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鄭振鐸《海燕》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鄭振鐸《海燕》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鄭振鐸《海燕》教學設計 篇一

公 開 課 教 案

教學目的

1. 理解並學習象徵、烘托、對比的寫作手法。

2. 認識海燕的象徵意義。

3. 培養學生的朗誦能力。

4. 學習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英勇無畏的戰鬥精神。

教學設想

5. 《海燕》是一首散文詩。作者以象徵和對比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藝術形象,作品字裏行間滲透着作者渴望用戰鬥迎來光明前景的熾烈感情。教讀本文,要利於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使學生進入作品所描繪的暴風雨到來之前,海上風雲變幻的壯闊境界,並在自己的想象中出現那高傲飛翔的海燕形象,進而體會作者的感情。這也是審美教育。因此,以朗讀引起學生理解課文的願望,又在理解的基礎上做到流暢的有感情的朗誦課文,按照朗讀、理解、朗誦這樣三個環節,達到教學目的。

6. 朗讀課文,是教好本文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其中包括教師的示範朗讀(最好是朗誦)、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直至學生能夠流暢、有感情的朗誦課文。能夠朗讀好這首散文詩,也就對作品有了一定的理解了。

7. 課文內容的分析,建立在熟讀課文基礎之上,重點在於對海燕的象徵意義的理解。對大海變幻的層次分析,有助於對海燕形象的理解,所以,適當的層次分析是有必要的,但一定要爲理解海燕的形象服務。

教學步驟

一、介紹作家與作品

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散文詩《海燕》。作者高爾基(1868~1936),前蘇聯無產階級作家,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出生在一個木匠家庭,4歲喪父,10歲就爲生活所迫,到處流浪,他當過鞋鋪學徒,輪船雜役,麪包工人和更夫,嚐盡了人間苦難。他親眼看到俄國的勞動人民在沙皇統治下所遭受的種種壓迫和剝削,這就爲他的創作提供了堅實的生活基礎和豐富的題材。1892年9月高爾基發表了他的處女作《馬加爾•楚德拉》,從此,一顆光芒奪目的明星升上了俄國文壇。1901年他創作了著名的散文詩《海燕之歌》,1901~1905年,他先後寫出了《小市民》、《底層》等劇本。1906年寫成長篇小說《母親》和劇本《敵人》兩部最重要的作品——標誌着其創作達到了新的高峯。1913~1916年,完成自傳體長篇小說三部曲的前兩部《童年》和《在人間》,1922~1923年,完成自傳體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我的大學》

高爾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開始介紹到中國。他的優秀文學作品和論著成爲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共同財富。

二、簡介文體

《海燕》是一首散文詩。簡言之,散文詩就是兼有散文和詩的特點,它以散文形式表現抒情詩的內容,是散文化了的詩,不分行排列,但具有詩的意境和嚴格的音節、韻律。

三、範讀課文

[一] 播放朗讀錄音,要求學生認真聽讀。

1、注意字音

2、思考畫面應怎樣切分

[說明]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理解本文的層次,使閱讀向縱深發展。學生基本答出後,順勢劃分一下全文結構,用時不要太多。

層次劃分:

(一)(1—6節)暴風雨孕育之際海上景象

(二)(7—11節)暴風雨迫近之時海上景緻

(三)(12—16節)暴風雨來臨之前海上景觀

[二] 齊讀《海燕》,注意海上圖景的變化和海燕動作神情的發展變化。讀畢,要求學生抓住文中的語句,理解作者所描繪的海上圖景的變化和海燕動作神情的發展變化。教師板書,引導學生思考。

四、研討課文

[一] 講析第一幅畫面

指名朗讀,思考:

1. 海上景象怎樣?海燕表現如何?

明確:環境惡劣;海燕矯健、勇猛,藐視惡劣環境,表現了海燕渴望暴風雨到來的快樂心情和英勇無畏的氣概。

2. 其它海鳥表現怎樣?這樣寫有何作用?

明確:海鷗在飛竄,十分恐懼;海鴨在呻吟,嚇得掩藏了起來;企鵝非常膽怯,躲藏在懸崖底下。通過對比,突出海燕勇敢搏擊、藐視惡劣環境的英雄氣概,使海燕的形象更鮮明。

[二] 講析第二幅畫面

默讀並思考:

1.海上景色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樣寫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環境更險惡;這樣寫突出鬥爭更險惡。

2.哪些詞語突出了險惡的環境?(動詞、形容詞)海燕較前有何變化?(見板書設計 )

[三] 講析第三幅畫面

齊讀,思考:

此刻海景有什麼變化?海燕表現怎樣?(見板書設計 )

五、討論課文中各種事物的象徵內容,理解課文中的象徵寫法。

[一]討論課文中各種事物的象徵內容。

海燕(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驅者)

暴風雨(俄國人民反沙皇專制的鬥爭)

大海(俄國廣大的革命羣衆)

風、雲、雷、電(沙皇的統治勢力)

海鷗、海鴨、企鵝(俄國資產階級中形色色的政客)

[說明]海燕、暴風雨、大海的象徵意義是讓學生明確的重點;其他事物的象徵內容,學生若理解有困難,教師適當給予講解。

[二]關於象徵寫法。

1. 象徵也是把事物形象化和人格化,易與比喻、擬人混淆。象徵是一中表現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而比喻則是修辭方法,只表現在具體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象徵與借喻都使事物形象化了。但象徵是賦予事物一定意義,對託義之物須做細緻描寫和刻畫,而借喻是建築在相似的基礎上,無須描寫有刻畫。

2. 象徵的作用:(1)把作者要說而不願直說的託義於物,以增強文章的表現力;(2)幫助作家把想說而不能說的話,巧妙地告訴給讀者。

六、歸納《海燕》的寫作手法:

1.對比、烘托的手法

2.象徵手法

附:板書設計

海鷗     飛竄  恐懼

孕育之際——渴望        海鴨     呻吟  掩藏     醜   態

企鵝     躲藏  膽怯

對   比

飛翔  飛舞

碰着  掠起

暴風雨     迫近之時——迎接        海燕                    雄   姿

衝向  穿過

叫喊  號叫

映   襯

狂風     狂風  吼叫

來臨之前——呼喚        烏雲     烏雲  低暗     猖   狂

雷電     電閃  雷鳴

鄭振鐸《海燕》教學設計 篇二

公 開 課 教 案

蒙城六中  盧獻紅

《海  燕》

高爾基

教學目的

1.理解並學習象徵、烘托、對比的寫作手法。

2.認識海燕的象徵意義。

3.培養學生的朗誦能力。

4.學習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英勇無畏的戰鬥精神。

教學設想

5.《海燕》是一首散文詩。作者以象徵和對比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藝術形象,作品字裏行間滲透着作者渴望用戰鬥迎來光明前景的熾烈感情。教讀本文,要利於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使學生進入作品所描繪的暴風雨到來之前,海上風雲變幻的壯闊境界,並在自己的想象中出現那高傲飛翔的海燕形象,進而體會作者的感情。這也是審美教育。因此,以朗讀引起學生理解課文的願望,又在理解的基礎上做到流暢的有感情的朗誦課文,按照朗讀、理解、朗誦這樣三個環節,達到教學目的。

6.朗讀課文,是教好本文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其中包括教師的示範朗讀(最好是朗誦)、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直至學生能夠流暢、有感情的朗誦課文。能夠朗讀好這首散文詩,也就對作品有了一定的理解了。

7.課文內容的分析,建立在熟讀課文基礎之上,重點在於對海燕的象徵意義的理解。對大海變幻的層次分析,有助於對海燕形象的理解,所以,適當的層次分析是有必要的,但一定要爲理解海燕的形象服務。

教學步驟 

一、   介紹作家與作品

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散文詩《海燕》。作者高爾基(1868~1936),前蘇聯無產階級作家,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出生在一個木匠家庭,4歲喪父,10歲就爲生活所迫,到處流浪,他當過鞋鋪學徒,輪船雜役,麪包工人和更夫,嚐盡了人間苦難。他親眼看到俄國的勞動人民在沙皇統治下所遭受的種種壓迫和剝削,這就爲他的創作提供了堅實的生活基礎和豐富的題材。1892年9月高爾基發表了他的處女作《馬加爾·楚德拉》,從此,一顆光芒奪目的明星升上了俄國文壇。1901年他創作了著名的散文詩《海燕之歌》,1901~1905年,他先後寫出了《小市民》、《底層》等劇本。1906年寫成長篇小說《母親》和劇本《敵人》兩部最重要的作品——標誌着其創作達到了新的高峯。1913~1916年,完成自傳體長篇小說三部曲的前兩部《童年》和《在人間》,1922~1923年,完成自傳體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我的大學》

高爾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開始介紹到中國。他的優秀文學作品和論著成爲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共同財富。

二、簡介文體

《海燕》是一首散文詩。簡言之,散文詩就是兼有散文和詩的特點,它以散文形式表現抒情詩的內容,是散文化了的詩,不分行排列,但具有詩的意境和嚴格的音節、韻律。

三、範讀課文

[一] 播放朗讀錄音,要求學生認真聽讀。

1、注意字音

2、思考畫面應怎樣切分

[說明]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理解本文的層次,使閱讀向縱深發展。學生基本答出後,順勢劃分一下全文結構,用時不要太多。

層次劃分:

(一)(1—6節)暴風雨孕育之際海上景象

(二)(7—11節)暴風雨迫近之時海上景緻

(三)(12—16節)暴風雨來臨之前海上景觀

[二] 齊讀《海燕》,注意海上圖景的變化和海燕動作神情的發展變化。讀畢,要求學生抓住文中的語句,理解作者所描繪的海上圖景的變化和海燕動作神情的發展變化。教師板書,引導學生思考。

四、研討課文

[一] 講析第一幅畫面

指名朗讀,思考:

1.海上景象怎樣?海燕表現如何?

明確:環境惡劣;海燕矯健、勇猛,藐視惡劣環境,表現了海燕渴望暴風雨到來的快樂心情和英勇無畏的氣概。

2.其它海鳥表現怎樣?這樣寫有何作用?

明確:海鷗在飛竄,十分恐懼;海鴨在呻吟,嚇得掩藏了起來;企鵝非常膽怯,躲藏在懸崖底下。通過對比,突出海燕勇敢搏擊、藐視惡劣環境的英雄氣概,使海燕的形象更鮮明。

[二] 講析第二幅畫面

默讀並思考:

1.海上景色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樣寫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環境更險惡;這樣寫突出鬥爭更險惡。

2.哪些詞語突出了險惡的環境?(動詞、形容詞)海燕較前有何變化?(見板書設計 )

[三] 講析第三幅畫面

齊讀,思考:

此刻海景有什麼變化?海燕表現怎樣?(見板書設計 )

五、討論課文中各種事物的象徵內容,理解課文中的象徵寫法。

[一]討論課文中各種事物的象徵內容。

海燕(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驅者)

暴風雨(俄國人民反沙皇專制的鬥爭)

大海(俄國廣大的革命羣衆)

風、雲、雷、電(沙皇的統治勢力)

海鷗、海鴨、企鵝(俄國資產階級中形色色的政客)

[說明]海燕、暴風雨、大海的象徵意義是讓學生明確的重點;其他事物的象徵內容,學生若理解有困難,教師適當給予講解。

[二]關於象徵寫法。

1.象徵也是把事物形象化和人格化,易與比喻、擬人混淆。象徵是一中表現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而比喻則是修辭方法,只表現在具體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象徵與借喻都使事物形象化了。但象徵是賦予事物一定意義,對託義之物須做細緻描寫和刻畫,而借喻是建築在相似的基礎上,無須描寫有刻畫。

2.  象徵的作用:(1)把作者要說而不願直說的託義於物,以增強文章的表現力;(2)幫助作家把想說而不能說的話,巧妙地告訴給讀者。

六、       歸納《海燕》的寫作手法

1.對比、烘托的手法

2.象徵手法

附:板書設計 

海鷗     飛竄  恐懼

孕育之際——渴望        海鴨     呻吟  掩藏     醜   態

企鵝     躲藏  膽怯

對  比

飛翔  飛舞

碰着  掠起

暴風雨     迫近之時——迎接       海燕                    雄   姿

衝向  穿過

叫喊  號叫

映  襯

狂風     狂風  吼叫

來臨之前——呼喚        烏雲     烏雲  低暗     猖   狂

雷電     電閃  雷鳴

鄭振鐸《海燕》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

一  着重瞭解象徵手法的運用, 同時學習對比、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

二  學習無產階級革命先驅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大無畏精神,樹立革命的人生觀,爲建設社會主義強國而努力奮鬥。

教學設想:

一  佈置預習:讀一遍課文;查字典弄懂不認識的字詞;提出不懂的問題。

二  如何理解海燕這一藝術形象的典型意義,這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難點 。

要根據散文詩的特點加強朗讀、背誦,在講解和反覆朗讀的過程中,緊緊圍繞三幅畫面引導學生加深理解。

三  結合課文,運用象徵手法,以《鋪路石》或《牛》爲題寫一篇散文。

四  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一  瞭解作者寫作《海燕》的經過及《海燕》的戰鬥作用、現實意義;弄清以大海爲背景的暴風雨到來前夕的三幅圖畫,正確劃分段落。

二  通過海燕與海鷗、海鴨、企鵝的對比,學習對比、擬人修辭手法。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  檢查課前預習。

教師檢查預習。提出要求:要學生把不懂的問題提出來,(要求認真聽別人提問題,結合課文分析解決)。(在提問題的基礎上),明確:要掌握下列幾個拼音;呻吟膽怯翡翠蜿蜒(拼音可用小黑板展示,讓學生上黑板填寫)。

二  介紹作者。

高爾基(1868—1936),蘇聯作家,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生在木工家庭,當過學徒、碼頭工、麪包師傅等,曾流浪俄國各地,經歷豐富。1892年開始發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寫沙皇統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1905年和列寧會面,思想上受了很大影響,1906年發表了長篇小說《母親》,反映了俄國工人階級的革命鬥爭,被列寧稱爲是“一本很及時的好書”。高爾基的小說有《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劇本有《底層》等,除此以外,作者還寫了許多政論、特寫、回憶、文學論文等,對世界文學的影響很大。

三  解題。

這是一首散文詩,散文詩是一種文學的體裁,它是富有詩意的散文。作爲蘇聯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者高爾基,爲什麼在1901年3月要寫這樣的散文詩呢?指定學生讀注①。註釋告訴我們,高爾基寫這首詩是在一九0五年俄國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當時人民羣衆的革命運動風起雲涌,沙皇反動政府加緊了對人民的鎮壓,正是革命與激烈搏鬥的時候。高爾基當時在彼得堡,親身感受到了工人運動、學生運動的磅礴氣勢,目睹了沙皇政府鎮壓學生運動的殘暴罪行。他爲了熱情地歌頌無產階級革命先驅,揭露沙皇反動政府,抨擊機會主義者、資產階級自由派的醜惡嘴臉,就寫下了《海燕》這篇散文詩。作者以海燕爲題,一是醒目,可以象徵無產階級革命先驅,二是可以躲過沙皇檢查機關的耳目。

四  講讀課文。

(一)分段。

這篇課文以大海爲背景,教師朗讀一下,請大家注意暴風雨到來前海面景象的變化,然後考慮一下,大致可分爲幾幅圖畫。

1.教師範讀全文。

2.學生回答問題。

3.教師小結:全文着重描繪了三幅圖畫。第一幅,從“在蒼茫的大海上……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飛翔。”第二幅,從“烏雲越來越暗……是的,遮不不住的!”第三幅,從“狂風吼叫……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三幅圖畫就是全文的三段。第一段寫海燕對暴風雨到來的渴望;第二段寫海燕爲暴風雨迫近而歡樂,而號叫;第三段,寫海燕在暴風雨就要來臨時發出了勝利的預言。

(二)分析第一段。

現在我們學習第一段。

1.指定學生朗讀1—3節,要求學生思考:在暴風雨到來前,周圍的環境怎樣?海燕有什麼表現?

學生討論,回答。明確:蒼茫的大海上,狂風捲集着烏雲,說明一場暴風雨正在孕育。(板書有着重號的詞語,下同。排列格式見板書設計 總表)就在這樣特定的環境中,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烏雲和大海之間高傲地飛翔,表現了海燕勇敢無畏的矯健姿態。

2.教師追問:作者爲什麼用黑色的閃電來比喻海燕?又爲什麼用“高傲”來修飾“飛翔”?在回答後告訴學生:這裏的“黑色”不是貶義詞,是寫海燕本身的顏色。用“閃電”既可以寫出海燕的矯健姿態,又可以在烏雲密佈、大海蒼茫的背景上出現一點亮光,使人們在沉悶的空氣中從海燕身上看到光明,看到希望。這裏的“高傲”,不是通常所說的自以爲了不起,而是褒義詞,有意氣風發的意思,形容海燕藐視惡劣環境的英勇氣概。

接着,作者緊扣“高傲地飛翔”用“一會兒翅膀碰着波浪,一會兒箭一般地直衝向烏雲”來描寫海燕飛翔時的氣勢,突出了海燕搏擊風雲、無所畏懼的性格,在描寫海燕“飛翔”的同時,又着力寫了海燕的叫喊聲,並通過烏雲聽出這叫喊聲的含義,從反面襯托了海燕的戰鬥力量和勝利信心。而這一切,都說明了海燕對暴風雨的渴望和追求,同時暗示暴風雨將必然來臨。

3.學生輕聲朗讀1—3節,體會海燕對暴風雨的渴望和追求。

4.指定學生朗讀4—6節。要求學生把描寫海鷗、海鴨、企鵝的詞語劃出來。

學生讀完後,指定學生回答(板書:呻吟、飛竄、恐懼、掩藏;呻吟、嚇壞;膽怯、躲藏)。教師追問:這些詞語表現了這三種海鳥怎樣的共性?學生回答。明確:海鷗、海鴨、企鵝象徵了俄國第一次革命前夕膽小的機會主義者和軟弱的資產階級,他們的共性是害怕革命、逃避革命。爲了揭示這個共性,作者採用擬人的手法,根據海鳥的不同特點,讓“恐懼”、“嚇壞”、“膽怯”三個意義相近的詞反覆出現,從而對他們害怕革命的醜態進行漫畫式的勾勒和無情的揭露。

5.指定學生朗讀4—6節,要求認清三種海鳥在暴風雨到來之前的醜態。

學生讀完後,提問:作者爲什麼在對三種海鳥作了無情的揭露後,又轉換語氣熱情讚揚海燕?學生回答。明確:這樣寫有兩個作用:一是與開頭呼應,可以讓海鷗、海鴨、企鵝與海燕形成鮮明的對比;另一個是承上啓下,原來大海蒼茫一片,這時已經“泛起白沫”,由於背景的變化,畫面也就變化了,這樣很自然地進入了第二段。(板書:只有……)

(三)朗讀第一段。指定一女同學讀1—3節,一男同學讀4—6,全班同學從“只有那高傲的海燕”起齊讀。要求愛憎分明、讀出感情來。

五  課堂練習:

(一)抄寫:蒼茫、高傲、渴望、火焰、呻吟、飛竄、掩藏、蠢笨、膽怯。(每個詞抄三遍。)

(二)運用比喻手法,依照“海燕象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一句,按照下邊的意思各造一句比喻句。

1.形容列車在原野上馳駛。(列車風馳電掣般在原野上飛馳。)

2.形容月亮又圓又亮掛在藍天上。(銀盤似的月亮掛在藍天上。)

六  課外作業 :

熟讀、背誦1—6節。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一  通過第二、第三幅圖畫的分析,進一步瞭解海燕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大無畏精神,並瞭解海燕的象徵意義。

二  瞭解《海燕》的寫作特色。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  檢查作業 。

指定2—3名學生背誦1—6節。

二  講讀第二段。

上次我們學習了第一段,重點是寫海燕對暴風雨到來的渴望,現在學習第二段,重點寫暴風雨迫近時海燕的歡樂。

(一)指定學生讀7—11節,要求思考:環境起了怎樣的變化?學生朗讀後,由學生討論回答。明確:烏雲越來越暗、越來越低。向海面直壓下來,雷聲轟響、狂風肆虐,把波浪抱起,甩到懸崖上,摔成塵霧和碎末。大海呢,一邊歌唱,一邊衝向高空去迎接雷聲,波浪還在憤怒的飛沫中呼叫。

教師追問:這一環境的變化說明了什麼問題?學生討論、回答。明確:說明俄國當時白色恐怖嚴重,反動勢力猖獗,革命與鬥爭激烈。特別在第8節作者在寫狂風與巨浪搏鬥時,用了“緊緊”、“惡狠狠地”、“把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碎末”等詞句,進一步說明當時革命與鬥爭已經到了短兵相接的程度。但是,儘管反動勢力猖狂一時,敏感的精靈——海燕已聽出了它們的“睏乏”。這告訴我們革命正在向有利於人民的方向轉化。

(二)提問:在這險惡的環境中,海燕的表現怎樣?學生可以默讀課文,討論、回答。明確:海燕不畏強暴,它飛舞着,箭一般地穿過烏雲,翅膀掠起波浪的飛沫,它面對猖狂的反動勢力充滿信心地大笑,還大聲號叫,它爲暴風雨的迫近而歡樂,它深信烏雲遮不住太陽,革命是必勝的。

在險惡的環境裏,海燕如此英勇,決不是偶然的,讓學生齊讀11節,思考:海燕,爲什麼如此敏感,如此英勇?學生讀後回答。明確:那時馬克思主義已在俄國人民中廣泛傳播,無產階級革命先驅——海燕在險惡環境中用馬克思主義的望遠鏡觀察鬥爭形勢,已經聽出了“雷聲”的“睏乏”,已經看出“烏雲遮不住太陽”,也就是說,看到歷史的必然規律,是無產階級取代資產階級,沙皇政府必將滅亡,人民必定勝利,因此海燕就在暴風雨迫近時特別歡樂,無比英勇,表現出高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作者用了“敏感的精靈”、“早就聽出”、“深信”等詞語來描寫海燕,不僅使我們從外在形象上了解了海燕,而且使我們從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感受到了海燕這一形象的高大、可敬。

三  講讀第三段。

鬥爭進入高潮,第三幅圖畫展現在我們眼前,現在我們學習第三段。

(一)教師讀12—16節。要求學生講一講看到的是怎樣一幅圖景。

學生口述第三幅圖畫中烏雲、雷電與大海搏鬥的情景。明確:這是一幅暴風雨就要來臨的圖景,狂風吼叫,雷聲轟響,烏雲象火焰,閃電象火蛇,而大海呢?勇敢迎戰,抓住閃電的箭光,把它們熄滅在自己的深淵裏,並且越戰越勇,終於怒吼了。這一切說明,革命的形勢迅猛發展,一切反動勢力終於陷落在人民的汪洋大海中。這裏從“狂風怒吼”到“大海怒吼”,既表明了鬥爭的激烈殘酷,又說明了革命發展的趨勢,預示着舊世界必將被人民摧毀,新紀元必將由人民來開拓。

(二)學生齊讀12—16節,學生思考:在這革命高潮中,作者怎樣描寫海燕?

學生回答。明確:作者讓我們先聞其聲,後見其形,最後再聞其聲。這裏着重寫了海燕的叫喊,三次出現“暴風雨”,一是說明暴風雨即將來臨,海燕以勝利的預言家的姿態號召人民要迎接暴風雨,敢於鬥爭,敢於勝利。二是表明了海燕對暴風雨的渴望。表現了人民對沙皇反動政府的強烈仇恨,迫切地要求推翻沙皇政府。三是加強了文章的氣勢,表明人民羣衆一旦起來以後,其勢如急風暴雨,銳不可當,從而熱情地歌頌了人民的力量(板書:叫喊:三個“暴風雨”)。

(三)指定一學生讀12—13節,全班齊讀14—16節,進一步體會作者抒發的思想感情。

四  聽全文配樂朗誦(或由教師有感情朗誦)。

五  教師小結和課堂練習。

(一)提問:讀了《海燕》思想上受到了哪些啓發?學生回答。明確:教育我們對革命事業要永遠充滿信心,樹立革命的人生觀,在前進的道路上,要不畏艱險,敢於鬥爭,敢於勝利。

(二)本文運用了象徵手法。象徵是用具體事物表示某種抽象的概念或思想的寫作方法。請大家細讀課文,填寫下列空白:

海燕象徵(俄國無產階級先驅者)。海鷗、海鴨、企鵝象徵(膽小的機會主義者和軟弱的資產階級)。暴風雨象徵(風起雲涌的革命運動)。太陽象徵(光明的未來)。烏雲、閃電、狂風象徵(一切反動黑暗的勢力)。

再舉一些常見的事物,如青松、紅旗、鮮花,說說它們象徵了些什麼?

明確:紅旗象徵革命,青松象徵堅貞的氣節和永垂不朽的精神,鮮花象徵許多美好的東西(如美麗、幸福、友誼等)。

六  課外作業 :

(一)“思考和練習二、三。”

“思考和練習二”答案:——相同點“都是運用了象徵手法。不同點:1.前者是着重揭露國民黨反動政府的黑暗統治,後者是歌頌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先驅。2.前者着重寫作者的主觀感受,後者通過對暴風雨到來前海燕形象的塑造來抒發思想感情,較爲偏重客觀描述。3.兩篇文章都寫到雷電,前者指革命力量,後者指反動勢力。

(二)結合課文,運用象徵手法,用《鋪路石》或《牛》爲題,寫一篇散文。

(饒傑騰 主編《中學語文教參新編》國中第五冊)

鄭振鐸《海燕》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1.瞭解散文詩的一般特點。

2.體會象徵、比喻、擬人、反覆等手法在文中的運用。

3.體會課文的深刻含義,把握“海燕”形象。

教學重點

1.反覆朗誦,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內涵。

2.教學難點 :理解象徵手法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教學方法:

誦讀法和研討點撥法相結合。

課時:1節課

教學設想

《海燕》是一篇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好教材。

語文課上對學生(特別是對國中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必須高度重視形象的感染手段。學生受感染的過程一般可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依據作者所提供的全部藝術細節,在自己的頭腦裏初步再現作品的境界,把握其中的主要形象,並在思想感情上跟作者產生共鳴——愛作者之所愛,恨作者之所恨。第二階段是在教師的啓發、幫助下,學生能運用自己的想象去感受作者曾經感受過的生活,據此,再逐步深入領會作者怎樣按照自己的寫作方式把他的感受凝聚成作品中的形象。到這一步,也只有到這一步,學生才能接受作者美學觀的影響,變作者的追求爲自己的追求。歷來的教學經驗證明:形象的感染是深入理解的基礎,也是學生從作品中獲取審美感的必經途徑。

教《海燕》這篇作品,尤其離不開形象的感染。

《海燕》寫於1901年,正是俄國第一次革命(1905年革命)的前夜。它以象徵和對比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藝術形象,熱情地歌頌了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堅強無畏和樂觀戰鬥的精神,號召人民羣衆跟沙皇專制制度進行決戰。由於高度集中地表現了當時俄國革命羣衆的鬥爭要求,這首詩發表後立即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作者高爾基也因此被譽爲“俄國革命的海燕”和“反抗的羣衆的天才表現者”。要使學生深刻理解這篇作品的主題,一個十分重要的前提是,使學生真正進入作品中所描繪的暴風雨到來之前海上風雲變幻的壯闊境界,並在自己的想象中出現那高傲飛翔的海燕的形象,進而體會在作品的字裏行間滲透着的作者渴望用戰鬥迎來光明前景的熾烈感情。這就意味着必須有效地利用形象感染的手段。

要使誦讀法在本課教學過程 中收到實效,下面幾個問題值得注意:

(一)朗讀的起碼要求是把節奏讀好,把重音找準。這首詩的原文是有格律的(輕重音按一定的規律交錯安排),譯者非常重視這一點,他用不同的形式讓讀者能感受到散文詩的語言美,不僅把詞語譯得十分準確,而且語句的節奏非常鮮明,句中重音也很明確。應當首先要求學生讀出節奏和重音,而後在理解作者創作意圖的基礎上繼續提高,直至能夠有表情地朗讀全文。

(二)講清時代背景,在本課教學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義,這不僅是認識作品主題的條件,也是理解作品思想感情的基礎。不懂得作品的背景,只憑直感,也不可能朗讀好這篇作品。

(三)要正確地講解作品中的象徵手法。文學作品中的象徵物不是現實生活中某些事物的簡單代號;它們在本質上仍然是藝術形象。應當首先把它們作爲完整的藝術形象來加以分析,而後讓學生通過聯想去認識它們的象徵內容;切忌每講一個細節都要說它象徵什麼,這種“索隱”式的講法對學生理解作品內容其實並無好處。

教學過程 :

一、導語 設計

同學們,你們看過高爾基的哪些作品?

(學生回答,老師確定)

誰能介紹高爾基情況?

(學生回答,老師補充)

(投影) 高爾基(1868-1936),俄國作家,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列寧稱他是“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他出生於木工家庭,四歲喪父,當過鞋鋪學徒、輪船雜役、麪包工人和更夫,備嘗了人間的苦難,親眼目睹了俄國勞動人民在沙皇統治下所遭受的種種壓迫和剝削,這就爲他的創作提供了堅實的生活基礎和豐富的題材。他的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母親》、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劇本《小市民》。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高爾基的散文詩《海燕》,這篇文章以深刻的思想、銳利的鋒芒激越的詩情贏得了讀者的喜愛,成爲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瑰麗明珠。讓我們一起走近這首充滿激情的時代奏曲,去感受凝結着高爾基敏銳藝術感悟力的“海燕”形象。(板書文題、作者)

二、解題

散文詩《海燕》是高爾基在1901年3月寫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結尾部分,原題爲“海燕之歌”。當時正是俄國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

三、誦讀,整體感知文章。

1.學生自讀全文,初步感知文章。查字典,疏解、積累字詞。

2.學生聽錄音範讀,思考:

(1)體會文章的朗讀感情處理,注意重音、停頓和語速。散文詩有什麼特點?

(2)海燕是一個是什麼樣的形象?課文中讚美海燕,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態度?

(3)作者寫海鷗、海鴨、企鵝的目的何在?

(4)本文在結構上有什麼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四、深層探究

全班有表情的朗讀課文。小組討論探討下列問題:

1.本文在象徵手法的運用有什麼特點?

2.本文如何綜合運用多種修辭方法?

3.作者爲什麼多次大聲疾呼暴風雨的來臨,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五、總結

《海燕》是一首色彩鮮明的抒情詩,又是一幅富有音樂節奏和流動感的油畫。他把詩和散文的特點結合起來,又表現出音樂美和繪畫美,文筆粗獷,氣勢磅礴,色彩厚重,情感激越,給人以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本文最重要的寫作特色是象徵手法的運用。象徵作爲文學創作中一種重要的表現方法,也就是所謂的“託義於物”。它能夠使不容易或不便於直接說出的思想感情委婉、曲折、含蓄地表達出來,而且化“抽象”爲“具體”,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極大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在今後的閱讀中,我們要仔細揣摩。

六、分組朗讀

將全班分成三組,分別朗讀三個場景,體會作者在這三個部分情感上的變化和語氣、節奏的變化。

七、課堂作業

研討與練習三、四。

板書設計

海燕

高爾基

結構                    形象                             手法

畫面一:渴望暴風雨     海燕:英勇無爲、樂觀豪邁(正面描寫)      象徵

畫面二:搏擊風浪       海鴨                                      比喻

迎接暴風雨     海鷗  恐懼膽怯(側面描寫—對比烘托)      擬人

企鵝                                       反覆

畫面三:呼喚暴風雨                                                對比

鄭振鐸《海燕》教學設計 篇五

【教材分析】

高爾基的《海燕》是無產階級文學的開山之作,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輝煌。《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詩,本文寫於192019年,那時正是俄國192019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國工人運動不斷高漲,動搖着沙皇統治的根基。來自社會底層、深諳人民疾苦的高爾基,觸摸到剛剛開始跳動的新時代的脈搏,以敏銳的藝術感悟力創造出了“海燕”的藝術形象,來歡呼即將來臨的革命風暴,爲無產階級唱出了一曲充滿戰鬥激情的頌歌。它有如春天的旋律,時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書。自它問世以來便以深刻的思想,銳利的鋒芒和激越的詩情贏得衆多讀者的喜愛,也是中學語文教材的必選篇目。據此,我以感悟“海燕”形象的精神內涵爲切入口,激發學生興趣,迅速深入文章內容。

《海燕》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是因爲它的文體特點(散文詩)適於單元要求:強調朗讀,注重聯想與想象,瞭解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的表達方式,學習抒情性語言。自然這也是順應新課程標準“閱讀”部分的要求。

【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根據《海燕》的本身特點和語文課的要求。“讀”歷來就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象徵、對比的寫作手法與衆多的修辭格也是朗讀時必須掌握的知識;體會環境描寫渲染氣氛烘托形象的作用,把握散文詩的優美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鑑賞詩歌的能力。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體會出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英勇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則是作者的初衷,領會“海燕”精神的內涵,結合實際,運用發散思維,使學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現實意義。是我們現在的教育的人文目標,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方法的設計意圖】

1.“美文需要美教”,通過朗讀、賞析,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主動感知,探索求真,展現自我。本設計力求通過多層次誦讀、多角度發現、個性化體驗、藝術性創編等一系列課堂實踐活動來帶動教學流程的步步推進,並在讀、說、寫的層進訓練中進一步落實教學目標。

2.力求突出“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特徵,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課文材料,還學生大量的課堂活動時間,體現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的理念。通過開展小組討論、圈點批註、大量的仿句說話練習等多種形式的活動,把發現、體驗、感悟、交流的權利還給學生。

所以我採取以朗讀爲主線,通過設計精巧的微型話題,在學生與文本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架起和諧的橋樑,進行平等式對話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