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創設情境、快樂學文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多篇】

創設情境、快樂學文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多篇】

創設情境、快樂學文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 篇一

備課構想:

本課選自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一年級下冊,小蝌蚪的媽媽這是一篇童話,全文共六個自然段,六幅圖分別與第1—6幅圖對應(六幅圖用投影)。爲了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產生興趣,提高學生素質,我注意了下面幾點:1.針對一年級學生心理特點,在語文課中培養他們動腦、動手的素質。在學完每幅圖之後,讓學生自己動手用粘貼紙粘貼出與這幅圖有關的小動物粘貼畫,這樣便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2.在課堂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3.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對他們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發展他們的基本素質。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一年級下冊《小蝌蚪的媽媽》。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瞭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變化。教育學生要保護青蛙。

2.在理解課文基礎上,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結合插圖和課文,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和動手能力,講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教學重點:

1. 理解課文內容,瞭解蝌蚪到青蛙的生長過程。

2. 哪幾個自然段講小蝌蚪在找媽媽。

教具準備:粘貼紙、幻燈片、頭飾

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

師:上節課我們初讀了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學習了課文中的生字、生詞,請同學們想一想: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學生回答)

二、用謎語導入新課,提示課題。

1.師:圓圓的腦袋黑黝黝,長長的尾巴水中游,長大是莊稼的好朋友。(啓發法)

2.引出課題:小蝌蚪找媽媽

(1)小蝌蚪是什麼樣的?青蛙是什麼樣的?

(2)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3)這篇課文共六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各寫了什麼?

師:帶着這三個問題,我們來學習課文。

三、結合學習課文。

1. 找一名學生讀第一自然段。(出示:第一幅圖的投影)

(1)師:這羣小蝌蚪在班幹什麼?(在池塘裏快活地游來游去)(提問法)

(2)師:小蝌蚪的腦袋什麼樣?身子什麼樣?尾巴什麼樣?(大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長長的尾巴)(提問法)

(3)師:通過回答以上問題,揭示了第一自然段內容。

(4)師:指導學生用粘貼紙粘貼出遊動的小蝌蚪的粘貼畫,並讓仔細觀察。(指導觀察法)

2.操作投影出現第二幅圖。

(1)分角色朗讀課文,男生讀小蝌蚪,女生讀鯉魚媽媽,教師讀旁白。

(2)師:第二自然段小蝌蚪有什麼變化?他們遇到了誰?(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後腿,他們遇到了鯉魚媽媽)(啓發法)

(3)師:小蝌蚪問了什麼?鯉魚媽媽說了什麼?(學生自己讀)

(4)通過第二自然段的學習引出板書:變→長出兩條後腳。

找→鯉魚

(5)師 :看投影,小蝌蚪見到鯉魚的時候心情怎樣?(學生髮揮回答)

(6)指導學生用粘貼紙長出後退的小蝌蚪和鯉魚的粘貼畫。

(7)師:小蝌蚪照着鯉魚媽媽的話,繼續找媽媽。(激趣法)

3.投影打出第三副圖。

(1)分角色朗讀第三自然段,找一名男生讀烏龜,找一名女生讀小蝌蚪,教師讀旁白。

(2)師:過了幾年,小蝌蚪又有了什麼變化?他們又看見了誰?(小蝌蚪又長出了兩條前腿,他們看見了一隻烏龜)(啓發法)

(3)師:小蝌蚪叫了什麼?烏龜說了什麼?(學生自讀)

(4)通過第三自然段的學習,引出板書:(長出兩條前腿,烏龜)

(5)根據第三自然段的學習內容,粘貼出長着四條腿,小尾巴的小蝌蚪和烏龜粘貼畫。

(6)師:小蝌蚪錯把烏龜當成了媽媽,他們又照着烏龜的話去找媽媽(激趣法)

4.操作投影,出現第四副圖。

(1)教師範讀第四、五自然段。

(2)師:過了幾天,小蝌蚪變成了什麼樣?他們又遇到了誰?(根據投影回答)(小蝌蚪尾巴變短了,他們遇到了一隻青蛙)(提問法)

(3)師:小蝌蚪叫了什麼?青蛙媽媽說了什麼?(學生自讀)

(4)通過讀第四、五自然段,從而引出板書:(尾巴變短了,青蛙)

(5)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學生粘貼出青蛙的粘貼畫。

5.齊讀最後一自然段,要求邊讀邊思考。

(1)師:這一自然段主要寫了什麼?(小蝌蚪的尾巴不見了,天天跟着媽媽去捉害蟲)

(2)通過讀最後一自然段引出板書:(尾巴不見了)

四、鞏固知識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知道了小蝌蚪長出兩條後退,再長出兩條前腿,最後尾巴不見了,變成了青蛙的過程。

(1)找同學,根據自己的粘貼畫講一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比一比看誰講的有趣(激趣法)

(2)帶上頭飾,將這個童話演出來(表演法)

五、總結全文

學生總結(自由發揮)

師:我們學習了這篇課文,知道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全過程,還知道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我們要保護它。

創設情境、快樂學文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 篇二

師:同學們,學完了這一課,我們來談談對青蛙的瞭解。

生:青蛙會捉蟲,是莊稼的好朋友。

生:青蛙的叫聲很好聽,它還會寫詩:“呱呱,呱呱,呱呱呱,……”

師:你的想像力真豐富。

生:青蛙走路是蹦蹦跳跳的,它還是游泳能手。

師:你觀察得真仔細。

生:老師,我知道蛙泳就是青蛙發明的。

師(微笑地):是嗎?

另一生:不對,是我們學習青蛙游泳時的動作來游泳。

師:也可以說人模仿青蛙的動作。

生:青蛙的肉很好吃。

(教室裏一陣鬨笑)

師:哦,你吃過青蛙肉嗎?

生:我吃過,爸爸說青蛙會捉蚊子,吃了青蛙,蚊子就怕我了,不敢叮我。

師:其他同學有什麼看法?

生:你吃了青蛙,也不可能變成青蛙,蚊子怎麼會怕你呢?

生: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它一天能提很多害蟲,要保護它,怎麼能吃呢?

生:如果我們把青蛙全吃了,那地裏的莊稼不就被害蟲吃光了嗎?到時,我們人類還吃什麼?

生:哦,原來不能吃青蛙的肉!

【執教者闡述】

新基礎教育理論認爲:“任何學校教育活動都會對人的身心產生多方面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所以,每一項學校教育活動都應顧及學生多方面的發展。”課堂教學尤需如此。教例中,我關注到學生“吃青蛙肉”這一狀況,及時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使“愛吃青蛙肉”的同學也受到教育,增強了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體現出育人的本質和實現育人的功能。

創設情境、快樂學文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 篇三

情境教學片段——小蝌蚪找媽媽

師;池塘裏有一羣小蝌蚪,大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讓我們一起來當這羣快活的小蝌蚪好嗎?

生:(興奮地)好:

師:那你們知道小蝌蚪是怎麼遊的嗎?

生:知道,老師你看我把雙手當成小蝌蚪長長的尾巴。

生:我把腳尖踮起來輕輕地移動。

師:讓我們一起遊吧。

(在音樂的伴奏下,學生在教師設計的池塘裏快活地遊着。)

師出示長出兩條後腿的小蝌蚪的圖片並講解——小蝌蚪遊啊遊,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後腿。他們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就迎上去問:“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裏,”鯉魚媽書包範文媽說:“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你們到別處去找吧。”

師:我們一起來表演小蝌蚪遇到鯉魚媽媽的情境,你們邊表演邊思考一個問題——長出兩條後腿的小蝌蚪是怎麼遊的?

(師扮演鯉魚媽媽,生扮演長出兩條後腿的小蝌蚌。)

師:請小朋友說說你是怎麼模仿長出兩條後腿的小蝌蚪。

生:小蝌蚪雖然長出兩條後腿,但我看到圖片上的小蝌蚪還甩着尾巴在遊,所以我把雙手當成小蝌蚪的尾巴。

生:我看到圖片上小蝌蚪的兩條後腿有的伸、有的縮,我認爲那是小蝌蚪在學蹬腿,所以我邊蹬邊甩尾巴。

師:小朋友們觀察真仔細。讓我們以六人小組的形式輪流來扮演鯉魚阿姨和長出了兩條後腿的小蝌蚪好嗎?

生:好:(在音樂伴奏下學生分六人小組進行表演。)

師出示又長出兩條前腿的小蝌蚪的圖片並講解——小蝌蚪遊啊遊,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前腿。他們看見一隻烏龜伯伯擺動着四條腿在水裏遊,連忙追上去叫: “媽媽,媽媽:”烏龜伯伯笑着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頭頂上有兩隻大眼睛,披着綠衣裳。你們到那邊去找吧!”

師:我們一起來表演小蝌蚪遇到烏龜伯伯的情境,小朋友們邊表演邊思考——又長出兩條前腿的小蝌蚪是怎麼遊的?

生:好!(投入地表演着。)

師:請說說你是怎麼模仿又長出兩條前腿的小蝌蚪的?

生:我把雙手舉在頭上當成長出兩條前腿的小蝌蚪。

生:因爲剛長出的腿比較短,我把手放在身體旁邊當小蝌蚪的兩條前腿,邊蹬邊遊。

生;我看圖片上小蝌蚪的動作很像我學蛙泳的動作,邊蹬腿邊劃手。

師:小朋友們的想像力都很豐富,模仿的動作都各不相同。讓我們以六人小組的形式輪流來演烏龜和又長出了兩條前腿的小蝌蚪好嗎?

生:好!(在音樂伴奏下學生分蛆進行表演。)

師出示小蝌蚪長成小青蛙的圖片井講解——小蝌蚪遊啊遊。過了幾天尾巴變短了。他們游到荷花旁,看見荷葉上蹲着一隻大青蛙,披着碧綠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雙大跟睛。小蝌蚪游過去叫:“媽媽,媽媽屍青蛙媽媽笑着說:“好孩子,你們已經長成青蛙了,快跳上來吧!”

師:你們知道小青蛙是怎麼跳的嗎?

(生用自己的方式跳着。)

師:老師給你們表演一個好嗎?

生:太好了。

師:(邊表演邊念口訣)一前上擺,二後襬屈膝,三兩腳蹬地跳出,四雙腳輕落地。

師:老師把這動作取名叫“立定跳遠”,小朋友覺得怎樣?想學嗎?

生:太好了,想!

老師把立定跳遠再示範一遭,請小朋友仔細觀察,看一看完成動作的順序應該是怎樣的?

師:輪到你們練習時看誰把動作做得最好,最早跳到青蛙媽媽旁邊。

生分四人小組討論、練習。(在《小青蛙找家》的音樂聲中練習。)

師巡視指導並給予一定的幫助。

討論

1.創設學習情境,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學生帶到特定的情景之中,用情景來激發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這種教學形式效果如何’是否值得探討?

2.本案例對於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是否有效,

簡析

1.情境教學法是激發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提高體育課堂教學質量與效果的一種有效的教學形式。

環境是教學中學生獲得體驗的載體。創設情境並把學生帶到特定的活動環境中,讓學生入景動情、明理知味,用情景來激發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優勢興奮中心,從而獲得最佳的有意注意,引導學生把興趣指向學習內容,調動學生學習、鍛鍊的積極性,以提高體育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果。本課把教材內容以“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展開,讓學生扮演他們喜愛的小動物,通過遊戲貫穿課堂。在課堂中緊緊扣住故事發展的情與景,使情景交融,學生的練習處於“樂中練、動中練、玩中練”的氛圍之中。這節課,學生始終沉浸在角色扮演的良性環境中,自覺、自主、能動地學習,使他們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2.學生的身體得到了鍛鍊,體驗得到了加強,交往得到了提高。

在課堂中讓學生獲得充分的學習體驗,是新課程下低年級體育教學追求的目標之一。本課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下,讓學生扮演鯉魚阿姨、烏龜伯伯與不同時期的小蝌蚪,使學生獲得充分的學習體驗,交往能力進一步提高;讓學生思考井模仿小蝌蚪長出兩條後腿、又長出兩條前腿及長成青蛙的動作到引入立定跳遠的學習,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學生的身體得到了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