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多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多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背誦課文。

2、感悟詩歌的內容, 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友誼。

3、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想象詩歌中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1 課時

教學準備:學生蒐集送別詩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嗯,同學們今天可真精神!哎,誰知道今天星期幾啊?(今天星期二)這句話如果用你的家鄉話該怎麼說?看,同樣的一句話,不同的地方,表達的方式就不一樣,可見,我們中華民族的語言有多豐富啊!而像這樣豐富的還有我們如寶庫般絢爛的古詩詞文化呢!那呆會兒,咱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新的古詩,好嗎?好,上課――

一、知詩人,解詩題。

師:今天咱們學的這首新詩的作者大家並不陌生,“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是他的經典詩句,他是誰?(王維)

師:對,他就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板書:唐  王維)

師:這個人啊,不僅詩寫得好,畫畫也堪稱一絕,就連大詩人蘇軾也用八個字來這樣讚譽他的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次,他特地來到渭城,也就是現在的陝西省咸陽市東北,來送元二這個人出使到安西去。(板書:送/元二/使/安西)來,把詩題讀讀---(兩遍)

師:哎!說到出使啊,我倒想問問,誰知道出使是奉誰的旨意去的?(皇上)不去就要——

師:看來,元二此行是非去不可了。

二、曉詩音,明詩意。

1.自由讀詩。

下面請你自由的把詩讀兩遍,注意,讀第一遍時,可以藉助工具書和註釋,爭取把字音讀準;讀第二遍時,要注意詩句的停頓,爭取把詩念通順。明白了嗎? (課件出示:全詩)好,誰願意來讀一讀?

2.指名讀。  順勢解多音字。(朝,舍)

3.再指名讀。(誰還願意來讀一讀?這回可要讀準確,清楚。)

4.齊讀。 字詞的障礙掃除了,讓我們一起字正腔圓,有板有眼的來讀一遍。

5.配樂朗讀(點擊).   師:想不想像這樣有感情的朗讀?這並不難,那就要先了解詩所表達的內容。下面就請你們再次利用書中的註釋,手中的工具書自學,看看每句詩講什麼?不懂的地方可以在旁邊打個?號,然後和本組的同學共同解決。

6.學生自學、討論、交流、彙報。

誰來說說前兩句詩是什麼意思?後兩句詩呢?誰能把這四句連起來說說?

三、尋詩眼,悟詩情

(一)寄情酒更濃

師:好,對於這首詩,現在我們已經知其音,明其意(板書:明意).下面請大家再次默讀古詩,想一想,元二與王維到底是什麼關係?從詩中的哪些地方看出來?(元二;故人)

師:除了“元二”和“故人”外,你們注意到“酒”了嗎?這酒他們是怎樣喝的?(勸君更盡一杯酒)

師:”勸”字說明他們之間說了很多話,可見關係不一般。那大家想想看,他們當時是怎麼勸的,會說些什麼話?

“盡”的意思是—(完)只有誰纔會這樣喝酒?(朋友)  是啊,一飲而盡,只有朋友間纔會這樣的酣暢淋漓。說到這啊,我不禁浮想聯翩:我們中國的酒文化可以說是源遠流長,喝酒成爲了人們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有一種酒是連心的酒,所以有“酒逢知己千杯少”;有一種酒是祝福的酒,所以有“爲此春酒,以介眉壽”;還有一種酒是澆愁的酒,所以有“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那你覺得在元二即將遠行之際,這“勸君更盡一杯酒”是一杯怎樣的酒呢?

師:這麼多深情的祝福,說也說不完,道也道不盡。此時此刻,唯一能夠表達 朋友間這樣深情厚意的祝福的只有—— (課件出示:後兩句)

(二)觸景情更深

師:已經記不清喝了多少杯。(課件出示:全詩,配樂)透過窗子,向外望去,這種難捨難分的情緒是才下眉頭,又上心頭。哪些景物又勾起了他們離別的傷感?(朝雨;柳;客舍)

師:知道爲什麼寫柳樹嗎?(除了當時周圍的確有柳樹之外,它還有另外的一層意思。 “柳”與“留下”的“留”諧音,柳樹自古以來就是離別的象徵,咱們古人啊有“折柳贈別”的風俗,就是摘下柳枝贈予將要離別的朋友,以表示挽留之意。所以,此刻看到這滿目的青青楊柳怎能不讓人傷感別離呢?

師:是呀!這說明王維他不是本地人,也是孤身在外,身在異鄉爲異客,這本來就讓人傷感,可現在朋友也要離開家鄉了,客中送客,讓人倍加感傷!   細雨濛濛、客舍青青、柳色清新,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啊!讓我們用心去感受再讀讀前兩句。(生讀)聽着你們的朗讀,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雨後柳色清新圖。(師板書:雨後柳色清新圖)

(三)路艱心更憂

師:在老天都爲人落淚的今天,儘管是滿目的青青楊柳卻留不住朋友遠行的腳步,離別的酒,祝福的酒喝了一杯又一杯,可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此次分別,不知何時相見。所以我總想---時間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嗎?安西呀,你能離我近一些嗎?而這大家說可能嗎?  安西距離渭城有多遠?

師:讓我們先來看看這幅地圖。(出示課件:出使安西路線圖。)元二從長安的渭城出發,途經陽關,最後到達安西。穿越大半個中國,行程3000多公里,這麼說吧,就是用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也就是騎馬也要走上,猜猜看,會走多長時間。好,咱們也別猜了,注意聽—答案是:半年。

師:哇!你覺得怎樣?(時間長,路程遠。)所以,這是王維捨不得讓元二離開的原因。那陽關以西又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讓我們一塊,走進安西--(出示課件:狂風呼嘯的茫茫戈壁、沙漠)誰能用一個詞來概括你眼中看到的安西。

師: (我也送你們8個字:思維敏捷,語言精當。)可以想象元二不僅此行一路艱難,即便到了那兒,生活還會更艱難。而此時此刻的渭城呢?走,去渭城看看--(出示課件:雨後圖)怎麼樣?(不愧是客舍青青,柳色--清新,一片生機勃勃,春意盎然)

師:除了有此美景以外,關鍵是這裏還有--老友相伴,對酒當歌。(出示課件:朋友間飲酒作詩畫面)

師:而安西那呢?(出示課件:夕陽西下的孤獨的元二。)此刻,你覺得畫面裏的元二怎樣?

師:是啊!這一切的落差是如此之大。更何況:安知千里外,不有雨間風。此行路途艱險,生死難料。這一切,都是好友王維所擔心的,這樣複雜的情感交織在一起,這是一種怎樣的心境啊!讓我們帶着這種難以言狀的心境再來讀讀這首詩。要求:邊讀邊想象畫面,讀到哪個詞,就把哪個詞的畫面想象出來。(課件:配樂齊誦全詩)

指名讀。(板書:相送依依不捨情)

(四)唱詩情難捨

師:下面讓我們乘着想象的翅膀,穿越時空,走進詩中,用心去感悟。(出示課件:古詩情境視頻)

師:是啊,一句話,一輩子,一生情,一杯酒,讓人百感交集!此時此刻,隻言片語已難以表達朋友間這種依依不捨之情。聽,是誰唱起了這憂傷低沉的曲子。(課件出示:試聽吟唱)1.聽2.小聲和3.會唱的放聲跟和4.師生齊唱

四、拓展延伸。

吟唱過後,我們不禁遙想,在我們中華五千年文明沉澱下的絢爛多彩的古詩文化中,單單是送別這一種主題就留下很多的名篇佳句!那除了這首以外,你還知道有哪些送別詩嗎?

(贈汪倫---這是興致盎然的以歌相送;黃鶴樓――這是默默無語的以目相送;別董大――這是滿懷鼓勵的以言相送: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雖然對送別一事隻字未提,但通過西湖的美仍讓我們感受到送別時作者的那份恬淡愜意。)而我們今天學的這一首,是飽含深情的以酒相送。雖然表達的方式不同,但卻都是在以情相送。正是因爲有了情,這些文字才被人們代代傳頌,因爲有了情,古詩才被人們稱爲民族的瑰寶。那下面,讓我們站起來, 再飽含深情的把這首詩讀一遍,能背的同學可以背。

五。課後作業。

知道嗎?我們的古人素有這樣的喜好,那就是讀之不足則唱之,唱之不足則吟之,吟之不足則畫之。所以課後也請你爲這首詩配上一幅圖,爭取像王維一樣做到:畫中有詩。

六。總結

同學們,記住這句話吧――“腹有詩書氣自華”,今天,我們欣賞到的只是滄海一慄,如果,課下你能去讀、去品、去積累,我相信那時的你一定會“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而到那時,我們的――班就一定會“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好,下課―――(放吟唱)

(附:板書設計)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維

雨後柳色清新圖      相送依依不捨情

國小語文古詩《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二

《送元二使安西》是《積累、運用五》第一題讀讀背背部分的內容。教材的要求是會背誦古詩,至於抄寫和大致理解詩意也不在要求之列。這首詩我以前已經帶領學生背過,所以,再指導背誦這首詩已經不是我教學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學這首詩時,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目標。

1、檢查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

就我班學生背誦古詩的數量而言,如果他們能把詩中的生字全達到會認,那麼,多數同學不但國小階段的字應該已經全部會認,中學階段也應該認了不少。所以,在複習古詩的同時,檢查他們的識字能力,應爲教學的重點之一。

2、理解詩意。

背詩的目的是感受詩的意境,陶治性情,提高人文素養,學習運用。因此,要求孩子在會背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詩意,成了我教學的又一重點。

3、複習拓展。

孩子們背誦王維的詩已經不少。如何在學習本詩的同時鞏固加深對其他詩的印象,也是我教學中應該考慮的。

4、理解王維寫景詩的意思,初步感受體會王維詩的風格。

在歸類理解詩的基礎上,我設計了概括詩風的環節。雖然不夠詳細、全面,但通過學習,讓學生初步感受王詩的風格,必將有助於他們加深對詩的理解,提高鑑賞能力。

基於以上四方面的考慮,我帶領學生對王維的詩進行了研究性學習。

一、導入。

王維的詩,我們已經背過幾篇了。下面我寫幾個他詩中的字考考你們,看你們認識嗎?(渭、悒)。部分學困生不認識)。因此,學習古詩的第一步,必須要認識生字,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在認識生字的基礎上,認真朗讀,記住字形,在把詩讀流利的基礎上,進一步背誦。

二、複習《送元二使安西》。

讓學生朗讀後試着說詩的意思。(經過部分同學一個詞一個詞的理解,加上老師對“元二”、“安西”、“渭城”、“悒”、“陽關”等詞的解釋,同學們弄懂了這首詩的意思。)

三、回顧背過的王維的詩。

1、指名同學領背王維的詩。一個同學領背一首,共背了《山居秋暝》、《竹裏館》、《雜詩》、《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鳥鳴澗》、《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八首。

2、選擇王維寫景的詩背誦。

同學們背出了《山居秋暝》、《竹裏館》、《鹿柴》、《鳥鳴澗》、《送元二使安西》五首。

3、理解前四首詩的詩意。

同桌先一首詩一首詩的交流詩的意思,然後分別指名試說。(多叫幾個同學)

四、感受王詩的風格。

1、合上眼睛,邊背誦王維五首寫景的詩,邊想象畫面。背完後談自己的感受。

2、通過老師指導,得出王詩的風格特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五、作業:詩配畫。

任選王維五首寫景詩中的一首,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回家畫一幅畫,並在背面用鉛筆題詩。明天課前同桌根據畫的內容,猜測所畫的詩,並點評是否畫出了詩意,不當之後加以糾正。

教材要求的內容不多,我竟用了整整一節課的時間,有些老師可能會說,爲了《積累、運用》上的一首詩,何必浪費那麼多時間?對此,我有不同的觀點。課本無非是一個例子。我們教學的目的就是要把學生引向課堂外那個無邊無際的知識的海洋。只要能夠讓孩子們學得積極,學得主動,並能獲得更多的知識,我覺得都值。再說,背誦的目的是爲了運用。教學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導學生對詩的鞏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養。我覺得在這方面多花點兒時間值。所以,進行了這樣的教學過程。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讀準字音,正確書寫“陵”字。瞭解兩首古詩的大意。背誦古詩。

2.感受朋友之間的深情厚意,體悟重點詩句的情味,受到古詩文化的薰陶。

3.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古詩文的基本方法。

教學重點:

1.通過反覆誦讀,多元體驗,引導學生感悟詩情。

2.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傳授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階梯引領,逐層悟情。

1.曉詩音。

學習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學情調查:哪些同學課前接觸過這首詩。會讀的同學想一想怎樣讀得更好;不會讀的試着藉助註釋把它讀正確。

學生自由讀詩。(老師板書課題)

指名讀。

預設:

(1)讀準多音字“舍”“朝”“更”。

(2)題目的正確朗讀是教學的難點,可引導學生在弄懂題目的意思之後,再正確朗讀。 齊讀古詩,檢測學習效果。

2.明詩意。

(1)我們學古詩僅僅會讀還是不夠的,(板書:知詩音)還要-----(板書:明詩意)

(2)怎樣才能弄懂詩的意思?你們有什麼好辦法?

預設:

朗讀品悟;瞭解詩人;串詞連句法;讀詩文、想畫面,結合註解。

(3)同桌之間試着來說說《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的意思

預設:“浥”“更盡”“新”的理解。

3.悟詩情。

(1)寄情酒更濃。

過渡:通過你的講解,一幅朋友送別圖在我們的腦海中展現。元二與王維到底是怎樣的一對朋友呢?再次默讀古詩,想一想,:你是從詩中的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預設:

抓“勸”“更”“盡”等字的理解,感受好朋友送別時的情景。

抓“酒”中所蘊含的情感,感情朗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千古名句來體會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2)觸景情更深。

過渡:已經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透過窗子,向外望去,這種難捨難分的情緒是才下眉頭,又上心頭。(師:配樂讀詩)是什麼又勾起了他們離別的傷感?

預設:

抓“雨”“柳”,等景物來感受朋友間離別的愁緒是越來越濃。

配樂讀全詩來感悟此景讓老朋友更加的難分難捨。

(3)世事難料情難捨。

過渡:真的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車馬已經備好,此次分別,不知何時相見。時間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嗎,安西呀,你能離我近一些嗎?這可能嗎?安西有多遠?

預設:

出示《元二出使安西圖》來感受渭城與安西之間的距離。

對比古今的交通工具,來體會古人離別容易相聚難。

介紹背景:王維在元二走後的幾年後便去逝,此次的告別竟成了絕別。

(板書:悟詩情)是啊!一句話,一輩子,一生情,一杯酒。誰記下了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話。請站起來,讓我們一起背誦讀這首古詩,銘記這份的送別的情意吧!

(巧搭“音”“意”“情”學習階梯。通過借酒抒情,借景敘情,背景升情三大環節,使學生融入文本,感悟詩情,實現與作者的情感共鳴。)

二、方法運用,自主解讀。

1.在我國古代由於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離別容易相會難,所以描寫送別的詩還有很多接下來我們就來學習另外一首投影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通過上一首詩的學習,我們知道學習古詩應該---師生總結學法

3.同桌之間運用方法合作學習。

第二課時

一。對比學習悟詩情:請同學們再讀一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聯繫我們剛纔學習的《送元二使安西》看看有什麼新發現。

預設:都是寫送別,都是送好朋友(故人),都有景物的描寫。

王維借雨、柳、酒抒發了對元二依依不捨之情,李白送好友孟浩然又有怎樣的景,表達了怎樣的情呢?

多元理解“黃鶴樓”“煙花三月”感情朗讀體會離別的悲傷。

理解“孤帆”“盡”“唯”感情朗讀體會李白送孟浩然時的依依不捨。

二。能不能把這首千古佳詩記在心中!師生共同背誦。

三、拓展延伸,多元抒懷。

總結:不論是以酒相送的酣暢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無語、說到底都是因爲朋友之間有一份他們都是在(以情相送)

因爲有了情,這些文字才被人們代代傳頌,因爲有了情,才被稱爲民族的瑰寶啊!

四、作業:

蒐集描寫送別的詩。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四

一、找地名,初讀解題

(李叔同的《送別》引入古詩。)

1、(課前播放幻燈片《送別》)才華橫溢的李叔同先生創作的這首《送別》,在抒寫離情別怨的詩文中尤其膾炙人口,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在中國古典詩歌中,“離情別怨”可以說是永恆的旋律。今天,我們將要送別的是千古傳唱中的哪一曲呢?板書:

(播放課件。)

2、讀題,你從詩歌題目中明白了什麼?理解“使”。解讀“安西”:

唐朝的安西都護府,在現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

3、初讀全詩:

(古詩幻燈片。)

請大家大聲地讀讀詩歌,注意把生字讀準。

找一找這首詩裏還有哪些地方名?解讀“渭城”:陝西省咸陽市東北,“陽關”:漢朝設置的邊關名,在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一樣同是出塞必經的關口。這幾個地名跟送別有什麼聯繫呢?讓我們細細地體味這首古詩。

二、知詩人,以畫解詩

1、師:是誰送元二使安西?關於詩人王維你知道一些什麼?

2、課件顯示王維簡介:

王維: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3、讀王維的這首詩,你看到了怎樣的一幅畫?你是從詩歌的哪幾句中看到的?

雨:什麼時候的雨?怎樣的雨?

板書:

客舍:客中送客。

板書:

客舍

柳:“留”的諧音。古人有折柳贈別的習俗。

板書:

我們來讀一讀王維詩中的這幅畫:“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三、品詩意,三嘆“故人”

1、師:王維和元二是什麼關係?從詩歌哪個詞中直接可以看出?

板書:

故人

2、師:再讀讀古詩,和同桌討論一下,詩中哪些地方,還能找到元二和王維是好朋友的依據?

從“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裏讀出他們是好朋友。

師:(板書:酒)(播放課件)“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連心的酒,“爲此春酒,以介眉壽”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酒是澆愁的酒,那,“勸君更盡一杯酒”,是一杯怎樣的酒?

(離別的酒,友誼的酒,祝福的酒,連心的酒……)

引讀這是一杯( )的酒──生接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師:讀讀整首詩,再想想,元二和王維看到哪些景物,離別的愁緒會更濃?

透過客舍的窗外,他們看到了──(指板書:雨)

師:女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透過客舍的窗外,他們看到了──(指板書:柳)

師:男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指板書:客舍)王維爲送友人,從長安一路送到離長安城三十里外的渭城,在此地的客舍擺上一桌酒席爲朋友餞別。客舍,本來只是旅客的暫留之地啊,自己都漂泊在他鄉,卻要在這裏送別朋友,怎能不傷感別離──齊讀“勸君……”。

4、師:真的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記不清說了多少遍祝福的話。此次分別,不知何時相見。安西有多遠?

(課件顯示地圖。)

師指地圖:安西在遠離中原的新疆,那時的安西時局常常動盪不安。

渭城又在何處?

(陝西省咸陽市東北。)

陽關呢?

(漢朝設置的邊關名,在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一樣同是出塞必經的關口。)

從渭城經陽關到安西,有多遠?

(大約有3000多公里,橫穿了大半個中國。若是元二用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馬車,也要半年多的時間才能到安西。陽關以西,千里迢迢,人煙荒蕪。)

師:自古人生重離別。古代社會由於種種原因,人們是重視定居而難得遠行的,因爲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難預料。而此次朋友遠離故人,奉命出使千里之外,此一去,固然也能得勝回朝,衣錦還鄉,然而長途跋涉,其艱難痛苦,何以想象?況且古人說: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切換到幻燈片。)

師:也許渭城這兒春雨綿綿,安西那兒卻──黃沙滿天。

也許渭城這兒生機勃勃,安西那兒卻──滿目荒涼。

渭城這兒有飲不盡的故鄉水,聽不完濃濃的家鄉話,安西那兒──舉目無親,鄉音不再有。

(切換到古詩課件。)

師: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化作──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前途渺茫,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化作──生讀“勸君……”。

5、師:送君千里,終須一別,門外的馬車就要起程了,朋友之間就說最後幾句話吧!快快把它寫下來,可以是元二對王維說的,也可以是王維對元二說的。

(背景音樂。)

板書:

依依惜別

6、指名朗讀依依惜別的話。

四、明古風,體會別意

師:你在課外還蒐集了哪些送別詩?

(課件別詩欣賞。)

人生自古傷離別──配樂誦讀別詩。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認識和會寫2個生字:

舍、君。

2、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能默寫古詩。

3、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友人間依依惜別之情。知道“折柳送別”、“客中送客”。

4、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蒐集和讀熟幾首送別詩,如高適的《別董大》、李白的《贈汪倫》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李叔同的《送別》。

【教學過程】

一、解題意

1、談話導入:

你嘗試過與親人分別的滋味嗎?心情怎樣?

2、回顧自己熟悉的送別詩,再讀一讀。

3、引出課題,釋題意:

元二:作者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

使:出使。

安西:地名,位於今新疆庫車現附近。

二、知作者

作者王維:唐代著名詩人。畫家,音樂家,他聽說友人元二要遠赴西北,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爲老朋友送行。

三、讀詩文

1、自由讀。

2、同桌或小組合作讀,不懂的地方共同探討解決。

3、交流讀書情況:

⑴ 你讀懂了哪一句?

⑵ 你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

4、熟讀成誦。

四、入詩境

1、聽《陽關三疊》曲,說說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朝雨、柳樹、王維和元二依依不捨的情景。)

2、找出課文相關的地名。

3、看地圖,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交通狀況:

從渭成到安西約3000公里,按照當時的交通狀況,最快就是騎馬,也要半年才能到達。體會作者爲什麼要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爲老朋友送行。理解“客中送客”

4、啓發想象:

元二即將起程,這一去也許三年五年纔回來,也許十年八年也回不來,甚至一輩子也回不來,如果你是作者,你還有什麼話對他說,請寫下來,再讀一讀。

5、同桌分角色表演,再指名交流和評議。

五、選作業

(任選一題。)

1、詩配畫。

2、把這首詩改編成故事。

國小語文古詩《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六

教學目的

1.認識2個生字,會寫2個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友誼。

4.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理解時局的意思。

2.想象詩歌中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

1、課時

2、教學準備

3、課件、學生收集送別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師:同學們,你們還記得《贈汪倫》這首詩嗎?誰來背一背?(生背誦《贈汪倫》)

2.師:誰來說說這首詩的作者李白爲什麼寫這首詩。(因爲李白要回家鄉去了,汪倫很捨不得他,親自來送他,李白很感激汪倫)

3.師:從古到今,人們在離別的時候總是特別的難過。今天,讓我們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見證一段深厚的友誼吧。

4.師板書課題。(送元二使安西)

二、學習古詩

(一)複習學習古詩的方法:

師:誰還記得學習古詩的三大步驟?

1.解詩題,知作者。

2.抓字眼,明詩意。

3.多誦讀,悟詩情。

師:你們的記性都很好。現在,讓我們根據學習古詩的這三大步驟,來學習這首古詩。

(二)自主合作學習古詩

1.解詩題,知作者。

(1)師:通過預習,誰來說說這首詩的題目應該怎麼解釋?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別元二:王維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護府

(2)強調題目讀法送元二/使安西

(3)齊讀課題。

(4)師:王維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李白送別的故人是誰啊?(孟浩然)

(5)師:同學們的記性真好,現在誰再來介紹一下作者王維的生平呢?

(王維701-761),字摩潔,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人。通音樂,工書畫。唐代著名詩人。

2.抓字眼,明詩意。

(1)師:知道了詩題和作者,現在就請同學們根據學古詩的第二個步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這首古詩,可以用鉛筆在旁邊做批註,寫下你們的解釋或感受。

(2)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3)彙報。

渭城朝雨浥輕塵,

渭城(字眼,點明地點):秦時咸陽城,漢改渭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點明時間):早上(同朝辭白帝彩雲間)

浥:溼潤(注意字型)

輕塵:塵埃(注意“塵”字的“小”沒有勾)

解釋:渭城早上的雨溼潤了道路上的塵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煥然一新。

解釋:旅店外的綠柳被雨水沖洗得煥然一新。

師小節:這一句詩都是描寫作者當時所看到的景物。

勸君更盡一杯酒,

勸:請。

君:對人的尊稱,表示“你”的意思。

更盡:再飲完。

解釋:請你再喝完一杯酒。

師:從這句詩中,你看見了什麼?感受到什麼?(王維和元二喝了好幾杯酒卻還沒離開,看出他們依依不捨)

西出陽關無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釋:等你西行出了陽關就再也沒有一個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師小結:從這一句詩你體會到什麼?(詩人與好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3.多誦讀,悟詩情

(1)複習誦讀方法。

師:剛纔我們學習了古詩,瞭解了古詩的大意,接下來請同學自己帶上感情,把這首古詩美美地讀一讀,能背誦的同學就背下來。

師:學完古詩,應該做什麼呢?(多誦讀,悟詩情)誰還記得誦讀古詩的方法有幾種?(小組讀、輪誦、疊誦、表演讀、唱誦……)

(2)現在,就請你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以四人小組爲單位,有感情地朗讀這首古詩,朗讀的時候不要影響其他小組。

(3)彙報:哪個小組願意有感情地讀一讀這首古詩詩?

(4)讓我們一起有感情地讀一讀這首詩,可以帶上自己的動作。

三、練習

比比誰的反應快

1.___________________,客舍青青柳色新。

2.使:________。

3.浥這個字讀________。

4.柳樹的顏色是________。

5.古詩前兩句是寫景還是寫送別的?

6.這首古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同學們反應都很快,有興趣的下課後自己出幾道題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四、課外拓展

你們還記得以前學過的送別詩嗎?(生自己說說以前學過的或讀過的送別詩)今天我們學習又學了一首送別的詩,這裏還有幾句送別的詩句,讓我們一起讀一讀。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五、總結

一首簡短的古詩,往往包含着詩人的不同感情,希望同學們課後能自己找幾首古詩來反覆誦讀,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生字書寫本。

3.背誦、默寫這首古詩。

《送元二使安西》語文教案 篇七

古詩誦讀:送元二使安西

教材處理思路:解詩題,明作者;抓字眼,明詩意;多誦讀,悟詩情

教學要求:

知識與技能:認識2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友誼

情感態度價值觀: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想象詩歌中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

教學過程:

師生雙邊教學活動方案預設預設修改或生成情況

一導入:

1、師:從古到今,人們在離別的時候總是特別的難過。今天,讓我們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見證一段深厚的友誼吧。

師板書課題

二學習古詩:

(一)複習學習古詩的方法:

師:誰還記得學習古詩的三大步驟?

1解詩題,知作者

2抓字眼,明詩意

3多誦讀,悟詩情

師:你們的記性都很好。現在,讓我們根據學習古詩的這三大步驟,來學習這首古詩。

(二)自主合作學習古詩

1、解詩題,知作者

⑴師:通過預習,誰來說說這首詩的題目應該怎麼解釋?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別元二:王維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護府

⑵強調題目讀法送元二/使安西

⑶齊讀課題

2、抓字眼,明詩意

⑴師:請同學們根據學古詩的第二個步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這首古詩,可以用鉛筆在旁邊做批註,寫下你們的解釋或感受

⑵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⑶彙報

渭城朝雨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 篇八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唐代大詩人王維(公元701~761)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陽關曲》),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筆者認爲,此詩是中華詩壇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詩。奇就奇在,它不同於一般的送別詩;它巧妙地藉助於時空的轉換,營造了耐人尋味的惜別氛圍,達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藝術感染力,具有極高的意境。但是,千百年來,文人學者未能準確把握該詩的風格,望文生義地曲解了詩的意蘊,從而降低了它的格調和品位。

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護邊疆的詩。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爲統轄西域而設的都護府的簡稱。王維所處的年代,各種民族衝突加劇,唐王朝不斷受到了來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擾。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大逸戰勝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維以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沿途他寫下了《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邊塞名篇。《陽關曲》是王維晚年之作,其創作年代估計在“安史之亂”以後,據《資治通鑑》至德元年(756)七月載:“徵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載:“上至鳳翔旬日,隴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會”。故當知“安史之亂”暴發後,邊兵大量內調,此詩約作於送友人即將奔赴安西之時,與此同期的詩作尚有《送張判關赴河西》、《送劉司直赴安西》等。無疑,當他送別友人臨近分別時,詩人不會不考慮到戰爭將對他們今後產生的影響。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送別時的節物風光,描繪了平平常常的景色,卻充滿詩情畫意。三四句表達了對友人一篇深摯的情誼。但是,在一些權威的辭書和教材中對後兩句均作出了這樣的解釋:“朋友,再幹了這一杯酒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筆者以爲,這樣的解釋明顯帶有主觀隨意性,沒有真實反映出王維如此造句所想表達的深意,更沒有揭示出此兩句在表達上的佳妙之處。

首先,作出了這樣淺顯直白的解釋,本詩顯的似乎並無新意,與他在這一時期的同類作品相比也無特別之處,只能算是一首很平常的送別詩,這與後人將之一直譽爲唐詩“壓卷之作”的稱謂顯然是不相符的,其中必然隱賦有某種其他的寓意,而我們卻一直尚未予以重視而挖掘出來;其次,這是一首送友人去守護邊疆的詩,面對戰爭的殘酷無情,曾經到訪過邊塞的詩人相當瞭解,“古來征戰幾人回”!他一般不可能說出“你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這樣的話去傷害友人且觸犯詩讖——這未免太不合乎情理;再說,從詩句的本身意義上分析,友人也並非一定要等到出了“陽關”後纔看不到詩人,出了“渭城”不同樣也就看不到詩人了嗎?事實上,即便友人真到了邊疆安西,他同樣也能遇見來自家鄉的“故人”,如岑參在《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詩中就這樣寫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別來三五春”。那麼,“陽關”一詞在這首詩中的特殊意義又會是什麼呢?

筆者認爲,詩人這兩句其實是運用了逆挽(即敘事題材的“倒敘”)並結合了省略的寫作手法,引導讀者的思緒跟隨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然後歷經萬種艱險,最後凱旋而歸時,而“我”——現在的這個送行者卻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了……歷史的真實是,詩人在送走友人後不滿六年(於761年)便真的與世長辭了!我們已無法知道他們後來是否能重新相逢,但“清風明月苦相思,蕩子從戎十載餘”王維的這兩句詩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長的戎馬生涯與思者的無奈。因此,詩中的“西出陽關” 並非是指友人不久後走出了陽關,而應該是指將來友人完成任務勝利返回時路經“陽關”。長期以來,“西出陽關”一直被簡單理解爲友人走出了陽關,但是在這裏卻是真正的“一語雙關”:它按着時空的發展次序有着兩幅截然不同的場景,第一幅“西出陽關”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剛剛走出了陽關,渭城在東,陽關在西,是謂“ 西面出去”,一般人們均持此種觀點;另一幅“西出陽關”就是指友人在經歷許千辛萬苦,完成了任務剴旋而歸時離開了陽關,渭城仍在東,陽關仍在西,卻是謂“ 西面出來”,詩人的本意就是如此。可見,常人都把友人從“西面出來”誤解成了從“西面出去”了!不難理解,面對各自分離後的茫茫未知前途,不禁會引起詩人的無邊遐想,而這種思緒一旦跨越了時空和個人後,便會產生出扣人心絃的意境,有着無與倫比的震撼力,詩人正是爲此成功地進行了時空的轉換和壓縮。

必須指出,處於河西走廊盡西頭的陽關,和它北面的玉門關相對,從漢代以來,一直是內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同時也是軍事要塞。“玉門關”外基本是突厥的勢力範圍,而“陽關”內則完全屬於唐朝的領土。在詩人看來,只有將來友人能走出了“陽關”後方才真正表明他是平安回來了。我們從元代《陽春白雪集》中大石調《陽關三疊》詞中可以發現,古人其實一直就是這樣詮釋的:“…休煩惱,勸君更盡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陽關,舊遊如夢,眼前無故人。只恐怕西出陽關,眼前無故人…”故此,準確完整地詮釋這首詩應該是這樣的:

朋友

請再幹了這杯酒

待你將來凱旋而歸

西出陽關的時候

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

惟有這

渭城的細雨

青青的客舍

以及隨風而舞的揚柳

還會像今天一樣

在此恭侯

看!這哪裏像是詩人在送別友人,這分明就是友人在送詩人呀!詩人王維正是高超地運用了這種逆挽的寫作手法,籍助於時空的轉換,將國家的安危、戰爭的殘酷、朋友的情誼、人生的苦短緊緊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達到了令人震撼的藝術感染力。其實,在王維的詩歌裏也曾多次採用了這種語法結構,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兩句就從另一個角度表達了詩人對親人的思念;在與“陽關曲”有着異曲同工之妙的《山中送別》詩中我們也同樣能領會到詩人在此方面的匠心獨運:“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王維的這種語法技巧甚至對後來詩人也有啓示意義,如白居易在《邯鄲冬至夜思家》詩中“想得家中夜深座,還應說着遠行人”兩句,就不難感覺受到了他的影響。

重新認識王維《陽關曲》的重要意義,使我們再次強烈感受到:作爲一位詩人,只有將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興衰緊緊地血脈相連,才能夠創造出屬於那個時代的偉大作品。詩人王維清楚地瞭解戰爭的無情,也深知友人的遠征可謂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離或許就意味着永別。但他依然爲友人祝福,期待着友人能平安歸來,盼望着國家從此走向和平昌盛——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來……

“勸君更盡一杯酒”,這酒中不僅浸透了詩人對友人的一片深摯情誼,更飽含着他對國家和平安寧的美好祝願!——這正是“陽關曲”千百年來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送元二使安西》語文教案 篇九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正確讀寫“舍、君”2個生字;讀準古詩中的“朝、舍、更”3個多音字;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並背誦古詩。

2、通過結合下文註釋,想象畫面理解古詩大意。

3、體會作者送別友人時依依不捨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教學難點】

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創設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歌曲導入:老師歌唱《送別歌》。

導入語:同學們這首歌唱的是什麼?現在朋友離別的時候我們會唱歌,而古人在分別的時候會折柳相送,這是爲什麼呢?今天來學習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二)知詩人,解詩題

1、請學生齊讀課題兩遍,(預設一部分學生節奏出現問題,老師順勢糾錯並引導學生解釋課題)。

2、指名學生當小老師介紹作者王維並給予評價。

3、請學生自由朗讀古詩,在讀的過程中,查閱不認識的生字詞並及時檢查,強調多音字“朝雨、客舍、更進”在古詩中的正確讀音。

4、老師範讀古詩,請同學們劃分正確的停頓和節奏,並按照正確的節奏齊聲朗讀一遍。

5、男女生比賽讀,看誰讀的情感更到位。

(三)讀詩句,曉詩意

1、大屏幕上呈現古詩前兩句,請同學找出其中的景物,老師播放名家泛讀,請同學們閉目想象這兩句的畫面,並請學生描繪畫面。

2、講解古人折柳送別的原因。

3、屏幕出示古詩後兩句,展示元二出行的地圖和路途周邊的環境,請學生小組討論之後上臺畫出路程圖:

元二出使距離有多遠?

路途都有什麼?

這體現了什麼?

從距離遙遠和路途環境惡劣突破了作者送別友人依依不捨情感這個難點。

(四)拓展延伸,情感昇華

告知學生送別之後王維去世的事,使學生對詩歌情感進一步昇華,並懷着這種情感配樂讓學生深情地背誦古詩。

(五)總結全文,回顧知識

請同學上臺當小老師,總結本節課後所學習的內容,可以從字詞、情感等方面來談談。

(六)課後作業

創設元二知道王維不幸去世的情境,讓學生以元二的口吻給王維寫一段心裏話,讓學生情感昇華的同時鍛鍊寫作能力。

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篇十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國小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20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本單元的文章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爲主題,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爲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巨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這首詩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會寫2個生字,明確多音字“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

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採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情感態度目標: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自制幻燈片一套。

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一、激情入境,導入新課

1、師: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誰有知心朋友?

指名談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覺。

師:朋友在一起時間久了,情投意合就產生了深厚的友誼。假如,有一天,由於轉學、升學等原因兩人要分開了,你的心裏會怎麼想?

指名回答。

2、師:是啊!我們現代人是這樣,古人,也是這樣。在古時候啊,由於交通不方便,朋友分離之後就很難有再相見的時候,送行餞別就成爲表達深厚情誼的一種習俗。於是,在和朋友分離之時,人們就會寫一些詩或文章來送給朋友。回憶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寫朋友之間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生根據自己的積累回答。

3、師:這濃濃的友情,這難以割捨的友情,就這樣在人們之間一直傳遞着。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唐朝,來到長安城,來到咸陽,來到距離咸陽二十里外的渭城。那裏,有兩位朋友,正在惜惜離別。今天我們學習20課《古詩兩首》的第二首詩《送元二使安西》(板書課題)。

4、師:看課題,同學們課前已經預習過了課文。老師檢查一下預習情況。誰知道使是什麼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個什麼地方?

師補充:安西都護府是唐朝在西域設立的最高軍政機構,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師:這是我國盛唐時期著名詩人王維所寫的一首送別詩。打開書,結合課後註釋和插圖,反覆的讀一直讀到自己滿意爲止。

二、情讀古詩,想象畫面,走入詩境

(一)檢查生字的認讀情況,理解前兩句詩的意思。

1、師:讀完了嗎?我們來看這兩個字“朝”、“舍”(板書)它們在詩中怎麼念?指名認讀。師指導學生讀好這兩個字的發音,並提醒學生注意它們是多音字。

師:好,把這兩個字放回詩中多讀幾遍。邊讀邊想:讀着讀着,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3、指名回答。

估計:生:小雨,柳樹,客舍,酒宴。

4、師:嗯,讓我們閉着眼睛想一想,這景真美。你再來讀讀前兩句。(學生讀詩)結合課下注釋,你能把前兩句的意思講講嗎?(學生講詩意)

師: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5、師:誰還想讀?

指名美讀。

6、師:渭城,清晨,一場如酥小雨,溼潤了路上的塵埃。旅店旁的棵棵綠柳,被雨水沖洗的更加蒼翠欲滴,你覺得這景美嗎?讓我們帶着這感覺一起美美的讀一下。

生齊讀。

7、引導學生背這兩句。指名背誦。

(二)瞭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遙遠及艱辛。

1、就在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之間,詩人卻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別了。從課題我們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現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師:我們來看地圖,從地圖上看,只有這麼短,而實際距離呢?大概有3000多裏。我們來看這段文字:

那時火車只通到西安,從西安到新疆,我們有時搭車,有時還步行,整整走了二個多月,終於來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說。

3、師問:元二啊元二,既然去安西這麼艱辛、危險,你爲什麼還要去安西?估計:皇帝下的命令誰敢不從?

4、師講解: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經常有關於貿易或外交活動。從軍或出使陽關(唐出使西域的必經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嚮往的壯舉。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但作爲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於是,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送他的朋友。這份情可謂重矣!

此時,他們來到了一家小客棧裏。正在惜惜相別。讓我們來看詩的後兩句。一起讀一下。

5、生齊讀。(注意聽學生的發音是否正確。尤其是“故人”)

(三)抓“勸”、“更”想象當時情景,師生互動談話,進行多元感悟

1、師:“好一個“勸”字啊!(板書“勸”)我們想一下這是誰在勸?(副板書:誰在勸)說說你的理由。

生回答(估計:詩人在勸元二)師:只是王唯在勸嗎?先放到這,讓我們來想一下,詩人可能在和元二說些什麼?師引導學生說課前準備的話。(指名叫五位學生,當堂師生對話,生生對話。)

2、師:我們來演一演當時的情景。(師拿道具酒杯。)

師生對話。

師:王兄,多謝你從長安趕來送我,你的這份情,我元二領了,來讓我們乾了這杯酒。

師: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會不辱使命,揚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紀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盡孝,心中又平添幾許惆悵,還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這裏謝你了!

師:我實在捨不得你們啊,還有家中犬子尚還年幼,就請王兄,多加指點。

師:這是他們在互相勸。是啊!朋友之間有多少知心話要說啊!又有多少說不完的話啊!而現在兩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讓我們帶着這份痛心,這份難過,這份不捨,這份依戀,一起讀這兩句。

生齊讀

3、師:就這麼喝啊說啊,說啊喝啊,不知不覺,分離的時刻到了,不得不分開了。什麼也不說了,什麼也不能說了,就讓所有的情都化在這杯酒裏吧。那就更進一杯酒吧!(板書“更”字)。讀。

4、師:窗外,柳枝上那掛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覺得這還是雨嗎?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點點離人淚啊!古人有折柳贈別的習俗,看到柳樹就想到分別。此時,他們還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嗎?讓我們再讀這一句。

5、一個“勸”字,一個“更”字,生動的描繪出朋友之間那種難捨難分的情。(板書:友情)

6、師:這兩句中有一個生字:君。(師板書)誰能組詞?(多組幾個。)

三、走出文本,迴歸現實,練習寫話

1、這首詩是描寫友情的極品,當時曾被人們編成樂曲,這就是著名的《陽關三疊》(師板書)廣爲傳唱。尤其後兩句“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是著名。想一下,我們在什麼情況下也可以用這兩句。

2、生:……

3、師:對,學過的好詩、好句、好詞要學會運用。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可以爲你的文章添色。

4、老師和你們一樣也有朋友,在和朋友分別之時,那份傷感,那份痛心,在很長時間也很難恢復,讓我們來看這首詩。

5、(出示幻燈片)師深情地讀:

在清音雅聲中邂逅了你把美好的感覺深藏在心靈的一隅用歌聲散一路的芬芳待驀然回首時卻不管是怎樣的曾經認識你的日子裏我心快樂過不奢望天長地久的永只想認識你真好……

師:誰能聽出這首詩表達了什麼感情?

(你是一個聰明的孩子。記得有人說過能讀懂詩的孩子是一個超常的孩子。希望你長大後也成爲一名詩人。)

6、師:此時,可能你也有些話想對朋友說,或者你也有一個和你分開很久的朋友,拿出你的筆和紙,把它寫出來。

(提醒學生用上我們以前學過的古詩名句爲文章添色。一句兩句即可。)

四、總結昇華

師:人間自有真情在,人間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還有親情,鄉情,師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間真情吧!課下同學們可以找一下王維的其他詩篇進行閱讀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