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論語》導讀【精品多篇】

《論語》導讀【精品多篇】

《論語》導讀 篇一

教學目標:

1、瞭解《論語》的寫作背景、內容,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2、學習孔子爲追求理想而百折不撓、永不放棄的精神,用知識強大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

3、背誦《論語》中精彩片段、名言警句等,學會積累,並初步養成閱讀文學名著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感受《論語》的文化魅力,以非富多彩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經典中領略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魅力,享受名著帶給自己的心靈啓迪。

教學難點:

梳理《論語》中的格言警句,翻譯、理解並進行分類整理,瞭解孔子的重要思想,並結合實際談談對自己學習、生活、爲人處世的啓發及影響。

教學方法:誦讀領悟法 梳理分類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設想:

《論語》是必修一名著導讀的重要內容,對孔子及其作品、思想等有一個全面的介紹,對學生有積極的引導作用。本節課重在把名著導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提取其精華,感悟文化的魅力,開拓知識的寬度。因此這節課,從有關孔子的教育名言警句入手,這和學生的學習息息相關,便於學生去探究、思考,並結合實際靈活運用多樣的學習方法,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採用“誦讀領悟,梳理分類,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個性思維,徜徉在經典名著中,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

教學過程:

一、熱點話題導入

憑藉在百家講壇的《論語心得》,于丹教授一躍成爲家喻戶曉的“學術快女”,她說《論語》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比如“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自你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對這一切,提倡的是一種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言。再如:“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的很多遺憾,要做到內心的強大,一個前提是要看輕身外之物的得與失。”這讓我們又一次喚起了對《論語》的思考。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論語》,和孔子親密接觸,沐浴春風、洗滌心靈吧。

二、聆聽孔子故事

大家在國小、國中時已接觸到《論語》中相關篇章,對孔子也有了一定的瞭解。那麼孔子在中國是個聞名遐邇、婦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孔聖人,讀書人稱他爲孔夫子,那麼你還知道有關孔子的那些故事呢?(找二到三個學生講故事)

(一)孔子帶弟子去齊國,路上聽見有哭聲。孔子說這人的哭聲不像是家裏死人。上前問哭者,哭者說,我從小就好學,遊遍列國後返回家鄉,可雙親已經過世。往而不來着,年也;不可再見者,親也。說罷哭者就跳河自殺了。孔子對弟子們說,要記住此事,引以爲戒。從那以後,孔子的弟子告辭歸家的人數達到30%。可見“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悲情在當時孔子就深有體會了。

(二)孔子帶弟子去鄭國推銷自己的政治觀點,但是與弟子失散了。孔子獨自一人站在東門外。有人對子貢說,東門外有一人焉,其長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顙,其頭似堯,其頸似皋陶,其肩似子產。可是腰以下,比禹短三寸。如喪家犬一樣失意不得志。子貢將這些話告訴孔子。孔子顯出高興的樣子,又嘆了口氣說,他表述的形狀未必準確,可我的神色確實是象喪家犬啊。然乎哉!然乎哉!表現出孔子的大度、寬容的胸懷。

三、梳理分類思想

《論語》集中體現了孔子在政治、倫理、哲學、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著作,請大家迅速閱讀名著導讀部分,對孔子的思想進行梳理分類,進一步走進孔子。(學生自由閱讀,圈點式畫出來並進行總結,自由發言。)

(一)“仁”的思想

教師:《論語》中“仁”字出現過104次,可見“仁”的思想統率全書。其中“仁者愛人”指重視人的生命與生活的人本理念,是儒家“仁愛”思想最直接的表述,不僅強調要愛自己、愛親人,也強調“泛愛衆,而親仁”。而愛己、愛人、愛衆、親仁……不僅要將人的生命置於首位,且要安頓好人的現實社會生活。那麼你對“仁”的思想有哪些看法呢?請大家各抒己見。

預設:

學生1::他提出“克己復禮爲仁”。“克己復禮”:仁與禮二者互爲因果關係。就是提倡人們要以剋制和禮讓的態度來調和社會矛盾,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個體自覺的道德修養。“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只有不斷反省、循禮而行,就能達到“仁”的境界。

學生2:“孝、悌、忠、信”以仁爲根本與核心,以愛爲聯繫的紐帶,以禮爲規範形式,鏈接成一個個環環相扣的十字形人際關係結構。父慈子孝、君禮臣忠——這是縱向上下關係;兄友弟恭、朋友有信——這是橫向左右關係。父子、君臣、夫妻、兄弟、朋友關係縱橫交織構成的一個個十字形互立雙贏的價值結構,彼此相互支撐、缺一不可,任何一方的脆弱、缺省或傾斜,都會使之失去平衡,使“仁愛”之實施陷於困境。

學生3:“仁民愛物”——長保久安的王道思想。孔子還將仁愛擴及魚鳥生靈,“釣而不綱、弋不射宿”,且寄希望於仁人君子“仁民愛物”而長治久安。”在對“仁愛”有着極高要求的孔子看來,只要能使天下安定,做有益於民衆現實生活與生命的事,就是仁德;能廣泛給人民以好處,幫助大家生活得好,那是高於仁德的聖德。

(二)教育思想

教師: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也有很多獨特的思想。下面就請大家再找找並進行總結。

預設:

學生1:孔子首創了“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他認爲不因爲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他一生努力實踐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據說他的門下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有地域差別、年齡差別、貧富差別,正因爲孔子“有教無類”的人文教育理念,他們才得以接受教育,這應該是孔子能受萬世敬仰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學生2: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孔子認爲受教育者存在潛質和興趣的差異,經濟社會發展也需要不同類型的人才。他把因材施教分爲三類:一是針對學生的性格進行教育。二是根據學生的特質進行教育。三是根據學生的年齡進行教育。

學生3:孔子注重引導的教育方法。

1、強調啓發。孔子對啓發式教育的表述是:“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即強調學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要求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2、學思並重。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說,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惘;只思考不學習,那就有危險。

3、重視實踐。《論語》開篇表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說:學過後經常去實踐,不是很愉快嗎?指出了實踐的重要性。

4、方式靈活。孔子的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或集體講授或個別教導,或對話座談或現場討論,他十分重視與弟子的互動,從而激發弟子努力學習和思考。

學生4:以塑造人格爲教育目的。孔子提出了不同層次的理想人格:從“成人”到“君子”,再到“聖人”。按照《論語》的記載,孔子認爲“聖人”要具備完美的個人品格,是最高級的理想人格,一般難以進入這個層次,即便是古代的堯、舜也沒能做到。

四、誦讀領悟名言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一些經典的對話在當時,對後代都有很大的影響,請同學們結合學過的篇章誦讀領悟這些名言。(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從“仁政、治國,學習、教育,爲人處世”三個方面收集、誦讀、翻譯、感悟。)

師生總結並歸類:

(一)仁政、治國之道:

1、克己復禮爲仁。

克:剋制。指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於“禮”(西周之禮)纔是做仁義之事。“克己復禮”是達到仁的境界的修養方法。

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欲:想做;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這是一種由己及人的思想,就是設身處地考慮別人的感受,往往指的是不好的東西或事物。自己不能接受,也不要轉嫁到別人身上。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發佈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實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發佈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這句話指爲政者首先必須端正自己,做好臣民的表率,在當今仍有反腐倡廉的現實意義。

教師明確:1—3表達以《論語》爲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論語》中的闡述的“仁”是全方位的,既直指個人修養,又關注人與人的相處之道,更體現了治國之道。

(二)學習、教育:

1、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裏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啓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覆地給他舉例了。強調啓發學生去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人。我選取他們的優點而學習,用他們的缺點對照自己,加以改正。見人之善就學,這是虛心好學的精神。

3、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述而》

厭:滿足,學習而不知滿足,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

4、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爲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纔是真正的智慧。前四個“知”是知道之意,而最後一個“知”同“智”,智慧。

教師明確:孔子的這些學習方法對我們有積極的意義,不因時代的變遷而過時,希望大家能活學活用。

(三)爲人處世:

1、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損矣。《季氏》

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

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述而》

是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許多人常常將此寫成條幅,懸於室中,以激勵自己。孔子認爲,君子心胸開闊,神定氣安。小人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一個軍隊的主帥可能被奪去,但一個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奪去。這句話,兩千五多百年來不知道激勵了多少的中華兒女,使他們堂堂正正挺立在人世間,也成了中華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之一。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子罕》

謂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讓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教師明確:這幾句均談論爲人處世的方法。對我們大家交友、做事都有幫助。

五、合作探究借鑑

從《論語》中得到哪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對你有什麼啓示、影響。(以小組爲單位進行生生互動,倡導個性思維,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小組、個人積分,選出優秀個人和小組。)

預設1:從《論語》中學到了要以關愛他人的心態面對生活。

《論語》中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告訴我們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平易近人,做事謹慎。誠實守信,博愛衆生,親近仁者,這一切都做好了,還有餘力的話,就可以去學習文藝了。可見不僅要愛自己的親人,還要愛他人。在當今社會“關愛他人”仍然是值得肯定和讚揚的,正如我們說“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預設2:我學到了許多爲人處世的道理。

如“己欲利而利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能見利益就自己得到,有難處就推給別人;想到自己想得到的別人也可能想要,自己討厭的東西別人也不會喜歡。一個人做任何事不要只想自己,而應該多從別人的角度出發,擁有一個博大的胸懷,做到推己及人,就掌握了一個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準則。

預設3:活到老,學到老,要活學活用、終生學習。

《論語》中關於教育、學習的名言很多。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時習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都強調學習對一個人來說是頭等大事,學習是要講求方法技巧的,學了就要及時實踐,學習與思考應時刻緊密結合纔能有效果,同時又要善於學習別人的長處,對照自己的短處,進行查漏補缺,保持謙虛學習的態度。只有在生活中隨時隨地地學習,我們才能真正做到活到老學到老。

教師分享:大家說的很好,對《論語》的內容把握的不錯,那老師也得到了一些啓示想要和大家來分享。如孔夫子的“因材施教”、“啓發式教學”。在這一段中,孔子在面對子路和冉有所提出的同樣的問題“聞斯行諸”時,沒有給出簡單籠統的回答,而是給不同的答案,那是因爲他們的的性格特點不同。如今我國正在飛速發展,這就需要各行各業多方面的人才,可見因材施教正是我們的教育所需。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可見孔子的啓發式教學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孔子的儒學經典仍傳播着中國倫理道德的精華和我們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值得我們用一生去細細品讀。

六、閱讀方法指導

學生討論讀《論語》應該讀些什麼?怎樣去讀?

第一、積累文言基礎知識,使閱讀更有效。要求學生具備一定數量的工具書,從字音、詞意入,掌握實詞、虛詞、古今異義、句式等知識,從量變達到質變。

第二、廣泛閱讀,熟練掌握《論語》選入課本的篇目,並能有感情的誦讀。

第三、瞭解對話的人物,掌握故事情節,讀懂寓意。

第四、聯繫實際,學以致用,用孔子的思想的閃光點,教育學生領悟儒家思想的精華。

七、我的課堂收穫(各抒己見)

八、佈置作業:

閱讀《論語》,交流讀書心得。(要求:內容真實,結合實際,有感而發,300字左右。)

九、板書設計

(一)“仁”的思想

(二)教育思想

1、有教無類

2、因材施教

3、引導的教育方法。①強調啓發。②學思並重。③重視實踐。④方式靈活。

十、教學反思

這節課內容充實,通過“梳理、誦讀、感悟、提煉”,層層深入,讓《論語》中的經典語句、光輝思想再一次照亮我們的人生。注重學生的互動、小組合作,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適時引導、啓發,問答、搶答、積分等激勵措施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形成競爭意識。不足之處,課堂時間有限,有些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到位,希望利用課餘時間,開展讀書活動,讓學生再深入領悟《論語》的精髓。

杜甫的古詩 篇二

原文:

送率府程錄事還鄉

鄙夫行衰謝,抱病昏忘集。

常時往還人,記一不識十。

程侯晚相遇,與語才傑立。

薰然耳目開,頗覺聰明入。

千載得鮑叔,末契有所及。

意鍾老柏青,義動修蛇蟄。

若人可數見,慰我垂白泣。

告別無淹晷,百憂復相襲。

內愧突不黔,庶羞以賙給。

素絲挈長魚,碧酒隨玉粒。

途窮見交態,世梗悲路澀。

東風吹春冰,泱莽后土溼。

念君惜羽翮,既飽更思戢。

莫作翻雲鶻,聞呼向禽急。

註釋:

1錄事:錄事參軍的省稱,掌總錄衆官署文簿,舉彈善惡。《唐六典》卷二六:太子左右衛率府有錄事參軍一人。

2鄙夫:杜甫自謙詞。行:行將。衰謝:猶衰退。

3忘:原作“妄”,校雲:“一作忘”,據改。

4才傑立:才氣卓立。

5薰然:溫和貌。耳目開:耳聰目明。

6鮑叔:此以鮑叔比程錄事。

7末契:對人謙稱自己的情誼。

8鍾:全詩校:“一作中。”

9修蛇:長蛇。

10垂白:白髮下垂。

11告:全詩校:“一作生。”淹晷:滯留時刻。晷,日影。

12突不黔:指竈突不黑,無烹煮以待客。語出《淮南子·修務》:“孔子無黔突,墨子無暖席。”

13羞以:全詩校:“一作明似。”賙給:救濟。

14碧酒:色如碧玉的美酒。玉粒:指米。

15交態:友情的深淺程度。

16世梗:世道梗阻。路澀:路難行。

17泱莽:昏暗不明貌。后土:即大地。古時稱地神或土神爲后土。

18君:指程錄事。 19戢:收斂。

20鶻:古書上說的一種鳥,猛禽。

賞析:

原注:程攜酒饌相就取別。鶴注謂乾元元年,在諫省作,據詩云“內愧突不黔”,則非爲拾遺時矣,當是天寶十五年春作。《唐六典》:太子左右衛率府有錄事參軍。鄙夫行衰謝①,抱病昏忘集②。常時往還人,記一不識十。程侯晚相遇③,與語才傑立④。薰然耳目開⑤,頗覺聰明入。(首言衰病遇程,精神頓豁。《杜臆》:公非真昏忘,待尋常不經意人,則如是耳。)①《東都賦》:“鄙夫寡識。”②《前漢·彭宣傳》:數伏疾病昏亂遺忘。《南史·劉顯傳》:沈約曰:“老夫昏忘,聊記數事,不可至十。”③《家語》:孔子遇程子於途,傾蓋而與之語終日。④才傑立,才氣卓立也。沈佺期詩:“彼美稱才傑。”《徐稚傳》:“角立傑出。”⑤薰乃薰炙之意。《韓詩外傳》:齊桓公得管仲、隰朋,曰:“吾得二子也,吾目加明,吾耳加聰。”千載得鮑叔①,末契有所及②。意鍾老柏青,義動修蛇蟄③。若人可數見,慰我垂白泣④。告別無淹暑⑤,百憂復相襲。(此敘交誼相投。下二,惜別之意。意鍾青柏,言交情長久。義動蟄蛇,言豪氣激發,此正可方鮑叔處。)①《史記》: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②陸機《嘆逝賦》:“託未契於後生。”③《淮南子》:“封稀修蛇。”《易》:“龍蛇之蟄,以存身也。”④《前漢·杜欽傳》:紀陽侯書,誠哀老姊垂白。注:自發下垂也。鮑照詩:“垂白對講書。”⑤陸機詩序:“悼心告別。”內愧突不黔①,庶羞以賙給②。素絲挈長魚③,碧酒隨玉粒④。途窮見交態⑤,世梗悲路澀⑥。東風吹春冰,泱湃后土溼⑦。(敘周恤之情。下二,臨別時景。)①《揚子》:“墨突不黔。”②曹植詩:“樂飲過三爵,緩帶傾庶羞。”③漢人《爲焦仲卿妻》詩:“宛轉素絲繩。”④社修可曰:《酒譜》:安期先生與神女會於圜丘,酣玄碧之酒。《戰國策》:“粒米如玉。”沈約詩:玉粒晨炊,華燭夜炳。⑤《翟方進傳》:“一貴一賤,乃見交態。”⑥潘尼詩,“世故尚未夷,崤函方路澀。”⑦謝朓詩:“晨光復泱漭。”念君惜羽翻,既飽更思戢。莫作翻雲鶻,聞呼向禽急①。(未則送別丁寧,囑其歸而斂才也。【朱注】上雲“與語才傑立”,錄事必負才敢爲者,然世難方殷,當思斂戢,故又以向禽之鶻戒之。此章前三段各八句,末段四句收。)①【盧注】鶻聞人呼,則向禽而擊。 -----------仇兆鰲《杜詩詳註》-----------

《論語》導讀 篇三

[教法學法]

本文短小精悍,擬通過通讀感知、品讀賞析、創讀拓展三個教學環節讓學生在自讀、探究中獲得知識,得到啓示。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

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爲我們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這些遺產需要我們去學習、繼承。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節選自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簡介孔子和《論語》

1(學生之間交流)把你瞭解的孔子和《論語》的知識講出來,如果不完整可以互相補充。

2(1)介紹孔子。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2)介紹《論語八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9篇,內容有孔子談話,弟子問及弟子間的互相討論,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以教育爲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i學生齊讀課文;

2學生朗讀課文。(1)齊讀,散讀;個人讀。(2)點撥朗讀文言文的技巧。

(3)結合語言環境讀準字音;(4)注意朗讀節奏,語速語調。

3討論、質疑、析疑。

根據課文註釋,理解課文,互相提問,互相解答。把討論後仍不能解答的疑難問題,提交全班同學討論。

學生質疑、析疑結束後,老師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詞、句,供學生探究。

如(1)指出下列句中加點字的含義

0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同'悅。,愉快)

0人不知而不慍(惱恨,)

0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迷惑不解;殆,這裏是'學業陷入困境'的意思)

0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認爲可恥)

0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厭,滿足;誨,教導)

0擇其善者而從之(好的)

又如分別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

0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

0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複習了舊知識,獲得了新的理解和體會,這樣的人就可以做老師)

0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幾個人一同走路,這裏面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

4反覆朗讀直至背誦。

5檢查學生背誦情況。

(四)小結

'溫故而知新'。當我們回顧這節課學的知識時,我們不難發現,孔子的每一句話,對我們的學習都有很大的啓示啊!

(五)作業

完成課後思考與練習三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大致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在《(論語)六則》中,每條語錄都滲透着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

(二)品讀賞析,探究內涵

l學生散讀、背誦、討論、賞菥。

2(1)從文中找出關於學習方法和態度的句子。

(2)課文在學習方法方面強調什麼?在學習態度方面又強調什麼?

(要點提示:學習方法)

0'學而時習之'(學習要經常溫習)

0'溫故而知新'(在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過程中,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

《論語》導讀 篇四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一部儒家著作經典,是中國的聖經,中國的《論語》與西方的《聖經》一樣,不知蘊含着多少人生的玄思妙想與智慧精華!這些智慧精華我以前只是一知半解,死記硬背罷了,只懂得淺顯的道理。《論語導讀》幫助我理解了許多。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爲不知,不知爲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爲“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爲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爲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爲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爲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爲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讓我們在論語導讀的幫助下,體會孔子的溫,良,恭,儉,讓和仁,義,禮,智,信的儒家要求,一起探索孔子的“之求之與”吧!

《論語》導讀 篇五

○教學內容

研讀有關修身做人的內容,小結全文,背誦課文。

○教學設計

導入

儒家學說是爲己之 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容。

探究學習後五則

①全班朗讀課文,教師正音。

②自主研讀,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容。

③班上交流,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a.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探究第一句]

請同學們講這句話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層含義。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交流後,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詩句。

教師要求學生回答:松柏有什麼樣的品性?要求學生討論交流這句話的現實意義。

學生觀點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要求學生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探究第二、三句]

請 同學翻譯這兩句話,其他同學評價、修正、補充。對重點詞句教師要講解。

請同學介紹儒家學說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要求點到爲止。

聯繫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由學習小組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觀點摘要:

a.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爲人本來就不應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於人;

b.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獄、死刑等。如果什麼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

c.這樣的處世 之道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可取之處,看你用這種處世態度來對待什麼人、什麼事。

[教師小結]

現代社會一方面經濟飛速發展,另一方面傳統美德亟待發揚。現代著名新儒學大師、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在嶽麓書院演講時曾預言,公元20xx年左右,中華文化將全面復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傳統美德的蔚然成風吧!

朗讀全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積累、拓展

學生自由朗讀,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並說出理由。教師在學生交流後對本文出現的常 用成語作歸結並板書:死而後已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擇善而從 三人行,必有我師

背誦課文

作業

蒐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 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註明出處、含義,並製作資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論語》導讀 篇六

最近的幾節語文課上,我們都是在討論《論語》。看了視頻後發現,《論語》中大部分的內容都提到了君子。我想,君子這一詞,應該是孔子畢生追求的目標,同時也是他教導學生要奮鬥的目標。

在孔子的理念當中,君子給我的感覺就是像一張白紙一樣潔白,同時又帶有出於污泥而不染的高貴。雖然他不一定是大富大貴的富家子弟,但卻散發着高貴,令人敬重的氣質,影響着身邊的每一個人。

當然這一切都是孔子的理想,世界上根本不會有這樣十全十美的人存在,就連提出這一理論的孔子,()自身也有做不到的地方。但是我們還是要向着這樣一個目標去發展。雖然不能成爲完美,但至少做到接近完美。

要成爲君子,就要學會培養自己的高尚情操。像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等等。這些看似簡單的話語做起來是非常困難的,特別是要堅持下去的時候。我們現在身處中學,因此同學之間都應該是沒有猜疑,大家赤誠相待的。但是當我們身處社會中時,各種各樣的利益關係,身份,地位的差異,使得人們不得不一步一個腳印地腳踏實地。曾經讀過一本書,在裏面貫穿其中的一句話是“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因此,即使是我們自身懷着赤誠之心,秉承君子之道與人交往,還是得處處小心。不過我也相信,若是有越來越多的人秉承君子之道,在人們的相互感染下,整一個社會的氛圍也會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