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熱門21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21篇《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相關的範文。

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熱門21篇)

篇1: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平均數》蘇教版第六冊第十單元的內容。在傳統教材中側重於從算法的水平理解平均數,這容易將平均數的學習演變爲一種簡單的技能學習,忽略平均數的統計學意義,也就是隻會算,不理解。而新教材在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上明顯加重分量,其實平均數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也可以用它進行不同組數據的比較,以看出整體之間的差別,可見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表示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從整個國小階段的數學學習來看,平均數是一個持續的學習內容,到五年級學生還要學習稍複雜的平均數,六年級還要學習衆數、中位數並進行比較。因此,我覺得這節課的重點不僅僅是會求簡單的平均數,還要體會平均數的含義和意義。難點是平均數在統計意義上的理解和認識,感受平均的應用價值。

基於我對教材這樣的認識,結合學生的實際,我擬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問題的需要,使學生能結合實例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並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2、能力目標: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並根據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會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的生活現象,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能力,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二.學情分析:

根據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他們已經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新舊知識遷移的能力。同時,在學生已經認識了可能性的大小,條形統計圖,並根據統計圖表進行簡單的分析的基礎上教學平均數,這些都對本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三、教學設計理念

由於平均數只是一個虛擬的數,意義比較抽象。因此根據新課程的理念,在教學中力圖體現以生爲本、“先學後教,以學定教,少教多學”的教學理念。在設計中我力求體現以內容定教法,教法爲內容與學生服務的宗旨。同時,力求體現師生平等、啓發式的教學方法,爲學生創造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情境,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並通過師生互動式的討論,使學生充滿求知的慾望。爲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中創設情境,引入探究式的教法,以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並通過分析、討論等方法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學會探究問題的方法。

四、教學過程:

(一)首先是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爲了使教學活動有效開展,我創設了學生熟悉的套圈遊戲,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績統計圖,分別說說從中可以得到哪些數學信息,爲下面的兩隊比賽做好鋪墊。

(二)接着就利用遊戲的進程,解決問題,探求新知。

這裏我設計三個比賽環節:讓學生感受平均數的產生,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

第一次比賽,人數相同,男女各3個人,比較兩組水平可以直接比“總數”,但這個時候還顯示不出計算平均數的的迫切性。

第二次比賽,人數不同,男生3人,女生4人,男生3人每人套中4個,女生4人每人套中3個,讓學生交流哪個對贏,從圖上看,男生每人都比女生多套中1個,男生準一些,所以男生對贏了。明確人數不同時,比每人套中的個數,同時討論爲什麼比總個數就不公平了。

第三次比賽,先交流看哪隊贏,比什麼,明確人數不同比每人套中的個數;接着和第二次比賽進行比較,第二次比賽每人套中多少個一下子可以看出來,而現在每人套中的有多有少,讓學生探索有什麼方法可以從圖上一下子看出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探索並總結出移多補少的方法,並初步認識平均數。

我成功引入了平均數,並介紹了移多補少的方法後,接着完成兩道用移多補少方法求平均數的練習,鞏固求解方法。

剛纔只有三盤蘋果,學生一下子就看出怎麼移了,接下來還有幾盤蘋果,你能一下子就移好它嗎,有信心嗎?出示之後學生驚訝了,蘋果多了,盤子也多了,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有點困難了。這時馬上追問:那麼現在該怎麼辦?探究先合後分的方法。

在學生掌握了兩種求平均數的方法後,讓學生口答幾組數據的平均數,並探究平均數的範圍。這裏鼓勵學生大膽的說,用自己的語言說,讓模糊的概念越說越清晰,可能學生會說的不科學,但在表述中,逐漸走進抽象的理解,逐漸理解概念。

(三)練習

新授離不開聯繫實際,拓展應用。所以練習的設計我始終遵循科學性原則、層次性原則和針對性原則來進行,而且素材全部取材於學生的生活,主要突出平均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因此我設計了

1.三(3)班第二小組的身高情況統計表,要求學生不計算,直接估計他們的平均身高,讓學生再次領悟平均數應該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

2一條河的平均水深爲110釐米,小明的身高是135釐米,小明會出現危險嗎?這一生活的現實情境,爲孩子們思維碰撞搭建了新的平臺,爭論中,通過對“平均水深”的深刻理解,得出結論“可能會有危險”,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平均數代表是一個整體水平,而不是每個地方都是110釐米。

3、辯一辯,說一說。

目的:通過學生辨析,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化對平均數的'認識。

4、想一想,選一選。

目的:鞏固新知,不僅要掌握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更是對平均數的深入練習。

5、最後還介紹了演唱比賽中,選手的平均得分是怎樣產生的。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同時也豐富了他們的課外知識。

(四)總結評價。

總結評價中,我設計下面問題: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讓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穫,能有效地刺激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既讓學生加深了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又可鞏固求平均數的方法。同時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能力的發展以及興趣的培養。

篇2: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對生活優化問題的合作探究,感悟合理、快捷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初步感受統籌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嘗試用統籌的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

3、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逐漸養成科學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嘗試合理安排時間的過程,體會合理安排時間的重要性。

難點:掌握合理安排時間的方法。

教法:啓發法

學法:練習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聯繫生活,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們幹過家務活嗎?誰能說說都做了那些家務?(學生髮言)

週末小明也主動幫媽媽做家務,瞧,他做了些什麼?(課件出示)

一共需要幾分鐘?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科學、合理安排時間方面的知識。(出示課題)

二、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1、沏茶問題

誰沏過茶?請舉手。你平時沏茶的時候都需要做哪些事?你會先做什麼?後做什麼?估一估,做這些事情你需要多長時間?(指名說)

(2)看一看,淘氣沏茶要做幾件事情?(出示課件)從畫面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如果淘氣一件一件地完成,需要多長時間?但小明是個愛動腦的好孩子。他想什麼呢?(出示課件),怎樣才能儘快地讓客人喝上茶?”儘快”二字怎樣理解?

聰明的小明就想跟大夥比比,看誰能設計出一個最佳的沏茶方案。出示課件。

小明也給咱們發來了一個溫馨提示的信息:設計時應該考慮:

1、先做什麼?再做什麼?哪些事又可以同時做?

2、可用箭頭“→”標出做事的先後順序

3、經你合理安排,計算出一共用了多少時間?節省了多少時間?下面,就以小組爲單位,合作探究,與小明比比吧。板書示範。

③互相交流,比比誰的設計方案即合理又省時。

(3)學生展示、解說設計方案,學生集體觀察。

方案A:洗水壺1分鐘→接水1分鐘→燒水8分鐘→沏茶1分鐘

洗茶杯2分鐘

找茶葉1分鐘

1+1+8+1=11(分鐘)

方案B:洗水壺1分鐘→接水1分鐘→燒水8分鐘→沏茶1分鐘

找茶葉1分鐘

洗茶杯2分鐘

1+1+8+1=11(分鐘)

方案C:洗水壺1分鐘→接水1分鐘→燒水8分鐘→找茶葉1分鐘→洗茶杯2分鐘→沏茶1分鐘

1+1+8+1+2+1=14(分鐘)

對這些方案,你認爲哪種方案最合理,又省時間?爲什麼(同時)?學生說,師板書工序流程。出示課件,指導學生看流程圖。

此時,小淘氣的方案也出來了。(出示課件),你能看懂他的沏茶方案嗎?

請同學們再想想,在哪個時間內還可以做些什麼事?(學生說)能節省多長時間?多做了幾件事?(揭示:同時做的事情越多就會越節省時間)

像小明寫的這樣圖示,我們把它叫做“流程圖”

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引導學生完成教材第82頁的烙餅。小組彙報交流。

四、當堂訓練

1、判斷:這樣安排時間合理嗎?爲什麼?(課件出示)

A、小東邊吃飯邊看電視。

B、邊打電話邊騎車。

C、一邊走路一邊看書。

D、在馬路上踢球。

五、暢談收穫,全課小結。

生活中還有哪些事情可以通過合理安排來提高效率?

總結全課: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最後老師把偉大的文學家魯迅的一句話送給大家,與大家共勉(課件):“時間,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時,可是一天的時間給勤勉的人帶來智慧和力量,給懶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六、作業

板書

統籌安排時間

先後有序同時完成科學合理

最佳方案:洗水壺→接水→燒水→沏茶

同↓洗茶杯

時找茶葉

課後反思:

篇3: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一、課前自學,預習要求

1、看:課本第10頁例4

2、想:60位遊人要派幾位保潔員?90人呢?

有多少有人要派5位保潔員?

你是怎麼想的?根據什麼?

3、做:嘗試做第11頁做一做

二、自學反饋

1、檢查預習作業

2、提出不懂的問題

3、交流討論

三、關鍵點撥

1、學習例4

出示例4,學生讀題

問:60位遊人要派幾位保潔員?90人呢?

有多少有人要派5位保潔員?

你是怎麼想的?根據什麼?

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解答,並用綜合算式解答

問:先求什麼?再求什麼?

交流思路時啓發學生用第二種方法解答,並使學生明白爲什麼要先算括號例的,體會小括號的作用。

強調:加減法和乘除法在一起,要想先算加減法,必須打括號

學生上臺板演。

總結有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2、檢查“做一做”

本題貼近生活,學生會用兩種方法解決,訂正時學生說思路和方法,爲什麼要使用小括號。

四、鞏固練習

1、練習二第1題:先口算,再豎着對比上下三題的異同點,從中體會運算順序的重要性。

2、練習二第2題:同桌相互說運算順序後獨立練習,教師指出算式中有兩個小括號的可以同時脫式。

3、練習二第3題:要求學生用綜合算式解答,說出小括號裏算式表示的實際意義,體會小括號的作用。

板書

【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範文通用6篇】

篇4: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內容:

p66~67

課時:

1

教學目標:

1、通過“參觀博物館”的情境:,進一步體會小數除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2、利用已有知識,自主探索整數除法整數,商是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3、在具體情境:中發展估算意識。

4、正確掌握已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利用小數除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通過“參觀博物館”的情境:,提出兩個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對此展開研究。

二、自主探究,創建數學模型在組織學生探索時,由於學生已學會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因此,可以放手讓學生試算,再組織交流。在試算前,可以估計一下得數的大致範圍,最後與得數進行對照,既檢驗了結果的正確性,又培養了學生的估算習慣。在交流時,可以讓學生說一說在計算時應注意什麼,如教材中用紅色表示補0的地方,要引起學生的注意。

三、鞏固與應用

學生嘗試做書P67/試一試

集體校對。並讓學生提出在計算時問題。

書試一試第2,3,4把手作爲回家作業。

四、總結。

篇5: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生進一步掌握含有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正確計算三步式題。

2、生的頭腦中強化小括號的作用。

3、習中總結歸納出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

教學重 、難點:掌握含有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正確計算三步式題。

教學用具:四則運算運算順序歸納、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憶前兩節課的學習內容,回顧學習過的四則運算順序。

前面我們學習了幾種不同的四則運算,你們還記得嗎?誰能說說你在前面都學會了哪些四則運算順序? (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板書。)

二、新授

出示例5(1)42+6×(12-4) (2)42+6×12-4

學生在練習本上獨立解答。(畫出順序線)兩名學生板演。全班學生進行檢驗。

上面的兩道題數字、符號以及數字的順序都沒有改變,爲什麼兩題的計算結果卻不一樣?這幾天我們一直都在說“四則運算”,到底什麼是四則運算呢?

學生針對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

概括:加法、減法、乘法和除法統稱四則運算。(板書)

誰能把我們學習的四則運算的運算順序幫大家來總結一下?(學生自由回答。)

三、鞏固練習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師巡視糾正。)

四、作業P14—15/2、3、5—7

板書設計: 四 則 運算

(1)42+6×(12-4) (2)42+6×12-4

=42+6×8 =42+72-4

=42+48 =114-4

=90 =110

運算順序:(1)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裏,如果只有加、減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

(2)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裏,有乘、除法和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裏有括號的,要先算括號裏面的。

加法、減法、乘法和除法統稱四則運算。

篇6: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認識垂線、平行線。

2、理解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的位置關係。

3、發展自己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能力,樹立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

學習重點;正確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發展自己的空間想象能力。

學習過程:

1、在一片紙上任意畫兩條直線,會有幾種情況? 分別是什麼?

2、什麼叫平行線?平行線還可以怎麼說?爲什麼要說在同一平面內呢?

3、在同一平面內相交的兩條直線又可以怎麼分類?什麼叫互相垂直?什麼叫垂足?

4、平行線、垂線和直線、射線、線段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一、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平行和垂直的例子。

二、做一做:

1、下面圖形中哪組直線互相垂直,哪組直線互相平行

2、判斷:

(1)、正方形中相鄰的兩條邊互相垂直。

(2)、兩條直線相交,這兩條直線一定垂直。

(3)、不相交的兩條直線是平行線。

(4)、一條直線垂直。

3、畫一畫

(1)先用鋼筆畫一條直線,再用鉛筆畫兩條直線和它平行,看一看,後畫這兩條直線是什麼關係?

(2)先用鋼筆畫一條直線,再用鉛筆畫兩條直線都和它垂直,看一看,後畫這兩條直線有什麼關係?

三、折一折。

(1)把一張長方形紙折兩次,使一組對邊與摺痕互相平行。

(2)把一張正方形紙折兩次,使兩條摺痕互相垂直。

篇7: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掌握含兩級的數的讀法,能正確地讀出億以內的大數,並體會、理解讀數的規則。

練習讀數,使學生理解萬級的數的讀法與個級的數的讀法的聯繫與區別。

結合讀數, 培養學生的類推和歸納概括能力。

引導學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水平探究理解新知。

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識和探究精神。

通過具體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對大數的感受、發展學生的數感。

教學重點:

含兩級的數的讀法。

教學難點:

每級中間、末尾有0的數的讀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生成問題

讀出下面的數

***

(1)我們學過哪些記數單位?

(2)請你按數位順序表中的順序依次說出所學過的數位。

(3)萬級包括哪幾個數位?

二、探索交流 解決問題

1、萬級的數的讀法。

我們已經學習過萬以內的數的讀法。而像我們昨天的城市人口數據的大數該怎麼讀呢?

(1)出示含兩級的數位表,並在相應的數位下面呈現2496,讓學生讀一讀。

(2)再呈現24960000

讓學生試讀。

比較24960000與24960000在數位上的區別。

啓發:引導24960000的讀法。

說說各數位上的數表示什麼,引導說出一共有多少萬?

這個數有什麼特點?(個級的四個數位上都是o,即這些數都是整萬的數,末尾的零都不讀出來。)讀法與以前學過的數的讀法有什麼異同點?

相同點:萬級的數先按照個級的數的讀法去讀。

不同點:萬級的數要在後面加讀一個“萬”字。

小結萬級的數的讀法

小結:整萬數的讀法,先分級,把萬級上的數按照個級的數的讀法來讀,再在後面加上一個“萬”字就行了,個級上的四個零都不要讀出來。

練習讀一讀

50000***0040000000

2、含有萬級和個級兩級的數的讀法。

學習中間有0的數的讀法

①板書6407000。

②引導觀察6407000與24960000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③學生自己試讀,交流讀法。

④小結讀法:分級——先讀萬級上的數——接着讀個級上的數。

教師隨學生敘述板書,六百四十萬七千

(1)學習級中間、末尾有0的數的讀法。

①板書85000300。

②學生自己分步驟試讀。

③師聲生同讀。

④小結讀法:每級中間有0的應該讀零。

⑤按正確的讀法師生品讀。(板書:八千五百萬零三百。)

三、鞏固應用 內化提高 內化提高

教材第5頁的“做一做”。

(1)觀察每個數的特點。同桌互讀。

2、做練習一第2題。

3、教師在計數器上撥數,學生讀。

四、回顧整理 反思提升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麼?有哪些收穫?

篇8: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

教材第41頁的內容和練習五的有關習題。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理解直角、銳角、鈍角、平角和周角的概念,知道它們之間的關係,並能按一定標準分類。

2.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依據角的度數區分各種角。

難點:平角、周角的認識及三種特殊角之間的關係。

四、教學方法:

教法:直觀演示法、自主探究法、小組合作法。

學法:實踐操作法。

五、教學具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一套。

學具:活動角、量角器、長方形紙和圓形紙各一張等。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那我就出個謎語,大家猜猜看是什麼?請聽好“有風不動無風動,不動無風動有風”。打一生活用品。(扇子)

真棒,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了一把扇子。一邊出示扇子,一邊演示摺扇的打開過程。讓學生觀察。

問:你發現了什麼?(有大小不同的角)

師:摺扇的扇柄相當於角的兩條邊,角的兩條邊叉開的大小不同,所以角就有大小之分。今天我們就來探究角的分類。 (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認識銳角、直角、鈍角、平角。

1、師:請同學們取出活動角,大家用活動角轉出一個你認識的角,並說說你轉出的是什麼角?(學生動手操作)

2、師:你轉出的是什麼角?你認爲什麼樣的角可以稱它爲銳角?直角?鈍角?(師同時板書)

3、歸納整理。

直角是90°,小於90°的角叫做銳角,大於90°而小於180°的角叫做鈍角。

4、認識平角。

生:我轉出的角是平角。

師:我們以前已經認識了銳角、直角、鈍角,而平角正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角家族的新成員,某某同學說說你是怎麼認識平角呢?

生:我通過預習知道的。(我媽告訴我的)……

師:那你能不能演示一下你剛纔是怎麼轉出平角嗎

生演示。

師:真厲害!請大家看課件演示平角的`形成。

師:平角也是由一個頂點,兩條邊組成的。當角的兩條邊成一條直線時,這樣的角就叫做平角。

全班齊讀。

師:同桌之間試邊說邊轉出平角。(利用自己備好的活動角)

4、歸納整理。

(二)、認識周角。

師:剛纔我們已經認識了銳角、鈍角、直角、平角,現在我們來做個遊戲一起輕鬆一下。

1、老師說出一種角,你們用活動角轉出這種角,比一比看誰做的又對又快。開始!

2、老師轉動活動角,你們說出是什麼角。開始!(當活動角轉動一週兩條邊重合時)

問:這是角嗎?(可能部分學生知道是周角)

3、課件演示周角的形成過程:

(這是一條射線繞端點旋轉一週組成的圖形,叫做周角

4、介紹周角各部分的名稱。

5、你還在哪兒見到過這樣的角?

學生可能回答:

①摺扇。(提供教具讓學生看)

②活動門。(大型百貨商店、大酒店會看到的一種轉動大門)

(三)、探索三種角的關係

1、師:周角、平角之間有什麼關係?平角和直角呢?這三種角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

師:請同學們取出課前準備的圓形紙片,用你的圓形的紙片對摺兩次,然後依次打開,看看你能從中發現周角、平角、直角的關係嗎?

(四人一組討論,派代表彙報結果,師同時板書。)

一週角=2平角 一平角=2直角 一週角=2平角=4直角

練習:課本42頁下面的“做一做”。

師:老師這裏也有首順口溜,讓大家靈活地記着這5種角的關係,齊讀:“一週二平四直角,關係密切不得了。鈍角介於直平間,銳角不大比直小。”

師:誰能說說是什麼意思?

三、反饋練習

師:看來同學們學的很好,下面我們來進行闖關遊戲。

1、第一關:

判斷:

①直角總是90°。 ( )

②銳角都小於90°。

③大於90°的角是鈍角。 ( )

④鈍角都大於90°。 ( )

⑤平角是一條直線。

⑤周角是一條射線。 ( )

2、第二關

填空:

(1) 80°角與( )°角能拼成一個直角。

(2)一個平角與一個鈍角的差,一定是( )角。

(3)一個直角與銳角的和,一定是( )角。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五、作業設計:

練習五的3、4題。

篇9: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活動目標

1。 通過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分段整理數據的方法,會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表示數據,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發展統計觀念。

2。 使學生在活動中瞭解自己的同學,瞭解自己的班級,培養關心他人、關心集體的思想意識,體會合作的意義,感受集體的力量。

活動準備

學生已有的《成長檔案》,成長記錄項目包括:學號、出生年月、身高、體重、個人愛好、個人願望等基本情況。

活動過程

一、瞭解誰產生統計需要

出示本班學生變動情況統計表:

上學期末

本學期轉入

本學期轉出

人數

42

5

1

從這張表中,你知道了什麼?(學生自由發言)

小結:從表中我們可以知道,新學期我們班轉進來5位新同學,轉走了1位同學,46位同學組成了一個新的班集體。在這個大家庭中我們要互相幫助,團結友愛。(放背景音樂:《相親相愛一家人》)你們是否瞭解自己班裏每一位同學的一些個人情況呢?(板書:瞭解誰)

[評析:從班級學生人數的變動談起,創設相親相愛一家人的情境,引導學生產生了解同學、瞭解班級的心理需求,爲確定統計對象打下深厚的感情基礎。]

二、瞭解什麼明確統計內容

提問:你們想了解自己班裏同學的哪些情況呢?(板書:瞭解什麼)

學生自由發言。可能想到:想了解同學的身高、體重;想了解同學的出生年月;想了解同學的興趣愛好;想了解同學的家庭成員;想了解同學的家務勞動等情況。(板書:身高、體重、年齡、生日、興趣)

引導:同學們想了解的內容真多!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我們自己。(板書課題:瞭解我們自己)讓我們先了解班級同學的身高、體重、年齡、生日、參加興趣小組等情況,好嗎?(我們加橫線,下面板書:班級)

[評析:確定統計對象後,需要細化統計內容。教師通過讓學生自由發言,釋放學生基於生活的人之常情,然後與學生協商,縮小研究範圍,過渡到本節課的活動內容瞭解我們自己,使學生經歷統計內容的產生過程。]

三、怎樣瞭解確定統計方法

1。 討論收集數據的方法。

小組討論:要統計這些內容,應該怎樣瞭解,怎樣收集這幾方面的數據呢?(板書:怎樣瞭解:收集數據)

全班交流,教師相機介紹一些收集數據的方法。(板書:個人瞭解、小組收集、查閱檔案、問卷調查)

2。 分工合作收集數據。

要求:爲了便於同學們進行統計,我們採用分類統計的形式,把身高、體重歸爲第一類統計內容,把生日、年齡、興趣小組歸爲第二類統計內容。(板書:第一類,第二類)每個小組在兩大類中各選一個統計內容開展統計活動。(教師協調各小組選擇的內容)

小組分工:4人負責收集數據,1人負責彙總,1人負責校對監督。(板書:分工合作)

學生分小組收集、整理數據,教師巡視,相機指導學生進行組際合作,組織相同研究內容的小組開展交流活動。

彙報:你們小組收集的是哪一方面的數據?請把你們收集的數據展示給大家。

提問:收集好數據,接下來該做什麼?(板書:怎樣呈現:統計表,統計圖)

[評析:收集數據對於保證統計結果的正確性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收集數據方法的處理上,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充分利用人力資源(例如小組合作與交流)和環境資源(例如學生已有的《成長檔案》),從而體現方法的多樣化。在統計內容的分配上,採用分類統計的形式,避免同一類型(統計表或統計圖)的統計內容學生多次重複,從而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鞏固分段整理數據和製作條形統計圖的方法。]

四、瞭解後怎樣呈現製作統計圖表

1。 討論統計圖表的分段方法。

找出範圍:從剛纔小組的彙總中,你知道我們全班同學的身高範圍了嗎?

分段整理:根據最大數與最小數之間的差距,你認爲身高怎樣分段比較合理?其餘統計項目呢?

2。 各小組合作完成統計表與統計圖的製作。

3。 小組彙報與相互評價。

4。 小結:通過剛纔的統計活動,大家已經瞭解了我們自己,說說你瞭解了些什麼?瞭解了我們自己這麼多的情況,有什麼用呢?(板書:有什麼用處)(學生自由回答)

[評析:根據數據特點將數據進行合理分段是分段整理數據的難點。教師充分利用集體討論、小組合作、彙報交流等組織形式,引導學生完成對統計數據的整理過程,讓學生靈活運用已有的統計知識完成統計表與統計圖。]

五、瞭解後有什麼用處知道統計用途

談話:統計不僅能幫助我們瞭解自己,還可以幫助別人瞭解我們,從而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1。 訂做校服。

提問:學校要給同學們做校服,應該給服裝廠推薦哪一張統計表呢?

追問:是否可以直接推薦這一張身高情況統計表呢?

引導學生聯繫前面學過的知識,明確應該按照服裝行業的統一規定將學生的身高情況按大號(140~149 cm)、中號(130~139 cm)、小號(120~129 cm)重新分段統計。

學生按要求重新分段統計。

2。 最受歡迎的節目。

提問:學校舉行藝術節,最受我們班同學歡迎的會是哪一個節目呢?應提供哪張統計表?

學生交流,並說明選擇的理由。

[評析:統計的最終目的是爲了應用。在學生通過統計活動獲得需要的相關數據和合適的呈現方式後,教師創設兩個生活化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根據信息選擇統計圖表或改造統計圖表,體會統計的作用與價值。]

六、回顧反思,拓展延伸

總結:通過今天的統計活動,你們有什麼收穫?

延伸:如果把我們學校的同學都看作一家人,你想了解什麼呢?(板書:學校)課後,我們可以和自己的夥伴再次合作,收集學校同學的有關數據開展統計活動。

[評析:全課以瞭解我們自己爲線索貫穿統計知識的複習與實際應用。隨着活動的展開和教學的深入,學生從統計班級的課內活動到統計學校的課外活動,瞭解我們自己的範圍在不斷擴大,相親相愛一家人的內涵在不斷豐富,可謂知識與情感雙豐收。]

總評

瞭解我們自己是安排在統計單元知識後的一次實踐與綜合應用活動,教學活動能圍繞着實踐與綜合的課型特點展開。

第一,注重實踐性。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具體情景的感召下,自覺引起應用統計知識來解決身邊的生活問題的心理需求,進而在確定統計對象、分解統計內容、討論統計方法、製作統計圖表、感受統計應用等系列實踐活動中,主動參與、主動合作、主動交流,全面而深入地體驗統計的全過程。

第二,注重綜合性。一是教學內容的綜合。讓學生在製作中比較,在應用中選擇,進一步體會統計表與統計圖的特徵。二是教學線索的綜合。採用情感線索與知識線索齊頭並進的形式組織整個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積極的情感推動中應用知識,在知識的實際應用中滿足情感的需要。三是教學效果的綜合。在統計的實踐與綜合應用中,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如收集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斷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知識應用的能力,同時還滲透了班集體建設、團隊合作精神等思想教育。

篇10:國小數學四年級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5課時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例,比較角的大小過程中,產生度量角的需要,經歷角的度量過程,體會角的度量的本質,感受1°角產生的必要性。瞭解1°角實際有多大。

2.知道直角、平角、周角的大小,並會估測生活中角大小。

3.在逐步精確的探索過程中,體會角的度量方法,感受極限的數學思想,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探索三個角大小的過程,感受度量角的意義和認識角的度量單位。

教學難點:讓學生經歷1°角的產生、發展過程,理解用小角量大角的方法。

【教學準備】

滑梯中的三個角、360等分圓、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問題。

1.生活情境引入,體會角的作用

(出示三個滑滑梯,角度不同)

討論:

(1)三個不一樣的滑滑梯,你喜歡玩哪個?爲什麼?

(2)同樣是滑滑梯,爲什麼會給人不用的感覺?

結論:滑梯面和地面所形成角度的大小不一樣,角度越小,滑下來的速度就會越慢;角度越大,滑下來的速度就越快,越刺激。

(課件抽象出滑梯中的三個角)

3.提問

問題:那這三個角到底有多大呢?你有什麼辦法知道這三個角度的大小呢?

二、解決問題,探索新知

1.動手操作,探究角的大小

利用剪好的滑滑梯的三個角,動手操作,比一比:哪個角大?大多少?

2.用直尺量邊——感知量邊比角的侷限

直尺測量法——在固定邊的長度位置處,量張口的大小。

結論:能比較出這三個角的大小,但確無法準確知道這三個角具體是多大。

3.用角量角——初步感知“標準角”由大到小的變化

小角量大角法——用最小的∠1去量,把∠1對摺1次,再去量;把∠1對摺2次,再去量。

結論:測量的標準越小,所剩餘的部分就會更小。

4.認識角的度量單位—1°

(1)介紹角的度量單位。

微課解說度量單位1度是怎麼來?並引出度量角的單位。

(2)建立1度角的表象。

課件演示1°,並比劃比劃,

理解1度角的意義。

(3)認識直角、平角和周角。

課件演示10°,感受10°的大小。並通過課件依次演示直角、平角、周角,瞭解直角、平角、周角的大小與度數。

深入實踐,深化思想

1.估角

利用附頁1中圖1的360等分圓,來估計這三個滑滑梯的角度的大小。

彙報:

第1個滑滑梯的滑梯面與地面的角大約是15°;

第2個滑滑梯的滑梯面與地面的角大約是41°;

第3個滑滑梯的滑梯面與地面的角大約是63°。

2.估一估,下面的角是多少度?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1.說說自己的收穫

2.設疑:角的度量有沒有專門的工具呢?它是怎麼測量角的大小的呢?

篇11: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由低到高來觀察物體,體會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範圍不一樣。

2、通過由遠到近看景物,體會看到的範圍越來越小。

3、在實踐活動中發展空間感。重點難點體會從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範圍不一樣。

教學準備

課件、禮品盒、實物投影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

學生活動

教師指導

落實知識點

一、創設情景

課件演示,教師用語言描述:音樂響起(生日快樂),今天是淘氣的生日,我們一起來爲他祝賀。淘氣家的桌上擺滿了朋友們送來的生日禮物,機靈狗想看個究竟。

(1)機靈狗先是站在地面上看;

(2)然後擡起了前腿看;

(3)還是站在凳子上看;

(4)最後,它終於爬上了桌子上看。

你能按照機靈狗四次看禮物的順序,在下面的()裏標出①②③④嗎?課件展示圖片。創設情景

課件演示,語言描述。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發學習興趣。

通過由低到高來觀察物體,體會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範圍不一樣。

二、實踐感知

1、小組探究:按照機靈狗的方法請嘗試觀察,並說說分別看到的是什麼?

2、小組交流、全班交流機靈狗先後看到的並標出①②③④。

3、不知同學們在生活中也有過同樣的經歷,如果有你能和同學們說一說嗎?

想一想:機靈狗觀察的位置有何變化?觀察到的範圍又有什麼變化?

三、實踐探究

1、說一說:小明沿小路向樹林看守人的小屋走去。

先比較兩幅圖的區別,再說一說,哪一幅是在A點處看到的,哪一幅是在B點處看到的?說明什麼?

2、填一填:小明越走近房子,看到的樹越()。

3、想一想:小明觀察物體位置的變化引起了什麼的變化?有怎樣的變化?

篇12: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設計說明

“億以內數的讀法”這節課是在學生具備了認識億以內數和讀萬以內數的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時要注意突出以下兩個方面:

1.溫故知新,做好鋪墊,實現知識的良好遷移。

本節課的設計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通過複習數級、讀數等知識,勾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回憶,爲學習億以內數的讀法做好鋪墊,並在知識的遷移中使學生在思維能力、遷移類推能力等方面得到進步與發展。

2.關注過程,循序漸進,由易到難。

先教學整萬數的讀法,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按個級的讀法來讀,後面加讀一個“萬”字;在此基礎上進行非整萬數讀法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並突出哪些0該讀,哪些0不該讀這一讀數中的難點;最後總結出讀數方法。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數位順序、表計數器

學生準備

數位順序表

教學過程

⊙複習導入

1.按照我國的計數習慣,從()邊起,每四個數位是一級。個級上的數位有()、()、()、();萬級上的數位有()、()、()、()。

2.讀出下面各數。

***3

師:上面每個數中的3各表示多少?6在每個數中各表示多少?1呢?2呢?

設計意圖:通過複習數的分級和萬以內數的讀法,突出個級數的讀法,有利於把個級數的讀法類推到萬級,爲本節課學習含有兩級數的讀法做好鋪墊。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篇13: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設計說明

本課時主要複習“圖形與幾何”領域中的線與角這部分知識。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的理念,在教學設計上有如下特點:

1.談話激趣,引導自學。

上課伊始,通過談話,引導學生回顧學過的有關線與角的知識,使學生在構建知識網絡的過程中,對本冊書所學的“圖形與幾何”領域中的線與角這部分內容有一個完整的瞭解。

2.討論練習,深化理解。

教學中,結合典型習題,通過討論、練習,深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使學生進一步掌握直線、射線、線段的聯繫及區別、線與線之間的位置關係及角的相關知識。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複習回顧,構建知識網絡

(1)談話導入。

師:本節課我們一起來複習“圖形與幾何”領域中線與角的內容。

(2)歸納、整理。

①在這一環節中,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②學生獨立反思、回顧整理,然後小組展示交流。

③彙報交流,師引導歸納,構建知識網絡。

線與角

設計意圖:在引導學生複習、回顧相關知識內容的基礎上,利用課件指導學生進行知識網絡的構建,使學生對所複習的內容有一個比較系統的瞭解。

⊙分類複習

1.結合典型習題,複習線的種類。

(課件出示)

(1)說一說下面各圖的名稱及特點。

(2)指名回答。

2.結合典型習題,複習線與線之間的位置關係。(課件出示)

(1)複習直線間的相互平行關係。

過點A分別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

(先弄清畫法,再結合學生的回答,課件完成畫圖)

(2)複習直線間的相互垂直關係。

過點A分別畫已知直線的垂線。

(結合學生的回答,課件完成畫圖。提醒學生注意寫垂直符號)

3.結合典型習題,複習角的分類、度量和畫法。

(課件出示)

師:圖中有幾個銳角、幾個鈍角、幾個平角和幾個周角?(銳角:2個,鈍角:2個,平角:4個,周角:1個)

師:怎樣測量∠1的度數?

(引導學生說出角的測量方法)

師:如果∠1=60°,∠2、∠3和∠4各爲多少度?爲什麼?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經歷整理與複習的過程,使學生對線與角有更深刻的認識,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會正確地畫出指定度數的角,會量指定角的度數,會正確地畫出已知直線的垂線和平行線,進一步提高歸納、整理知識的能力。

⊙課堂練習

1.填空。

(1)過一點可以畫( )條直線,過兩點可以畫( )條直線。

(2)按照角的大小,角可以分爲( )、( )、( )、( )、( )。

(3)用一個10倍的放大鏡看一個10°的角,這個角是( )。

2.判斷。(對的畫“√”,錯的畫“×”)

(1)角的邊越短,角就越小。( )

(2)射線比直線短,線段更短。( )

(3)180度的角是平角,小於180度的角是鈍角。( )

3.按要求畫一畫。

用一副三角尺畫出75°的角。說一說你是怎樣畫的。

4.完成教材103頁3題。

⊙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複習,你有什麼收穫?

⊙佈置作業

教材103頁4題。

板書設計

線與角

篇14: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教案設計

設計說明

本節課通過簡單的實際問題向學生滲透優化思想,讓學生體會優化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感受數學的魅力。教學設計如下:

1、重視教材與學生生活的緊密聯繫。

沏茶是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當教材呈現小明幫媽媽燒水給李阿姨沏茶這一情境時,教師沒有急於讓學生解決如何讓李阿姨儘快喝上茶的問題,而是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爲學生幫助小明解決讓李阿姨儘快喝上茶的問題打下基礎,使學生處於主動解決問題的最佳狀態,有效地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2、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多次爲學生提供探究新知的機會,在活動中學生處於主體地位。例如,幫小明設計沏茶方案;討論各小組方案的合理性;各小組展示設計方案。學生經歷了學習的全過程,從中明白節省時間的道理。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處於主體地位,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工序圖卡片

學生準備:沏茶的六道工序圖卡片

教學過程

故事激趣,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在上課之前,老師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在北宋年間,有一年皇宮裏發生了火災,一夜之間整個皇宮被燒成了一片廢墟。當時的皇帝是宋真宗,他決定在原址上重建皇宮,便找來大臣丁渭負責這個工程,並限期完工,如不能按時完成,就要把他殺掉。丁渭到現場看了一圈,發現有三大難題需要解決:第一,造房子要用很多新土來燒磚,這些土如果到郊區去取,路程太遠;第二,運輸木料、石料等材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第三,被燒燬的廢墟上有大量的垃圾以及施工產生的廢料要運到遠處倒掉,也很浪費時間。以當時的施工條件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按期完工的。丁渭反覆思考,終於想出了一個巧妙的施工方案:首先,丁渭把皇宮前的一條大街挖成一條大溝,用挖出來的土燒磚,與此同時,再將附近汴河的水引入溝內,形成一條臨時的運河,可將需要的建築材料用船直接送到工地,所需材料都備齊之後,再將水放掉。一邊施工,一邊把工地上的垃圾及時填進溝中。這樣,等皇宮重建完成時,垃圾也填平了皇宮前的那條大街。丁渭不僅提前完成了工程,避開了殺身之禍,還爲當時的朝廷省下了幾十億兩白銀。

師:大家說,丁渭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生踊躍彙報)

師:今天我們就學習用丁渭的方法來處理生活中的問題。在家裏你們是怎樣招待客人的呢?週末,小明家裏來了客人。媽媽請小明幫忙爲客人燒壺水,沏杯茶。如果你是小明,你怎樣做這些事才能使客人儘快地喝上茶呢?(課件出示情境圖)

師:(出示沏茶的六道工序圖卡片)一共需要做六件事,要想知道怎樣做花費的時間最少,就需要我們合理地安排一下,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合理安排時間的問題。(板書:沏茶問題)

設計意圖:以學生“聽故事”導入新課,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下面解決“怎樣節省時間”這一生活問題打下伏筆,同時讓學生體會本節課的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小組合作,探究方法

1、明確沏茶順序。

(1)設疑:家裏來客人,要沏茶時,通常需要做哪些事?(生自由回答)

(2)課件播放沏茶情境圖,請學生邊看邊讀:燒水:8分鐘、洗水壺:1分鐘、洗茶杯:2分鐘、接水:1分鐘、找茶葉:1分鐘、沏茶:1分鐘。

(3)沏茶需要做這六道工序,你認爲先做哪件事比較合理?爲什麼?

(生討論交流)

2、讓學生自主設計方案。

明確設計要求。(課件出示)

(1)將設計方案展示出來,要讓別人知道每道工序用了多長時間。

(2)最後計算出整個過程一共用了多長時間。

國小數學,教學

篇15: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學生在前幾年的學習中對乘法交換律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知道了兩個因數交換位置積不變的知識,這節課是正式概括出任意兩個例子讓學生觀察,從中發現對任意兩個整數相乘有同樣的性質,進而總結出“乘法交換律”這個術語。

1和0在乘法中都具有特殊性,要通過讓學生進行口算觀察,讓學生明白、發現特殊的地方

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在觀察、比較、討論、概括、應用中學習知識。

學情分析

乘法交換律的教學要敢於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通過計算從幾組算式間的聯繫發現並總結規律,逐步概括出乘法的交換律,最後抽象出用字母表示的定律。它是由學生經過自己探索得到的,在學生心中就有實感,有了實感就有認識,有了認識就有理解學生理解了才能運用,理解得透徹就能熟練運用。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換律,並能運用它進行驗算。

2,藉助觀察、比較、概括等方法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培養學生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並運用乘法交換律。

教學難點:乘法交換律的熟練使用。

教學過程

一,猜謎引入

1,猜謎:“兄弟四五個,各有各的家,有誰走錯門,讓人笑掉牙。”

讓學生回答謎底(鈕釦)

師:你爲什麼會想到鈕釦?

生:(因爲扣錯鈕釦了,衣服穿出去會讓人笑話)

師:鈕釦交換了位置會鬧笑話,我們剛學了什麼運算定律也和交換位置有關係?誰願意把加法交換律說給同學們聽?

(要求舉例說明,並用字母表示)

2,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乘法有哪些運算定律,誰願意猜猜?

學生:可能有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

師:你們怎麼會想到有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的?

學生:(根據加法中的運算定律來猜的)

師:你們能根據加法中的運算定律,大膽來猜想乘法中有什麼運算定律,

這份勇氣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值得表揚的,那麼你們認爲什麼是乘法交換律,什麼是乘法結合律呢?

(讓學生說一說,能說多少就多少)

二,驗證猜想

驗證乘法交換律

1,師:同學們說得好像有道理但是你們的猜想到底對不對?乘法是不是具有你們猜想的運算定律呢?怎樣確認你們自己的猜想呢?

你們想不想自己來親自驗證一下呢?

好,下面我們就來研究“乘法交換律”,我們分組合作完成這個光榮而又有意義的任務。

(要求:獨立思考,想出自己的驗證方法,把它寫下來)

每人都把自己的想法告訴自己的合作伙伴。

比一比,看誰的驗證方法最好,讓他作爲組代表向全班彙報。

2,學生分組研究,教師巡視指導。

3,彙報

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

(1)我們小組經過討論認爲乘法有交換律,比如:3×5=5×3,6×2=2×6等等,兩個因數的位置變了,但它們的積不變.

(2)我們也找了兩個數,將它們相乘發現兩個因數的位置變了,但它們的結果是相等的.

(3)我們小組也認爲乘法有交換律,比如,我們班有四個小組每組有9人,求全班有多少人?可以列成算式:4×9=36,也可以用9×4=36來計算.這就是說4×9=9×4,因此乘法和加法一樣有交換律.

(4)根據乘法口訣,一句乘法口訣可以算兩道乘法算式,如四七二十八能算4×7=28,7×4=28.

(5)我們想到的是乘法驗算時,交換因數的位置再乘一遍積是一樣的,所以乘法有交換律.

(6)解決問題時,一個問題可以列兩個算式,.

(7)看圖列式時,一個圖也可以列兩個算式..

(教師根據學生髮言板出算式)

師:(總結方法)有沒有不同意見?(如有不同意見的,請認爲乘法沒有交換律的同學發言)

師:看來乘法確實有交換律,我們的數學家也通過大量的研究證明乘法是有交換律的,你們一樣很了不起.

師:經過剛纔的研究和驗證,你們現在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乘法交換律”嗎?

(兩個數相乘,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積不變)

你們能用字母來表示這個運算定律嗎?板書:a×b=b×a

三,課堂練習

第35頁做一做

四,課堂總結

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需要注意什麼問題?

篇16: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億以內的數和會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將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的方法遷移到更大數的比較大小上來,學會改寫大數。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突出了以下兩點:

1.複習舊知,鋪墊新知。

在設計比較大數大小的過程中,先着重複習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再通過類推的方法分步進行嘗試,解決更大數的大小比較的幾種情況,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數位的意義和數位的順序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歸納總結比較的方法,最後引入教材情境,完成多位數大小的排列。

2.突出觀察比較,掌握方法。

在設計大數的改寫活動中,先用課件出示兩組不同的數據進行對比,讓學生感受以“萬”或“億”爲單位計數的好處,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再通過對比兩種計數方法,觀察特點,探究出改寫的方法。這樣的`設計能讓學生經歷獲取知識的過程,提高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1.下面的數各是幾位數?最高位是哪一位?

43600 607003 5897100 56427800

2.比一比下面各組數的大小,說一說你是怎樣比的。(出示課件)

1098○998 4378○4387

引導學生說一說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

3.引入新課。

生活中還有很多較大的數,我們不但要會讀寫,同時還要會對它們進行比較,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大數的比較。

設計意圖:通過複習,回憶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既鞏固了舊知,又爲學習新知遷移過渡。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大數比較的方法。

出示中國地圖冊掛圖。

(1)激趣引入問題。

讓學生在地圖中找到以下幾個省和自治區的位置:內蒙古、青海、四川、西藏、新疆。

師:你去過這些省嗎?你能比較四川省、西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面積的大小嗎?

(2)學生嘗試比較。

(3)彙報比較方法。

(遷移萬以內數的比較大小的方法:位數多的數比較大;位數相同,從最高位開始比較)

(4)排列各省、自治區的面積。

①排列四川省、西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面積。

師:你能將四川省、西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面積從大到小排列嗎?

學生自主排列並彙報。

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板書:

1660000>1230000>490000

②排列5個省和自治區的面積。(課件出示教材8頁情境圖)

師:你能把情境圖中5個省和自治區的面積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一排嗎?與同桌交流比較的方法。

學生獨立試做,全班交流比較方法。

(5)引導學生歸納較大數的比較方法。

多個較大數進行比較時,可以按位數分一分,位數多的數比較大;位數相同時,把相同數位上的數進行比較會簡便些。

2.大數的改寫。

(1)課件出示信息,發現不同。

①課件出示信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面積大約是:166萬平方千米。

我國的人口總數大約是:14億人。

篇17: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

青島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下冊教材第67-69頁。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理解分數的意義,掌握分數單位的含義。

2、通過分數意義的學習,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思考、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學生體會到分數就在我們身邊,運用分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

理解分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認識單位“1”和概括分數的意義

四、設計理念:

本課的教學設計注重學生的認知規律,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做數學中體驗分數的價值,激發學習的興趣,培養良好的數感。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爲了比較完整的建立起分數的概念,利用學生已有對分數的初步認識已有的知識爲基礎,提供平臺讓學生舉例說明分數的含義,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主動獲取知識,找到把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平均分與把一個物體平均分之間的內在聯繫,抽象概括出分數的意義,並強調了單位“1”的概念,揭示了分數表示部分與整體的關係。

五、教具準備:

課件、圓形紙片、正方形紙片、卡紙。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1、師:有4只猴子,它們摘了8個桃子,需要平均分着吃,你覺得怎麼分?每隻猴子分到多少個?

2、師:後來,它們又得到一個大西瓜,也需要平均分着吃,應該怎麼分?每隻猴子分到多少個?

3、引出1/4這個分數。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單位“1”。

(1)動手操作。

師:如果用圖表示1/4,可能你們每人會有不同的表示方法,現在請你動手利用手中的小紙片通過折一折、畫一畫來表示1/4。學生先分小組合作,後彙報展示成果。

(2)師投影出示圖片。(P61頁下方的香蕉圖和麪包圖)

師:投影片上的這些圖,你能在每一幅圖上表示出它的1/4嗎?學生先小組內交流,再集體反饋。

A:把4根香蕉看作一個整體,一根香蕉是這個整體的1/4。

B:把8個麪包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每份兩個麪包是這個整體的1/4。

(3)概括總結。

師:剛纔同學們在表示1/4的過程中,有什麼發現嗎?

學生甲:都是把物體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一份。

學生乙:我發現有的是把1個圖形平均分,有的是把一把香蕉、8個麪包平均分。

師:一個圖形比較好理解,我們把它稱爲一個物體,那麼4根香蕉8個麪包是由許多單個物體組成的,我們稱作一些物體。一個物體,一些物體都可以看作一個整體,一個整體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

(4)舉例。

師:對於這個整體,你還能想出其他的例子嗎?

學生:這個整體還可以是一個蘋果、一盒粉筆、一個班級的學生人數、全校學生數、全中國人口、全世界人口等。

2、概括分數意義。

(1)概括意義。

師:通過上面的學習,同學們對於單位“1”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可以表示一個物體、也可以表示一些物體。整體“1 ”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剛纔同學們舉了很多分數的例子,那麼到底什麼是分數,你能嘗試用文字描述一下嗎?

先引導學生交流:把“誰”平均分?它表示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數呢?

學生試說,教師相機板書。

板書:把單位“ 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分數。

強調必須是平均分。

揭示課題:分數的意義。

(2)教學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學生一邊回答,教師一邊板書:

3……分子

—……分數線

5……分母

學生: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數,分子表示有這樣的多少份。

3.學習分數單位。

(1)投影出示。

一堆糖,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堆糖的()/()。

平均分成3份,2份是這堆糖的()/()。

平均分成4份,3份是這堆糖的()/()。

平均分成6份,5份這堆糖的()/()。

(2)小組合作,動手操作。

學生用小塑料方塊表示糖塊,動手分一分,然後把結果填在課本上。

(3)集體訂正。

請學生說出1/2,2/3,3/4,5/6分別表示什麼意思:

(4)引導學生明確分數單位的意義。

師:1/2表示什麼意思:(表示把單位“1 ”平均分成2份,表示這樣的一份。)誰是單位“1 ”。(這堆糖是單位“1 ”。)表示什麼意思?(表示把單位“1 ”平均分成3份,表示這樣的2份。)誰是單位“1 ” ? (還是這堆糖是單位“l ”。)

師引導學生髮現:1/2,2/3,3/4,5/6這些分數的分母分別是2 , 3 , 4 , 6 … …表示什麼意思?(表示把單位“1 ”平均分成的份數。)分子又表示什麼意思?(表示這樣的一份或者幾份。)

講述:回想一下:自然數有哪些計數單位?346裏包含哪些計數單位?分數也有計數單位,是什麼你想知道嗎?

師講解邊板書:把單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的數就是分數的分數單位。如,2/3的分數單位是1/3。

老師指明說出黑板上其它分數的分數單位。

小組內交流說一說自已寫出的另外三個分數的分數單位。

(5)發現分數單位的特點。

師:你們發現這些分數的分數單位有什麼特點?(它們都是幾分之一。)爲什麼?(因爲分數單位是把單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的數就是分數單位。)

說一說黑板上這些分數分別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

(三)、鞏固練習

1、自主練習第1、2、3題

2、自主練習第5、8題

(三)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哪些內容?你有什麼收穫?

(四)作業設計

和同學們說說在生活中見過的分數,並說出每個分數的分數單位。

篇18: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設計說明

本節課把乘法和除法的相關知識集中複習,有利於學生體會乘、除法的互逆關係,並進一步鞏固兩、三位數乘、除法的相關知識。在教學中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參與複習的全過程,通過合作交流等活動,使學生形成知識網絡。

1.重視知識間的相互結合。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把因數和積的關係、商的變化規律同乘、除法口算結合起來複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口算算理,並能靈活應用這些規律進行口算,使口算更準確、迅速。

2.重視知識點的逐個擊破。

針對每個知識點,教材都安排了相應的練習題,在教學中一邊解決問題一邊回顧相關知識,有的放矢,逐個擊破,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了更深的印象,起到了鞏固與提高的雙重效果。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複習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複習“乘法和除法”這部分知識。

(板書課題:乘法和除法)

回顧整理,建構網絡

1.打開教材看一看第四單元和第六單元的內容,想一想這兩個單元我們都學習了哪些內容。(生小組內交流)

2.哪個小組願意彙報你們組的交流情況?

3.教師指導並歸納、總結這兩個單元所學的乘、除法的相關知識。

重點複習,強化提高

1.複習口算。

課件出示教材113頁4題。

說一說口算的方法是什麼。

小結:口算除法,可以從除法的意義上想得數,也可以利用乘法口訣去想。

一位數與幾百幾十數相乘,先用一位數乘幾百幾十數0前面的數,再在積的後面添上一個0。

2.複習積的變化規律、商不變的規律。

課件出示教材113頁7題。

想一想可以根據什麼算出結果。

積的變化規律: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0除外),積也要乘(或除以)幾。

商不變的規律:在除法裏,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或除以)一個相同的數(0除外),商不變。

3.複習筆算。

課件出示教材113頁5題。

組織學生筆算,並說一說筆算乘、除法時應注意什麼,筆算的方法是什麼?

小結:三位數乘兩位數,先用兩位數個位上的數去乘另一個因數,得數的末位和個位對齊,再用十位上的數去乘另一個因數,得數的末位和十位對齊,最後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如果因數的末尾有0,先把0前面的數相乘,再看因數末尾共有幾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幾個0。

三位數除以兩位數,從被除數的高位除起,先看被除數的前兩位;如果前兩位上的數比除數小,就看被除數的前三位;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商就寫在那一位的上面;餘數必須比除數小。

4.解決問題。

(1)課件出示教材113頁6題。

先找出題中的數量關係,再列式計算。

單價×數量=總價

總價÷數量=單價

總價÷單價=數量

(2)課件出示教材113頁8題。

(學生獨立計算後彙報)

設計意圖:

通過複習,使學生掌握乘、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熟練地計算,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積的變化規律和商不變的規律的探討過程,向學生滲透了類比的數學思想方法。

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114頁13題。

2.計算並驗算下面各題。

125×43 327÷84 54×69

課堂總結

這節課複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佈置作業

教材115頁16題。

板書設計

乘法和除法

口算→→

國小數學,教學

篇19: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設計說明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有以下特點:

1、倡導合作學習。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我們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合作學習正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重要途徑。本教學設計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圖,引導學生合作學習,使學生在猜測、討論中,不但用自己的方法解決了問題,還了解並掌握了更多的解題策略。

2、突出對比的學習策略。

在教學中適時、恰當地運用比較法,能使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學得紮實,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本教學設計通過引導學生對比計算方法及結果,突破教學難點,使學生理解速度的含義,理解當路程與時間都不相同時比快慢就是比速度,理解速度單位與以往學過的單位不同,同時掌握路程、時間與速度三者之間的關係。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提示卡

教學過程

第1課時路程、時間與速度(一)

⊙師生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見過暴風雨中的“電閃雷鳴”嗎?

(見過)

誰能說一說,當時你是先看見閃電,還是先聽到雷聲?(先看見閃電,後聽到雷聲)

你能說一說爲什麼會先看見閃電,後聽到雷聲嗎?

這節課,我們來研究與速度有關的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簡短的談話,激活學生的記憶。在實現本節課探究的內容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完美對接的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爲探究與速度有關的問題做好了鋪墊。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創設情境,觀察比較。(課件出示教材情境圖)

動物王國最近舉行了運動會,小兔、猴子和松鼠在競走比賽中進入了決賽,猜一猜,誰能贏?(學生觀察比較成績表中的數據,得出松鼠比猴子走得快,小兔也比猴子走得快)

2、探究比較方法。

(1)提出問題:小兔和松鼠誰更快?

(2)小組討論:要想知道誰更快,要比較什麼?你們有什麼辦法?把你的想法寫下來。

(學生討論後明確:可以比較小兔和松鼠每分各走多少米。學生試算,教師巡視指導)

(3)彙報。

(結合學生彙報,用課件展示相關算式)

小兔每分走:240÷3=80(米)

松鼠每分走:280÷4=70(米)

得出:小兔走得快。

3、認識速度。

(1)速度的意義。

①題中的280米、240米叫什麼?4分、3分叫什麼?(路程,時間)

②想一想,“路程÷時間”表示什麼呢?

(學生討論後明確“速度=路程÷時間”)

(2)認識速度。

①介紹速度及單位。

說明:1分、1秒、1時叫單位時間,物體在單位時間內所行的路程叫作速度。“米/分”表示速度的單位,它與我們以前所學的單位的表示方式有所不同,“米/分”讀作:米每分。

篇20: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⒈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對於平面內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更加清楚的認識。

⒉通過練習以及教材中活動形式,引導學生有興趣的練習。在練習中產生一些新的體會。

3、能利用已經學習得知識解決一些生活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會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和垂線。

教學難點:正確理解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關係。

教學準備:三角尺量角器一張正方形紙。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⒈口算

480÷484÷246÷3900÷3180÷20270÷90

280÷4069÷375÷5210÷30420÷70720÷80

⒉完成練習十五第1題。

⑴出示三幅圖,提問:說說每組中兩條直線的關係。

⑵提問:兩條直線相交時,如圖(3),我們有可以如何說?如何判斷?指出垂足。

⑶提問:圖二中兩條直線有沒有相交?它們有是怎樣的位置關係?是不是所有不相交的直線都是相互平行的?提問:可以用什麼方法判斷兩條直線是否平行?

⑷請同學們動手畫一畫垂線,一組平行線。

⒊完成練習十五第3題。

我們不僅可以畫出垂線和平行線,也可以動手摺一折。

⑴按圖中所示,學生們照樣子分別折一折,打開後看一看,哪些摺痕互相平行,哪些摺痕互相垂直。

⑵自己動手再找一找,折一折。

⑶兩條直線相垂直有什麼特點?兩條直線互相平行有什麼特點?

⒋完成練習十五第3題,第5題。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組織練習。

二、操作與運用

1、給一張正方形,做一組平行線,說出你的操作方案。

2、給一張正方形紙,做一組垂線,說出你的操作方案。

3、在大寫字母中找出平行線和垂線。

4、過直線外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盒垂線。說說操作步驟。思考,如果這一點在已知直線上,你能畫出已知直線的平行線和垂線嗎?

5、第五題:指一指,說一說。

6、看看角1和角2是不是在同一個方向?猜一猜,量一量。

7、自來水管在那裏?怎樣接比較合適?你是怎樣理解這一句話的。

8、第八題:在書上按要求操作。如果時間允許,可以畫一畫平行四邊形。

三、全課總結:

通過練習,你對垂直與平行有了哪些進一步認識?自己閱讀你知道嗎。

四、佈置作業

完成練習十五第4題,第6題,第7題。

教學反思:

篇21: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人教版四年級教材第7

1、72頁的例1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小數加減法的計算過程,理解計算的算理,並能正確地進行小數加減法的計算。

2、在嘗試和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體會小數加減法運算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教學重點:

自主探究小數加減法的計算過程。

教學難點:

理解計算的算理,即小數點對齊,計數單位相同的兩個數才能相加減。

教學準備:

課件、直尺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三年級時,我們已經認識了小數,同學們對小數也有了一定的瞭解,想一想,我們生活中哪些地方經常能夠用到小數?

生:商店和超市裏商品的價格。

生:測量身高的時候用到小數。

師:用的最多的地方是哪裏?

生:超市和商店裏。

師:的確如此,我們在買東西的時候經常用到小數。哪些同學有過購物的經驗?

師:非常好,大家都有買東西的經驗。在購物過程中,我們不但會遇到小數,還會遇到小數的計算。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小數的加減法。(板題:小數加減法)

師:希望大家開動腦筋,大膽猜想,看誰能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發現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並說明其中的道理。

二、自主探究

1、小數加法 (1)課件呈現主題圖 師:從圖中你知道了什麼?

生:在書店裏,小女孩想買2本書,小男孩想買1本詞典。

師:一起來看這兩本書的價格,誰來讀一讀?

師: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生:(1)買這兩本書,一共花了多少錢?

(2)《數學家的故事》比《童話選》貴多少錢?(課件呈現提出的問題)

師:要解決這兩個問題,該怎樣列式呢? (1)6.45+4.29 (2)6.45~4.29

師:這兩個算式分別是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如何計算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2)探究算法

先看算式6.45+4.29,先估算一下,這兩本書大約一共有多少錢?

師:這是兩位小數的加法,你想用什麼方法算出一共花的錢數呢? 生:我想用列豎式的方法。

師:還有不同的方法嗎?看來大家都選用列豎式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用豎式該怎樣計算呢?根據你的經驗,想一想,當我們遇到新知識時,通常會怎麼做呢?

生:想辦法將新知識轉化成學過的知識。學過整數的加減法。

師:轉化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你能用學過的整數加減法的知識來解決今天的問題嗎?請同學們運用轉化的方法思考,並在練習本計算,算完後在與小組同學交流一下你的計算方法。

(3)交流彙報

師:哪個小組願意把你們的討論結果與大家分享? (我們小組認爲)

師:說得有道理!這是你們組的想法。還有誰想說說你們小組的想法呢?

師:其他組的同學,你們和他們的想法一樣嗎?(一樣)

師:要正確的計算小數加法,一定要注意什麼? (相同數位對齊)

師:是啊,相同數位對齊是正確計算小數加法的關鍵,那我們把這關鍵的地方記錄下來。

板書:相同數位對齊。

師:相同數位對齊,就能保證計數單位相同,只有計數單位相同的數才能直接相加。

師:同學們計算不僅要算得準,還要算得快,那麼計算小數加法時,用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快速而準確地把相同數位對齊呢?

生:把小數點對齊。

師:小數點是小數的標誌,是不是把小數點對齊了,就能幫助我們快速地把相同數位對齊,提高計算的速度呢?我們通過題目來體驗一下!比一比,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12.53+4.67=

16.07+24.89= (小數末尾有0時要化簡,根據小數的性質,這是數學的簡潔美。)

師:你們的計算結果一樣嗎?看來把小數點對齊就能快速地幫我們把相同數位對齊了。不會出現像的情況。 板書:小數點對齊。

師:通過我們探究這幾道小數加法題,你覺得計算小數加法時,我們要注意什麼呢?

小結:小數點對齊

相同數位對齊

從低位算起

得數點上小數點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不僅找到了學習新知識的方法,還掌握了方法背後的道理。

2、小數減法 師:順利地解決了第1個問題,再來看第2個問題,是用減法計算的,你們會計算嗎?

(1)學生獨立思考並在練習本上完成,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找一名做得快的同學到講臺上板演。) 6.45~4.29

(2)彙報:

師:你們和他的計算結果相同嗎?(相同) 師:計算小數減法時,要注意什麼? 小結:小數點對齊

相同數位對齊

從低位算起 得數點上小數點

(3)完成下面兩道題,並且驗算。

7.2~0.8=

5.64~1.78=

(4)引導比較,深化算理

師:回顧我們研究小數加減法的過程,說說我們是怎樣解決的。 師:將小數加減法的知識轉化爲已經學過的整數加減法,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又有哪些新發現?

整數加減法與小數加減法既有區別,又有聯繫,不同的是計算小數加減法時一定要把小數點對齊,也就是把相同數位對齊,再加減。

三、鞏固應用

1、改錯。

2、解決問題

3、走進生活解決問題

在解決這個問題中,你受到了什麼啓發? 不能僅僅依靠計算判斷,還要結合實際情況。

四、回顧整理

真是個生活中有心的孩子。同學們現實生活中蘊含着許多與數學有關的問題,我們不但要善於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這些問題,用舊知識幫助學習新知識,還要結合實際,靈活應用,這樣才能提高我們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