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桃花源記多篇

桃花源記多篇

譯文: 篇一

秦始皇暴政,打亂了天下的綱紀,賢人便紛紛避世隱居。黃綺等人於秦末避亂隱居商山,桃花源裏的人也隱居避世。進入桃花源的蹤跡逐漸湮沒,入桃花源之路於是荒蕪廢棄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勵督促致力農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樹竹林垂下濃蔭,豆穀類隨着季節種植,春天收取蠶絲,秋天收穫了卻不用交賦稅。荒草阻隔了與外界的交通,雞和狗互相鳴叫。祭祀還是先秦的禮法,衣服沒有新的款式。兒童縱情隨意地唱着歌,老人歡快地來往遊玩。草木茂盛使人認識到春天來臨,天變暖和了;樹木凋謝使人知道寒風猛烈,秋冬之季到了。雖然沒有記載歲時的歷書,但四季自然轉換,周而成歲。生活歡樂得很,還有什麼用得着操心?桃花源的奇蹟隱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卻向世人敞開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樸風氣和人世間的淡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時顯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隱藏起來了。試問世俗之士,又怎麼能知道塵世之外的事?我願駕着清風,高高飛去,尋找與我志趣相投的人。

字詞詳解 篇二

太元:東晉孝武帝司馬曜(yào)的年號(376~396)。

世外桃源: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鬥爭的美好世界。世外桃源是一個人間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詞,相當於西方的極樂世界或者天堂。千百年來,完美主義者無不苦苦追尋、刻意營造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作者的這一社會理想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在客觀上也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擺脫剝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有一定程度的復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比喻不受外面影響的生活安樂、環境幽靜的美好地方。一般作主語、賓語、定語。

武陵:古代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帶。

爲業:以……爲生。爲:作爲。

緣:沿着。

行:前行,這裏指划船。

遠近:偏義複詞,這裏指遠。

忽逢:忽然遇到。

夾岸:兩岸。

雜:別的,其它的。

芳:指花。

鮮美:鮮豔美麗。

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

繽紛:繁多而紛亂的樣子。

甚:很,非常。

異:對···感到奇怪。

欲:想要。

便:於是,就。

窮:窮盡。這裏是“走到……的盡頭”的意思。詞類活用,形容詞作動詞。

林盡水源:林盡(於)水源。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

得:看到。

彷彿:隱隱約約,形容看的不真切的樣子。

若:好像。

舍:離開。

初:開始。

才:副詞,僅僅,剛剛。

才通人:僅容一人通過。

通:通過。

豁然開朗:豁然:形容開闊敞亮的意思;開朗:地方開闊;光線充足、明亮。指一下子出現了開闊明亮的境界。現在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種道理;心情十分舒暢。(總意) 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明亮的樣子。也形容對某一問題從長期思索不解而後忽然領悟。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舍:房屋。

平:平坦。

曠:寬闊。

儼(yǎn)然:整齊的樣子。

之:這。

屬:類。

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阡陌,田間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東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錯相通

雞犬相聞:(村落間)雞鳴狗叫的'聲音,彼此都可以聽得見。相聞,可以互相聽到。

其:那。

種作:耕田勞作。

着:穿着。

悉:都。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黃髮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垂髫,垂下來的頭髮,這裏指小孩子。黃髮,舊指長壽的特徵,這指老人。

並:表承接(順接),而且。

怡然:愉快的樣子。

乃(乃大驚的乃):副詞,竟,竟然。

大:很,非常。

從來:從……地方來。

具:詳細、詳盡。

之:代詞,指代桃源人所問問題。

要(yāo):通“邀”,邀請。

鹹:副詞,都,全

問訊:詢問消息。

語:(yù)向。.。.。.。.。人說,告訴

雲:說。

先世:祖先。

妻子:指妻子、兒女。

邑人:同鄉的人。

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復:再,又。

焉:兼語詞,從這裏。相當於“於之”,“於此”。

間隔:斷絕來往。

今:現在。

乃(乃不知有漢的乃):竟然。

無論:更不用說,(更)不必說。

嘆惋:感嘆,惋惜。

延至:邀請到。延,邀請。

爲:無義。

具言:詳細地說。(所+動詞 構成名詞性結構)

具:詳細。

停:待。

辭去:辭別離開。

語:對……說。

不足:不必,不值得。

爲:向、對。

道:說。

既:已經;······之後。

得:找到。

便扶向路:就順着原來的路回去。

扶:沿、順着。

向:從前的,舊的。

處處志之:處處都做了記號。志:動詞,作標記。

及:到了。

郡下:指武陵郡城下。

詣:到,拜訪。特指到尊長那裏去。

說如此:說明了像這種情況。如此,判斷句,像這樣

即:立即。

遣:派遣。

尋向所志: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所志,所做的標記。志:做的標記。(名詞性) 所單獨可不翻譯。

遂:竟然。

復:又,再。

得:取得,獲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南陽:郡名,治所在現在河南南陽。

劉子驥:即劉驎之,字子驥,東晉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晉書·隱逸傳》裏說他“好遊山澤”。

高尚:品德高尚。

欣然:高興的樣子。

規:計劃,打算。

尋:隨即,不久。

未果:沒有結果,意思是沒有實現。果:實現。

問津:本指打聽渡口,這裏是訪求尋找的意思。 津,渡口。

桃花源記的作者背景: 篇三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諡號靖節先生,別號五柳先生,入劉宋後改名潛,字淵明。曾做過幾年小官,因看不慣世俗險惡,辭官回家,從此隱居,是田園詩人開山鼻祖,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因此後來文學史上稱“田園詩人”。東晉漢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詩》《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長於詩文辭賦,詩多描繪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秀作品寄寓着對官場與世俗社會的厭倦,表露出潔身自好,不願屈身逢迎的志趣,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感情,但也有宣揚“人生無常”,“樂安天命”等消極思想。但卻不曾別生活貧困而放棄希望。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與爽朗之勝,語言質樸自然,而又極爲精煉,具有獨特風格。

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 。

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十三歲母病逝。多在外祖父孟嘉家裏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苟合,年無誇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於忘懷得意,傍若無人。”(《晉故徵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逮欽立語)日後,他的個性、修養,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外祖父家裏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莊》、《老》爲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陶淵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懷着“大濟蒼生”的願望,任江州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他辭職回家後,州里又來召他作主簿,他也辭謝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作屬吏。這時,桓玄正控制着長江中上游,窺伺着篡奪東晉政權的時機,他當然不肯與桓玄同流合污,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詩中寫道:“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 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對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遊戀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對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發出了深長的嘆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喪辭職回家。元興元年(402年)正月,桓玄舉兵與朝廷對抗,攻入建康,奪取東晉軍政大權。元興二年,桓玄在建康公開篡奪了帝位,改國爲楚,把安帝幽禁在潯陽。他在家鄉躬耕自資,閉戶高吟:“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表示對桓玄稱帝之事,不屑一談。元興三年,建軍武將軍、下邳太守劉裕聯合劉毅、何無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討桓平叛。桓玄兵敗西走,把幽禁在潯陽的安帝帶到江陵。他離家投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一說陶淵明是在劉裕攻下建康後投入其幕下)。當劉裕討伐桓玄率兵東下時,他仿效田疇效忠東漢王朝喬裝馳驅的故事,喬裝私行,冒險到達建康,把桓玄挾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馳報劉裕,實現了他對篡奪者撫爭的意願。他高興極了,寫詩明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榮木》第四章)劉裕打入建康後,作風也頗有不平凡的地方,東晉王朝的政治長期以來存在“百司廢弛”的積重難返的腐化現象。經過劉裕的“以身範物”(以身作則),先以威禁(預先下威嚴的禁令)的整頓,“內外百官,皆肅然奉職,風俗頓改“。其性格、才幹、功績,頗有與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對他產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劉裕爲了剪除異己,殺害了討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無罪的王愉父子。並且憑着私情,把衆人認爲應該殺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諡任爲錄尚書事領揚州刺史這樣的重要的官職。這些黑暗現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鎮軍參軍經曲經阿曲伯》這首詩中寫道:“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緊接着就辭職隱居,於義熙元年(405年)轉入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劉敬宣上表辭職。劉敬宣離職後,他也隨着去職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郵至,屬吏說:“當束帶迎之。”他嘆道:“我豈能爲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遂授印去職。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結束。這十三年,是他爲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最後、賦《歸去來兮辭》,表明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

陶淵明辭官歸裏,過着“躬耕自資”的生活。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於前,妻鋤於後”,共同勞動,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歸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到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滿堂前。”淵明愛菊,宅邊遍植菊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雜詩》)至今膾炙人口。他性嗜酒,飲必醉。朋友來訪,無論貴賤,只要家中有酒,必與同飲。他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義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縣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遷至慄裏(今星子溫泉慄裏陶村),生活較爲困難。如逢豐收,還可以“歡會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如遇災年,則“夏日抱長飢,寒夜列被眠”。義熙末年,有一個老農清晨叩門,帶酒與他同飲,勸他出仕:“襤褸屋檐下,未足爲高棲。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願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稟氣寡所諧。纖轡(回車)誠可學,違已詎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飲酒》)用“和而不同”的語氣,謝絕了老農的勸告。他的晚年,生活愈來愈貧困,有的朋友主動送錢賙濟他。有時,他也不免上門請求借貸。他的老朋友顏延之,於劉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經過潯陽,每天都到他家飲酒。臨走時,留下兩萬錢,他全部送到酒家,陸續飲酒。不過,他之求貸或接受賙濟,是有原則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到他家訪問。這時,他又病又餓好些天,起不了牀。檀道濟勸他:“賢者在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說:“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檀道濟饋以樑肉,被他揮而去之。他辭官回鄉二十二年一直過着貧困的田園生活,而固窮守節的志趣,老而益堅。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還清醒的時候,給自己寫了《輓歌詩》三首,在第三首詩中末兩句說:“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表明他對死亡看得那樣平淡自然。

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傑出的詩人之一。陶淵明的詩今存125首,多爲五言詩。從內容上可分爲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

陶淵明現存文章有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共計12篇。辭賦中的《閒情賦》是仿張衡《定情賦》和蔡邕《靜情賦》而作。內容是鋪寫對愛情的夢幻,沒有什麼意義。《感士不遇賦》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賦》和司馬遷《悲士不遇賦》而作,內容是抒發門閥制度下有志難騁的滿腔憤懣;《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辭官歸隱之際與上流社會公開決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絕大篇幅寫了他脫離官場的無限喜悅,想象歸隱田園後的無限樂趣,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和隱居生活的嚮往和熱愛。文章將敘事、議論、抒情巧妙地融爲一體,創造出生動自然、引人入勝的藝術境界;語言自然樸實,洗盡鉛華,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韻文有《扇上畫贊》、《讀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從弟敬遠文》、《自祭文》;散文有《晉故徵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又稱《孟嘉別傳》,是爲外祖孟嘉寫的傳記;此外還有《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與子儼等疏》等。總的來說,陶文數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詩。

陶淵明的作品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流露出逃避現實、樂天知命的老莊思想,有“田園詩人”之稱。他也是田園派的鼻祖。

重點、難點: 篇四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

難點: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迴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桃花源記》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標籤:桃花源記 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