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夏朝歷史簡介通用多篇

夏朝歷史簡介通用多篇

夏朝的歷史簡介 篇一

文字記載的歷史到目前爲止最早出土的大概也就是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了,算一算也不過三千多年,勉強拼湊一下,四千前吧,五千年的文化?看要從何說起,從感情上來講我更希望自己國家的歷史越悠久越好,但關於夏朝的最早記載也僅僅只限於春秋和戰國時代的一些文獻而已,而對夏代的王所衍生出來的世系表,到是兩漢即後來的學者們搞出來的。

這一點,範文讕教授和童恩正教授以及張垣老先生早已論證過,就不去說它了,國內外學術界普遍以一種懷疑的眼光來看待夏王朝的存在,當然事實是需要證據來說明的,而我們現在拿不出有利的同時期的出土文物或是文字資料來證明的卻在中國的大地上存在着一個開中華民族歷史先河的王朝,他曾經鮮活的存在過的跡象。

二里頭文化的展現只能讓後人看到一個似雲如霧的大土堆而已,隨着中華編年史匆忙進行又匆忙結束的短暫的考古活動,我們並沒有在這裏面看到過什麼有力的歷史證據。當然也不會象西方學者所謂的夏王朝根本就不存在,因☆☆爲這種說法是絕對站不住腳的,從我們現有的商代出土的各種文物來看,證明商代已經是一個無論在經濟、社會、司法、軍事等等制度和體系乃至生產力都空前發達的奴隸制國家,而這個國家的文化不可能僅用幾百年的時間就形成了,更何況我們發現的文物有很多商代中期或靠前一些時期的出土品。

在這裏就不用一一贅述了,僅憑河南殷墟的考古成就就能充分說清這一點,所以在商代之前中華民族就已經進入了一個較長的發展期或是說國家已更早的就形成了,也許這就是我們的夏朝。

夏朝、商朝知識 篇二

1、夏傳子,家天下

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禹死後,他的兒子啓繼位,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2、二里頭文化

二里頭遺址位於河南省偃師市二里頭村。在二里頭文化遺址中發現了中國迄今最早的宮殿建築基址。

3、殷墟

(1)約公元前1600年,湯經鳴條之戰滅亡夏朝,建立商朝,建都在亳(bó)。

(2)盤庚繼位後自奄(今山東曲阜)遷都至殷(今河南安陽小屯),從此安定下來,直至商朝滅亡未再遷都,因此商朝又稱“殷商”。後來殷都因年久廢棄,被稱爲殷墟。

4、甲骨文

(1)甲骨文因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而得名。

(2)甲骨文是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們今天的漢字即從甲骨文發展而來。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5、青銅器

(1)青銅鑄造業是商朝手工業的主要部門。夏、商、週三代被稱爲我國的“青銅時代”。

(2)後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

(3)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銅器的精品。

夏朝歷史事件 篇三

中文名稱:夏朝

英文名稱:The Xia Dynasty

簡稱:夏

所屬洲:亞洲

首都:斟鄩,陽城(今登封)、安邑

主要城市:老丘,帝丘,陽城,平陽

貨幣:貝幣、貝蚌、銅貝

政治體制:君主制

主要民族:華,夷,戎、狄,蠻

開國君主:禹、啓

滅亡君主:桀

國君姓氏:姒

夏朝君主

大禹、啓、太康、仲康、相、羿、寒浞、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發、桀

夏朝歷史事件:

鯀禹治水

鯀禹治水或大禹治水是中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氾濫,鯀、禹父子二人授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

塗山之會

塗山之會一般被認爲是中國夏朝王朝建立的標誌性事件。塗山位於今天安徽蚌埠懷遠縣,傳說禹建都陽翟(河南禹縣)後召集夏和夷的部落首領與塗山,史稱塗山之會。

禹劃九州

夏朝初年,大禹劃天下爲九州,州設州牧。後夏啓令九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事先派人把全國各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奇異之物畫成圖冊,然後派精選出來的著名工匠,將這些畫仿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所刻圖形亦反映該州山川名勝之狀。九鼎象徵九州,反映了全國的統一和王權的高度集中,顯示夏王已成爲天下之共主,是順應“天命”的。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從此,九州成爲中國的代名詞,“定鼎”,成爲全國政權建立的代名詞了。

禹伐三苗

在堯、舜、禹統治時代,華夏部落聯盟與苗蠻部落聯盟爲了爭奪中原地區而發生的戰爭。戰爭持續數十年,與戰爭相伴的是文化的碰撞。戰爭後,華夏部落聯盟在中原取得優勢,華夏部落聯盟與苗蠻部落聯盟在血統、文化上進一步融合。伐三苗之戰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名稱:伐三苗之戰

地點:約今河南省南陽地區

時間:堯、舜、禹統治時代

參戰方:華夏部落聯盟/苗蠻部落聯盟

結果:華夏部落聯盟勝利

參戰方兵力:不詳

傷亡情況:不詳

主要指揮官:堯、舜、禹

皋陶作刑

傳說遠在夏朝建立之前的虞舜時代已經有了刑法,《左傳》中說:“《夏書》曰:'昏、墨、賊、殺',皋陶之刑也。不過中國古代始終沿用的所謂”五刑“,其發源則還要延到殷商時代。《尚書·呂刑》記載的五刑分別爲”墨(黥,刺字)、劓(割鼻)、剕(刖,斷足)、宮(閹割),大辟(死刑)。

鈞臺之享

這是夏朝初年發生的一個重大歷史事件。“鈞臺”是指爲上帝羣神修建的臺壇。“鈞臺之享”是夏啓剿滅有扈氏後,爲廢除傳統的部落禪讓制,鞏固王權,確立王位世襲。而在都城陽翟召集各地方國首領,舉行了一場盛大的獻祭神靈的活動,同時這也是一次重要的方國盟會。這次盟會確立了夏啓“共主”地位,開始了我國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

滅有扈氏

古部落名,姒姓,居於今陝西戶縣附近。啓繼承禹的權位後,在鈞臺大宴各地部落首領。有扈氏對啓破壞禪讓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滿,拒絕出席鈞臺之會。啓以“恭行天之罰”的名義討伐不服從他的有扈氏。所以《史記·夏本紀》有「有扈氏不服,啓伐之,大戰於甘」的記載。戰爭的結果是有扈氏被打敗,夏後啓滅掉了有扈氏,它的族衆被淪爲牧奴。

太康失國

啓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歡飲酒、打獵、歌舞,而疏於朝政。啓死,其子太康繼位,也沉湎於聲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外部四夷背叛。東夷族有窮氏首領后羿看到夏王朝內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獵數月不歸之時,乘機掌握了夏的政權。太康死後,其弟仲康繼位,仲康勢弱,當了傀儡。仲康死後,其子相繼位。后羿把相趕走,自己當了國王,這就是史書上稱作“太康失國”和“后羿代夏”的故事。

后羿代夏

當夏王朝的統治基本穩定之後,以啓爲首的貴族統治者,就肆意奴役和剝削廣大庶民羣衆,放縱於“淫湎康樂”的生活。啓死之後,由子太康繼立,夏王朝內部發生內訌。先有“五子”(太康的兄弟五人)爭立,接着又有武觀叛亂,廣大庶民羣衆就藉此展開了強烈的反抗鬥爭。這就使有窮后羿有機可乘,他“因夏民以代夏政”,一度奪取了夏王室的統治權力。

有窮后羿,以善射見稱,是東方夷人諸部勢力比較強大的首領之一。當夏王室發生內亂,統治力量大爲削弱的時候,他攻入夏都,趕走太康。但后羿也是一個殘暴的統治者,他自恃有強大的武力,“不修民事”,只管田獵遊樂,把政事交給寒浞經營。後來,寒浞又勾結后羿的“家衆”,殺死後羿及其家屬,篡奪了統治權。

寒浞奪位

少康中興

少康中興是中國歷史上首個出現以“中興”二字命名的時代。少康是中國夏朝的第六代天子,其父相被敵對的寒促派人殺死。少康是遺腹子,憑藉個人魅力,得到有仍氏、有虞氏的幫助,廣施德政而得到夏后氏遺民的擁護。經過周密的策劃,少康通過用間、行刺等手段,以弱勝強,最終戰勝寒促父子,中興夏朝。

名稱:少康中興

時間:夏代前期

參戰方:夏國/寒國

結果:少康勝利,中興夏朝

參戰方兵力:不詳

傷亡情況:不詳

主要指揮官:少康/寒促

五十而貢

五十而貢是夏朝的田賦制度。據說是以五十畝土地若干年產量的平均數,徵收10%的定額農業稅。文獻最早見於《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

孔甲亂政

這位夏王孔甲等叔叔死、等堂兄弟死,好不容易坐上王位,繼位時應該年事已高 ,可年輕時好鬼神、好淫(河蟹)亂的習慣可一點沒變。我知道在歷史上有很多頗有身份的人總是很委屈自己沒有享受平民百姓可以享受的肆無忌憚的快樂,這種委屈似乎也延續到現在的官員明星的身上。將心比心地說這是事實。不過也應該將心比心地想到平民百姓的肆無忌憚也許只是快樂,而到了達觀貴人身上,那樣的肆無忌憚估計就是很多人遭殃。

鳴條之戰

鳴條之戰是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在鳴條(今河南省洛陽市附近,一說在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之西)滅亡夏朝的戰爭。

名稱:鳴條之戰

地點:鳴條(今河南省洛陽市附近,一說在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之西)

時間:公元前1600年

參戰方:商部落及方國聯軍,夏朝

結果:商部落獲勝,夏朝滅亡。

主要指揮官:商湯、伊尹,夏桀

夏朝亡國之君的奢靡生活 篇四

鯀禹治水: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位,他是在大河南岸中嶽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有崇氏與在大河北岸太行山東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經驗的部落。在堯舜時期,爲了爭奪王權,鯀與共工先後對堯舜展開了激烈的鬥爭,都失敗了。之後禹繼承了鯀,爲“崇伯禹”。

禹放棄了鯀“堵”的治水方略,改爲以疏導爲主,就是依據地勢的高下,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使肥沃的平原能減少洪水氾濫的災害。經過治理之後,原來大都集中在大平原邊沿地勢較高地區的居民,紛紛遷移到比較低平的原野中,開墾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獸繁殖的藪澤地,成爲人們樂於定居的地方。

建立王朝:禹死後,益(伯益,也有人認爲益不是伯益,而是同一時代的兩個人)按照部落聯盟的傳統,爲禹舉行喪禮,掛孝、守喪三年。三年的喪禮完畢後,益沒有得到權位,而啓在民衆的擁護下,得到了權位。關於這一段歷史的記載,說法不一:古本《竹書紀年》記載“益即位後,啓殺益而奪得君位“;另一說”益繼位後,有些部族並沒有臣服益,而擁護啓,並對益的部族展開戰爭,最後啓勝而奪得權位。之後益率領着東夷聯盟討伐啓。經過幾年的鬥爭後,啓確立了他在部族聯盟中的首領地位“,但其共同觀點是“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從此,禪讓制被世襲制所取代。這標誌着漫長的原始社會被私有制社會所替代,應該說是歷史的一個進步。但是,一種新制度的建立,必然會遭到部分反對。隨後不少傾向禪讓傳統的部族質疑啓的權位。啓都郊外的有扈氏仗義起兵,率領部族聯盟向啓都討伐,與啓軍大戰於甘。戰前啓稱他的權位是“恭行天”的,這便是之後周朝天子論的雛形。啓擁有中原民衆的贊同,在人數方面佔有絕大優勢,最終擊敗有扈氏,罰貶做牧奴。這次勝利代表中原地區的主流社會觀念已從原始的禪讓制度轉向了世襲制度。

甘之戰 篇五

不過甘之戰進行的是非常艱難的。

相傳啓初“與有扈氏戰於甘澤而不勝”,總結原因說“吾地不淺,吾民不寡,戰而不勝,是吾德薄而教不善”,於是勵精圖治,“親親長長,尊賢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甘之戰也許沒有後世的戰爭的殘酷,也沒有以少勝多的傳奇,但是它卻擁有着非常重大的意義。

啓發動甘之戰勝利,意味着王及受命於王的“六事之人”完全取代了議事會,王權世襲制也就由此建立。

經過甘之戰,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的得以誕生,中國的歷史進程也就進入了奴隸制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