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新型工業化相關資料收集

新型工業化相關資料收集

新型工業化相關資料收集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所謂新型工業化,就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我國是在十六大上提出的新型工業化的道路。

提出根據

工業化是由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的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存在着一般的規律性;但在不同體制下,在工業化的不同階段,可以有不同的發展道路和模式。

 

“新”體現的方面

 

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標 新型工業化道路所追求的工業化,不是隻講工業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並實現這幾方面的兼顧和統一。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標誌和落腳點。

新的物質技術基礎。我國工業化的任務遠未完成,但工業化必須建立在更先進的技術基礎上。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要把信息產業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將高新技術滲透到各個產業中去。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技術手段和重要標誌。

新的處理各種關係的思路。要從我國生產力和科技發展水平不平衡、城鄉簡單勞動力大量富餘、虛擬資本市場發育不完善且風險較大的國情出發,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係。這是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特點和必須注意的問題。

新的工業化戰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術基礎,要求大力實施科教**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性。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撐力。

新型工業化的特點

1.以信息化帶動的、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工業化。

2.能夠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工業化。  

3.能夠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一新概念,反映了我黨工業化理論的新發展。這是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出發,應對加入世貿組織和全球競爭而提出的適時方針。按國家計委有關負責人的解釋,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點一是可持續發展,二是注重信息化的作用。應該說,這是中國在工業化過程中發揮後發優勢的現實選擇:即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戰略部署

黨中央根據世界經濟科技發展的新趨勢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針對我國經濟建設中的突出問題,在十六大報告中提出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戰略部署,主要內容是:

大力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通過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技術產業爲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爲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爲此要優先發展信息產業,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並以此改造傳統產業,**裝備製造業,繼續發展基礎設施,全面發展服務業。重點談談服務業,服務業包括四個方面:產業服務業、企業服務業、家庭服務業、個人服務業。這四種服務業在我國有巨大的潛在需要。例如產業服務業需求就很大,那些從石化產業中剝離出來而上市的生產型石化企業,需要有專門爲其服務的企業,而那些在重組中分離出來的石化續存公司,恰恰是具有專門爲生產型石化企業服務的功能,因而石化產業的產業服務要求,爲石化服務業創造了極大的就業機會。又例如,企業有着諮詢、培訓等方面的巨大服務需求,會創造很大的就業機會。再例如,家庭需要有健康服務、日常家庭生活服務、家庭教育服務等需求,個人需要有工作性服務及生活服務需求等,這些都創造了很大的就業機會。因此,我們應該大力發展服務業,以服務業的充分發展,解決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就業問題。  

在這一過程中,還要從我國從實際出發,處理好三**系:一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的關係。我國有龐大的傳統工業,相當一部分具有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水平。我們應當在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加大對傳統產業的改組改造,使傳統產業儘快提高水平,發揮更大作用。二是處理好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係。既要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提升產業結構,又要發揮比較優勢,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三是處理好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係。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發展虛擬經濟要爲促進實體經濟服務,並防止脫離實體經濟過度發展虛擬經濟。

堅持實施科教**與可持續發展兩大戰略

科教**與可持續發展兩大戰略是我國的兩大基本國策,實施以來爲我國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也是走好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兩個輪子,缺一不可。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必須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爲第一生產力的作用。要根據世界科技發展趨勢,制定和完善中長期科技發展戰略。加強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優先發展信息技術、生命科學、新材料等重點領域。大力推進關鍵技術創**系統集成,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鼓勵科技創新,在關鍵領域和若干科技發展前沿掌握核心技術和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要以體制創新推進科技創新。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建立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符合市場經濟要求和科技創新規律的新型科技管理體制。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發揮大學和科研機構在知識創新中的重要作用,支持企業成爲科研開發投入和技術創新的主體。發揮風險投資的作用,形成一套促進科技創**創業的資本運作及人才彙集機制。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必須充分發揮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深化教育改革,優化教育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質量。實施人才戰略,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大力吸引海外各類專業人才。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由於人口多、人均資源不足以及長期粗放經營,我們必須在收入水平較低、工業化任務尚未完成的情況下,就要下大力氣解決發達國家在完成工業化後的高收入階段才面臨的資源和生態問題。過去粗放經營,伴隨高增長的高投入、高消耗,以及不顧生態和環境的發展路子已難以爲繼,今後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要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保持低生育率水平,控制人口增長。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各種自然資源特別是水資源,發展節水工業、節水農業,建設節水型社會。興建南水北調工程,抓緊解決部分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加強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戰略資源儲備。實施海洋開發,搞好國土資源綜合整治。國家和全社會都要加大投入,持之以恆地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強化城鄉環境污染治理。發展環保產業,增強全民環保意識。健全環境、氣象和防災減災監測體系。

協調城鄉關係,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

當初發展鄉鎮企業,“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對於提高農村工業化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主要是由於生產力佈局分散,要素集中度過低,無法實現要素效益的最**,影響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對此,必須轉變這種粗放型的發展方式,把城鎮建設、鄉村建設、項目建設結合起來,用城鎮的人氣和基礎設施帶動鄉村的發展,通過鄉村的發展帶動項目的引進和建設,在通過項目建設促進鄉村和城鎮的發展。這樣良性互動,既有助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又有助於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協調發展。(節選自《應用寫作》雜誌2008年第10期《關於“工業強市”戰略的幾點認識》)

繼續推進改革開放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既不是單純的思路問題,更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無論是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還是兩大戰略的實施,必須由兩大動力推動,一是內部動力—改革,改革要有新突破。最爲重要的是使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同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相適應。產權“大鍋飯”走不成新型工業化道路,貧窮和愚昧同樣走不成新型工業化道路。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建立新的激勵機制,必須推進產權的人格化和經濟的自由化,必須進一步使科研院所和工業企業具有科技創新的強大動力,必須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先進生產力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必須使工業企業和相關產業具有采用信息技術的迫切慾望,必須使越來越多的企業和消費者對信息技術和信息產品的需求能力大幅度提高。爲此,必須進一步清除仍然存在的體制性障礙,確立按要素分配的分配方式,把動力建立在保護合法財產和知識產權的基礎上;必須適當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勞動者報酬和消費基金在GDP中的比重,消除絕對貧困,把需求的慾望和能力建立在有足夠支付能力的基礎上。

二是外部動力—開放,開放要有新局面。目前中國最大的500家外資企業主要集中在電子、交通運輸設備、電氣機械和食品加工等行業,其中資金技術密集型的企業銷售額佔這500家企業總銷售額的比重達83%以上,大大推動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中國面臨的現實挑戰就是即將加入WTO所帶來的外來競爭加劇。從目前看,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心已經從引進外資轉變爲與世界經濟接軌。其中,一是要通過技術改進和要素優化重組提高重要基礎產業國際競爭力;二是完善市場競爭規則,優化企業發展環境;三是發育產權市場化和推進要素的市場化進程;四是加快與國際大資本的產權融合,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立足新的更高起點加速推進**特色新型工業化

(節選)

3年來,我們在獲得豐碩成果的同時,也積累了在複雜環境下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寶貴經驗。一是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和“一化三基”戰略不動搖。實踐證明,“一化三基”戰略符合**省情,體現了**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是科學發展觀在**的生動實踐。新形勢下加快科學跨越、**強省,必須一以貫之地堅持“一化三基”戰略不動搖,堅持新型工業化“第一推動力”不動搖。二是必須堅持迎難而上、團結奮鬥不氣餒。只要堅持和發揚迎難而上、團結奮鬥的精神,充分調動和發揮各級各部門以及廣大企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形成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強大合力,就一定能夠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推動**工業經濟不斷邁上新的臺階。三是必須堅持統籌兼顧、循序漸進不折騰。要堅持着眼全局,整體謀劃,樹立“一盤棋”思想;堅持規劃引領,系統推進,克服“遊擊”習氣;堅持項目帶動,重點突破,發揮其龍頭作用。四是必須堅持審時度勢、綜合施策不懈怠。要緊跟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和國家宏觀政策走向,及時梳理各方信息,調整工作思路,確定工作重點,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準確把握新的要求

綜觀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世界經濟雖已整體向好,但回升的基礎尚不穩固,特別是全球氣候變化加大了節能減排壓力,國際金融危機滯後影響導致了外需萎縮、股市震盪、包括能源在內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不利因素,經濟全面復甦將是一個緩慢、曲折、複雜的過程。作爲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之一、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經濟體,我國既面臨日益緊張的資源環境等內部壓力,也面臨不斷升溫的國際氣候問題談判、徵收碳關稅、貿易保護主義、新一輪經濟競爭等外部壓力,必須引導經濟加快步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爲此,中央明確提出“五個更加註重”的要求,特別是把“轉方式、調結構”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在“加快”上下功夫、見實效。省委、省政府緊扣國內外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和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立足**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搶抓《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實施、“兩型社會”改革試點深入推進等難得機遇,確定了“轉方式、調結構、抓改革、強基礎、**生”的經濟工作總體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2010年全省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工作要確保全部工業增加值增長14%以上、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6%以上、技術改造投資增長30%左右、非公經濟增加值增長16%。貫徹總體思路,實現既定目標,必須始終緊扣“一條主線”,堅持“五個並舉”。

----緊扣“一條主線”。就是把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作爲主線。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衝擊,表面上是對經濟增長速度的衝擊,實質上是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衝擊。**地區發展不平衡,經濟結構不合理,出口貢獻太低、重化工比重過大、資源能源緊缺、節能環保任務艱鉅,我們必須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堅定不移調結構,腳踏實地促轉變。

----堅持“五個並舉”。就是要遵循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把握五條原則。一是堅持協同與錯位並舉。加強整體統籌,積極興利除弊,推動協同合作,實現有序發展。特別要加強區域統籌,突出長株潭、大**南、大**、環洞庭湖等省內主要經濟板塊的比較優勢,避免同質化競爭,打造特色產業帶;加強產業之間與產業內部統籌,促進錯位發展、協作配套,延伸產業鏈,提高整體競爭力。二是堅持加速與轉型並舉。根據國家政策導向,在保持工業經濟較快增速的同時,着力在增強工業發展的可持續性上下功夫,注重發揮投資、消費對工業發展的拉動作用,產業優化升級對工業提質增效的支撐作用,做到在加速發展中促經濟轉型、在經濟轉型中謀加速發展。三是堅持帶動與互動並舉。在充分發揮新型工業化對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帶動作用的同時,促進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工業化的良性互動,增強工業發展的基礎承載能力、資源保障能力和消費拉動能力。四是堅持內引與外聯並舉。着眼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的加速崛起,統籌內需和外需兩個方面、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大力承接產業轉移,全面深化央企對接,推進企業戰略重組,不斷拓展發展空間,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五是堅持創造與製造並舉。突出自主創新對企業發展的核心引領作用,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培育自主知識產權,推動**製造業向研發設計和營銷服務兩端延伸,不斷提高科技含量和產品附加值,加快由“**製造”向“**創造”轉變,實現品牌效應與規模效應相統一。

始終突出工作重點

在轉變發展方式上下功夫,加快發展戰略性**產業。一是着力培育戰略性**產業。結合**產業基礎和已具備的技術條件,選擇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節能環保、文化創意等領域作爲戰略性**產業培育的重點,從突破核心技術和推進產業化兩個方面下功夫,抓緊研究制定政策意見,認真做好規劃編制工作,逐步使其成爲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二是加快淘汰落後過剩產能。進一步抓好鋼鐵、建材、電解鋁、鐵合金、電石、焦炭、煤化工等行業落後產能淘汰工作,限制過剩產能發展。儘快將2010年淘汰落後產能任務分解到縣(市、區)和有關企業,納入政府績效考覈體系,嚴格落實責任、兌現獎罰。三是積極發展低碳經濟。抓緊研究並啓動試點,支持建設一批低碳型示範企業,在發展低碳產業、研發低碳技術、倡導低碳生活、創新碳交易服務體系等方面大膽探索;加快推進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建設,嚴格落實節能減排責任制,堅決打好“十一五”節能減排收官戰;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儘可能實現廢物資源化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四是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重點建設一批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抓緊培養和引進一批科技領軍人物,着力突破一批產業共性關鍵技術,加快構建以優勢企業爲主體、高校和科研院所緊密協作的產學研創新體系。

在調整優化結構上下功夫,加速推進“四千工程”。各地各部門應從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切實做好結構調整這篇大文章,全力推動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從省級層面講,就是把“四千工程”作爲調整優化結構的重中之重,加速推進,深入實施。一是細化發展目標。在產業方面,支持機械、有色、石化、食品、輕工等千億產業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產品附加值,推動精品鋼材、有色金屬材料、電子信息通信、建材行業以及汽車製造等產業加快向千億臺階邁進。在集羣方面,推動工程機械成爲首個過千億元產業集羣,支持汽車及零部件、石油化工、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集羣加快發展,力爭主營業務收入在1--2年內分別達到500億元以上。在企業方面,重點推動華菱集團年內主營業務收入過千億元,爭取有色控股、中聯重科、三一重工、**中煙等主營業務收入2--3年內分別達500億元--800億元。在園區方面,重點推動**經開區、****工業園技工貿總收入年內過700億元,**、**高新區技工貿總收入年內達600億元。二是狠抓項目落實。加快建立“四千工程”項目庫,篩選一批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對**優化產業結構和增強長遠發展後勁有重大影響的項目,加強與國家有關部委對口銜接,爭取進入國家籠子。三是強化政策扶持。省委、省政府即將出臺《關於加速推進“四千工程”實施的意見》。各級各有關部門也要進一步統一思想,強化協調配合,出臺配套政策,加大資金扶持,確保“四千工程”順利推進。

在“兩化融合”上下功夫,積極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具有**特色、富有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必須在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深入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和服務業融合。一方面,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在企業層面,圍繞研發設計、市場營銷、人力資源開發、**業態培育和技術改造等環節,加大信息技術推廣應用力度,提升企業管理智能化、自動化、現代化水平。在行業層面,繼續推進建材、林紙等9個傳統產業信息化改造試點工作,大力推廣集成製造、敏捷製造、柔性製造、精密製造等先進製造,進一步加快優勢傳統產業向高端化、“兩型”化、高**方向邁進。同時,積極爭取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整體進入國家級“兩化融合”試驗區,爲加速推進融合提供示範。另一方面,依託信息技術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現代金融、研發設計、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管理諮詢等生產性服務業,重點抓好長株潭服務外包示範基地建設,全面推進長株潭、**、**、**、**等區域物流中心建設,加快構建技術創新、科技信息服務、現代化交易和電子商務四大平臺,重點培育**創意產業園、**軟件園等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推進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有機融合、協調發展。

在引導幫扶上下功夫,大力發展非公經濟和中小企業。深入分析**非公經濟和中小企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一是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對國家法律、法規沒有明文禁止的領域,都要允許民間資本進入,釋放民間投資活力。堅決清理和禁止對非公有制企業的不合理收費及歧視性政策,着力營造多種所有制經濟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二是深入推進全民創業。加強創業指導,繼續抓好30個重點創業基地建設,實施中小企業“百千萬”工程和“小巨人”計劃,支持一切有創業願望和能力的人士自主創業、興辦企業,支持一批有實力、有規模、有前景和高成長性的中小企業加快發展。三是切實緩解融資難題。建立和完善多層次的金融服務體系和信用擔保體系,積極搭建銀企合作平臺,創新金融產品,拓寬融資渠道,加大信貸傾斜力度,確保“兩個不低於”的銀行金融政策落實到位。四是建立健全服務體系。積極培育各級中小企業綜合服務機構,支持和引導他們不斷提高服務水平,拓展服務領域;加快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支持產品研發、檢驗檢測、技術推廣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加強政策扶持,引導中小企業加快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向“專、精、特、新”以及產業集聚方向發展。 

 

 

 

 

 

 

 

 

 

 

 

 

 

 

 

 

****:依靠新型工業化實現強區升位跨越發展

 

近年來,**地區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西電東送”等重大戰略的實施,工業迅速發展。目前,初步形成了以煤炭、電力產業爲主,冶金、化工、建材、紡織、製造、白酒等爲輔的工業體系,預計今年實現工業增加值320億元,是2005年的近3.2倍。去年,該地區人均GDP達到7111元,突破1000美元**,進入了經濟發展的“黃金期”和工業化的加速期。

交通是**地區目前經濟社會發展最大的瓶頸。爲解決這一問題,該地區在積極爭取國家及**省交通主幹道過境的同時,還自行規劃了一批重點交通建設項目。“十二五”期間,該區投入到公路、鐵路和機場等基礎設施的資金將超過1000億元。

據**地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負責人介紹,到2015年,將建成高速公路500公里、鐵路500公里以上,基本實現縣縣通高速、通鐵路,**機場也將於2013年建成。屆時,還將建成融公路、鐵路和航空爲一體的南接**、北連**、東接**、西連**,溝通南北、連貫東西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水資源豐富的**地區由於地質原因,一直存在工程性缺水問題。爲此,他們力爭在2013年開工建設夾巖水利樞紐工程項目。據該地區西部開發辦公室主任付波介紹,“項目建成後,庫容將達到10億立方米,集融發電、灌溉、工業生活用水爲一體,將極大地緩解該地區除**縣以外其他各縣的用水問題。”

此外,該地區按照“共建共享、收益分成”的運作模式和“政府扶持、市場運作、效益掛鉤”的投資促進機制,建設了一批高水平的工業園區,爲項目的落地創造條件,提供平臺。

該地區對於落戶的項目首先進行一站式的全方位服務,其中1億元以上的項目將成立由地區主要領導牽頭的項目推進小組跟進建設,從而推動優勢產業、企業、資源和要素向園區集中,鼓勵、支持企業進行重組整合,形成圍繞大企業、大集團協作配套的產業集羣,並在此基礎上,做好區域分工,建設一批有工業產業支撐、富有地域特色的工業集鎮。其次,大力發展非公經濟,通過降低門檻、減少審批事項等手段,建成較爲完善的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爭取到2015年,培育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的非公有制企業14戶,100億元以上的非公有制企業1戶,培育扶持“小老闆”800戶以上,形成一批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羣,逐步使公有制經濟成爲競爭性行業的主力軍。

 

 

關於**市新型工業化情況的調研報告

 

黨的十六大總結國內國際尤其是發達國家走過的發展歷程,結合我國國情提出了走“新型工業化之路”。2006年底,**省政府頒佈了“關於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意見”。今年6月,市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意見”。新型工業化已經成爲我國發展的必經之路。圍繞我市新型工業化的戰略選擇,發展現狀及趨勢,與周邊城市差距等,市政協組織部分政協委員並邀請有關專家,在高之均副主席的帶領下,於7、8月份開展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 目前我市新型工業化進程基本情況

工業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現代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市經歷了以輕工業爲主,重化工業階段,目前已朝着新型工業化的目標邁進。

(一)工業強市理念逐步深化,工業化進程加快

1、我市已實現了從工業化初期階段向中期階段的轉換。2006年,我市實現生產總值1428.91億元,按年末常住人口872.07萬人計算,人均16258元,按現行匯率折算爲2084美元。按照多國模型理論分析,我市的經濟發展處於工業化階段,並已實現了從初級階段向中期階段的轉換。

2、從工業內部結構分析,我市工業化進程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2006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爲1586家,其中輕工業537家,重工業1049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632.56億元,其中輕工業513.31億元,重工業1119.24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536.54億元,其中輕工業192.70億元,重工業343.84億元。根據霍夫曼定理,應對於工業化進程,我市工業內部結構變動應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

3、2007年我市重化工業步伐進一步加快。實踐表明,在工業化發展的進程中,發展重化工業,實際上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構成部分和必經階段。上半年規模工業總產值993.2億元,實現年計劃的51.5%;實現增加值296.9億元,同比增長20.1%;實現銷售收入979.7億元,利稅129.9億元,利潤58.8億元。數據表明,2007年我市工業化進程進一步加快。

(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經濟效益逐步提高

近年來,我市傳統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所帶來的創新結構效率,已成爲新型工業化的強大推動力,極大地提高了自然資源和市場資源的使用效率,增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三次產業結構比重逐步優化演變。經濟的發展以通過地區生產總值中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的變動表現出來,反過來,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的變化又折射出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方向和現代化、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我市自1978年開始,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遵循着經濟規律,第一產業明顯下降,從1978年的44%,下降到2006年的12.6%;第二產業穩步提高,從1978年的41.8%,提高到2006年的51.9%;第三產業快速增長,從1978年的14.2%,上升到2006年的35.5%。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的順序從一、二、三,演變爲二、三、一,逐步實現了向工業化逐步推進。

2、結構效益明顯增加。2006年,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180.82億元,741.36億元和506.62億元;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調整爲12.6:51.9:35.5。民營經濟發展快速,全年完成增加值788.26億元,增長15.2%,民營企業增加值佔全市GDP的比重達55.2%;縣域經濟快速崛起,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94.02億元,佔全市總量的48.57%。

(三)創新能力增強,高新技術企業增加,高新技術產品產值比例增長

在工業經濟時代,製造業是競爭力的主要源泉,而在知識經濟時代,技術創**知識生產則是競爭力的主要源泉。近年來我市工業經濟注重加大技改投入力度,注意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創新平臺建設,創新能力不斷提高。

1、企業技改投入加大,技術研發和人才資源開發得到重視。“十五”期間全社會技改投入共計714億元,超過前50年總和。2006年全市研發經費支出佔全市GDP比重的1.05%。全市縣以上國有獨立研發機構26個。全年完成科技成果179項,通過鑑定的116項,其中達到國際水平10項,填補國內空白13項。更爲可喜的是,我市一些民營企業重視技術投入和人才智力資源引進,**“張氏磨具”不但與**工業大學高分子專業建立緊密的產學研聯繫,還用年薪100萬元聘請韓國技術人員;**常興動力機械有限公司,通過工商聯邀請德國退休工程師協會派員來企業開展技術指導。

2、高新技術發展實現三個高速增長。一是高新技術產品、企業數高速增長。2006年我市高新技術產品增長到394項;高新技術企業增長到97家。二是高新技術產業規模高速增長。2006年我市高新技術產業列統企業數增加到150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到117.2億元,實現三年翻了兩番多;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增長到7.18%。三是專利申報數與授權數高速增長。2006年全市專利申請量增長到3389件,授權量增長到1129件,雙雙居蘇北第一。全省首批“十佳專利發明人”我市有兩位。

3、品牌建設,標準制定納入經濟發展戰略。

(四)環保意識增強,節能減排約束激勵機制正在形成

1、循環經濟茁壯成長。循環經濟的技術經濟特徵之一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生產過程中資源和能源的消耗。我市新型工業化道路注意借鑑和吸收發達地區和國外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和經驗。一是成功實施CDM項目,利用國外資金髮展循環經濟。淮海中聯水泥有限公司,根據京都協議實施的CDM項目,與德意志銀行簽訂了碳指標購進合同,利用發達國家的資金建設的純低溫餘熱發電項目,於今年7月投產,增加效益400多萬元;**中聯即將實施的CDM項目年可創造收益近900萬元。二是重視引進消化吸收循環經濟的核心技術與裝備,**市化工產業技術引進消化和投入比例爲83%,擁有省、市級節能型高新技術產品48項,其花廳酒業的資源消耗、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指標在全國均處於領先地位。三是廢舊物資回收利用成果顯現,春興合金已被國家發改委列爲重點扶持的循環經濟試點企業,浩通新材料獲國家發改委綜合利用類國債扶持項目的支持,星豐廢金屬冶煉項目正在實施。

2、節能減排整體推進。堅持把節能減排作爲調整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的主要抓手,從2006年起實施對重點耗能大戶的監控,依靠科技進步,上大壓小,加強管理,強化法治,全民參與,整體推進的節能減排的勢態逐步形成。

3、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初露端倪。目前我市利用太陽能的光伏產業正在興起,生物能利用方面的車用乙醇生產和秸稈發電、沼氣發電等技術正在推廣應用,勞特斯空調廠的地熱能利用技術設備在東北市場展露頭角,徐工、天龍迴轉支承等企業在風能發電設備製造方面也邁出可喜步伐。

 

(五)新型工業化氛圍開始形成,經濟國際化開始起步

2006年末全市城市化水平達到44.8%,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速度加快,爲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了保障。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我市一部分有優勢的企業、行業開始走出國門,建立資源原材料基地、生產加工基地和營銷網絡。積極主動地“走出去”,將爲我市工業特別是製造業解決技術制約,參與產業分工,開展以技術尋求爲目的的對外直接投資(FDI)開闢道路,成爲我市新型工業化的助推器。

二、我市新型工業化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工業結構、企業規模結構不合理,產業集聚、集中度低,競爭乏力

1、工業結構偏重,傳統工業佔比過大。一是雖經多年結構調整,目前我市工業結構仍然偏重,且增長速度仍然是重工業偏快。2006年全市工業產品銷售收入1586.14億元,其中輕工業產品銷售收入495.81億元,重工業產品銷售收入1090.33億元,輕工增速25.3%,重工業爲32.3%;但利稅絕對量輕工業爲96.86億元,重工業爲105.7億元。二是傳統工業佔比過大。今年1-7月份全市十大行業中,產值超百億的分別是機械310.2億元、食品194.8億元、冶金142.4億元、化工100.7億元;超50億元的分別爲煤炭95.2億元、紡織75.2億元、電力59.5億元、建材50.5億元。其中機械、食品、冶金、化工四大傳統產業共實現產值748.1億元,佔全市經濟的63.2%。

2、企業規模結構不合理。一是原有工業佈局分散,缺乏規劃和引導,難以形成規模。2006年全市列統工業企業1586家,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184家,佔11.6%;利稅超億元的18家,佔1.13%;工業企業中大多數行業缺少領航的龍頭。如全市180多家紡織企業,而規模以上的只有30多家,像電子衡器、醫療器械、網架、液壓油缸、壓力機械等,更是小企業林立,粗放經營導致資源浪費,環境惡化,惡性競爭損害了我市區域經濟和特色產業品牌形象。二是開發區和工業集中區,實力不強,功能定位不突出。產業雷同,缺乏差異,缺失特色,分工協作差,形不成產業鏈接,同質競爭,難以形成錯位發展格局。

3、產業集中度低。除菸草加工和煤炭開採等行政性壟斷和經濟性壟斷行業外,我市一般競爭性行業的產業集中度相對較低。以機械製造業爲例,2006年產值386.7億元,其中龍頭企業徐工、徐鍛等也只佔50%左右。由於產業集中度低,形不成產業鏈,一方面浪費了資源,加大了成本;另一方面降低了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4、產業規劃引導不力,部分企業錯失發展良機。如中天仕名依託**水泥工業設計研究院,擁有幹法水泥生產線成套核心技術,並具有用戶要求的交鑰匙工程能力。但因廠房狹小等因素無法承接更多的國內訂單。再如賽摩拉姆齊也因規模小,而影響承接設備訂單。致使部分優質企業,優勢產業坐失發展良機。

(二)工業企業信息技術運用滯後,缺少高級信息化人才,企業創新能力不強

世界上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產業技術水平的高低,主要看產業技術中的信息技術含量。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是新型工業化的必由之路。調查資料顯示,目前我市裝備製造業在信息技術運用方面與新型工業化要求尚有較大差距。

1、產品製造方面信息技術運用不深入。產品設計技術相對應用較好的是計算機輔助繪圖,柔性製造、虛擬製造、快速成型、快速加工等技術應用很少,“甩圖紙”工程有待進一步深入。

2、企業信息化製造設備少。我市裝備製造企業傳統設備占主導地位,生產部門的設備趨於老化,嚴重製約了生產效率的提高,企業設備的自動化智能化程度低,許多企業沒有全部實現設備的網絡化與管理系統的信息化,嚴重阻礙了企業信息化進程。一些企業數控系統閒置,仍採用手工方式,導致企業的數控設備不能充分發揮作用。

3、企業集成化信息系統尚處於起步階段。在製造信息技術應用方面,集光、機、電檢測技術爲一體的快速成型製造技術(RPM)在我市的裝備製造企業很少運用。相當一部分企業的電子商務系統平臺建設還是空白。管理信息化技術應用也處於起步階段,多數企業尚未涉及ERP企業資源計劃管理,對於深層次的決策支持系統DSS、企業建模、業務流程重組優化系統尚未應用。

4、缺少高級信息化人才。近年來,企業信息化人才有所增加,但裝備製造企業信息化人才仍然是制約企業信息化發展的瓶頸,特別是高素質的信息化管理人才和複合型人才缺乏,現有人才流失現象依然存在,人才缺失導致企業在信息化工作方面無法深入開展。

(三)高新技術企業少,產值低且分佈不均,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

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在1000至3000美元階段,是整個現代化進程中加快發展的關鍵階段,傳統生產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將出現遞減趨勢、創新日益成爲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目前我市正處於加速發展的轉折時期,但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形勢,工業經濟的整體創新能力卻不盡如人意。

1、高新技術企業少、產品少、產值低。2006年全市僅有省級以**新技術企業97家,省級以**新產品394項。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17.2億元,約佔工業總產值的7.18%,低於全省近20個百分點,比**低60億元,不到**的1/5;實現利稅7.13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企業總額的3.5%,約佔全省的1%。全市高科技產品出口僅佔貿易總額5.5%;加工貿易佔貿易總額的43.1%;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僅佔出口總額的1.73%。

2、地區與行業發展不平衡。從地理分佈看,我市高新技術企業主要集中在市區和**,2006年市區和**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72.13%,其中**約佔16.83%;從行業看,主要分佈在新材料、電氣機械及設備製造業和專用科學儀器製造業,佔絕對優勢的是新材料產業,2006年完成產值約51億元,佔全部高新技術產業的43.51%;其次是電氣機械及設備製造業和專業科學儀器設備,各佔25.5%和13.94%;再次是醫藥製造業佔10.8%,而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業僅佔6.25%,高新技術八大行業中,航空航天製造業和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業,仍未實現零的突破。

3、產業層次低,產品的附加值低,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不強。與周邊的城市比,我市擁有較多的高校科研院所,優越的交通和信息樞紐條件,有較強的工業基礎,但高新技術產業卻不及**、**等地,分析其主要制約因素有以下幾點。

(1)缺乏適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投資機制。第一,我市用於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財政撥款總量太少,既沒有建立隨財政增收而增長的投入機制,也沒有建立高新技術風險投資基金;且沒有集中用於關鍵性的大項目,未能起到較好的引導作用。其次,高新技術產業是高投入、高回報、高風險,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商業銀行對其貸款很謹慎,我市尚未建立政府引導下的銀企互動的融資平臺和機制。再次,是企業投入不足。國際經驗表明,研發投入佔銷售額1%的企業是難以維持生存的,佔2%的可以勉強爲繼,佔5%-10%的企業纔能有競爭力。據統計我市企業的研發投入大都不超過3%,只有一些民營企業如**精英電子有限公司等研發投入約佔銷售收入的8%。

(2)以企業爲主體的創新體系有待完善。我市企業制度創新滯後,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多數企業沒有建立健全技術開發機構,缺少專業人才,普遍缺乏從事核心技術開發和轉化相關技術成果的能力。產學研結合有待進一步深化,需要建立健全以企業爲主體,科研院所廣泛參與、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創新機制。多數企業機制不能夠適應技術創新的要求,不能充分調動技術人員從事技術創新的積極性。

(3)缺乏專業人才和人才流失的情況並存。據專門調查研究,近年來我市高新技術領域所需專業技術人才不斷增長,而萬人擁有專業技術人員的數量卻具有逐年減少的趨勢。“官本位”現象依然存在,人力資本意識有待加強,人才結構不盡合理,企業發展的適應人才、急需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相對匱乏。

 

(四)產業結構失調,現代服務業落後,遲滯新型工業化進程

1、我市產業結構、就業結構不利於推進新型工業化。錢納裏研究計算出,當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以上(1964美元)時,一、二、三產業的產值結構爲12.7:37.8:49.5;一、二、三產業的就業結構爲15.9:36.8:47.3。我國學者根據世界100多個國家 的資料,計算出人均收入1000美元時,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在一、二、三產業的比重大致爲18.6:31.4:50;就業結構大致爲28.6:30.7:40.7。2006年我市三次產業比重爲12.6:51.9:35.5;就業結構爲37.8:30.9:31.3。需要在進一步提升第二產業層次的基礎上,來促進第三產業發展。

2、現代服務業落後,遲滯新型工業化進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金融市場體系建設滯後。首先是經濟金融總量偏低,2006年我市GDP僅相當於全省的6.63%,財政收入佔全省比例不足5%,出口總額僅佔全省的0.6%,人均GDP相當於全省的57%,人均儲蓄僅爲全省人均的一半。其次是金融體系發育不健全,缺乏有特點、有影響力的金融市場、金融服務和工具。除交通銀行外,至今未有國內其他股份制商業銀行或外資銀行落戶;直接融資發展緩慢,上市公司僅三家,其中兩家爲十年前上市,正規風險投資機構空白;擔保組織、商業保險建設滯後;地方債券、企業債券爲零;資金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從2003年至今銀行存貸比一直低於50%。2006年全市重點工業項目投資利用本地銀行貸款17.74億元,僅佔全市工業投資的4.4%,受資金等因素的約束,在建項目 進展緩慢,如**恆盛化肥二期,由****煤集團擔保,在**銀行卻貸不足12個億,而是跑到省有關銀行和**省農資系統才籌集到部分資金。再次是經濟的貨幣化程度低。產權交易市場、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票據市場、資產證券化等發育滯後;產業開發基金、產業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金融租賃等大都空白;市各投資公司大多爲國有或國有控股,資源分散管理欠規範,其市場功能尚待發掘。

(2)科技服務體系機制建設與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不匹配。由於諸多因素,我市的科技創業園規劃早,但啓動運轉晚,財政投入不足,租金高,尚未發揮科技孵化器的功能。我市雖有多所理工科院校和研究院所,但沒有建立起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平臺和互動機制。爲企業服務的技術市場、中介機構發育緩慢,鼓勵促進技術創新的若干政策措施宣傳不夠,落實不力,特別是發明專利、標準制定的獎勵規定,在縣市區很難兌現。尤其是在吸引科技人才來徐創業創新方面的力度不大,激勵層次不高,政策規定不完善。

(3)現代物流業和會展業成爲我市經濟整體的“短板”。重生產輕流通的觀念延誤了我市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機遇,儘管我市有較強的工業製造能力,豐富的資源,較爲發達的商貿業,再加上優越的交通基礎條件,但真正意義上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如宏康物流,丸全外運等千呼萬喚始出來,致使我市社會物流總成本佔GDP比重一直接近20%,企業物流業務外包比例不到10%。現代會展業亟待規劃、整合和發展。

(五)開放程度低,綜合成本高,企業發展環境需進一步提升

1、開放程度低。**市既是區域中心城市,又是國家重點交通樞紐,且有較爲堅實的工業經濟基礎,但由於觀念滯後,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因素,改革和開放步伐不快。一是經濟的外向度低,進出口總額、利用外資總量一直偏低。二是招商引資,開發區建設,引進智力、人才等方面,與周邊城市比,還有差距。三是國企改革、民營經濟發展,特別是推進股份制方面力度小、開放度低。

2、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綜合成本高。(1)行政審批項目多,涉及的部門單位多,時間長。近年來雖然多次改革清理,也實行對一些重大項目組織會審、聯辦等措施,但大多數項目還是按部就班走程序。如企業在大學科技園落戶,需要2個多月才能把手續辦下來。(2)企業繳納“三金”比例太高,加重企業負擔,減少利潤空間。(3)行政執法部門尚未樹立管理就是服務的意識,主動爲企業提供政策、技術、項目、信息等服務的少,檢查、收費、罰款現象屢禁不止,企業特別是外來企業、民營企業最反感的是多頭檢查,動輒罰款扣物,如2006年底萬邦製藥一次就被某公安單位罰款20萬元,再如天能集團一**礦井一次就被工商部門罰款數十萬元。一些部門每次檢查的都是哪幾個規模以上企業,而哪些大量未註冊的、不規範甚至違法的企業、作坊卻長期無人監管。一些企業家尖銳地指出,政府部門不管、少管企業的事,就是對企業最大的支持。

3、現行財政、稅收體制機制不利於促進新型工業化發展。如節能減排已成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性指標,但我市尚未設立專項資金。

三、對推進我市新型工業化的幾點建議

(一)解放思想,推進創新,創建新型工業化發展的良好環境

理念創新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基礎,堅持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管理服務創新,才能促進新型工業化的進程。

1、堅持制度創新,擴大改革開放,創新新型工業化的良好制度環境。制度最基本的功能是降低交易成本,而制度創新是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利器,直接具有經濟意義。一要繼續推進所有制結構改革,深化國企改革,進一步探索國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大力推進股份制,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增加企業發展的內在動力。二要深化分配製度改革,形成合理有效的分配機制,引入股權、期權等形式,吸引職業經理人才和高科技人才。三要大力支持、引導和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目前我市多種所有制企業競相發展,1-7月份股份制企業從總量上看,佔全市產值的51.7%,實現增加值達182.8億元,國有企業佔25.58%,其他類型企業佔12.75%,外商企業佔8.85%,集體企業佔1.05%,股份合作制企業佔0.08%。要統一政策,讓民企、私企同國企、外企一樣享受“國民待遇”。四要探索財政制度改革,試行預算項目績效評估,提高有限財力的有效投入,切實發揮財稅、金融的槓桿作用。

2、加大財政投入,推進科技創新。在創新型經濟的今天,投資科技就是投資未來。科技投入已經成爲最重要的戰略性投資。爲了未來的發展現在就必須對技術創新進行投資,大幅增加財政研發支出。一要把大學科技園建設列入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重點,每年財政投入至少要在3000萬元以上,並根據財政收入比例,逐步遞增。首先是搭建平臺,完善功能,設立創新種子資金、風險投資資金、人才引進專項資金、創業創新獎勵資金等;其次是建立完善激勵機制。爭取到“十一五”末使之成爲我市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產品的孵化器,新型工業化的支撐點,吸引創新創業人才的高地,高校、企業互動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平臺,科技信息集散和技術服務中心。加大工業科技投入,突出工業第一方略意識,進一步加大工業科技投入力度,工業科技三項費用每年按財政收入增長幅度同比增加。

3、管理服務創新。要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審批事項和收費範圍,運用會審、聯辦等減少程序縮短時間,降低成本。設立新型工業化協調機構、聯席會議制度和政府常務會議報告制度等,加大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力度。通過網上問計尋策、新聞媒體討論、政府信息發佈等渠道和形式,擴大新型工業化的社會參與度,破解制約因素。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切實爲中小企業解決融資、技術和人才方面的困難。

(二)增量帶動、技術推動,促進傳統工業結構優化升級

新型工業化的基礎和前提是工業化,是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化條件下實現工業現代化的途徑選擇。我市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將工業作爲發展的第一方略,走出一條依託我市優勢、符合本地實際、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1、擴大開放,吸引投資,做大裝備製造業。裝備製造業是重工業的核心組成部分,先進的裝備製造業是發達工業化的基本標誌之一。2006年國務院發佈了“**裝備製造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到2010年發展一批有較強競爭力的 大型技術裝備製造業企業集團,製造業集中地和研發中心,初步建立以企業爲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增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技術裝備製造業格局”的**目標。爲我市工程機械、煤礦機械、建材機械和鍛壓機械等裝備製造業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機遇期。

(1)建議圍繞將工程機械做成年產值達千億元產業開展下列工作:一是成立徐工集團尋求戰略合作工作組,研究有關政策動向,針對瓶頸因素開展工作,進行合作談判等。二是市政府實施“全球尋策”行動,在加強合作發展徐工這一主題下,向全球徵集發展建議。三是由省政府聯合國家機械工業協會和中央有關部委,在我市舉辦“中國徐工工程機械論壇”。四是進一步提高徐工集團自身研發能力的同時,加大對外開放合作的力度,通過共同研發、專項合作、技術採購和加快引進消化吸收等途徑迅速提高核心競爭力。五是爲在徐外資工程機械企業提供優惠條件,爭取外資企業擴大規模,設立研發機構和地區總部。

(2)建議在重振**鍛壓機械製造業方面抓住以下幾點。一是在**新區規劃建設**鍛壓機械產業園,引導鍛壓機械製造企業、配套企業向園區聚集,在園區建設技術檢驗檢測機構、信息和中介服務機構。二是有效競爭首先是規模型競爭,政府引導,以資本爲紐帶,通過改制重組或國有資產劃撥等方式,以****鍛壓機牀廠和**鍛壓設備製造廠爲核心,組建國家**鍛壓機牀特色產業基地;經濟學家熊彼特的創新理論認爲,市場競爭實際上是一個 “新組合”不斷代替“舊組合”的過程,在競爭性市場上,企業間通過“執行新的組合”進行競爭。三是爲重組後上市作準備。四是扶持放大品牌效應,通過舉辦**鍛壓機械博覽會,參與招商引資和商貿會等形式,將鍛壓機械製造產業整體營銷,創建區域品牌。

(3)抓住機遇,加強引導,不失時機地做大建材機械產業。節能減排的硬約束機制,爲我市具有較強技術優勢、裝備優勢和市場優勢的水泥生產裝備製造業帶來難得的機遇。爲此建議:一是規劃建設建材機械工業園,並給予入園企業優惠待遇,如騰出的原企業用地增值部分全部返還企業,並監督其用於技術更新;二是政府引導,協調中天仕名與徐礦集團建材機械廠聯合重組,成立****建材機械集團(股份公司),並準備上市;三是依託中天仕名的技術力量,通過招商引資,技術嫁接等渠道,孵化水泥建材設備配套企業,如礦山破碎粉磨系統,以及垃圾焚燒設備,化工窯、中低溫餘熱發電設備等,**產業鏈,做精做深建材設備製造產業;四是組**泥設備工程公司,承接國內外建材機械設備安裝調試工程。

(4)重視發展環保產業。依託我市機械加工製造實力,通過項目嫁接,招商引資等形式,研發生產大氣污染防治、水處理、固體廢棄物處理、噪聲與振動控制等環保設備。

2、規劃引導,加強服務,大力發展區域特色工業。產業集羣模式作爲新型工業化得以實現的重要載體,是一種迅速提升區域競爭力的發展模式。產業集羣是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方式,是提高產業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能夠有效地增強企業競爭力。美國哈佛大學的彼特認爲:有競爭力的集羣是那個區域長期經濟增長和繁榮的源泉。任何產業、任何集羣、如果使用先進技術,都應該扶持。建議我市在促進具有地方特色的企業集聚,產業集約發展,創建和放大區域品牌經濟方面加大規劃引導力度,加強服務。

(1)抓住時機,整合資源,發展**特色電子醫療器械產業。各級政府加大對公共衛生事業的投入,爲我市醫療設備製造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目前我市註冊的醫療器械企業約150家,沒有註冊的約400家。要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改變多頭管理的現狀,支持創新以雷奧、科諾等爲龍頭進行產業鏈接,集中力量搞研發,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打造區域特色產業板塊優勢。

(2)引導鼓勵電子秤重設備製造業建立技術聯盟,形成推進技術創新合力。電子秤重業是我市的又一個特色產業,目前處於自由競爭的分散狀態,資源浪費,人才流失。建議政府加強引導,如由工商聯牽頭,經貿、工商、質檢等部門參加,改建重構行業協會,根據企業的銷售收入、利稅、社會責任和對行業的貢獻,推薦產生會長、副會長、會員單位,制訂章程,形成技術聯盟,規範企業行爲,維護行業利益,提升區域特色經濟的競爭力。

(3)依託國家網架檢驗檢測中心,整合存量資源,使**成爲中國網架鋼結構製造業的技術研發和標準制定基地。**是中國網架之鄉,由於產業規劃引導不力,區域品牌意識缺乏,企業無序競爭和人才流失諸多因素,目前市場份額已落後於**和**。研究資料表明,製造業的高額利潤不在其製造過程,而是在兩端,即技術創**營銷網絡。我市應抓住國家網架檢測中心設在**的有利條件,整合人才、技術和品牌資源,聯合高校和建築設計院所,建造網架鋼結構製造產業技術創**研發高地,成爲國家行業標準制定基地。

(三)擴大開放,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發展**技術產業

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應該是以科技創**自主開發爲先導,以高新技術和“綠色技術”爲支撐,以循環經濟爲指導,堅持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集約型、開放式道路。對於具有一定工業基礎和後發優勢的**來說,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必須明確將重大項目的招商引資作爲重中之重,每年都要引進一批投資額在10億元以上,科技含量高,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重大工業項目。

1、圍繞新能源產業加大招商引資。我市是公認的能源基地,近年來在新能源特別是太陽能光伏產業方面發展勢頭迅猛,要在延伸發展光伏產業,打造多晶硅—單晶硅—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等硅產業鏈方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同時積極關注薄膜電池的發展,以更加開放的氣魄和膽略,更加優惠的條件,吸引高科技人才和企業來我市引領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發展。重視開發利用風能發電,要扶持鼓勵我市傳統制造企業,研發製造風能發電設備、地熱利用設備。要整合行政資源扶持**花廳酒業乙醇擴能增效,目前該企業面臨**和**諸多小企業無序競爭的壓力。

2、加快上市融資,引進風險投資,加快生物製藥和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恩華和萬邦在市場份額和品牌知名度方面均有一定優勢,但囿於體制、資金等因素,制約了發展速度和規模。應幫助其儘快上市融資,引進風險投資做大做強。生物技術將對未來人們的生活起到重要的作用,它與現代農業發展關係密切,其預期效益將是IT產值的十倍。我市的生物技術產業有較好的基礎,特別是**的生物農藥產業,作爲**技術產業應受到重視和關注。

3、把新材料產業發展成我市新的支柱產業。目前我市擁有一批新材料民營企業,其規模不大,產值不高,但科技含量高,發展潛力大,如能迅速擴張,有望成爲我市新的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建議一要加強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規劃,對其增資擴容要與招商引資項目同樣給予優惠。二要主動幫助民營科技企業上市融資,解決發展的瓶頸。三要優化發展環境,提供優良服務。

(四)統籌規劃發展現代服務業,保障新型工業化穩步推進

近年來我市的傳統服務業有了較大發展,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比重有所提高,但生產型的現代服務業如科技服務、現代金融、現代物流和會展業發展滯後。與發達地區相比,我市不僅經濟總量小、存量小、且流量更小。資本和技術只有在流動中才能增值。資本、技術等要素流量越大,流速越快,經濟發展的幅度越大。因而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各類要素市場發育成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保障。

1、根據我市產業發展方向,培育技術交易和人才市場。要整合我市的教育資源,建立校企互動平臺和協作機制,爲企業提供技術、人才和培訓,爲院校提供活力。要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由政府有關部門牽頭,舉辦有學校和企業參加的專題論壇、研討。要重視培育發展技術市場、人才市場,促進科技成果、發明專利的轉化,加快人才流動,特別是柔性流動。

2、多措並舉,強力發展金融服務業。目前,資金短缺已成爲制約我市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建議:

(1)成立領導協調機構,由政府綜合經濟部門分管領導組成,首先對篩選的40家準備上市企業實行跟蹤服務,制定計劃,掛鉤包乾負責、包裝申報,通過直接上市、借殼上市和捆綁上市等形式,努力爭取到“十二五”末使我市上市企業超過15家;以後每年達到3家以上,讓企業真正走向市場。其次認真落實市政府關於加快推進企業上市融資工作的意見,對上市企業給予獎勵。

(2)爭取發行債券。按照政策規定,除國債和國家金融債券外,地方債券、企業債券發行由國家發改委負責。建議由市發改委牽頭,政府有關部門和金融部門參與,研究國家政策,對項目進行評估包裝,向上申報,爭取通過發行債券融資。

(3)整合現有投融資機構資源,增強融資能力,提升水平效益。對現有國有投資公司進行改造,建立政府控股、多元投入、市場化運作的模式,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改革分配製度,發揮功能作用。發揮財政稅收和金融的槓桿作用,支持發展擔保機構,使其與**市的經濟發展相匹配。引入金融租賃業務,廣闢企業融資渠道。

(4)研究組建淮海金融股份公司,爲區域經濟發展服務,提升城市輻射能力。舉辦區域經濟與金融發展高層論壇。

(5)改善金融生態環境,支持國有商業銀行做大。減少行政干預,特別是對金融案件的干預,最大限度的保護銀行的經濟利益;提供稅收、建設用地等優惠,增加銀行的贏利能力,提高經營實力;競爭的關鍵是降低成本,要提供優惠條件和實行激勵措施,吸引股份制銀行、外資銀行來徐設立分支機構。引導駐徐商業銀行積極支持地方經濟發展。

3、科學規劃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重視發展會展業。 一是調整完善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採取優惠措施引進國內外品牌物流企業,扶持本土物流企業加快發展,整合傳統物流、倉儲企業資源,重視用信息化裝備改造現有物流企業,逐步形成較大規模和較大服務半徑物流網絡;二是編制會展業發展專項規劃,依託會展資源組建會展投資控股公司和會展集團有限公司,設立會展風險資金,引進現代會展企業和人才,通過現代會展的集聚和輻射,彰顯區域中心城市的魅力。

 

 

 

 

 

 

 

 

 

 

 

 

 

**省新型工業化的難點與對策分析

 

新型工業化道路,是體現時代特點、符合我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是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既具備一定的條件和潛力,也存在不少難點和困難,可謂機遇與挑戰並存。

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緊迫性分析

1、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縮小與發達地區差距的必然選擇。

**作爲老工業基地,改革開放以來,雖然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與發達地區相比,工業化發展步伐明顯滯後。一方面,工業化發展不充分,除**等少數大中城市外,大多數地方工業發展水平較低,缺乏具有一定規模、有競爭力的工業企業;另一方面,工業整體素質不高,結構不合理,投資類、粗加工類產品居多,消費類、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產品少。工業化滯後,不僅影響工業自身的發展,同時也使農業發展失去拉動,第三產業發展失去依託,嚴重影響國民經濟協調發展。

2、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措施。

我省目前的小康社會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不平衡的小康。在16項小康指標中,我省僅物質生活一項就佔了48%,可見現有的小康社會還是以生存型消費爲主。全省64個縣(市)中,按人均GDP達到800美元-1000美元衡量,有接近三分之二的縣(市)還未達到這一水平。

3、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長期以來,我省工業發展走的是以資源型原材料工業、粗加工型輕紡工業等傳統產業佔主導的道路,形成了偏重型的工業結構,不利於經濟協調持續發展。信息化拓展和豐富了工業化的內涵,爲我們提供了工業化跨越式發展、加快提高工業化水平的機遇。

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具備的條件

1、區位優勢和較強的科教優勢。

**處於中國東部技術密集區和西部資源密集區的交叉部,因此,具有承東啓西、得天獨厚的市場輻射優勢,是中西部地區的現代產業集聚地、現代物流中心。但是,地域優勢只是爲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條件,若不充分合理的加以利用,將發揮不了任何作用。

較強的科教優勢。目前,**在激光、光纖通信、電子通信、生物工程、新材料、計算機軟件等高技術領域的研究和開發居全國領先水平。

2、工業經濟基礎較好,結構日趨合理,有較強的產業優勢。

工業基礎較好。目前,**已形成了以機械、電子、醫藥、食品、輕工、冶金、化工、建材、紡織、煤炭、交通等工業爲主的39個行業大類、400多個行業細類的綜合性的工業體系。一批國家級和省級高技術開發區、工業開發區和出口加工區,成爲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

產業結構趨於合理。2002年,在全省GDP構成中,三次產業分別佔14.2%、49.2%、36.6%,略優於全國的平均水平(全國GDP中三次產業分別佔14.5%、51.7%、33.8%)。

工業結構不斷優化。通過戰略性調整,我省已經形成了以公有制經濟爲主體,多種經濟成份並存的多元經濟結構,培育出了汽車、冶金、電子、醫藥等支柱產業。

3、高技術對工業發展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國民經濟各領域信息化建設步伐在加快。

以生物製品、電子信息、新材料、激光及先進製造技術爲代表的高技術產業已形成了一定規模,正成爲**經濟新的增長點。2002年,全省高技術產業完成增加值314.16億元,佔全省工業增加值的26.2%。信息化建設和信息產業發展已成爲**現代化建設的“一號工程”,現已初步形成通信、光纖、計算機軟硬件、微電子及基礎元器件、系統集成、電子儀器等配套齊全的電子信息產業羣。

三、**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難點

1、思想解放不夠,觀念比較落後。

主要表現爲:計劃經濟觀念濃厚,市場意識薄弱;習慣於等靠要,對國家的宏觀政策依賴性強,忽視自身經濟內生增長機制的培育;小生產觀念和小農意識較濃,全局觀念和開放意識薄弱;“官本位”思想較濃,以民爲本意識薄弱;因循守舊觀念較濃,創新進取意識薄弱;思考和處理問題思維僵化,跟不上不斷變化的客觀實際,以致不能把握經濟發展的良好機遇。

2、非公經濟發展滯後,使得我省與沿海省市相比經濟發展差距不斷拉大。

3、市場環境不佳。

良好的市場環境是工業化發展的重要條件。省有關部門組織的企業環境調查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省的市場環境現狀:官僚主義影響市場效率;部門利益擡高了市場門檻;地方保護主義切割了市場;信用缺失毒化市場。這些都大大增加了市場交易成本和風險,吞噬着本來就弱小的市場肌體,因而成爲**工業化和整個經濟發展的重要“限制因素”。

4、縣域經濟發展落後,區域發展不平衡。

縣域經濟實力不強,難以對全省經濟形成新的支撐力量,在較大程度上弱化了經濟增長的基礎,造成經濟增長缺乏應有的活力。

 

5、經濟外向度低。

我省對外開放水平不高,外商投資和外貿出口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有限。2002年,全省實現出口20.99億美元,佔全國的比重僅爲0.64%,與同期我省GDP佔全國4.85%的份額相比很不相稱;出口額佔全省GDP的比重僅爲3.5%,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2.9個百分點。

6、城市化發展滯後。

2002年**的城市化水平只有41%,要比同一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或地區低10多個百分點。城市化滯後一方面加劇了人口與土地的矛盾,制約農民收入的增長和農村市場的開拓,影響擴大內需和國民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因爲中心城市輻射功能差或城市數量不足,使第三產業發展空間不足而制約其發展,從而影響工業化進程以及經濟和社會發展。

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推進**新型工業化

要完成新型工業化的目標,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聯繫**實際,緊緊抓住工業化進程中的信息化這張“網”,以大中城市和縣域工業爲依託,以優勢地區、優勢行業和優勢企業爲載體,依靠體制創**科技創新,集中力量培育以高技術產業爲先導,現代製造業、原材料工業、紡織工業爲主體,優質農產品加工業和各具地方特色的工業爲補充的產業體系,全面打造**工業增長結構,實現**由工業大省、製造業大省向工業強省、製造業強省的轉變,努力把**建設成爲我國中部地區重要的現代製造業聚集區、高技術發展區、優質農產品加工區和現代物流中心區。

一、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優化企業發展環境

1、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善於運用市場經濟的手段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把握髮展的機遇;努力破除小農經濟思想的束縛,增強進取意識,強化效率意識,樹立長遠觀念;努力破除“官本位”思想的束縛,牢固樹立以企業爲本的思想;努力破除思想和體制上的障礙,充分認識促進非公經濟,特別是民營經濟發展對於加快我省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2、加快推進行政審批制度和投融資體制改革,建立中小企業服務體系。繼續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和簡化審批程序,應結合《行政許可法》的學習和實施,加快進行部門職責、權利、利益的法制化改革;落實企業自主投資權,解決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在市場準入、融資渠道、權益保護等方面的實際問題,運用市場化的手段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資工業領域;抓好信用擔保體系建設,落實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措施。

3、建立和完善企業資信系統,優化信用環境。繼續抓好信用環境的專項治理,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建立企業信用評價體系和數據庫,並根據信用優劣,嚴格獎罰,大力營造誠實守信的信用環境。

二、以高技術產業爲先導,大力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1、突破性發展以光電子信息產業爲主的高技術產業,採取全面規劃、重點突破,集約化、跨越式的發展模式,重點發展光電子信息、生物工程與新醫藥、新材料與精細化工和機電一體化等我省具有比較優勢的高技術產業;同時堅持用高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製造業。

2、實施精品名牌戰略和建設“巨人工程”。真正把名牌當“命牌”來抓,自下而上完善規劃,實行政策傾斜,大力提高**名牌產品的知名度、信譽度和市場佔有率。加快與國際慣例接軌的步伐,加快名牌的質量體系、檢測保證體系建設。

3、推動地方產業集羣的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要遵循比較優勢原理,有所爲有所不爲,把擅長的產業做大。在做大的過程中,應該特別注意“產業聚集”戰略,即在一個適當的區域範圍內,生產某種產品的若干個同類企業,爲這些企業配套的上下游企業,以及相關服務業,**度地聚集在一起。

4、在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過程中,應揚長避短,趨利避害,正確處理兩種關係:一是正確處理發展高技術產業和發展傳統產業的關係。要不失時機地發展高技術產業,又絕對不能忽視發展傳統產業,關鍵是切實做好二者結合的大文章。二是正確處理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係。隨着工業化的推進,必須加快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以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和效率;但還要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這樣既可以發揮我省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低廉的優勢,又能緩解就業壓力。

三、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切實增強縣域經濟實力

1、拓寬非公有資本投資領域。放寬市場準入,遵循“未禁即入”的原則。同時抓好建立和完善全省中小企業貸款信用擔保體系,拓寬民營企業融資渠道,迅速壯大民營經濟實力;鼓勵、支持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採取收購、兼併、控股、參股、租賃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集體企業改制。

2、把招商引資與發展民營經濟有機結合起來。積極引進民營資本,推動我省民營企業與國內外知名企業合作,不斷增強發展實力和競爭力;大力扶持、培育優勢骨幹民營企業,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在全省形成一批民營大企業、大集團。

3、統籌城鄉發展,加強政策扶持力度。各地應因地制宜,圍繞發展特色經濟、特色產業、優勢產品,調整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和區域佈局。農業結構調整,必須以農民增收爲目標,注重培植壯大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縣域工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應放在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上,放在大力發展民營企業上;加快小城鎮建設和城鎮化步伐,形成城鎮化與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相互促進、良性循環的運行機制。

四、加快實施外向帶動戰略,爲提升工業化水平注入活力

1、增強開放意識。樹立大開放的思想,改善外商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推動我省工業的跨越式發展。

2、抓住機遇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抓住國際產業和資本正加速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國內沿海發達地區產業也逐步向中西部轉移的機遇,着力引進一批跨國公司、國內知名企業在我省設立地區總部、採購中心及研發基地和大型製造加工基地,提高我省工業化水平。

3、在開放中壯大支柱產業和骨幹企業。以國際化的戰略眼光,採取主動策略,在競爭中尋找國際合作夥伴,支持汽車、鋼鐵等一批支柱產業和重點骨幹企業與外資,特別是跨國公司進行合作,不斷壯大自身實力,提高國際競爭力。

五、加快城市化步伐,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

1、實施“三集中”戰略。即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實施“人口向城鎮集中、鄉鎮企業向小區集中、土地向種田能手集中”的發展戰略,把鄉鎮企業發展與小城鎮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逐步引導鄉鎮企業走向集中化。農民進城後原有的承包土地,其經營權應逐步向種田能手集中、轉移。

2、進一步突破體制約束,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積極引導農民進城。改革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逐步實行居住地登記制,實現城鄉一體化。

3、以**城市圈建設爲契機,統籌區域發展。按照統籌規劃、共建共享的原則,共同編制**城市圈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信息網絡、能源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規劃,重點是打破地區封鎖、市場分割,培植**城市圈統一的市場,加強產業分工和配套,形成發揮各自優勢、相互補充、共同發展的格局。

六、實施科教興**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

1、繼續堅定不移實施科教興**戰略。一是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選擇**具有一定優勢、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大意義的研究領域,集中力量,協同攻關。二是鼓勵科技創新,在關鍵領域和若干科技發展前沿掌握核心技術和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三是高度重視科技成果的產品化和產業化轉化。四是選擇裝備製造、農產品深加工、資源綜合利用等重要領域,加快開發能夠推動傳統產業升級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配套技術,加快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升級。五是積極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支持企業成爲科研開發投入和技術創新的主體。

2、大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這是新型工業化的根本要求,也是關係到**發展的長遠大計。必須始終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保護資源和環境的基本國策。

 

 

 

                                     

標籤:工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