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雷電頌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雷電頌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雷電頌》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角度:

對話式解讀──學生變換角色,自主“對話”,以拓展課文闡釋空間,激發創造性思維。

主要教學步驟:

1、導入:

同學們交流有關屈原、郭沫若及《屈原》的信息。

2、誦讀:

要求調動最激越的情感,大聲吟誦,讀出雄渾磅礴的氣勢和鏗鏘有力的節奏。

3、“對話”解讀:

⑴與作者對話:

假如郭沫若走進課堂,與我們共同探討學習《雷電頌》並釋疑解難,試擬話題與他對話。

⑵與主人公對話:

吟誦這篇獨白,你定會對主人公崇敬萬分,感慨無限,請拜訪屈原並告白真情。

⑶與課文對話:

你從字裏行間讀出了屈原怎樣的內心世界?文中屈原是何形象?用文中詞句說話。

⑷與編者對話:

這篇抒情獨白被編人散文詩單元有何意圖?請以編者身份作答。

⑸拓展式對話:

假如鄭袖之流聽完這番獨白有何反應?假如嬋娟耳聞恩師之言作何感想?請設計與屈原的精彩對白。

4、學生分組活動,或訪談、或問答、或表演。

5、總結。

《雷電頌》教案 篇二

語文備課大師

《雷電頌》教案

一、教法建議

【拋磚引玉】

(一)郭沫若是我國文學史上重要的作家,對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學們作介紹。

(二)老師需向學生介紹清楚本劇寫作的歷史背景及寫作意圖,以便把握本文主題。

(三)屈原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對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別是其愛國主義精神和高潔的品質,更有必要讓學生了解、掌握和領會。

(四)學習本文,瞭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學習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無私、不隨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潔品質,學習他心繫國家至死不悔的愛國主義情操,培養學生愛集體愛國家的主人翁責任感。

(五)能夠歸納總結屈原形象。

(六)本文的核心是“雷電頌”部分。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過這一部分的內心獨白塑造的。

(七)學習本文的修辭手法。

【指點迷津】

(一)必知點:

1、郭沫若簡介:

郭沫若(1892—1978),我國現代傑出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劇作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原名郭開貞,筆名沫若。四介樂山人。1918年開始新詩創作。1921年與郁達夫、成仿吾等組織“創造社”,並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女神》。抗日戰爭時期,創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歷史劇。解放後,發表了蔡文姬等戲劇,著有《奴隸制時代》等書,他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後革命文化界公認的領袖。

2、屈原簡介:

屈原(約前340—約前278)我國最早的大詩人。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國人。初輔佐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主張彰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後遭讒去職,迭遭放逐。至首都郢爲秦兵攻破,遂投汨羅江而死。後世所見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漢劉向輯集的《楚辭》。這本書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離騷》一篇,《九歌》十一篇:《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九章》九篇:《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天問》一篇。等等。

3、本文寫作的背景及寫作意圖:

背景見預習提示。

寫作意圖:古爲今用,借古諷今。用作者的話說當時是“全中國進步的人們都感受着憤怒”,作者“把這時代的憤怒復活在屈原的時代裏去了”。換句話說,作者是“借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徵我們當前的時代”。借屈原的悲劇,展示了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愛國與賣國的尖銳、激烈的鬥爭。

(二)重點:

4、作者筆下的屈原形象及其它人物形象

屈原:劇中屈原是正義的化身。他痛恨黑暗,嚮往光明,他蔑視鬼神,鞭撻一切污穢,誓與醜惡的奸佞們戰鬥到底。屈原的形象是爲正義和光明而戰鬥的不屈的戰士的形象。嬋娟:屈原的侍女,是有正義感的女性的形象。嬋娟之死,使正義和邪惡的衝突達到高潮。

鄭詹尹:邪惡的化身,他卑鄙、狡詐、膽怯。他是朝中奸佞的幫兇。

5、本文的情節結構和矛盾衝突:

語文備課大師 語文備課大師

課文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後鄭袖爲首的楚朝廷的奸佞們之間的尖銳的不可調和的矛盾衝突。可分爲三個部分:

第1部分寫靳尚和鄭詹尹稟承南後旨意,欲密謀毒死屈原。他們的陰謀把他們和屈原的矛盾衝突推到了頂點。

第2部分是屈原的內心獨白,表現了他的忠貞不屈和正氣浩然的英勇悲壯的形象。第3部分是嬋娟之死。這一部分是戲劇衝突的高潮,表現了光明和黑暗、正義和邪惡誓不兩立的衝突。

6、屈原歌頌風雷電的內心獨白的結構和特點(《雷電頌》)

(1)結構層次

《雷電頌》這篇獨白,結構渾然一體,內容十分豐富。可分爲兩層:

第1層:從“風!你咆哮吧!”到“把這包含着一切罪惡的黑暗燒燬了吧!”

這一層是屈原對風、雷、電的呼喚與歌頌,對光明的禮讚和嚮往。

第2層:從“把你這東皇太一燒燬了吧!”到篇末。

這一層借指斥神鬼偶像來憤怒地詛咒昏庸腐朽的當權者。

這篇獨白,以火一般熾烈的語言以及雷霆萬鈞的氣勢,表達了對黑暗世界的強烈的憤懣,也表達了對光明未來的熱烈追求。

(2)藝術特色

①閃耀着浪漫主義的色彩。在《雷電頌》中,作者進行了大膽的藝術虛構,運用誇張的藝術手法,讓屈原憑藉暴風、怒雷、閃電的翅膀,展開美妙的幻想,飛向光明的境地;也藉助它們的力量,毀滅一切黑暗。這樣,就使屈原的形象顯得更加神采飛揚、光耀奪目。這段獨白想象奇特,氣勢宏偉,表現了作者浪漫主義的激情。

②運用多種修辭方法,充分表達感情,增強語句氣勢。

首先,《雷電頌》通篇用了擬人兼呼告的修辭方法;其次,運用了反覆、排比等修辭方法。使整個獨白既最直接最有力地表達了愛憎的感情,又具有詩的形式美,琅琅上口,鏗鏘有力。

7、一些物象的象徵義及蘊含義

(1)風雷電:象徵變革現實的偉大力量。

(2)洞庭湖、東海、長江;象徵人民羣衆。

(3)有形的長劍、無形的長劍:屈原《涉江》篇雲“帶長鋏之陸離兮”。有形的長劍,是屈原身子自由時的佩劍。無形的長劍指堅定的信念。

(4)沒有陰謀、沒有污穢、沒有自私自利的沒有人的小島:類似英國作家笛福長篇小說《魯濱遜飄流記》所描寫的海中荒島,是對社會現實極端憎惡而企求寄託靈魂的一方淨土。(5)土偶木梗羣像:象徵無德無能、欺民惑衆的官僚統治集團。其中河伯有二義:其一指河伯神像,其二指在《九歌》中搶演河伯的一位演員。

(三)運用點:

8、通過本文的學習,你從屈原身上學到了什麼 ? 寫一篇讀後感,聯繫現實談一談你的體會。

二、學海導航

【學法指要】

1、閱讀全文,找出生字詞,運用工具書注音、釋義

提示:詭謫 咆哮 潸然 痙摩 稽首 踉蹌 睥睨。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 尚饗(注音、釋義自己動手查工具書)

2、給文章劃分層次,並說出劃分的依據。

提示:本文可分爲三個部分

語文備課大師 語文備課大師

第一部分:是開端,寫勒尚和鄭詹尹稟承南後鄭袖旨意,欲密謀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是發展,也是本文的核心。寫屈原的內心獨白,表現了屈原的忠貞不屈和正氣浩然的英勇悲壯的形象。

第三部分:是高潮,寫嬋娟之死。表現了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誓不兩立的衝突。

3、課文開頭的舞臺說明是:“東皇太乙廟之正殿……名室均有燈,光甚昏暗,室外雷電交加,時有大風咆哮。”設置這一場景的作用是什麼 ?

提示:室內空寂昏暗,室外雷電交加,大風咆哮,爲屈原的內心獨白——“雷電頌”提供了自然背景,增添了悲壯的氣氛,同時也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4、鄭袖、勒尚設下毒計要毒死屈原,執行者就是鄭袖之父鄭詹尹,他千方百計勸屈原飲下那杯酒,屈原沒喝,最後他說:“你該不會疑心這酒裏有毒的吧 ? ”這表現了這個劊子手什麼樣的心理 ? 提示:急於毒死屈原,故意使用激將法來“激”屈原喝下毒酒。

4、學本文,要有感情地準確朗讀《雷電頌》部分,準確地體會屈原的情感。所以,首先要注意朗讀中的節拍停頓。下面兩段對白,節拍停頓正確的項是:

(1)A.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長江,我思念那/東海,那浩浩蕩蕩的/無邊無際的/偉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樂,是/詩!

B.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長江,我思念那/東海,那浩浩蕩蕩的/無邊無際的/偉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樂,/是/詩!

C.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長江,我思念那東海,/那浩浩蕩蕩的/無邊無際的/偉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樂,/是/詩!

D.啊,我/思念那/洞庭胡,我/思念那/長江,我/思念那/東海,那浩浩蕩蕩的/無邊無際的/偉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樂,是/詩!

提示:D

(2)A.那湘妃竹不是/主人們/用來打奴隸的刑具/麼 ?

B.那/湘妃竹/不是主人們用來/打奴隸的/刑具麼 ?

C.那湘妃竹/不是主人們/用來打奴隸的/刑具麼 ?

D.那湘妃竹/不是/主人們/用來/打/奴隸的刑具麼!

提示:C

5、屈原的內心獨白(《雷電頌》)是本文的核心,也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部分,對這一部分進行層次劃分,並作分析。

提示:《雷電頌》這篇獨白,結構渾然一體,內容十分豐富。大體可劃分爲二個層次。

第1層:從“風!你咆哮吧!”到“把這包含着一切罪惡的黑暗燒燬了吧!”

這一層是屈原對風、雷、電的呼喚與歌頌,對光明的禮讚和嚮往。在“比鐵還沉重”、“比鐵還堅固”的黑暗、陰慘的宇宙前,他不能不對祖國的前途命運擔憂。於是,他熱切地呼喚和祈求那些咆哮的風,閃耀的電,爆炸的雷這些宇宙中的“偉大的藝人們”,以變革現實的偉大力量,把黑暗的世界“爆炸”、“劈開”,從而創造一個“沒有陰謀、沒有污穢、沒有自私自利”的世界,迎來“沒有限制的自由”和燦爛眩目的“光明”。他把“電”這一宇宙間的長劍化做自己“心中的長劍”。在呼喊聲中,主觀和客觀,人和自然力結合在一起,充分表現了屈原摧毀黑暗、追求光明的內在的力量。

第2層:從“把你這東皇太一燒燬了吧!”到篇末。

這一層借指斥神鬼像來憤怒地詛咒昏庸腐朽的當權者。屈原之所以高呼要把所有的“土偶木梗”,連同一切罪惡的黑暗都“燒燬!燒燬!燒燬!”是因爲它們只是“產生黑暗的父親和母親”,它們“完全是一片假”,“只有曉得播弄人”,一句話,它們是象徵暴戾、奸詐、怯懦的語文備課大師 語文備課大師 怪力亂神。這樣,屈原就由前面對自然力的祈求,發展到對人的力量的確信,表現了他無比高昂的戰鬥激情。

總之,這篇獨白,以火一般熾烈的語言以及雷霆萬鈞的氣勢,表達了對黑暗世界的強烈的憤懣,也表達了對光明未來的熱烈追求。

6、作者運用了象徵手法(用一種具體事物來表現一種特殊事物或特殊意義)。獨白中的風雷電象徵什麼 ? 東皇太一等衆神象徵什麼 ?

提示:(略)

7、簡要分析《雷電頌》中使用的修辭手法。

提示:本文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充分表達感情,增強語句氣勢。首先,《雷電頌》通篇用了擬人兼呼告的修辭方法,如“風”,你咆哮吧!”“你們風,你們雷,你們電”,“電,你這宇宙中最犀利的劍呀!”等等,這些語句,熱切地期望風、雷、電;而“你東君,你是什麼個東君”等詞語,無比憤怒地對惡神進行斥責。這樣,就最直接最有力地表達了愛憎的感情。其次,運用了反覆、排比等修辭方法,也使整個獨白具有詩的形式美,琅琅上口,鏗鏘有力。

8、《雷電頌》在表現手法上有什麼特點 ?

提示:在《雷電頌》中,作者進行了大膽的藝術虛構,運用誇張的藝術手法,讓屈原憑藉急風、怒雷、閃電的翅膀,展開美妙的幻想,飛向光明的境地;也藉助他們的力量,毀滅一切黑暗。這樣,就使屈原的形象顯得更加神采飛揚,光輝奪目。這段獨白想象奇特,氣勢宏偉,表現了作者浪漫主義的激情。

9、嬋娟在這場戲中表現了怎樣的性格特點 ? 她的出現,對塑造屈原這一人物形象、展示全劇矛盾衝突有什麼作用 ?

提示:嬋娟是屈原的侍女,是有正義感的女性形象。她愛戴、崇敬屈原,把他當作“父親”、“師長”;她雖然是“普通人家的女兒”,但是卻深明大義,知道“做人的責任”;她不屈服於公子子蘭的威逼利誘,甘願爲搭救屈原而獻出生命,這一切都突出地體現了她高尚、善良、純真的品質。通過嬋絹爲正義而獻身的行動,有力地襯托屈原正氣凜然英勇無畏的形象。嬋娟之死,使正義和邪惡的衝突達到高潮。

10、綜觀全文,用自己的話概括屈原這一偉大形象,聯繫當今,談一談自己如何從行動上向屈原學習。

提示:(略)。

【妙文賞析】

貓不吃鼠的啓示

一提到貓,人們立即會想起捕鼠能手,老鼠的天敵。可我家卻有一隻不吃鼠的貓。

爲什麼呢? 原來,奶奶每天都餵它十幾遍,它吃飽喝足之後,便呼呼大睡。久而久之,變得又饞又懶,竟忘記了自己的天職——捕鼠。現在,即使老鼠就在眼前,它也不會抓了。

貓尚且如此,人何嘗不是這樣 ? 現在,很多老師都把我們當成了“貓”,把那些現成的書本知識,給我們餵了又喂,灌了又灌。貓總是要飽的,怎能吃了又吃 ? 可有的老師就不管我們這些“貓”的消化能力。白天滿堂灌,晚上題海戰。好不容易熬到了星期六,想消化一下,老師又怕“餓”着:“《××習題集》《××千題解》都不錯,星期天玩夠了的時候好好做吧。”玩夠 ? 唉!真是天大的笑話。

“開發智力,培養能力”這個口號,已經喊了許多年,可我們一些老師做起來時卻又把它忘了。貓總是餓了纔去覓食。同樣,學生有時間,才能消化已有的知識,獵取更多的課外知識。如果貓不喂那麼飽,它一定自己去找食物。這樣,既省了喂,又鍛鍊了捕鼠的本領,也不至於變得又饞又懶,忘記了自己的天職。學生也是如此。如果老師不“喂”給那麼多東西,使學生能夠吃得消,接受得了,那麼學生就有時間和精力潛心於課外,去獵取更多更精美的語文備課大師 語文備課大師 “食品”。無形中,就開闊了視野,增強了智力,發展了能力。這是一舉數得的好事,我們的老師爲什麼不可以這樣做呢 ?

如此看來,師“喂”徒也應講求點方式方法了。

賞析:

類比論證是這樣一種方法:通過兩個特徵或屬性基本相同的事物進行類比,從已知事物的結果,來證明另一個事物也會有相同的結果。

《貓不吃鼠的啓示》就成功地運用了這種論證方法。

文章不長,論題也不新,但卻具有吸引力,使讀者饒有興趣地讀下去,就在於作者找到了一個好的論證方法,並能在具體的論述中,將事例和分析逐步展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類比推理的方法,其優越性在於其論證時是從較形象的已知事物出發,容易使讀者在形象的感受中明白道理,從而接受作者的觀點。

【思維體操】

這一年,紀曉嵐隨乾隆南巡。一天傍晚,兩人微服出遊。他們在江邊散步時,只見那兒停着一艘小船,一個老頭兒正蹲在船頭,手持魚杆在釣魚。但見浮標晃動,老頭兒手腕一甩,釣上金色鯉魚一條,活蹦亂跳,老頭將大腿一拍,朗聲大笑。

此情此景,使君臣詩興大發。乾隆當場要紀曉嵐口占七絕一首:限在四句二十八字中,必須嵌入十個“一”字。

曉嵐望着江水漁舟,來回踱了幾步,悠然吟道:_________________乾隆聽了,連聲讚歎:“好詩!好詩!”

同學們,你們嘗試一下,就這幅圖畫展開聯想,寫幾句詩。

提示:紀曉嵐吟的七絕爲:“一篙一櫓一漁舟,一丈長竿一寸鉤。一拍一呼復一笑。一人獨佔一江秋。”全詩清新自然,生動傳神,一幅《秋江獨釣圖》歷歷在目。

三、智能顯示

【心中有數】

1、本單元《雷雨》、《屈原》、《竇娥冤》三篇戲劇在高中教材中十分重要,也很有代表性。要求大家要對課文作者、寫作、背景、創作意圖、人物形象、語言特點、矛盾衝突、戲劇常識等有全面的瞭解和掌握

2、從戲劇語言和舞臺說明中分析人物性格特點是學習本單元戲劇的重點和難點,在學習過程中要深入挖掘,認真領會。

3、因爲戲劇的矛盾衝突複雜、集中、尖銳,所以,戲劇語言常結構複雜,蘊含信息量大,感情充沛。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要用一定的時間去閱讀課文,反覆誦讀,力求把握人物的神態、語氣、心理,從而理解人物複雜的內心世界。反覆誦讀是理解文章的關鍵。

常考內容舉例及方法總結(1989年全國大學聯考廣東題)

下面一句話綜合運用哪幾種修辭方法 ? 選出正確的一項。

在長期的階級鬥爭和革命戰爭中,總司令經歷了多少驚濤駭浪啊,他對敵人總是針鋒相對,革命意志像鋼鐵一樣地堅強;而對自己的同志又總是寬宏大量,情感像春天一樣的溫暖。

A.排比 比喻 借代

B.對比 比喻

C.對比 排比 比喻

D.對比 對偶 比喻

解答方法:“驚濤駭浪”(比喻中的借喻),“對敵人”“對自己的同志”(對比),“情感像……溫暖”(比喻),因此,答案爲B。

【例2】對下列古詩句中紅色的詞語解說錯誤的一項是

語文備課大師 語文備課大師 A.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之水天上來”極誇張黃河來勢之猛來勢之高。

B.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西陸”借代爲秋天:“南冠”借代爲囚徒。

C.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幾人回”是個設問。

D.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銀河落九天”是比喻與誇張融合在一起使用。

解答方法:答案應選C,C是反問,不是設問。

【動手動腦】

閱讀下面屈原的一段獨白,完成1—4題。

啊,電!你這宇宙中最犀利的劍呀a!我的長劍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長劍 b,你不能拔去我無形的長劍 c呀。電,你這宇宙中的劍,也正是,我心中的劍。你劈吧,劈吧,劈吧!把你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雖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樣,你抽掉了,它又合攏了來,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暫時間的一瞬的顯現,哦,那多麼燦爛,多麼眩目的光明呀!

①在“你宇宙中最犀利的劍呀”這個句子中,應該重讀的音節是()

A.你

B.這

C.最

D.劍

②對紅色的兩個“你”的指代對象,理解正確的是()A.都指自然現象。

B.前一個指邪惡勢力,後一個指自然現象。

C.前一個指自然現象,後一個指邪惡勢力。

D.都指邪惡勢力。

③對劃曲線的三處短語,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a b指閃電,c指信念

B.a指信念,b指佩劍,c指閃電

C.a指閃電,b指佩劍,c指信念

D.a b指閃電,c指佩劍

④兩處畫橫線的句子,誦讀語氣正確的一句是()

A.漸弱 漸弱

B.漸強 漸弱

C.漸強 漸強

D.漸弱 漸強

答案提示:1D

D

3C

4C

【創新園地】

1、甲、乙兩人對着吹牛。

甲:“我是一個巨人,兩腳踏在地上,頭能頂到天上!”

乙:“那算什麼巨人 ? 我一張嘴,上脣能頂着天,下脣能貼着地!”

甲:“那你臉呢 ? ”

乙:“我不要臉了!”

根據這則笑話,打一唐詩名句。

2、媽媽讓兒子填籍貫。

兒子:“媽媽,籍貫這欄怎麼填 ? ”

媽媽:“就填你出生的地方。”

兒子:“噢,我明白了,籍貫——婦產醫院。”

根據這則笑話,打一報紙名稱。

請同學們將你的答案反饋給我們

答案提示:1.謎底爲:人面不知何處去。2.謎底爲《體育報》

語文備課大師 語文備課大師

語文備課大師

雷電頌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積累:“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

(2)瞭解寫作背景,爲理解文章主旨服務。

(3)理解象徵手法在文學作品中的運用。

2.過程與方法

(1)指導同學大聲朗讀課文,想象自身就是頌雷電、斥蒼天的屈原,入情入境地讀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

(2)在朗讀中思索體味排比、反覆、擬人等修辭手法,在抒發感情上的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屈原熱愛祖國,抨擊黑暗熱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培養同學的愛國主義情懷。

重點、難點

1.指導誦讀,通過讀感受人物的思想和品味本文富有強烈感情的語言。

課時佈置1課時

教學過程

預習提示:

1.記住生字,積累詞語。

2.根據課後“參考資料”瞭解戲劇基本劇情。

3.蒐集屈原的有關資料。

一、結合背景激情導入

小朋友們,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史上,是誰的智慧諦造了偉大的浪漫主義,開啓了多元的中華文化,撫育了一代代文學鉅子,是誰的忠烈發源了滾滾的汩羅水,摧動了帆帆龍舟,流淌着後世人永恆的紀念;假如說兩千年前的屈原是因爲沒遇上名君,不忍看自身的同胞生靈塗炭,而選擇了壯烈的縱身一躍,那兩千年後,他假如看到悲劇重演,看到外族的鐵蹄踏碎了我們的半壁河山,看到炎黃子孫卻在國難當頭髮動政變,把槍口對準那些誓死保國的同胞,他心中該涌起怎樣的萬丈狂瀾?今天我們就走近屈原,去聆聽他的心聲。

二、朗讀感悟品析課文

(一)聽讀錄音,找動身現

1.播放《雷電頌》朗讀錄音。請同學們注意聽每一個句子的語氣、語調、語速。

2.同學們說一說聽後你的第一感覺是什麼?(激情澎湃、氣勢雄渾)(感情充分、高亢激昂)

3.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效果?請大家看看本文的表示形式有什麼特別之處?(通篇都是人物的內心獨白)

(二)自由朗讀了解內容

1.(承上)好,那我們此時就是屈原,這些文字就是我們的內心獨白,我們結合剛纔聽讀的錄音,先瀏覽課文,來揣測一下該怎麼處置語調和輕重音才最合適,二分鐘後,我們來大聲誦讀一遍課文(自由朗讀)。

2.讀了這篇課文之後你知道了屈原的內心都想了哪些事物?(風、雷、電、洞庭洞、長江、東海、土偶木梗、東君……)

3.作者對這些事物的態度是什麼樣的?根據作者的態度,這些事物可分爲兩類,作者想借這兩類事物來表達一種什麼樣的感情?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文學表示手法呢?

(三)重點精讀,掌握情感

1.選出你喜歡的句子或段落,讀給大家,說出你讀這段時能揣測出屈原當時怎樣的內心世界?飽含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請同學們自由賞析,言之成理,有自身的感受即可)

2.本文的作者是屈原嗎?(不是,是郭沫若)郭沫若要借屈原之口來表達一種什麼樣的情感呢?(借古諷今,抨擊了蔣介石的反動統治,抒發了人民的憤恨。)

(四)綜合歸納,品析語言

1.《雷電頌》激情澎湃、氣勢雄渾,作者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多種修辭手法相結合,品析修辭的作用)

三、小結全文,寫百字讀後感

閱讀拓展資料《醉》,給同學做一個欣賞。

《雷電頌》教案 篇四

教案包括教材簡析和學生分析、教學目的、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及練習設計等。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雷電頌》教案,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教學目標】

1、感受屈原內心強烈的情感:極度的憤怒,想要把黑暗的現實撕碎的強烈願望,對光明與自由的熱烈追求。

2、欣賞郭沫若將這些強烈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的藝術手法。

3、探究風、雷、電的象徵意義和“屈原”形象的歷史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來學習《雷電頌》,這是郭沫若歷史劇《屈原》中一個最爲著名的片段。這樣長長的一篇文章其實都是屈原的內心抒情。那麼,在《雷電頌》中,屈原抒發了怎樣的情感?作者郭沫若又是運用哪些藝術手法,淋漓盡致地表現出屈原的情感,並打動無數讀者的呢?

二、感受情感

播放《雷電頌》情境朗讀視頻。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走進屈原的內心,感受屈原的情感。

學生自由談論感受,明確:屈原此時內心涌動着無比強烈的情緒——極度憤怒,想要摧毀當時的黑暗現實,熱烈地追求光明與自由。

三、分析鑑賞

1、在文章中,你是不是覺得有些句子情感表現

得很強烈,而另外一些句子的情感表現力則較弱一

些?(教師要求學生找出這些情感表現力強烈的句

子,前後左右交流,然後到班上交流。儘量讓不同的學生都來說說自己的感受。)

2、請同學們思考:爲什麼是這些句子的情感會更強烈、充沛一點?你能否扮演屈原,通過朗讀將蘊藏在這些句子中的強烈情感表現出來?

明確:因爲這些句子具有特殊的表現形式,所以其表達的情感更爲強烈。

⑴展開神奇的想象,讓屈原和宇宙間偉大的自然力“急風、怒雷、閃電”結合在一起,達到物我統一的境地。藉助它們的神力,詩人具有了毀滅諸神、摧毀一切黑暗的力量。這樣就使歷史中屈原的形象顯得更加神采飛揚、光輝奪目。全文雄渾壯闊,氣勢磅礴,洋溢着髙昂的革命浪漫主義激情。

⑵特定的修辭手法的使用使人物情感的抒發更加強烈和直接。

文中大量運用擬人、呼告等修辭方法,或者熱切地呼告和歌頌風、雷、電,或者無比憤怒地斥責惡神,直接有力地表達了愛憎的情感,增強了語句的氣勢和表達效果。同時,文中大量運用了反覆、排比、反問等方法,增強了整個獨白的抒情效果,有力地表達了愛憎的情感。

炸裂呀,我的身體!炸裂呀,宇宙!讓那赤條條的火滾動起來,像這風一樣,像那海一樣,滾動起來,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污穢,燒燬了吧,燒燬了吧!把這包含着一切罪惡的黑暗燒燬了吧!

我這熊熊地燃燒着的生命,我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難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瞭嗎?

在上面節選的第一段文字中,反覆出現“炸裂”“燒燬”這兩個詞語,充分地表達了屈原此時想要毀滅黑暗現實的情感。後一個句子使用反問修辭,表達出屈原對光明的堅定追求和對光明到來的堅定信念。

⑶長短句的結合使用,令人讀來鏗鏘有力,情緒飽滿,同時又具有詩的形式美,迴環往復、蕩氣回

腸、朗朗上口。

我們只有雷霆,只有閃電,只有風暴,我們沒有拖泥帶水的雨!這是我的意志,宇宙的意志。鼓動吧,風!咆哮吧,雷!閃耀吧,電!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懷裏的東西,毀滅,毀滅,毀滅呀!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求學生先指出自己覺得情感最爲強烈的句子,然後進行分析鑑賞,最後要求學生通過表演性的朗讀來表現句子強烈的情感。

四、揣摩意圖

1、思考:在《雷電頌》中,詩人屈原召喚了風、雷、電的目的是什麼?這些風、雷、電象徵着什麼?

明確:藉助風、雷、電,屈原試圖摧毀當時黑暗的現實世界,消滅那些無德無能、高高在上、欺民惑衆的統治集團。因爲屈原本人無力去改變黑暗現實,所以寄希望於這些自然的力量去改變世界。風、雷、電象徵着改變黑暗現實的偉大力量,象徵着追求光明與自由的力量。

2、通過學習這篇文章,我們看到了一個無比憤怒、想要摧毀黑暗的世界,追求光明與自由的屈原。那麼,郭沫若創造這個藝術形象在當時又有什麼現實意義呢?請同學們說說郭沫若的寫作意圖。

明確:《屈原》寫於1942年1月,這時正值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也是國民x反動統治最爲黑暗的時候。半壁河山淪於敵手,蔣介石消極抗日,並且悍然發動“皖南事變”,大肆屠殺愛國抗戰的軍民,掀起了反x高潮。郭沫若面對這樣的政治現實義憤填膺,遂創作了《屈原》。屈原對楚國統治集團的憤怒代表的就是當時的人們對國民x反動統治的憤怒,屈原對自由與光明的嚮往則代表了當時人們對自由、光明社會的渴望。“屈原”的形象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團結抗日的鬥爭精神,有力抨擊了蔣介石集團的暴政。

五、教師總結

《屈原》在當時國民x的統治中心重慶一經上演,便轟動了整個山城,隨後的每次演出都被觀衆爆發出的雷鳴般掌聲所淹沒。這個劇作最後雖然被國民x當局禁演,但是直到今天,我們仍然能感受到它巨大的藝術魅力,讓我們再次朗讀課文前六段,感受屈原的憤怒與追求吧!(在朗讀中下課)

課文《雷電頌》教學設計 篇五

一、課文分析:

《雷電頌》向來被認爲是我們教學的一個難點,而最主要的困難就是學生無法理解文中語句所蘊含的強烈的情感,不理解抒情的作用。而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在理解文中情感的基礎上理解文中一系列意象的象徵含義。我們在教學這一課時均以朗讀作爲主要的教學手段,希望以朗讀來促進學生的理解。但是如果學生不能真正爲文中的情感所打動,那麼無論讀多少遍,學生也不會真正地朗讀出感情,更不能理解文中抒情的作用。對於文中各類象徵形象的理解也只能被動地接受。因此,學習本課的關鍵就在於理解文中蘊含的情感。

我結合學生平時的閱讀內容和習慣簡單分析一下學生不理解的原因。我將之歸納爲三點:

一、文章中狂飆突進的語言風格不是現在的學生可以接受的,他們不明白爲什麼會有如此強烈的抒情。

二、學生無法理解屈原近乎瘋狂的抒情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刺激了屈原。

三、學生與郭沫若之間的時代隔閡過深,無法理解文中蘊含的反抗精神。因此,理解詩歌中所表達的情感需要循序漸進,一步步地引導,纔能有效地打動學生。我們可以從把握詩人最主要的情感入手,先從整體上把握全課的情感基調,再通過對局部字句的品讀,把握具體語段的情感。

綜上所述,教學本課之前必須讓學生對課文內容及相關的戲劇內容有所瞭解,從而瞭解到屈原在目睹祖國一步步走向黑暗時的痛苦,再引導學生去體會文中所表現出的不同情感,在此過程中以指導朗讀的形式幫助學生去理解文章的內容,再結合時代背景及相關資料幫助學生理解作者通過本文所表達出的精神。

二、教學目標:

1、通過朗誦指導,體味文中抒情主人公的深沉奔放的情感及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

2、通過學生朗讀,結合老師指導,理解文中各個意象的象徵含義。

3、結合背景材料,感悟作者通過屈原所傳遞出的愛國情感。

三、教學重點難點

難點:目標1

重點:目標2

四、教學準備:

屈原《懷沙》、《天問》、《漁父》、《離騷》節選,背景材料

預習作業:細讀全文,歸納一下本文中出現的各種形象,並根據抒情主人公對其的不同態度將之分類

五、教學過程:

1、導入

兩千多年前,一位詩人面對眼前的世界,一個他既熟悉又陌生的祖國,感到迷惑不解。這個曾經強大的祖國爲何會如此迅速地敗落,爲什麼自己的良苦用心卻無人理會,最終向這個世界發出一系列疑問:“薄暮雷電,歸何憂?厥嚴不奉,帝何求?”(《天問》節選,譯文:“傍晚時分雷鳴電閃,想要歸去有何憂愁?國家莊嚴不復存在,對着上帝有何祈求?”)請大家朗讀這一部分,思考一下你從中讀出了什麼感情。這一聲吶喊,穿越了兩千年的時空,最終又一次在1942年重慶上轟響,震撼着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國人的內心,而其中最令人振奮的一段就是我們今天所學習的《雷電頌》。

2、檢查預習,感知文意。

①課文預習提示中的“獨白”一詞指什麼?(心理描寫,表達主人公的內心感受)

②在本文中,主人公是藉助一系列自然現象及不同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的。那麼文中究竟出現了哪些形象,依據屈原的不同態度,大家覺得可以將之分爲幾類?請大家結合課文中的具體語句說明分類的理由。(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回答)

歸納:風、雷、電(呼喚它們摧毀眼前的黑暗)、洞庭湖、長江、東海、小島(渴望走入它們的世界)、土偶木梗(憤怒地指責、控訴)

③總結文中的情感:痛恨黑暗,嚮往光明,頑強戰鬥精神。

3、朗讀指導

過渡語:屈原是怎樣的人?或許你有已經有了答案,可是今天,我們要還原一個有血有肉的屈原,讓我們通過朗讀,賦予文字以生命,點燃心中的激情,盪滌心中的塵埃……

①語氣,感受文中的主要情感傾向。

語氣是情感表達的外在表現形式,也是體會人物情感的途徑。下面這幾個句子,你覺得應該讀出怎樣的語氣呢?爲什麼?

⑴風!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的咆哮吧!

⑵你,你東君,你是什麼東君?

(學生活動,依據提示,明確朗讀的語氣,再朗讀,先個別讀,再齊讀)

提示:

⑴結合上下文及對戲劇內容的介紹,感受屈原所處的時代的黑暗。對照《漁父》中“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安能以自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譯文“全體都混濁,只有我一個人乾淨,大家都醉了,只有我一個人清醒……哪能夠以乾淨的身子,沾染外界的污垢”)的詩句,思考屈原呼喚風的原因。(對現實黑暗的憤恨,表達自己不屈的意志)屈原對於風的情感是什麼樣的?(期盼、頌揚)屈原還對文中的哪些意象表達了同樣的情感?(風雷電)

⑵屈原對於劇中衆神的情感又是什麼樣的?(對他們的蔑視與批判)結合文章的內容,說說批判他們的原因是什麼?(無能、愚昧)補充戲劇中的鄭袖勾結張儀出賣國家利益的目的是爲了阻止張儀選派中原的美女,而楚懷王偏聽偏信,根本不聽屈原的辯解。再對照《離騷》中對世人的描寫“衆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羌內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譯文“大家都競爭着在以酒食爲徵逐,貪財好利的心事全然不知滿足。大家都寬恕着自己而猜忌別人,大家都在鬥着心機而互相嫉妒”)。說說劇中的衆神是什麼人的化身?(就是楚國貴族的寫照,也代表歷自私短視、昏庸無道的統治者,是黑暗勢力的化身)

⑶面對這些統治者屈原屈服了嗎?他憑藉什麼與之鬥爭?(風雷電)於是自然界的風雷電就有新的含義,是什麼?(與黑暗世界抗爭,改變黑暗世界的力量)風雷電都在呼喚光明,創造光明,而光明的力量也是巨大的,屈原也渴望自己來到長江、東海及無名的小島,這裏就是他心目中理想世界的化身,這裏是光明、自由的。

總結:這種用某種具體的事物表達特殊含義的手法,叫做象徵。作者在這裏用風雷電象徵對光明的渴望以及與黑暗世界的抗爭。

拓展:從文章中任選一句話,揣摩語氣,朗讀評析。

②語調,把握情感的變化。

語調主要包括抑揚頓挫(下降、上升、停頓、轉折。形容聲音、語調等跌宕起伏,節奏分明,富有變化)與輕重緩急兩種情況,這是與文章的內容密切相關的。請大家朗讀下面的一段文字,讀出語調的變化。

啊,電!你這宇宙中最犀利的劍呀!我的長劍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長劍,你不能拔去我無形的長劍呀。電,你這宇宙中的劍,也正是,我心中的劍。你劈吧,劈吧,劈吧!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雖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樣,你抽掉了,它又合攏了來,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暫時的一瞬的顯現,哦,那多麼燦爛的,多麼眩目的光明呀!

提示:

⑴語調下降、上升、停頓與主人公情感的起伏是相對應的,在這段文字中,你能夠感受到屈原的情感起伏了嗎?找出文中情感與主體內容不相同的語句。(“我的長劍是被人拔去了”“你抽掉了,它又合攏了來”)

⑵語調的輕重緩重與情感的激烈與平靜相對應,大家在文中找出表現情感最激烈的語句。(“你劈吧,劈吧,劈吧”“劈開,劈開,避開”)

(學生活動:先齊讀,指導後自讀,再由個別學生先讀,在老師的指導下,再次齊讀)

總結:作者在這裏用第二人稱來呼喚風雷電,這種修辭手法叫什麼?(呼告)通過這種手法,表現出了強烈的情感。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面對強大的黑暗力量,屈原知道雙方力量的懸殊,但他依然表現出對光明的不懈追求,這裏情感的變化正是他精神的體現。接下來我們就來具體看看文中表現出什麼精神。

4、體會精神。

①對照屈原的詩句,感受本課中所表現出的精神有什麼不同?

朗誦《懷沙》片段:“曾傷爰哀,/永嘆喟兮。/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爲類兮。”(譯文:無休無止的悲哀,令人深長嘆息。世間混濁無人瞭解我,和別人沒什麼可說。死就死吧,不可迴避,我不想愛惜身體。光明磊落的先賢呵,你們是我的楷模!)感受其中的精神,對照課文的內容,說一說有什麼不同?

②屈原是不可能寫出《雷電頌》這樣的作品的,郭沫若之所以創造出這樣的作品,與當時的環境是密不可分的。

補充背景:1941年祖國山川正遭日寇踐踏,山河破碎,家園被毀,人民流離……而同時,“皖南事變”的血腥,窒息着國統區每顆進步心靈,憤怒了華夏每一個正直的靈魂……

郭沫若在原先的構想中,是要把《屈原》寫成一部時間跨度達成20年的作品,其間屈原的命運也幾經沉浮,最終在國家遭遇毀滅性打擊後自殺殉國。但在這部作品中,時間被濃縮爲一天,屈原也奔向漢北,與當地人民一起抵抗秦軍的侵略。作者爲什麼會有如此大的變化,甚至要改變歷史人物的結局?

選擇一段情感比較強烈一點的,齊讀體會(預設第8段)

朗讀設計:學生讀——教師指導——領讀7段學生跟讀8段

情感激發:昏庸專橫的楚懷王不聽屈原的一再忠告,粗暴地撕毀楚齊盟約,依附秦國,走上了妥協投降的道路……面對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國,失去自由的詩人滿腔憂憤……

同學們,現在你就是屈原,屈原就是你,你眼望着奸臣當道,祖國即將毀滅,大殿外雷聲轟鳴,狂風大作,閃電霍霍……讀8節

5、拓展練習:

本文在寫作上多用象徵手法,也就是用具體的事物來表示某種特殊的意義;同時接合了呼告的修辭手法,也就是多用第二人稱直呼文中的人或物,以增強情感及感染力。請大家模仿文中的寫法,對自然界的事物寫一段相關的描寫。

教學後記:

教學本課之前,我們區的陳雋老師開設了一堂極其成功的公開課。之所以稱之爲成功,是因爲在這節課上,陳老師極其成功地調動了學生的情緒,讓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讀之中。(陳老師的視頻請見我仔細分析了全課的主要內容,我覺得陳老師在教學內容上並沒有執着於分析各種意象的象徵含義,而是啓發學生理解文本主題即可。他在朗讀中,沒有過多地強調朗讀的技巧,而是強調了對學生情緒的調動。我們可以發現,他所選擇的兩組朗讀的例句,以訓練語調、語氣爲主要方式,引導學生感受本文中情感的變化。這兩個訓練內容,學生容易掌握,而也突出了本課朗讀的核心內容。因爲通過這兩段朗讀的練習,也就將文本的主題明確了出來,再結合時代背景,學生也就能夠深刻地把握文章的精神。可以說,體現出了本課教學的重點所在。

《雷電頌》教案 篇六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

《雷電頌》是新課標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教讀課文。第二單元所選文章,都是作者通過對尋常事物的多情描畫,傳達出激盪心靈的聲音。《雷電頌》是郭沫若同志在反動派發動第二次反共高潮——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後創作的歷史劇《屈原》的第五幕第二場,在尖銳的劇情衝突中,塑造了主張愛國的屈原這個悲劇典型,正如作者所說,“全中國進步的人們都感受着憤怒,因而我把這時代的憤怒復活在屈原的時代裏去了。換句話說,我是借屈原的時代象徵着我們當前的時代”。文章藉助屈原這一代表中華性格和民族不屈不撓精神的形象,強烈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選文內容,激情澎湃,慷慨淋漓,能給每個人以精神的洗禮、心靈的震撼,愛國的信念和勇氣隨着情節的發展深入得到進一步的昇華。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掌握劇情衝突的背景基調;

能力目標:學習蘊含情感的表達方式;

情感目標:感受人物強烈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通過朗誦體悟劇中人物所傳達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通過分析理解文章手法所表現出的寫作的表達技巧。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

古語云:“教無定法”、“因材施教”、“因時施教”,教育不可固定於某一種或幾種在一定時期、對一定的對象看似起到過非常好的教育效果的教育模式,更多應是因人、因材而異,應注重實際內容、學生特點、時代特點,可據時據情而採取不同的教育模式。本節課,我將側重於抒情朗誦表演、品味交流分享、感悟總結提升相結合、穿插運用的方法,達到教學目標。

教學手段:

傳統模式與現代多媒體相結合

(三)、說學法:

學生,是整個教育活動的終極服務目標,也是教育的最直接受益者;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性如何,直接影響着整個教育活動的最終效果。用適合學生身心發展、並能充分調動學生興趣的方法,促使每一個學生能積極參與、能主動投入探討,會使教育充滿生機與活力。正如,能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理念的南京市教育思想所延伸的那樣,“教育,不僅要授人以魚,而且要授之以漁,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愉”。讓每個同學在愉悅中完成自我學習、合作交流、質疑提升,也是新課標所提倡的精神和方向。所以,這節課,我準備在學生學習方法上,採取小組分工合作承擔、班級交流展示、小組代表點評、老師核心點評與適時點評相結合的方法,以達到學生積極參與,真切感受文章內容與思想感情的效果。

(四)、說教學程序:

新課導入:

你知道狂風的咆哮嗎? 我知道,這是一個人的怒吼!

你知道震雷的轟隆嗎? 我知道,這是一個人的憤怒!

你知道閃電的威力嗎? 我知道,這是一個人的抗爭!

在無邊的黑暗之中,在蘊含着腐朽、墮落與死亡的黑夜之中,狂風大作、電閃雷鳴,黑夜在劇烈顫抖、在撕裂、在爆炸,變得搖搖欲墜。

此時,在歷史的舞臺上,一個愛國愛民、憂國憂民卻被卑鄙無恥之徒無恥陷害的英勇無畏的志士,面對此情此景,將會迸發出怎樣的情感與呼喚?又將會震撼多少志士仁人的心?

今天,我們將走進郭沫若先生的《雷電頌》,去聆聽那激越澎湃的抒情,去感受那震天撼動的愛憎。這節課,將在上節課充分預習的基礎上進行展示交流。

新知學習:(分六大環節、六味套餐)

第一套大餐:飽嘗詞語

1、目的:檢查對詞語的掌握情況;(出示詞語板塊)

2、方式:每組派一位組員到黑板任選一組與他人不重複的詞語注音;剩餘同學在詞語負責小組的監督下在紙上,答寫重點詞語之音。

3、負責小組點評。

第二套大餐:沫若歸來

1、目的:瞭解作者作品及寫作背景

2、方式:有負責小組通過表演或其他有趣的方式向大家介紹;

3、其他小組點評。(出示作者作品背景)

第三套大餐:美文誦讀

1、目的:讀文章體悟感情,鍛鍊朗誦能力;

2、方式:師範讀一段,誦讀小組每人負責一段,最後齊誦一段;

3、他組點評。

第四套大餐:完美抒情

1、目的:瞭解本文抒情方式,並比較《天上的街市》、《靜夜》;

2、方式:有負責小組向大家講解自己的看法,並與大家進行不同一見的交流,最後歸納概括;

3、老師總結點評。

第五套大餐:品味修辭

1、目的:瞭解修辭在文中的運用,並體會其好處;

2、方式:把有代表性的句子羅列到黑板上,然後組織大家依次學習,問題負責小組成員每人可講解一道題;

3、其他小組交流點評,師穿插點評。

第六套大餐:象徵糉子

1、目的:理解象徵手法的運用及意義,並分析屈原的思想感情;

2、方式:把負責小組成員分派到其他各組同時交流講解;

3、老師重點點評:風雷電、土偶木梗的象徵意義;屈原的形象

課堂小結:

本文運用了大量修辭手法,又採用了象徵這一表現手法,藉助酣暢淋漓的語言,表達了強烈的愛憎之情。作者的愛國之心穿越時空的隧道,一直影響到現在的每一個人。用心愛我們的祖國,和她同呼吸共命運。

佈置作業:(出示板塊)

在全國上下歡慶新中國成立60週年之際,請調動你所有的激情,用象徵的手法,創作一首獻給祖國的詩。

板書設計:(略)

教學過程 篇七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來學習《雷電頌》,這是郭沫若歷史劇《屈原》中一個最爲著名的片段。這樣長長的一篇文章其實都是屈原的內心抒情。那麼,在《雷電頌》中,屈原抒發了怎樣的情感?作者郭沫若又是運用哪些藝術手法,淋漓盡致地表現出屈原的情感,並打動無數讀者的呢?

二、感受情感

播放《雷電頌》情境朗讀視頻。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走進屈原的內心,感受屈原的情感。

學生自由談論感受,明確:屈原此時內心涌動着無比強烈的情緒——極度憤怒,想要摧毀當時的黑暗現實,熱烈地追求光明與自由。

三、分析鑑賞

1、在文章中,你是不是覺得有些句子情感表現

得很強烈,而另外一些句子的情感表現力則較弱一

些?(教師要求學生找出這些情感表現力強烈的句

子,前後左右交流,然後到班上交流。儘量讓不同的學生都來說說自己的感受。)

2、請同學們思考:爲什麼是這些句子的情感會更強烈、充沛一點?你能否扮演屈原,通過朗讀將蘊藏在這些句子中的強烈情感表現出來?

明確:因爲這些句子具有特殊的表現形式,所以其表達的情感更爲強烈。

⑴展開神奇的想象,讓屈原和宇宙間偉大的自然力“急風、怒雷、閃電”結合在一起,達到物我統一的境地。藉助它們的神力,詩人具有了毀滅諸神、摧毀一切黑暗的力量。這樣就使歷史中屈原的形象顯得更加神采飛揚、光輝奪目。全文雄渾壯闊,氣勢磅礴,洋溢着髙昂的革命浪漫主義激情。

⑵特定的修辭手法的使用使人物情感的抒發更加強烈和直接。

文中大量運用擬人、呼告等修辭方法,或者熱切地呼告和歌頌風、雷、電,或者無比憤怒地斥責惡神,直接有力地表達了愛憎的情感,增強了語句的氣勢和表達效果。同時,文中大量運用了反覆、排比、反問等方法,增強了整個獨白的抒情效果,有力地表達了愛憎的情感。

炸裂呀,我的身體!炸裂呀,宇宙!讓那赤條條的火滾動起來,像這風一樣,像那海一樣,滾動起來,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污穢,燒燬了吧,燒燬了吧!把這包含着一切罪惡的黑暗燒燬了吧!

我這熊熊地燃燒着的生命,我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難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瞭嗎?

在上面節選的`第一段文字中,反覆出現“炸裂”“燒燬”這兩個詞語,充分地表達了屈原此時想要毀滅黑暗現實的情感。後一個句子使用反問修辭,表達出屈原對光明的堅定追求和對光明到來的堅定信念。

⑶長短句的結合使用,令人讀來鏗鏘有力,情緒飽滿,同時又具有詩的形式美,迴環往復、蕩氣回

腸、朗朗上口。

我們只有雷霆,只有閃電,只有風暴,我們沒有拖泥帶水的雨!這是我的意志,宇宙的意志。鼓動吧,風!咆哮吧,雷!閃耀吧,電!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懷裏的東西,毀滅,毀滅,毀滅呀!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求學生先指出自己覺得情感最爲強烈的句子,然後進行分析鑑賞,最後要求學生通過表演性的朗讀來表現句子強烈的情感。

四、揣摩意圖

1、思考:在《雷電頌》中,詩人屈原召喚了風、雷、電的目的是什麼?這些風、雷、電象徵着什麼?

明確:藉助風、雷、電,屈原試圖摧毀當時黑暗的現實世界,消滅那些無德無能、高高在上、欺民惑衆的統治集團。因爲屈原本人無力去改變黑暗現實,所以寄希望於這些自然的力量去改變世界。風、雷、電象徵着改變黑暗現實的偉大力量,象徵着追求光明與自由的力量。

2、通過學習這篇文章,我們看到了一個無比憤怒、想要摧毀黑暗的世界,追求光明與自由的屈原。那麼,郭沫若創造這個藝術形象在當時又有什麼現實意義呢?請同學們說說郭沫若的寫作意圖。

明確:《屈原》寫於1942年1月,這時正值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也是國民x反動統治最爲黑暗的時候。半壁河山淪於敵手,蔣介石消極抗日,並且悍然發動“皖南事變”,大肆屠殺愛國抗戰的軍民,掀起了反x高潮。郭沫若面對這樣的政治現實義憤填膺,遂創作了《屈原》。屈原對楚國統治集團的憤怒代表的就是當時的人們對國民x反動統治的憤怒,屈原對自由與光明的嚮往則代表了當時人們對自由、光明社會的渴望。“屈原”的形象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團結抗日的鬥爭精神,有力抨擊了蔣介石集團的暴政。

五、教師總結

《屈原》在當時國民x的統治中心重慶一經上演,便轟動了整個山城,隨後的每次演出都被觀衆爆發出的雷鳴般掌聲所淹沒。這個劇作最後雖然被國民x當局禁演,但是直到今天,我們仍然能感受到它巨大的藝術魅力,讓我們再次朗讀課文前六段,感受屈原的憤怒與追求吧!(在朗讀中下課)

《雷電頌》教案 篇八

一、課文分析:

《雷電頌》向來被認爲是我們教學的一個難點,而最主要的困難就是學生無法理解文中語句所蘊含的強烈的情感,不理解抒情的作用。而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在理解文中情感的基礎上理解文中一系列意象的象徵含義。我們在教學這一課時均以朗讀作爲主要的教學手段,希望以朗讀來促進學生的理解。但是如果學生不能真正爲文中的情感所打動,那麼無論讀多少遍,學生也不會真正地朗讀出感情,更不能理解文中抒情的作用。對於文中各類象徵形象的理解也只能被動地接受。因此,學習本課的關鍵就在於理解文中蘊含的情感。

我結合學生平時的閱讀內容和習慣簡單分析一下學生不理解的原因。我將之歸納爲三點:一、文章中狂飆突進的語言風格不是現在的學生可以接受的,他們不明白爲什麼會有如此強烈的抒情。二、學生無法理解屈原近乎瘋狂的抒情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刺激了屈原。三、學生與郭沫若之間的時代隔閡過深,無法理解文中蘊含的反抗精神。因此,理解詩歌中所表達的情感需要循序漸進,一步步地引導,纔能有效地打動學生。我們可以從把握詩人最主要的情感入手,先從整體上把握全課的情感基調,再通過對局部字句的品讀,把握具體語段的情感內涵。

綜上所述,教學本課之前必須讓學生對課文內容及相關的戲劇內容有所瞭解,從而瞭解到屈原在目睹祖國一步步走向黑暗時的痛苦,再引導學生去體會文中所表現出的不同情感,在此過程中以指導朗讀的形式幫助學生去理解文章的內容,再結合時代背景及相關資料幫助學生理解作者通過本文所表達出的精神內涵。

二、教學目標:

1、通過朗誦指導,體味文中抒情主人公的深沉奔放的情感及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

2、通過學生朗讀,結合老師指導,理解文中各個意象的象徵含義。

3、結合背景材料,感悟作者通過屈原所傳遞出的愛國情感。

三、教學重點難點

難點:目標1

重點:目標2

四、教學準備:

屈原《懷沙》、《天問》、《漁父》、《離騷》節選,背景材料

預習作業:細讀全文,歸納一下本文中出現的各種形象,並根據抒情主人公對其的不同態度將之分類

五、教學過程:

1、導入

兩千多年前,一位詩人面對眼前的世界,一個他既熟悉又陌生的祖國,感到迷惑不解。這個曾經強大的祖國爲何會如此迅速地敗落,爲什麼自己的良苦用心卻無人理會,最終向這個世界發出一系列疑問:“薄暮雷電,歸何憂?厥嚴不奉,帝何求?”(《天問》節選,譯文:“傍晚時分雷鳴電閃,想要歸去有何憂愁?國家莊嚴不復存在,對着上帝有何祈求?”)請大家朗讀這一部分,思考一下你從中讀出了什麼感情。這一聲吶喊,穿越了兩千年的時空,最終又一次在1942年重慶上轟響,震撼着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國人的內心,而其中最令人振奮的一段就是我們今天所學習的《雷電頌》。

2、檢查預習,感知文意。

①課文預習提示中的“獨白”一詞指什麼?(心理描寫,表達主人公的內心感受)

②在本文中,主人公是藉助一系列自然現象及不同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的。那麼文中究竟出現了哪些形象,依據屈原的不同態度,大家覺得可以將之分爲幾類?請大家結合課文中的具體語句說明分類的理由。(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回答)

歸納:風、雷、電(呼喚它們摧毀眼前的黑暗)、洞庭湖、長江、東海、小島(渴望走入它們的世界)、土偶木梗(憤怒地指責、控訴)

③總結文中的情感:痛恨黑暗,嚮往光明,頑強戰鬥精神。

3、朗讀指導

過渡語:屈原是怎樣的人?或許你有已經有了答案,可是今天,我們要還原一個有血有肉的屈原,讓我們通過朗讀,賦予文字以生命,點燃心中的激情,盪滌心中的塵埃……

①語氣,感受文中的主要情感傾向。

語氣是情感表達的外在表現形式,也是體會人物情感的途徑。下面這幾個句子,你覺得應該讀出怎樣的語氣呢?爲什麼?

⑴風!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的咆哮吧!

⑵你,你東君,你是什麼東君?

(學生活動,依據提示,明確朗讀的語氣,再朗讀,先個別讀,再齊讀)

提示:

⑴結合上下文及對戲劇內容的介紹,感受屈原所處的時代的黑暗。對照《漁父》中“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安能以自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譯文“全體都混濁,只有我一個人乾淨,大家都醉了,只有我一個人清醒……哪能夠以乾淨的身子,沾染外界的污垢”)的詩句,思考屈原呼喚風的原因。(對現實黑暗的憤恨,表達自己不屈的意志)屈原對於風的情感是什麼樣的?(期盼、頌揚)屈原還對文中的哪些意象表達了同樣的情感?(風雷電)

⑵屈原對於劇中衆神的情感又是什麼樣的?(對他們的蔑視與批判)結合文章的內容,說說批判他們的原因是什麼?(無能、愚昧)補充戲劇中的鄭袖勾結張儀出賣國家利益的目的是爲了阻止張儀選派中原的美女,而楚懷王偏聽偏信,根本不聽屈原的辯解。再對照《離騷》中對世人的描寫“衆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羌內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譯文“大家都競爭着在以酒食爲徵逐,貪財好利的心事全然不知滿足。大家都寬恕着自己而猜忌別人,大家都在鬥着心機而互相嫉妒”)。說說劇中的衆神是什麼人的化身?(就是楚國貴族的寫照,也代表歷自私短視、昏庸無道的統治者,是黑暗勢力的化身)

⑶面對這些統治者屈原屈服了嗎?他憑藉什麼與之鬥爭?(風雷電)於是自然界的風雷電就有新的含義,是什麼?(與黑暗世界抗爭,改變黑暗世界的力量)風雷電都在呼喚光明,創造光明,而光明的力量也是巨大的,屈原也渴望自己來到長江、東海及無名的小島,這裏就是他心目中理想世界的化身,這裏是光明、自由的。

總結:這種用某種具體的事物表達特殊含義的手法,叫做象徵。作者在這裏用風雷電象徵對光明的渴望以及與黑暗世界的抗爭。

拓展:從文章中任選一句話,揣摩語氣,朗讀評析。

②語調,把握情感的變化。

語調主要包括抑揚頓挫(下降、上升、停頓、轉折。形容聲音、語調等跌宕起伏,節奏分明,富有變化)與輕重緩急兩種情況,這是與文章的內容密切相關的。請大家朗讀下面的一段文字,讀出語調的變化。

啊,電!你這宇宙中最犀利的劍呀!我的長劍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長劍,你不能拔去我無形的長劍呀。電,你這宇宙中的劍,也正是,我心中的劍。你劈吧,劈吧,劈吧!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雖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樣,你抽掉了,它又合攏了來,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暫時的一瞬的顯現,哦,那多麼燦爛的,多麼眩目的光明呀!

提示:

⑴語調下降、上升、停頓與主人公情感的起伏是相對應的,在這段文字中,你能夠感受到屈原的情感起伏了嗎?找出文中情感與主體內容不相同的語句。(“我的長劍是被人拔去了”“你抽掉了,它又合攏了來”)

⑵語調的輕重緩重與情感的激烈與平靜相對應,大家在文中找出表現情感最激烈的語句。(“你劈吧,劈吧,劈吧”“劈開,劈開,避開”)

(學生活動:先齊讀,指導後自讀,再由個別學生先讀,在老師的指導下,再次齊讀)

總結:作者在這裏用第二人稱來呼喚風雷電,這種修辭手法叫什麼?(呼告)通過這種手法,表現出了強烈的情感。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面對強大的黑暗力量,屈原知道雙方力量的懸殊,但他依然表現出對光明的不懈追求,這裏情感的變化正是他精神的體現。接下來我們就來具體看看文中表現出什麼精神。

4、體會精神。

①對照屈原的詩句,感受本課中所表現出的精神有什麼不同?

朗誦《懷沙》片段:“曾傷爰哀,/永嘆喟兮。/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爲類兮。”(譯文:無休無止的悲哀,令人深長嘆息。世間混濁無人瞭解我,和別人沒什麼可說。死就死吧,不可迴避,我不想愛惜身體。光明磊落的先賢呵,你們是我的楷模!)感受其中的精神,對照課文的內容,說一說有什麼不同?

②屈原是不可能寫出《雷電頌》這樣的作品的,郭沫若之所以創造出這樣的作品,與當時的環境是密不可分的。

補充背景:1941年祖國山川正遭日寇踐踏,山河破碎,家園被毀,人民流離……而同時,“皖南事變”的血腥,窒息着國統區每顆進步心靈,憤怒了華夏每一個正直的靈魂……

郭沫若在原先的構想中,是要把《屈原》寫成一部時間跨度達成20年的作品,其間屈原的命運也幾經沉浮,最終在國家遭遇毀滅性打擊後自殺殉國。但在這部作品中,時間被濃縮爲一天,屈原也奔向漢北,與當地人民一起抵抗秦軍的侵略。作者爲什麼會有如此大的變化,甚至要改變歷史人物的結局?

選擇一段情感比較強烈一點的,齊讀體會(預設第8段)

朗讀設計:學生讀——教師指導——領讀7段學生跟讀8段

情感激發:昏庸專橫的楚懷王不聽屈原的一再忠告,粗暴地撕毀楚齊盟約,依附秦國,走上了妥協投降的道路……面對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國,失去自由的詩人滿腔憂憤……

同學們,現在你就是屈原,屈原就是你,你眼望着奸臣當道,祖國即將毀滅,大殿外雷聲轟鳴,狂風大作,閃電霍霍……讀8節

5、拓展練習:

本文在寫作上多用象徵手法,也就是用具體的事物來表示某種特殊的意義;同時接合了呼告的修辭手法,也就是多用第二人稱直呼文中的人或物,以增強情感及感染力。請大家模仿文中的寫法,對自然界的事物寫一段相關的描寫。

教學後記:

教學本課之前,我們區的陳雋老師開設了一堂極其成功的公開課。之所以稱之爲成功,是因爲在這節課上,陳老師極其成功地調動了學生的情緒,讓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讀之中。(陳老師的視頻請見我仔細分析了全課的主要內容,我覺得陳老師在教學內容上並沒有執着於分析各種意象的象徵含義,而是啓發學生理解文本主題即可。他在朗讀中,沒有過多地強調朗讀的技巧,而是強調了對學生情緒的調動。我們可以發現,他所選擇的兩組朗讀的例句,以訓練語調、語氣爲主要方式,引導學生感受本文中情感的變化。這兩個訓練內容,學生容易掌握,而也突出了本課朗讀的核心內容。因爲通過這兩段朗讀的練習,也就將文本的主題明確了出來,再結合時代背景,學生也就能夠深刻地把握文章的精神內涵。可以說,體現出了本課教學的重點所在。

課文《雷電頌》教學設計 篇九

《雷電頌》節選自郭沫若五幕歷史劇《屈原》,是一篇悲壯、慷慨、激昂的抒情獨白,更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詩,是“生之顫動,靈之喊叫”,波瀾壯闊,氣勢磅礴,撼動人心,是全劇的靈魂和高潮。它不僅是刻畫屈原典型性格的重要一筆,是屈原鬥爭精神最突出的體現,而且使全劇主題異常鮮明地凸現出來,屈原呼喚雷電,怒斥土偶,充分表現了詩人痛恨黑暗、嚮往光明、忠於祖國、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本文想象瑰麗奇特,閃耀着革命浪漫主義的詩學風格,象徵及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簡短靈動的句式,增加了散文詩的音樂美,更像是屈原在爲楚國的命運奔波的交響曲。

【教學目標】:

1、通過分析劇情、結合背景瞭解本文的寫作目的。

2、通過朗讀體會文章的寫作手法及抒情方式。

【預習要求】:

1、流暢地朗讀全文,初步感受文章的讚揚及批判對象。

2、仔細閱讀課後劇情梗概,瞭解文章的出處。

【教學過程】:

1、導入:

“薄暮雷電,歸何憂?厥嚴不奉,帝何求?”(《天問》節選,譯文:“傍晚時分雷鳴電閃,想要歸去有何憂愁?國家莊嚴不復存在,對着上帝有何祈求?”)兩千多年前,一位偉大的詩人向着世界發出了這樣的疑問,在這疑問中銘刻着他對於身處危機中的祖國深深的憂慮。1942年,同樣感受到祖國的內憂外患,另一位詩人郭沫若以這幾個詩句爲基礎,在話劇《屈原》中書寫了一首有關風、雷、電的慷慨激昂的頌歌。今天,我們學習這篇悲壯的詩歌,就是要感受這些先輩的情感,並用我們的聲音再現那個時刻的場景。

2、檢查預習,整體把握文本的情感。

(學生根據預習內容及補充材料回答)

⑴大家已經閱讀過課後的話劇《屈原》的劇情梗概,本課選自五幕話劇的哪一幕?(第五幕)屈原爲何被囚?(遭受了以南後鄭袖、上官大夫靳尚的誣陷)鄭袖爲何要與秦相張儀勾結,出賣自己的祖國呢?

補充劇情:當時戰國的形勢是秦國最強、楚國最大、齊國最富。因此齊楚聯盟對秦國威脅最大,秦國自然處心積慮要拆散兩國聯盟。秦相張儀揚言要送中原的美女給楚王,早已人老珠黃的鄭袖擔心失寵,張儀乘機提出不送美女的條件就是讓鄭袖出力拆散齊楚聯盟。這一聯盟的倡導者屈原自然就是他們最大的障礙,鄭袖就設計讓楚王相信屈原“調戲”自己,進而誣陷屈原。

由此可見,鄭袖陷害屈原完全是出於個人的私利,爲此出賣祖國她在所不惜。

⑵鄭袖的設計實際上非常荒謬,因爲她在上演這出鬧劇時舞臺上還有許多扮演《九歌》中諸神的演員在場。可楚王沒有想過屈原平時的行爲,也沒有詢問其它人,輕易相信屈原已“瘋”,這並不符合歷史。在郭沫若原本的設計的話劇《屈原》,時間橫跨了二十餘年,基本上比較符合歷史,郭沫若對劇情作出如此巨大的調整,並且將時間壓縮至一天,就是爲了突出生活的荒謬,也正是生活的荒謬才使屈原內心爆發出如此劇烈的憤怒。

⑶朗讀全文,歸納一下文中出現的形象,並根據屈原的對其的不同態度將之分類。

提示:爲什麼把雷比作車輪滾動的聲音?爲什麼要到洞庭湖、長江、東海以及那個小島上去?

屈原用什麼來稱呼那些只會產生黑暗的諸神?

歸納:

風、雷、電:追求光明、打破黑暗的變革力量(歌頌)

洞庭湖、長江、東海、小島:美好的理想世界(嚮往)

土偶木梗:黑暗勢力的代表(痛斥)

⑷全文何處在歌頌追求光明的風雷電?(1-8)何處在痛斥黑暗?(9-11)在這兩部分之間,有明顯的過渡句,反覆強調了什麼?(“燒燬”,毀掉黑暗,贏得光明)在文中的最後兩節(12、13),同樣也有着過渡句,提到了誰?(“河伯”)這一節中兩次提到河伯是同一個人嗎?(不是,後一個就是爲他辯誣的扮演河伯的演員)實際上,屈原在這裏描述了現實的黑暗,而在最後再一次呼喚“毀滅”這個黑暗的世界,也就是全文的總結。

3、指導朗讀,品讀文本。

⑴剛纔我們所歸納的情感如何通過朗讀來體現呢?我從兩個段落中各選取了一個典型的語句,我們就從此開始,看看如何讀出不同的情感:

A、“風!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

B、“你,你東君,你是什麼個東君?”

提示:在朗讀這兩句時可以通過語氣的變化體現出情感的不同,而語氣的變化具體來說就是聲調的高低,語速的快慢。大家思考一下,兩個語句,一表現熱烈地呼喚,一表現憤怒地斥責,聲調語速應當如何變化呢?特別是語句中幾個重複的詞語,應當讀出什麼樣的變化呢?

(A、由低而高,由快而慢,表達迫切的渴望之情。

B、由高而低,由慢而快,表達輕蔑和痛恨)

(學生先小聲讀,由個別學生示範讀,再齊讀)

⑵我們再來讀這兩句話所在的小節,也請大家讀出語氣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