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螳螂捕蟬》教學案例設計精品多篇

《螳螂捕蟬》教學案例設計精品多篇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一

一、自主質疑,構建話題。

1、,同學們,通過上一堂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吳王要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那麼,大臣們是怎麼認爲的呢?

卡片出示:“大臣們認爲,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可是吳王卻很固執,誰來談談吳王的話?

卡片出示: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2、可就是這位固執的吳王,聽了少年的一番話,卻——卡片出示“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他說:‘你講得太有道理了!’於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3、請學生自由讀這三段話,自主質疑,教師小結:同樣是勸,大臣的勸阻遭到了吳王堅決的反對,而少年的勸說卻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位少年的勸說究竟 “妙”在何處?讓我們通過讀課文來感受少年勸說之妙。

二、讀書圈畫批註,感悟少年勸說之“妙”。

1、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第二部分,想想少年的勸說究竟妙在何處,可以在自己有所感悟的地方圈圈畫畫。

2、交流:

▲ 妙在少年講了一個故事讓吳王懂得了道理。

師:那故事的內容是……(引讀):

花園裏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蟬高高在上,悠閒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在它的身後。那螳螂拱着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隻黃雀在它的身後。……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着彈弓在瞄準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①這些話對於蟬、螳螂、黃雀的動作、神態描寫得非常形象,請同學們再讀一讀,並且找一找相關的詞語體會一下,相信你會有很深的感受。

②交流:

“蟬”:高高在上,悠閒、自由自在;從這幾個詞語的理解入手體會蟬的心情如何?練讀體現蟬的心情

“螳螂”: “拱”、“舉”;螳螂心裏怎樣想,練讀體會。

“黃雀”:“伸長”,黃雀心裏怎樣想,練讀體會。

③現在,你覺得這件事有意思嗎?有意思在哪裏?經過交流揭示: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那麼大家現在能說說蟬、螳螂、黃雀它們的利益分別是什麼?隱伏的禍患又分別是什麼嗎?

現在讓我們連起來讀讀這段話,體會這些動物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後禍患的心理。指名讀,集體讀。

④同學們的朗讀讓老師更加感受到這件事真的是很有意思,但是我覺得憑我們的實力,我們能說得比書本上的描述更好,同桌之間說一說。

⑤請同學練說,表揚加入合理想象的同學。

⑥師小結:其實少年講的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板書:“黃雀在後”)

在以前的學習中,我們已經知道每個寓言故事都會告訴我們一個發人深省的道理。那麼這個寓言故事也不例外,同學們,它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

(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看不到身後隱伏着的禍患,是非常危險的!)(板書: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禍患,危險!!)

⑦我們聽了這個故事都明白了這個道理,那麼吳王聽了這個故事後,有什麼反應呢?

出示:聽了少年的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他說:“你講得太有道理了!”“恍然大悟”是什麼意思?吳王一下子明白了什麼道理呢?引導學生交流

(吳王聽了少年的故事,知道了自己就像是故事中的蟬、螳螂與黃雀一樣,只考慮到眼前的利益,沒有顧及到身後的隱患,如果自己執意攻打楚國的話將會被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那後果將是自己的國家被其他的諸侯國所滅。)

(小結板書:吳王攻楚 諸侯國在後。)

師:所以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 妙在少年不露聲色,精心設計,讓吳王明白道理。

課文學到這兒,同學們,你覺得這個少年是怎樣的一個人?你對這少年產生了怎樣的情感?(佩服)佩服少年的什麼?用故事來讓吳王自己明白道理,打消攻打楚國的念頭。

那老師想建議大家再仔仔細細地讀一讀課文第二部分其餘的內容,讀完之後我們再來交流印象深刻,有所領悟的內容,到時候我相信大家肯定會更加佩服這位少年。(學生小聲讀)

交流要求:先把自己所找的語句讀出來,然後說說自己的想法。

1“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聽了大臣們的議論,想去勸說吳王。可是吳王已下了死命令,怎麼辦呢?”可以想象大臣們在議論些什麼?

這位少年是一個非常勇敢的人。因爲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許別人來勸阻,他還要去勸說,說明他真有勇氣。(勇氣可嘉)

從這裏還能看出少年非常關心國家大事,如果不爲自己的國家着想,他就不會冒着生命危險去勸說吳王了。(爲國分憂、十分愛國)

2“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隻彈弓,在王宮花園裏轉來轉去。露水沾溼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

從這裏能看出,少年勸阻吳王的決心已下,說明他很有勇氣。因爲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溼了,一連轉了三個早晨,還在等待吳王的到來,可見他的決心確實很大。(堅定決心)

露水打溼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說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轉就是三個早晨,說明他有足夠的耐心;而且他還毫不介意,說明他一心只想勸阻吳王,其他的什麼都沒放在心上。(不怕吃苦、大局爲重)

3這位少年拿着彈弓在花園裏轉,並不是來打鳥,真正的意圖是要勸說吳王。這說明他已經想好了勸說吳王辦法,他已經胸有成竹了。(胸有成竹)

4師:前面說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誰敢來勸阻他,他就處死誰。所以少年就沒有直接去勸,因爲這樣就像飛蛾撲向火堆一樣,不但勸不成,還要丟掉自己的腦袋。那你覺得這位少年怎麼樣?(足智多謀、有勇有謀、膽識過人、有膽有識、機智勇敢)

那麼應該說少年是怎樣勸吳王的?請你在勸的前面加上一個字,表達的更準確、傳神。(板書:少年智勸 吳王明理)

5“吳王問:‘你打着鳥了嗎?’少年說:‘我沒有打着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吳王來了興趣,問:‘什麼事啊?’”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少年確實是足智多謀。他表面上說是打鳥,好像很悠閒的樣子,我覺得這是他故意不讓吳王發現他的用意,因爲前面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不允許別人來勸他。(不動聲色、曉之以理)

6他說“我沒有打着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說“一件挺有意思的事。”這樣,就把吳王給吸引過來了。因爲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聽,吳王當然不會例外的。(故意賣個關子,把吳王的好奇心給吊起來。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確實高明!)

7知道朗讀:那麼這段對話,你們覺得應該怎麼讀?

那麼大家就按自己的體會,分成四人小組好好讀讀這段話。

生自由練讀

師:哪個小組願意來展示一下?

(師幫助調配好角色,一人讀吳王的話,一人讀少年的話,一人旁白。)

師:誰能不看書,表演出來嗎?誰願意自告奮勇當吳王?少年?

師:您是吳王,一定要有將王的風度喲。你是少年,要機智!

師:掌聲歡送“吳王”和“少年”回座!你們倆做好思想準備啊,說不定哪一天某位大導演要來請你們拍電影呢!

三、總結全文,領悟道理。

課文學到這兒,老師覺得特別高興,因爲同學們是通過自己的閱讀,思考把課文真正的讀懂了,我想今天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小。那麼誰願意來交流交流今天的收穫呢?

1學習少年的聰明機智。

2學習少年的遇事冷靜,善於思考。

3從吳王身上得到的教訓是:遇事不能固執已見,不能不聽別人的勸告。

4我從吳王身上得到的教訓是,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這樣有什麼事情的話,還能亡羊補牢,不至於造成更大的危險。

5從“從螳螂捕蟬”這則寓言我得到這樣一個啓示: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要有長遠的打算,不能目光短淺,不然的話就會吃大虧。

6一門心思去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記身後隱伏着的危險,是很愚蠢的!

四、拓展延伸,指導課外閱讀。

同學們今天我們又通過一個有趣的寓言故事,用自己的方法領悟了其中的道理,相信大家一定更喜歡寓言故事了,那麼課後我們可以相互借閱《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寓言選集,或者上網搜索寓言故事,但是,請大家注意:讀故事時不僅要明白故事經過,更重要的是想想其中的道理。

板書設計: 少年智勸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吳王明理 吳王攻楚諸侯國在後

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後禍患,危險!

本教學設計意在抓住少年勸說吳王方式之妙以及寓言故事表達方式之妙爲主線組織教學,引導學生通過讀書、討論、思考,獲得對課文內容的深刻理解,進而認識到寓言故事的特點以及獨特的表達作用,進而激起學生閱讀更多寓言故事的興趣,並且能掌握“讀寓言明事理”的閱讀方法。

蘇教版國小六年級下冊語文《螳螂捕蟬》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2、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3、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複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螳螂捕蟬這個故事內容,並領會故事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2、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朗讀體會,瞭解吳王爲什麼會聽了少年的話,同時體會少年的計謀巧妙在哪裏。

教學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到春秋戰國時期,中華大地羣雄並立,出現了許多諸侯國,它們之間經常發生戰爭。這一天,吳王決定出兵攻打楚國卻招來羣臣的反對。那麼大臣們的理由是什麼呢?

二、引導學生研讀故事的前因後果

1、(PPT出示課文1節)

(1)指名朗讀,思考:

從這句話裏,你們讀懂了什麼?你從哪些詞中看出來的?

指導有感情的讀。

(2)如果吳王是個理智的、開明的、民主的君王,他可能會怎麼做?會怎麼想?

(3)可事實上吳王是怎麼說的?(出示相關句子)你從中看到了什麼?

2、結果怎樣呢?(出示課文12節)指名讀

“聽了少年的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麼意思?他悟到了什麼道理?從這個結局中你們讀懂了些什麼?

現在請同學們將故事的“前因後果”對照起來看:你有怎樣的疑問呢?

三、研討故事的經過

1、請同學們自由學習課文第二至十一自然段,想想少年勸說究竟妙在何處,他說了那些話?可以圈圈畫畫,並簡單地寫上你的感受。

2、交流:

(1)妙在少年用了一個螳螂捕蟬的故事讓吳王懂得了道理。

出示圖文,指導學生觀察。

這些話對於蟬、螳螂、黃雀的動作、神態描寫得非常形象,請同學們再讀一讀,相信你會有很深的感受。指名同學再來讀,師生評析。

(2)交流:

“蟬”:高高在上,悠閒、自由自在;蟬的心情如何,練讀體會蟬的心情。

“螳螂”: “拱”、“舉”;螳螂心裏怎樣想,讀一讀。

“黃雀”:“伸長”,黃雀心裏怎樣想,讀一讀

(3)現在,你覺得這件事有意思嗎?有意思在哪裏?

交流出示: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說說它們的利益分別是什麼?禍患又是哪些?

(4)師小結:其實少年講的這個就是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補上:“黃雀在後”)你能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一講嗎?

(5)下面老師給你們看一幅地圖,如果你是吳王,聽了這個故事,看了這幅地圖,會明白什麼道理?引導學生與故事結合起來體會其中的道理。PPT出示。

這兩個事情之間有什麼聯繫嗎?

蟬(捕)螳螂(啄食)黃雀(打)少年

楚國(攻打)吳國(乘虛而入)其他諸侯

(6)指導分角色朗讀課文。(PPT出示)

四、合作探究

1、同樣是勸說,爲什麼其他人的話吳王沒有聽,而少年的話卻讓他改變了主意了呢?指名交流。(友情提示;請注意提示語,想一想少年和吳王說話時是怎樣的語氣?當時有什麼神態、動作?)由此你想到了我們學過的哪一篇課文?

2、“螳螂捕蟬”的確是少年那三天中看到的趣事嗎?

3、舉例說一說,生活中你見到類似的現象嗎?

五、總結課文,鞏固練習

1、今天通過我們共同的學習,我們不僅知道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還認識了一位有勇有謀,智勸吳王的少年,我想此時此刻同學們心裏一定都有很多想說的話,老師就給你一個一吐爲快的機會吧!

(PPT出示練習)

我從吳王身上體會到了

我從少年身上體會到了

螳螂捕蟬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

少年智勸吳王這件事讓我想到了

3、那麼如果請你給課文換一個題目,你會換什麼題目?

六、佈置拓展小練筆

(PPT出示練習)

1、我來編故事:

第二天,上早朝時吳王當即宣佈:“攻打楚國一事暫緩不議。”衆大臣聽了大驚不已,議論紛紛。吳王掃視了一眼羣臣,微笑着說:“事情是這樣的……”

你知道吳王會怎麼和大家說嗎?動動你的小腦袋,回家把故事寫完吧。

2、我會演節目:

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我們可以看出這少年有勇有謀,充滿智慧的。利用課餘時間我們把這個智慧少年演出來吧,相信你一定行!

板書設計:

螳螂捕蟬

蟬 (捕) 螳螂 (啄食) 黃雀 (打) 少年

楚國 (攻打) 吳國 (乘虛而入) 其他諸侯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內容:《螳螂捕蟬》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故事內容,能憑藉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重視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板書:螳螂這是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指名讀,齊讀

2. 故事:話說有一天,這隻螳螂來到一個花園裏,花園裏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蟬高高在上,悠閒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這隻螳螂一看,饞壞了,它拱着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邊補充完整題目)

請問:這隻螳螂吃到蟬了嗎?爲什麼?你怎麼知道?

3. 小結

這是一條成語,你知道它來源於什麼呢?(寓言故事)

上一個練習中,我們複習了幾個來源於寓言故事的成語,你能說幾個嗎?

你知道寓言故事有什麼特點嗎?(借一則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那麼,課文中的這則寓言想借螳螂捕蟬說明一個什麼道理呢?

二、自學課文

要求:1、讀準字音,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

2、讀通課文,瞭解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3、想一想:文章借這個故事說明什麼道理,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朗讀體會。

三、學習課文第一節:

1、如果也按螳螂、蟬和黃雀這說法,那麼它們在課文中分別指哪些呢?找出課文中的句子。討論並出示

“大臣們認爲,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1) 吳王爲什麼攻打楚國?你知道當時的情況嗎?把你找的資料告訴給大家

(2) 乘虛而入是什麼意思?諸侯國怎麼乘虛而入?

(3) 堪的意思是什麼?那麼不堪設想呢?你來幫它設想一下將會出現什麼樣的局面吧。

2、指導朗讀,注意突出乘虛而入,不堪設想

3、這種情況,吳王設想過沒有?他是怎麼說的?

指導讀出吳王兇殘、固執的口氣

4、你覺得吳王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5、齊讀課文第一節。

四、學習課文最後一節:

1、那麼吳王最後有沒有攻打楚國呢?你從哪兒知道的?

2、出示課文最後一節

什麼叫恍然大悟?你能讀讀吳王的話,讀出恍然大悟的口氣來嗎?

3、這番話是哪些話?

五、學習第二至十一節。

1、畫出少年的話,同桌一起讀讀,邊讀邊想,哪句話最使吳王恍然大悟?

2、交流,出示句子。指名讀,想想:吳王悟出了什麼?

板書:不能只顧眼前利益

3、齊讀這句令吳王恍然大悟的句子

4、吳王從沒設想後果的固執到恍然大悟,你覺得這個少年怎麼樣?

5、在讀讀2---11節,你覺得哪些地方反映出少年的機智?

6、師:如果說大臣的諫是直諫、力諫,那麼少年的諫就是智諫巧諫

齊讀2-----11節,體會少年的機智

你能讀讀吳王的話,讀出恍然大悟的口氣來嗎?

3、現在,你再來看看吳王又是個怎麼樣的'人呢?(知錯就改)

五、總結課文:

1、小結:

吳王看到楚國過力較弱,想要去攻打楚國,他沒想到其他諸侯國對他虎視眈眈,可算一個沒遠見的人;還聽不進大臣的勸說,可算是個固執的人。然而,一個侍奉他的少年卻讓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個少年是怎麼做的 呢?我們下一堂課繼續學習。

2、佈置作業:

(1) 朗讀課文,體會螳螂捕蟬的含義

(2) 抄寫詞語

(3) 理解不堪設想,乘虛而入,恍然大悟的意思,並練習用恍然大悟說一句話。

螳螂捕蟬 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4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3、能聯繫上下文說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並能利用這兩個詞語造句。

4、理解語言藉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5、從少年言行的巧妙,體會少年的機智、勇敢,以及他爲國家利益着想的品質。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語言文字,熟悉課文內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2、憑藉課文內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教學方法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是學生、教師、文本、編者之間對話的過程,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感受。”教學中,我結合本課特點,準備採取以讀代講的形式,通過朗讀、默讀、瀏覽、速讀等多種形式,再加上想象、課件、圖片的展示等手段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分角色讀,在讀中自讀自悟,加深理解文中的寓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逐步培養學生創造性閱讀和探究性閱讀的能力。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第10課《螳螂捕蟬》(師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

這篇課文是一則寓言。寓言就是通過一個淺顯易懂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又告訴我們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呢?相信聰明的同學們通過學習一定會明白的。

二、瞭解課文大意

1、通過預習,你知道課文主要講了怎樣的一件事?

2、同桌之間互相說說

3、引導學生直到能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三、精讀課文

師:一篇600多字的課文,同學們用一句話就把它的主要內容概括出來了,這叫把書讀薄。這一點,對於我們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非常重要。接下來,我們還要把書讀厚。既然課文主要寫的是少年,那我們就仔仔細細的讀一讀,課文是怎樣描寫他的,你認爲這個少年是個什麼樣的人,並說說理由。老師建議大家默讀,邊讀邊劃一劃,思考一下。(生默讀課文。)

5、師說明交流方法:先讀一讀你找到的句子,再說說少年是個什麼樣的人,然後說說理由。(生交流。)

6、學生全部交流完後,師:大臣們勸阻不了吳王,而這位少年卻勸阻成功了,少年的勸叫什麼勸?(生答)少年敢於勸阻,而且是巧勸,妙勸,智勸,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用四個字的詞回答。(生答)那麼比較而言,大臣們的勸是一種怎樣的勸?快速讀讀前面的內容,說一說。(生答)

7、指名學生回答應該怎樣讀這段對話。按照自己的體會自由讀一讀,然後分角色朗讀。(課件出示相應的段落)

8、指名學生回答這段對話中哪句是最關鍵的。蟬、螳螂、黃雀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關係,讀讀課文中對應的句子。(課件出示相應的句子)然後用簡短的話概括一下三者的關係,讓學生到黑板上把它們的關係表示出來。

9、引導學生找出螳螂捕蟬時的動作。然後齊讀這一部分,體會用詞的準確。

10、讓學生看板書,把板書內容替換一下,並說說替換後的關係,然後讀讀相應的課文內容。

11、吳王聽了少年的一番話有什麼反應?(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麼意思?(一下子明白了)吳王一下子明白什麼了?

12、學生談學習課文的收穫。(學生談完收穫後,出示成語的寓意。)

四、佈置作業(課件出示)

小練筆:幫吳王設計一份早朝稿

(友情提示:如果你是吳王,他第二天早朝時將如何面對那些力勸他的大臣們?怎樣才能既不失一言九鼎的大王身份,又能爲自己的“死命令”自圓其說?語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儘量用上文言文哦。)

板書設計:

蟬  ← 螳螂 ← 黃雀

楚國← 吳國  ←諸侯國

只顧眼前利益     身後隱伏禍患

教學背景

由於本班學生平時對古代歷史故事、成語故事、古代詩文等傳統文化較爲感興趣,因此教學前我便佈置學生根據老師的提示做好預習作業。學生在預習時遇到不明白或有疑問的地方可以做個記號,上課時勇敢、大膽地質疑。

教學課題《螳螂捕蟬》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不知身後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顧不得身後隱患是危險的。吳王聽後明白過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教學反思

《螳螂捕蟬》講述了一位少年用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即將被身後的黃雀啄食的故事,來勸誡吳王不要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後的危險。本文重在要求學生不僅要注意故事的情節,而且也要善於思考其中所含的道理。因爲課文內容並不複雜,對成語的理解通過預習就能解決。所以,在教學時,我並沒有在這個環節上下太多的功夫。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引導學生體會“少年是個怎樣的人”這個環節上。對於“少年的聰明”學生很容易體會到,但只是停留在表面文字上,課文的細節描寫卻體會不到。這就需要教師往深層引導。少年在“誰在勸阻就會有殺頭之禍”的情況下仍然勸說,“露水打溼了衣服和鞋子仍毫不在意”,爲了等待吳王“連轉了三個早晨”,“我在大鳥”……少年的一行一動和不露聲色的語言,無不告訴人們這是這位愛國的少年精心策劃的計謀,無不體現了少年的足智多謀、智勇雙全。學生也感受到了這是智勸、巧勸、妙勸,教師的引導加上學生先前的理解,少年的形象就躍然紙上。

在教學這篇課文之前,我果斷地將學習的主動權拋給學生。親切隨和的話語,使學生很快地進入學習的狀態。從題目入手既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同時還將以往“教師問,學生答”轉變爲“學生問,學生答”。我始終認爲,開啓學生知智慧的大門,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比告訴他們答案更有效。

當時覺得這份設計已近乎完美。但一堂課下來,總是留有些許遺憾。開頭揭示課題後,是由我給學生解答什麼是寓言的,如果這個環節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什麼是寓言會更好,在引導學生體會“少年是個怎樣的人”時,個別環節處理的不夠靈活,在出示《螳螂捕蟬》原文時如果讓學生讀一讀,再找出文中揭示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的語句,學生的印象會更深刻,對課文的理解會更加深入。看來,一節好課的標準是無止境的,努力永遠不能停止。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五

之二

作者:方明珠

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不知身後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顧不得身後隱患是危險的。吳王聽後明白過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課文的第二段是重點,而明白本課前後照應,首尾連貫的寫作特點及少年講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

教學目標 :

1、學會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2、能聯繫課文的語言環境和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憑藉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會寓言藉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後隱患的道理。

課前準備:

寫有詞語的黑板,光盤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理清課文脈絡。

一、導入

1、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寓言故事,板書:寓言故事

2、請大家回憶一下,什麼是語言故事?

(通過一個小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

3、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寓言故事?

濫竽充數掩耳盜鈴自相矛盾揠苗助長

4、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學習的寓言故事,題目是——螳螂捕蟬齊讀課題。

二、自學課文

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請大家帶着這個問題自學課文,要求:讀通課文,讀準字音。

三、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詞語,讀,正音

勸阻瞄準毫不介意螳螂捕蟬隱伏念頭不堪設想乘虛而入

侍奉固執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諸侯得獎

2、理解詞語意思

諸侯:古代帝王統轄下的列國君主的統稱。

毫不介意:一點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記在心裏。

不堪設想:事情的結果不能想象,指會向很壞、很危險的方向發展。

禍患:禍事;災難。

四、理清課文脈絡

1、再讀課文,按事情的起因、發展、結果給課文分段。

第一段(1):寫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固執得不聽勸阻。

第二段(2—11):寫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講述“螳螂捕蟬”,巧妙地勸說吳王。

第三段(12):寫吳王終於明白過來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五、學習課文第一段

1、指名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讀明白了什麼?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麼?

(2)大臣們的意見正確、考慮周到。

(3)吳王主觀、專橫。(說說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

3、指導讀

4、齊讀

六、作業

1、描紅

2、家作:抄詞、默詞、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朗讀課文,練習複述課文。

一、聽寫幾組詞語

1、師:這節課先請同學們聽寫幾組詞語,老師一組一組地念,同學們仔細聽,記住了再寫下來,邊寫邊想這幾組詞有什麼聯繫?

蟬悠閒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舉起前爪

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彈弓瞄準

正隱伏着禍患

2、出示詞語,自己批改,全對的打“A”,錯的在旁邊訂正,統計對錯。

二、講故事

1、師引入: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吳王準備攻打楚國,不聽大臣的勸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誰再來勸他,他就處死誰,這時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在花園裏給吳王講了這麼一件事,請同學們認真聽,用心記,是怎樣一件事。老師講完要請同學們來講。

2、師出示:圖(1),示範講故事

3、指一名同學講

師:故事講完了,誰記住了能講這個故事,可以看看我們剛纔默的幾組詞,其他同學仔細聽,等會兒請你們評一評這位同學講得怎麼樣?(學生評價後,再請另一位同學講)

4、小結,引出成語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板書)

雖然黃雀在螳螂和蟬的背後,但它也沒有想到自己背後還有一個少年。所以,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這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成語所寓示的一個道理。

三、學習課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給吳王講這麼一個故事,那麼他只是爲了講這個故事嗎?(不是的,爲了勸諫吳王)

2、從哪裏可以看出來呢?請你仔細地讀課文,想象當時他的神態、動作

(1)自由讀,

(2)指名讀,再評議

(3)同桌分角色讀,可加上動作

(4)推薦全班演一演(有什麼建議)

四、明理

1、少年給吳王講故事的目的達到了嗎?

2、從哪裏看出來的?(恍然大悟)

(1)出示詞語,指名讀

(2)說說詞語的意思

(3)吳王徹底明白了什麼?聯繫前文想一想。

五、總結

1、學到這裏,你對吳王有什麼瞭解呢?

(1)固執

(2)知錯就改

2、小結:是啊,我們看待任何一個人都應該一分爲二,正確地看待。

3、那你們覺得這位少年是一個怎樣的人?結合課文談談你的理解

(機智、聰明。他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故事勸吳王,讓固執的吳王聽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4、後來,人們把它演變成了一個成語,告誡人們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隱伏的禍患。讓我們再來讀一讀它,記住這個道理。

六、作業

1、複述課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書: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

恍然大悟

《螳螂捕蟬》教學案 篇六

看了《螳螂捕蟬》第一課時教學實錄,深深地感到教者的施教真所謂“潤物細無聲”。看似隨意輕鬆地與學生“閒聊”,實是精心地點撥,抓住教學的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教師爲學生的認識和發展進行啓發、引導、講解、示範、督促、評價等多種手段,使學生知道“應該學”和“怎麼學”,使學生從願意學、喜歡學到離開了教師也能學;教師因勢利導,給學生自讀、思考、質疑、認識、練習等獨立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活動成爲“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學過程成爲“立體結構”。

現就本課的教學從如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一、教師導,學生練

初讀課文,要求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教師充分尊重學生主體,但不是完全放任自流。而是讓學生自讀課文時,提出讀書要求:請同學們正確、輕聲地朗讀課文,並且強調要正確、輕聲。在學生自由朗讀後,由於課文比較長,教師引導學生挑選兩節重要內容讀讀,通過師生之間的討論,選擇9和11自然段作爲重點引導學生認真朗讀。

師生互動並不忽視教師的主導地位,相反教師應該更充分地發揮指導作用,在關鍵處點撥,爲學生練習掃除障礙。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初讀檢查方式改變以往的“教師提出要求學生對照要求評價”的模式,而是讓學生在讀之前,對自己提出要求,讓同學評一評,同時也讓讀的學生自評,而且再次提醒,引導學生在聽別人讀一遍的時候自己也要讀一遍,要記住別人在讀的時候也要跟着讀(默讀)。這樣充分調動了全體學生的參與情感,引起學生求學的樂趣和學習的熱情。

二、學生想,教師引

學生自己思考所能解決的問題,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解決。在本課教學中,教師採用了“教師引在前,講在後;學生想在前,聽在後”的方法,引導學生去讀去想,在充分研讀的基礎上交流。如在精讀課文時,教師先出示要求:精讀課文,劃出你認爲關鍵的詞語,聯繫課文語言環境推想一下它們在課文中的具體意思。,每個同學可以重點準備兩三個。且點撥提醒學生在讀課文時注意精讀課文就是逐詞逐句地讀,關鍵詞語在一篇課文中只有幾個,要找準。學生認真研讀課文後,再以有關句子爲例子展開討論交流。

三、學生議,教師導

“議”就是讓學生討論,這能促使學生積極思維,打開思路,同時老師也參加議論,及時瞭解情況,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對重點處、疑難處作重點講解。如本課教學中,學生提出疑惑:侍奉吳王的少年爲什麼可以在後花園隨意走動?圍繞這個疑問,學生展開熱烈的討論,大家各抒己見。教師也參加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對,當楚國也作好了準備,你再去攻打楚國,你就不會強大。”當然,也允許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甚至是與文本完全相反的觀點來進行討論,進一步引起學生的思考。

總之,教師以飽滿的熱情、旺盛的精力以及積極探索的態度,善於使用簡潔明快而富於啓發性的語言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求學的樂趣和探索的熱情,爲學生營造自由、寬鬆、溫馨、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出現了樂學的熱情,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並與同學分享。

螳螂捕蟬教案 篇七

一、導入: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螳螂捕蟬。你以前聽過這個成語嗎?(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說說你的理解。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與這個寓言故事有關。

二、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藉助課後生字詞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課文主要講了什麼故事?

(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不知身後的黃雀要將它啄食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是危險的。吳王聽後明白過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總結:少年以螳螂捕蟬勸吳王

3、少年講這個故事給吳王聽,是別有深意的——(想勸吳王放棄攻打楚國的計劃。)

大臣與少年都勸說吳王,比較一下。出示結果對比。

大臣們認爲,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連聲說:“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於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你有什麼問題想問嗎?爲何結果相差如此之大?

4、可是,縱觀全文,少年與吳王的對話中有沒有提到關於楚國的事呢?

只是說了個故事,隻字未提楚國之事,卻令固執的吳王改變了主意,這個故事太值得我們去研究了。

三、精讀課文。

1、默讀課文,找到少年所說的故事,再輕聲讀一讀。

2、這就是少年講的故事。(出示)指名讀。

3、學習故事。

A自讀課文,能理清裏面的關係嗎?作圖:露水蟬螳螂黃雀少年

B蟬、螳螂、黃雀有什麼共同之處?(一心看到眼前的利益,卻都不知道身後的禍患)

這幾種動物都十分警惕,爲什麼都沒發覺身後隱伏的禍患呢?

——“一心”,蟬:高高在上,悠閒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螳螂:供着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

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讀讀故事,你一定能揣測出它們當時的想法。

出示:望着眼前的(),蟬心想:

螳螂

黃雀

——是啊,我們不難體會到正因爲急於獲取眼前的利益,才使它們放鬆了警惕,忽略了即將到來的危險。誰能讀出它們的“一心”得利的心理。

——蟬身後隱伏的禍患是螳螂的捕食,螳螂身後隱伏的禍患是黃雀的捕食,而黃雀身後隱伏的禍患是少年手中彈弓的襲擊。

5、這個故事讓你明白了什麼道理?引讀——其實我們應該想到一句老子的話:福兮,禍之所伏。

這個故事讓吳王明白了什麼?引讀——攻打楚國是眼前的利益,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是身後隱伏的禍患。千萬不能因爲貪圖眼前的利益,而忽略身後的禍患,板書:(別因)眼前的利益(忽視)身後的禍患

否則後果不堪設想。理解不堪設想。堪,可以,能夠。不能夠想像。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各霸一方,彼此之間虎視眈眈。倘若被諸侯國乘虛而入,我們不妨想像一下會有怎樣的後果?(國家被滅,人民被奴役……)

6、然而大臣們的反對、苦勸得到的是——出示——引讀,少年的故事令吳王恍然大悟,—

—引讀。

爲什麼同一個出發點,卻得到完全不同的結果呢?請再讀讀課文,課文中的一些細節會幫你找到答案。

——大臣是直勸,少年是巧勸。

巧,體現在哪裏呢?再瀏覽課文,你一定有話對少年說:少年,你的()讓我敬佩。

A智慧——不正面講對錯,用自然界裏的故事,揭示道理,用故事啓發吳王。

B勇氣——冒死勸誡,勇氣可嘉。聯繫到第二小節。

C講話很有藝術,很有技巧。

語言看似尋常,卻是精心設計,一步步地讓吳王明白事理。練習對話朗讀。語氣應怎樣?

D耐心——爲了說服成功,耐心等待機會。(在王宮花園裏轉來轉去。露水沾溼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如果吳王仍然沒有發現他,他會怎麼辦?(繼續等,或想別的辦法)

好一個令人敬佩的少年,用智慧、憑勇氣,借螳螂捕蟬的故事巧勸吳王!

四、總結全文:

1、這篇課文是一則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就是藉故事來說明事理,我們會在生活中找到與之相似的例子,從而深受教育啓發。課後,請大家去搜集一下,生活中你有沒有發現存在着“螳螂捕蟬”的現象呢?

《螳螂捕蟬》教學案 篇八

教學目標:

1、展開想象,創造性地複述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在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時,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要瞻前顧後,通盤謀劃。

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文章所蘊涵的道理,展開想象創造性地進行復述。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授

1、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品讀螳螂捕蟬這則很有趣味的寓言故事。

2、我們已經初步學習了這篇課文,學習了生字新詞,老師想考考你們是否會寫了。

3、先請同學們聽寫五組詞語。老師一組一組地念,每組三個詞,同學們要認真聽、用心記,想想每組三個詞之間有什麼聯繫。

老師依次念四組詞,每組只念一遍:

(1)蟬悠閒自由自在

(2)螳螂拱着身子舉起前爪

(3)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

(4)侍奉吳王的少年拿着彈弓瞄準

(5)不堪設想隱伏着禍患恍然大悟

4、現在請同學們對照屏幕上出示的詞語,自己批閱。(學生對照出示的詞語,進行自我批改。)全對的學生舉手。有味地齊讀五組詞語。

二、師講故事、學生複述

1、師:春秋時期,吳王不聽衆大臣的勸阻,執意攻打楚國。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靈機一動,對吳王講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吳王一聽便打消了伐楚的念頭。這是怎樣一件事呢?現在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待會兒請你來講這個故事。

2、師:同學們讀得很專心,相信大家把故事內容都記住了。不過,爲了讓大家講得更好,老師還是請同學們根據這幅圖,自己來練講一遍,儘可能地用上剛纔聽寫的幾組詞語。(學生大聲地練講故事。)

3、現在誰願意來講這個故事?

4、指名講述、師邊聽邊評。

5、故事聽完了。誰來評評這位同學講得怎麼樣?

6、這個故事就叫——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三、設疑披文、揭示寓意

1、少年侍衛爲何要給吳王講這個故事?(爲什麼要勸阻吳王攻打楚國?)

2、那個少年爲什麼不直接勸吳王,而要用講故事的方式?

3、從什麼地方看出來的?(“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4、誰來做一做楚王讀好這一句話。(指名讀,評價。)

5、大臣們指出攻楚的利弊,得到的結果是什麼?(勃然大怒)少年說了“螳螂捕蟬”的故事,得到的結果是什麼?(恍然大悟)吳王悟到了什麼呢?

從這個對比中,你認爲少年是個怎樣的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聽了大臣們的議論,想去勸說吳王。可是吳王已下了死命令,怎麼辦呢?”我覺得少年是一個非常勇敢的人。

“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隻彈弓,在王宮花園裏轉來轉去。露水沾溼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少年是一個愛國的人。

“吳王問:‘你打着鳥了嗎?’少年說:‘我沒有打着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吳王來了興趣,問:‘什麼事啊?’”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少年確實是足智多謀。)

6、你認爲吳王是個怎樣的人呢?(專制蠻橫、知錯就改)

三、合作表演、深化體驗

1、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我們可以看出這少年有勇有謀,充滿智慧。現在老師想請同學們把這個智慧少年演出來,有興趣嗎?(生議論紛紛,躍躍欲試。)

2、那好,先請同學們兩人一組,可以同座合作,也可以下位找自己最要好的同學合作,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吳王,練臺詞。(讀)(課文中人物的對話)在練臺詞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下人物的表情、語言和動作。(學生自由演練。)

3、指名兩位同學上臺準備表演,請下面的學生做導演進一步幫助他們演好人物的動作、神情、語氣等。

現在讓這兩位同學到一邊去練一練。我們還得準備準備。演戲要有個旁白,也就是畫外音,把那些在舞臺上沒法佈置出來、演出來的景呀、物呀作一個旁白,來一點說明。吳王花園早晨的情景怎麼樣呢?文中沒寫,現在就請各位導演即興寫一段話,誰寫得快、寫得好,就用誰的。

四、作業

1、繼續寫好劇本,練習表演。

2、推薦寓言書讀一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國古代寓言》。

教學反思: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並下令不準別人來勸阻,這時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我在教《螳螂捕蟬》並沒有“循規蹈矩”逐段教學,而是根據教材本身特點,大膽地重組教學內容,分爲以下幾個教學環節:(1)默寫五組詞語,然後讓學生講講《螳螂捕蟬》的故事,最好能用上默寫的幾組詞語;(2)完整地讀課文,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討論一個問題:那個少年爲什麼對吳王講這個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勸,並體會人物形象;(3)課文表演,先不加指導讓學生自己表演,再讓學生評價,發現存在的問題後再讓每個人根據當時情境寫臺詞。這堂課我感覺(1)容量很大,學生的閱讀準備還不夠充分,所以時間有點倉促。(2)本文的寓意的揭示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感覺印象還不夠深刻。我應該以這個爲“線索”,多次反覆,循序漸進,讓中心更加顯得明確。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九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能聯繫實踐和語言環境理解運用新詞的意思。

2、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並擬定小標題。

3、把握文中人物性格,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成語引入,激發興趣。

1、作爲六年級的學生,大家都知道,我們中華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而成語故事就是其中璀璨的一顆明珠。比如“攻無不克 戰無不勝”“精誠所至 金石爲開”,這樣的成語你能接一接嗎?

2、你也能說嗎? 根據學生所說板書課題:螳螂捕蟬。理解“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意思。

一、解析課題,質疑激趣

1、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0課———————螳螂捕蟬。

出示課題《螳螂捕蟬》的圖片和文字圖。(字理析字詞:螳螂、捕、蟬)

2、請大家讀一讀課題。(生讀課題)看到這個課題,你認爲課文會寫些什麼呢?

生自由談。

3、師:這個故事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一篇寓言故事,蘊含着一個深刻的道理。就讓我們走進課文,看看它到底寫了什麼。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悟

1、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要求:

(1)把生字讀準,把句子讀通順。

(2)劃出不會讀的字和不理解的詞。

(3)遇到較難讀、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

2、檢查朗讀情況。

(1)出示課文中的部分詞語,指名認讀後齊讀。

(2)文章中還有什麼字不會讀的嗎?

(3)讀了這些詞語,你覺得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能用上其中的詞語來說說嗎?

3、這個故事是怎麼發生的?經過呢?結果怎麼樣?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分別用四字小標題來概括出來。(板書:起因經過 結果)

根據學生回答來板書:(固執攻楚 巧妙勸說 打消念頭)

誰能用自己的話具體來說說這件事講了什麼?

三、品讀課文,深入理解

(一)品“不堪設想”,明後果危險

1.同學們,現在讓我們再來看看“不堪設想”這個詞語。誰能讀一讀呢?讀到這個詞語,你會想到什麼呢?

2.是什麼不堪設想呢?課文裏有一句話告訴了我們,找找看,是哪句呢?讀句子: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1)這句話中有一個生字是——“侯”。看到這個“侯”字,你想到了哪個字? (字理析字:候、侯)

生自由談。用什麼方法來區分這兩個字? 我們先來看看它們的古文字是怎麼寫的。

3.在中國古代,進入春秋時期以後,基本爲混戰時期,諸侯國實力不均,春秋五霸就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讓我們穿越時空,看看當時的形式。

4.其他的諸侯國乘虛而入的後果怎麼樣?

(事情的後果很危險,很難想象。)

所以“不堪設想”的意思就是不能想象、很難想象最後的結果會怎麼樣。

5.想到不堪設想的後果,該有多少人去反對啊!可是吳王還是——固執攻楚。

(二)品“恍然大悟”,識少年機智

1.過渡:後來仗打起來了嗎?(沒有)

什麼原因呢?(因爲吳王聽了少年的話後恍然大悟。)從學生的回答中引出(恍然大悟)。

它是什麼意思?聰明的你們可能知道了。如果我們瞭解了他們的字理,相信你們印象更深。

2.文中誰恍然大悟了呢?(吳王)是誰有這麼大的本事讓他恍然大悟啊?(少年)

3.這少年就這麼輕鬆地一勸說,就能夠讓吳王打消念頭,你覺得他是個怎麼樣的人啊?能夠用什麼詞語來誇誇他嗎?(板書:機智勇敢)

從哪裏看出來的呢?文中哪些語句告訴了我們呢?生交流。

生甲:“少年連露水打溼他的衣裳和鞋子,也不在意。還一連轉了三個早晨。”(師相機提問:少年爲什麼在那轉來轉去?還連續轉三個早晨?)

師:從這裏可以感覺少年勸說吳王的決心很大,是個顧大局的人。連續轉三個早晨就是爲了引起吳王對他的關注。他只是一個侍奉吳王的下人,這樣吳王才能注意到他啊!這個辦法想得真好、真聰明 !

生乙:他說:“我沒有打着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說“一件挺有意思的事。”這樣,就把吳王給吸引過來了。因爲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聽,吳王當然不會例外的。

師:少年故意賣個關子,把吳王的好奇心給調起來。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確實高明!)

生丙:“吳王問:‘你打着鳥了嗎?’少年說:‘我沒有打着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吳王來了興趣,問:‘什麼事啊?’”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少年確實是足智多謀。他表面上說是打鳥,好像很悠閒的樣子,我覺得這是他故意不讓吳王發現他勸說的用意,因爲前面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不允許別人來勸他。

師:不動聲色、曉之以理

生丁:說故事巧。

師:故事從頭到尾都沒講到攻打楚國有危險,但是卻讓吳王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真是妙,智慧啊!

師:還你發現了什麼?你找到了什麼?還有什麼不同的意見?

生戊:少年善於觀察。有耐心。不是直接勸說吳王……

是少年的——巧妙勸說讓吳王恍然大悟的啊!

(三)品“死命令”,解吳王固執

1.過渡:這到底是個怎樣的吳王呢?我們可以從兩句話中去了解他。這兩句話都有一個“死”字,快速瀏覽課文找到它們。

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可是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怎麼辦呢?

2.這兩個“死”的意思一樣嗎?怎麼不一樣?我們先來看看“死”的古文字是怎麼樣的就明白了。(字理析字:死)

生自由答這兩句話中“死”的意思。

(1)失去生命;

(2) 不可更改。

3.由此可見吳王真的很固執!(板書:固執)還可以用什麼詞語來形容他?(專橫 暴君 頑固 暴躁……)

我們來練讀這兩句,讀出這樣的感受。 指名讀。指導:在表現吳王的專橫時,要注意哪個字呢?(處死 死命令)

4、誰敢勸諫誰就——死!這個時候,一個少年卻巧妙勸說了吳王,更突出了他的——(勇敢愛國)(板書:勇敢)這就是大智慧、大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