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飲酒其五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飲酒其五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飲酒》(其五)教案 篇一

一、學習目標。

1.學習課文,培養鑑賞古詩的能力。

2.研讀品味,體悟詩的表現手法。

3.反覆閱讀,領會作者意志和情趣。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

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是(東晉)時期著名的詩人。

性格:“閒靜少言,不慕榮利”。

愛好:“好讀書”;“嗜酒”;“著文章”。

喜愛的花卉:“晉陶淵明獨愛菊”(宋·周敦頤)

理想追求:世外桃源

因不滿官場黑暗,又不肯迎合權勢,棄官歸田。開創山水田園派,並將其推向高峯。後世稱其“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

三、我們學過他的那些文章?

1、《桃花源記》(散文)

2、《五柳先生傳》(傳記)

3、《歸園田居》(田園詩)

四、朗讀詩歌。

1、聽讀詩歌,聽清字的讀音、詩句的節拍及重音等。

A、學生先聽一遍朗讀錄音。

B、學生跟着錄音朗讀。

C、學生自己朗讀。

飲酒

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D、請同學朗讀,然後請同學點評。

E、男生讀,女生點評。

F、女生讀,男生點評。

五、詩意理解。

1、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結廬:構築房舍。結:建造、構築。廬:簡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而:卻。

車馬喧:指世俗往來的喧鬧、紛擾。喧:喧鬧、喧譁。

我家建在衆人聚居繁華道,可從沒有煩神應酬車馬喧鬧。

2、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君:詩人自稱。

爾:這樣。

心遠:精神超脫世俗。

偏:僻靜、偏遠。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3、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悠然:悠閒自在的樣子。

南山:廬山。

自己在東籬下采菊,不經意間看見了南山。

4、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山氣:南山的氣象。日夕:傍晚。

佳:美好、秀麗。相與:相伴。(相與步於中庭相與:共同、一起。)

還:飛回巢。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迴翔遠山的懷抱。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此地此時的情景,即隱居生活。

真意:深刻自然的人生感受。

辨:辨別,說明。

忘言:不知怎樣用言語表達。

南山仰止啊,這有人生的真義,我該怎樣表達內中深奧!

六、在讀詩歌,思考下列問題。

1、想想這首詩講了幾層意思,分別寫的是什麼?

第一層:(1—4句)敘結廬之事。

第二層:(5—8句。)描田園之景。

第三層:(9—10句。)抒隱居之情。

2、居住在喧囂的塵世,爲什麼生活是如此的平靜、心靈是如此的安寧呢?

心遠地自偏

心遠:指心遠離世俗,遠離官場。

哲理:一切自然的樂趣都是由於心靈的超凡脫俗才能感受到。

七、三讀詩歌,探究以下問題。

1、“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悠然”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心境?能否將“見”改爲“望”?

“悠然”寫出了作者那種恬淡閒適、對生活無所求的心境。

將“見”改爲“望”不好。“見”字表現了詩人看山不是有意之爲,而是採菊時,無意間、不經意之間山入眼簾。

2、結合詩作學習,評評陶淵明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的思想在當時有什麼積極意義和消極意義?

陶淵明棄官歸隱,潔身自好,追求恬靜的田園生活,完善獨立的人格,渴望自由,總的特點是“淡泊”,“獨善其身”。這在當時來說,是對黑暗官場的一種反叛,因此有其積極意義。但是,要改選社會,消除污穢,不能單靠“歸隱”與“獨善”,應該兼濟天下,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從這點來說,陶淵明的退隱思想也有其消極的一面。

3、你能用自己的話概括出本詩的主旨嗎?

這首詩主要寫陶淵明自己在鄉村裏悠然自得的歸隱生活,充分表達出他對官場生活的厭惡,對農村淳樸生活的熱愛。

八、課後作業

1、背誦古詩

2、加入一定的想象將《飲酒》這首詩改寫成一篇300——400字的散文。

《飲酒其五》教案 篇二

一、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潛,別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傑出詩人、辭賦家、散文家,“田園詩派之鼻祖”。陶淵明詩文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清高耿介,灑脫恬淡,影響了很多文人的思想和創作。

二、故事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於詩人歸田後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東晉滅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飲酒來抒情寫志。

三、理解詩義

【註釋】

結廬:建造住宅,這裏指居住的意思。

車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擾。

何能爾:爲什麼能這樣。爾:如此、這樣。

悠然:自得的樣子。

見:看見(讀jiàn),動詞。

南山:泛指山峯,一說指廬山。

日夕:傍晚。相與:相交,結伴。

相與還:結伴而歸。

【譯文】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問我爲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着伴兒歸來。這裏面蘊含着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四、古詩賞析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爲兩層,前四句爲一層,寫詩人擺脫世俗煩惱後的感受。後六句爲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詩起首作者言自己雖然居住在人世間,但並無世俗的交往來打擾。陶淵明早歲滿懷建功立業的理想,幾度出仕正是爲了要實現匡時濟世的抱負。但官場**險惡,世俗僞詐污蝕,整個社會腐敗黑暗,於是便選擇了潔身自好、守道固窮的道路,隱居田園,躬耕自資。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中的“心遠”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凡脫俗。排斥了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探詢作者在什麼地方建立人生的基點,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悠然”寫出了作者那種恬淡閒適、對生活無所求的心境。“採菊”這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着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是景物描寫。這時我們隱隱可知詩人不光在勉勵自己“還”,含蓄寄託了與山林爲伍的情意,還在規勸其他人;兩句雖是寫景,實是抒情悟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末兩句,詩人言自己的從大自然的美景中領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純潔自然的恬淡心情。所謂“忘言”,實是說恬美安閒的田園生活纔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這種人生的樂趣,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也無需敘說。這充分體現了詩人安貧樂賤、勵志守節的高尚品德。

五、課文主題

《飲酒》(其五)通過對隱居生活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安貧樂道、不慕名利的高尚節操,表現了詩人從自然景物中尋得樂趣之後的恬淡心情。

《飲酒其五》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培養鑑賞古詩的能力。

2.研讀品味,體悟詩的表現手法。

3.反覆閱讀,領會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學重難點

1.整體把握和感悟詩的表現手法。

2.語感的培養和詩歌表現手法的`學習。

教學準備

1.多媒體:據陶潛《飲酒》(其五)作的詩意畫,《行路難》配圖。

2.範讀帶:有關五首詩的錄音。

3.投影卡片:介紹作者及其詩的卡片。

設計思路

學習這五首詩詞,應讓學生在反覆朗讀中體味詩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導學生從掌握欣賞古詩詞的方法(例如同一時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較)人手,理解本課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現詩詞主旨的優秀詩句,應能默寫並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靈活運用。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提出疑問。質疑可能會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詞上的,或是詩句上的,或是關於時代背景、作者情況等方面的,均要讓學生暢所欲言。對提出來的疑問,教師不必一一作答,先發動全班同學來討論解決,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存疑,或作爲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在課外作深入探討。然後讓同學說說或寫一點各自感悟到的東西。

教法:介紹背景,反覆誦讀法;聯想想像,比較閱讀法。

學法:誦讀、討論、自主探究。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我國的詩歌源遠流長,從《詩經》算起,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詩歌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不少流派,“田園詩派”就是其中之一。舊時代的一些詩人,對現實不滿,退居山野,避入鄉村,通過對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園風光的歌詠以抒發情懷。這類詩被稱爲田園詩,寫這類詩的詩人也就被稱爲田園詩人了。陶淵明就是我國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園詩人。他與最早的山水詩人南朝宋詩人謝靈運被合稱爲“陶謝”。聽人說美味,總不如自己親口嘗一嘗來得真切。今天我們就來品陶淵明《飲酒》詩之美味吧! 二、解題

1.陶淵明,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他是東晉開國元勳陶侃的後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隱,最後下決心走上歸田之路。在東晉末年,玄學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詩表現出一種新的人生觀與自然觀,反對用對立的態度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強調人與自然的一體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他共寫《飲酒》詩20

首,這裏選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據說,《飲酒》詩都是陶淵明在飲酒以後寫的,但所寫詩的內容不一定與飲酒的事情有關,抒寫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詩寫作時間大約是作者歸田的第20年(417年)。此詩寫他在農村裏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心遠地自偏”的哲理,表達了作者從自然景物中尋找到樂趣的恬適心情和豐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聽五首詩詞錄音一遍;接着聽《飲酒》一遍,聽清字的讀音、詩句的節拍及重音之處等等,然後學生對照課文註釋自讀一遍,再聽第二遍錄音,學生默默地跟讀。

(2)補充《飲酒》的註釋。

①喧:吵鬧的聲音。

②君:指陶淵明。這句是假設有人問陶淵明。

③心遠地自偏:自己的心靈已經遠離了塵俗的牽纏,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顯得清靜起來了。

④辨:說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麼語言來表達。

(3)教師根據自己的體會範讀《飲酒》兩遍。

(4)打出課件,同時讓學生誦讀課文多遍。

(5)指導背誦。

在熟讀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詩有兩個層次:開頭四句爲一層。是說作者雖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裏,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聲,如何能做到這樣呢?原來是心靈遠離了塵俗的牽纏,那麼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靜起來了。

“採菊東籬下”以下六句爲第二層次,承接“心遠地自偏”而寫下來。是說對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賞,能獲得無限的意趣。沿着這樣的理解去讀背,就能比較容易地背出。

2.課文研討。

(1)對一些重要詞語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爲何“而無車馬喧”呢?

明確:這裏的“車馬喧”並非指平時老百姓來來往往幹活的車馬發出的喧鬧聲,而應指“上層人士之間的交往”。“而無車馬喧”意指作者疏遠了奔逐於俗世的車馬客,看淡了權力、地位、財富、榮譽之類了。 ②“悠然見南山”的“見”有的版本作“望”,能說說兩種版本的優劣嗎?

明確:“見”是漫不經心地看一下,而“望”卻是眼睛有意盯住看。這就是說“望”是有意識的注視,“見”是無意識的瞥見。用“見”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蘇東坡也說:如果是“望”,這詩就變得興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兩句的詩意?

明確:這兩句顯然是全詩的總結:在這當中,可以領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採,卻又不知該怎麼說了。實際是說,此種真諦用抽象概括的邏輯語言是不足以體現的。

(2)說說這首詩表達上的特色。

明確:總體上說,這首詩語言是較爲淺顯的,結構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遠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賞品味。 .

(1)名句品味。

①“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四句是寫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學千金譜》中說:“山花人鳥,偶然相對,二片化機,天真自然,既無名象,不落言筌,其誰辨之?” ②“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屬值得一品的名句。

(2)詩的最後兩句在結構上的作用。

明確:此詩的最後兩句在全詩的結構上顯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詩的形象所要表達的深層意義,同時又把讀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體會、咀嚼。

4.學生質疑討論,教師小結。

從《飲酒》詩的開頭四句可以看出陶淵明當時怎樣的心情?

探究學習:

詩的開頭四句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住在衆人居住的地方,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這在當時確實是不易做到的。從封建社會直至今天,權力、地位、財富、榮譽,常常是人們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這已成了普遍現象。惟獨作者卻是個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設問:“問君何能爾?”這實在是個令人驚奇而關注的問題。作爲自答結果的第四句更妙:“心遠地自偏。”我的心靈思想遠離了那爭名奪利的社會官場,超脫了世俗,疏遠了奔波於世俗的車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處也變得僻靜了。

作者剛從官場中退隱,一種脫離污濁的由衷之喜溢於言表,他爲自己的正確選擇而自我欣慰,其心情當然是舒暢愉快的。

5.課堂訓練。

(1)當堂背誦《飲酒》。(讓學生再次整體感悟這首詩。)

(2)逐步把握欣賞詩詞的方法。

明確:欣賞,先要弄懂詩詞字面上的意思;其次運用聯想和想像再現詩句所要描述的畫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詩所創造出的意境。同時從內容、表達方式、寫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賞,以獲得自己的感悟。

6.課堂小結。

(打出投影片。)

這首詩主要寫陶淵明自己在鄉村裏悠然自得的歸隱生活。他離開了污濁的官場,心裏覺得十分清靜,因爲心中遠離了塵俗的牽纏了。他自由地種種花采採菊,偶爾擡頭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過得非常悠閒和舒適,充分表達出他對官場生活的厭惡,對農村淳樸生活的熱愛。

《飲酒》(其五)教案 篇四

一、學習目標

1、瞭解陶淵明生平以及寫作背景,朗讀背誦詩歌。

2.理解本詩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

3.學習詩人心志高遠的精神。

二、學習重點

1、背誦詩歌,理解詩歌基礎上默寫詩歌;

三、學習難點

1、結合詩歌寫作社會背景理解詩歌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

四、學習過程

(一)情景導入

呈現寒山寺、黃鶴樓、白帝城的美麗景色,引出文人有關的詩句,過渡到廬山腳下的陶淵明其人其事。

(二)走近作者

1、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詩人、辭賦家、散文家,青壯年時,曾做過江州祭酒和參軍一類的小官,但時間都很短,後任彭澤縣令,終因不滿官場黑暗,又不肯迎合權貴,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41歲歸隱田園。他在詩文中着力表現在田園生活的怡然自得之樂,開創了田園詩派,被稱爲“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

2、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爲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主要講陶淵明任縣令時有一天有個官要來,別人就勸他穿戴整齊,迎接那個官,他本來就是個嚮往自由隨性的人,就說出了這麼一句話,後來辭官,隱居山林,這個詞主要是說有骨氣,不趨炎附勢的性格。

(三)讀詩——感知音韻美

飲酒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四)譯詩——理解詩歌大意

1、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在衆人聚居的地方建造草廬,卻沒有車馬的喧鬧聲。問你怎樣能做到這樣呢?心高

志遠,住處自然偏僻寧靜。在東籬下采摘菊花,悠然自得擡起頭看到了南山。

2、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山裏的景色傍晚更加秀麗,飛鳥結伴一起歸巢。這裏包含着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已經忘了要怎樣表達。

(四)品詩——感知意蘊美

1、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思考:爲什麼“無車馬喧”?

遠離名利根本原因

2、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何爲“心遠”?

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五柳先生傳》

無追名逐利之心,即使身處鬧市,也宛如住在深山。

3、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如果你是畫家,讓你將這兩句詩畫在紙上,你會運用哪些色彩,畫出哪些景物?安靜、美麗、恬淡、悠閒

版本一:悠然望南山。版本二:悠然見南山。

“見”表現出詩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爲之,而是在採菊之間無意中看到。南山的美景正

好與採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想映襯,合成物我兩忘的“無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纔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

4、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思考:看到飛鳥作者會想到什麼?

古樸的院落、搖曳的秋菊、蔥蘢的南山、歸林的倦鳥——人生真諦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文章的主旨

爲何“欲辨已忘言”呢?

東晉時期世人重名利,文學重玄風(以闡釋老莊和佛教哲理爲主要內容。),陶淵明其人其文其思想都不被當時的人所接受。

6、小結感悟

作者通過田園生活的描寫,表現了詩人淡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千年歷史,歲月悠悠,多少帝王將相,零落成泥,唯有那些優美的文字,依舊鐫刻人心。讓我們在語文這一方天地中詩意的棲息,像千年前的陶翁去品味人生的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