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多篇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多篇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

2.整體感知內容,理解寓意。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3.誦讀古文,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培養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積累語言。

2.整體感知內容。

教學難點:

1.讀準字音:曝、雨、夾、即。會寫本課出現的生字。

2.正確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爲正確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礎。

教學模式:激趣——自學——交流——誦讀——拓展——實踐。

教學策略:

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貫穿着蘇代勸阻趙王出兵的故事。通過建立考古小分隊,激發學生探究古文的興趣和自信心。把大量的時間用於引導學生自學研究,討論交流,誦讀古文。教給學生自學方法,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整體感知內容,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努力實現“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爲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

教學流程:

一、創設返古情境,點燃學習興趣

師板畫戰國七雄形式圖,生動地講述趙王欲伐燕的歷史故事。

在戰國七雄中,秦國最強了。它總想一統天下,可一舉吞併六國又不太可能,所以秦國只能等待機會。有一次,趙國和燕國鬧了一點小矛盾,趙王爲了出這口氣,想出兵攻打燕國。燕王聽說了,就委託當時著名的遊說家蘇代,去勸阻趙王出兵。他只給趙王講了一個故事,就使趙王打消了出兵的念頭。同學們,你們想不想知道是什麼故事有這麼大的力量,居然能制止一場戰爭呢?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古人作文往往是在某種情境中有感而發。能夠點燃作者創作熱情的往往是學生最感興趣的。)

(大屏幕上出示古文《鷸蚌相爭》。)大家看一看,全文只有59個字,就起了這麼大的作用,真是一字千金啊。古文乍一看不懂,可細研究起來還挺有意思。你們想讓老師講給你們聽,還是想建立考古小分隊,通過自己的力量去把這個故事讀懂呢?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二、建立古文學習小分隊,探究古文文意

有了興趣,學生一定想知道“在這個情境中,作者寫了什麼”?讓學生自主理解文意。此時我給學生提示自學方法:這樣吧,你們前後4人組成一個考古小分隊。先自讀幾遍古文,直到讀得通順流暢爲止。把你覺得難寫的或者容易寫錯的字在本子上練會。聯繫上下文,參考譯文,弄懂這個故事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標出來,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向組內同學請教,然後再讀課文。注意:一定先自己學,聽懂了嗎?開始吧,給大家8分鐘的時間。咱們比一比,看哪個考古小分隊的考古能力強。(學生自學,師巡視指導。)

(設計意圖:“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這裏我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給他們自學方法。立足於使學生學會學習,具備基本的學習語文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也對學生提出了學習要求: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顯的文言文。)

三、展示考古成果,體驗成功快樂

1.檢查朗讀情況,適當指導。(正確、流利、停頓適當即可。)

各位小考古學家,想不想展示一下你們的考古成果啊?誰敢第一個站起來讀?他讀的時候大家認真聽,聽他是不是在讀古文,聽他有沒有讀出古文的味道來。

2、講故事以檢查學生是否讀懂。

哪個考古小分隊把這篇古文的意思弄懂了?能把這個故事簡單明白地講給大家聽嗎?

有誰把重點字的意思也弄明白了?誰能站起來給大家講一講?除了講這個字的意思,還要講一講它在文中指的。是什麼。(方、曝、箝、雨、得、禽。)

3.在字詞理解方面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嗎?

如果還有問題,教師也要注意把它放回語言環境中去感悟,去理解。

4.歸納條理。

後人從這個故事提煉出了一個成語,叫什麼?鷸蚌相爭。(板書:鷸)“鷸”字最難寫了,誰來講一講,你是怎麼樣記住它的?我也有個好辦法:“商”字摘掉帽,上面換個“矛”,右邊站只“鳥”。就念“鷸”。(板書:蚌相爭)誰來講一講這個題目?鷸蚌相爭,故事是圍繞哪個字展開情節的?爭。(師板書:鷸啄蚌,蚌夾鷸。互不相讓翁得利。)

5.明理。

兩千多年前,聰明的蘇代就是給趙王講了這個故事,巧妙地勸阻了趙王,免去了燕國的一場禍患。(板書:智者蘇代)你能體會到這個故事的言外之意嗎?(燕趙相爭,秦國得利。)你從這個故事受到什麼啓發?(板書:警後人)做事要權衡得失,不要只想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謙讓,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味地相互鉗制往往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板書:權衡得失要牢記。)

西漢的劉向專門把戰國時候勸說君王將士的高招編成一部書,叫《戰國策》。(板書:《戰國策》)一共有33篇。我們以前學過的成語《驚弓之鳥》《狐假虎威》《南轅北轍》都出自這部書。

(設計意圖:這段教學的設計,我本着“整體感知”的原則,重點在於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和能力。“學生輕鬆地學,學生學得輕鬆”是我的努力方向。本冊教材副主編陳錚老師在對本學年古詩文的教學輔導時說:“對詞語的講解是必要的,講講詞語過去和現在的異同。但是無論怎麼講,這種講解不要落到實處,不要忘記整體感知。至於它的本義、它的引申義,它是怎麼發展的,對國小生來講,他還不可能發展到這種程度,不可能一時學透。它是一種文化的積累。”)

四、指導誦讀,感受祖國語言的音韻美、節奏美

掃除字詞理解的障礙後,再回歸整體,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誦讀。

古文學懂了,這回咱們再來讀,看誰既能讀出古文的味道,又能讀出鷸蚌相爭的厲害勁兒。(指4名學生,一人讀一句。教師指導。各自練一遍)。我想找3名同學來分角色朗讀,想選一名朗讀最好的同學當旁白,再選一隻厲害的鷸鳥,一隻厲害的河蚌。咱班誰最厲害?(師根據學生的推薦指兩人。教師指導。同桌兩人練一練鷸和蚌的對話。教師當旁白,全體男生讀鷸,全體女生讀蚌。)

這回呀,要求提高了,自己扮演3個角色,應該用3種不同的語調來演3個人是不是啊。練習一下,最好能背下來。

誰能做到有感情地背誦?舉手的同學把書合上,站起來一齊背誦。(師關掉大屏幕上的古文。)

(設計意圖: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會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本教材副主編陳錚老師也說:《語文課程標準》的各個學段都提出要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漢語的特點是它具有音律美。它的音律、它的節奏,它四聲是帶調的。它用聲音來表達情感。我們應該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去體會、領略漢語的特點。學生讀古文要入情入境。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情感和文字本身產生共鳴。他們做不到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一些肢體的動作,通過一些聲調來激發他們這種感情。)

五、拓展:試譯古文《狐假虎威》,培養學生學古文的能力

同學們的進步可真大!能談談你這節課的收穫嗎?

今天,同學們通過鷸蚌相爭,卻讓漁人得利的故事,知道了做事要權衡得失。在學習過程中,初步懂得了怎樣學習古文。如果通過學習,大家更願意讀古文了,那老師就太高興了!

我還爲咱班每位同學都準備了一份小禮物,想知道是什麼嗎?是一篇很有意思的古文《狐假虎威》。發給你們課下去閱讀。學後可以和班主任交流,和同學交流,也可以和我交流,(告訴學生聯繫方式)歡迎大家和我聯繫。我會想你們的。這節課就上到這兒,下課!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第三學段學生學習古文的目標是: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學生不但要學會,還要會學。本環節的設計目的在於:讓學生運用自己的積累和習得的方法自己去解決實際問題,相當於拿着漁具,運用方法自己去“釣魚”。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培養學習古文的能力。)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 篇二

作者:鄭 梅    轉貼自:吳老師工作室    點擊數:651

《鷸蚌相爭》教學實錄

教學過程:

一、談話:

學生做“快速搶答”遊戲(猜出圖上寓言故事的名字:

(1)自相矛盾(告訴我們什麼?)

(2)掩耳盜鈴(看誰能告訴我們它的道理。)

(3)鄭人買履(什麼意思?這是我們剛剛學習過的。)

生:告訴我們做事要動腦筋。

師:這些道理你們都是從哪兒知道的?

生:課文中。

師:課文中的故事裏。寓言就是通過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二、學習課文

齊讀課題:鷸蚌相爭

師:要注意“蚌”這個字怎麼寫,師板書“蚌”字,在田格中寫,邊寫邊講要領。“第三橫最長,要感謝誰給它留出了位置?”(生:蟲)

師:你們想不想寫一寫?要注意“蟲”字旁寫在左邊偏上的位置。要注意寫字的姿勢。

學生在作業紙上寫“蚌”字。

再讀課題。

試着講一講這個寓言故事的意思。

生:互相爭執,誰也不讓誰。

師:你們見過鷸嗎?(看圖片)

師:蚌生活在哪兒?

生:生活在河裏。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從課文中的“河蚌”一詞。

師:你們真聰明,能聯繫課文中的詞語來理解。

把課文讀一讀吧。

學生自由讀文。

兩個夥伴互相讀一讀、評一評。

師:誰能讀一讀?

指名學生讀文。

生1讀。(師打出課件全文。)

生:“誰”字讀成“誰”了。

師:兩個字音都可以。

師:鷸和蚌相爭,結果怎麼樣了?

生:一起被魚翁捉去了。(師板書:一起被捉)

師:你有什麼問題嗎?

生:它們倆爲什麼不放開?

生:它們倆爲什麼一起被漁翁捉走了呢?

師:你們都會用“爲什麼”來提問,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鷸和蚌是怎麼爭的,一起來標畫下來吧!

學生默讀,標畫有關句子。

指名彙報。

生:雙方互不相讓,誰也不肯放開。一個漁夫走來了,就把他們一起捉去了。

師:這是他們怎麼爭的語句嗎?

生:第一句是,第二句是結果。

生:“你今天不放開你,明天不放開你,你這鷸……”

師:他找的是完整句嗎?

生:不是。

師:畫句要畫完整,大家幫他補充出來。

生:鷸生氣了,說:“今天……”河蚌毫不示弱……活活地餓死。

指名學生讀。

師:你從哪兒聽出它們在爭?

生:從“今天”和“明天”聽出來的。

師:只是今天不放,明天不放嗎?那後天呢?這是什麼意思呀?——永遠不放,直到對方被幹死、餓死!

指名再讀一讀。

自由地再讀一讀。

師:誰有不同的讀法嗎?也能讀出它們各不相讓。

生讀。

生評:她在每個“不”字那裏讀得重。

師:你聽出什麼了?

生:誰也不放開誰。

師:誰都不服誰。(師板書:毫不示弱)

生:我想再創造一種讀法。(生讀。強調“乾死”和“餓死”)

師:它們互相之間都想爭出個什麼來?

生:用生命在爭,非爭出個你死我活來。

師:(染紅兩個“活活”)

自由讀文。

指名學生再讀這句。

指名學生和教師互相讀。(師讀鷸,生讀蚌。)(很生動)

師:兩個夥伴演一演吧。

學生小組練習。

指名兩人讀一讀。

師:鷸和蚌太溫柔了,它們爭起來了嗎?

再指名讀。

師:它們倆誰贏了?

生:鷸贏了。

師:實際上它們都沒贏,讓我們來幫一幫蚌吧。

齊讀蚌的話,那位讀鷸的同學再讀鷸的話。

師:你們怎麼反映有些慢呀,人們鷸都讀完半天了,你們才說。再來一遍。

再齊讀。

師讀一遍。(聲輕)我像你們那樣大聲喊了嗎?我讀出它們互不相讓了嗎?可以選擇短適合自己的聲音,不一定要大聲嚷。再試一試。

師:誰能不用大聲喊,就能讀出它們互不相讓來。

指名二生表演。

師:它們是在什麼情況下爭的呀?

生:從第一句話中看出的。

生:從第二句話中看出的。

師染紅課件前兩句。

師:它們相爭時想到會被一起捉去嗎?

生:沒有。

師:你們想到了嗎?

生:沒有。

師:現在想到了嗎?

生:想到了。

師:爲什麼呀?

生:先要看看周圍有什麼情況再爭。

生:要隨時警惕。

師:警惕什麼?

生:危險。

師:什麼樣的危險。

生:我候告訴它們一句話:退一步海闊天空。

師:你真有一顆寬容的心,連漢字都懂得謙讓,何況人呢?

生:

師:結果被第三個人得到好處了吧。那你想對他們說什麼?

生:如果

師:如果它們要像同學們這樣聰明,那就不會被捉走了。

師:你知道這個故事從哪兒來的嗎?

生:戰國策。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我媽媽讓我背過一本書,書上說的。

師:書真是我們的好朋友的。

師:想聽聽嗎?(師伴着課件讀這個故事。三個人物:趙王,大臣,蘇代出謀。)

(故事略)

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寓言故事演變成了一個成語,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嗎?

生: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師:你怎麼知道的?

生:因爲最後說……

師:你真聰明。能從故事中就知道這一成語。

師:這個成語還有其他說法呢,出示:

鷸蚌相持,漁人得利;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師:你們想把這個故事變成課本劇嗎?

小組排練。

指名小組臺前表演。

組一。(只是分角色讀,沒有表演。已下課。)

專家質疑:

婁湘生:

今天在這節課上,爲什麼讓學生花了這麼多時間讓學生讀。你爲什麼讓學生反覆讀?

鄭梅:

我是想讓學生讀出不同的層次,來感受到其中的寓意,在反覆的讀中來體會這則寓言告訴人們的道理。而不僅僅是進行說理,語文課還是應該以“讀”爲主的。我今天設計的課件可能有些內容沒有展示出來,我在想,假如今天學生讀得不好,我該怎麼辦呢?我可以把重點詞語出示出來,逐字逐句地讀,讓學生提高,來體會寓言告訴我們的道理。

婁湘生:

“今天不放開你,明天不放開你,活活把你餓死”其實它的讀法是多元的,還可以帶着一種氣人語氣。不一定就像課堂上你所要求的那樣,有可能是故意氣它的語氣。閱讀課不一定只讀夠量,還要讀出質。讀法應是多元的。

另外關於寓意:

鷸蚌該不該爭?什麼該爭?什麼不該爭?小日本鬼子佔了我釣魚島我該不該爭?.......

來源:吳老師工作室  作者:執教:一師附小 鄭 梅 筆錄:吳琳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課更多相關資料:

搜索時,“文章標題”“所有大類”“所有小類”這幾項無需選擇,直接輸入課文題目關鍵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頁左側)

返回第一範文首頁>>>>>>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讀會課文。

2、能借助譯文理解關鍵詞語的意思和故事的大意。

3、能聯繫實際感悟語言的寓意。

教學重點:

1、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感悟語言的寓意。

教學難點:

能聯繫實際感悟語言的寓意。

教學準備: PPT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聽說咱們四班的同學特別喜歡聽故事,老師今天就給大家帶來了一個歷史故事:

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秦國最強,它對其他六國虎視眈眈,隨時準備一統天下。有一次,趙國與燕國鬧了一點小矛盾,趙王十分生氣,調兵遣將準備攻打燕國。燕王聽說了,急忙派遣當時著名的說客蘇代,去出使趙國。到了趙國,蘇代心平氣和地給趙王講了一個小故事,趙王聽完,恍然大悟,立刻決定罷兵,並與燕國和好如初。

同學們,一個小小的故事竟然能阻止一場即將要爆發的戰爭,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西漢著名學者劉向在他的著作《戰國策》中記錄了這個故事,同時它也被編進我們的語文教材。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寓言二則之鷸蚌相爭》。

請大家看看題目,注意“鷸”字的寫法。(板書課題)

二、解題。

1、請大家齊讀課題,注意讀準字音。

2、鷸和蚌分別爲何物呢?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請一兩名同學介紹自己的資料)

3、在瞭解了鷸和蚌之後,我們再來讀一遍課題吧!(生齊讀)

4、古人云:“爲學患無疑。”圍繞題目中的關鍵詞“爭”你又有哪些疑問呢?(生質疑,師評價。)

5、就讓我們帶着自己的疑問走進這則寓言故事吧!(出示大屏幕全文)

三、初讀,讀通:

1 請大家先自由地讀一讀課文,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2、請一兩名學生是讀課文,引導正音。

4、看來我們都會讀了,就讓我們一起來讀一遍吧!(生齊讀)

四、再讀,讀懂內容:

1、俗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請同學們在小組內再讀一讀,用自己的辦法理解生詞,讀懂句子。

2、哪個小組先來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收穫?

3、文言文的詞語的含義很多都是跟現代漢語不一樣的,你們還有不理解的字和詞嗎?

4、在掃清了字詞的障礙後,相信我們已經初步讀懂了這個故事。那誰來用自己的話試着講講這個故事呢?

5、基本情節講清楚了,已經很難得了!爲了幫助我們理解故事內容,編者想得很周到,爲我們準備了譯文。讓我們對照譯文再來理解一下文言文吧!同桌之間互相考一考。

6、讀懂了嗎?那老師來考考大家?我讀原文,你們讀相應的譯文,好嗎?

7、看來你們是真的讀懂了!相信在譯文的'幫助下,你們能把這個故事講得更精彩!誰來試一下?

8、故事內容讀懂了,那麼剛纔我們自己提出的問題都解決了嗎?

五、精讀感悟寓意:

1、那誰來說說故事的起因呢?

2、一個用嘴啄,一個用殼夾,爲了生存他們就爭鬥起來,那他們又是怎樣爭的呢?

3、生回答,相機出示相關句子。

4、鷸和蚌在相互鉗制的同時還不忘鬥嘴,當然我們也可以理解爲心裏的暗戰。聽了它們的爭論你有什麼感受? 出示大屏幕:想一想括號裏可以填上那些語氣詞,然後帶着這種語氣跟同桌讀一讀。

5、師:鷸緊緊地咬住蚌肉,而蚌呢也死死地箝住鷸嘴,它們誰也不肯放躲過對方,都一門心思要致對方於死地,這是一場生死之爭,鷸曰(引讀),蚌亦謂鷸曰(引讀);時間就這樣一分一秒地過去了,它們倆都不放開對方,相持着,相持着,此時鷸氣急敗壞地說(學生接讀)蚌亦針鋒相對地說(學生接讀)。

6、鷸和蚌爭得不可開交,誰也不肯放過對方,文中是用哪個詞語來描述的?(乘機板書“不肯相舍”)那麼鷸蚌相爭的結果又如何呢?

7、生回答後說:鷸和蚌爭了半天讓誰獲利了?這就叫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板書漁翁得利)這個漁翁,不費吹灰之力就撿到了一隻鷸和一隻蚌,如果你是他,你會說些什麼呢?

8、漁翁樂了,我們的鷸和蚌卻悲劇了——他們可能很快就會成爲漁翁一家餐桌上的美味佳餚。在被漁翁帶回家的路上,他們的心情肯定不會平靜,它們又會有一番什麼樣的對話呢?請同學們拿起筆來試着寫一寫,最好能寫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和語氣來!

9、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鷸和蚌又何嘗不是這樣呢?讓我們一起來傾聽一下他們的肺腑之言吧!(請 2、3 名學生讀一讀)

10、這場悲劇能避免嗎?作爲悲劇的目睹者,你又會對鷸和蚌說些什麼呢? ( 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完成板書 )

11、對蚌和鷸來說這個故事絕對是個悲劇,但對燕趙兩國來說卻是個天大的福音。回到我們開頭的故事,趙王在聽完這個故事之後,恍然大悟,那麼他到底聽出了什麼言外之意呢?(燕趙相爭——秦國得利)如果只顧眼前的得失,那可就要吃大虧了!

六、拓展

1、其實,生活中也經常會發生“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事情。你能說出一兩個嗎?

2、師介紹: 1934 年,當國共兩黨爭得不可開交時,日本帝國主義乘機侵佔了我國的東三省。這就是“鷸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七、總結昇華:

同學們,在領會了這個故事的寓意之後,相信我們能把課文讀得更加有味道了!(齊讀)

同學們,區區幾十個字就避免了一場戰爭的爆發;短短一則寓言則讓我們明白了爲人處事的道理。這正是:“字字珠璣化干戈,句句精煉蘊真知。”這就是語言的魅力,這也是寓言的魅力,這更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這節課就上到這裏,請同學們課外閱讀《戰國策》的其他篇目。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

2.整體感知內容,理解寓意。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3.誦讀古文,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培養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積累語言。

2.整體感知內容。

教學難點:

1.讀準字音:曝、雨、夾、即。會寫本課出現的生字。

2.正確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爲正確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礎。

教學模式:激趣——自學——交流——誦讀——拓展——實踐。

教學策略:

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貫穿着蘇代勸阻趙王出兵的故事。通過建立考古小分隊,激發學生探究古文的興趣和自信心。把大量的時間用於引導學生自學研究,討論交流,誦讀古文。教給學生自學方法,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整體感知內容,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努力實現“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爲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

教學流程:

一、創設返古情境,點燃學習興趣

師板畫戰國七雄形式圖,生動地講述趙王欲伐燕的歷史故事。

在戰國七雄中,秦國最強了。它總想一統天下,可一舉吞併六國又不太可能,所以秦國只能等待機會。有一次,趙國和燕國鬧了一點小矛盾,趙王爲了出這口氣,想出兵攻打燕國。燕王聽說了,就委託當時著名的遊說家蘇代,去勸阻趙王出兵。他只給趙王講了一個故事,就使趙王打消了出兵的念頭。同學們,你們想不想知道是什麼故事有這麼大的力量,居然能制止一場戰爭呢?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古人作文往往是在某種情境中有感而發。能夠點燃作者創作熱情的往往是學生最感興趣的。)

(大屏幕上出示古文《鷸蚌相爭》。)大家看一看,全文只有59個字,就起了這麼大的作用,真是一字千金啊。古文乍一看不懂,可細研究起來還挺有意思。你們想讓老師講給你們聽,還是想建立考古小分隊,通過自己的力量去把這個故事讀懂呢?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二、建立古文學習小分隊,探究古文文意

有了興趣,學生一定想知道“在這個情境中,作者寫了什麼”?讓學生自主理解文意。此時我給學生提示自學方法:這樣吧,你們前後4人組成一個考古小分隊。先自讀幾遍古文,直到讀得通順流暢爲止。把你覺得難寫的或者容易寫錯的字在本子上練會。聯繫上下文,參考譯文,弄懂這個故事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標出來,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向組內同學請教,然後再讀課文。注意:一定先自己學,聽懂了嗎?開始吧,給大家8分鐘的時間。咱們比一比,看哪個考古小分隊的考古能力強。(學生自學,師巡視指導。)

(設計意圖:“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這裏我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給他們自學方法。立足於使學生學會學習,具備基本的學習語文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也對學生提出了學習要求: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顯的文言文。)

三、展示考古成果,體驗成功快樂

1.檢查朗讀情況,適當指導。(正確、流利、停頓適當即可。)

各位小考古學家,想不想展示一下你們的考古成果啊?誰敢第一個站起來讀?他讀的時候大家認真聽,聽他是不是在讀古文,聽他有沒有讀出古文的味道來。

2.講故事以檢查學生是否讀懂。

哪個考古小分隊把這篇古文的意思弄懂了?能把這個故事簡單明白地講給大家聽嗎?

有誰把重點字的意思也弄明白了?誰能站起來給大家講一講?除了講這個字的意思,還要講一講它在文中指的。是什麼。(方、曝、箝、雨、得、禽。)

3.在字詞理解方面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嗎?

如果還有問題,教師也要注意把它放回語言環境中去感悟,去理解。

4.歸納條理。

後人從這個故事提煉出了一個成語,叫什麼?鷸蚌相爭。(板書:鷸)“鷸”字最難寫了,誰來講一講,你是怎麼樣記住它的?我也有個好辦法:“商”字摘掉帽,上面換個“矛”,右邊站只“鳥”。就念“鷸”。(板書:蚌相爭)誰來講一講這個題目?鷸蚌相爭,故事是圍繞哪個字展開情節的?爭。(師板書:鷸啄蚌,蚌夾鷸。互不相讓翁得利。)

5.明理。

兩千多年前,聰明的蘇代就是給趙王講了這個故事,巧妙地勸阻了趙王,免去了燕國的一場禍患。(板書:智者蘇代)你能體會到這個故事的言外之意嗎?(燕趙相爭,秦國得利。)你從這個故事受到什麼啓發?(板書:警後人)做事要權衡得失,不要只想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謙讓,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味地相互鉗制往往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板書:權衡得失要牢記。)

西漢的劉向專門把戰國時候勸說君王將士的高招編成一部書,叫《戰國策》。(板書:《戰國策》)一共有33篇。我們以前學過的成語《驚弓之鳥》《狐假虎威》《南轅北轍》都出自這部書。

(設計意圖:這段教學的設計,我本着“整體感知”的原則,重點在於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和能力。“學生輕鬆地學,學生學得輕鬆”是我的努力方向。本冊教材副主編陳錚老師在對本學年古詩文的教學輔導時說:“對詞語的講解是必要的,講講詞語過去和現在的異同。但是無論怎麼講,這種講解不要落到實處,不要忘記整體感知。至於它的本義、它的引申義,它是怎麼發展的,對國小生來講,他還不可能發展到這種程度,不可能一時學透。它是一種文化的積累。”)

四、指導誦讀,感受祖國語言的音韻美、節奏美

掃除字詞理解的障礙後,再回歸整體,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誦讀。

古文學懂了,這回咱們再來讀,看誰既能讀出古文的味道,又能讀出鷸蚌相爭的厲害勁兒。(指4名學生,一人讀一句。教師指導。各自練一遍)。我想找3名同學來分角色朗讀,想選一名朗讀最好的同學當旁白,再選一隻厲害的鷸鳥,一隻厲害的河蚌。咱班誰最厲害?(師根據學生的推薦指兩人。教師指導。同桌兩人練一練鷸和蚌的對話。教師當旁白,全體男生讀鷸,全體女生讀蚌。)

這回呀,要求提高了,自己扮演3個角色,應該用3種不同的語調來演3個人是不是啊。練習一下,最好能背下來。

誰能做到有感情地背誦?舉手的同學把書合上,站起來一齊背誦。(師關掉大屏幕上的古文。)

(設計意圖: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會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本教材副主編陳錚老師也說:《語文課程標準》的各個學段都提出要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漢語的特點是它具有音律美。它的音律、它的節奏,它四聲是帶調的。它用聲音來表達情感。我們應該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去體會、領略漢語的特點。學生讀古文要入情入境。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情感和文字本身產生共鳴。他們做不到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一些肢體的動作,通過一些聲調來激發他們這種感情。)

五、拓展:試譯古文《狐假虎威》,培養學生學古文的能力

同學們的進步可真大!能談談你這節課的收穫嗎?

今天,同學們通過鷸蚌相爭,卻讓漁人得利的故事,知道了做事要權衡得失。在學習過程中,初步懂得了怎樣學習古文。如果通過學習,大家更願意讀古文了,那老師就太高興了!

我還爲咱班每位同學都準備了一份小禮物,想知道是什麼嗎?是一篇很有意思的古文《狐假虎威》。發給你們課下去閱讀。學後可以和班主任交流,和同學交流,也可以和我交流,(告訴學生聯繫方式)歡迎大家和我聯繫。我會想你們的。這節課就上到這兒,下課!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第三學段學生學習古文的目標是: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學生不但要學會,還要會學。本環節的設計目的在於:讓學生運用自己的積累和習得的方法自己去解決實際問題,相當於拿着漁具,運用方法自己去“釣魚”。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培養學習古文的能力。)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 篇五

作者:曹雪寧    轉貼自:曹雪寧個人主頁    點擊數:460

鷸蚌相爭

教學目標:

1、知道這則寓言所講的故事。

2、能通過討論解決問題。

3、能自編自演課本劇。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重點目標:知道寓言所講的故事。

難點目標: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幾個謎語。不過,這是幾個畫謎。認真地看,從每一張圖中都能猜出一個成語來呢!(課件出示圖畫:滴水穿石、藕斷絲連、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生猜。)

呀,都猜對了!瞧,電腦博士獎勵我們一本書作爲獎品。(課件出示一本書。)認真看,你發現了什麼?(“寓”字裏面有“道理”,“言”字裏面有“故事”。)

聰明的孩子們,這回,你知道什麼是寓言了吧?

那你知道學習寓言要先學什麼?再學什麼?(先學故事,再學道理。)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鷸蚌相爭》。(板書課題,“鷸”“蚌”兩個字寫在田字格里。)

二、實施目標:

(一)、初讀。

1、自由讀這則寓言,讀準字音。

2、同桌讀,互相聽一聽,他讀的正確嗎?

3、讀詞:

“鷸”是一個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記,不好寫,你有什麼好辦法記住它呀?(指名說)從這個字的字形我們就能知道,“鷸”是一種……,瞧,(出示圖),所以它是鳥字旁。認識了,也記住了。能在本上端端正正地寫一個嗎?彆着急,先觀察一下老師在田字格里寫的這個字。相信你能比老師寫得好!(實物投影展示兩個。)

蚌   從這個字形你知道了什麼?出示圖,這有一個蚌,你見過嗎?

啄   什麼意思?能做個動作嗎?啄一下。

夾   什麼意思?能做個動作嗎?

能把這四個詞都用上,結合課文內容說一兩句話嗎?彆着急,先快速地把課文瀏覽一下。(鷸啄蚌,蚌夾鷸。)

過度:鷸和蚌之間又會怎麼說,怎麼做?結果怎樣呢?

(二)、讀故事

1、自己讀課文,想一想,鷸和蚌的話應該怎樣讀呀?

2、同桌試着讀一讀。

3、指一組讀。  追問:你爲什麼要這樣讀?  再指一組讀,評讀。

4、同桌再練着讀讀,可以加上表情、動作。再指讀。評價:從你的表情、動作老師看出來了……   男女生讀。

5、雙方互不相讓,誰也不可讓誰,結果怎樣?

6、把這則寓言再完整地讀一讀,注意讀出語氣。

(三)、明道理

1、問:誰還想讀?誰這隻鷸?你就是這隻鷸,你就是這個蚌。老師給你們旁白。其他同學,咱們要看動畫片嘍!

2、問:你們笑什麼呢?(指名3——4人。)

3、動畫片挺好看的,想不想把這個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組自編自演。看那組分工快,合作的好!

4、指1組演。(要有所拓展,讓漁夫說句話。)其他同學思考:你想對他們誰說些什麼?(指導:光批評他們也不行呀,還應該告訴他們錯在哪。)師對鷸和蚌:聽了他們的提醒,你想說些什麼呀?

4、出示圖:假如,鷸和蚌從漁夫那裏逃了出來,有一天,鷸和蚌又相見了,他們之間會怎樣說?漁夫又來了,他們又會怎麼做?

5、看來他們也明白了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再讀這個小故事,體會其中的道理。

(四)、延伸

1、這個寓言故事出自古書《戰國策》,這是原文,讀一讀吧!出示原文讀一讀。

2、“鷸蚌相爭”也由此變成了一個成語。像這樣出自寓言的成語還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盜鈴。你還知道哪些?

三、總結:一個簡短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興趣的話,課下可以多讀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會更多。

四、作業:續寫鷸蚌相爭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課更多相關資料:

搜索時,“文章標題”“所有大類”“所有小類”這幾項無需選擇,直接輸入課文題目關鍵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頁左側)

返回5ykj首頁>>>>>>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 篇六

一、設想與設計

新一輪的《中國小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能力是一種交際能力,語文學科是涉及聽、說、讀、寫的一門應用科學,講究的是方法的掌握。我們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重複前人的結論往往大大多於自己思考。而沒有自己的思考,就難有新的創造。從語文教學實踐看,教師任務在於憑藉教學內容,組合教學手段和方法,引導學生把凝聚於知識之中的人類智力活動的方式方法內化爲學生的個體素質。教師只要指點得法,“人腦就能把它的創造才能發展到不可想象的程度”(布魯納)。

而如今好多學生的學與用是完全脫離開的,他們學了卻不知如何去用,也就是說他們所學的知識很少會內化爲自己的行爲。過不了多久,一些學生就將這些知識淡忘。還有一些同學雖然將所學的內容熟記於心,至於如何去運用,可能要在他們成年之後。

回想自己的學生時代,老師在教完《塞翁失馬》這篇課文後,我只記住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句話。至於這個看似簡單,實則深奧的哲學道理,我一直懵懵懂懂。直至踏上了工作崗位,有了一定的人生閱歷,才知“塞翁失馬”的故事常常在生活中發生。然後引起了我對這個道理更深的思考:每一件事物都有它的白天和黑夜,它們圍繞着它不停息地運轉。但是人類,由於他的目光短淺,記憶力弱,只能看到事件彼此分散的環節,分割的部分,暫時的結果,突發的因素部分。因此我們要從連續性而不是從靜止狀態上去看待各種事物。

我們常將“哲學”看得既深奧又繁複,認爲這不是一般人所能懂的,殊不知它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曾有一位國外的教育專家在回答“國外的學生從幾歲開始學哲學?”時說:“可能在媽媽的肚子裏!”我簡直匪夷所思,這怎麼可能?但細細想來可見哲學教育在國外是深入人心的。它有這麼大的魅力嗎?

其實在我們的語文教材中也有一些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寓言是通過一個小故事,揭示一個深刻的道理。其實這些簡短的語言中藏着深深的哲理。《鷸蚌相爭》的故事家喻戶曉,而“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個道理在我還沒有結束這課時同學們就已經得出了。他們還歸納爲:雙方相爭,獲得利益的往往是第三者。其實學完了一則寓言故事,學生能總結出道理,並將這個道理熟記於心就可以順利地結束教學了。這時我想:我的學生會不會也像我當初學《塞翁失馬》一樣,許多年後纔會有所悟,甚至只記得有“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麼句話,而根本不知如何去體會這句話中深刻的道理。當他在實際生活中遇到了這樣的事,他會不會想到有“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句話呢?他又會怎樣去解決這些問題呢?

二、方案實施及效果

方案(1)

當學生得出“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個道理後,我問學生:“如果你是鷸、蚌或者漁翁的話,你希望自己是誰?”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是“漁翁”。這個回答是我意料之中的。於是我又問:“如果你就是‘鷸’或者‘蚌’的話,你又會怎麼樣呢?”然後我讓學生進行討論。由於小班的緣故,教室空間和學生人數有着很大的優勢,我將討論分兩部分進行:

(一)分小組進行討論:每個同學都發表自己的見解。

效果:各小組都能得出統一觀點:如果我是“鷸”或“蚌”的話,我肯定會放了對方。因爲只有放了對方我才能逃命。

爲了讓每個同學知道其他同學的想法我安排了第二次的討論:

(二)自由組合小組進行討論:“當雙方都放了對方後又會有什麼問題呢?結果怎樣呢?”學生還可以提出其它問題,然後共同解決。

效果:由於自由組合,每個人又聽到了許多新的見解。學生們經過討論得出幾種不同的見解:

1、當鷸和蚌都放了對方後,它們感到爲時已晚了,雖然後悔莫及但還是成了漁翁的晚餐。

2、漁翁把它們帶回家後,蚌沒有翅膀不會飛成了漁翁的晚餐,而鷸因爲蚌放了它,展開翅膀飛走了。

3、當它們放了對方後,乘漁翁不注意,齊心協力、互相幫助逃走了。

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將這些語言組成文字寫下來,旨在讓他們對本文有更深的理解。第二天我就將學生的文章瀏覽了一番。他們未能擺脫原先思維定勢,基本圍繞這三種結果寫出了文章。以下就列舉三位同學的文章。

漁翁興高采烈地提着鷸和蚌回到家,他看見它們都已鬆開了嘴,就對它們說:“你們現在才醒悟,爲時已完了。哈哈哈……”它們聽到漁翁的“霍霍”磨刀聲,後悔極了,異口同聲地說:“都怪我,早鬆口的話,就不會便宜了那個老漁翁。”

——李韻龍

鷸和蚌彼此相持不下,老漁翁將它們關在矮棚裏。它們知道再這樣下去的話誰也逃不了,蚌鬆開了嘴,對鷸說:“你走吧!告訴我的孩子,以後不要再幹這樣的傻事了。”鷸乘漁翁不注意張開翅膀飛走了。

——劉宇琪

蚌哀求着:“你放了我吧,外面在磨刀呢!”鷸鬆開了嘴,喃喃地說:“我們怎麼辦呢?”蚌說:“如今我們只有互相幫助才能逃生!”門突然打開了,老漁翁持刀走了進來,在這千鈞一髮的緊張時刻,鷸昂起頭,長嘴巴對準漁翁啄去。漁翁大吃一驚,緊閉雙眼,手忙腳亂,刀也掉了。等他定一定神,睜大眼睛看時,鷸早已飛遠了,蚌也掛在鷸的腳上一塊兒飛走了。

——黃子茵

效果

學生們都懂得了,當鷸、蚌相爭的時候,它們並不是只有死路一條。只要雙方化干戈爲玉帛,並且互相幫助,就能化險爲夷。

三、問題的思考

學習不可能一次就深刻地理解知識和掌握知識,因而到了一個階段後需要根據各種反饋信息,予以總結、提高。以後又經過一個階段的學習,在提高了的基礎上再總結,再提高。學習是一種不斷地思索,而且漸進的過程。可以由清晰——模糊——清晰。只有這樣反覆地思考,學生才能真正地從中受益,領會學習的真諦。本篇課文的學習就到此爲止的話,學生可能對這則寓言有深一層次的理解,但如果在平時生活中遇到這樣的事,他們又應該怎麼做呢?該怎樣將它內化,指導我們的行爲呢?

寓言故事中的寓意深刻,深藏智慧、富有哲理,我想:只要指導方法得當,通過學習一定能讓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一個層次。這種思考是可以無限制延伸的,主要是要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聯繫自己的實際生活。並能用這些方法去解決其它問題。

四、進一步的設想和設計

綜上所述,同時我也想到自己的學習經歷,有許多知識是得益於課外的。我決定將此次學習向課外延伸。我將他們分成幾小組,以小組爲單位(每一組有好、中、差生各2名。選一名組長,由組長進行安排分工,篩選材料。),上網瀏覽或查看書籍、報紙尋找與這則寓言有聯繫的內容。

方案(二)

學生的積極性挺高的,他們找來了許多非常好的小文章我讓學生們在課堂上朗讀出來並談談自己的感想。有一組的學生讀了一則新聞,談了感想,我的印象頗深,現摘錄如下:

某地發生大地震,有個小煤礦的工人誰也不甘落後,爭先恐後往外擠。由於坑道口太小,把出口堵死了,結果誰也無法逃生。而附近也有一個小煤礦,隊長當時很鎮定,他大聲喊道:“大家不要擠!一個一個來。”他自己並不急於逃生,而是留在後面指揮。結果20多個礦工全部安全逃了出來,他自己也脫離了險境。

接着他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正因爲後一位煤礦隊長先想到了別人,救了礦工們,其實也救了自己。而先前的礦工們誰也不肯讓誰,結果把洞口給堵死了,就像鷸和蚌一樣,自斷生路。”

——組長  吉東明

效果

雖然孩子回答的語言還停留在表面、不夠精煉,但能找出這樣的材料,而且能針對材料的內容發表見解實屬不易。我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顯而易見,學習後再不斷地思考對每一個人都是何等的重要。

五、問題的再思考

教學要面向每一位學生,而非畫地爲牢地限定幾個模式,然後硬往千差萬別的學生身上套。從小吉同學的發言來看,他已能將學到的知識經過更深一層次的思考來分析問題。但是不是大部分同學都能像他一樣呢?事實告訴我還有一些同學可能只是旁聽生。那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如何讓大部分同學都能積極地思考,並且發表自己的見解呢?

方案(三)

主旨:我要讓每一個同學都發表自己的見解,經過再思考能將所學到的知識內化爲自己的行爲。

實施:

1、小班化爲師生提供了足夠的空間條件,爲了使每個同學都能有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我將學生分成兩大組,(優勢羣體編排在第一組,弱勢羣體編排在第二組。)然後圍成一圈,團團圍坐起來。(這樣學生在發言的時候可以面對每一個人,使大家能聽清他的發言)

2、我將同學們找來的又一篇短文發給大家,短文的內容是:

死路與活路

一天,我到河邊釣魚,遇到一捕蟹老人,身背一個大蟹簍,但沒有上蓋。我出於好心提醒老人說:“大伯,你的蟹簍忘了蓋上。”

老人慈祥地看了我一眼,說:“小夥子,謝謝你的好意。但我想告訴你:蟹簍可以不蓋。要是有蟹爬出來,別的蟹就會把它鉗住,結果誰也跑不了。”

3、我請學生們看完短文後圍繞這篇短文進行討論。由於我將學生分層排列,所以就避免了發言都由好學生唱主角。

效果(一)第一組的同學很快地切入了主題提出:這些螃蟹只要放了對方自己也獲救了。有的同學還談到了螃蟹的想法:我沒有逃出去,誰也甭想出去,要死大家一起死。有的同學接下去談道:“它這樣的想法恰恰是害了自己,原先還能逃出去,現在只有死路一條。事情的結果與它的想法有很大的關係。”第一組的同學發言積極,還談到了如果我是螃蟹的話,我會怎麼做。

效果(二)第二組的同學由於擺脫了好同學的先入爲主的思維定勢,使他們不得不動腦筋主動思考。有的提出:這個故事與礦工的故事有許多相同的地方。有的說:“它們只有放了對方纔能逃出去。”有的說:“如果我是螃蟹的話,我就像礦工隊長那樣,先讓它們有秩序地逃走,我也可以逃走了。”在組內同學們都發表了自己的見解,發言質量也越來越高。

效果(三)經過了討論——思考——討論我將他們的發言進行了總結:生活往往就是這樣,你不給別人活路,最終將會自短生路;你給別人機會,其實也等於給自己機會。

我覺得學生潛意識已經對這個道理有所領悟,特別是第一組的同學,幾乎已經說出這個道理,而他們欠缺的是人生經歷。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今後碰到類似的情況的話,我想他們一定不會束手無策,甚至會用今天學到的來決定自己的行爲。

六、反思與討論

一位教育家曾說過:“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的確如此,學生們雖然在這次學習中獲益匪淺,但是這樣的教學需要大量的空間、時間。有時教學者會因組織不當而導致課堂紀律有所鬆散。學生家長會認爲孩子的學習時間是寶貴的沒有必要將時間花在尋找資料上。而我們每個人都認爲學生的學習成績是最重要的,這樣教學能使他們的學習成績有較大的提高嗎?

什麼樣的教學纔是我們應該追求的?什麼樣的教學方式才能達到我們的目的?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裏,教育、教學應該追求的是人格的健全和多樣。柏拉圖早就指出,社會需要分工,而教學的目的就在於使不同的人能夠做最適合他的工作。

作爲教師應想方設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外那無邊無際的知識的海洋,要讓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時間和空間都是他們學習的課堂;我們不應該讓孩子們去死記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應煞費苦心地告訴學生們怎樣去思考問題,教給他們面對陌生領域尋找答案的方法;不用考試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盡全力去肯定孩子們的一切努力,去讚揚孩子們去思考的一切結論,去保護和激勵孩子們所有的創造慾望和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