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中學新課程改革信息技術教學總結(精選多篇)

目錄

中學新課程改革信息技術教學總結(精選多篇)
第一篇:中學新課程改革信息技術教學總結第二篇: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初探第三篇:解讀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改革第四篇:新課程改革綱要(信息技術學科)第五篇:新課程改革實踐教學案例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案例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中學新課程改革信息技術教學總結

新課程改革已經開展了三年,我們信息技教師首先接受了新課改理念的洗禮,認真解讀和領悟了新課程體系中蘊含的思想,樹立了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並以新課程爲指導,努力改變自身在教學中的角色。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人爲本,它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協作的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這就要求教師從過去僅作爲知識傳授者的角色中解放出來,在以促進學生能力爲中心的同時,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擁有健康的身心,優良的品質和終身學習的願望與能力,從而實現全體學生的發展,以及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實踐中我們以課堂爲主渠道,轉變過去教師授課以完成教學任務爲唯一目標的傳統模式,變爲更多關注學生學會了多少,學習的興趣與願望。信息技術學科主要是讓學生學會計算機的使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下面就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我的幾點反思。

學生對遊戲特別感興趣,而計算機正具有能玩遊戲的特點。(請你收藏好 範 文,請便下次訪問:)根據這一特點,可以把計算機新課的學習寓於遊戲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生濃厚的興趣中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例如學習理論知識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師一開始直接講解理論知識點,學生不但學的很乏味,而且很不願學,更加不能強迫其記憶了。我在教學中就採取遊戲引入的方法,完成答題就會出現flash小遊戲,分數越高,遊戲越好玩,學生們爲了能玩上更好玩的遊戲,就認真答題。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學生們自然掌握了理論知識。這樣,既保持了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熱情,還可以促使學生自覺去學習計算機知識。

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應根據其特點,針對一些計算機術語、理論性概念作有針對性講解,做到突出重點、抓住關健而且形象具體,然後讓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來驗證所學生的知識,熟練的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技能,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教師應加強輔導,在通過屏幕監視器或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用這樣的方法,變抽象爲直觀,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記憶。

從上學期開始結合我校生源少、基礎弱的問題,在七年級年級開展了一系列教改實驗。引入“洋思”“黛溪”中學的成功經驗,以新的教育方式、教學方式,帶動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現在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激發,師生關係非常融洽,與以往的七年級年級相比,精神面貌好,學習氛圍濃。

我們還組織教師進行“同課異構”,開展教學評析活動,組織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設計意圖,對每個教學環節的情景進行診斷性研討,老師們根據新課程理念,聯繫自己的教學經驗,互相爭議,碰撞交流,共同提高。

電腦知識有很大的開放性,學生也喜歡上信息技術課。我們教師應該充分抓住學生的這一興趣,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其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電腦知識。這也是培養學生不斷創新的手段之一。七年級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能夠自己探索一些工具及軟件的使用方法,一般情況下采取“提出問題 —— 探索問題—— 解決問題”的方法,即學生在使用一些工具時,一開始老師就故意留一些在操作過程中要用到的工具不講解,而學生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又要用到,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己去閱讀教材,然後老師再加以引導,最後解決實際操作問題,通過長時間的訓練,學生逐漸會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要求反思應貫穿於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既有教學設計過程中的“行動前反思”,又有教學過程中的“行動中反思”,還要有教學後的“行動後反思”。反思的主要內容爲:教學設計是否關注學情,行之有效;教學行爲是否符合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是否帶動學習方法的生成;教學效果是否使學生學有所獲等。我們提出了“五個一”的做法,即讀一本教學理念書,上一節示範課,定一個研究課題,寫一篇論文、反思或報告,做一個課件,引導老師從一個個單項任務中去落實科研工作,形成“工作——反思——改進”的研究習慣。

我們相信,在新課程改革中,通過富有特色的校本教研,學校領導的不斷努力,教師們觀念的進一步更新,管理制度的日趨完善,只要我們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處處留心,時時注意,必須使用易於學生接受的語言和教學方法,讓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有趣、生動,使我們的學生能在輕鬆的氛圍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他們駕馭計算機的能力,爲他們今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必定使我們乘着課改之舟,乘風破浪,一定會早日到達勝利的彼岸。

第二篇: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初探

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初探

摘要: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培養學生信息的獲取、傳輸、處理和應用的能力。本文以個人多年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探索以及所在學校的實際情況,闡述如何搞好中學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如何提高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質量。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教學質量

正文:隨着信息社會的

來臨,信息的獲取、傳輸、處理和應用能力將作爲人們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標誌。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強調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其中使用計算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展示信息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是信息時代中學生必須具有的信息素養和能力,而培養學生具有這種素養和能力是我們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所必須達到的一項歷史性任務。爲實現這一光榮而艱鉅的任務,我們必須研究如何搞好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提高信息技術課教學的質量與效益。下面結合我校實際與多年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實踐,淺析如何搞好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提高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質量。

一、高標準創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系統環境

開展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需要較高水平的軟、硬件環境支持。高標準的計算機軟、硬件系統環境是順利進行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重要保障。若無軟、硬件環境保障,談何高質量的信息技術教學。我校按照現代教育技術發展趨勢與教育部《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的要求,根據校情和經濟承受能力進行全面規劃,在堅持"功能上的先進性,教學上的實用性,結構上的整體性"的原則基礎上,每年劃出一定的資金,完成相應設備的配置。近年來,我校已投入上百萬元,保證了適應不斷變化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需要的軟、硬件環境:

1、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室:2間教室有128臺工作站,並均配有服務器與教師機,並安裝有網絡教室控制設備。軟件配置上包括教育部《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所需所有的操作系統與應用軟件以及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系統。教師機配有網絡教學軟件遠志公司的latar。

2、多媒體教室:共有3間,內有多媒體電腦、大屏幕液晶投影機、實物展示臺、音響設備等。

3、師生音像閱覽室、教師電子備課室以及校園網絡中心。

以上各環境已初步建成校園網。這些軟、硬件系統環境爲我們開展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爲搞好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提高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質量提供了物質基礎。

二、加強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重要性的宣傳

由於信息技術課程目前不是中學大學聯考科目,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信息技術課程的教育與教學的開展。這就需要加大宣傳力度。首先是使我們的教育行政領導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對中學生的重要性與迫切性,認識到培養中學生信息技術素養關係到學生能否適應信息時代的要求,是能否成爲未來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因素。領導具有了這種新理念後,必然會重視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開足開好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從而爲提高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質量打好教學氛圍。另外,要加強對學生的宣傳,使學生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對他們的成長與學習的重要作用;使他們認識到,作爲一名網絡時代的中學生,必須具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傳輸、處理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同時通過實例,使他們嚐到具有這種能力後對學習其它學科有巨大幫助的甜頭。這樣學生就有了學好信息技術課程的內在動力。有了領導的重視與學生的主動求學,搞好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就有了內部的動力與外部的條件了。這就爲搞好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提高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質量,提供了良好的教學氛圍。

三、加強信息技術學科教師的培養與培訓

要搞好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提高學科教學質量,必須具有一組愛崗敬業、專業知識精堪、同時具有一定教育教學理論的高素質教師。信息技術是一門新興學科。因此,師資相對的比其它學科薄弱。信息技術又是知識更新最快的一門學科,因而對教師的知識的更新要求更高。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必須加強信息技術科任教師培養與培訓,使之能適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要求。我校在這方面是非常重視的,對信息技術學科教師的培養是有力的,對我們參加各種培訓是大力支持的。我校現有信息技術課專任教師4人,其中一人99年度被評爲福建省"優秀青年教師",二人是省級"計算機骨幹教師"。4位教師都在積極參加繼續教育。這就爲搞好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提高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質量,提供了師資保障。

四、採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好了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所需的軟、硬件環境系統;領導與學生的觀念更新了(領導重視了,學生肯學了);具有了一組高素質的信息技術課任教師了。三個爲提高信息技術教學質量的條件都具備了後,接下來要做的是:如何使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完美結合起來,實現教學相長;我們教師如何優化課堂教學,提高信息技術課程的

教學質量。信息技術作爲一門獨立的學科走進中學的課堂,時間還是很短的,是一門新學科、有新特色。信息技術課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傳輸信息與應用信息的能力。在教學上,我們必須採用有別於其它學科的傳統教學方法,採用具有本學科特色的適應信息技術課教學的思想、方法與手段。下面介紹我在教學過程中應用比較成功,達到師生教學相長

,實現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一些探索。

方法一:採用互動式教學法

信息技術課是富含創新意識的一門學科,是非常適宜實施互動式教學的一門中學新課程。首先,現有的計算機軟、硬件技術條件可以很容易地實現互動式教學,特別是網絡技術的成熟,更爲互動式教學插上了飛躍的翅膀。信息技術教學的互動性能體現教學雙方互通信息,共同發展的交互作用,符合教學的最終目標,有利於培養學生善思考,提高獲取、傳輸、處理與應用信息的能力,從而實現學科教學目的,提高教學質量。

那麼我們如何在信息技術課中實施互動性教學呢?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①改變傳統的單一教師講授法,採用老師講授與學生使用交互式cai學習軟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初接觸計算機的人往往會覺得難以入門,或者在使用過程會因一點微小的失誤而茫然失措,或者會爲開關機先按哪個按鈕而煩惱。教師的講授是非常抽象的,學生不易理解與掌握,而採用一些cai軟件進行互動式的學習,將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如《開天闢地》、《萬事無悠》等,另外教師自制了一些針對性較強的課件。通過界面圖形化,可視化,大大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並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促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理解吸收,熟練掌握和靈活運用。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又將促使學生主動去學、樂於去學。在信息技術教學方面,這樣會使學生不斷體會知識點,從而增強繼續學習的信心和決心,並不斷在實踐中主動探索,能夠提出問題,發現問題,並與教師共同討論,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②及時反饋教學信息。教學信息可體現在學生學習的精神狀態,教學時的課堂氣氛,作業的完成情況,測驗、考試情況分析等方面,還有學生的提問,發現、創新、實踐方面也能夠獲取教學信息。利用所獲信息教師可調整教學計劃,完善教學的側重點,針對個別學生的不同情況對症下藥,因而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③實行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的互動式。我們強調教學中的因材施教,是因爲學生是教學的對象,學習的主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個性特點,同一知識環節也會有不同的理解能力,教師可在及時收集教學信息時對不同學生實施因"人"施教,如思想上不想學的學生,可配合思想教育,難以理解的部分則可以放慢教學進度,詳加講解,配以教學光盤,通過上機指導實踐使學生掌握等,要求教學上因人而異,有針對性地教育。以此來提高教學質量。

方法二:強化上機實踐、引導學生自主創作電腦作品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因此要加強學生的上機實踐。爲了提高上機實踐課的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教師必須設計好上機實踐的任務。那麼,如何來設計上機實踐的任務呢?任務不宜定的太死,可根據具體的教學模塊設計科學的任務。例如:字處理軟件word模塊的上機實踐可設計如下的任務:每位學生利用word製作一期班刊,要求:①一個富有創意的主題。②班刊應含有藝術字、圖像、圖形、各種風格的文字以及表格。③作品完成後,學生互相評測。爲使學生順利完成任務,我們提供上網、數碼相機等技術與設備。同時教師在上機實踐中要科學引導,因人而異地進行個別輔導。任務設計得好,直接激發學生的上機實踐熱情與創作的激情,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並使他們的創新能力得以開發與培養。另外,要重視引導學生自主創作電腦作品,並適時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測,公開讚揚每位學生作品的優點與創新之處,個別指出不足之處。鼓勵學生互相學習,培養協作精神。通過這樣的上機實踐,必然使學生信息素養不斷進步,從而提高了信息技術課的教學質量。

培養與提高學生的信息獲取、傳輸、處理與應用能力是我們信息技術課必須承擔的主要教學任務,如何搞好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與提高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質量是我們每一位從事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教師永恆追求的主題。

參考文獻:

《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教育部

《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策略與方法》中國小教師自修教程

《互動性教學的意義和實現》區建峯(好範文整理)

第三篇:解讀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改革

解讀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改革

鄂爾多斯市第一中學張世宏

摘要: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改革在整個高中階段的信息技術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由於新課改包含了很多國內外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所以,它對信息技術教育的未來發展有很大的指導意義,作爲一名信息技術教師,不僅要深入細緻地學習,還要將這許多先進的思想和理念消化吸收爲己所用,將新課改理念運用於實踐教學中,改善自己的教學,培養合格的人才。

關鍵詞:信息技術新課程教學改革

一、新課程改革的意義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核心,而教育的重要目標是要培養合格的創造性人才。當前,在知識經濟初見端倪的情況下,要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就需要從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入手。我們時刻都要認識到,只有把創新教育作爲教育改革的核心,纔會對培養青少年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給予高度重視,纔會深刻意識到,只有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纔是成功的教育。作爲一名信息技術教師,我認爲,教育的宗旨是培養創新人才,而與之配套的就是教育的改革、發展與創新,特別是高中階段的教育改革。信息化時代的新教育體制改革的方案要求:中國小實行以知識記憶爲主的教育向以培養創造力爲重點的教育轉變,將創造力培養正式定爲中國小教改的核心。這就是現階段新課程改革的動力之源。

二、新課程改革如何實施

《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的全面實施,宣告了新課程改革進入實質性階段,它是發展創新教育的一個必經階段,它所帶來的變化是巨大的,影響是深遠的,從以下幾方面可以深刻體會到:

1.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更新由以教師爲中心向師生民主平等轉變,由封閉式辦教育向開放式辦教育轉變,由傳授知識的教學觀向培養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教學觀轉變。

2.教育模式從傳統的封閉型,向現代的開放型轉變,創設了一種健康有序、寬鬆和諧、開放高效、激勵上進的育人環境。

3.教材編排方面,高度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建立使學生認識現實和把握未來發展的新的知識體系和活動體系;注重實踐,爲學生思考、探索、發現和創新提供最大空間,使課程更加具有開放性、綜合性和選擇性;突出實踐性,便於學生的操作和活動,培養實踐應用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教學方法和手段方面,對傳統的以書本知識爲本位、教師爲中心以及傳授灌輸爲主要特徵的教學模式進行根本性改變,增強教學內容的選擇性和開放性,大力推進教學活動由以教爲中心向以學爲中心的轉變,構建以學習者爲中心,以學生自主活動爲基礎的新型教學過程,引進先進的教學媒體手段,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教育技術水平和能力,倡導網絡、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靈活應用。

5.在教學評價方面,樹立以學生髮展爲目標的新的評價觀,將評價作爲教學活動的一部分,讓學生成爲評價的主體。

6.在教師創新方面,大力提倡教師發揚創新精神,提高創新能力,掌握創新性思維和創新方法,積極營造有利於教師開展創新性勞動的寬鬆環境,並對教師進行必要的培訓和提高。

三、普通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改革

1.歸屬於技術領域

過去一直用勞動技術作爲技術課程的唯一形式,並且偏重勞動,輕視技術。實際上,技術教育不能等同於勞動教育,技術課程的目標不是培養一定的專門技術,而是培養學生合理地和創造性地使用技術的思維方法,瞭解技術本身的原理、科學與技術的關係及社會與技術的關係。信息技術課程的改革就是由過去的側重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傳授轉變爲傳授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技能、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激發學生創造性的能力,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由被動吸收轉變爲主動獲取,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提高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2.基礎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相結合

新課程改革後,實行了高一階段基礎必修課程和高二階段選修課程相結合的模式,實際上,這是一種新的課程管理的具體體現。就我國現實情況來看,普通高中課程管理權力逐步分散,從上到下實行中央、地方和學校三級管理,這樣,中央能統一調控課程,地方和學校又有很大的自由度、選擇權,既可以保證全體學生獲得廣泛而堅實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又能促進他們全面、個性化地發展。

3.課程內容上有很大的調整

新教材分爲高一必修:信息技術基礎;高二選修:多媒體技術應用、網絡技術應用、算法與程序設計、數據管理技術和人工智能初步。涉及面很廣,又不失靈活性,在教材內容的編寫上,淡化了操作步驟和理論知識的描述,轉而提高了過程與方法的引導,最終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過去,學生學了2年的信息技術,只會按部就班地執行一條條操作,遇到稍有變化的問題就不會去思考,更別提舉一反三了。新教材強調從問題解決出發,讓學生親歷處

理信息、開展交流、相互合作的過程,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掌握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四、新課改帶來的新問題客觀存在

1.學生基礎參差不齊

高中階段信息技術教育能夠順利開展下去的話,學生在進入高中時應該要有一定的信息技術知識儲備和操作技能積累,但是,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卻是,很多學生在國中階段並沒有接受到系統的信息技術基礎教育,有些國中學校不開設信息技術課,學生根本就不會操作計算機,對計算機的瞭解≈0,這部分學生在進入高中以後,在學習上會有很大的困難。

2.教師能力亟待提高

新課改以來,高中信息技術基礎教育課程也在改革的總體系之中,將信息技術作爲八大學習領域的一個科目,使信息技術與物理、化學等科目並列,並且也作爲學業水平測試的一門課程。同時信息技術課作爲一門發展很快的課程,知識能力的更新與淘汰都很快,而新課程的實施對教師提出了更高、更廣闊的要求。教師要想方設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正確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要不斷地學習、研究新知識、新問題;教師還要轉變自己的角色,由原先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爲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

結 語:新課改不僅僅是形式上的改變,更重要的是改變了信息技術教師的教育理念和過去的陳舊教育思想,對信息技術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課改要真正地實行下去,是一個全方位的系統工程,要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改善信息技術教學現狀,還需要從制度、管理、教師等多方面着手,努力實踐與探索。

第四篇:新課程改革綱要(信息技術學科)

一、指導思想

國小信息技術課程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爲核心, 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信息意識、信息道德,加強信息技術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感觸信息技術、體驗信息技術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運用信息技術去學習、探索知識的奧祕,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

二、課程目標

1、瞭解計算機的一些基本常識及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和社會中的廣泛應用,體會信息技術與人類社會的密切關係,瞭解信息技術的價值,培養學生學習使用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

2、能夠具有一定的信息獲取、加工、表達的能力。如因特網的基本操作;用計算機繪圖軟件簡單繪畫;簡單的文字處理、多媒體作品的製作的方法。

3、養成良好的信息技術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合理規範的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愛護公物,遵守紀律的良好品德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4、能初步運用已學習、掌握的信息技術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把信息技術作爲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

三、課程內容

1、信息與計算機常識

本模塊主要由認識計算機的主要設備、計算機的特點、計算機的發展,信息與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在日常中的應用等內容組成。

2、計算機的基本技能

本模塊主要由啓動和關閉計算機、認識與使用鼠標、鍵盤與鍵盤的使用,指法和英文打字三部分組成。使學生學會操作計算機的正確姿勢、基本操作步驟、熟悉鍵盤、逐步形成正確和比較熟練的鍵盤指法,讓學生終生受益。

3、windows 的初步使用

本模塊主要由初識windows、窗口的基本操作、文件的簡單操作三部分內容組成。讓學生了解文件和文件夾的作用,學會windows窗口的基本操作,文件和文件夾的簡單操作。

4、用計算機畫畫

本模塊介紹使用windowsxp的畫圖軟件進行畫圖。教學內容:包括認識“畫圖”程序,學用基本畫圖工具,畫圖的技巧與組合處理,創作畫畫。讓學生在學中用、用中學、並與美術整合,學會使用畫圖軟件對圖畫進行編輯、組合處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綜合運用畫圖工具畫畫的技能。

5、用計算機處理文字

本模塊主要由使用wps 2014輸入中、英文和標點符號,輸入文章、編輯文檔、製作表格和電腦小板報製作四部分組成。

6、因特網的簡單應用

本模塊由認識因特網,上網瀏覽、收集信息,網上搜索、保存信息,使用電子郵件和使用網絡開展主題探索學習五部分內容組成。

*7、多媒體作品(選修)

本模塊由認識金山演示、建立演示文檔,插入圖片、加入背景音樂,動畫設置和演示播放四部分內容組成。

四、教學實施建議

1、把握國小信息技術課程目標

正確理解國小信息技術課程的目的,明確教學目標,重視基礎年級的教學,抓好基礎年級的信息技術教學爲整個國小階段的信息技術教學質量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應該正確區分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哪些目標應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實現,哪些目標則在某一階段仍至整個國小階段才能達成。例如,有些操作技能目標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要在不同的年級分別作出要求,合理設置教學目標。

2、加強教學的整體規劃

要加強教學的計劃性,把握好課程的重點,合理分配課時,結合國小學生的初始能力、認知規律和學習特點,處理好教學內容,使教學有序高效推進,要結合學校的教學環境與學生的實際進一步對課程的內容選擇、調整、深化、拓展,重組教學內容,開發、設計學生的學習活動內容,使學生的學習內容變得豐富多彩。教學總體安排

認識計算機4課時

windows的初步12~14課時

用計算機畫畫16~18課時

用計算機處理文字16~18課時

因特網的簡單應用10~20課時

*多媒體作品5~7課時

3、樹立新課程的教材觀

要樹立“用教材教”的觀念,教師要鑽研教材,深挖教材內涵,正確把掌握教學的重點與難點,研究突破教學難點的教學方法和措施,結合學校現狀合理處理教材。

4、促進教與學方式的變革,優化課堂教學

合理選用並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要從教學實際出發,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內容、對象和條件等,靈活、恰當地選用教學方法,並善於將各種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根據教學需要,恰當地採用講解、觀察、討論、參觀、實驗等方法,做到兼容幷蓄、取長補短。把握各種課型的特徵,合理選擇、採用適當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切莫把“任務驅動”當作國小信息技術課的唯一教學方法。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措施教

學方法,保證學生學習任務的完成,教師要及時做好點撥、歸納、小結,提升學生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的水平。要在學習過程中學習知識、獲得技能、形成能力、內化倫理。

五、課程評價

新課程改革要求以學生的發展爲本,重現評價的診斷、反饋、調控等功能。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應通過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激勵和引導學生學習,促進學生信息素養的全面發展。應在教學設計階段即對學習評價進行設計,使評價成爲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

對於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要注重學生髮展過程,以促進學生髮展爲根本目的,在關注學生髮展的全面性同時關注學生髮展的個別差異。在進行過程性評價時,應針對不同評價內容和相應的課程目標,選擇適當的評價方式,評價學生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操作能力、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相關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1)學業評價的內容

國小信息技術的學業評價應結合學科特點,採取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既促進學生信息素養的發展又客觀評價學生的學習水平。

過程性評價:主要通過觀察對學生在一學期中參與學習過程的情況及表現做出評價。內容包括:出勤、課堂紀律、練習完成情況、思維狀態,以及這一過程中所表現出的進步幅度、與人合作的意識等情感、態度等因素。評價主體,從只強調教師評價到注重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小組評價。利用學生互評、小組互評等發展羣體合作技能,由只注重對個體學習的評價到注重評價(小組)合作學習或協調工作的結果,利用學生自評發展學生對學習的自我監控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評價信息的蒐集,從一次性的總結性評價轉變爲使用檔案袋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定期取樣。將檔案袋作爲教師評價的基礎,作爲學生自我評價的基礎,將檔案袋作爲與家長、社會及其他相關機構溝通交流並組織多主體評價的基礎。

終結性評價:是在某個學習階段後,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全面檢查。爲了全面評價學生的信息素養,應從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綜合運用三方面去考查學生。基礎知識主要考查內容是學科的基本概念、常識等;基本技能主要考查內容爲:中英文輸入、窗口操作、文件(夾)管理、文本編輯、簡單表格製作、信息的搜索、保存和處理等;綜合運用主要考查內容爲:讓學生根據要求運用畫圖、金山文字或金山演示等軟件製作主題作品。在考查命題的內容應結合實際,儘可能地貼近真實生活。考查學生“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能力。

(2)學業成績的評定

①學業成績,建議過程性評價成績佔40%,終結性評價成績佔60%,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②過程性評價成績可根據學生的表現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診斷性評價的成績綜合評定。 ③終結性評價分爲知識與技能和主題作品製作兩部分進行。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部分可安排在期末堂上一課時內完成,成績由教師評定。主題作品製作應注意主題開放,內容要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緊密結合,允許學生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成績可根據實際由學生本人、同學、家長和教師等根據一定的標準及比例共同評定,以體現多元評價主體的發展性評價觀點。

(3)注意事項

積極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提高評價信度和效率。如通過電子檔案袋保存學生練習,爲整個學期的表現性評價提供評價依據。

終結性評價不能只強調機械記憶,應允許學生在開卷、開機的狀態下完成。

評價結果的解釋和分析:從單一歸因到多維度歸因,從學生多種能力和多個維度對評價結果進行解釋,重視學生的潛力,爲學生提供多樣化發展和展示各種能力的機會。教師要善於利用評價結果對教學進行調控,重在實現“以評促學”的目的,而非僅是甄別。

六、努力創設新課程實驗的保障條件

1.建立課程資源的彙總、篩選、開發與使用指導,形成資源共享機制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運用是保證新課程實施的基本條件。信息技術課程資源開發時要注意下列事項:

(1)信息技術教材是信息技術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

分析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內涵是課程資源開發的基礎,要引導教師主動積極用好廣州市國小信息技術教材,開發和建設校本課程資源。

(2)建立學科教學資源庫,形成課程資源共享機制

教師要注意做好教學資源的開發、積累工作,把經過教學實踐檢驗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學生學習活動設計、輔助教學軟件、網上教學資源、學生作品等進行積累、整理、保存、交流、共享,逐步建立起學本信息技術課的教學資源庫。以會員制方式,組織教師把教學論文、教學設計、課題研究成果、課件、教學資源包、測試題、試卷、學校本課程資源等,可放在廣州市中國小信息技術教研網上供教師們下載、參考使用,形成課程資源共享機制。

(3)根據教學需要,對已有課程資源進行二次開發

對已有課程資源,教師結合教學實際進行二次開發,結合教學內容合理運用,使之有利於解決重點難點,有利於拓展。

2.加強教學管理——課程管理制度、教學設施配備、實驗與活動的組織。

信息技術教學要納入學科教學的。教學督導要檢查學校執行廣州市中國小信息技術教學計劃的情況,各年級信息技術課程開設與教學管理的情況。學校計算機教室的軟、硬件條件是否達到課程開設的基本要求。要把以上情況納入學校教育工作的評估範圍。市、區教研室和學校教導處要建立檢查信息技術教學設施配備、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上機實習和信息技術課外活動開展的機制,發現問題及時與學校研究解決。

評價改革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按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中國小評價與考試製度改革的通知》的精神,要努力建立促進學生信息素養全面發展、促進教師不斷提高、促進課程不斷髮展的評價體系,以評價的改革保證課程改革在信息技術學科順利落實。

我市國小信息技術學業質量監測實行市、區(縣級市)、校的三級管理。以促進學生學業發展爲目的的表現性評價,主要由學校負責實施,區負責指導和抽查。以檢測目標達成度爲目的的水平性評價,由學校、區共同負責實施,其中學期、學年等考查由區提供考查指導意見和樣題,由學校命題並組織考覈實施;學科競賽,一般由市負責命題並組織市一級競賽實施,

區負責區一級的競賽。

建立全市性國小信息技術學業成績上報和專項測試製度,是質量監控的重要管理措施。它通過對我市基礎教育學生學業質量檢測,及時反映教學中存在問題,以便對教學進行有效的調控。

①學生學期考查成績

國小階段的畢業水平考查,由市、區指導,學校命題,學校自行實施考覈。各校測試後要進行全面的質量分析,指出取得的成績和進步、存在的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經區彙總後將全區的情況上報給市教研室信息技術科。其他學期的學業考查命題和成績分析工作由各學校自行安排,考試結果向區教研室信息技術教研員。各校成績統計結果不對外公佈,不進行排隊。

②專項抽測

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掌握熟練的基本技能是全面信息素養的重要內容,其主要考查內容爲:中英文輸入、窗口操作、文件(夾)管理、文本編輯、表格運用、信息的搜索、保存和處理等。全市性的專項抽測,一般一個區只選擇一個項目由部分學校的一個年級部分或全部學生參加抽測。

抽測工作由市、區負責命題,學校實施。抽測的年級和具體內容在學期初公佈,抽測的學校在測試前一個月前公佈。

3.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是實施新課程的重要條件,新課程的實施爲教師專業化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必須採取有力措施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⑴ 形成崗前培訓與在崗培訓相結合的繼續教育系統

堅持“先培訓,後上崗”的原則,組織參加新課程實驗的老師進行崗前培訓,以專家講座形式對全體教師進行新課程通識培訓、新教材培訓,讓教師理解新課程的理念,掌握新教材的特點和教學方式等。

培訓形式應多樣化,如通過講座、課例研討、現場展示、專題討論、交流等多種形式開展。 培訓內容應全方位,包括現代教學理論學習、教材教法培訓或專題技術培訓、教學技能、教育科研培訓等。

培訓對象應分層次,骨幹教師以教育科研、教學專題研究爲主,新教師以對新教材、課程學習研究和提高教學基本功和教學設計能力爲主。

⑵ 構建區域教研與校本教研有機互補的教研體系

要構建市、區、學校的三級教研網絡。

廣州市國小信息技術學科中心組負責市一級的教學專題研究工作和教研活動的組織,對各區的國小信息技術教學、教研工作宏觀指導,促進區際的教學、教研交流。

各區教研室、教研會要做好區教研規劃、學期工作計劃和總結,負責具體指導區所屬學校的國小信息技術教學、教研工作和開展教研活動。組織、指導以學片或學校爲單位的集體備課、課例研討等教研活動。組織區一級的專題教學科研工作。

學片與校本教研。因國小信息技術教師較少,制約了校本教研的開展。在學校除了以本學科

教師的集體備課外,還要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聯繫,從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吸取可運用於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有利元素。學片教研由學片負責人組織,以課例研討、集體備課和片內教學經驗交流爲主,有條件的還可以組織學片的老師開展教育科研專題活動。

總的來說,以區、學片教研爲主,以中心組爲核心展開,教研工作要以新課程爲導向,從學生成長、教師提高、學校發展的需要出發,使教研工作植根並服務於學校的教學實踐,教學研究,緊緊圍繞課程實施中出現的問題開展教學研究,靈活運用案例分析、問題解決、調查研究、實踐探索、區域交流等多種教研活動方式,努力提高教學研究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⑶ 通過開展教育科研引領新課程實施

1)重視教育科研培訓,增強基層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意識,普及教育科研的知識與方法,提高教師開展教育科研能力。

2)教育科研要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達到科研促教的目的

幫助教師逐漸形成“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成果即成長”意識,從積累教學案例、教育隨筆、教育博客開始,慢慢涉獵教育科研,以科研求突破。

⑷ 倡導教師在新課程實驗過程中進行教學反思,促進教學能力的提高。

第五篇:新課程改革實踐教學案例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案例

案例內容:爲中國喝彩---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

(一)、設計指導思想:通過對改革開放30週年的艱辛與輝煌成就進行歸納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黨和政府始終把廣大人民羣衆的利益放在首位,樹立愛國愛黨的思想,瞭解自己肩負的責任.

(二)、教材分析:本節活動課在本單元中非常重要,它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身邊的鉅變.

教學重點:1.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2、改革開放後的輝煌成就的史實. 教學難點:改革開放的作用

(三)、學情分析:學生已掌握了改革開放後的一系列歷史事實,身邊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四)、教學程序

1、情景再現: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和多媒體視頻、圖片;設問:這首歌是爲了紀念誰?取得了哪些成就?取得成就的原因?引出課題:

爲中國喝彩---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

2、教師:出示十七屆三中全會圖片介紹:十七屆三中全會於2014年10 月9日在北京召開,會議的中心議程是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問題.

3、活動一: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出示表格黨和國家在不同時期重視"三農"問題措施讓學生合作完成:

黨和國家在不同時期重視"三農"問題措施

時間

政策或措施

人民的積極性

教師解釋:以上這些措施說明社會主義國家是在探索中前進,其中"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探索中的嚴重失誤,這時的中國共產黨依據國情繼續探索,在1978年,成功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出示十一屆三中全會圖片.

4、講解十一屆三中全會(重點)

5、活動二:

(1)、教師準備習題,學生答題:(多媒體展示)

(2)、我能動動手,翻一翻:

6、活動三:七嘴八舌話改革:在社會生活中,我們正享受着改革、開放的成果.請列舉出一些這樣的事例?(如社會、學校、家庭、家鄉等)

義務教育實行真正的免費教育;陳舊的校舍得到翻建和維修;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和農村合作醫療;村村通工程;城鎮交通基礎設施和環境得到有效改善等;"神舟"系列飛船、"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的成功發射;社會零售商品豐富多樣;等.

8、活動四:請你寫一寫.改革開放的巨大作用(難點):

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改革開放使中國綜合國力的顯著增強,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

9、課堂總結:爲了祖國的繁榮富強,把改革開放繼續下去;爲了實現現代化的目標,我們要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中國,我爲你喝彩!中國,我爲你驕傲!

我們向你推薦更多相關文章:

寧岡中學新課程改革教學常規

信息技術學科課程改革總結

信息技術學科課程改革總結

南頭中學新課程改革總結

新課程改革下農村中學數學教學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