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民主之花華麗綻放——村黨總支書記先進事蹟紀實

民主之花在光明華麗綻放

民主之花華麗綻放——村黨總支書記先進事蹟紀實

宿州市埇橋區桃園鎮光明村黨總支書記徐心華先進事蹟

徐心華,現任宿州市埇橋區桃園鎮光明村黨總支書記。近年來,他充分發揚民主是基層組織建設的“生命線”,積極探索農村社會管理方式,充分發揮村民在建設新農村中的主體作用,調動農民羣衆參與村級事務、促進農村和諧的積極性。2011年7月,他代表安徽省參加了全國首期基層黨組織書記加強社會管理集中輪訓示範班,並作交流發言,受到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

“辦什麼事,羣衆說了算”

徐心華經常說:“凡是老百姓反對的事,我們一件也不能幹,凡是老百姓希望我們乾的事,我們就要努力辦好”。在村裏,凡是村級重大事項的決策,他都嚴格按照“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實施。即黨總支會提議,村“兩委”會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或村民代表會議決議,決議和實施結果及時公開。

近年來,隨着外出務工人員增多帶來黨員大會和村民大會“召集難”問題,他帶領黨組織一班人利用每年春節、午收等村民集中返鄉之際,通過召開黨員大會、村民大會,採取黨員委託、村民授權的方式,選舉產生村“黨員議事會”和“村民代表議事會”,參與本村經常性議事,探索羣衆話語權新的實現形式。

在堅持村級發展規劃、村“兩委”任期目標、土地經營權流轉、美好鄉村建設等全局性、長遠性決策,必須經過“四議兩公開”程序的基礎上,他又根據農村實際,實行日常性、即時性議事決策“三會制”,按照開放型黨組織生活會倡議、黨員議事會商議、村民代表議事會審議的程序討論通過。先後討論研究《光明村村莊建設規劃》、“空心村”綜合治理、土地流轉經營、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等350多件次,黨員支持率和羣衆滿意率均達到100%。

“怎麼辦事,羣衆全程管”

“天大地大,不如老百姓的事大”,這是徐心華一直堅持的信念。如何將老百姓的事辦好、辦成?“不論村裏大事小事,都由村民管、村民議。”

從2006年開始嘗試集中興建民宅,到2008年編制完成村莊建設規劃,到2011年底“光明新村”居住區房屋基本竣工交付使用,再到2012年美好鄉村建設,他先後主持召開了15次開放型黨組織生活會,除本村黨員外,吸收村民委員會成員、入黨積極分子和轄區“兩代表一委員”、“兩新”組織負責人以及部分村民代表參加,充分聽取意見建議,接受他們質詢,進行反覆論證,最終形成了體現羣衆智慧、符合羣衆意願的《光明村美好鄉村建設規劃》(2012-2020)。截至2013年12月,共投入7100多萬元,採取自建與統建相結合的方法,建成農民住房1060套

,每平方僅售村民600元,實現6個自然莊順利搬遷,沒有出現一起羣衆“鬧意見”或“上訪”。目前,農民別墅、多層住宅區正在建設,建成後將基本滿足村民的不同住房需求;污水處理系統、農村環境整治工程正在緊張施工,兩項工程完成後將徹底解決羣衆垃圾、污水處理難問題。

在光明村,實行土地集約化經營,提高土地綜合利用效益,一直是村民最盼望的事;但土地流轉後農民利益會不會被侵蝕,收入能不能有增長,這又是村民最擔心的事。他深入調查走訪,帶領村“兩委”通過召開黨員議事會、村民代表議事會形成共識、定下決心後,實行“支部聯組、黨員聯戶”工作法,宣傳村黨總支的主張,消除村民的顧慮。從2008年開始進行土地流轉,目前,全村共流轉土地8000餘畝,主要用於良種繁育、無公害蔬菜、藥材及人蔘果、藍莓等高營養水果種植,並於2012年起探索發展立體農業,僅良繁每畝就增收400元。同時,通過返聘“失地農民”到企業務工,實現人均年純收入達近萬元。正是因爲他善決策、講民主、自身正,實現村的大大小小幹部才敬他、服他,聽他的指揮,甘心情願同他一道幹事業,村班子成爲特別能戰鬥的集體。

“辦事好壞,羣衆來評判”

徐心華始終堅持以村民答應不答應、贊同不贊同、滿意不滿意作爲衡量幹事創業的唯一標準。爲了打造“陽光村務”,他專門在村部前新建了“光明牆”,實行黨務、村務、財務公開,設置固定公開、定期公開、隨時公開的內容,接受村民監督。

在“三務”公開的基礎上,他帶頭將自己的手機號碼張榜公佈,並開設了2556388“村民熱線”,24小時接受村民諮詢、投訴和求助。並將每週一定爲“議事日”,在村部設立“意見箱”,暢通民情表達渠道。聘請了15名黨員羣衆代表擔任村務監督員,負責對重大決策、重要工作、重點項目實施的全程監督。

光明村尊重和擴大羣衆話語權,不僅實現了農民真正意義的當家作主,還有力推動了美好鄉村建設。2008年以來,先後投資1.8億元,完成了新村建設一、二期工程及配套設施建設,已建成幼兒園、國小、衛生室、自來水廠、健身廣場、公共服務中心、現代農民培訓中心等公共設施,完成19公里水泥路鋪設工程,安裝太陽能路燈314盞,鋪設下水道8000米,綠化帶7000平方,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提高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數。指導務工返鄉青年邱偉、袁茵、張安洲等引資5200萬元興建、續建、擴建電子元器件廠、皮具廠、礦泉水廠,就地轉移勞動力500餘人,月收入均達1800元以上;目前,農民公園、文體廣場及村級公益性公墓正在緊張有序的施工中。

72歲的農民邱心強高興地編了一首歌唱新農村的順口溜:“說光明唱光明,我說光明您聽聽,環村路寬又長,高樓蓋在路兩旁,新農村真是強,出進方便真亮堂,新家園新氣象,百樣鮮花真是香,扒舊房蓋樓房,騰出地來種雜糧,增收入多打糧,村民收入一年更比一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