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荷塘月色》公開課精品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荷塘月色》公開課精品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荷塘月色》的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的:

一、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細膩、傳神、精練優美的語言,體會貼切、生動的比喻表達效果及其他修辭手法的運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劃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並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

三、通過學習,體會《荷塘月色》的神韻。

教學重點:

1、揣摩細膩的,具有特色的詞語、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章的結構安排,寫景層次。

教學難點:

1、通過對課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兩條線索。

2、江南採蓮舊俗的作用

課前思考:

1、認真閱讀課文,分析文章的結構安排,試給本文分段。

2、試分析作者是根據什麼線索來組織此篇文章的。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我們國中學過周敦頤的《愛蓮說》,作者眼中的荷花是高潔、樸素、莊重的,我們可以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兩個句子體會得到。不知道同學們眼中的荷花是怎麼樣的呢?大家在月色下欣賞過荷花嗎?有沒有曾經覺得月色下的荷葉像舞女的羣,荷花像明珠、像星星、像剛出浴的美人呢?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賞一下那月色中的荷塘,月色中的荷花,並體會一下作者當時的心情。看一下作者通過描寫荷塘,有沒有反映出《愛蓮說》中出污不染、潔身自好的情操。

二、解題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當時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裏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繪的特定處所。夜色,則點明瞭時間,是一個有月亮的夜晚。

三、寫作背景

朱自清在青年時代曾參加過“五四”運動,嚮往過俄國十月革命,後來也投身過反對北洋軍閥的鬥爭。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革命處於低潮,蔣介石、汪精衛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黨人和廣大革命人民的奮起反抗,同時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識分子的不滿和譴責。朱自清是一位有正義感的作家。他不滿於反動派的血腥屠殺,但因受階級的侷限,沒勇氣正視血淋淋的現實,只能用消極態度表示不滿和反抗,而寫出此篇文章。

四、課文解讀

通過預習,同學們能給課文劃分層次嗎?能講出劃分的原因嗎?

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緣由。

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靜迷人。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動鄉思。

分析課文:在分析的過程中,同學們注意找出作者寫作的線索。

第一部分(1)

1、“頗不寧靜”的原因是什麼?是不是家裏有矛盾?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作者面對黑暗的現實,希望反抗,但是又沒有勇氣正視血淋淋的現實,希望解脫卻又無法解脫的矛盾心情。

不是家裏的矛盾,“妻在屋裏拍着閏兒,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這裏明顯可以看見孩子安詳地誰着,妻子在哼眠歌,一切都很安靜,很溫馨;在“帶上門出去”中的“帶”,有輕輕地將門從背後掩上,動作輕柔隨意,保持環境的寧靜。假如是有矛盾的話,關門是就不會那麼輕,體現作者對家人的關心。

2、第二句可以看到作者希望排泄自己苦悶的心情,使自己心情得以平靜。作者想起荷塘,給下文遊荷塘埋下了伏筆。

3、“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裏拍着閏兒,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這句從“已經聽不見了”和“妻在屋裏拍着閏兒,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體現了環境的寧靜,更反襯出作者的“頗不寧靜”,促使作者希望藉助寧靜的環境,而得到心裏的寧靜。

【小結】本段中的“日日、漸漸、迷迷糊糊、悄悄”這寫疊詞,產生一種韻律美在語音的延長中,語意與情感也是綿綿不絕,令人回味的。

本段有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含義:“文眼”是揭示全文主旨的點睛之筆,也是組織散文結構的重點線索,是散文藝術構思的焦點。

哪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呢?————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第二部分(2~6)荷塘的月色(文章的主體)

這一部分是按什麼線索來寫的?試把它整理出來。

路上(2-3段)——月色下的荷塘(4段)——荷塘上的月色(5段)——荷塘四周(6段)

第二段

1、小路有什麼特點?作者在這一段中運用了什麼手法來描寫小路的呢?

曲折、幽僻、樹多、寂寞是小路的特點,曲折和樹多構成幽僻的重要條件,幽僻又引出了寂寞。

作者用了對比的手法描寫。白天(少人走)和黑夜(更寂寞)對比;沒有月光(陰森森)和淡淡月光(很好)對比。

2、作者爲什麼用對比的手法來襯托月下的小路呢?作者就說“這條小路很少人走,加上又許多樹,顯得陰森森的,當有月亮的晚上就很好”,不就可以了嗎?

這是關係到散文的藝術表現手法,作者通過對比就會更顯得當天晚上的寧靜與自己內心的寂寞。後面兩句更通過對比,更顯現出特殊的環境中的特殊的氛圍,特殊的心情,“淡淡的月光”有一種朦朧感,這種氛圍把以往陰森森的陰冷氣氛打消,更能體現作者當時的心情。

3、作者在描繪景物時用了哪些疊詞?景物的色調是怎樣的?流露了怎樣的心情?

蓊蓊鬱鬱、陰森森、淡淡;淡淡,朦朧的感覺;作者這裏沒有用上熱烈、激昂的色調,突出他的淡淡的哀愁。

第三段作者去荷塘的感受。

1、若把“踱”換成“走”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心裏若有所思,若有所感,走路時不緊不慢,不慌不忙,慢條斯理,腳步井然有序,“踱”的這些性質,更能體現下面的“天地好像是我的”,作者在享受這一片自由的世界,在幽閒、超然中,淡淡三哀愁在若隱若現。若換成“走”字,則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韻。

2、聯繫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樣的?現在的自己又是怎樣的?

平常的自己苦悶、彷徨、想逃避又難以超然;我們從下面可以看到,自己現在是自由的人。

3、從現在開始作者開始發生了變化,本段哪一句最能體現作者心情產生了變化,並且得到暫時的解脫的呢?

“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

這裏作者藉助了寧靜的小路,寧靜的塘岸,開始排除煩悶、彷徨的心情。月色淡淡獨步塘岸,似乎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裏“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個“自由的人”。

作者真是一個“自由人”嗎?

作者這裏寫得很超脫現實,應該說這是作者內心所渴望而在現實達不到的。越是超脫越是自由,便越顯出作者在現實中的苦悶,在現實上作者並自由人。

4、“這是獨處的妙處”這一句迴應了上面的“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羣居,也愛獨處。”中的“愛獨處”。

5、“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中“妙處”和“受用”兩個詞,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變化?

從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悅,作者的心情開始融進了荷塘中。

【小結】這一段作者的心情開始得以解脫,從淡淡的憂愁到淡淡的喜悅。

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

1、“彌望”——充滿視野,滿眼。“田田”——多,連綿不絕。

2、第二句,採用了比喻,舞女的裙。與葉子自然舒展的形態相似,這個比喻是“多邊”的,即它不僅表達了“荷”的高貴,還傳達出它的標誌,典雅,聖潔,飄逸,靈動,清峻等魅力,使葉子產生了動感,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徵更加鮮明具體。

“亭亭”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

與“高”相呼應,因爲葉子出水很高,才能清晰地看見葉子舒展的樣子,作者纔會聯想到舞女的裙。

3、“層層”——高低有序。

4、“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嫋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本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

擬人;擬人的運用可以迴應上面的“舞女”,荷莖象舞女,葉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顏,這樣把整個舞女的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

5、“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格,爲什麼把荷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碧天裏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呢?

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點綴着”的,與“一粒粒”的“明”珠相似;白花“點綴”在“層層的葉子中間”,在綠叢中隱約閃爍,與“碧天”裏的“星星”相似;荷花是“嫋娜”、“羞澀”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態與色澤都與剛出浴的美人相似。

上面作者通過葉子、花,描繪了荷塘的形態美,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荷塘的動態美。

6、點理解“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一句把“清香”比喻成“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這裏作者使用了幾種感官感覺?

清香是嗅覺上的感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是聽覺上的感覺。歌聲是細柔飄忽,婉轉渺茫的,荷香是時有時無,持續不斷的。這兩種感覺有相似之處,把嗅覺中感到的香味換成從聽覺中去感受、品味,使人產生了對香味的另一具體形象,變換欣賞角度,造成感覺的轉移。

這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侷限,而領會到屬於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把一種可感的形象轉化爲另一種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我們把它叫做“通感”。所以這句話作者同時運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

7、“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中的“顫動、閃電、霎時、穿過”等詞,傳神微妙地寫出了微風過處一剎那間,荷塘的整體形態,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動態。這是作者觀察仔細,用詞的精妙之處。

8、“一道凝碧的波痕”,就給人一種船航行留下的痕跡的感覺,作者表達得生動傳神。

9、“脈脈的流水”怎樣理解?

這裏形容水沒有聲音,好象深含感情,表現流水的靜態美。

“葉子卻更見風致了”,是因爲靜靜的流水更反襯出,動態中的葉子的美的姿態。

【小結】從形態、動態、靜態多個角度來反映荷塘的美。

作業:

1、分析5~8段作者感情的變化。

2、分析7~8段作者寫江南舊俗的作用

第二課時:

第五段荷塘上的月色

本段有三個動詞用得很形象生動,使一切的事物都充滿了動感。“瀉”、“浮”、“洗”。

1、第一句寫月光瀉在葉子和花上,能把“瀉”改爲“照”嗎?

前面寫“月光如流水一般”,當看到“照”字你不會想到流水,而“瀉”字喚起了人們對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寫出月光流動輕柔的情態,化靜爲動,有一種自上而下的動感和立體感,這具有一種恬靜的力度美。“照”字就顯不出這種效果,只有呆板,平淡。

2、若把“浮”換用“飄”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

“浮”描寫出青霧與葉花既互相貼近互相映襯又若即若離的層次感和動感,又可描寫出青霧似動而靜、似靜而動的輕柔含蓄之態;“飄”雖與“薄薄”相呼應,但既“飄”便“散”、便“逸”,雖有輕柔之態而無含蓄靜諡之美,而且“霧”之所以“青”是因爲霧貼近田田、密密的葉子而成,飄高飄遠了,便無“青”的感覺。

3、“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中的“牛乳”、“輕紗的夢”,迴應了第二段中的淡淡的月光,把葉子和花都蒙上了一種朦朧的詩意,也顯示作者淡淡的喜悅。用“洗”能理所當然地把葉子、花更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輕霧聯繫起來,“薄薄的輕霧”也成爲了“牛乳”、“輕紗”。

4、“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爲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這句再一次強調了淡淡的月光,一切顯得朦朧,作者說“這恰是到了好處”是因爲這樣的景色恰是符合了作者但是淡淡的喜悅心情。

5、下面是通過樹來描寫月色的。

灌木——參差的斑駁的黑影楊柳——稀疏的倩影

這裏用了反襯的手法來描寫月光。

6、“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中的“畫”說明樹影的錯落有致、濃淡和諧是恰到好處的,象是出自名畫家之手,也讓讀者更易聯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

6、最後一句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作者爲什麼會產生這樣了聯想?

運用了比喻和通感(視覺與聽覺的呼喚)。寫出了光與影雖不均勻,互相交叉,如名曲中的高、低音。卻和諧如名曲,光與影融爲一體,荷塘與月色融爲一體,心境與物景融爲一體,整個天地渾然一體,如夢似幻,如詩如畫,一切融爲名曲。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悅。

【小結】作者從正面和側面描寫荷塘上的月光。

第六段作者的視線由荷塘內部擴展到荷塘四周。

1、“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重重圍住”,寫出了樹的多,並且有層次,與前面的“幽僻”相照應。

2、下面作者從樹色、樹姿和樹梢上的遠山來寫樹,雖然寫出了一種朦朧的意境美,但是這裏卻開始隱隱約約地表達出陰暗、沉鬱的色調。我們可以從這些詞看出,“陰陰的”,“煙霧”,“隱隱約約”。

3、最後兩句,從“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這些微弱的路燈光聯想到“渴睡人的眼”,作者巧妙地把景的描寫回復到人的描寫。作者上面是沉浸在一片寧靜當中的,但是現在熱鬧的蟬聲和蛙聲打破了周圍寧靜的環境,它們的聲音驚擾了荷塘和作者的超然、寧靜的境界,使作者脫離了“另一個世界”不再是“自由的人”,而又迴歸到寂寞,終於發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的感嘆。我們在這裏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又從淡淡的喜悅轉爲淡淡的憂愁。

4、文中用了兩個“漏”字的作用是什麼?

借用月光、燈光襯托四周的灰暗,表現作者當時的心情。

【小結】從這一段開始,作者的心情又發生了變化,從淡淡的喜悅轉爲淡淡的憂愁。

第二部分着重寫荷塘月色的優美景象。有勾勒,有細描,有渲染,有襯托,靈活多樣,井井有條。特別是語言運用得準確生動,有神韻,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與苦悶。

第三部分(7~8)江南舊俗引起的思鄉之情。

1、作者爲什麼會“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呢?

“頗不寧靜”的心情在夢境般的荷塘岸邊沒有得到排遣,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聯想到江南採蓮的情景,就想靠對古代採蓮盛況的嚮往和對故鄉的懷念來解脫。(作者的故鄉在江南)

2、面作者描繪了江南採蓮的具體情況。作者說這是一個“熱鬧”和“風流”的季節,並引用梁元帝的《採蓮賦》描寫當時“嬉遊”的光景。

《採蓮賦》譯文: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採蓮去。首船頭來回轉,交杯頻遞笑把愛情傳。槳板輕搖水草緊絆,船頭微動浮萍才分開。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綢衫兒束細腰。情意綿綿難分割,戀戀不捨把頭回。春末夏初好季節啊,葉兒嫩花兒開。撩水逗樂笑微微,怕水珠濺身弄溼衣。忽然又覺船兒斜,急忙收起綾羅裙。

3、採蓮的場面在作者心中又是“另一個世界”,又是一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的世界,作者有沒有被這種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

沒有。“可惜現在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依然是“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者再一次發出感嘆。

4、《西洲曲》本是用來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卻借用來表達什麼感情?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

表達出作者的思鄉之情,可以從“這到底使我惦着江南了”看出。

作者從古詩詞中對採蓮的描繪,然後再收回到眼前,發出“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極自然地牽動出“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這種思鄉的哀愁。這種鄉愁正是作者當時面對黑暗現實苦悶彷徨,無所適從,欲超然又想掙扎,而面對荷塘,作者派遣不到自己的憂愁,現在就借思鄉來派遣。作者當時這些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達了作者內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

5、“猛一擡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表明了作者陶醉在寧靜之中,極不情願回到現實。

作者從荷塘回到家裏,心緒如何?

作者從遐想中回到現實,現實依舊,愁思依舊,心裏依舊不寧靜,剛纔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

【小結】作者第三部分巧妙地運用了《採蓮賦》和《西洲曲》中採蓮的情景,反襯出自己的思鄉之情,更襯托出作者當時的淡淡的憂愁的難以解脫,“猛一回頭”回到家,又把自己的心情引向了低潮,一切都回復現實,作者又開始彷徨苦悶起來了。

【全文總結】本文根據作者的遊蹤,可以引出一條線索。

帶上門——小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四周——江南舊俗、回家

(空間線索——明線)

還有沒有其他線索呢?

開始作者的心情“頗不寧靜”,覺得苦悶、彷徨(心情的一個低潮);在剛開始慢步小路時,作者顯示出淡淡的憂愁;由於小路的寧靜,使作者進入了夢境一般的“另一世界裏”,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於超脫現實的環境中,“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裏可以顯現出作者的心情由淡淡的憂愁轉化爲淡淡的喜悅。然後,隨着作者的立足點的變化,心情也發生了變化。作者在欣賞月色下的荷塘好荷塘上的月色時,淡淡的喜悅更加強烈(這裏是作者心情的高潮),之後當作者看見荷塘四周沒精打采的路燈光和熱鬧的蟬聲和蛙聲,反襯出作者的苦悶和淡淡的憂愁。然後藉助江南的舊俗和他的思鄉之情,解脫自己的苦悶,但是“無福消受”,最後回到家還是回到會現實,心情依舊“頗不寧靜”(在一次回到心情的低潮)

導出:暗線——情感

頗不寧靜——淡淡的憂愁——淡淡的喜悅——淡淡的憂愁——思鄉愁——不寧靜

結構自然嚴謹。寫景層次分明而富有特徵,朦朧的景色與淡淡的喜悅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優美、凝練而傳神。運用比喻、聯想、襯托等手法把景象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韻味。

板書設計:

一(1)緣由:頗不寧靜想起荷塘帶上門

二(2~6)荷塘月色

曲折、幽僻、樹多、寂寞

淡淡的憂愁路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對

沒有月光(陰森森)——淡淡月光(很好)比

上另一世界、自由的人

妙處、受用

荷田田、層層(多)

葉高、亭亭(美)形

月荷白(色)態

色花嫋娜、羞澀(態)美

下明珠、星星(光)

的荷香渺茫的歌聲動

淡淡的喜悅荷荷像閃電、霎時(快)態

塘波凝碧(色)美

荷水脈脈(態)——靜態美

荷從月色如流水、瀉正

塘的角度青霧:薄薄、似牛乳、似輕紗面

上從景物葉子與花:似夢

月的角度樹影:黑影、倩影側

色光與影:不均勻、和諧、如名曲面

樹:重重、陰陰(沉鬱)

淡淡的憂愁四遠山:隱隱約約

周燈光:沒精打采

蟬鳴、蛙叫

三(7~8)江南舊俗回家

不寧靜江南採蓮思念故鄉回到現實

《荷塘月色》公開課優秀教學設計 篇二

一、教材分析

1、課文的特點與地位

《荷塘月色》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這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在這篇散文裏,作者給我們描繪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麗景象。語言優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本文構思巧妙,寫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寫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突出優雅、朦朧、幽靜的意境之美。語言優美,恰當地運用比喻、通感的修辭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學生仔細閱讀,反覆品味,領悟滲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獨運的構思,以及語言藝術的魅力。

2、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課文四、五、六三段的賞析。通感的修辭手法學生第一次接觸,也是重點之一。難點主要有兩個:一是作者爲什麼會有“頗不寧靜”的心情,二是寫江南採蓮舊俗的作用。

二、目標分析

(1)情感與態度目標: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悶的心境和潔身自好、嚮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懷。

(本文寫於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陷於一片黑暗之中。讀課文理解作者內心“頗不寧靜”的原因。)

(2)知識與能力目標:欣賞作者所描繪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揣摩語言,體會語言的抒情性,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同時,學習本文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3)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教師恰當的提升引導下,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語文課具有開放性。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四、教法分析

藉助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手段,採用:激趣——感知——品讀、賞析——討論——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課前讓學生查找收集資料。倡導教師必要的牽引到放手,到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真正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教師適時的啓發點撥,使整個教學導之有序,從而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五、學法分析:

1、學情分析

學生從朱自清的《匆匆》、《春》到《威尼斯》,對語言美、意境美有所領會,但由於我們的學生認識問題膚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的閱讀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培養形成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他們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具有寧靜的、適宜接納美的事物的心胸 。

2、學習方法:朗讀法、欣賞法、討論法、質疑法等指導學生如何鑑賞寫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語言,體會情景交融的優美意境。

教具的使用:收錄機、朗讀帶、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分析

(一)激趣

1、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在夏季的一個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輪圓月,我們的主人公心情鬱悶,想散散心,於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樣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像一幅靜謐、安詳、優美的圖畫。作者將這幅畫給我們描摹了下來,成爲一篇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們讀他的文章就像看到了那幅畫一樣。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朱自清先生。

2、簡介作者及時代背景

(二)感知

1、教師配樂範讀課文

學生聽讀,在交流聽讀的感受基礎上確定閱讀的感情基調,在老師指導朗讀方法後,再來齊讀重點段落。

2、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學生輕聲朗讀,配以輕音樂,對課文語言及課文內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學生自主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過自讀,學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樣設計遵循漸進原理,由淺入深,爲品讀課文做好鋪墊。 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發現問題、獲取感受和認識,並用精練準確的語言加以概括。同時教師可提供以下問題供同學思考:

(a)文中所寫的景物有哪些?

(b)文中內容直接與題目相照應的段落有哪些?

(2)分組交流討論各自的認識及相關問題,教師巡迴指導,參與交流討論。

(3)教師主導,師生互答。

主導問題:

(a)、文中最能體現作者感情基調的句子是哪一句?

(b)、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種感情是濃還是淡?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是怎樣的?(明確這些問題後,從4-5段切入)

(三)品讀--賞析

1、局部研討,欣賞朱自清筆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體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語言特色。

(1)學生朗讀4-5段,藉助圖片形象直觀的品味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表達效果,體會語言的美。

(2)賞析月色下的荷塘,品味語言的妙處,體會景物特點。

荷葉,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寫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寫荷香,把荷香若有若無、遠遠才能聞到的這種感覺與渺茫歌聲相通,作者就這樣抓住荷塘景物特點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形象逼真的寫出景物形態美、動態美、靜態美。

此段作者集中筆墨描寫月下的荷塘,但已遠不是平日走過的荷塘了,而是作者心中的荷塘。通過這些景物作者表現了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質和潔身自好,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的情懷。景物描寫融進了作者的感情,景物便有了生命力。

(3)荷塘月光的賞析

1、在第四段分析基礎上由學生自由討論品味幾個動詞的妙用,再次明確通感修辭手法的作用。教師可出示課件幫助學生體會。經過探討,荷塘月光朦朧和諧美便也呈現於眼前

2、小結。教師總結本文語言的特點,點明在柔美和諧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悅之情。

(四)討論

重在理解作者情感, 在閱讀欣賞4—5段基礎上以討論形式完成教學內容。(課件展示)

討論一:

回想4—6段景物描寫的特點,思考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景物特點?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討論二:

結合時代背景思考作者“頗不寧靜”的心情緣於何?

討論三:

作者引用《採蓮賦》《西洲曲》中寫採蓮的事情,有什麼作用?

(五)拓展延伸

(語文學習要出於教材,但又不能侷限於教材,應向生活延伸,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引導)

課後練習

學習本文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寫一段景物描寫的文字,抒發自己的某種感情。

七、板書設計(略)

八、教學反思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經典之作,其清新的語言、靈巧的構思、寫景狀物的高超技藝讓人歎服! 經常聽老師上《荷塘月色》的公開課,沒發現好的使人難忘的好課,自己上來也覺得無趣。一篇如此優美的抒情散文到了老師手裏怎麼就變樣、變味了呢?

抒情散文不好上,我想是許多老師一致的看法。原因不一:情感不好把握有之,分析不到位有之,不知從何講起有之,等等。而《荷塘月色》是衆多散文中比較難上的一篇,不好找突破口,我上課喜歡找突破口。你從文眼“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開始,但不好繼續講下去,想去開導學生,課堂死氣沉沉。你從作者行程開始,顯得單調膚淺。你從朗讀開始,課堂重點不突出。難,真的難。大多老師上公開課喜歡分析描寫荷香月色的那幾段,因爲比較好駕馭。

現細細想來,覺得有幾點值得我好好反思的。

1、語文教學要加強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聯繫,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致力於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這節節課在這方面表現得十分突出,語文教學的多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關鍵的語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語境中理解、品味、鑑賞,感悟是靈動的,具個性色彩的;配樂朗誦,動畫欣賞隨文入境,營造美的氛圍。研究作者與創作背景,探究作品的寫作意圖與價值取向,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發展與思想情操陶冶融爲一爐,發揮了語文的實用功能、發展功能、審美功能,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多方面獲得培養。

但學生互動稍顯不足,聽課老師多,學生有些緊張。引導還需要大膽一些。

《荷塘月色》優秀教案集錦 篇三

一、單元內容及單元設計思想

本單元是散文單元,鑑賞重點是在整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散文的語言,賞析散文的表現手法。學習這類文章,首先要明確散文的特點:形散而神不散,所謂神就是散文的中心,也就是散文所抒的情。這種情在文字上往往不是直露無遺的,而是通過精巧、綿密的構思,富有華彩或哲理性的語言,在寫景、狀物、敘事中深婉迂曲又自然而然地表現的。教學時本着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目的,引領學生從欣賞景物入手,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體會語言的抒情性,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掌握一定的賞析散文的方法。

二、《荷塘月色》的思想內涵和文章特點

?這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整篇文章作者以藝術的筆法,描繪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圖,充滿了詩情畫意。作者融情入景,觸景生情,爲憤激不滿的現實中的自己營造了一個清新、美麗、寧靜的精神避難所。因此,學習這篇文章不僅要讓學生走進作品的情感世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更要讓學生仔細品位語言,領略語言文字的魅力。

三、本課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情感與態度目標:

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悶的心境和潔身自好、嚮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懷。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欣賞作者所描繪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2、揣摩語言,體會語言的抒情性,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同時,學習本文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教師恰當的提升引導下,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語文課具有開放性。

【教學重難點】

?1.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運用,動詞、疊詞的精心選用。

?2.感悟景語和情語渾然一體的妙處。

《荷塘月色》的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

1、品味語言,學習賞析散文的藝術手法。

2、通過把握本文的情感脈絡,學習鑑賞抒情散文。

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走進作品的情感世界,體會作者頗不寧靜的感情。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學方法:

通過聽錄音、默讀,讓學生讀文入境。

通過反覆誦讀、感知,品味作品語言。

通過提問思考討論,體會作者的感情教學設計:

本課教學計劃採用六個步驟自讀感知,思考提問,查閱信息,討論交流,熟讀成誦,存疑留問,兩個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存疑留問放在課外完成。整個教學過程 始終以學生爲主體,學生自讀感知,學生思考提問,學生查閱信息,學生討論交流,學生熟讀成誦。教師在這過程中主要起引導點撥的作用。

一、自讀感知

要求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整篇課文,瞭解作品的基本內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結構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讀課文,疏通文句,藉助註解和詞典,弄清以下詞語的讀音和意思:

幽僻、蓊蓊鬱鬱、彌望、嫋娜、宛然、凝碧、斑駁、峭楞楞

藉助註解和詞典讀懂《採蓮賦》。

其次給文章八個小段標上序號,找出文章主要寫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語句。

明確:

文章主要寫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語句主要有:

第一段: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第二段: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羣居,也愛獨處。便覺是一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第七段: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第八段: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再次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把文章的主要內容複述下來,注意段落之間的聯繫。

明確:因爲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滿月的光裏,總該另有一番樣子,於是就想去看看,沿着荷塘的路平常是有些怕人的,但今晚卻很好,我可以享受這無邊的荷香月色。荷塘月色的確很美,月光下的荷塘美景清幽淡雅,荷塘上的迷人月色朦朧和諧,令人心醉。荷塘四周非常幽靜,只有樹上的蟬聲和水裏的蛙聲最熱鬧,而我什麼也沒有。忽然又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那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巳無福消受了。採蓮令我惦着江南了,這樣想着回到了家裏。

二、思考提問

首先學生再次仔細閱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和有必要深究討論的問題。

學生先後提出如下一些問題:

爲什麼作者要反覆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課文第五段,寫月光用瀉不用照一鋪,其好處是什麼?

作者說自己心裏頗不寧靜,爲什麼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第四段景物描寫,爲什麼葉子寫得多?

課文最後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餘?

心裏頗不寧靜表現了什麼?

第五段酣民、小睡各指什麼?有無深層含義?

採蓮與文章主體有什麼關係?爲什麼要寫採蓮的事情?

作者爲什麼會由光和影聯想到名曲?

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者爲什麼會如此傷感?

《荷塘月色》爲什麼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處。

其次教師和學生一起梳理上述問題,重新整合。

第一類問題是關於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問題。

爲什麼作者要反覆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作者說自己心裏頗不寧靜,爲什麼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心裏頗不寧靜表現了什麼?

第二類問題是文章局部的細節問題。按照文章先後依次羅列如下:

第四段景物描寫,爲什麼葉子寫得多?

課文第五段,寫月光用瀉不用照鋪,其好處是什麼?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麼?有無深層含義?

作者爲什麼會由光和影聯想到名曲?

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者爲什麼會如此傷感?

第七段採蓮與文章主體有什麼關係?爲什麼要寫採蓮的事情?

第八段課文最後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餘?

第三類是關於對本文的評價的問題。

《荷塘月色》爲什麼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處。

三、查閱信息

針對上述問題請學生上網查閱資料,或上圖書館查閱資料。

四、討論交流

首先討論第一類問題,即關於作者思想感情的問題。

教師提示,要搞清作者說自己心裏頗不寧靜的問題,首先要搞清爲什麼作者會頗不寧靜,這必須聯繫當時的時代背景,必須聯繫作者自身來看。學生交流上網查閱的有關資料。明確:

(一)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華,串佩弦,號秋實,生於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於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紹興。因三代人定居揚州,自己又畢業於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且在揚州做過教師,故自稱揚州人。他是現代著名的作家和學者。朱自清有著作27種,共約190萬言,包括詩歌、散文、文藝批評、學術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開明書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對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蒐集、整理,出版了6冊《朱自清全集》。朱自清雖在五四運動後開始新詩創作,但是,1923年發表的《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卻顯示出他在散文創作方面的才能。從此以後他致力於散文創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爲當時負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二)時代背景

《荷塘月色》作於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這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於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爲大時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吶喊和鬥爭,但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後,卻從鬥爭的十字街頭,鑽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筆從戎,拿起槍來革命,但又始終平息不了對黑暗現實產生的不滿與憎惡,作者對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內心是抑鬱的,是始終無法平靜的。這篇散文通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複雜心情,這正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

心裏頗不寧靜表現了什麼?

明確:《荷塘月色》表現了作者爲國家民族命運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現了作者不願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格;也表現了他不願意投身革命,反映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弱點。這是他當時的真實心態的反映。

爲什麼作者要反覆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明確:因爲這是作者性格的真實寫照,也是因爲當時作者這種矛盾心態非常強烈。

作者說自己心裏頗不寧靜,爲什麼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明確:作者主觀上想通過遊覽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寧靜的心態,客觀上確實在觀賞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時侯,作者完全陶醉於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迴歸不寧靜,又重新憂鬱起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就是他不寧靜的表現。

其次討論局部細節問題。

第四段景物描寫,爲什麼葉子寫得多?

教師要求學生閱讀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寫了什麼?又是怎麼寫的?

明確:先寫茂密的荷葉,次寫多姿多態的荷花以及陣陣傳來的荷香,最後寫葉子和花的一絲顫動和脈脈的流水。本段是按照駐足觀察的順序,視線由近及遠、由上而下來寫的。本段可分兩層,第一層寫靜物,葉子像舞女的裙,靜中寫動,寫出了動態美。花嫋娜羞澀,像人一樣嬌美,寫出了靜態美;像明珠星星,則寫出了荷花在想象中的光華。花香像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激活了讀者的美好想象。第二層寫動態。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爲一道凝碧的波痕。有聽覺形象,風吹花葉的顫動聲音。動靜結合,給讀者以不同的感覺。

之所以葉子寫得多,是當時當地景物的實際情況。作者創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景物描寫的特徵,本文的特點是將描寫荷塘和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優雅、朦朧、幽靜的物境之美。第四段沒有直接寫月,但處處有月,荷葉、荷花都處在月光的照耀下,月光之下,荷花也是銀白色的,這是它和明珠星星的相似點。寫荷花的香味,縷縷清香,微風傳送,像遠處飄來的歌聲一樣動人心懷,這幽雅淡遠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獨處時纔會有,如在嘈雜的白天,絕不會有這樣的感受。

閱讀第五段,思考本文是如何描寫月色的。

明確:作者把荷葉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個瀉字,給人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豔欲滴的實感;一個浮字又表現出月光下荷葉、荷花那種縹緲輕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寫荷葉、荷花,其實不然,作者是通過寫葉、花的安謐、恬靜,襯托出月色的朦朧柔和。又如文章寫黑影和倩影,還是寫月色,因爲影是月光照射在物體上產生的。樹影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反襯月光輕盈盪漾。月色本是難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過不同的景物,從不同的角度去寫月色,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課文第五段,寫月光用瀉不用照鋪,其好處是什麼?

解答這個問題,不妨請學生把照和鋪字代人句中讀一遍,學生就知道了。

明確:瀉是承上面比喻句如流水一般而來的,瀉字有向下傾的勢態。照和鋪字就沒有這個效果。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麼?有無深層含義?

明確:酬民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層淡淡的雲遮住的月光。至於它的深層含義應該聯繫作者的心態來看,他不希望過於激烈的行爲,他喜歡一種平和的心態,正如我們前面分析的那樣,他做不到投筆從戎,他要尋找安寧平和的生活。對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態。

作者爲什麼會由光和影聯想到名曲?

明確:這是使用通感的修辭手法,光與影是視覺形象,作者卻用聽覺形象來比喻,這就是通感的一種,其相似點就是和諧。第四段寫荷花的縷縷清香,微風傳送,像遠方飄來歌聲一樣動人心懷,這幽雅淡遠的感受也只有在月夜獨處時纔會有,這也是通感,把嗅覺形象轉化爲聽覺形象,它們之間的相似點就是似有似無、時斷時續、捉摸不定。

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者爲什麼會如此傷感?

明確:作者想尋找美景,使自己寧靜,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態而不得,當然傷感。

第七段採蓮與文章主體有什麼關係?爲什麼會想起採蓮的事情?

明確:以採蓮的熱鬧襯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蓮同物,作者又是揚州人,對江南習俗很瞭解。

第八段課文最後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餘?

明確:一方面有照應文章開頭的作用,但主要目的還是以靜寫動,以靜來反襯自己,心裏的極不寧靜。心裏的不寧靜,是社會現實的劇烈動盪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瀾。全篇充滿着動與靜的對立統一:社會的動盪與荷塘一隅的寂靜,內心的動盪與內心的寧靜形成對立統一,文章開頭心裏不寧靜,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趨於心靜,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寧靜的現實中來,也形成對立、轉化。

再次討論本文的評價問題。

《荷塘月色》爲什麼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文章的好處。

播放課文錄音,學生完全陶醉在作品的意境之中。這個問題不必回答。

五、熟讀成誦

要求學生背誦第四、第五、第六段。

教師要求學生誦讀時要把握好感情的度,以含蓄爲主,內在情感要豐富,表現出優美的韻味,語速宜緩,節奏分明。

六、存疑留問

給學生一個探究的題目讓他們做進一步的研究。

在《荷塘月色》裏,顯然有兩個世界:朱自清生活於其中的現實世界與自我心靈昇華的超越世界——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這是朱自清的一個夢。說說你對這個夢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