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冰心《觀舞記》的導學案【多篇】

冰心《觀舞記》的導學案【多篇】

論語中的教師觀 篇一

淺談孔子的教師觀在《論語》中的體現

在中國教育史上,孔子對教育進行了第一次大的改革。此後,漫長歲月裏儒學壟斷了教育,重學必崇儒,崇儒必尊孔,儒學與學校教育融爲一體。儒家的教育思想成爲封建教育的指導思想。尤其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更是深刻闡述了以儒家教育思想爲主導的我國古代教育在師德、師道方面的主要特點。

一、《論語》中的教師觀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他的一生中,對我國古代的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偉大的貢獻。孔子在近三十歲時就開展教育活動,首先創設儒家“私學”,相傳其弟子達三千餘人,成名者有七十二人。雖然他在晚年還專注於整理國故,對《詩》、《書》、《禮》、《樂》、《春秋》進行了編纂和闡釋,整理並發展了殷周以來的文化,成爲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爲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歷史遺產,但他始終忠心於教育事業,給我們後人留下的是更多、更豐富的教育經驗和令萬世景仰的偉大教師人格。在《論語》這部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中,主要記錄了以下幾方面關於孔子的教育觀點。

1.關於教師的品質

孔子認爲,教師要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教師必須先學好,然後才能教好,學好是教好的基礎。同時,只有教師能夠“學而不厭”,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孔子一生當教師,但從未停止學習。他說:“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直到晚年,他仍在勤奮學習,“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真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

教師學好是爲了教好,所以“誨人不倦”是教師最可寶貴的品格,也是最崇高的精神境界。無論什麼人只要向孔子請教,他都毫無保留地教誨,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他都堅持教學。在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在陳絕糧,“孔子講誦絃歌不衰”(《史記·孔子世家》)。當學生把他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稱之爲聖與仁的時候,他卻自謙地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爲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說:“正唯弟子不能學也。”(《論語·述而》)也就是說,正是這一點是弟子學不到的。子貢更進一步解釋說:“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已乎”(《孟子·公孫丑上》)。

2.關於師生關係

孔子教學,從不以自己的意見強加於人,而是以平等的態度與學生進行討論,例如子貢問孔子:“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孔子答曰:“ 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進一步說:“《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孔子高興的說:“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若諸往而知來者。”(《論語·述而》)

孔子對學生,從學習到生活,無不深切關懷,體貼備至,達到了愛如生子的地步,有時甚至超過對其兒子的關懷。“鯉趨而過庭“的故事,具體說明了他對兒子沒有超過他對學生的教育。再如子路是孔子學生中年齡較大、與孔子接觸較多、而且關係較爲密切的一人,孔子對子路好勇、耿直和鹵莽有着較深刻的瞭解,經常予以提醒和警戒。但在他對子路的批評中,包含着深切的關懷,而且對子路的品德和才能,他還是充分肯定的。如當孟武伯向他詢問子路的才能時,他毫不遲疑地介紹說:“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的才幹。他對學生真正做到了“愛之,能無勞乎;忠焉,能無誨乎”表現出深沉的和有原則的愛。正是出於對學生的熱愛,激勵孔子不知疲勞,全力教誨。將知識毫無保留的傳授給學生,真誠無私的對待學生。

3.關於教師的身教

孔子特別強調教師要以身作則,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做學生的表率。他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予路》)這就是說,身教比言教更爲重要,更爲有力。他對學生說:“予欲無言。”子貢說:“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顯然,孔子在這裏不是說教師不要言教,而是特別強調身教的重要性。他的意思是說,如果教師只重言教,即使講的都是正確的,而不注意身教,就會變成空洞的說教,就會失去教育的作用,甚至會使學生感到教師是言不由衷,口是心非,講的越多,效果越差,以致適得其反。

此外在教學方法上孔子提出“因材施教”、“教學相長”、“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些教學原則都從教學角度對教師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例如孔子的“因材施教”就是建立在他對學生正確的認識基礎 2

之上的。正由於他對學生有深刻的瞭解,所以才能夠做到因材施教。

二、《論語》中教師觀的特點

在《論語》中體現出儒家在對待教師問題上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的特點: 第一,認爲教師具有很大的社會作用和很高的社會地位。

在中國古代,很早就形成了尊師的優良傳統,給予了教師以很高的地位。這種“尊師”的思想不僅僅出自理論家們一廂情願的理想描繪,而且已滲入中國古代社會各階層的觀念意識中。對學生而言,尊師更是類似於事父,所謂“一日爲師,終生爲父”,這不僅是一種社會觀念,而且形成了相應的社會習俗。弟子(包括學習專門手藝的徒弟)一人師門,就要像侍俸父母一樣侍俸老師和師孃。“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論語》)有時事師的要求比事君事親還要高。師死,做弟子的要爲其服喪。儒家禮制規定:“事親有隱而無犯,左右就養無方,眼勤至死,致喪三年。事君有犯而無隱,左右就養有方,服勤至死,方喪三年。事師無犯無隱,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心喪三年。”

第二,對教師的從業標準提出了嚴格的要求。

《論語》中凡提及教師,都會對教師的標準做或詳細或簡單的說明。而無論這種標準的說明是繁還是簡,其標準都是非常嚴格的。孔子指出,爲人師者必須有一種好學、樂學、“學而不厭”的認真學習態度和自強不息的學習精神。孔子還指出“誨人不倦”是爲人師者最基本的品質,只有熱愛教育,獻身教育,以教爲樂的人才會做到教人不知疲倦。教師要熱愛學生,對學生嚴格要求、無隱無私。爲人師者既要愛護、關心學生,又要對學生提出嚴格要求,把愛和嚴格要求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在知識傳授上,還要做到無隱無私,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

第三,認爲在學業上學生可以超越教師的成就,不必師雲亦云。

孔子說:“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論語·於罕》)孔子不僅肯定“後生可畏”,學生可以超過老師,而且還鼓勵學生要有“當仁不讓於師”的勇氣。

三、《論語》中教師觀的形成原因

《論語》中教師觀的形成是和當時的社會歷史情況分不開。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過度時期。隨着生產力的提高和新的社會生產關係的形成,階級關係和政治制度都發生了轉變。以孔子爲代表的先秦儒家把教 3

師提到一個很高的地位,除了因爲教師的確在傳道、授業、解惑方面發揮着別人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更是因爲這符合君主專制的需要。事實上,統治者之所以尊師,是要求教師代表他們的意志去施教,培養他們需要的人才。而提出“師嚴道尊”的目的在於把教師當作整個封建思想體系的代表,企圖通過尊師來尊重封建的“道”。

雖然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是爲當時的統治階級的政治立場和目的服務的,企圖通過教育手段來實現維護統治階級統治的目的。但在文化教育各個問題的論述中還是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的。《論語》中提出的“尊師重道”、“因材施教”、“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論斷都是極其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是我們應該批判繼承的文化財富,我們有必要進行更加深入和細緻的研究和探討,按照古爲今用的原則,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更好的發揮儒家經典著作對於今天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

《學記》中的學習觀及其現實意義 篇二

《學記》中的學習方式及其現實意義 ——基於“自主”“合作”“探究”的維度

龍鳳

(西南大學,重慶北碚 400715)

摘 要:《學記》是我國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本系統論述教育理論的專著。學習方式的變革是新課改的重要部分,“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是學習方式的三個基本維度,基於此,對2000多年前我國教育經典《學記》中的學習方式嘗試做現代解讀,並探索其現實意義是本文的宗旨。

關鍵詞:學記;學習方式;現實意義

《學記》是我國儒家經典《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乃至世界教育史第一本系統論述教育理論的專著。全文內容豐富,言簡意賅,僅用了 1229字卻全面闡述了教育與政治的關係、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和任務、教育制度、教學原則和方法、教師的作用和條件、教師和學生的關係等諸多內容。其中對所蘊含的學習觀的闡述內容精深、思想深邃,對後世的教育產生了極爲深遠的影響。

一、《學記》中學習方式的現代解讀

2001年國家教育部頒佈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認爲: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是學習方式的三個基本維度。

11、《學記》中的自主學習

《學記》中體現的與學生自主學習相適應的主要有兩個部分,以下分別加以闡述:

(1)學生自主參與方知“旨”知“美”。《學記》記載:“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這段話的前半部分可以理解爲:雖然已準備好了豐盛的美食,不經過自己的品嚐是無法觸及那其間的美味;雖然已經有了深遠的道理,不經過自己的學習鑽研就領會不到它蘊含的奧祕。這說明要讓學生真正的理解學習內容,達到學習目標“知其旨”與“知其善”,就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自主參與。現代心理學也指出,多感官參與可以使學習效果更佳,理論的意義在於指導實踐,從親身實踐中提煉出的理論對學生更具有教育意義。只有親身參與的學習活動才能理解深刻。

“教學相長”的前提是尊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教與學是辯證的統一體,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知識是無窮的,教學是無止境的。教因學而得益,學因教而日進;教能 1 鍾啓泉、崔允漷、張華主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247.助長學,學也能助長教,這就是“教學相長”。

2001年新課改之後對我國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了很大的變革,強調師生之間教育不是訓練或灌輸,知識不是固有的、早就存在的客觀真理,教師不是知識的簡單傳遞者,學生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和旁觀者。有效的學習強調的是學習者的親歷親爲,強調對知識的自我生成、自我建

構、自我組織、自我理解。通過這樣的途徑,學生才能掌握得牢固,理解得透徹,而是要提供情境,激發興趣,尊重個性,給予機會,鼓勵質疑,引導他們去組織自己的答案。新課標也有這樣的規定: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只有親身參與才能知道自己學習上的不足,進而查漏補缺,提高學習效果。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必須發揚民主精神。在這方面魏書生老師的民主教育爲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榜樣。

自主學習的核心精神在與學生的自發性,對知識的嚮往和對未知世界的好奇是促使其學習的重要動力,自主學習強調學生學生行爲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學習。主動性是自主學習的基本品質,它表現爲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我要學”而不是“要我學”的積極的學習意願。爲了品嚐到美食之“旨”和道之“善”,美食所散發的美味如果是其他人用言語或是文字呈現出來都遠遠不及親身經歷,“道”也是一樣的,只有真正領悟然後內化才能爲學生自己所用。(2)“喻”之下的自主探究學習至“和”“易”“以思”

《學記》中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君子教育學生,只是引導而不強迫,激勵而不壓抑,指示學習門徑而不代求通達。引導而不壓迫,師生之間就能和悅相親;激勵而不壓抑,學生就能感到輕鬆愉快;指示門徑而不代求通達,他們便自然能積極思考。作爲教師應使學生感到和悅、容易並會運用思考,纔可以說是善於啓發誘導。“喻”就是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去理解,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以“喻”之方式配合學生自主學習可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並且從教師的角度,注重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和自我反思的能力的培養,認爲“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可見,中國古代的教育就已經對學生的自主探究的學習比較重視。教師在此情況下要掌握教學的分寸,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在愉悅中求學,這對於開啓他們的思維是很有益處的。

新課改之後備受關注的自主學習與傳統以被動、他主、機械接受學習爲主的學習方式不同,自主學習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現爲以下四個方面:2第一,能動性。自主學習有別於他主學習,它是學生積極、主動、自覺地從事和管理自己的學習活動,而不是受外界壓力支配或需要外界管理自己,學習者被動從事的學習活動。《學記》中雖然沒有明確提出自主學習

2龐維國。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6-7.的說法,但是對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個人能力以及鼓勵學生自主思考等都有提及。要求學生要有自覺的學習意識。第二,獨立性。獨立性相對於依賴性而言。自主學習把學習建立在人的獨立性的一面,要求學生在學習的各個方面和整個過程中,能逐漸擺脫最初對教師或他人的依賴,直至由自己做出選擇並進行控制,獨立地開展學習活動。這裏與合作學習其實是不衝突的《學記》中“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闢廢其學。”是在有自己價值判斷的過程中“獨學”“逆其師”都是達不到好的效果的,而學會根據自身學習的實際情況判斷需要交流與跟隨老師的指導,盲目、沒有自己獨立觀點的交流也只是浪費時間與精力的無意義活動。第三,有效性。自主學習的目標是將學習者個人學習系統中的各種因素進行最優化處理,因此,學習的自主水平越高,學習過程和效果的優化程度也越高。這在《學記》中通篇都有體現,要想實現“和”“易”“以思”就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學習。第四,相對性。自主學習中的自主是一種有限度的自主,學習者的學習活動在某些方面是自主的,而在另一些方面是不自主的,還有一些則介於他主和自主之間。如在校學習時的學習時間和學習內容,學習者是不能完全自己決定的,必須由老師給予必要的指導,“教學相長”與此交相輝映。

《學記》還主張把休息、遊樂和進修學業結合起來,這樣就能做到親師樂友,安學信道,即使沒有了教師輔導也能鞏固所學。強調“樂”是對事物一種愉悅的內在心理體驗。是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一種學習的重要方法。抑鬱的狀態是無法與良好的學習效果聯繫在一起的,只能是“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因而,應使學習充滿愉悅快樂,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2、“獨學而無友”之合作學習

《學記》中有“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闢廢其學”就是自己一個人冥思苦想,不與友人討論,就會學識淺薄,見聞不廣;與不正派的朋友來往,必然會違逆教師的教導;進行一些不正經的交談,必然荒廢正課學習。這說明學習環境中夥伴關係的重要性,自己一個人冥思苦想是理解不了更多的道理的,而選擇交談的“友”與“師”是實現合作學習的關鍵。這裏蘊藏着一種古代教學的“摩性原則”,就是提倡同學之間相互學習,共同長進。一個人“獨學而無友”,冥思獨行,有問題無處商量,有缺點沒有人指出,久而久之,“則孤陋而寡聞”。“摩”的原則,是對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師”“以親輔仁”以及荀子的“隆師親友”思想的概括和發展。其實,所謂的“相觀而摩”,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集體教育,是指創設一個相對穩定、相互瞭解和相互幫助的羣體,通過這一羣體的各成員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推動,促進受教育者的完善。正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如果一個人努力逃避現實,不願把自己融入集體之中,樂集體之所樂,憂集體之所憂,那就很可能導致他對一切都採取漠不關心的態度。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應該全身心地關注周圍的世界。當下提倡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共同體中爲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它是相對於個體學習與競爭學習而言的。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要素: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的責任;積極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期望所有的學生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建立並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互相信任,有效地解決組內衝突;對於個人完成的任務進行小組加工;對共同活動的成效進行評估,尋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徑。顯然,現代社會的合作學習與《學記》中的“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的描述更詳細,對合作學習的層次、水平以及場合與形式的研究都已經比較成熟,但是對於《學記》創作時期的教師的指導意義時候非同凡響的,雖然其合作學習的合作還比較粗糙,即不可“獨學”“燕朋”與“燕避”這三種辯證提議,其對合作學習的重視,及合作學習的對象等其實都一目瞭然,放在當下也是可用的。

新課程爲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參與學習、體驗成功的機會。在合作學習中由於有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明確的責任分工和高密度的交互作用,使教學過程不只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交往的過程。它既有助於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團隊的意識和集體的觀念,又有助於培養學生競爭意識與競爭能力;合作學習還有助於因材施教,可以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有差異的衆多學生教學的不足,從而真正實現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

合作學習是針對教學條件下學習的組織形式而言的,與獨立學習相對,以學習小組爲基本組織形式,系統利用教學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來促進學習,以團體成績爲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活動。具體言之,合作學習的內涵涉及四個層面的內容。(1)合作學習是以學習小組爲基本形式的一種教學活動;(2)合作學習是以教學動態因素的互動合作爲動力資源的一種教學活動;(3)合作學習是一種目標導向的教學活動;(4)合作學習是以團體成績爲獎勵依據的一種教學活動。

3、“善問”之間的探究學習

《學記》中提出“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後其節目,乃其久也,相說以解”。即是會提問的人,像木工砍木頭,先從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堅硬的節疤一樣,先問容易的問題,再問難題,這樣,問題就會容易解決。《學記》中這段內容主要指教學者指導學生時的提問策略運用,教與學是相互聯繫的,從學習者方面來看,他人指導的學習最終目的是學習者的自主學習,個體自我學習內容掌握需要遵循他人科學指導提問策略的方式。“啓”,是促進學生與教學內容更自主地發生交互作用。17世紀的誇美紐斯、洛克,18世紀的裴斯泰洛齊等都提出啓發式教學。在今天,我們應該在教學的各個方面都注意做到對學生的啓發誘導,在教師的啓發下,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千萬不可牽着學生鼻子走或機械地給學生施加壓力。

探究學習,是指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學術研究的情境,讓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通過實驗、操作、調查、信息蒐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情感與態度、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它是相對於接受學習而言的。探究學習的特點,首先是問題性與真實性:問題情境是探究學習的出發點,因而,探究學習展開的過程也是一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究學習往往是針對當下某一實際問題而展開的,它要求爲學生提出一個真實的學習任務。其次是過程性與開放性:它並不專注於獲得某種結論,而是更注重探究的過程,更注重學習即探究的經歷,包括成功的經歷,也包括挫折與失敗的經歷,強調讓學生獲得探索新知、發現新知的經歷的體驗,從而使學生掌握學習與認知的過程,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它具有開放性,它不以某一固定答案爲標準,而是提供了開放的、多元的價值選擇,這種開放性尤其體現在評價方面。

與傳統學習方式相比,探究學習具有以下四方面特性:第一,問題性。探究學習(發現學習)有別於接受學習,它往往是以學科領域尤其是現實社會生活中的真實問題爲切入點展開的學習。第二,實踐性。探究學習打破了以往學習者坐在教室裏聽講、記筆記、背筆記複習、考試等一貫傳統學習方式,主張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學習者親自動手操作進行學習,旨在於培養學習者的探索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第三,參與性。探究學習主張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要全身心的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體悟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第四,開放性。探究學習的學習範圍不僅僅侷限於學科領域方面的知識,它還極爲關注日常生活中現實問題。它所研究的問題往往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因此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學習方式的主要目標是使學生在問題探究過程中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使理智能力得到發展和深層次的體驗,建構知識和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蒐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分享與合作,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以及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自主、探究、合作”這三個關鍵詞爲新課程背景下學生的學習注入了新鮮的活力,並且從三個方面明確界定了新學習方式的本質特徵,“自主”學習突出了學習方式超越“他主”的“自爲”品性;“探索”學習突出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創造”品質的意義;“合作”學習則體現了學習方式向民主化、社會化方向的轉變,指明瞭學習就是讓學生經過由社會共享的活動向內部心理機制轉化而實現發展的過程,三者是有機聯繫在一起的。究其實質,以“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合作交流”爲特徵的學習是重視實踐活動的學習、是充滿生活氣息的學習、是促進學生髮展的學習。

3二、《學記》“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現實意義

《學記》中的教育思想的總結與分析在20世紀之後我國教育界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深入的研究,都一致認爲《學記》中的教學原則、管理理念和教育制度等等對當下我國的教育發展還起着一定的指導作用,學習方式的研究是基於“自主”“合作”“探究”之下的,試圖從《學記》中新的學習方式的根源,並根據其提出的教學原則來完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目前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形式是學校教育,以下《學記》“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現實意義也是針對學校教育來展開的。

葉瀾先生曾經指出我們要“尋求課堂教學的生活意義,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的 3 彭澤平。我國新課程改革的價值轉型及其知識論與人學根源[J]。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05,(02)。策略。”“主動”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出現頻率較高的一個詞語,“主動參與”、“主動地„„學習”等等都是以“主動”爲着眼點,圍繞“主動”展開的。這些詞語的出現,一方面展示着基礎教育中教育理念的根本轉變。變“教師中心”爲“學生中心”,是“對‘教育要以學生髮展爲本’這個理念的進一步聚集。”另一方面蘊涵着教育教學方式的一系列變革,要求教師把學生的發展作爲一種開放的生成性的動態過程,因爲只有在“人的各種關係與活動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實現”學生的發展。正因如此,威諾格蘭德認爲:“策略教學的宗旨就是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信息加工與處理,問題解決,善於開動腦筋,積極選擇利用策略進行有效學習,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滿學習的選擇性和思想性。因此,新課程有效教學策略必須遵循學生學習的特徵,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不是單方面進行的,教師的教學方式與觀念也必須跟上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步伐。

6451、轉變教學觀念,實現學生“自主學習”

《學記》中有一段是這樣說明教學相長的“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這裏表明,我們的教與學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教能助長學,反之學亦能助長教,二者是辯證統一的。我們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不能把個性鮮明自主的學生看做是一個個待加工的產品,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對應的是教師發現教學的教學方式,與傳統的接受學習不同,我們不能將知識打包好了不管學生的經驗水平和學習方式的不同全盤灌輸。那樣的教學方式之下的學生只會成爲知識的儲存者,而不是應用與創新者。信息時代的學習方式具有多樣性,自主學習的一個關鍵特徵是學生髮自於內的渴望知識,如果我們還用傳統的教學觀念去指導我們的教學,必將與教育的發展規律相違背。

《學記》中就有“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學生的缺點表現爲貪多務雜,食而不化;偏科偏學,過於單一;缺乏勇氣,畏難而退;剛愎自用,淺嘗輒止。這四種缺點,反映着學生對待學習不同的心理狀態。每一個學生對學習的準備狀態和經驗是不同的,對其獨特性的認識還要求教師不能只將視野停留在課本和課堂之上,要關注學生的發展,對學生的問題進行了解、分析以尋求最佳的教學方式去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這是《學記》在兩千年前就已經給當代教師上好的重要一課。

2、善用教學方法與藝術,保證“合作學習”

教師應善於掌握並運用教學的方法和藝術教育活動的對象是具有豐富的思想情感和心理活動的人,而非無知無覺、無情無感的物,爲師者必須瞭解學生心理,運用適宜而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這一思想 45 葉瀾。重建課堂教學價值[J]。教育研究,2002,(05)。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80.6 鄧志偉。策略教學:一種新型的個別化教學[J]。比較教育研究,1995,(06)。在《學記》中有精闢的闡述。其一,善教者,要善於引導、鼓勵、啓發學生。“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10]這表明君子教育學生,應該加以誘導而不硬牽着學生走,加以鼓勵而不抑制學生的進取精神,加以開導而不直接告訴其答案。只誘導而不強逼,師生之間會感情融洽;多鼓勵而不壓抑,學生學習時會感到比較容易;只啓發而不詳盡講解,學生纔會用心思考。能做到這三點的老師可稱得上是善於教育的人。一般說來善教者大都在教學中循循善誘,孔子的學生顏淵稱讚他的老師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11]朱熹則將其概括爲“博文約禮,教育之序也。”其二,善教者,要能因材施教,善於長其善而救其失。教師作爲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雕刻與塑造的是學生的靈魂,因此必須具備洞悉心靈的能力,並能全方位把握學生的所長與所短、優勢與劣勢、優點與缺點,然後因材施教,幫助學生揚長避短。學生作爲一個羣體,出現好、中、差是正常現象,3.加強自身專業發展,維護“探究學習”發展

《學記》中有“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爲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當代社會中的“教學名師”即《學記》中“君子”師的加強版。《學記》中對業務生疏、不學無術的教師持強烈的反對態度。“記問之學,不足以爲師。”僅憑一點死記的淺薄知識來應付學生的發問,是不夠資格當教師的。要當好教師,必須有學問、有方法。這也是當下一線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與專業素養,我們要求學生要學會“探究”,就必須具備指引學生探究的方法和途徑,爲學生創設環境,幫助學生往課探究的方面去深入探究,而不適合盲目的探索,最後浪費了學生的精力,違背了現代教學有效性的原則,學習方式的變革是爲教學目標服務的。在《學記》中列舉當時人們生產實踐中的典型事例予以佐證:“良冶之子,必學爲裘;良弓之子,必學爲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於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高明的鐵匠給兒子傳授技藝,總是先教他學會用皮革製成鼓風的裘;嫺熟的工匠教兒子造弓,總是先教他學會用柳條編成箭袋子;訓練小馬拉車,總是用大馬來帶,小馬跟在車的後頭。教師清楚了這三點道理,也就懂得了怎樣教育學生做學問,正如《學記》中所說的:“善歌着,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這給我們的啓示是,不同學科、不同的知識和技能所教授的方式是不同的,教師應該幫助學生積累知識,並且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一步步引領學生自主探究。

今年來教師專業發展成爲熱門話題,取得了很多優秀成果的同時也存在着一定的問題,因此,我認爲對教師的再“教”不能只停留在講座、聽課和研討的層面上,應該就事論事,將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問題擺在我們教師們的面前,然後由具有資深經驗的教育專家和教學名師等於參與教師專業發展的教師一起來探索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老師在這樣的親身實踐中更能領悟教育規律的意義,更能在今後的教學生活中改變自己缺點,增強對教師專業發展的信心和不斷提升自我的無盡動力。當然,《學記》作爲2000多年前的教育理論著作,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侷限性,但是其自身所蘊含的教與學、學生與教師等之間的客觀規律是至今不變的,尤其是具有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的學習觀的指導意義也非同小可。

觀舞記 篇三

19、《觀舞記》導學案

2016-5-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學習並運用“記”這一文體知識和主副標題;

歸納識記冰心的相關知識; 能排除閱讀障礙並進行自我提升; 學習並運用排比這一修辭手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教師引導,學生合作探討。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閱讀語感,感知印度舞蹈的獨特美。學情分析:

《觀舞記》是一篇自讀課,文章內容淺顯易懂,因此教學過程中老師不必面面俱到地講解,只需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即可。學生經過上學期的學習,已經跟老師有了很強的默契,而且較七年級新入學時的語文水平而言,也有了很大程度地提升。因此老師在此次教學中,只需要起到穿針引線的指導作用,以導爲路,以引爲石,學生便能順利通過老師安排的一個個關卡。重點難點:

重點:體味詞語在語境中的具體含義;

體味印度舞蹈的獨特美和印度文化的博大精深; 難點:學習並運用排比這一修辭手法。第一課時 教學活動

第一關:火眼金睛

(一)找相同

《西遊記》、《小石潭記》、《岳陽樓記》

(二)副標題

——獻給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

作用:對主標題加以解釋說明,明確並且完善自己想表達的內容。思考:此文是寫給誰的?

(三)給我們這課的導學案用主、副標題的形式擬一個題目,要求主標題中有“記”字。第二關:憶海拾珠

《觀舞記》的作者是____,原名____,現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在上冊語文課本中我們學過她的散文詩______。我們讀過她的詩集____、____,是在____(國名)詩人____(人名)的影響下寫成的。她的作品的主題是歌頌____、____和____。第三關:除雷排障

(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顰蹙

粲然

嗔視

叱吒風雲

本色當行

渾身解數

咿呀

(二)將下列成語補充完整

變幻多__

渾身__數

高視__步

盡態極__

____風雲

低迴__轉

____相通

(三)結合語境,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1、忽而張目嗔視,表現出叱吒風雲的盛怒。

2、如蓮花的花開瓣顫、小鹿的疾走驚躍、孔雀的高視闊步,都能形容盡致,盡態極妍!

第四關:剝繭抽絲

本文抓住卡拉瑪姐妹舞蹈____的特點,從形體之美、____、____、____、四個方面予以刻畫,爲我們展示了印度文華藝術的風彩,表現了印度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給讀者以文字與舞蹈的雙重享受。第五關:珍品細啄(仿照示例從修辭手法的角度賞析下列句子)。

例子:我們發現她們不但表現神和人,就是草木禽獸:如蓮花的花開瓣顫、小鹿的疾走驚躍、孔雀的高視闊步,都能形容盡致,盡態極妍!

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句式整齊,感情強烈,展現了卡拉瑪姐妹高超的舞蹈 技藝,表達了作者對她們的由衷的讚美。

排比答題格式: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句式整齊,感情強烈,突出了/展現了„„,表達了„„(情感)。

讀課文2-5自然段,說一說主要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仿寫

河北,我可愛的家鄉,怎樣才能表達對你的深情呢? 如果我是攝影師,我一定用多情的鏡頭拍下你迷人的倩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六關:小結(你真棒!這節課你學會了這些)

1、什麼叫“記”

2、副標題

3、冰心簡介

4、新的詞語

5、從排比修辭的角度賞析句子

6、仿寫句子

7、熟讀了你喜歡的句子

第七關:學以致用,完成《課時練》相關作業。

八、課後反思:

整個課堂的環節設置比較合理,同學們也都積極踊躍地發言,但最後在時間的掌控上還是有些小問題。在第五關“珍品細啄”這一環節給同學們討論的時間過長,導致後面的小練習沒有在課堂上完成。但我會不斷地改進,跟學生一起,越過學習路上的道道關卡,不斷進步,不斷成長。

觀舞記 篇四

《觀舞記》預習導學案

學習目標

1、積累語句,熟讀課文,瞭解印度舞蹈的藝術瑰麗,體會比喻和排比句的作用。《觀舞記》課堂探究案

一、創境導入

古老的民族造就古老的文化,古老的文化是記錄人類文明歷史的寶庫。本學期我們感受了來自迅哥兒家鄉帶有呢土氣息的鄉村戲劇——“社戲”,那月下神形兼備的繪畫藝術——“竹影”。這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品味文中描寫卡拉瑪姐妹優美舞姿的語句。

4、鼓勵學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學習重點、難點:目標1、2,3、4 預習提示

一、作者簡介

冰心(1900.10一1999.2),原名謝婉瑩,筆名冰心,福建長樂人,現代著名女作家、兒童文學家。“五四”時,她開始寫小說、詩歌。她的散文語言清新秀麗,自成一體,稱爲“冰心體”,影響很大。許多作品被譯成英、法、日、俄等多種文字,主要作品有《寄小讀者》《再寄小讀者》,詩歌《春水》《繁星》等。

二、生字

斗藪(sǒu)粲然(càn)盡態極研(yán)花鬘(mán)嗔視(chēn)

絢麗(xuàn)闡述(chǎn)渾身解(xiâ)數 褶裙(zhě)雛(chú)鳳 叱吒(chì zhà)風雲 顰蹙(pín cù)妥帖(tiē)錚錚(zhēng)髮髻(jì)蠕動(rú)垂睫(jiã)惆悵(chóu chàng)咿啞(yī yǎ)

三、多音字

吒(zhà)叱吒 詫(chà)詫異 奼(chà)奼紫嫣紅 婉(wǎn)婉轉 惋(wǎn)惋惜 碗(wǎn)碗碟

粲(càn)粲然 璨(càn)璀璨 錚(zhēng)錚錚 掙(zhâng)掙脫

四、解詞:

顰蹙:皺着眉頭,形容憂愁的樣子。粲然:笑容爛燦的樣子。

盡態極妍:使儀態和麗質最充分地顯示出來。嗔視:生氣地看。

驚鴻:驚飛的鴻雁,形容美人體態輕盈。叱吒風雲:形容威力極大。靜穆:安靜莊嚴。端凝:端莊;莊重。息息相通:呼吸相關連,比喻關係親密。斗藪:搖動,振落。

離合悲歡:泛指團聚、別離、歡樂、悲傷的種種遭遇,又作悲歡離合。

五、感情朗讀課文,找出描寫印度舞蹈特點的語句,並用一個精闢的詞語進行概括。

一切無不都在向我們訴說着人類歷史的進步。今天,著名的冰心女作家又給我們帶來一場美幻絕倫的異國風情表演——印度舞蹈,不相信?還是讓我們先睹爲快吧?!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想一想,文章主要寫了什麼內容呢?請你試着用最簡潔的語言說說本文主要內容。

2、文章開頭問道:“我應怎樣來形容印度卡拉瑪姐妹的舞蹈?”在全文中有什麼作用?作者沒正面回答,你能從接下來的排比中找到答案嗎?

3文章從第11段才正式敘寫觀舞經過,前面鋪敘的文字有什麼作用嗎?

4、寫卡拉瑪姐妹出場前,先寫“臺中間小桌上供奉着一尊溼婆天的舞像,兩旁是燃着的兩盞高腳銅燈,舞臺上的氣氛是靜穆莊嚴的”這個細節有什麼用意?

5、從文章中找出描寫印度舞蹈特點的語句。

6、作者從哪些方面表現舞蹈“飛動的美”?

7、爲什麼說卡拉瑪“在舞蹈的狂歡中,她忘懷了觀衆,也忘懷了自己”?

8、請你從修辭手法、和表現方法等方面思考,簡單地說說這些語句好在哪?

9、能否引用文中語句,並加上自己的理解,說說什麼是舞蹈?或說說印度舞蹈主要表現些什麼內容?

10、文中引用白居易的兩句詩起什麼作用?

11、文中說:“看了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體會到印度的優美悠久的文化藝術”,怎樣理解這句話?

三、課堂小結

冰心《觀舞記》的引領,使我們從印度到中國,從現代到古典,從卡拉瑪姐妹到美麗的楊麗萍,身心一次次沐浴在飛動的藝術薰陶中,充滿喜悅。願植根於民族沃土中的文藝長葆芳馨,因爲生活是豐富多彩的。

四、佈置作業

以“假如”爲開頭,充分發揮想象力,寫一段話。主題歸納

本文以排比和擬人的修辭手法,描寫並介紹了克拉瑪依姐妹優美的印度舞蹈,爲我們展示了印度文化和藝術的風采,表現了印度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表達了中印兩國人民間的深厚友誼。寫作特色

1、形象的比喻和精練的排比。

2、長短句交錯使用。

3、唯美的抒情性描寫。教後記

《觀舞記》參考答案

1、想一想,文章主要寫了什麼內容呢?請你試着用最簡潔的語言說說本文主要內容。

【本文主要是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描繪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現了印度舞蹈的美。】

2、文章開頭問道:“我應怎樣來形容印度卡拉瑪姐妹的舞蹈?”在全文中有什麼作用?作者沒正面回答,你能從接下來的排比中找到答案嗎?

【統領全篇,定下讚美的感情基調。開篇點題,開宗明義。她們的舞蹈像詩、像畫、像音樂、像雕塑一樣美。四個“假如”句分別描繪了舞蹈的類別、眉宇和服裝、舞步和鈴聲、靈動的身影。】

3文章從第11段才正式敘寫觀舞經過,前面鋪敘的文字有什麼作用嗎?

【鋪敘表達自己歡喜激動的心情,讚美卡拉瑪姐妹的舞蹈無法言狀的美,爲後文寫舞蹈的美妙絕倫蓄勢。】

4、寫卡拉瑪姐妹出場前,先寫“臺中間小桌上供奉着一尊溼婆天的舞像,兩旁是燃着的兩盞高腳銅燈,舞臺上的氣氛是靜穆莊嚴的”這個細節有什麼用意?

【暗示了印度舞蹈具有強烈的宗教色彩,點明瞭卡拉瑪姐妹舞蹈的背景,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5、從文章中找出描寫印度舞蹈特點的語句。

【13段。因爲這一段用生動優美的詞語寫出卡拉瑪姐妹形體的美。16段。因爲這一段從衣飾方面寫出了舞蹈的美。

17段。因爲這一組排比句,它寫出了卡拉瑪姐妹神態的多變,舞姿的優美,舞藝的精妙。18段。這一段也是從形體方面的美來寫的。】

6、作者從哪些方面表現舞蹈“飛動的美”?

【作者從身體、神態、服飾、心靈等方面來表現:

⑴、光豔:秀麗的面龐;能說出萬千種話的一對長眉,一雙眼睛。女性的嫵媚不僅表現在美麗的五官,更多地表現在眉目之間。未舞先有光彩先有情。

⑵、曼舞:長眉、妙目、手指、腰肢、髻花、褶裙、細步--從“輕雲般慢移”到“旋風般疾轉”。⑶、神韻:卡拉瑪姐妹以神采飛揚的舞姿傳神地表現了“離合悲歡”。精妙的舞蹈跨越了文化的隔閡,讓人心靈相通。】

7、爲什麼說卡拉瑪“在舞蹈的狂歡中,她忘懷了觀衆,也忘懷了自己”?

【卡拉瑪的舞蹈非常優美,好像“飛動”起來,但是僅有“飛動”還是不夠的,還要有心靈的完全投入,才能達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渾然一體,超越形式的載體而進入了自由飛動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靈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8、請你從修辭手法、和表現方法等方面思考,簡單地說說這些語句好在哪?

【生動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態,以及作者的讚歎之情。正面描寫結合側面描寫,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發讀者的想象和聯想。】

9、能否引用文中語句,並加上自己的理解,說說什麼是舞蹈?或說說印度舞蹈主要表現些什麼內容?

【以有節奏的動作爲主要表現手段,可以表現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也可以表現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樂伴奏。印度舞蹈主要表現神和人的故事,模擬自然界生物的姿態。(在第17、18節)】

10、文中引用白居易的兩句詩起什麼作用? 【爲了表達作者對卡拉瑪舞蹈的高度讚歎。】

11、文中說:“看了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體會到印度的優美悠久的文化藝術”,怎樣理解這句話?

【藝術上的交流,能增強世界各國各民族之間的相互瞭解和溝通,藝術沒有國界。優秀的藝術家都植根於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卡拉瑪姐妹也一樣,“吸收着大地母親給予它的食糧的供養。”沒有印度悠久文化的薰陶,沒有印度文化歷史的內涵,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不會這樣美妙動人。】 《觀舞記》參考答案

1、想一想,文章主要寫了什麼內容呢?請你試着用最簡潔的語言說說本文主要內容。

【本文主要是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描繪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現了印度舞蹈的美。】

2、文章開頭問道:“我應怎樣來形容印度卡拉瑪姐妹的舞蹈?”在全文中有什麼作用?作者沒正面回答,你能從接下來的排比中找到答案嗎?

【統領全篇,定下讚美的感情基調。開篇點題,開宗明義。她們的舞蹈像詩、像畫、像音樂、像雕塑一樣美。四個“假如”句分別描繪了舞蹈的類別、眉宇和服裝、舞步和鈴聲、靈動的身影。】

3文章從第11段才正式敘寫觀舞經過,前面鋪敘的文字有什麼作用嗎?

【鋪敘表達自己歡喜激動的心情,讚美卡拉瑪姐妹的舞蹈無法言狀的美,爲後文寫舞蹈的美妙絕倫蓄勢。】

4、寫卡拉瑪姐妹出場前,先寫“臺中間小桌上供奉着一尊溼婆天的舞像,兩旁是燃着的兩盞高腳銅燈,舞臺上的氣氛是靜穆莊嚴的”這個細節有什麼用意?

【暗示了印度舞蹈具有強烈的宗教色彩,點明瞭卡拉瑪姐妹舞蹈的背景,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5、從文章中找出描寫印度舞蹈特點的語句。

【13段。因爲這一段用生動優美的詞語寫出卡拉瑪姐妹形體的美。16段。因爲這一段從衣飾方面寫出了舞蹈的美。

17段。因爲這一組排比句,它寫出了卡拉瑪姐妹神態的多變,舞姿的優美,舞藝的精妙。18段。這一段也是從形體方面的美來寫的。】

6、作者從哪些方面表現舞蹈“飛動的美”?

【作者從身體、神態、服飾、心靈等方面來表現:

⑴、光豔:秀麗的面龐;能說出萬千種話的一對長眉,一雙眼睛。女性的嫵媚不僅表現在美麗的五官,更多地表現在眉目之間。未舞先有光彩先有情。

⑵、曼舞:長眉、妙目、手指、腰肢、髻花、褶裙、細步--從“輕雲般慢移”到“旋風般疾轉”。⑶、神韻:卡拉瑪姐妹以神采飛揚的舞姿傳神地表現了“離合悲歡”。精妙的舞蹈跨越了文化的隔閡,讓人心靈相通。】

7、爲什麼說卡拉瑪“在舞蹈的狂歡中,她忘懷了觀衆,也忘懷了自己”?

【卡拉瑪的舞蹈非常優美,好像“飛動”起來,但是僅有“飛動”還是不夠的,還要有心靈的完全投入,才能達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渾然一體,超越形式的載體而進入了自由飛動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靈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8、請你從修辭手法、和表現方法等方面思考,簡單地說說這些語句好在哪?

【生動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態,以及作者的讚歎之情。正面描寫結合側面描寫,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發讀者的想象和聯想。】

9、能否引用文中語句,並加上自己的理解,說說什麼是舞蹈?或說說印度舞蹈主要表現些什麼內容?

【以有節奏的動作爲主要表現手段,可以表現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也可以表現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樂伴奏。印度舞蹈主要表現神和人的故事,模擬自然界生物的姿態。(在第17、18節)】

10、文中引用白居易的兩句詩起什麼作用? 【爲了表達作者對卡拉瑪舞蹈的高度讚歎。】

11、文中說:“看了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體會到印度的優美悠久的文化藝術”,怎樣理解這句話?

【藝術上的交流,能增強世界各國各民族之間的相互瞭解和溝通,藝術沒有國界。優秀的藝術家都植根於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卡拉瑪姐妹也一樣,“吸收着大地母親給予它的食糧的供養。”沒有印度悠久文化的薰陶,沒有印度文化歷史的內涵,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不會這樣美妙動人。】

淺析《學記》中的教師觀 篇五

淺析《學記》中的教師觀

《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先秦時期儒家教育思想的總結性著作。學術界一般認爲,《學記》屬於戰國時期孔孟學派的代表作,爲孟子的學生樂正克所撰。《學記》全文共1228 個字, 言簡意賅, 字字珠璣, 對當時的教育理論和教育經驗作了總體概括。《學記》大約作於公元前三世紀,儘管時間久遠, 變化巨大, 然而《學記》中有關教師的論述, 經過代代文人薪火相傳, 已成爲中國教育的歷史積澱, 仍不時閃現熠熠的光輝。

《學記》在提出尊師主張的同時, 對教師也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具體而言, 運用良好的教育教學方法是教師職業的基本功, 也是教師威信和魅力的具體體現。《學記》指出, 教師應有優良的教法, 教學內容應當豐富多彩, 以促使學生樂學、博學。具體來說, 作爲教師必須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素質:(1)教學相長, 師嚴道尊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教與學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教能助長學,反之學亦能助長教,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於教與學的相互關係,《學記》借用《兌命》的一個詞語概括———“學學半”。教學相長是《學記》的訓誡, 更是教師職業的需要。教師只有通過學習, 才能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 才能掌握和更新教學手段和方法, 才能適應教育現代化的要求。《學記》中對業務生疏、不學無術的教師持強烈的反對態度。“記問之學, 不足以爲師。”僅憑一點死記的淺薄知識來應付學生的發問, 是不夠資格當教師的。要當好教師, 必須有學問、有方法。(2)瞭解學生, 長善救失

只有瞭解學生, 才能因材施教, 長善救失, 這是孔子教學的一貫思想。《學記》進一步發展了孔子的思想, 告誡教師要在瞭解學生的基礎上, 鼓勵學生揚長避短, 做到“長善救失”。《學記》要求,教師要掌握學生的缺點及其心理, 然後才能發揚其優點, 以彌補其缺點,把很好地瞭解學生看作是教學獲得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這的確是一個極爲有效的教學策略, 它充分體現了現代教育心理學有關教學的思想。因此, 只有深刻地瞭解學生心理上的個別差異和不同學生所具有的不同的學習態度和傾向, 纔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活動, 做到因材施教, 以揚學生之長並彌補其短, 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3)掌握規律, 教學有方

《學記》認爲, 教學是有“法”可依的,教學的成功抑或失敗,完全取決於教學是否依“法”行事。這個“法”, 就是教學規律。《學記》要求, 教師在教學上要做到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在回答問題上要大小得當、深淺適宜、從從容容;在教學過程中要措施得當, 要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 掌握教學規律。否則, 就會導致教學的失敗。《學記》對教學的成敗之“法”進行了比較系統而完備的闡釋。探討並借鑑其教學之法,對我國當前的學校教學有着重要意義。(4)自我反思, 不斷進取

對於一個教師來說, 反思是促進其專業化水平自覺提高的重要途徑。反思, 能使教師明確自己的教育方向、教育目標, 科學而理性地設計、實施自己的教育, 從而不斷地總結、提煉、昇華自己的教育實踐, 逐漸走向成熟, 最終成爲一名充滿智慧的自我反思型教師。北師大肖川教授說:“教師的自我反思是指教師對各種教育觀念、言論、教育方法、教育活動、教育事實和教育現象進行的自主判別和認真審視, 特別是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檢視和反省。”

除去浮躁,重讀《學記》猶如品一杯香茶, 讓我們的思緒清晰起來, 讓我們的理智冷靜下來, 讓我們在繼承古人優秀教育思想的同時, 有所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