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大學生心理健康近幾年案例(精品多篇)

大學生心理健康近幾年案例(精品多篇)

學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篇一

前不久,北大一名學生涉嫌砍死同班同學的消息,令公衆爲之震驚。加上屢屢發生的大學生自殺事件,不由得讓人不斷追問:大學生,你爲何如此脆弱?

校園暴力

極端案例

不久前北京大學醫學部大三學生崔某被利器砍死,事發現場在北京世紀壇醫院南區教學樓。事後,死者一同學被警方帶走。據瞭解,此前兩人都追求過同一個女生,曾爲一些過節大打出手……

專家分析

校園暴力的產生與社會文化背景有關。工作節奏、生活節奏加快,社會總體的速度也在加快,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跟上社會步伐的速度比較慢,這樣很容易讓人心情浮躁,恨不得一下子就奔向成功。相對來說,社會道德約束的力量就弱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最後積聚起來的破壞力是很大的,導火索可能就是平常人看起來很正常的一件事,在他看來就是很大的事了。所以覺得自己受到傷害時,本能地憤怒和攻擊,但他不是以一個社會認可的方式發泄,而是尋找一種極端行爲進行發泄,那麼就可能對傷害他的人產生暴力傾向。

對於在學校的老師和學生來說,需要加強心理這方面的監督,比如搞一些活動,讓人的能量能夠通過正常途徑轉化。如果老師和學生有心理健康的概念,那麼就可以早點發現別人的不對勁,幫他緩解問題,就可能避免極端行爲的發生。

減壓無術

極端案例

樑鵬是電影學院導演系的研究生,個子高高的,長得也很帥,但幾年下來他有一個很悲觀的想法:做導演需要出名,而真正出名的導演又有幾個呢。而且自己家是外地的,從本科到研究生一路走來實在太累了,要協調各方面的關係,這種壓力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最終,他辦理了退學手續。學校的老師、同學無不爲他惋惜。

專家分析

大學生現在面臨的壓力過大,造成心理的落差比較大,與整個社會發展的形勢和家庭的影響是分不開的。首先是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大學的擴招,讓一些學生在上學的時候就對畢業後的就業問題產生焦慮。另外,自我和家庭對學生前途所定的目標過高,有的學生有一種爲家長讀書的想法,想的是將來要怎樣報答家長,有的是給自己定了一個不太符合實際的目標,那麼都可能在最終結果上產生很大的心理落差。這需要學生找準自己的位置,要正確評價和認識自己,無論怎樣,知足常樂是不變法則。另外,不要好高騖遠,要腳踏實地一步步走好自己的路。

性的迷惑

極端案例

小樊與小路是高校“夫妻部落”中的一員,兩人在校園附近租下一套房子,過起了同居生活。兩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坦言,雙方對未來都沒有太明確的想法,目前生活在一起只是爲了“相互取暖”。

最近一個對高校大學生的調查表明,在受調查的同學中,有13%的人坦言大學期間有過性行爲。

專家分析

在現代教育體系下,青年人“知、情、意”不平衡。可能智商比較高,情商比較低,那麼意志力就更弱了,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那麼在身體某方面曾經沒有得到滿足,就會產生缺失性需要,就會通過各種途徑來獲得滿足。嚴重的可能有露陰癖,產生一種兒童心理。這是在某些壓力下,人會迴避退型,退回到兒童心理階段,那麼就會有這樣一種行爲發生。但這是極端的一種表現,在學生中存在的大多是性渴望、性焦慮等等,這恰恰表現出在性教育問題上缺乏一定的指導。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他們對性充滿渴望,但是真正瞭解的並不多,也有的情侶因爲是否需要發生性關係而鬧翻,這些都很深地困擾着現在的大學生。學生們可能沒有很強的意識,那就是愛和性不僅是一種心理和生理上的體驗和感受,它背後還有一個嚴肅的責任問題。這些是不可迴避的,那麼對於學生來說,健康、科學地對待性問題,瞭解性問題,更要理智思考並約束自己的行爲,是大學生精神健康很重要的一部分。

抑鬱情緒

極端案例

小林以當地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某重點高校,第一學期期末,本來躊躇滿志準備獲取獎學金的她未能如願。她的情緒從此一落千丈,變得鬱鬱寡歡,無心學習,也無法處理好與同學的人際關係,還整夜失眠。最後不得不去醫院精神科檢查,結果診斷她是患了抑鬱症。

專家分析

據日前一項對大學生抑鬱症的抽樣調查顯示,大學生抑鬱障礙疾患率爲23.66%,據此推算,北京患有抑鬱症的大學生不少於10萬人。

在大學生中有抑鬱現象的比較多,究其主要原因,是由於自我價值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對自己進行了一些否定。一般這樣的學生情緒都比較低落、不穩定,不愛搭理人,做事情沒有興致,時間長了,容易造成心理情緒積聚,對學習、生活肯定會造成影響,嚴重的則會患上抑鬱症。如果沒有找到正常渠道發泄,可能會沉迷於一些自己覺得是正確的事物上面,比如網絡。這就需要周圍的人羣關注他們,給他們溫暖,生活中有這種情緒的大學生也要多和身邊的朋友談心、交流,釋放出自己的壓力,以緩解這些症狀,從而恢復到正常狀態。

自殺傾向

極端案例

2005年5月7日晚9時10分左右,北京大學理科二號樓一男子從九層的天台墜樓,落在樓底天井的西北角。而在15天前,北大一女生從同一座樓上跳樓身亡……

專家分析

自殺是一種極端行爲,原因有很多。現在大學生壓力要比以前大得多,那麼他們就想尋找各種方式緩解壓力,比如跳舞、上網、交友等等。但是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渠道去進行緩解,可能就會產生人生比較失敗的消極想法,也可能是從前失敗的痕跡與現在的失敗產生共振,讓這樣一種力量成幾何擴大,最後把這樣一種情緒放在了一個點上。可以說,憤怒的力量越大,壓抑憤怒的力量也就越大,最後發泄出來的力量就越大。那麼,在某一個時候,這種力量也會作用於自身,自殺成了自身的需要。還有的就是目標和自身能力產生差距,沒有正確認識自己,擺正心態,那麼負面心態一直積聚,到最後也可能完全否定了自己,而尋找自殺這種解脫方式。現在許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從小沒受過挫折,面臨壓力就會選擇逃避,這也是一種很危險的心態。

情感困擾

極端案例

前段時間大連一知名網站的論壇上出現了一個“出租自己”的帖子,引起了許多網友的注意。帖子稱,“本人慾將自己出租,只要不違背法律的要求都在考慮範疇!陪逛,陪吃……價格再議。”發帖人自稱是一名22歲剛從新西蘭回國的大學生,“出租自己”只因爲“太無聊”。

專家分析

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是在一種不成熟的狀態下,憑着自己青春期的衝動,把任何事物都看得很美好。他們缺少挫折鍛鍊,心理承受力太弱。另外,在大學裏,可能無形之中同學之間會有一個比較,比如同宿舍的人都有男(女)朋友了,但是自己沒有,那麼可能就造成一個心理落差,情緒上很不穩定,精神比較空虛。有的則是一旦失戀後,就痛苦不堪,無法恢復自己正常的生活學習,好像沒了戀人就無法生活了似的。

真正的愛情是有獨立性的,大學生戀愛,要把自己放在一個正確的位置,適當控制自己的情緒,即使戀愛失敗了,也只能說可能彼此不是最適合的,而且,還可以通過失敗的戀愛吸取經驗,從中學會怎樣和異性交往。

出診專家

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心理系教授肖健

社會生活心理衛生諮詢服務中心主任李曉童專家王學軍

東明成功人生心理諮詢中心主任劉明

大學生心理健康十項標準

有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積極參與集體生活

精力充沛

思維敏捷

情緒平穩

心胸寬廣,懂得舍取

行爲上“知行”合一

具有有效行爲能力

人際關係良好

能夠進行良好的自我管理,可以合理安排、控制自己的生活、情緒

大學生自殺心理

自殺是指主體蓄意或自願採取各種手段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爲。自殺的原因是非常複雜的,但不管是哪種原因導致的自殺,其背後都有心理機制在推波助瀾。社會因素、生物學因素、病理學因素等均須通過影響人的心理因素才能發揮作用。不可忽視的是,大學生的自殺行爲雖受制於一般的自殺心理規律,但也有其特殊性,這種特殊性是由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所決定的。

自殺的心理過程大致可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殺動機的形成。個別學生在遇到挫折或打擊時,爲逃避現實,將自殺作爲尋求解脫的手段。例如,調查的案例中,有位大學生因生活自理能力差,對大學生活難以適應,成績因此一落千丈,自感生活毫無意義,便決定以自殺來尋求解脫。有個案例反映:自殺者借自殺作爲對自己因做錯了事而產生的悔恨、懲罰,作爲自罪自責心理的補償。如一位大學生在中學時,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進入大學後,學習方法不正確,學習成績一直不好,自感對不起父母和鄉親,在強烈的自罪自責心理驅使下便採取了自殺行爲。此外,有的把自殺作爲報復手段,從而使有關的人感到內疚、後悔和不安。如一位大學生的父母離異,對他的學習、生活不聞不問,給該生的心理帶來很大的創傷。在學習上、生活上幾經挫折後,該生便萬念俱灰,想到了以自殺來報復其父母。

第二階段,心理矛盾衝突。自殺動機產生後,求生的本能可能使自殺者陷入一種生與死的矛盾衝突之中,難以最終作出自殺決定。此時,自殺者會經常談論與自殺有關的話題,預言、暗示自殺,或以自殺來威脅別人,從而表現出直接或間接的自殺意圖。實際上,我們可以看作是自殺者發出的尋求幫助或引起別人注意的信號。此時,如能及時得到他人的關注,或在他人的幫助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自殺者很可能會減輕或打消自殺的企圖。這也是自殺行爲可以預防和救助的心理基礎。但周圍的人往往認爲常喊着要自殺的人其實不會自殺,因而不太關注欲自殺者發出的信號,以致痛失救助良機。

第三階段,自殺者平靜階段。自殺者似乎已從困擾中解脫出來,不再談論或暗示自殺,情緒好轉,抑鬱減輕,顯得平靜。這樣周圍的人真以爲他的心理狀態好轉了,從而放鬆警惕。但這往往是自殺態度已經堅定不移的一種表現,當然也不完全排除是自殺者心理狀態好轉的表現。因爲發展到這個階段,自殺者認爲自己已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再爲生與死的選擇而苦惱。因此他們不再談論或暗示自殺,甚至表現出各方面的平靜。目的可能是爲了擺脫旁人對其自殺行爲的阻礙和干預。

大學生的自殺同樣也符合以上的心理過程。我們調查的個案中,有這樣一個案例:長沙某高校一名大學三年級學生李××,在中學時是班上的“尖子”,進了大學後,他總認爲自己的成績達不到自己的期望值,便沉浸在自怨自艾之中,加上中學時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獨立生活能力差,以致進大學後生活難以自理,身體狀況下降,患上了肝炎病而不得不住院治療。這期間他的情緒極度低落、抑鬱,甚至拒絕接受治療。他曾對護士和前來探望的同學談論過自殺的一些問題,並說過諸如“我沒什麼希望了”、“真想死了算了”之類的話。醫生、老師和同學並未對此加以足夠重視,只是安慰了他一番。後來一段時間,該生的心情逐漸好起來了,甚至還和前來探望的同學開玩笑。大家都以爲他的心情真的好起來了。然而一天他趁周圍無人,悄悄溜出病房,在醫院後山的一棵樹上用一根粗麻繩結束了自己19歲的年輕生命。從這例自殺案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最初促成其自殺動機的原因有三個:成績不盡如人意,生活適應能力差以及身體患病。這三種因素同時或相繼出現在該同學身上,使他對生活產生了絕望感。之後他又試圖通過拒絕治療、談論自殺渴求得到他人的幫助,但這種嘗試又遭失敗,因而堅定了他自殺的決心,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羣體。一方面,他們的身心處在青年期;另一方面,腦力勞動是他們的主要活動方式,用腦的頻繁性和複雜性影響着他們心理的變化和發展。此外,他們的內心世界也相對較爲複雜,他們的心理境界、需求、思想和價值觀念等等,不同一般。這些特徵使得大學生的自殺行爲表現出與一般個體不同的規律性。因此,我們研究大學生的自殺問題,應當從大學生自殺的心理機制入手。

大學生自殺的心理分析

大學生屬於青年的一部分。他們同樣具有青年期的心理特徵和青年期可能面臨的心理問題。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青年期個體所面臨的最大心理問題可歸結爲兩點,即人格順應和情緒控制。在青年期,一方面,社會化的要求和自我意識的發展促使個體與社會不斷髮生衝撞,產生一系列的矛盾,如學習、工作與戀愛之間的矛盾,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之間的矛盾等等。能否有效地解決這些矛盾,決定了個體能否順利地實現人格的良好發展。另一方面,成熟需要的日益強烈使青年期個體處於“疾風怒濤”的狀態。日本心理學家依田新指出:“青年處於兒童和成人之間的中間世界,所以內心動搖大,情緒的緊張程度一般較高,對很小的刺激也容易引起強烈的情緒反應:一時陷入被打敗似的悲痛裏,一時又由於有希望而昂首挺胸;一時又由於失意而俯首頓足。情緒如此不穩定,是青年期心理的一個特徵。”能否調控這種具有兩極性的情緒也是個體能否順利度過青年期的條件之一。在我們調查的'35例大學生自殺案例中,幾乎每位自殺者都有程度不等的人格障礙和情緒失調,這兩個因素在導致他們自殺的原因中起着首要的作用。要指出的是,與一般個體青年相比,大學生的自我意識非常強烈,

大學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篇二

一、當事人的基本情況

餘某,女,22歲,大學三年級學生。父親是牙科醫生,母親在一家制造企業做銷售主管。在早期生活無憂無慮,家境相對優越,家教嚴格,自我要求甚高。性格內向,行爲謹慎,個性敏感多疑,自我保護和心理防禦意識較強,閱讀過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刊。

二、個人主述與症狀表現

當事人的母親從小經常教育她養成愛清潔,愛衛生的良好習慣,要求放學回家後洗手要一洗二清三消毒,還要求每週對學習用筆消毒。受到母親的影響,當事人對“細菌”概念非常敏感,並且總是把細菌與“生病”“骯髒”等聯繫起來。在生活中特別害怕“髒”的東西,懷疑有細菌存在,平時洗臉要花很長時間,總覺得洗臉池裏有細菌,必須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洗,每次洗手要求自己洗20下以上,少了就得重洗。晚上放衣服時,總要小心謹慎,有時要反覆放好幾次,不然就覺得有細菌在上面,非常難受。早晨穿衣服也是如此,有時穿上了,覺得不符合自己要求,就得脫下來再穿一次,甚至多次。在與人交往方面,不敢接觸別人,懷疑別人身上細菌會傳染給她,甚至連上學時爲避免在公共汽車與他人接觸而弄髒自己,每天竟花去1個小時走路。室內哪怕有一點不潔之處都會讓她心裏十分地不舒服。她總是強迫自己做一些清潔工作,否則內心就感到煩躁空虛,以至最後這種清潔工作成了其生活的一個不可取代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診斷與心理分析

根據當事人的症狀表現,她的心理障礙問題被診斷爲“不潔恐怖症”或者叫“清潔潔癖症”,該病症是高焦慮類恐怖症的一種表現形式,其症狀特徵是:患者對與不潔淨有關的一切物體或情景,都會產生持續的緊張、毫無理由的焦慮和恐懼情緒,並出現迴避反應;患者明知該物體或情景並無威脅,該反應不合理,但不能自控,常伴有強迫行爲、儀式動作發生。患者的完美主義人格,膽小羞怯、謹慎內向、依賴性強等個性特點,是該病症發病的重要內在條件。不潔恐怖症患者的強迫行爲、儀式動作是患者在適應環境過程中條件作用的結果,是在某種應激情景下所做出的適應性反應,由於這種反應能在客觀上減輕當事人的焦慮感受,因而也就起着負強化的作用,並最終發展成爲自身習得性行爲中的一部分。

四、病源條件分析

(一)病源信息

小余小時候母親對她十分嚴厲,一切與小余相關的東西,不論是她的身體和衣服,還是她的牀與桌子,只要有一點髒和亂,馬上就會遭到愛淨如命的母親的一番沒完沒了的訓斥,並非要勒令小余馬上收拾乾淨。天長日久,小余對髒與亂產生了一種病態的恐怖。一旦看到哪個地方有點凌亂,她馬上會聯想到母親那嚴厲的面孔和刻薄的語言,進而產生了心理上的緊張感。於是漸漸地,她同母親一樣,不能容忍自己及其周圍有那麼一點點不乾淨的地方,哪怕那“不乾淨”在別人眼裏並算不了什麼。

小余的父親是醫生,家裏常有病人看病,有一個病人來家裏找小余父親,父親不在家,她找到小余的房間裏,並坐到了牀上。後來,雖然父親告訴她,這個病人得的不是傳染病,但是小余對她摸過的門把手、她坐過的椅子之類的東西還是非常敏感、恐懼,從此就非常懼怕與生病有關的一切東西了。大學一年級時的暑假,在校外租房子與一朋友合住做家教。朋友的女友來玩,在小余的牀上躺了一會,但她覺得這個女孩身上不乾淨,會有性病之類的東西。第2天就把牀單洗了,並且反覆洗了好幾遍。從此儘量不與這個朋友交往,並且開始對別人身上是否潔淨就特別關注。

(二)認知領悟

引導當事人分析病源條件,特別是症狀首次出現的條件,是促進當事人產生認知領悟的基礎。當事人明知大多數細菌不會傳染,也不會對自己真正構成威脅,但仍然產生恐怖情緒和迴避反應,這說明當事人恐懼的不是病菌,逃避的也不是病菌,那麼,當事人真正恐懼的是什麼?她又在逃避什麼?幫助當事人尋找和領悟恐怖情結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當事人克服心理障礙的關鍵。

(三)分析

首先,當事人的不潔恐怖症可能是由生活經歷,即出身和家庭環境而產生引起的,小余的父母特別是母親,往往就是一個潔癖者,她們對子女的潔淨有一種超乎尋常的要求。

其次,當事人表現出的強迫清潔行爲可能是一種代償行爲。所謂代償行爲,就是人在某種心理慾望得不到滿足時,通過它來獲得替代滿足的一種方式。小余的父母因爲工作關係,不能經常性在家照顧小余的生活起居和關心她生長期的生理心理變化,小余常常一個人在家無所事事。於是,她把在家的時間花在反覆地梳洗打扮上,一會兒照照鏡子,一會兒又聞聞手,總覺得還不夠潔淨,於是又擦又洗。顯然,小余的強迫性清潔行爲背後隱藏着一種不能得到滿足的心理欲求,她企圖借外在潔淨來增強自己的被關注程度,滿足自己被愛的強烈心理需求。

另外,小余對世界確認感的喪失和自我自主感的扭曲往往會導致其對外部世界和自我的強求,產生絕對確定的需要、完美主義的需要、絕對安全的需要等,當這種不合理的心理需要不能得到滿足時,自我就會感到焦慮、恐慌,非要做些什麼來安慰自己不可,從而成爲當事人不潔恐怖症發病的重要內因條件。由此可見,當事人的強迫行爲、儀式動作等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目的是逃避,是滿足其病態的心理需要,這種病態心理需要主要與其強迫型人格產生的不良適應有關。

五、諮詢治療過程中採用的幾種主要心理干預措施

1、運用精神分析療法的認知領悟療法

通過解釋來使當事人改變認識得到領悟而使症狀得以減輕或消失,使當事人領悟到自己對不潔的恐怖反應是其強迫型人格對現實不良適應的結果,是對焦慮的一種自我防禦反應。當事人對不潔概念的恐怖迴避反應以及強迫行爲、儀式動作是一種幼稚的逃避行爲,進而促使當事人勇敢地面對和積極解決自我和自我面臨的問題,不再逃避。

2、運用行爲療法的系統脫敏技術和思維阻斷技術

首先爲患者提供了一個詳細的行爲訓練計劃,並取得了患者的認同。該計劃主要包括3項內容:4周的暴露訓練;4周的反應阻止訓練;家庭作業和自我管理內容要求。在實施暴露治療的操作過程中,主要採取了系統脫敏技術:讓患者接受一個“手髒”了的現實,把一塊帶有“細菌”的紗布放進患者手裏,要求暴露1小時,在患者體驗焦慮期間不允許洗手,並要求患者每10分鐘報告1次焦慮感受,直到患者不再有明顯焦慮時,才允許患者洗手。在進行暴露訓練的同時還配合使用了思維阻斷技術。當事人在接受1小時的暴露治療過程中,往往會因關係聯想而產生強烈的焦慮體驗,這時配合使用思維阻斷技術,主要作用是阻斷

當事人的關係聯想,減緩焦慮感受,延長暴露時間,具體操作是:在當事人出現關係聯想後,引導當事人運用計算機鍵盤的“回車”原理,進行“回車”訓練,要求當事人停止當前的關係聯想,並對刺激變量重新賦意,進而產生新的選擇行爲,建立新的反應模式,改變自己的經驗感受。同時還鼓勵當事人把這種“暴露”訓練、“回車”訓練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加強自我管理。

3、運用了合理情緒療法的“情緒認知ABC模式”技術

首先,幫助當事人消除原有的非理性觀念,建立合理的、理性觀念。如下:意識不能決定物質,與其庸人自擾倒不如勇敢面對;態度影響行爲,與其自我強求倒不如順其自然,坦然地承擔“災難”;行動改變感受,與其關注症狀倒不如爲所當爲,主動採取積極行動。

其次,爲便於當事人在自我管理過程中更好地貫徹“順其自然,爲所當爲”的治療原則,運用了合理情緒療法的“情緒認知ABC模式”技術,使當事人進一步認識到,恐怖事件並不必然產生恐怖反應,當事人對恐怖事件的態度會影響當事人的主觀體驗;當事人不是因爲焦慮、恐怖而產生迴避反應,而是當事人的逃避行爲(態度)加重了自己的恐怖、焦慮感受。如果當事人改變對恐怖事件的態度,不再逃避,那麼,結果就會發現:沒什麼可怕的事情出現,雖然有些不舒服,但自己還是能戰勝自己的,多次實踐之後,自信心就會逐漸增強了。

六、諮詢效果評估

面接治療1個月後,當事人的焦慮、恐怖情緒有明顯減緩。從第2個月開始,面接改爲每週1次,諮詢內容以人格輔導和家庭作業、自我管理指導爲主。3個月後,當事人對不潔恐怖和強迫行爲、儀式動作基本消失。一個學期後追蹤調查,當事人已完全恢復正常,情況良好。

大學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篇三

在大學生中,每個人的經濟條件都是不一樣的。對家庭寬裕的城鎮學生來說,大學的花銷完全不用擔心,但對那些來自農村的貧困學生來說,面對處處差人一等的窘境,往往會產生自卑心理。下面來看一個大學生自卑案例。

大學生自卑案例:

吳某,男,重點大學二年級。自進入大學後,一直很自卑,父母都是農民,家境貧寒。以前因爲在中學時成績拔尖,深受老師和同學的器重,自己也因此似乎忽視了家庭的貧困和普通。爲了他上大學,家裏負債累累。進了大學後,自己又借了不少錢以掩飾自己的貧困和普通。原以爲到了上海,會有很多機會,可以通過打工來補貼自己,但實際上很難。曾想了許多辦法來提升自己的素質(比如參加社團、看書、看展覽會、考證書等),但實施之後,往往都是半途而廢,從而感到自己脫離不了貧窮,走不出社會底層的地位,自己不會有好的前途,不可能光宗耀祖,甚至找女朋友在上海成家都很困難。

案例分析:

來訪者的問題屬於適應障礙伴隨的自卑。由於其大學之前因爲成績拔尖,一直受到關注和重視,使其得到了充分的心理滿足,從而忽視了家境本身的貧困和普通。而進入大學後,一方面不再如過去那樣受關注,失去了原來心理滿足的基礎。導致其第一次認識到了自己家庭的貧窮與周圍其他人之間的差距,而他又過分誇大地看待了這種落差,妄圖以借錢的方式來掩飾自己的貧困。同時,其之前對於在上海的生存帶有錯誤的估計,換了一個新環境後,發覺並不如自己預期的通過打工補貼生活那麼理想化,造成適應障礙,導致了一種挫折感。另外,對於貧窮和成功的關係亦不能做到正確的認知,使得以偏概全地看待自己的未來,意志力下降,形成自卑心理。

自卑是土壤,自信是莊稼

討論自信之前,先講一個奧修的寓言故事。說有一天,絕頂聰明的納斯魯丁跑來找奧修,非常激動的說:“快來幫幫我!”奧修問:“發生了什麼事?”納斯魯丁說:“我感覺糟糕透了,我突然變的不自信了,天啊!我該怎麼辦?”奧修說:“你一直是很自信的人呀,發生了什麼事讓你如此不自信呢?”納斯魯丁非常沮喪的說:“我發現每個人都像我一樣好!”

看起來非常自信的人往往也非常的不自信,如果真是這樣,自信滿滿的人可能正是那些不太自信的人,處處謙虛忍讓的人更像是內心篤定的傢伙。

大學生心理健康近幾年案例 篇四

案例分析:

1、小軍(化名),男,20歲,某大學大二學生。大一剛入校時,樸實的裝束,憨厚的性情和不善言談的性格給老師和同學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他勤奮好學,成績出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他遇到一個女孩子,女孩那熱情開朗、能說會道的性格,像花一般甜甜的笑臉給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整個一上午,他的眼前一直浮現着她的笑臉。那一天晚上,他失眠了。以後,他整個人都變了。想向她表白,又缺少勇氣,整日精神恍惚,學習熱情一點兒也沒有了。他經常在人羣中尋找女孩的影子,想看她一眼,和她說一句話。有一天,他看見她和一個男生在一起有說有笑的,心裏不知是什麼滋味。他想把(本站★)她忘掉,卻總是失敗,每次在路上遇到她,總要不由自主地多看她一眼。他覺得自己真是沒用,他覺得唯一的辦法就是離開她,離開學校,可是,想起父母的囑託和自己的前程,他內心矛盾萬分。

同學們,請你根據自己所學到的知識,爲他排憂解難,告訴他該怎麼辦?談談你的看法!

2、我們宿舍平時爲了一些瑣碎的小事經常會發生吵架,互不相讓,搞得相互之間很不友好,宿舍氣氛緊張。我喜歡中午午休,有的同學不喜歡午休,在宿舍看書聽音樂或者聊天,弄得我無法安寧。早上我起得早,有的同學說我吵醒了她們,對我有意見。我是個很講究衛生的人,可有的同學很邋遢,果皮瓜子殼隨地扔。我生活在裏面感覺很不舒服,好多次我想跟她們溝通,可最後還是不歡而散,無法解決問題。最後我實在沒辦法,跟輔導員提出要換宿舍,可輔導員說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我該怎麼辦呢?

請根據上述案例,分析該同學遇到了什麼問題?並分析其成因,提出幫助她(他)解決問題的辦法。

3、Z系10位同學通過學院實習就業招聘會,經過雙向選擇,進入Y企業實習。Y企業爲國內前五位的知名醫藥集團與香港一家公司的合資公司,註冊資本過千萬美元,地處廣州,環境優美。公司爲科研、生產一體化醫藥企業,按照GMP要求設計,包括固體制劑樓、液體制劑樓、綜合立體自動化高架倉庫、研發中心、辦公營銷中心等功能建築。公司剛剛建成,正處於起步階段,計劃生產片劑、膠囊劑、顆粒劑、凍乾粉針劑、大輸液、小針劑六種劑型。各劑型工藝流程先進、已進的生產設備均爲德國、英國、意大利進口,自動化程度高,性能優秀。Y企業具有一定的實力,是學院的教學實習基地,同學院有良好的合作,轉正後給高職學生提供的待遇水準爲市場平均水平。

Z系的10位同學均爲在校期間品學兼優的學生,經過激烈的競爭進入Y企業實習,實習3個月後,幾位同學向輔導員提出集體離職,另找單位,主要有2條原因,一是實習3個月期間,同學們感覺做的都是雜活,比如文檔的複印、投料、燈檢,多是重複性的勞動,技術含量不高,像打雜,不像實習;二是實習期的待遇較低,儘管公司承諾轉正後收入會有較大提高,並且由於公司剛起步,很多薪酬較高的管理和技術崗位缺人,但同學們在重複的勞動中覺得看不到希望。

問題一:請分析這種情況下,實習生是否需要更換實習單位,並簡述理由。

問題二:對於即將面臨實習的高職學生,在選擇或更換實習單位時,應考慮哪些因素,並做簡要說明。

大學生心理健康近幾年案例 篇五

錢同學,女,大學一年級學生,從小性格內向孤僻,沒有夥伴。考進大學後,雖然內心深處渴望與人交往,但是卻缺乏勇氣和信心。

她不敢與同學來往,當有同學找她說話時,她會突然地臉紅心跳,心慌出汗。如果有誰在旁邊突然說話都會嚇她一跳,好長時間都平靜不下來。她不敢去食堂打飯,不敢去浴室洗澡,上課也從不擡頭聽老師講課,害怕到人多的場合。她從不參加任何的集體活動,時常感到不如別人,害怕別人的視線,無法投入到正常的學習生活。

這一同學主要的心理問題是什麼?如何幫助他解決這一心理問題?

案例分析:

從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出,錢同學是一個性格過於內向的女生。 性格是人穩定的態度和行爲方式,受後天環境的影響形成和發展。她這種性格的形成一方面是由於她內心潛伏的自卑心理,對自我的認識不夠全面,另一方面也是缺乏與他人接觸的經驗而使她不懂得如何與他人相處。大學生剛剛開始獨立踏入社會,對家人的依賴減少,很多事必須自己學會應對。然而,錢同學的這種性格過於膽怯唯諾,使她沒有足夠勇氣面對各種問題,又羞於向他人求助,最終導致了她這種孤僻的性格。針對她的現狀,我認爲她應該做出以下改變:

1. 全面認識自己,提高自我評價

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長處與短處。我們不能因爲自己的某一點不足而全盤否定自己。對於錢同學,她應該多看到自己優秀的方面,肯定自我,樹立自信。只有自己認可了自己,纔會有勇氣和信心去贏得別人的支持與肯定。

2. 廣泛交友,提高交往技能

對於錢同學這類自卑的人,如果與周圍人羣交往過少,易使心理活動走向片面。如果她多交朋友,就可以廣泛瞭解他人生活,體會他人情感,在與他人的溝通交流中,釋放自己壓抑的心情,提升生活的技能與勇氣。

3. 拓展興趣愛好,樂觀生活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錢同學能夠挖掘出自己潛在的興趣愛好,並且積極地投身其中,那麼她的自我價值與認同感就會得以滿足。從而發現生活的美好,改變性格中的消極因素,更加積極地面對生活。

大學生心理健康近幾年案例 篇六

案例一:李某,七年級女生。國小時學習刻苦努力,成績一直很好。進入國中後,學習依然刻苦努力,但心理壓力十分沉重,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全部用在了文化學習上。剛開始,他的文化學習取得了較好的成績。與此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了超負荷的心理壓力,他怕看到老師和家長期待的目光,一遇到考試就十分緊張,常伴有口乾、噁心、嘔吐、吃不好、睡不好,有時考試時甚至手指哆嗦、腹瀉等。考試就像一塊巨石壓在他的心上,成績也每況愈下。

案例二:張某,進入國中後,雖刻苦有餘,成績卻不理想,在班上處於中下游水平。原因是:數學極差。雖然情況如此,但該生對自己提出的要求很高,尤其上數學課時認真聽講,專心筆記,考試時卻手忙腳亂,似是而非,與自己的期望值總是差距很大。本學期情況發生了180度大轉變,第一次數學測驗破天荒的考了90分,這給了他極大自信和動力。以後他感覺上數學課很有興趣,聽得也很明白了,慢慢的對數學產生了信心,不怕考數學了,而且還帶動了其它科的學習。

上述是一組對比案例,但有着共同的特點:

1、兩位學生都有很強的自尊心,她們一心想獲得好成績。

2、兩位學生在遇到挫折後,均陷入了強大的心理壓力之中,但結果不同。從根本上李某需要調節自己的心理問題,從而激發出內在的動力;而張某通過一次小小的數學測驗這一外界因素激發了內在的信心和功力,獲得了學習上一種成就感,步入了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 上述兩個案例代表了國中絕大多數學生的心理壓力問題,而這種心理壓力問題往往導致學生走兩個極端。所以,把握和調適這種心理壓力,並探索出一種科學的對策是班級管理中的重要內容。

一、心理壓力的基本狀況

1、大部分同學認爲自己有心理壓力。成績越好,比例愈高,好多同學用“好煩,好累”來形容心理壓力,顯然心理壓力已經超負荷。

2、心理壓力主要來自於學習、人際關係或環境方面。

二、心理壓力的調適

面對心理壓力,我們應積極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主動幫助學生進行心理調適,如①運動,遊戲;②向朋友傾訴;③寫日記;④與師生談心;⑤大笑一場;⑥大睡一覺;⑦聽音樂等。

心理壓力的疏導與宣泄對於學生的身心發展很是重要,老師要主動做他們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教會他們如何調整心態,減輕壓力,面對人生。

三、心理壓力的對策

針對心理壓力的基本狀況和產生的主要因素,我們應運用心理科學的理論和方法開展心理教育,切實做好攻“心”的藝術。

1、針對學習方面的壓力。我們既要讓學生明確學習是學生的主要任務,明確學習目的、學習方向;又要重視社會實踐和校園文化生活,儘可能減輕負擔;要“授人以漁”,培養學生的能力和方法,樹立正確的考試觀和分數觀。

2、針對人際關係方面的壓力。一方面,要加強人際交往教育,鼓勵學生相互溝通,相互信任,自我反省。另一方面,父母與孩子要“和平共處”,在和諧、平等的氣氛中進行交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要給予正確的評價和適當的指導;肯定成功的同時,也有失敗和挫折。再之,教師要對學生公平、公正、尊重、信任,更要有“讓我們一起努力”的思想。

3、針對環境方面的壓力。一方面,家庭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父母要潔身自好,爲子女營造良好的氛圍。另一方面,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要儘量體現人性化,要“嚴而不死,活而不亂”。

4、“內因起決定作用,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所以對心理壓力的調節和對策,我們還需強調以下方面:

①科學適時地加強心理挫折教育

②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③選擇合適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重點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其實,國中生面臨的問題還很多,但心理壓力問題是最主要,最突出的問題。我們只有科學地處理好中學生的心理問題,才能解決他們學習中的根本問題、內因問題,才能激發出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和創新欲,纔能有助於青春期學生的正常發展,使其真正成爲社會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