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歷年解析0709批次畢業論文撰寫具體格式要求及範文

?

歷年解析0709批次畢業論文撰寫具體格式要求及範文

?

?

? 掌握NE5000E/80E/40E產品的體系結構 掌握NE5000E/80E/40E的單板構成 掌握NE5000E/80E/40E換板操作 瞭解NE5000E/80E/40E升級操作

0709批次畢業論文撰寫具體格式要求及範文

1.論文終稿使用統一封面(樣式參見下表),並要求一律用計算機排版,A4紙張打印裝訂成冊。

2.畢業論文題目使用三號黑體字,正文使用小四號宋體字,參考文獻用宋體五號字。

3.論文要求字數在5000字左右。

4.論文結構包括題目、作者及單位、中文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等幾部分。(詳見範文)

5.行距統一用1.25倍行距.

東北師範大學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

網絡教育本科畢業論文

題目

學生姓名 _

專業

年級

學習中心

學號

聯繫電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導教師

年月日

論新課程改革中教師教學態度的轉變

楊炎軒 華中師範大學管理學院

摘 要:新課程改革成功的關鍵在於教師教學行爲的轉變。表面上教師教學行爲的轉變是教師教學行爲方式的變化,如課程資源的開發、課堂教學的規劃和實施、課後教學評價等行爲方式的變化;實質上,教師教學行爲的轉變根本上源於教師教學態度的轉變。要轉變教師教學態度,就必須採取有效的態度轉變策略。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教師;教學態度;轉變

一、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行爲方式

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教學行爲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就教學目標來說,傳統的教學行爲方式主要圍繞考試來進行,所謂“你怎麼考試,我就怎麼教”,正是其實質的生動描述; 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學行爲方式則要複雜得多,必須以社會和個人發展的需要爲起點,並根據社會和個人發展的物質或精神的可能性,確定教學目標,設計課程,再組織實現目標的各種手段。就教學準備來說,傳統的教學行爲方式主要圍繞教材來進行,鑽研教材是教師備課的中心任務,研究的重點放在學生能否和如何來掌握教材,並且多半情況下是單一的教師對單一的自己所教學科;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學行爲方式,首先要轉變“課程即教材”、課程即學科”的陳舊觀念,然後自覺主動地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並且集中羣體的智慧參與到不同的學科或科目中去。就教學規劃來說,傳統的教學行爲方式主要圍繞預設的教學過程來進行,即按照課堂教學的一般程序,依據教材的邏輯,分解、設計一系列的知識點、問題及相關練習,並且在教案上設定了明確的答案;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學行爲方式,主要強調預設的教學活動轉化爲富有活力的“動態生成”活動,要做到這一點,一是要讓課程呈開放態,打開無限的多種可能的空間,二是教師要養成在課堂上傾聽學生、不斷編織信息的能力和對信息的捕捉、判斷、重建的能力(1)。就教學實施來說,傳統的教學行爲方式或曰上課主要是執行教案的過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課堂上最理想的進程是完成教案,教師期望的是學生按教案設想來回答,若不,就引導學生達到預定的答案;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學行爲方式是教師在特定教學情境中的個性創造,是教師依據創造和思維發展的原理,在教學中通過有創意的設計,採取各種有效的方法或策略,以啓發學生的創造力、思維能力爲目標的課程實施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調查、實驗、實踐等活動中自主探究學習的一種教學行爲(2)。就教學評價

來說,傳統的教學行爲方式主要圍繞學生知識點的掌握或認知能力的形成,這種評價是單維 評價(忽視學生情感、意志及品德等方面的發展)和總結性評價;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學行爲方式,則注重多維評價和形成性評價(如成長記錄袋—— 主要包括學生的作品以及學生對這 些作品的反省;這些材料由學生與工作組成員一起收集,集中反映學生向預期目標進步的過

(3)程)。

二、教師教學行爲轉變的實質是教師教學態度的轉變

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的教學行爲方式或多或少地在發生變化,從不同的角度可以作不同方面的描述,在不同的教師身上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在某種意義上,目前關於新課程改革中的許多經驗彙編或成果大多都是關於教學行爲方式變化的描述。教學行爲方式是教學行爲的下位概念,多種多樣的教學行爲方式可以類屬爲教學行爲範疇。我們在這裏並不想討論新課程改革中究竟有哪些屬於教學行爲範疇的教學行爲方式發生了哪些變化,而是想探討爲什麼教師的教學行爲方式會發生變化,或者說教師教學行爲變化的心理動因。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教師教學行爲變化的心理動因不外乎教學動機的激勵、教學態度的轉變和教學挫折的調適等幾個方面,這裏我們只對教師教學態度的轉變作一些討論。關於教師教學行爲變化與教學態度轉變之間的關係,早就被一些研究者認識到,比如葉瀾教授於2002年在《教育研究》第 5 期和第10 期分別撰文詳細闡述了“重建課堂教學價值觀”和“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價值觀,代表着一個人對周圍事物的善惡、是非和重要性的評價。通俗說,是指關於事物有沒有意義、值不值得追求的觀點體系。一方面,它是態度的核心。態度的實質乃是反映了客觀事物與一個人主觀需要之間的關係。所以說,能滿足個人的需要,對人有利的事物,便會產生肯定的態度,相反,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又對人不利的事物,便會產生否定的態度。另一方面,價值觀不像態度直接、具體,它比態度更加基本,更加持久,所以,有人說,態度千千萬,價值觀只有少數幾種。由此看來,兩篇“重建”就是對教師教學行爲與教學態度關係的深層次論述,只不過,它更多地是教育學的視角。這裏,我們試圖從心理學的角度對教師教學行爲與教學態度的關係作一些探討。

(一) 教學行爲與教學態度的一致性

教學態度作爲一種內在心理構成物,作爲社會刺激與個體行爲之間的穩定的長期起作用的中間變量,對教學行爲起着一種準備作用。一般情形下,有什麼樣的教學態度就會引發什麼樣的教學行爲,教學行爲與教學態度具有一致性。但是教師的教學行爲不僅取決於教學態度,而且還要受教師個人的教學行爲習慣、學校規章制度、教師羣體規範、教學情境壓力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由於態度並不對行爲起完全的決定作用,因而,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教學行爲與教學態度不一致的情形。不過,當教學行爲與教學態度不一致時,教師自身總是會感到不愉快,心理緊張,有衝突感,所以,應該研究轉變教師態度的有效策略,使教學行爲與教學態度一致。

(二) 教學態度對教學行爲的影響

教學態度對教學行爲雖不能起完全的決定作用,但對教學行爲卻具有極大的影響作用。

1.教學態度與教師學習

學習是教師這一職業的最顯著特徵。當教育教學活動要發生變化時,這一特徵會更明顯。在某種意義上,新課程改革就意味着教師在學習目標、內容、方式方法上的變化,而教學態

度的轉變有助於這些變化的實現。教學態度具有強烈的情緒情感特徵,當學習內容與教師原有的態度一致時,教師會感到輕鬆愉快,其觀點和材料會被迅速吸收消化;當學習內容與教師原有的態度不一致時,教師會產生厭惡、煩惱和緊張等消極情緒,阻止對新內容、新材料的吸收。

2.教學態度與教學行爲表現

教師的教學行爲表現與其心理準備狀態有直接關係。經驗表明:可以借某種教學態度的喚起而使教師的工作行爲發生戲劇性的變化。如果我們能夠使教師對學校、教育、新課程改革有認同感,能夠使教師忠誠於教育事業,那麼他們就會在教學工作中“吃大苦,耐大勞”,並能承受各種壓力和負擔;反之,他們的忍耐就較小,而耐心在教師的行爲中一直是區別優 秀教師與一般教師的根本性特徵。

3. 教學態度與教學效率

一般說來,積極的教學態度對教師的知覺判斷、學習、工作的忍耐力等能發揮積極的影響,因而能提高教學工作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學工作績效。但是,消極的教學工作態度,由於想要取得很高的工作報酬,也可能引發積極的教學工作行爲取得較好的工作績效。由於中介因素的影響,使得教學工作態度與教學工作績效的關係十分複雜。這些可能的原因是:(1) 教師的目標是多種多樣的。對於一般教師來說,教學的效率並非主要目標,它只是他們藉以達成其他目標(維持生活、尊重需求、自我實現等)的手段。因此,即使一名教師對教學持消極的態度,但爲了達成其他各種目標,他們不能不以高教學效率爲手段。(2)教師的需要是多方面的。當教師的生活需要獲得滿足以後,其目標便轉移到了社會性需要,如希望獲得朋友和同事的好感,希望自己與大家同屬於一個羣體而不離羣等。

總之,教學行爲與教學態度既有直接的關係,也受一些中介因素的影響。教學行爲與教學態度的直接關係表明了新課程改革中轉變教師教學態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者的複雜關係表明了新課程改革中轉變教師教學態度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必須採取有效的策略。

三、教師教學態度的轉變須採取有效的策略

教師教學態度的轉變是指教師的教學態度由舊到新的過程,它包含兩種情況:一是教學態度的強度轉變,或稱一致性的轉變,即原有教學態度的方向不變,只是改變了教學態度的強度(加強或減弱)。二是教學態度的方向轉變,或稱不一致性的轉變,即以新的教學態度代替舊的教學態度。如對課程改革由反對變爲擁護、由消極變爲積極、由討厭變爲追求等。

(一)培訓——轉變教師教學態度的基本方法

在學校新課程改革中,轉變教師教學態度的一個主要方法是進行培訓。目前,盛行的培訓方式將培訓的主要任務放在提高教師的知識和技能水平上。但多數情況下,教師具有了完成新教學任務的知識與技能,但由於缺乏正確的教學態度,導致不能積極地完成新任務。這告訴我們,在培訓中,不能將培訓的主要任務放在新課程改革的能力系統上,而應將重點放在新課程改革的態度系統上,比如,圍繞“如何理解新課程的教育意義、怎樣使新課程合理安排、怎樣開發課程資源、如何指導學生個性化學習並有效評價、教師該怎樣學習與合作等(4)來進行培訓,就比單純地知識與技能培訓的效果好。

(二) 宣傳—— 轉變教師教學態度的常用方法

轉變教師教學態度主要是採用普遍宣傳、重點教育和個別說服的方法。因而,如何通過

宣傳工作這個手段達到轉變教師態度的目的,也是新課程改革必須研究的重要課題。

1.宣傳的目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宣傳就是通過信息的傳遞來影響人們的意識和行爲,即要改變、鞏固或加強人們對某種事物的態度。一方面,人們掌握了有關某些事物的信息,並不一定對這種事物抱肯定的態度。另一方面,掌握信息與改變態度並非完全無關。心理學認爲,同類信息的反覆刺激,會使人們產生心理定向,古人所說的“三人成虎”就是這個道理。掌握信息與態度轉變的聯繫告訴我們,宣傳工作可以轉變教師的教學態度;二者的區別告訴我們,並不是任何宣傳都可以轉變教師的教學態度,它要求我們研究宣傳工作,傳遞有效的新課程改革的信息,以提高宣傳工作的效果。

2.提高宣傳效果的方法

(1)宣傳應當及時,並適當重複

持錯誤或消極態度的教師,不讓他的態度合法化(自己給這種態度找合適的理由,以達到內在協調),使其在隱蔽的狀態下就消滅。正如有學者談到,昨天給學生講課,有一位學生 問我:他說他是從農村來的,他們那裏的老師覺得素質教育不好捉摸,應試教育卻具有可操作性;老師擔心,課改以後,升學率下降怎麼辦?我問他,是課程應該服從考試,還是考試要服從培養目標?能不能用另外一種思維方式來思考。舊的思維方式是你怎麼考試,我就怎麼教,至於培養目標是誰也不在意的。新的思維方式應該顛倒過來:首先確定培養目標,我們今天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才,然後設計必要的課程,最後纔是採用什麼樣的評價方法,包

(5)括考試。因此,課程改革必將伴隨考試製度的改革” 。謊言重複一千次,就變成了真理,

是無稽之談。但真理也應適當重複,讓教師加深理解,讓教師之間相互印證。當然,過多也會引起疲勞。

(2)一面宣傳與兩面宣傳

一面宣傳是指只介紹有利於新課程改革的觀點,兩面宣傳是指在一面宣傳的基礎上也介紹與新課程改革相對立的事實、觀點、論據。究竟應選用一面宣傳,還是兩面宣傳,主要應該根據宣傳對象的特點(如教師的文化教養、已有的態度立場)有針對性地運用。當作爲宣傳對象的教師已經具備和我們提倡的態度方向一致,只是缺乏有關的知識、經驗時,我們只須進行有利於新課程改革的一面宣傳。當作爲宣傳對象的教師已經具有多方面的新課程改革的知識,而且又習慣於思考、並善於分析、比較時,進行兩面宣傳的效果更好,它可以使教 師衡量新課程改革的利弊。此外,根據宣傳任務的輕重緩急,對所提供的關於新課程改革的宣傳材料也應作適當的處理。如果宣傳任務是解決當務之急的問題,最好只提供正面的觀點和材料,作一面宣傳,因爲這時提出反面的觀點和材料容易使宣傳對象產生懷疑,難於立即形成正確的教學態度。如果宣傳任務是培養和形成人們長期穩定的態度和信心,則應該提供正反兩方面的觀點和材料,作兩面宣傳,使教師通過正反材料的比較,形成正確的觀點和穩定的態度、信念。

(3)宣傳材料呈現的順序

當需要提出關於新課程改革的正反兩方面的材料時,應按什麼樣的順序提出,纔有利於教師形成對正面材料的肯定態度呢?在宣傳活動過程中,開始部分與結尾部分比中間部分對作爲宣傳對象的教師有更強烈的影響。這可以從心理學研究記憶的規律中得到證實。記憶的

研究曾提出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的概念。所謂前攝抑制是指先學習的材料對後學習的材料起抑制作用。所謂倒攝抑制是指後學習的材料對先前學習的材料起抑制作用。這樣,中間部分同時受到抑制,所以效果最不好。因此,正反兩方面的材料應當這樣安排:在宣傳活動中,應首先提出有利於新課程改革的正確材料,把反面材料放在中間部分,最後再用新的事實論證正面的觀點和材料,這樣會對教師教學態度的轉變產生最強烈的影響。

(三)轉變教師教學態度的其他方法

1.對教師逐步提出要求

心理學研究表明,要轉變一個人的態度,首先必須瞭解他原來的態度立場,然後再估計一下他的態度立場與所要轉變的態度目標的差距是否過於懸殊,若差距過大,反而會發生反作用。如果逐步提出要求,不斷縮小差距,則人們比較容易接受。所以,要轉變教師的對新課改的教學態度,不能操之過急,最好逐步提出要求。

2.引導教師積極參加新課程教學改革活動

心理學研究認爲,要轉變一個人的態度,最好能夠引導他積極參加有關的實踐活動,或者在活動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原因在於,某種特定的環境氣氛能夠使人們受到感染。參與活動是改變個體態度的一個重要途徑,而參與活動的方式、方法可以是多種的。

參考文獻:

(2)王一軍.課程意識與教學覺醒[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10).

(3)傅道春.新課程中課程行爲的變化[M].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262.

(4)王海燕.高中課程改革中的教師培訓問題[J].全球教育展望.2003,(9).

(5)顧明遠.多樣化是高中課程改革的必然選擇[J]. 全球教育展望. 2003,(9). (1)王建軍,葉 瀾 .“新基礎教育”的內涵與追求— 葉瀾教授訪談錄[J].教育發展研究.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