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推敲細節 關注過程 重視需求——國中繼續教育研修小結

推敲細節 關注過程 重視需求——國中繼續教育研修小結

推敲細節 關注過程 重視需求——國中繼續教育研修小結

教師的專業發展離不開有組織有計劃的繼續教育研修培訓,現將近年來此項工作的開展情況做一個簡單的小結與思考。

一、摸清家底,增強培訓的針對性。

開展繼續教育研修培訓至今,教師對於這種學習提高模式已基本認同,在思想認識上已趨於統一,即對培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能給予充分的肯定。

然而,繼續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隨着戰線的延伸,在教師中“培訓疲勞”的現象將會加劇。習慣是一種韌性,也是一種惰性,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究竟以哪面示人,這是一個問題。

爲了搞清教師參訓的思想狀況,我們首先開展了一些調研活動。主要包括訪談、問卷調查等。在此基礎上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教師對於培訓仍有一些不理解。主要是因爲:

1、功利思想嚴重,將培訓需求庸俗化爲某種具體的攸關利益。如:滿足績效考覈需要、職稱評聘需要等。然而,畢竟績效考覈無法全面衡量培訓的質,這就難免會讓一些教師以完成任務爲目標。至於任務完成的效果是不重要的。再者,職稱評聘也不是長效的激勵機制,一旦職稱評聘結束了呢?或者很長時間沒有評聘的可能呢?

毛澤東說過:“我們是無產階級的革命的功利主義者。”如果一項活動不能帶給參與者實惠,那它肯定是不成功的,而一項活動所帶來的全部是眼前的功利,那它同樣也是不成功的。這告訴我們,教師有功利思想是正常的,問題是如何將其加以昇華,追求更爲深刻長遠的內在需求。

2、對培訓本身不牴觸,厭倦的是做法。毋庸諱言,從學校到教研組在制定計劃時,常常會走兩個極端。一是貪大求全,看似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細看起來卻是空中樓閣,浮華而不實用,最要命的是這樣的計劃往往根本無法兌現。二是過於簡單,多少年來就是做那樣幾件事,思想上的保守導致形式上的單一。久而久之參加研訓成爲考驗教師意志品質的苦差事,試想,在成績壓力、升學壓力巨大的今天,還有人再去承受校本研訓的壓力?

3、職業道德有瑕疵,不安心教師工作,一是想着跳槽,二是做着撞鐘的和尚。常規教書育人的工作尚難完成,何況“題外”的培訓。

二、徵集問題,從源頭提高培訓的教師關注度。

在第三輪繼續教育開展中,創新了一種形式,那就是以問題爲切入點,把解決問題作爲突破口,把解決問題作爲培訓的主要目標之一。實踐證明,這是一種能很好地關注教師自身需求的做法,所以新一輪培訓伊始我們繼續沿用了這種做法,而不同的是不再將這作爲必須完成的任務,只是一種選擇。

在問題徵集前進行了研討,另外教師對培訓問題的徵集也有了一定的經驗積累,所以本次徵集的問題較之以前有提高。一方面是所提問題針對性增強,基本都與主題相關。另一方面教師所提問題多與教育教學實際相關,確實是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再者教師所提問題的共性增多,概括起來有一下幾個方面:對培訓主題概念本身的關注;培訓主題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究竟是什麼;在界定了其內涵與外延後又該如何實施培訓主題;培訓主題對於教師的專業成長、能力提升有什麼作用;知識跟“學科教學知識”的區別,課程標準對於教學考試的指導意義,國中教師專業標準的內容,如何構建學科教學知識,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等等。

教研組在廣泛徵集問題的基礎上,以會議的形式對本組教師的問題進行篩選梳理。爲了防止“貪多嚼不爛”,在教研組長會議上校領導指示:每學期解決一至二個問題,最好是選一個極具代表性的、實用性的問題,圍繞此展開深入的研訓,實現粗放向精細的轉變。最終每個教研組根據實際的需要,特別是本組大多數教師的意見確定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這種做法,首先改變了過去教師執行多,知情少,當家多,做主少的現象。實現了“我的問題大家解決,解決成果大家共享。”

其次、教師的成就感得到進一步增強。當某個教師的問題被採納並作爲本學期主題時,對於這名教師來說無疑是一種很大的激勵和肯定。

第三、提出問題的過程就是一個學習思考的過程。不去了解相關理論,不去反思自身的狀況,很難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學習與思考、理論與實踐在這個過程中有了一個很好的結合。

由問題徵集到教研組計劃的形成,由教研組計劃到學校的培訓方案的確立,然後又將方案、計劃周知每位教師,並給大家發表意見和建議的權利,綜合考慮,平衡得失,最終形成我校相關主題培訓方案。這是一個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循環往復,碰撞交流融合的過程,此間,大家的共識逐漸增多,步調漸趨協調。有了源頭的關注,對於今後計劃、方案的落實就有了堅實的羣衆基礎。

三、注重過程,在研訓活動中創造效益。

1、明確指導思想,細化培訓目標。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以全教會精神爲指針,突出繼續教育在教師專業化成長與發展中的作用,以科學的均衡的發展適應新形勢下各方面對教師的需要。

2、調整充實培訓領導組和業務指導組,進一步明確人員分工與職責。爲此本學年我校特地制定了《行政人員聯繫教研組制度》。其目標是:通過發揮行政人員的督促與示範作用,指導協調作用,轉變研訓理念,規範研訓行爲,提升研訓水平。

爲此我們將行政人員指派到所聯繫的教研組,他們對照教研組計劃,堅持每週深入到所聯繫的組指導督促活動的開展,重點是做好教師考勤。另外,對教研組工作進行階段性評估,爲其後的教研組評優、教師考覈、校總體研訓工作的進行提供參考依據。

實踐證明,這項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最主要的是教師參與率大爲提高,教研組長對此感觸最深。

另外,我校還進一步完善了《新田國中半日教研製度》。從時間上、空間上保證教研組活動的正常開展。在活動開展前要求教研組長搞好準備,做到“三定”。要求參與活動人員充分融入其中,教研組長嚴格考勤,首先從出勤率抓起。

3、對照計劃、方案抓落實。在繼續教育研修培訓方案中,首先是對學時進行合理的分配,控制好必修學時數,既要強調整齊劃一,又要保證個人選擇自由。最主要的是要充分考慮完成學時的可能性。

經過師訓部門的具體指導,學時分配方案順利出臺,緊接着我們就將學時分配方案發給每位教師,讓教師對自己的學時完成先做籌劃,從而保證在學期結束時能完成規定的學時數。

其次是將活動安排的更加詳細,每週做什麼,由哪個部門負責,留下什麼形式的材料等等細節在培訓周計劃中明確規定下來,這大大增強了計劃的可操作性,也保證了活動開展的實效性。

第三是搞好活動開展的常規檢查。在方案中明確了培訓專題的檢查安排,在實際操作中,將此與教育教學常規檢查結合起來,這樣既提高了檢查的效率,又減少了部分工作量,使得檢查更容易進行。

檢查是一個手段,一是督促,二是促進。檢查之前要使檢查成爲一種壓力,檢查之後要使檢查成爲一種動力。發現工作中的問題及時予以整改,防止出現更大的紕漏。抑或是驗證了某種做法的缺陷,轉而另闢蹊徑,防止出現無謂的消耗。

檢查的作用如何才能充分發揮出來呢?那就是檢查結果的合理運用。一要及時反饋,二要兌現獎懲,三要定期回訪,讓教師既要重視檢查,可又不怕檢查,更不會抗拒檢查,讓檢查也變成一個學習交流、成果展示的平臺。

四、肯定成績,直面問題,爲今後的發展找準方向。

近年來,按照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在師訓部門的科學而具體的指導下,各項主題繼續教育研修培訓的任務基本完成了。教師對於“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的認識有了進一步加深,師德踐行能力有所提高,教師的遲到早退現象基本杜絕,違反教師教育教學規範的行爲幾乎沒有,教師的敬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教師對於《中學教師專業標準》有了較爲清晰的認識與理解(這一點可從教師的理論測試成績上反應出來);對於“學科教學知識構建”的理論有了初步的接觸、瞭解,對於構建“學科教學知識”的方法與技能有了一定的掌握(這可從教師上課以及在教學中對文本的處理以及教學方法的有效運用上反應出來,另外,在公開課說課課上,做法也與以往有了一些區別);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得到了提升;教師參與教研培訓的積極性也有了進一步提高(這可從教師參與論文、教學設計等評選活動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上反應出來)。

但我們也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存在的問題:

一是計劃安排從內在的邏輯性上來說還不是很強,確有主題,但選擇不同的角度依據並不清晰,而這麼做的必要性也欠缺強有力的科學依據。

二是理論學習不夠深入,大多是皮毛,滿足於會說幾個新概念、新觀點,將理論僵化爲教條。用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亟待提高,更不用說在實踐中去創新理論了。

三是研訓的方式需要改革,比如科學處理集中與分散、共性與個性的關係,比如還是應該多讓教師走出去以親身參與的方式去體驗、反思、感悟、提高。

今後工作的兩點設想:

一是大力提升領導者的研訓水平,包括增強對政策的理解水平,執行政策的能力,理論水平。

二是提升研訓的實效性,這得從轉變方式入手。原有方式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此,比如教師不能將研訓視作教育教學的題中之意,還是當它爲額外負擔。這就要求領導者創新研訓方式,這之中最有價值的就是實現以研促教、以研興教、教研相長的目標。

三是儘可能多創造條件讓更多的教師走出去看一看,學一學,拓展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閱歷,使他們能從鮮活的遊歷中潛移默化的提升自身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