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精選多篇)

目錄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精選多篇)
第一篇:螳螂捕蟬教學設計第二篇:螳螂捕蟬教學設計及反思第三篇:教學案例螳螂捕蟬第四篇:教學論文:《螳螂捕蟬》教學談第五篇:螳螂捕蟬讀後感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螳螂捕蟬》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展開想象,創造性地複述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在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時,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要考慮周全,通盤謀劃。 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故事的寓意,展開想象創造性地進行復述。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導入新課:

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第10課《螳螂捕蟬》這則很有趣味的寓言故事。(板書課題)

二、自讀課文,找出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具體講“螳螂捕蟬”這個故事,用△做上標記(9、11自然段);再找出相關句子,用“

三、指名彙報(師相機出示):

◆花園裏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蟬高高在上,悠閒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在它的身後。

◆那螳螂拱着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隻黃雀在它的身後。

◆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着彈弓在

瞄準它呢。

四、精讀理解:

1(課件出示)指名讀三句話,注意變成紅色的詞語,說說從這些詞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⑴ “高高在上、悠閒、自由自在”

⑵ “拱着、舉起”

⑶“伸長”

2、把這三句話合成一段話,齊讀。

3、(出示插圖),結合課文,把螳螂、蟬、黃雀這三者的關係用“→”表示出來。)(學生在練習本上畫,師巡視,選擇有代表性的板演)

啄捕

a黃雀——→ 螳螂——→蟬

捕啄

b蟬←——螳螂←——黃雀

4、同桌交流,集體訂正。

5、引導:⑴大家的示意圖,侍奉吳王的少年只用一句話就概括出來了,是哪句話?

(出示、齊讀):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⑵思考:少年這句話是對誰說的?(吳王)爲什麼要對吳王說這番話?(勸吳王不要攻打楚國)還有誰也勸說吳王?結果呢?(大臣們也勸說吳王不要攻打楚國,可是吳王固執地

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⑶“固執”怎樣理解?,“處死”的“死”呢?(失去生命)

5、總結:是啊,誰也不願失去生命,所以大臣門再也不敢直接勸阻吳王了。(板書:直勸)

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理解“死”:不可更改的),怎樣才能使無王吳王改變注意呢?侍奉吳王無恙的少年想出了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巧妙地勸說吳王誣枉。(板書:巧勸)

那麼,吳王聽出少年的弦外之音呢嗎?從哪裏看出來的?

6、齊讀最後一段。(課件出示)指生補白: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忽然想起了大臣們的建議:,於是恍然大悟,連聲說:“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於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7、齊讀這段話,分析大臣門的意見,把楚國、吳國、其他的諸侯國這三者的關係用“→”表示出來(指生板演):

攻打攻打

其他的諸侯國 ——→ 吳國 ——→楚國

8、(出示少年的話以及大臣的意見),兩相對比,你發現了什麼?

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大臣們認爲,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

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9、結合板書,師點撥:如果吳國攻打楚國,吳國就相當於故事中的,楚國就相當於,其請他諸侯國就相當於。可見,大臣們的意見時正確的,所以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五、領悟寓意:

在以前的學習中,我們已經知道每個寓言故事都會告訴我們一個發人深省的道理。那麼這個寓言故事也不例外,同學們,它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

(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不顧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是很危險的。)

六、分角色讀課文。

七、口語交際:你覺得這是個怎樣的少年?吳王又是個怎樣的人呢?

少年:聰慧膽識過人

吳王:固執知錯能改

八、創造性地複述課文。

九、推薦讀書:

1.《伊索寓言》

2.《克雷洛夫寓言》

3.《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十、作業:抓住這則故事的寓意,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

寫一篇讀後感。

板書設計:

10.螳螂捕蟬

啄捕

黃雀——→螳螂 ——→蟬

攻打攻打

其他的諸侯國 ——→ 吳國 ——→ 楚國

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卻不顧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

是很危險的。

第二篇:螳螂捕蟬教學設計及反思

《螳螂捕蟬》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展開想象,創造性地複述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在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時,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要考慮周全,通盤謀劃。

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故事的寓意,展開想象創造性地進行復述。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第10課《螳螂捕蟬》。(板書課題)

二、自讀課文,找出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具體講“螳螂捕蟬”這個故事,用△做上標記(9、11自然段);再找出相關句子,用“

三、指名彙報:

◆花園裏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蟬高高在上,悠閒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卻不知道有隻螳螂在它的身後。

◆那螳螂拱着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隻黃雀在它的身後。 ◆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着彈弓在瞄準它呢。

四、精讀理解:

1、(小黑板出示)指名讀三句話。

師引讀:花園裏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生讀(蟬)

(1只螳螂在它的身後。

①從第一句中找出描寫蟬神態的詞語:“高高在上、悠閒、自由自在”, ②從這些詞體會到了蟬怎樣的心情?

③是啊!蟬此時沉浸在美味之中,心裏會怎樣想?

④齊讀。

(2只黃雀在它的身後。

①從這句話中找出描寫螳螂的動詞:“拱着、舉起”,螳螂心裏怎樣想?

這個句子中有兩個動詞是什麼句?什麼是連動句,有兩個動詞以上陳述一個主語,是連動句,哪位同學來說個連動句。

②齊讀第二句。

(3)那黃雀呢?瞄準它呢(推薦打開範文網)。

①從這句話中找出描寫黃雀的動詞:“伸長”,黃雀心裏怎樣想?②齊讀這句話

2、把這三句話合成一段話,齊讀。

3、這個故事中 ,涉及到了哪幾個具體對象。(板書:螳螂、蟬、黃雀)它們眼前的利益是什麼 ?身後隱伏的禍患是什麼?

喝捕啄打露水←—— 蟬←——螳螂←——黃雀 ←—— 少年

4、引導:

⑴大家的示意圖,侍奉吳王的少年只用一句話就概括出來了,是哪句話?

(指名讀)

(出示、齊讀):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利益:好處,益處 。隱伏:隱藏,潛伏。

禍患:禍事,災難。

其實少年 講的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 寓言故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2)思考:①少年這句話是對誰說的?(吳王)②爲什麼要對吳王說這番話?(勸吳王不要攻打楚國)③還有誰也勸說吳王?(大臣們也勸說吳王不要攻打楚國)④結果呢?(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3)“固執”怎樣理解?(頑固,堅持己見)

“處死”的“死”呢?(失去生命,喪失生命,沒命了,殺死了)

5、總結:是啊,誰也不願失去生命,所以大臣門再也不敢直接勸阻吳王了。(板書:直勸)

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理解“死”:不可更改的),怎樣才能使無王吳王改變注意呢?侍奉吳王無恙的少年想出了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巧妙地勸說吳王誣枉。(板書:巧勸)

那麼,吳王聽明白少年講的螳螂捕蟬這個故事從哪裏看出來的?

6、齊讀最後一段。(小黑板出示)指生補白: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忽然想起了大臣們的建議: 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於是恍然大悟,連聲說:“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於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7、齊讀這段話,分析大臣門的意見,把楚國、吳國、其他的諸侯國這三者的關係用“→”表示出來(指生板演):

攻打攻打

楚國←——吳國 ←—— 其他的諸侯國

①乘虛而入:趁着空虛進入。文中指的是 其他諸侯國車趁着吳國攻打楚國兵力不足,而去偷襲吳國。

②不堪設想;事情到了無法想象的地步,指向很壞,很危險的地步發展。吳國一旦攻打楚國將會有怎樣的後果 ?

③於是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④你從哪個詞語看出吳王明白了不攻打楚國了。(恍然大悟)是什麼意思呢? ⑤吳王明白了什麼?

是啊!吳王明白了,知錯就改,是個好大王啊!

8、(出示少年的話以及大臣的意見),兩相對比,你發現了什麼?

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大臣們認爲,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

9、結合板書,師點撥:如果吳國攻打楚國,吳國就相當於故事中的,楚國就相當於,其請他諸侯國就相當於。可見,大臣們的意見時正確的,所以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五、領悟寓意:

在以前的學習中,我們已經知道每個寓言故事都會告訴我們一個發人深省的道理。那麼這個寓言故事也不例外,同學們,它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

(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不顧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是很危險的。)

六、口語交際:你覺得這是個怎樣的少年?吳王又是個怎樣的人呢?

少年:聰慧膽識過人

吳王:固執知錯能改

七、學了這篇課文說說同學們的收穫。

八、作業:抓住這則故事的寓意,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寫一篇讀後感。

板書設計:10、螳螂捕蟬

喝捕啄打

露水←—— 蟬←——螳螂←——黃雀 ←—— 少年

攻打攻打

楚國←——吳國 ←—— 其他的諸侯國

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不顧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

是很危險的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並不準別人來勸阻。千鈞一髮之際,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警戒人們。

教學時,我從《螳螂捕蟬》的故事入手,引導學生思考:在這個故事中涉及到哪幾個具體對象?它們眼前的利益是什麼?隱伏的禍患是什麼?蟬、螳螂、黃雀、少年這四者,大部分學生能通過閱讀課文理解他們的利害關係。抓少年和大臣們不同的勸阻方式來理解。讓學生明確吳國、楚國,其他諸侯國之間的利害關係。有利於讓學生理解吳王攻打楚國背後的禍患。從而深入感受課文內容。少年講的故事巧妙,發人深思。引導學生明白這個故事所蘊涵的道理。這樣對文章的內容進行了重新組合,並沒有按照文章原有的寫作順序進行教學,我覺得這樣更容易吸引學生,更容易給學生以明晰的知識框架。

在教學結尾,讓學生談談這節課的收穫。經過課堂實踐,我發現學生對“只顧眼前的利益,不顧身後的禍患”這句話有許多自己的理解,所以我讓學生聯繫自己平時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舉一些這樣的事例。問題一出來,同學們爭先恐後發言。學生例舉了很多與生活相關的例子:“看見地上放着一個錢包,你偷偷地撿了,沒有想到卻中了騙子的計。只想到了眼前利益,而沒有想到身後的禍

患。”“我不會做的題目就去看同學的,到考試時就抓瞎了。抄作業是眼前利益,考試成績差,就是禍患。”“釣魚時,魚兒只顧吃魚餌,卻沒想到中間有個鉤子。”聽着孩子們的發言我知道他們是真正懂得了做事要三思而後行的道理。既考察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的言語表達能力。變學生的被動爲主動,讓學生主動探究課文,體會前利後患的具體所指,在視覺、認知等方面產生較深的體驗。

第三篇:教學案例螳螂捕蟬

教學案例

回想《螳螂捕蟬》第一課時的教學,我深深地感到教是的施教真所謂“潤物細無聲”。看似隨意輕鬆地與學生“閒聊”,實是精心地點撥,抓住教學的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教師爲學生的認識和發展進行啓發、引導、講解、示範、督促、評價等多種手段,使學生知道“應該學”和“怎麼學”,使學生從願意學、喜歡學到離開了教師也能學;教師因勢利導,給學生自讀、思考、質疑、認識、練習等獨立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活動成爲“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學過程成爲“立體結構”。

現就本課的教學從如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初讀課文,要求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教師充分尊重學生主體,但不是完全放任自流。而是讓學生自讀課文時,提出讀書要求:請同學們正確、輕聲地朗讀課文,並且強調要正確、輕聲。在學生自由朗讀後,由於課文比較長,教師引導學生挑選兩節重要內容讀讀,通過師生之間的討論,選擇9和11自然段作爲重點引導學生認真朗讀。

師生互動並不忽視教師的主導地位,相反教師應該更充分地發揮指導作用,在關鍵處點撥,爲學生練習掃除障礙。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初讀檢查方式改變以往的“教師提出要求學生對照要求評價”的模式,而是讓學生在讀之前,對自己提出要求,讓同學評一評,同時也讓讀的學生自評,而且再次提醒,引導學生在聽別人讀一遍的時候自己也要讀一遍,要記住別人在讀的時候也要跟着讀(默讀)。這樣充分調動了全體學生的參與情感,引起學生求學的樂趣和學習的熱情。

學生自己思考所能解決的問題,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解決。在本課教學中,教師採用了“教師引在前,講在後;學生想在前,聽在後”的方法,引導學生去讀去想,在充分研讀的基礎上交流。如在精讀課文時,教師先出示要求:精讀課文,劃出你認爲關鍵的詞語,聯繫課文語言環境推想一下它們在課文中的具體意思。,每個同學可以重點準備兩三個。且點撥提醒學生在讀課文時注意精讀課文就是逐詞逐句地讀,關鍵詞語在一篇課文中只有幾個,要找準。學生認真研讀課文後,再以有關句子爲例子展開討論交流。

“議”就是讓學生討論,這能促使學生積極思維,打開思路,同時老師也參加議論,及時瞭解情況,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對重點處、疑難處作重點講解。如本課教學中,學生提出疑惑:侍奉吳王的少年爲什麼可以在後花園隨意走動?圍繞這個疑問,學生展開熱烈的討論,大家各抒己見。教師也參加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對,當楚國也作好了準備,你再去攻打楚國,你就不會強大。”當然,也允許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甚至是與文本完全相反的觀點來進行討論,進一步引起學生的思考。

總之,教師以飽滿的熱情、旺盛的精力以及積極探索的態度,善於使用簡潔明快而富於啓發性的語言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求學的樂趣和探索的熱情,爲學生營造自由、寬鬆、溫馨、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出現了樂學的熱情,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並與同學分享。

第四篇:教學論文:《螳螂捕蟬》教學談

作者:江蘇徐州銅山大彭實驗國小 劉莉

語文教學,要以學生實踐爲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筆者以爲,落實這一點的關鍵是對教材

的重組。教材上的每一篇課文,都應該根據學生情況,或大膽取捨,或切換段落,或從課外補充……在課文基礎上設計簡明流暢的教學流程,使學生能主動、充分、自由而有創意地學習。而不是一概從頭到尾,每篇課文都細細給學生“梳理一回”。《螳螂捕蟬》一文寫了一位少年利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阻吳王伐楚的事,警示人們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顧身後隱患。教學時,筆者抓住少年勸阻之“妙”點,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從而深入感受課文內容。

一、設置對比,引起疑趣,發現其“妙”

教學本課時,筆者抓住課文的“因”與“果”,請同學們讀讀課文,看看吳王想攻打楚國,開始態度如何?最後怎樣了?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少年講得太有道理了,吳王打消了攻楚的念頭。哎!大臣講得是不是也有道理呢,咱們來看看。學生自由讀:大臣認爲,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這時老師及時引出疑問:同樣是勸,大臣的勸阻遭到了吳王堅決的反對,而少年的勸卻使吳王打消了念頭。接着再鼓勵學生:那就讓我們來看看,這是位什麼樣的少年,他勸得究竟“妙”在何處?對問題進行比較分析更容易看到事物的本質,這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法,這裏,通過對比,讓學生髮現疑點以引起注意,從而激發了學生探究事物的興趣。

二、自主探索,轉換角色,品味語言,悟寓意,感受其“妙”

在激起學生探究少年勸阻“妙在何處”時,再讓學生讀課文,感到少年講的故事很妙。教師啓發學生通過去表演把故事表現出來,並提出要求:要想演好,先得讀好,同學之間可互相請教。學生轉換促讀,以讀促理解,互相幫忙,創設了一個自主學習、相互協作的氛圍。在反饋時教師對聽的同學提出了要求:現在你們都是吳王了,看你們能不能從少年的故事中聽出點什麼。聽過後,教師可隨機採訪“吳王”們。這時道理自然地從“吳王”的嘴裏談了出來。學生通過角色轉換,感悟寓意,感受少年勸言之“妙”。這時,老師再進一步引導:那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少年勸吳王之妙?學生再讀課文,發現少年爲了引起吳王的注意,在花園裏轉悠了好幾天把衣服和鞋子都弄溼了也亳不介意,見到吳王,又說要給吳王講“一件挺在意思的事”。這些做法爲給吳王講這個故事掃除了障礙,真可謂用心良苦。這不就是他的心機巧妙之所在嗎?

閱讀教學以讀爲本,通過朗讀內化“理解”,通過朗讀表現“感受”。讓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既進一步揣摩了文中中心人物的心理,又培養了學生互相配合的合作精神。學生通過內化吸收,進行行動的講述,把少年勸的妙處表現出來,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這也是一種“運動”。

三、創造性複述課文,積累、內化、運用,表現其“妙”

本篇寓言故事,語言簡練角色少。而故事總是從反面給讀者以教訓,所以給學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餘地。因此可以增加情節,把文中的敘述部分,人物的心理活動都轉化爲有聲的語言,有形的動作、神態,進行創造性複述,以豐富寓言內容,使寓意更加顯露,從而積累、內化、運用語言。而且採用師生競賽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表演中,學生加入了自己的一些理解,比如,蟬自言自語,哼着小曲;螳螂、黃雀說的“你這個笨東西,瞧你美得那樣,還不知道一會就要成爲我的美餐了呢”等洋洋自得的話;還有少年的“你們都是愚蠢的傢伙,只想吃前面的食物,都不知道你們的後面還有個我呢”的心理。表現者撇着嘴,眯着眼,點着頭,一副蔑視又幸災樂禍的樣子。這些語言,動作,神情無不滲透了學生對故事的創造性理解,補充了文字表現的空白。

四、拓展激發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從情感上做鋪墊。

螳螂捕蟬》是中國古代寓言故事,有古文原著。在學生理解了寓言的內容、寓意和關鍵詞語後,讓學生再讀古文原著,既親切又有趣,也容易接受。學生稍經努力即可學會,加上寓言本身的趣味性有效的激發了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爲今後到中學接觸古文,從認識到興趣方面,從情感上做了鋪墊。

附:《螳螂捕蟬》(第二教時)

一、激情導入,設置對比,引起疑趣,發現其“妙”

1、師:激情導入

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讀書,我們知道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可是吳王卻非常固執,誰來談一談吳王的話,“誰敢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2、但如此固執的吳王,聽了“少年”的一番話卻說“你講得太有道理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是位什麼樣的少年,同學

們接下來咱們就和他進行一次心靈溝通。

二、自主探索,轉換角色,品味語言,悟寓意,感受其“妙”

1、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邊讀邊思,哪裏對你有啓發,也可以簡單地寫在書上,感受少年勸說之“妙”。

2、生自由讀、悟,師巡迴反饋信息。

3、生反饋

重點:9節——11節

指導過程:請同學們看屏幕

①、

第9節——11節對於蟬、螳螂、黃雀的動作、神態描寫得非常形象,請同學們再讀一讀,相信你會有更深的感受。

②、生讀,思考後討論交流。

③、反饋

a、蟬:高高在上,悠閒、自由自在;蟬的心情如何,練讀體現蟬的心情。

b、螳螂呢?“橫”、“舉”;螳螂心裏怎樣想,讀一讀。

c、黃確呢,“伸長”;黃雀心裏怎樣想。

④、同學們要使固執的吳王恍然大悟呢?就看你們怎樣讀這個故事了,練讀。

⑤、指名讀,敘述的部分,少年、吳王(問:這少年如果王宮花園裏有人彈奏樂曲,會不會更有利於你勸說?好!那就彈奏樂曲。)

評價:吳王你恍然大悟了嗎?你悟到了什麼?

4、分角色朗讀課文,加深感悟,培養語感

①、通過剛纔的讀書,少年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課的人物對話描寫得非常生動,咱們來個全文分角色朗讀課文,好不好,先練習一下。

②、指名分角色朗讀課文(配樂)

其餘的各位可以跟着默讀你所喜歡的角色的語言。

③、同學們,如果我們去掉敘述部分,只讀人物的對話,可能會使故事更吸引人,咱們試一試。

④、指名讀

三、創造性複述課文,積累、內化、運用,表現其“妙”

1、同學們這樣一讀使劉老師有所啓發,我想如果我們要把文中的敘述部分,人物的心理活動都轉化爲有聲的語言,有形的動作、神態,那故事講出來豈不是更精彩。

2、要想把故事講好,需要大家精誠合作,有信心嗎?有信心就成功了一半,同學們的自信也激發了劉老師的豪情,劉老師想和大家進行講故事比賽,待會咱們都不看書,看誰講得好。現在開始自由組合練習。

3、生練習。

4、展示。

四、拓展激發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從情感上做鋪墊。

1、同學們,請看屏幕,讀一讀,看你讀得懂嗎?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2、生讀,並根據所學課文說一說這篇文言文的意思。

3、指名說一說,談談讀文言文的感受。

師:這是《螳螂捕蟬》古文原著中內容,其實咱們學過的《狐假虎威》、《自相矛盾》、《掩耳盜鈴》等寓言故事都有相應的古文原著。吟誦這些古文確實能讓我們感受到中國文學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咱們也借古人的一句話共勉。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第五篇:螳螂捕蟬讀後感

《螳螂捕蟬》讀後感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最近,我閱讀了《螳螂捕蟬》一文,讀後,我受益匪淺。

這篇文章主要講吳王下定決心攻打楚國,誰來阻擋它,他就把那個人處死。後來有一位聰明的侍衛官借用了《螳螂捕蟬》這一個故事來勸免吳王,吳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文章中的那位侍衛官真聰明,他匠心獨運,適當地借用了《螳螂捕蟬》這個故事來勸免吳王。他這樣說非常巧妙,用了一種“借物暗喻”的手法,生動準確地用《螳螂捕蟬》這個故事中的蟬、螳螂、黃雀來比喻吳王。這樣一來,他既避免了與吳王正面發生衝突,又不引來殺身之禍,還有更重要的是他這樣說起了勸免的作用。

讀了這篇文章,我從螳螂、蟬、黃雀的身上學到了一個不要只想到要取得眼前的利益,而沒考慮到隱藏在身後的危險的道理。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也像“螳螂捕蟬”那樣。現代社會中有的人爲了生活好,能掙到大錢,就千方百計地想出了許許多多對人們有害的主意。有的在街上行騙,有的亂捉亂捕野生動物,有的甚至不顧一切地亂砍亂伐樹木``````它們就只顧着眼前的利益,而不考慮到隱藏在身後的種種危險,亂捕亂捉,亂砍亂伐``````最後,社會變得混亂,壞人無處不在,環境也大大受到了破壞,到時候的人類,也只能生存在一個社會混亂,環境污染的黑暗世界裏,再也看不到?光明?了。有的人挨不住了,也都紛紛向生命舉上了一面面?白旗?。還有,有一些人平時很喜歡飲酒,他們自認爲這是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自滅?。它們就只顧着眼前的好處,不聽別人的勸告,最終只好後悔了。因爲酒是一種害人的?殺手?,人飲多了,胃就會遭到嚴重的傷害,人體也會變得衰弱很多。它們這樣飲,不但浪費了金錢,而且日久生長,最終自己受不住了,也會自己毀滅自己。

讀了《螳螂捕蟬》一文,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但要顧眼前的利益,而且還要考慮到隱藏在身後的種種危險這個道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這樣,只有懂得這個道理,我們才能在生活中活得快樂,活出自我!

歡迎閱讀其他精彩內容:

螳螂捕蟬

《螳螂捕蟬》課本劇

《螳螂捕蟬》聽後感

課堂教案:螳螂捕蟬

作文 讀《螳螂捕蟬》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