科研數據進一步向企業開放,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鼓勵將符合條件的由財政資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許可給中小企業使用。推進創新創業機構改革,建設專業化市場化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經理人隊伍。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鼓勵金融機構發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科技保險等科技金融產品,開展科技成果轉化貸款風險補償試點。暢通科技型企業國內上市融資渠道,增強科創板“硬科技”特色,提升創業板服務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功能,鼓勵發展天使投資、創業投資,更好發揮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和私募股權基金作用。

第六章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方針,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充分發揮人才第一資源的作用。

第一節培養造就高水平人才隊伍

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和科研活動規律,培養造就更多國際一流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後備軍,注重依託重大科技任務和重大創新基地培養髮現人才,支持設立博士後創新崗位。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實施知識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動,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加強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建設數理化生等基礎學科基地和前沿科學中心。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構築集聚國內外優秀人才的科研創新高地。完善外籍高端人才和專業人才來華工作、科研、交流的停居留政策,完善外國人在華永久居留制度,探索建立技術移民制度。健全薪酬福利、子女教育、社會保障、稅收優惠等制度,爲海外科學家在華工作提供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吸引力的環境。

第二節激勵人才更好發揮作用

完善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爲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選好用好領軍人才和拔尖人才,賦予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全方位爲科研人員鬆綁,拓展科研管理“綠色通道”。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爲導向的分配政策,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探索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提高科研人員收益分享比例。深化院士制度改革。

第三節優化創新創業創造生態

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強化科研誠信建設,健全科技倫理體系。依法保護企業家的財產權和創新收益,發揮企業家在把握創新方向、凝聚人才、籌措資金等方面重要作用。推進創新創業創造向縱深發展,優化雙創示範基地建設佈局。倡導敬業、精益、專注、寬容失敗的創新創業文化,完善試錯容錯糾錯機制。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廣泛開展科學普及活動,加強青少年科學興趣引導和培養,形成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提高全民科學素質。

第七章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完善國家科技治理體系,優化國家科技計劃體系和運行機制,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

第一節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

加快科技管理職能轉變,強化規劃政策引導和創新環境營造,減少分錢分物定項目等直接干預。整合財政科研投入體制,重點投向戰略性關鍵性領域,改變部門分割、小而散的狀態。改革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多自主權,推行技術總師負責制,實行“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健全獎補結合的資金支持機制。健全科技評價機制,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務導向型科技項目分類評價制度,建立非共識科技項目的評價機制,優化科技獎勵項目。建立健全科研機構現代院所制度,支持科研事業單位試行更靈活的編制、崗位、薪酬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業間創新資源自由有序流動機制。深入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

第二節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運用體制

實施知識產權強國戰略,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完善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法規,加快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立法。加強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和行政執法,健全仲裁、調解、公證和維權援助體系,健全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加大損害賠償力度。優化專利資助獎勵政策和考覈評價機制,更好保護和激勵高價值專利,培育專利密集型產業。改革國有知識產權歸屬和權益分配機制,擴大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知識產權處置自主權。完善無形資產評估制度,形成激勵與監管相協調的管理機制。構建知識產權保護運用公共服務平臺。

第三節積極促進科技開放合作

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更加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務實推進全球疫情防控和公共衛生等領域國際科技合作,聚焦氣候變化、人類健康等問題加強同各國科研人員聯合研發。主動設計和牽頭髮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發揮科學基金獨特作用。加大國家科技計劃對外開放力度,啓動一批重大科技合作項目,研究設立面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實施科學家交流計劃。支持在我國境內設立國際科技組織、外籍科學家在我國科技學術組織任職。

第三篇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

堅持把發展經濟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推進製造強國、質量強國建設,促進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強化基礎設施支撐引領作用,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第八章深入實施製造強國戰略

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增強制造業競爭優勢,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第一節加強產業基礎能力建設

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快補齊基礎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礎軟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瓶頸短板。依託行業龍頭企業,加大重要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加快工程化產業化突破。實施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完善激勵和風險補償機制,推動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軟件示範應用。健全產業基礎支撐體系,在重點領域佈局一批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完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建設生產應用示範平臺和標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試驗驗證等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完善技術、工藝等工業基礎數據庫。

第二節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堅持經濟性和安全性相結合,補齊短板、鍛造長板,分行業做好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推進製造業補鏈強鏈,強化資源、技術、裝備支撐,加強國際產業安全合作,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立足產業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先發優勢,鞏固提升高鐵、電力裝備、新能源、船舶等領域全產業鏈競爭力,從符合未來產業變革方向的整機產品入手打造戰略性全局性產業鏈。優化區域產業鏈佈局,引導產業鏈關鍵環節留在國內,強化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能力建設。實施應急產品生產能力儲備工程,建設區域性應急物資生產保障基地。實施領航企業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具有生態主導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推動中小企業提升專業化優勢,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加強技術經濟安全評估,實施產業競爭力調查和評價工程。

第三節推動製造業優化升級

深入實施智能製造和綠色製造工程,發展服務型製造新模式,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培育先進製造業集羣,推動集成電路、航空航天、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機器人、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先進電力裝備、工程機械、高端數控機牀、醫藥及醫療設備等產業創新發展。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石化、鋼鐵、有色、建材等原材料產業佈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擴大輕工、紡織等優質產品供給,加快化工、造紙等重點行業企業改造升級,完善綠色製造體系。深入實施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和技術改造專項,鼓勵企業應用先進適用技術、加強設備更新和新產品規模化應用。建設智能製造示範工廠,完善智能製造標準體系。深入實施質量提升行動,推動製造業產品“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第四節實施製造業降本減負行動

強化要素保障和高效服務,鞏固拓展減稅降費成果,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提升製造業根植性和競爭力。推動工業用地提容增效,推廣新型產業用地模式。擴大製造業中長期貸款、信用貸款規模,增加技改貸款,推動股權投資、債券融資等向製造業傾斜。允許製造業企業全部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規範和降低港口航運、公路鐵路運輸等物流收費,全面清理規範涉企收費。建立製造業重大項目全週期服務機制和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制度,支持建設中小企業信息、技術、進出口和數字化轉型綜合性服務平臺。

第九章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着眼於搶佔未來產業發展先機,培育先導性和支柱性產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化、集羣化、生態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超過17%。

第一節構築產業體系新支柱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應用,增強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壯大產業發展新動能。推動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融合創新,加快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育種、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產業,做大做強生物經濟。深化北斗系統推廣應用,推動北斗產業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發展工程,健全產業集羣組織管理和專業化推進機制,建設創新和公共服務綜合體,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鼓勵技術創新和企業兼併重組,防止低水平重複建設。發揮產業投資基金引導作用,加大融資擔保和風險補償力度。

第二節前瞻謀劃未來產業

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佈局一批未來產業。在科教資源優勢突出、產業基礎雄厚的地區,佈局一批國家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加強前沿技術多路徑探索、交叉融合和顛覆性技術供給。實施產業跨界融合示範工程,打造未來技術應用場景,加速形成若干未來產業。

第十章促進服務業繁榮發展

聚焦產業轉型升級和居民消費升級需要,擴大服務業有效供給,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品質,構建優質高效、結構優化、競爭力強的服務產業新體系。

第一節推動生產性服務業融合化發展

以服務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爲導向,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聚焦提高產業創新力,加快發展研發設計、工業設計、商務諮詢、檢驗檢測認證等服務。聚焦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動供應鏈金融、信息數據、人力資源等服務創新發展。聚焦增強全產業鏈優勢,提高現代物流、採購分銷、生產控制、運營管理、售後服務等發展水平。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製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深化業務關聯、鏈條延伸、技術滲透,支持智能製造系統解決方案、流程再造等新型專業化服務機構發展。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服務企業。

第二節加快生活性服務業品質化發展

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務體驗爲導向,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加快發展健康、養老、托育、文化、旅遊、體育、物業等服務業,加強公益性、基礎性服務業供給,擴大覆蓋全生命期的各類服務供給。持續推動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與智慧社區、養老托育等融合發展。鼓勵商貿流通業態與模式創新,推進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線上線下全渠道滿足消費需求。加快完善養老、家政等服務標準,健全生活性服務業認證認可制度,推動生活性服務業誠信化職業化發展。

第三節深化服務領域改革開放

擴大服務業對內對外開放,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全面清理不合理的限制條件,鼓勵社會力量擴大多元化多層次服務供給。完善支持服務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創新適應服務新業態新模式和產業融合發展需要的土地、財稅、金融、價格等政策。健全服務質量標準體系,強化標準貫徹執行和推廣。加快制定重點服務領域監管目錄、流程和標準,構建高效協同的服務業監管體系。完善服務領域人才職稱評定製度,鼓勵從業人員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和鑑定。深入推進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和擴大開放。

第十一章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統籌推進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第一節加快建設新型基礎設施

圍繞強化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支撐,佈局建設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集成互聯、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礎設施,增強數據感知、傳輸、存儲和運算能力。加快5g網絡規模化部署,用戶普及率提高到56%,推廣升級千兆光纖網絡。前瞻佈局6g網絡技術儲備。擴容骨幹網互聯節點,新設一批國際通信出入口,全面推進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商用部署。實施中西部地區中小城市基礎網絡完善工程。推動物聯網全面發展,打造支持固移融合、寬窄結合的物聯接入能力。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強化算力統籌智能調度,建設若干國家樞紐節點和大數據中心集羣,建設e級和10e級超級計算中心。積極穩妥發展工業互聯網和車聯網。打造全球覆蓋、高效運行的通信、導航、遙感空間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商業航天發射場。加快交通、能源、市政等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加強泛在感知、終端聯網、智能調度體系建設。發揮市場主導作用,打通多元化投資渠道,構建新型基礎設施標準體系。

第二節加快建設交通強國

建設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推進各種運輸方式一體化融合發展,提高網絡效應和運營效率。完善綜合運輸大通道,加強出疆入藏、中西部地區、沿江沿海沿邊戰略骨幹通道建設,有序推進能力緊張通道升級擴容,加強與周邊國家互聯互通。構建快速網,基本貫通“八縱八橫”高速鐵路,提升國家高速公路網絡質量,加快建設世界級港口羣和機場羣。完善幹線網,加快普速鐵路建設和既有鐵路電氣化改造,優化鐵路客貨布局,推進普通國省道瓶頸路段貫通升級,推動內河高等級航道擴能升級,穩步建設支線機場、通用機場和貨運機場,積極發展通用航空。加強郵政設施建設,實施快遞“進村進廠出海”工程。推進城市羣都市圈交通一體化,加快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建設,構建高速公路環線系統,有序推進城市軌道交通發展。提高交通通達深度,推動區域性鐵路建設,加快沿邊抵邊公路建設,繼續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完善道路安全設施。構建多層級、一體化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優化樞紐場站佈局、促進集約綜合開發,完善集疏運系統,發展旅客聯程運輸和貨物多式聯運,推廣全程“一站式”、“一單制”服務。推進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建設。深入推進鐵路企業改革,全面深化空管體制改革,推動公路收費制度和養護體制改革。

第三節構建現代能源體系

推進能源革命,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提高能源供給保障能力。加快發展非化石能源,堅持集中式和分佈式並舉,大力提升風電、光伏發電規模,加快發展東中部分佈式能源,有序發展海上風電,加快西南水電基地建設,安全穩妥推動沿海核電建設,建設一批多能互補的清潔能源基地,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推動煤炭生產向資源富集地區集中,合理控制煤電建設規模和發展節奏,推進以電代煤。有序放開油氣勘探開發市場準入,加快深海、深層和非常規油氣資源利用,推動油氣增儲上產。因地制宜開發利用地熱能。提高特高壓輸電通道利用率。加快電網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電網建設,提高電力系統互補互濟和智能調節能力,加強源網荷儲銜接,提升清潔能源消納和存儲能力,提升向邊遠地區輸配電能力,推進煤電靈活性改造,加快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和新型儲能技術規模化應用。完善煤炭跨區域運輸通道和集疏運體系,加快建設天然氣主幹管道,完善油氣互聯互通網絡。

第四節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立足流域整體和水資源空間均衡配置,加強跨行政區河流水系治理保護和骨幹工程建設,強化大中小微水利設施協調配套,提升水資源優化配置和水旱災害防禦能力。堅持節水優先,完善水資源配置體系,建設水資源配置骨幹項目,加強重點水源和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建設。實施防洪提升工程,解決防汛薄弱環節,加快防洪控制性樞紐工程建設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全面推進堤防和蓄滯洪區建設。加強水源涵養區保護修復,加大重點河湖保護和綜合治理力度,恢復水清岸綠的水生態體系。

第四篇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

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第十二章暢通國內大循環

依託強大國內市場,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

第一節提升供給體系適配性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適應引領創造新需求能力。適應個性化、差異化、品質化消費需求,推動生產模式和產業組織方式創新,持續擴大優質消費品、中高端產品供給和教育、醫療、養老等服務供給,提升產品服務質量和客戶滿意度,推動供需協調匹配。優化提升供給結構,促進農業、製造業、服務業、能源資源等產業協調發展。完善產業配套體系,加快自然壟斷行業競爭性環節市場化,實現上下游、產供銷有效銜接。健全市場化法治化化解過剩產能長效機制,完善企業兼併重組法律法規和配套政策。建立健全質量分級制度,加快標準升級迭代和國際標準轉化應用。開展中國品牌創建行動,保護髮展中華老字號,提升自主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率先在化妝品、服裝、家紡、電子產品等消費品領域培育一批高端品牌。

第二節促進資源要素順暢流動

破除制約要素合理流動的堵點,矯正資源要素失衡錯配,從源頭上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健全實體經濟中長期資金供給制度安排,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增強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功能。實施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促進房地產與實體經濟均衡發展。有效提升勞動者技能,提高就業質量和收入水平,形成人力資本提升和產業轉型升級良性循環。健全城鄉要素自由流動機制,構建區域產業梯度轉移格局,促進城鄉區域良性互動。

第三節強化流通體系支撐作用

深化流通體制改革,暢通商品服務流通渠道,提升流通效率,降低全社會交易成本。加快構建國內統一大市場,對標國際先進規則和最佳實踐優化市場環境,促進不同地區和行業標準、規則、政策協調統一,有效破除地方保護、行業壟斷和市場分割。建設現代物流體系,加快發展冷鏈物流,統籌物流樞紐設施、骨幹線路、區域分撥中心和末端配送節點建設,完善國家物流樞紐、骨幹冷鏈物流基地設施條件,健全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發展高鐵快運等鐵路快捷貨運產品,加強國際航空貨運能力建設,提升國際海運競爭力。優化國際物流通道,加快形成內外聯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網絡。完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流通企業,支持便利店、農貿市場等商貿流通設施改造升級,發展無接觸交易服務,加強商貿流通標準化建設和綠色發展。加快建立儲備充足、反應迅速、抗衝擊能力強的應急物流體系。

第四節完善促進國內大循環的政策體系

保持合理的財政支出力度和赤字率水平,完善減稅降費政策,構建有利於企業擴大投資、增加研發投入、調節收入分配、減輕消費者負擔的稅收制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創新結構性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持力度,規範發展消費信貸。推動產業政策向普惠化和功能性轉型,強化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支持技術創新和結構升級。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制度。

第十三章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立足國內大循環,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形成全球資源要素強大引力場,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加快培育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第一節推動進出口協同發展

完善內外貿一體化調控體系,促進內外貿法律法規、監管體制、經營資質、質量標準、檢驗檢疫、認證認可等相銜接,推進同線同標同質。降低進口關稅和制度性成本,擴大優質消費品、先進技術、重要設備、能源資源等進口,促進進口來源多元化。完善出口政策,優化出口商品質量和結構,穩步提高出口附加值。優化國際市場佈局,引導企業深耕傳統出口市場、拓展新興市場,擴大與周邊國家貿易規模,穩定國際市場份額。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深化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貿易促進平臺、國際營銷服務網絡建設,加快發展跨境電商、市場採購貿易等新模式,鼓勵建設海外倉,保障外貿產業鏈供應鏈暢通運轉。創新發展服務貿易,推進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開放平臺建設,提升貿易數字化水平。實施貿易投資融合工程。辦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等展會。

第二節提高國際雙向投資水平

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以高水平雙向投資高效利用全球資源要素和市場空間,完善產業鏈供應鏈保障機制,推動產業競爭力提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有序推進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相關業務開放。全面優化外商投資服務,加強外商投資促進和保護,發揮重大外資項目示範效應,支持外資加大中高端製造、高新技術、傳統制造轉型升級、現代服務等領域和中西部地區投資,支持外資企業設立研發中心和參與承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鼓勵外資企業利潤再投資。堅持企業主體,創新境外投資方式,優化境外投資結構和佈局,提升風險防範能力和收益水平。完善境外生產服務網絡和流通體系,加快金融、諮詢、會計、法律等生產性服務業國際化發展,推動中國產品、服務、技術、品牌、標準走出去。支持企業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提高跨國經營能力和水平。引導企業加強合規管理,防範化解境外政治、經濟、安全等各類風險。推進多雙邊投資合作機制建設,健全促進和保障境外投資政策和服務體系,推動境外投資立法。

2022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內容 十四五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 篇八

昨日,市政府新聞辦召開《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新聞發佈會。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規劃資源局、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在會上介紹了我市“十四五”規劃《綱要》相關情況,透過一組組數字,詳解未來5年至15年天津發展藍圖。

新聞發佈會上,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市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孫虎軍介紹,我市“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從2019年4月正式啓動,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舉全市之力推動規劃編制各項工作。通過向社會公開徵集意見建議,共徵集到有效建議1.4萬餘條,在《綱要》中採納吸收了1100餘條。我市“十四五”規劃《綱要》主要指標的設置遵循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原則,與2035年遠景目標相銜接,提出了由25個主要指標構成的指標體系。

孫虎軍說,“十四五”規劃《綱要》主要指標的設置體現了延續和創新相結合,有9項指標是“十三五”規劃《綱要》沿用的指標,有16項指標是新增指標。其中,研發經費支出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城鎮調查失業率、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預期壽命等6項指標爲國際通用的衡量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標;考慮到與全市新動能引育相銜接,新增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等指標;爲體現統籌發展和安全,新增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油氣勘探開發能力指標。

主要指標的設置充分體現了“十四五”時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和我市特點,圍繞補短、強弱、升級、奠基、惠民,突出質量、結構和效益導向,爲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比如,圍繞補齊市場主體數量偏少的短板,設置全市市場主體數量指標;圍繞產業升級,設置製造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等指標;圍繞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設置研發經費支出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等指標;圍繞推動綠色發展、夯實未來發展的生態基礎,設置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森林覆蓋率等指標;圍繞提升民生福祉,設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學前三年毛入園率、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等指標。

爲了突出引導和約束,在25項指標中,有17項預期性指標、8項約束性指標。預期性指標是指在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領域,主要依靠政府引導和市場主體自主行爲來共同實現的,包括地區生產總值增長、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等。約束性指標是通過強化政府職能,確保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和有效運用法律、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來推動實現的,包括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空氣優良天數比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等。兩類指標既體現引導市場主體和預期,也明確政府責任和對社會的承諾。此外,除了25項主要指標外,還有45項量化指標,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集裝箱吞吐量、高速(城際)鐵路總里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醫養結合服務覆蓋率等,在《綱要》文本相關內容中進行表述。

爲推動規劃《綱要》落地實施,我市將加快推動市級專項規劃出臺落地,做好專項規劃與《綱要》的緊密銜接,工作同步、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將《綱要》中明確的目標指標和重點任務,根據職責分工逐項落實到各區、各有關部門,逐年分解落實,分步推進實施。發揮好重大項目對《綱要》及各級各類規劃落實的支撐作用,優化資金、土地、技術、數據、人才等資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建立健全規劃實施機制,加強規劃實施評估,完善規劃監測評估制度,藉助新技術手段,綜合運用各類數據資源,提升對規劃實施情況監測評估的專業化和科學化水平。完善規劃實施監督考覈機制,增強規劃的剛性約束。

研發經費支出佔比3.3%

打造自主創新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主要策源地

到2025年,研發經費支出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達到3.3%,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11600家。

朝亞集團首箇中國數據中心在北辰區啓用。中心匯聚一批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高端項目。

在新聞發佈會上,市科技局黨委書記、局長戴永康表示,未來五年,我市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國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度融入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着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打造自主創新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主要策源地。到2025年,研發經費支出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達到3.3%,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11600家,爲實現“一基地三區”定位和“五個現代化天津”建設目標提供強大動力支撐。

戴永康說,在增強創新策源能力方面,積極培育戰略科技力量,着眼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全市需要,在信創、現代中醫藥等方向謀劃建設海河實驗室,培育國家實驗室“預備隊”。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聚焦基礎軟硬件、先進通信、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合成生物等重點領域,實施一批重大專項,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強化科技創新的高水平供給能力。圍繞信創、生物和高端裝備製造等重點產業創新能力提升,佈局“補短板”和“鍛長板”並重的創新鏈,以自主可控的創新鏈保障安全穩定的產業鏈、供應鏈。

在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方面,未來五年,將強化創新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羣體培育,打造“雛鷹—瞪羚—領軍”高成長企業接續發展梯隊。支持領軍企業牽頭組織創新聯合體,領銜重大科技項目。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着力培育“中國信創谷”“生物製造谷”“細胞谷”“天津智谷”等應用場景牽引的科技創新標誌區和創新集聚區,在體制機制上發力,營造“谷”的優良創新生態。全力打造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升級版”,高水平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立與北京全國科創中心聯動機制,建設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等協同創新中心,積極融入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成立京津冀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充分發揮京津冀科技成果轉化聯盟作用,吸引國內外先進成果來津落地產業化。

在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方面,全面推動大學科技園建設,使其成爲成果轉化“首站”和區域創新創業“核心孵化園”。探索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推動科技成果評價的社會化、市場化和規範化。完善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技術轉移體系,大幅度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完善金融支撐體系,構建覆蓋科技型企業全生命週期的科技金融支撐服務體系。

在營造優良創新生態方面,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強化科技宏觀統籌,改革完善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加快科技管理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人財物自主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定權。完善“揭榜制+里程碑”“大平臺大設施+項目”等科研項目管理新機制。構築人才聚集高地,充分激發人才活力,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爲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

製造業增加值佔比25%

堅持製造業立市大力引育新動能

到2025年,打造一批千億級產業集羣,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6%以上,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提高到25%,支撐全市經濟發展。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重達到40%。智能科技產業佔規模以上工業和限額以上信息服務業比重達到30%。

我市鬆正電動汽車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新能源乘用車扁線電機項目已累計申請專利148項。

在昨天的新聞發佈會上,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書記、局長尹繼輝表示,“十四五”時期,我市工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堅持製造業立市,大力引育新動能,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加快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發展,着力構建“1+3+4”現代工業產業體系,建設製造強市,基本建成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圍繞這一目標,有三項重點任務。

尹繼輝表示,一是夯實製造業根基。要強化製造業戰略支撐。到2025年,打造一批千億級產業集羣,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6%以上,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提高到25%,支撐全市經濟發展。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重達到40%,成爲高質量發展的主動能。要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優質企業梯次培育工程、質量強市戰略,提升我市制造業發展能級。同時,要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選信創、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10條產業鏈,強化串鏈補鏈強鏈,推進全產業鏈優化升級。

二是構建現代工業產業體系。建設製造強市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增量轉型,通過戰新產業培育,壯大新動能底盤;一手抓存量升級,加快傳統產業改造,穩住工業基本盤。着力構建以智能科技產業爲引領的“1+3+4”產業體系。發展智能科技產業,要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到2025年,智能科技產業佔規模以上工業和限額以上信息服務業比重達到30%。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生物醫藥產業着力打造國內領先的研發轉化基地,新能源產業着力打造全國新能源產業高地,新材料產業努力建成國內一流新材料產業基地。鞏固提升優勢產業,要推動以裝備製造、汽車、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產業爲代表的優勢產業升級改造,同時推動冶金、輕紡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

三是推動產業融合發展。以智能製造爲主攻方向,加快產業數字化;推動5g與垂直行業融合發展,加速數字產業化。推動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推動製造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促進製造業重點行業和服務業重點領域雙向深度融合。推動軍民深度融合。推進軍民產業、技術、智力融合,增強國防建設與經濟發展的雙向支撐和拉動作用。

尹繼輝表示,目前,我市已經編制了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和製造強市三年行動計劃,着力實施七大行動,推出六項工程,策劃總投資2萬億元左右的重大項目。要切實將規劃轉化成行動,把構建“1+3+4”產業體系落實到產業鏈、落實到主題園區、落實到龍頭企業、落實到重點項目,確保有目標、有抓手、可操作、能實現。

年接待旅遊人數超2.6億人次

六方面發力打造“雙中心”城市

到“十四五”末,年接待國內外旅遊人數超2.6億人次,打造形成2—3個地標性商業街區,引進知名品牌首店200個,年舉辦展會數量達到200個。

津城夜景吸引海內外遊客。

在昨天的新聞發佈會上,市商務局黨組書記、局長張愛國介紹了我市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區域商貿中心城市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十四五”期間,我市將圍繞打響文旅品牌、促進商業繁榮、提升城市形象、做大產業規模、增強集散功能、暢達交通網絡六個方面,逐步形成國際消費目的地、國際商品貿易港、國際化商業中心、輻射“三北”的商品集散中心、要素集聚的國際知名城市、交通暢達的流通樞紐城市。

張愛國表示,圍繞上述發展目標,有六個方面重點任務。一是建設國際文化旅遊消費目的地。打造特色文化旅遊帶,打響“近代中國看天津”旅遊品牌;開發利用大運河和長城世界文化遺產資源,打造國際知名郵輪旅遊目的地;提升文化消費品質,引育引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展演活動;打造體育賽事聚集地,吸引國內外觀衆來津。到“十四五”末,年接待國內外旅遊人數超2.6億人次,4a級以上景區達到36個,國內外重大賽事活動達到20個,郵輪旅客出入境達到100萬人次。

二是促進商業繁榮繁華。實施高品質步行街提升改造工程,形成一批商業地標;培育參與式、體驗式等消費新模式、新業態;建設地標性夜生活集聚區,打造魅力“夜津城”;高水平建成國家會展中心(天津),打造會展經濟功能區。到“十四五”末,打造形成2—3個地標性商業街區,引進知名品牌首店200個,年舉辦展會數量達到200個。

三是全面提升城市國際影響力。高水平舉辦一批國際一流論壇、會展、賽事,全面展示城市良好形象;深化國際友城合作,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搭建多層次多領域合作平臺,吸引更多世界和全國五百強企業落戶。到“十四五”末,全市世界500強企業進駐超300家,實現友城結好100對。

四是打造“大商貿”產業載體。建設全球商品貿易港,打造北方最大全球商品貿易基地;支持流通企業爲核心的供應鏈平臺做大做強,建設區域型商品交易市場,引導批發市場向展貿中心轉型;發揮汽車、凍品、糧油等大宗進口商品規模優勢,提升區域流通市場黏性和產業鏈服務水平;加快連鎖經營佈局推廣,推動天津逐步成爲萬商雲集的商貿活動聚集地。到“十四五”末,進出口總額達7500億元,培育一批年銷售額超過百億元的批發和零售企業。

五是提升海空兩港國際集散功能,增強服務輻射“三北”地區能力。加快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建立國際採購、分撥配送和物流運營中心;發展中轉集拼和離岸貿易,打造國際集裝箱轉運中心,推動口岸功能向內陸延伸;強化天津港內陸物流網絡,完善“一中心三節點”服務功能;優化航線網絡佈局,打造鏈接洲際的貨運樞紐機場。到“十四五”末,貨郵吞吐量達到40萬噸,天津港集裝箱吞吐量達到2200萬標箱。

六是提升到達便利度。提升與京冀毗鄰地區公路交通服務能力;強化常規公交與軌道交通銜接;增加千萬級吞吐量以上機場的航班密度,擴大機場通航數量。到“十四五”末,機場旅客吞吐量達3100萬人次,高速(城際)鐵路總里程達到47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達到1350公里,基本形成京津雄半小時通勤圈,京津冀主要城市1—2小時交通圈。

雙城核心區20分鐘直達

五方面規劃保障落實雙城發展格局

力爭在“十四五”實現雙城核心區之間20分鐘直達。“十四五”期間,雙城間綠色生態屏障一級管控區內森林綠化覆蓋率超過25%。

七裏海溼地自然保護區已成爲候鳥天堂。

我市提出,“十四五”時期“津城”“濱城”雙城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到二〇三五年,“津城”“濱城”雙城格局全面形成。在昨天的新聞發佈會上,市規劃資源局黨委書記、局長陳勇介紹,爲實現這一目標,將重點從五個方面做好規劃保障。

陳勇表示,一是,今年我市將完成市、區兩級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和報審工作,目前已初步劃定了城鎮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初步成果已與國家有關部門進行溝通銜接。在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過程中,將進一步落實細化雙城發展格局,塑造“一市雙城多節點”的城鎮體系,將“津城”“濱城”雙城發展格局納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構建“三區兩帶中屏障”的市域生態格局,強化“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統保護。落實“一基地三區”戰略定位,保障承接平臺空間需求。

二是,明確功能定位,實現雙城功能互補。“津城”方面,重點打造津城中央活力區,重點提升現代服務業水平與城市活力,發揮城市綜合服務中心作用;形成若干現代服務業標誌區,建設成爲我市具有全球競爭功能的核心承載區和最具標誌性區域之一。“濱城”方面,進一步完善提升濱城城市的載體功能,重點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增強城市綜合配套能力,集聚創新資源;特別是突出濱城港口優勢,科學劃定港城邊界,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綠色港口。建設成爲生態、智慧、港產城融合的宜居宜業美麗濱城和區域創新引擎。

三是,加快建設生態屏障,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我市將重點構建區域生態保護體系,加快雙城間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十四五”期間一級管控區內森林綠化覆蓋率超過25%,重點實施園區升級治理和環境整治,特別是環保的治理改造,推動“十大重點生態片區”,系統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品質,完善京津冀生態網絡。加快“濱城”的藍色海灣生態治理,推動建設親海、濱海、可以看海的市民體驗空間。加強升級保護“1+4”溼地,按照“1+4”溼地保護規劃要求,進一步推進四大溼地治理。加快薊州北部山區廢舊礦山的生態治理工作,打造北京、天津的生態後花園。

四是,聚焦重點片區,促進雙城協同高效。規劃加快推動外環城市公園及周邊地區、海河柳林地區、北辰活力區、水西公園周邊等重點地區規劃建設;依託西青新城和華苑地區建設智慧科技城;依託東麗華明和空港經濟區建設國際航空城;依託北辰國家級產城融合示範區和北辰京津醫藥谷建設醫藥活力城;依託津南海河教育園區和國家會展中心(天津)建設科創會展城。將交通優勢、政策優勢向這些地區集聚。優化濱城資源佈局集聚發展,規劃重點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承載地,加強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中歐先進製造產業園、未來科技城京津合作示範區、北方航空物流基地、南港化工新材料基地等五大重點載體平臺創新發展。全面支撐“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實現,加快建設北方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國際冷鏈物流基地。

五是,完善綜合交通體系,提升雙城聯通便捷度。在繼續推進津興高鐵、京濱高鐵建設的同時,完善城市快速路網骨架,“津城”“濱城”分別構建“兩環十五射”“五橫三縱”的快速路路網骨架。強化軌道交通在雙城客運系統的骨架作用,推進“津城”地鐵m4、m7、m8、m10、m11號線,“濱城”b1、z2、z4號線建設。構建“津城”“濱城”間快速軌道交通聯繫,科學規劃並啓動市域軌道津濱線(z1線)前期工作,力爭在“十四五”實現雙城核心區之間20分鐘直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