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鷸蚌相爭》教案【精品多篇】

《鷸蚌相爭》教案【精品多篇】

鷸蚌相爭的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通過看圖片、對比記憶等方法自主學會5個生字。

2、理解重點詞義,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能用自己的話把寓言故事講給別人聽。

5、懂得只爲眼前的一點利益互不相讓,爭執不休,最終只會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學重點:

懂得只爲眼前的一點利益互不相讓,爭論不休,最終只會兩敗俱

傷,讓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學難點:

理解寓言故事所滲透的道理運用到生活中。

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

教學用具:圖片

教學過程:

一、利用歷史故事導入

戰國時候,中原大地並立着:秦、楚、韓、魏、趙、燕、齊。在這七個國家中,秦國的國力最強大,其他六個國家勢力較弱,但相互之間實力相當。秦國一直野心勃勃,想消滅其他六國,統一天下。但秦王心裏明白:如果直接與六國爲敵,即使自己再強大,也很難如願以償。於是,他一直在等着機會。

有一回,趙國和燕國鬧了點小矛盾,趙王大怒,決定攻打燕國,出出心裏的這口氣。秦王大喜,相信統一天下的機會來了。然而,趙國有個叫蘇代的人聽說了這件事後,急忙求見趙王。蘇代只給趙王講了一個故事,立刻打消了趙王攻打燕國的念頭,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個統一天下的好機會。

一個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場戰爭,什麼故事有這麼大的力量呢?

(設計意圖:故事引入,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練習概括

1、試讀課題

(1)板書“鷸”字,學生書寫並數出筆畫。(出示“鷸”圖片)

認識鷸。你有好方法記住這個字嗎?

(2)請學生告訴老師“蚌”字的寫法,板書。(出示“蚌”圖片)

認識蚌。

(3)齊讀課題。

2、讀課文,不認識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確流利;同時,想想文章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1)生自己練習朗讀。

(2)小組間互相讀,幫忙指出錯處。

3、讀:提出建議或表揚。

4、學習概括:快速瀏覽課文,用簡練的話說說文章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 設計意圖:自主閱讀,解決字詞,練習概括故事的主要內容)

三、精讀課文,理解寓意

1、指導有感情朗讀

重點指導:(1)鷸生氣了,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這蚌就要活活曬死!”讀出鷸生氣的語氣。(2)蚌毫不示弱,說:“今天不放開你,明天不放開你,你這鷸就要活活的餓死!”引導學生體會“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讀出不同的語氣。指名讀,男女對話讀,師生分角色讀。(3)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用“毫不示弱”說一句話。(4)比較:“毫”與“豪”的區別,同音字組詞聯繫。

2、兩人一組做動作,把鷸蚌相爭的過程表演出來:指派代表表演。

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互不相讓”。(板書:互不相讓)有感情地朗讀。

3、想一想:鷸和蚌這樣“互不相讓”‘最終會有怎樣的結果?(估計:兩敗俱傷;被漁夫捉走;不肯互相謙讓等)

漁夫將鷸和蚌裝進網兜,喜滋滋地回家了。被困在網中的鷸和蚌此時會想些什麼呢?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揭示道理:做事要懂得退讓,一味相爭只會兩敗俱傷,有時還會讓第三者得利。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是如此,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設計意圖:理解文章內容時,擯棄了煩瑣的講解,而是創設情境,把學生帶進生動、有趣的故事中去。教師引導他們想象畫面,充分感受鷸和蚌的語言、動作、心理,再通過朗讀加深體驗。這樣,由朗讀——想象畫面——感悟情趣——朗讀昇華,逐層深入,學生能很好地理解、內化文章的語言文字,故事中蘊含的道理也就水到渠成地被揭示了。)

4、回顧歷史故事。當年,蘇代就是給趙王講了這個《鷸蚌相爭》的故事,如果你是趙王,聽了這個故事,你會怎樣想呢?

5、體會寓言的魅力。

師:小故事,大道理,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書:寓言

你還聽過或看過哪些寓言故事?(生舉例)

再讀課文體會,注意語氣,重點詞句的指導。

(設計意圖:通過抓“毫不示弱,互不相讓”等重點詞句,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體會寓言的寓意。)

四、創編故事

師:“鷸蚌相爭,漁夫得利”這個故事流傳至今。出示圖:許多年後,鷸和蚌的子孫再一次在河邊相遇了。這次,他們之間又會發生什麼新的故事呢?

續編故事:許多年後,鷸和蚌的子孫再一次在河邊相遇了……

(設計意圖:通過故事續寫,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積累語言,體會寓言的寫作特點。)

五、選擇性作業

選擇一項適合你的作業:

1、把自己新編的故事寫下來。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讀一讀,體會它蘊含的道理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 篇二

作者:黃映花    轉貼自:常熟市徐市中心國小    點擊數:229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三

作者:黃映花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這是一隻河蚌)板:河蚌 讀

(它張開殼兒在河灘上曬太陽) 演:張殼 出示:太陽

問:被暖暖的太陽照着,河蚌會有怎樣一番感覺呢?

也許它會說什麼?誰來做做河蚌?交流

(可這時,來了只鷸)出示 板:鷸 讀

(它看見了,猛地把嘴伸到殼兒裏去啄肉)

問:鷸?河蚌?分別想什麼?(也可加語言)也來說一說

(河蚌急忙把殼兒合上) 演:合殼(牢牢地夾住鷸的嘴不放)

問:這時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裏如何)

2、這是故事的起因,我們再完整地聽一遍錄音(提醒:注意,聽仔細了)

3、打開書本,看這部分內容,先自由讀,要求試着複述

4、學生試講(繪聲繪色、活靈活現,大聲點)

評價:提點意見,優點也行

二、第二、三自然段

過渡:鷸和蚌之間的這場爭鬥,會如何發展?

請看二、三兩小節鷸蚌之間的一段對話。

1、自由讀

2、簡單說說故事如何發展?(互相爭持)

3、這一段寫得非常生動,再請同學讀。提醒:加表情

(動腦,怎麼讀,纔有味道)

請大家認真聽,最好能在腦海中浮現鷸蚌相爭的畫面

4、說說此時鷸蚌之間的局勢?

(威脅、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當、互不相讓)

5、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兩人配合分角色朗讀

(前後、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請一對搭襠分角色讀,爲了體現故事的完整性,再請一位同學做旁白

(可喊暫停 提醒:注意語氣,表情,要進入情境)

7、評價

8、課後也可通過表演,複述故事

三、第四自然段

過渡:鷸蚌互相爭持,所導致的後果會是什麼呢?

1、錄音範讀

2、回答:鷸蚌雙方--筋疲力盡

板 漁夫--沒費一點力氣,就把它們一齊捉住了

3、揭示寓意:這正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四、總結

1、學了這則寓言,你明白了些什麼?

2、交流

五、發揮想象

1、鷸和蚌被漁夫抓住後又會出現怎樣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討論)

六、小練筆

常熟市徐市中心國小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課更多相關資料:

搜索時,“文章標題”“所有大類”“所有小類”這幾項無需選擇,直接輸入課文題目關鍵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頁左側)

返回5ykj首頁>>>>>>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 篇三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248

【案例】教學《鷸蚌相爭》

在教學《鷸蚌相爭》時,有學生提出“鷸的嘴正被蚌夾着呢,怎麼可能說話呀?”面對這些課堂教學的“生成”,我們一般有幾個經典的對策:1、“大家就這個問題小組討論討論。”2、“同學們一起動動腦子來改改教材,再動手給編輯叔叔寫封信,如何?”3、“同學們說的這個問題怎麼解決?”——“上網或去圖書館查資料”,“請教自然老師去”,“設法弄只蚌來自己觀察”……

【評析】

這堂課上,學生沒有意識到自己“跑了題”,教師從教學層面意識到這是一個生成性資源,並藉此上出了“無法預約的精彩”。只可惜,對於寓言本身,我們卻沒有真正地作進一步的認識,後面的改寫與寫信,固然使教學活動“出彩”,同時卻犧牲了寓言本身的精彩——也就是說,師生從寓言中抽身而出,轉而去追尋寓言以外的東西了。毫不客氣地說,在這裏,“生成”僅僅是“預設”的反義詞,“精彩”也是一場“鬧劇”罷了。

兒童文學類課文中的“不合生活常理的錯誤”需要從文學作品內部結構本身來思考,否則,《灰姑娘》、《小王子》等不朽的經典必將遭受滅頂之災了。我們需要超越“錯誤”本身,從整個作品的意義層面來對待錯誤。

《鷸蚌相爭》出自《戰國策》,是“趙且伐燕。蘇代爲燕謂惠王”時虛構的一個故事。我們的閱讀教學必須讓自己和學生藉助於個人最原始的經驗去理解寓言的意義。必須從自己個人的體驗出發,用已經儲備的生活經驗與理解能力,幫助我們再次創造性地領會這個寓言的意義。所以,“鷸的嘴正被蚌夾着呢,怎麼可能說話呀?”的問題,其實並未涉及對寓意的真正理解。這是一個理解之外的“僞問題”。當然,如果我們藉此來理解寓言、童話的一些特點,明白虛構中的錯誤並不妨礙對意義的創造性理解,它也是有着積極的意義的。

但照案例中那樣借題發揮,那就走上了一條遠離“理解文本意義”的道路。當然,站在語文教學層面而言,這一做法還是可取的。從長遠的教學目標來講,寫信、交流觀點都是語文學習的一部分。但不能因此就認爲,這是一堂精彩的寓言教學課,因爲它沒有對寓言進行闡釋。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課更多相關資料:

搜索時,“文章標題”“所有大類”“所有小類”這幾項無需選擇,直接輸入課文題目關鍵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頁左側)

返回第一範文首頁>>>>>>

《鷸蚌相爭》教案 篇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羣雄並起,政權更迭,並逐漸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爭雄的局面。那麼在這在戰國七雄中, 秦國最強了。它總想一統天下, 可一舉吞併六國又不太可能, 所以秦國只能等待機會。有一次, 趙國和燕國鬧了一點小矛盾, 趙王爲了出出心中的不平之氣, 就想出兵攻打燕國。燕王聽說了, 就委託當時著名的遊說家蘇代(蘇代是歷史上最著名的遊說家蘇秦的弟弟), 去勸阻趙王出兵。蘇代巧舌如簧他只給趙王講了一個故事, 就使趙王打消了出兵的念頭。同學們, 你們想不想知道是什麼故事有這麼大的力量, 居然能制止一場戰爭呢?

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寓意深刻的寓言------《鷸蚌相爭》,《鷸蚌相爭》出自《戰國策》。西漢的劉向專門把戰國時候謀士們勸說君王的高招編成一部書,叫《戰國策》。因爲面對的是掌握生殺大權的國君,所以這些謀士就不能橫衝直撞地對君王提出反對意見,而是常常拐彎抹角地假託一個故事來達到說理的目的,《鷸蚌相爭》就是這樣被成功運用了。我們以前學過的成語《驚弓之鳥》《狐假虎威》《南轅北轍》都出自這部書。

有沒有同學聽說過或者看過《鷸蚌相爭》這個故事的,或者比別的同學先行一步預習過課文的,能跟我們講講這是個怎樣的故事呢?大致說一說就行。

二、學習寓言的方法

對,講得很好,你是怎麼了解到的?是看書?懂得學習。看動畫片,善於積累,看課外書,博覽羣書。

好。我們今年學的是文言文的寓言,大家想一想怎樣纔算學好了這則寓言?

(1)讀通順----(2)解文意-----(3)明寓理

對,因爲文言文的語言表達跟現在的本站差別很大,所以要先讀得清楚,意思也比較深奧,所以我們還要結合課文註釋理清每個句子的意思,這就是解文意。那麼對於寓言而言,故事本身不是目的,通過故事說明某個道理纔是這個故事的目的所在。所以最後還要明寓理。現在我們就先來讀一讀這則寓言。

三、讀通順

這則寓言雖然很短,但卻出現了不少生字。來,我們先請一位同學來給我們讀一讀,看看在讀音方面有沒有完全讀對。

好,剛纔xx同學把這篇古文讀得字正腔圓,不容易啊。現在我們也學着xx人的樣子齊讀一篇,注意讀準字音,讀對停頓。

三、解文意。

我們課文呢有原文,也有譯文。《鷸蚌相爭》的故事呢,同學們光看譯文就可以知道了。可是如果沒有譯文呢?要看懂這個故事,字詞的解釋就顯得特別重要的,對不對?現在,假如你是一個編輯,你要把這則寓言介紹給別的同學看,不能出現譯文,但可以有註釋,即對一些難解的或者重要的字詞作解釋,你認爲哪些字需要作出註釋呢?讓別人根據你作的這些註釋就可以讀得準看得懂這則寓言呢?現在請大家結合課文背後的譯文和你的同桌商量一下哪些地方需要註釋。

鷸——一種水鳥,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細長,常在淺水邊或水田中捕食小魚、昆蟲、河蚌等。

蚌——貝類,軟體動物有兩個橢圓形介殼,可以開閉

方——正在

曝-----曬太陽

雨——這裏用作動詞,下雨。

箝——同“鉗”,把東西夾住的意思

喙——嘴,專指鳥獸的嘴。

相舍——互相放棄。

並——一起,一齊,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之-----指鷸蚌

以上就是同學們的註釋,同學們在這作註釋的過程當中有沒有什麼發現?你看我們現在常常需要用幾個字的意思來解釋文言文一個字的意思,說明文言文比較?----簡潔。如果字詞的意思都明白,整句話的意思也基本能水落石出了。

現在我們自由朗讀一遍課文,把它的意思弄懂。

四、明寓理。

既然是寓言,明白寓意是至關重要的。從課題《鷸蚌相爭》看,故事是圍繞哪個字展開情節的?

“爭”

(1)“爭”的原因:鷸啄蚌, 蚌夾鷸。(大家這時要注意在這裏面,誰是進攻者)

(2)“爭”的過程:

那麼它們是怎樣爭的呢?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對,鷸知道蚌要喝水,如果蚌不張開雙殼,只能期待下雨,一連兩天不下雨,蚌就會被渴死,鷸是抓住了蚌的弱點了。

蚌是什麼反應的?  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

蚌也知道鷸捱上兩天,它也會餓死,也抓住了鷸的弱點。

他們可都抓住了對方的弱點,好比針尖對麥芒,雙方針鋒相對  互不相讓  毫不示弱

有沒有同學來來模仿一下怎麼讀這兩句,找兩位同學讀一讀鷸蚌相爭的厲害勁兒。同學推薦兩位靈牙利齒的同學來讀一讀這兩句,語氣要堅硬衝撞一些,讀出氣勢洶洶,毫不退讓的感覺。

同桌之間再讀一讀。

(3)“爭”的結果:   兩者不肯相舍,漁翁得而並禽之。

鷸與蚌的爭吵不休換來了什麼結果?

對二者僵持不下,卻被第三方漁翁輕而易舉揀了個大便宜,對於鷸與蚌來說就叫兩敗俱傷啊。

(4)從兩敗俱傷的這個結果來看,你能從這個故事中受到什麼啓發?

在這個故事中,受到教訓的是誰?鷸與蚌

它們都怎樣做的?僵持不下,互不相讓。

從它們所受到的這個教訓,我們可不可以總結出如果發生矛盾衝突時應該怎麼做更妥當呢?

告訴人們做事要權衡得失,相互謙讓,化解矛盾衝突。否則第三方得利。

對,應該相互謙讓,才能化解矛盾。那麼我們再退一步設想一下,如果鷸與蚌不想兩敗俱傷,而且有重新選擇的機會了,你認爲應該誰先做出退讓呢?

蚌先退讓   二者同時----誠信

還有沒有第三種看法?

(1)在這個故事中,鷸與蚌誰是進攻者,是誰最先導致了可能出現的兩敗俱傷?

(2)當雙方發生衝突僵持不下即將兩敗俱傷的時候,如果一方是強者,一方是弱者,你認爲誰應先退讓?爲什麼?

蚌是弱者,它若主動暢開雙翼,無疑於送肉給鷸吃,而鷸是強者,它的退讓並不會導致蚌趁機將它消滅。答案只有一種,只有鷸先作出退讓的姿態。

校園學生間的衝突,委曲求全只有一個結果:弱小的孩子可能屢屢成爲出氣包,但是強者可以從容的退讓,因爲他的撤退並不足以讓弱者趁機將它消滅,強壯的孩子即使再謙虛也不可能成爲弱小孩子的“出氣包。”

我們看一看《戰國策》中《鷸蚌相爭》原文是怎麼樣。

趙且伐燕,蘇代爲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衆,臣恐強秦之爲漁夫也。故願王之熟計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戰國策》)

當趙國要出兵攻打燕國時,蘇代講了《鷸蚌相爭》的故事,可是在拐彎抹角地向趙王提出建議。同學們想想在這裏面,誰是鷸?誰是蚌?誰是漁翁?從故事中能不能看出做了退讓的是誰?趙。對,趙惠王是一隻很聰明的鷸,他知道是他是強者,是主動製造事端的一方,所以當蚌即燕國託人來調解的時候他主動地作出了退讓。鷸蚌相爭,秦國這位漁翁自然也沒有得利了。

五、小結

亂世戰國,羣雄並起,風雲變幻,國與國之間相互衝撞,有侵略就保衛,有進攻就有防禦,有欺辱就有抗爭,當雙方陷入僵持狀態之後就會出現兩敗俱傷的結果。製造事端者理應承擔主要的責任。現在《鷸蚌相爭》常常用在了我們的生活中,寓意也有所擴大,即鷸蚌相爭》告訴我們在各種紛繁複雜的矛盾鬥爭中,如果對立的雙方相持不下,就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坐收漁利,因此要懂理權衡利弊,相互謙讓這樣纔能有效地化解衝突。

六、談一談本節課的收穫。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 篇五

作者:鄭 梅    轉貼自:吳老師工作室    點擊數:651

《鷸蚌相爭》教學實錄

教學過程:

一、談話:

學生做“快速搶答”遊戲(猜出圖上寓言故事的名字:

(1)自相矛盾(告訴我們什麼?)

(2)掩耳盜鈴(看誰能告訴我們它的道理。)

(3)鄭人買履(什麼意思?這是我們剛剛學習過的。)

生:告訴我們做事要動腦筋。

師:這些道理你們都是從哪兒知道的?

生:課文中。

師:課文中的故事裏。寓言就是通過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二、學習課文

齊讀課題:鷸蚌相爭

師:要注意“蚌”這個字怎麼寫,師板書“蚌”字,在田格中寫,邊寫邊講要領。“第三橫最長,要感謝誰給它留出了位置?”(生:蟲)

師:你們想不想寫一寫?要注意“蟲”字旁寫在左邊偏上的位置。要注意寫字的姿勢。

學生在作業紙上寫“蚌”字。

再讀課題。

試着講一講這個寓言故事的意思。

生:互相爭執,誰也不讓誰。

師:你們見過鷸嗎?(看圖片)

師:蚌生活在哪兒?

生:生活在河裏。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從課文中的“河蚌”一詞。

師:你們真聰明,能聯繫課文中的詞語來理解。

把課文讀一讀吧。

學生自由讀文。

兩個夥伴互相讀一讀、評一評。

師:誰能讀一讀?

指名學生讀文。

生1讀。(師打出課件全文。)

生:“誰”字讀成“誰”了。

師:兩個字音都可以。

師:鷸和蚌相爭,結果怎麼樣了?

生:一起被魚翁捉去了。(師板書:一起被捉)

師:你有什麼問題嗎?

生:它們倆爲什麼不放開?

生:它們倆爲什麼一起被漁翁捉走了呢?

師:你們都會用“爲什麼”來提問,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鷸和蚌是怎麼爭的,一起來標畫下來吧!

學生默讀,標畫有關句子。

指名彙報。

生:雙方互不相讓,誰也不肯放開。一個漁夫走來了,就把他們一起捉去了。

師:這是他們怎麼爭的語句嗎?

生:第一句是,第二句是結果。

生:“你今天不放開你,明天不放開你,你這鷸……”

師:他找的是完整句嗎?

生:不是。

師:畫句要畫完整,大家幫他補充出來。

生:鷸生氣了,說:“今天……”河蚌毫不示弱……活活地餓死。

指名學生讀。

師:你從哪兒聽出它們在爭?

生:從“今天”和“明天”聽出來的。

師:只是今天不放,明天不放嗎?那後天呢?這是什麼意思呀?——永遠不放,直到對方被幹死、餓死!

指名再讀一讀。

自由地再讀一讀。

師:誰有不同的讀法嗎?也能讀出它們各不相讓。

生讀。

生評:她在每個“不”字那裏讀得重。

師:你聽出什麼了?

生:誰也不放開誰。

師:誰都不服誰。(師板書:毫不示弱)

生:我想再創造一種讀法。(生讀。強調“乾死”和“餓死”)

師:它們互相之間都想爭出個什麼來?

生:用生命在爭,非爭出個你死我活來。

師:(染紅兩個“活活”)

自由讀文。

指名學生再讀這句。

指名學生和教師互相讀。(師讀鷸,生讀蚌。)(很生動)

師:兩個夥伴演一演吧。

學生小組練習。

指名兩人讀一讀。

師:鷸和蚌太溫柔了,它們爭起來了嗎?

再指名讀。

師:它們倆誰贏了?

生:鷸贏了。

師:實際上它們都沒贏,讓我們來幫一幫蚌吧。

齊讀蚌的話,那位讀鷸的同學再讀鷸的話。

師:你們怎麼反映有些慢呀,人們鷸都讀完半天了,你們才說。再來一遍。

再齊讀。

師讀一遍。(聲輕)我像你們那樣大聲喊了嗎?我讀出它們互不相讓了嗎?可以選擇短適合自己的聲音,不一定要大聲嚷。再試一試。

師:誰能不用大聲喊,就能讀出它們互不相讓來。

指名二生表演。

師:它們是在什麼情況下爭的呀?

生:從第一句話中看出的。

生:從第二句話中看出的。

師染紅課件前兩句。

師:它們相爭時想到會被一起捉去嗎?

生:沒有。

師:你們想到了嗎?

生:沒有。

師:現在想到了嗎?

生:想到了。

師:爲什麼呀?

生:先要看看周圍有什麼情況再爭。

生:要隨時警惕。

師:警惕什麼?

生:危險。

師:什麼樣的危險。

生:我候告訴它們一句話:退一步海闊天空。

師:你真有一顆寬容的心,連漢字都懂得謙讓,何況人呢?

生:

師:結果被第三個人得到好處了吧。那你想對他們說什麼?

生:如果

師:如果它們要像同學們這樣聰明,那就不會被捉走了。

師:你知道這個故事從哪兒來的嗎?

生:戰國策。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我媽媽讓我背過一本書,書上說的。

師:書真是我們的好朋友的。

師:想聽聽嗎?(師伴着課件讀這個故事。三個人物:趙王,大臣,蘇代出謀。)

(故事略)

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寓言故事演變成了一個成語,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嗎?

生: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師:你怎麼知道的?

生:因爲最後說……

師:你真聰明。能從故事中就知道這一成語。

師:這個成語還有其他說法呢,出示:

鷸蚌相持,漁人得利;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師:你們想把這個故事變成課本劇嗎?

小組排練。

指名小組臺前表演。

組一。(只是分角色讀,沒有表演。已下課。)

專家質疑:

婁湘生:

今天在這節課上,爲什麼讓學生花了這麼多時間讓學生讀。你爲什麼讓學生反覆讀?

鄭梅:

我是想讓學生讀出不同的層次,來感受到其中的寓意,在反覆的讀中來體會這則寓言告訴人們的道理。而不僅僅是進行說理,語文課還是應該以“讀”爲主的。我今天設計的課件可能有些內容沒有展示出來,我在想,假如今天學生讀得不好,我該怎麼辦呢?我可以把重點詞語出示出來,逐字逐句地讀,讓學生提高,來體會寓言告訴我們的道理。

婁湘生:

“今天不放開你,明天不放開你,活活把你餓死”其實它的讀法是多元的,還可以帶着一種氣人語氣。不一定就像課堂上你所要求的那樣,有可能是故意氣它的語氣。閱讀課不一定只讀夠量,還要讀出質。讀法應是多元的。

另外關於寓意:

鷸蚌該不該爭?什麼該爭?什麼不該爭?小日本鬼子佔了我釣魚島我該不該爭?.......

來源:吳老師工作室  作者:執教:一師附小 鄭 梅 筆錄:吳琳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課更多相關資料:

搜索時,“文章標題”“所有大類”“所有小類”這幾項無需選擇,直接輸入課文題目關鍵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頁左側)

返回第一範文首頁>>>>>>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 篇六

作者:張薇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612

《鷸蚌相爭》教學設計

(張薇)

教學目標:

1. 瞭解鷸蚌相爭的故事內容,懂得互不相讓會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讀寫結合,培養學生的想像力、習作能力及動筆習慣。

教學重點:

1.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創新意識,創編一個新故事。

教學材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

環節

教學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導入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語言導入,激發興趣。

介紹有關鷸和蚌的知識。

二、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自讀課文,思考:鷸和蚌之間發生了一件什麼事?

三、細讀課文

理解內容,瞭解寓意。

提問:1. 鷸和蚌在爭鬥時都說了些什麼?

教學過程

教學

環節

教學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學習課文3、4句

培養質疑能力。

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想像能力和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

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

2. 指名讀鷸蚌相爭時的語言。

3. 引導學生質疑。

4. 引導學生解疑,適時抓住重點內容引導學生朗讀、理解、體會一些詞句的含義。

重點抓:“生氣”、“豪不示弱”及“浩浩”等詞語。

方法:

1. 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聯繫上下文進行理解,並適當展開想像。

2. 播放鷸蚌相爭時的激烈場面,創設讀的情境。

1. 找出鷸蚌相爭時的語言,讀一讀。

2. 針對這兩句話提出不懂的問題。

通過讀、說、討論解疑,深入理解詞句的意思。

1. 觀看動畫片段,感受相爭時激烈場面。

2. 有感情地朗讀對話部分。

(二)讀全文

迴歸整體,揭示寓意。

教學過程

教學

環節

教學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讀書慾望。

1. 播放鷸蚌相爭的動畫片。

2. 提問:鷸和蚌爲什麼會一起被漁夫捉去了?

通過學習這則寓言,你懂得了什麼?

1. 觀看,體會當時的情景。

2. 自讀全文。

3. 分角色朗讀課文。

(三)創編故事

讀寫結合,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和創新意識,培養動筆習慣。

1. 提問:當漁夫悄悄地向它們走來時,它們怎樣做就不會被漁夫捉去了。

2. 評價學生習作。

3. 請學生讀創編的故事。

1. 創編故事。

2. 讀故事。

四、作業

板書:

鷸 蚌 相 爭

鷸     啄      生    氣

互不相讓

漁夫得利

蚌     夾      豪不示弱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課更多相關資料:

搜索時,“文章標題”“所有大類”“所有小類”這幾項無需選擇,直接輸入課文題目關鍵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頁左側)

返回第一範文首頁>>>>>>

《鷸蚌相爭》教案 篇七

文言文閱讀需要在順利翻譯的基礎上理解全文內容,體味古人表達的思想和情感。爲提高大家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鷸蚌相爭》閱讀及答案,供各位同學參考和學習,希望通能幫助同學們提高閱讀能力。

鷸蚌相爭

趙且伐燕,蘇代爲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①啄其肉,蚌合 而箝②其喙③。鷸曰:‘今El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擒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攻,以敝大衆,臣恐強秦之爲漁父也。願王熟計議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選自《戰國策》)

【註釋】①鷸(yù):一種水鳥。 ②箝(qián):夾住。 ③喙(huì ):嘴。

【試題】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1)趙且伐燕( ) (2)以敝大衆( )

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擒之。

3.請寫出選文包含的一個成語,並說說它給你的啓示。

4.爲什麼蘇代能說服惠王中止出兵?

《鷸蚌相爭》閱讀【參考答案】

1. (1)將要(2)使……勞苦(貧困)(將“勞苦”答爲“困苦”“疲敝”之類都可,但整個解釋要體現出使動用法)

2. 兩個都不肯放掉對方,(一個)打魚人把它們一起捉住了。

3. 成語: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或:鷸蚌相爭、鷸蚌相持)

啓示:面對矛盾(衝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態度對待,避免兩敗俱傷。

4.(1)從蘇代的角度看:①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諷喻或類比的方式),使惠王易於接受。②態度誠懇。爲燕趙雙方的利益着想,陳述利害,入情入理。(2)從惠王的角度看:善於聽取別人的建議。

(20xx年廣東省東莞市等會考語文試題)

《鷸蚌相爭》閱讀【參考譯文】

趙國將要進攻燕國,蘇代爲燕國去跟趙惠王說:“這次我來,路過易水,一隻蚌剛好出來曬太陽,而一隻鷸一下就叼住了蚌的肉,蚌立即合住殼夾住了鷸的嘴。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有死蚌。’蚌也對鷸說:‘你的嘴今天不拿出去,明天不拿出去,就會有死鷸。’兩個都不肯放掉對方。(一個)打魚人把它們一起捉住了。現在趙國馬上要起兵進攻燕國,燕趙兩國長期互相攻戰,而使民衆勞苦貧困,我深恐強大的秦國會成爲那個打魚人。希望大王您再仔細考慮考慮!”惠王說:“好!”於是中止了這件事。

《鷸蚌相爭》語文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正確讀寫和理解“漣漪”“舒適”“心曠神怡”“踱步”“鉗子”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中蘊含的哲理,聯繫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從中受到的啓發。

4、領悟作者按時間順序記敘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領會課文告訴我們的道理和自己從鷸蚌相爭中受到的啓發。

教學準備

課件或掛圖、小黑板。

教學時數

1~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孩子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幾個謎語。不過,這是幾個畫謎。認真地看,從每一張圖中都能猜出一個成語來呢!

(課件出示圖畫:滴水穿石、藕斷絲連、狐假虎威、守株待兔。)

呀,都猜對了!瞧,電腦博士獎勵我們一本書作爲獎品。(課件出示一本書。)認真看,你發現了什麼?

(“寓”字裏面有“道理”,“言”字裏面有“故事”。)

聰明的孩子們,這回,你知道什麼是寓言了吧?指名說或齊答。那你知道學習寓言要先學什麼?再學什麼?

(先學故事,再學道理。)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鷸蚌相爭》這則寓言。(板書課題,“鷸”“蚌”兩個字寫在田字格里,“相爭”寫在下面。)

二、新授

(一)初讀課文。

1?自由讀這則寓言,讀準字音。

2?同桌讀,互相聽一聽,讀得正確嗎?

3?讀詞記形:

鷸:“鷸”是一個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記,不好寫,你有什麼好辦法記住它嗎?(指名說)從這個字的字形我們就能知道——?“鷸”是一種鳥,瞧,(出示圖),所以它是鳥字旁。左邊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面是“矛”字,下面不是“同”,可要仔細觀察了,是同字框里加“八”“口”。認識了,也記住了。能在作業本上端端正正地寫一個嗎?彆着急,先觀察一下老師在田字格里寫的這個字。相信你會比老師寫得更好!

蚌:從這個字形你知道了什麼?出示圖,這有一個蚌,你見過嗎?啄:什麼意思?能做個動作嗎?啄一下。

鉗:什麼意思?做一做這個動作。能用這四個詞語,結合課文內容說一兩句話嗎?彆着急,先快速地把課文瀏覽一下。(鷸啄蚌,蚌鉗鷸。)

(板書:啄 鉗)過渡:這件事發生在什麼地方,鷸和蚌會怎麼說,怎麼做?結果怎樣呢?作者是按什麼順序表達的?

(二)讀故事。

1、過渡:故事的發生都有時間、地點。

(1)請大家默讀課文第1、2段。

(2)指名彙報。

(3)指導朗讀:這麼美的'地方,我們應該怎樣朗讀?(引導學生帶着一種欣賞陶醉的情感,用優美舒緩的語氣來朗讀,邊讀邊想象這幅迷人的畫面,想象水鳥和河蚌們的自由自在。)

(4)指名把自己想象到的畫面描述出來。

2、瞭解故事是怎樣發生的。俗話說有果必有因,那麼它們相爭的原因是什麼呢?

(1)默讀課文第3~5段,然後與周圍同學交流在朗讀中的發現。

(2)全班交流,瞭解:和暖的陽光、柔柔的微風,是河蚌張開蚌殼,在舒適愜意中進入夢鄉的原因。正因爲河蚌張開了蚌殼,又睡着了,所以纔沒發現身邊的危險,使得鷸鳥有機可乘,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

(3)指導朗讀。引導學生用一種享受的語氣,讀出河蚌的舒適愜意、心曠神怡,讀出鷸鳥看到鮮嫩的河蚌肉時迫不及待的心情。

3、瞭解鷸蚌相爭的過程:講讀第6~12段。

(1)過渡:由此發生了鷸蚌相爭的故事。此時,它們的心理活動和行爲是怎樣的呢?哪幾段進行了描寫?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讀描寫河蚌的語句,一組讀描寫鷸鳥的語句。讀後評議,是否讀出了河蚌的生氣和鷸鳥的後悔。

(2)它們相爭的時間有多久呢?用“——”勾畫句子(課件或小黑板出示):“時間慢慢地溜走了,太陽的脣已經吻住了山峯。”學生讀句子,結合課文插圖,想象鷸蚌相持的畫面,感受相持時間之久。

(3)此時,在你們頭腦中產生了什麼問題嗎?指名說:鷸蚌爲什麼要一直相持下去?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思考這個問題。小組合作找原因,再全班交流。

(4)指名讀9~12段,男女生對讀,師生分角色讀,或兩人一組,邊讀邊做動作,把鷸蚌相爭的過程表演出來,再指派代表上臺表演。課件(小黑板):鷸鳥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有死蚌肉吃。”河蚌反脣相譏:“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會有隻死鷸鳥留在沙灘上。”讓學生反覆對讀,感受它們的互不相讓。板書:互不相讓 引導學生從鷸蚌的心理和語言描寫中瞭解相持的直接原因:它們都只想傷害對方,打敗對方。

(5)猜一猜:鷸和蚌這樣互不相讓,最終會有怎樣的結果?(估計:兩敗俱傷;被漁夫捉走)

4、是這樣嗎?齊讀第13、14段,學生談收穫。教師相機板書:漁夫得利5?快速默讀課文,梳理作者是按什麼順序表達的,怎麼判斷的?

(三)明道理。

1、發散思維,同桌說一說。課件或小黑板出示:漁夫提走了鷸和蚌,心想:。這時的鷸和蚌垂頭喪氣,鷸心想:,蚌心想:。

2、這則寓言故事想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合作討論、交流,再全班分享。

3、小結:課文在優美的景物描寫、生動的語言描寫、準確的行爲描寫、細膩的心理描寫中告訴了我們一個哲理:生活中如果像鷸蚌那樣互不相讓、爭執不下,只會落得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利。

三、拓展延伸

1、這則寓言故事出自古書《戰國策·燕策二》,這是原文,讀一讀吧!(課件或小黑板出示原文。)

2、“鷸蚌相爭”也由此變成了一個成語。像這樣出自寓言的成語還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盜鈴。你還知道哪些?

四、總結

一個簡短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興趣的話,課下可以多讀一些寓言故事,你會懂得更多。

五、作業

許多年後,鷸和蚌的子孫再一次在河邊相遇了。這次,他們之間又會發生什麼新的故事呢?(續編故事) 許多年後,鷸和蚌的子孫再一次在河邊相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