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教師集訓師德培訓講座材料(精選多篇)

第一篇:2014年教師集訓師德培訓講座材料

教師集訓師德培訓講座材料(精選多篇)

強化師德意識樹立職業精神

——仙桃市郭河鎮中心學校

陶行知老先生曾經說過:爲師者要“愛滿天下”,要“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學高爲師,身正爲範。教師只有德才兼備,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家長的信任,同事的認可和肯定。學生們才更樂意親近你,愛戴你,接受你的教育。象殷雪梅老師的孜孜不倦、愛生如子;象鄭琦老師爲農村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的感人教育,他們都是具有良好師德的好教師,他們對學生的愛是一種不記回報的、無私的愛,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這種愛是神聖的。這種愛是以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爲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實現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強化師德意識必須是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那麼什麼是師德呢?所謂師德,狹義的說就是教師的職業道德。包括教師的精神面貌、思想素質、工作態度、教學水平。

今年暑期,市教育局根據當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際,要求在全市中國小教師中開展教師職業道德培訓,顯得十分及時、非常重要。這次培訓的主要任務和活動目標是:解決“八不”,實現“四好、三高、一滿意”。以樹立“勤政、敬業、愛生、廉潔”的教師形象,建設“法治、服務、責任、優質”的行業新風爲主要任務,活動目標是重點解決“八不”問題(即思想不夠進步、不顧全大局、管理責任和工作任務落實不到位、師表形象不好、業務素質不強、教育教學質量不高、服務質量不好、紀律不嚴明),實現“四好、三高、一滿意”的目標(即政治思想好、師德修養好、業務素質好、組織紀律好、管理水平高、服務質量高、教育教學水平高、讓羣衆滿意)。

下面就如何提高教師的師德素質談幾點意見,供大家學習時參考。

一、振奮教師職業精神

首要原因:振奮教師職業精神的首要原因社會給予我們的約束。

中國的歷朝歷代政府和社會公衆也都對教師的師德風範予以苛求,似乎教師就該是聖賢,容不得有過有失,舉個小例子,比如說當今的羣衆們、領導們就對教師在麻將室裏打打小麻將,表現得忍無可忍。其實真正玩賭的人家恐怕在賓館裏開房玩也說不準。不過說回來了,老師在公衆場合玩賭這當然不對,是要嚴厲禁止的。但這裏至少說明一點:教師這一行當是置於最嚴厲的社會監視和社會苛求之下!一個人是不可能獨立於一定的社會士壤和民族傳統心理背景之外的,因此,我們不得不接受,沒必要煩惱、埋怨,必須接受這種約束,這種約束,其實主要在於師德上的約束。

什麼是職業精神呢?職業精神是指與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繫具有自身職業特徵的精神。一個人一旦從事特定的職業,就直接承擔着一定的職業責任,並同他所從事的職業利益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他對一定職業的整體利益的認識,促進其對於具體社會義務的自覺責任。這種自覺責任可以逐步形成職業道德,(我們一定會做的更好:)並進而昇華爲職業精神。

那麼教師應該有怎樣的職業作風呢?“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是爲人師表”,“教師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總書記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說素質,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不斷增強學生和羣衆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教師是學生增長知識和進步的教師,他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質上,學識學風上,全面以身作則,自覺率先垂範,這樣才能真正爲人師表”。

按照孔子在《論語》裏說的,“學而時習之”則是首要的任務。而如今,我們提倡終身學習的理念,實則就是順應不斷髮展、永不停歇的演變過程,教師作爲新生代的引領者,有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責,如果死抱着一層不改的老知識,怎麼能成爲不斷給予一勺“水”的一桶水呢?恐怕時日不久便水枯桶幹了。時常聽到有老師在抱怨二期課改變得不好,誠然有知識結構體系的不合理存在,但不可避免的,也摻雜着不願再學習的私心。一張文憑打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面對新課程內容中,諸多反映社會經濟文化,科技新進展等時代性較強的新內容,教師要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學習,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保持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更必要的是,要“吾日三省吾身”做一個反思性的實踐者。要知道“變是永恆的不變”,只有這樣才能時刻面對挑戰,留有適度的發展空間。

怎樣培養職業作風呢?我們首先要加強教師之間的合作。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常常“單兵作戰”,新課程提倡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而綜合能力的培養要靠教師集體智慧的發揮。因此,教師必須改變彼此之間的孤立與封閉現象,學會與他人合作,包括與同類學科教師的合作、與不同學科教師的合作。要很好地堅持每週一的集體備課,同年級、同學科的教師聚在一起研討研究教材、研究教法。

其次,加強教師與學生的合作。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不僅是忠實地執行課程計劃的過程,而且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在新課程中,我們應更多地思考學生如何“學”,以學生的求學需求爲主線,教師和學生面對知識共同探討、平等對話。教師與學生合作,對學生而言,意味着心態的開放、個性的張揚、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意味着上課是與學生一起分享。

第三,加強教師與家長的合作。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密不可分,新課程改革牽涉到千家萬戶,有必要讓家長們也瞭解課程改革的理念和思路。教師要積極地與家長合作,在和家長的談話中向家長們做好新課程改革的宣傳工作,讓更多的家長來了解新課程的科學理念、認識新課程改革的重大意義,關注新課程改革的持續發展。

應該講,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是人們合作探索的結果,樂於合作、善於合作,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能者爲師,是一個廣泛的道理,每個人都有優點,能互相補足,才能共同進步,這何嘗不是件樂事。

以上講的振奮教師職業精神的首要原因社會給予我們的約束。下面講第二個原因:其次,從深層次剖析,教師的師德要求特別高,也不是社會、政府和本人強加的,而是教師職業性質和教師勞動特點決定的,也就是“經師”與“人師”的高度統一。總書記在考察中國人民大學時提出教師既要做“經師”,又要當“人師”。教育家徐特立也曾指出,教師既要做“經師”,又要做“人師”。那麼什麼是“經師”和“人師”呢?他說:“經師是教學問的,就是說除了教學以外,學生的品質,學生的作風,學生的生活,學生的習慣他是不管的。人師則是這些東西他都管。我們的教學是要採取人師和經師二者合一的。如果只傳授點知識,忽視培養方向,這樣的教育是失敗的。”由此可見,把教書與育人有機地統一起來,是符合教育規律的。

所以說,教師的職業精神正是教師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因,是一所學校不斷進步的力量源泉,是教育事業興旺發達的精神保證。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具備職業精神。

下面講第二個問題,聯繫學校實際,講講教師應具備的職業精神。教師應該具備哪些職業精神呢?

二、教師應具備的職業精神

1、愛國主義精神

教師所承擔的重任是培養和造就熱愛社會主義祖國,能夠獻身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人才的事業。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說教師的好壞“簡直可影響到國家的存亡和世運之治亂”。因此,教師必須以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去薰陶、教育、培養學生產生愛國主義之情,樹立報國之志,付諸報國之行,偉大導師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深厚感情。”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是我們民族性格的精神支柱,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最高體現。

我國著名科學家童第周在30年代曾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學習研究胚胎學,當時中國國家地位很低,其它國家的每個學生都不把童第周這個中國學生放在眼裏。童第周和一個學習經濟學的俄國青年皮諾住在一個房間裏。一天他做實驗回來,皮諾搖晃着腦袋譏笑他說:“哈哈,我一看到你,就想在你的國家,東亞病夫……哈哈……東亞病夫……”童第周聽了,壓不住滿腔怒火,像頭怒吼的雄師,走到皮諾面前,大聲地斥責他:“不許你侮辱我的祖國。”“你聽着,從今天起,你代表你的國家,我代表我的國家,我和你一起去學胚胎學,比比看咱們誰先取得學位。”皮諾張口結舌,一句話都答不出來。童第周憋着一般勁,在日記中寫下他的諾言:“應該拿出東西來,爲我們的民族爭光!”後來他成爲第一流的科學家,新中國成立後,他拋棄了國外的優越生活,衝破阻力,毅然回到祖國,把自己的全部才智都貢獻給祖國和人民。

2、奉獻精神。

奉獻精神,也就是我們平時常說的服務精神,犧牲精神和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精神,是教師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反映。教師的奉獻精神體現在,熱愛自己的職業,堅守自己的崗位,不爲金錢所動,不被權勢所屈,甘爲人梯,把自己的全部知識無怨無悔地傳授給學生。千萬不要把教書育人和商人出售商品必須獲得利潤等同。

3、愛崗敬業精神

愛崗敬業精神的內涵和外延十分豐富,它凝聚着教師的多種精神,“愛崗”就要有務實精神,“敬業”就要有奉獻精神。作爲教師必須“知責任,明責任,負責任”集中精力,專心致志地做好教育工作,要對學生傾注全部心血,甚至對個人利益做出重大犧牲,用自己的先進思想和高度責任感,教育影響和感染學生,既要做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又要做到教書育人,言傳身教。樹立在忠誠黨的教育事業,血汗澆灌桃李愛崗敬業精神。

4、開拓創新精神

教師勞動的複雜性,和教育教學的艱鉅性,不僅要求教師追求新知,不斷進取,而且還要有創新精神,開拓精神和革新精神,即開拓創新精神,這種精神體現在教師教育的全過程中,教師的言行即爲求真知,說真話,付真行,育真人,站在科學與教育事業的前列,引導學生去探索未知領域及其規律,善於實踐和追求真理,走前人未走過的路。解決前人未解決的問題。敢於衝破影響教育和科技發展的觀念的束縛、不滿足於當個“教書匠”,要“有魄力講科學,敢開拓、勤實踐、把教育的奧妙、新理一個個地發現出來”(陶)教師的職業是傳播真理,培育真人的職業,教師自身必須具有執著地追求真理,誠摯地熱愛真理,勇敢地捍衛真理,不懈地傳播真理的精神。要象陶行知他說的那樣“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創造理論和創造技術。”創造出值得自己驕傲的事業。

5、廉潔自律精神

教師必須堅持清正廉潔,“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則做到嚴格自律,不做違背黨和國家利益的事,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堅決按教育政策辦事,真正做到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不愧爲人師,努力擔起教書育人,爲人師表之大任。廉潔自律精神就是要“以人爲鏡”,“見賢思齊”“見不賢內省”。這樣才能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纔能有決心矯正、缺點和失誤,才能不愧爲人師。

總之,爲人師表,無私奉獻就是教師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言傳身教,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是教師愛國主義精神的偉大旗幟,正是由於有了教師的愛國主義精神,才使得愛國主義代代相傳,不斷髮揚大,使中華民族成爲偉大的民族。

第三個問題,聯繫學校實際,談談提高師德修養師德風範

三、師德修養師德風範

1、一個忠誠:忠誠黨的教育事業

對於教師,教書育人是職業,更是事業,是一項崇高的事業。用江總書記的話,“國運興衰,繫於教育”。陶行知說“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講的就是一種忠誠事業的奉獻精神。教育家韋力說教師要有“四顆心”――事業心、責任心、自尊心、上進心。

2、兩個服從:服從大局、服從領導

教育是一個系統,在這個系統裏,大局與小局,全局與個人,總有許多不一致的地方。作爲系統中的一員,服從大局,接受組織調遣是應有的品質。否則,既影響了大局工作,又損害了自身形象。具體到一所學校,服從大局就是服從領導的正確領導。一個學校是一個集體,一個集體必須服從一個首領。一般說來,領導是站在全局考慮問題的,工作又十分辛苦,雖然工作中總會難免存在疏漏、差錯、失誤、不盡人意的地方,管理藝術也良莠不齊,但主觀上大多力求盡心、科學、公正。因此,作爲下屬,有向領導提出意見建議和要求的權利,更有服從領導,令行禁止,顧全大局,維護集體利益。不給領導添麻煩的應盡義務和道德職責!實際上這也是一名教師應有的道德理智。

3、三個熱愛:熱愛學校、熱愛班級、熱愛學生

這是忠誠教育事業的重要體現,是做好本職工作的先決條件。古今中外對此論述頗多。而論述的最多也最一致的是兩塊內容,一是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二是師愛是師德之本。國家頒佈的中國小師德規範,幾乎二分之一內容就是在講這三熱愛。我記得托爾斯泰說過這樣一段話:“如果一個教師僅僅熱愛事業,那麼他只能是一個好教師。如果一個教師僅僅像父母一樣愛學生,那麼他將比那種雖然讀過許多書,但卻不愛事業、也不愛學生的教師好。如果一個教師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結合起來,他就是一個完美的教師。”教師熱愛學生,必然強烈地體現在感情上。教師對學生的感情如何,直接關係到教育的效果。教師如果經常接觸學生,善於理解學生,做學生的知心人,便會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和信任感,師生心理上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學生的情緒。情緒感染和情感體驗對學生的感知、記憶、理解、思維、想象等認識活動和思想活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師的愛如果達到了像有些名師說的那樣“一旦離開學生,離開班級,離開學校,就產生無聊、空虛和失落感”的程度,那麼,愛之深,愛之切矣!工作起來就有使不完的勁。有的老師說,我也想去熱愛它們,可就是愛不起來。是的,有時候是有這種無奈,這種困惑。校園內、班級裏、學生身上經常會出現一些不盡人意甚至令人煩惱、氣惱、惱火的事,但爲了建立感情,做好工作,我們必須挖掘其可愛之處。人有時候很怪,當你不想去愛的時候,滿眼都是不順眼不順心,一旦去愛的時候,滿眼碧草青青花豔紅,可愛之處多多。那麼,如何去挖掘呢?教育改革家魏書生有辦法,關鍵在於心理的自我調適。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教師愛學生,能得到學生的尊重――這叫愛的回報。教師以愛育愛,學生在被愛中學會愛,於是出現愛滿教室、愛滿校園、愛滿天下的暈輪效應。這是一種多麼有意義的良性循環!怪不得有人乾脆說,沒有愛的人,請你離開校園,你不配做老師!臺灣著名教育家高震東的忠信學校,老師們的座右銘是: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

4、四個關係:家務與工作的關係、份內工作與份外工作的關係、吃虧與便宜的關係、提出意見與尊重人格的關係

當今教師家庭大多雙職工,又很少有老人在家料理,家務與工作的矛盾時會發生,但能否妥善處理這對矛盾,與其說是個工作問題,不如說是個師德問題。許多教師工作很出色,難道他們就沒有家務要做,難道他們的家務成了大問題?關鍵在於崇高的師德、強烈的責任心。因爲人的彈性和潛力是很大的,在公與私的關係上,一定要有個正確定位。

育人工作羣體性與個體性是合一的。在完成本職性個體性工作的同時,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全校性集體性工作,真正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又分工不分家,互幫互助。當然,強調合作統一,並不否定個性張揚和個體積極性的發揮,這是羣體性工作的前提基礎;但要真正張揚個性發揮個體工作積極性,其實也絕對離不開充滿凝聚力的工作羣體。因而,教師必須辯證地把握份內與份外的界定,尋找集體工作與本職工作的融合點。

市場經濟的今天,人們的利益驅動心理愈來愈強烈了,這本無可非議。但由於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任何學校都無法完全做到計件計時付酬,吃虧便宜的事肯定存在,時常發生。如果形成斤斤計較的習慣和風氣,那麼,這個學校一定會流言蜚語是非多,散散懶懶閒人多,而且,總感到自己吃虧的老師經常處在一種心態不平心情不佳的狀態之中,這種人必然影響了工作,又損傷了身心。所以,我建議,我們做老師的真的需要有一點超脫的東西,要有點阿q精神,吃虧就是佔便宜。只有這樣,才能處理得了得與失關係,才能尋找到心理的平衡點,人生的平衡點。

學校是知識分子聚集之地,民主意識、平等意識與參政能力、議事能力相對較強,有看法要說,有意見要提,這是好事,但不加註意,不分場合,不當方式,那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的意見批評,會有意無意地傷害對方,導致好心辦壞事。這裏實際上也存在一個修養問題。所以,批評、指責必須注意場合、注意分寸,以尊重人格爲前提,以有利工作爲宗旨。當然,也不能當“好好”先生。

5、五個自覺:自覺學習、自覺守紀、自覺清廉、自覺共事、自覺創新

亞聖孟子曰:“人不學不如物”。經常學習可以明確是非,擺正關係,提高素質,增強後勁。做老師的更要學習,古人云:教育者當先受教育。要學習的東西很多,每天看看電視報紙,瀏覽網絡信息,經常訂閱二、三份教育雜誌,每年研讀一兩本專著等等,十分必要。有一位全國十佳教師說得好,老師不一定什麼都要精,但什麼都要學一點,知識面要寬,要不斷更新,這不僅有利於教書育人本領的提高,也有利於增強自身師德的人文底蘊。特別在當今,信息時代,知識的生命週期縮短,不更新知識就會被淘汰;知識經濟又呼喚素質教育,只有高素質的老師纔有可能帶出高素質的學生。教師要提高素質,必須從自覺學習抓起,否則,長此以往,走進課堂必然誤人子弟。這樣的教師,何德之有!

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學校是人流集中的地方,是播種文明的地方,沒有法紀是不堪設想的。在倡導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今天,尤其需要老師們自覺遵紀守法,依法辦事。上班紀律、辦公秩序、會議要求、教學規程、考評制度等等是學校最顯性也是最爲剛性的法紀。無法無紀何以言工作,自由散漫老師不可能出色完成艱鉅的教學任務。況且,用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的話來說,教師的任務是用自己的榜樣來誘導學生。一個漠無法紀的老師是無論如何帶不出法紀嚴明的學生,“不正其身,何以正人”?當然,絕大多數教職工從內心深處講,也都是不願生活、工作在一個鬆鬆散散的集體之中的。

學校權不大,錢不多,清正廉潔易做到。但我們生活在市場經濟的汪洋大海中,教師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物利私慾也存在。因而,特別是有采購的行政、後勤同志和常與家長接觸的班主任,要佔點小便宜的機會還是有的,要多加註意啊。師德規範第七條就是廉潔從教。兩袖清風,一身傲氣,是千百年來教師的一貫形象。

中華民族既有傳統道德中“和爲貴”的思想,反映在師德規範中第五條:團結協作;但又有封建社會傳承下來的“文人相輕”的陋習。所以,我們千萬要提防。一所學校,一個年級組,一個辦公室,就是一個家庭,產生了隔閡,大家都不愉快。和氣、和睦、和諧應當成爲我們追求的人際氛圍之目標!具體化一點,就要做到三個不:不自以爲是,不小瞧人,不背後閒言碎語,用魏書生的話說,多琢磨事,少琢磨人。要知道,只有在一個團結協作、真誠相待的教師集體中,纔會有羣星燦爛。

我們每一個老師,都要從爲民族復興作貢獻這一師德高度出發,自覺不斷地創新。“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特別是要通過我們人人在做的學科教育,幫助學生感受新的學習理念,探求新的學習方法,萌發新的學習情趣,發現新的學習問題,構建新的學習模式,獲得新的學習能力等,從而幫助學生積澱起一種敢於創新求新的思維品質,爲其今後從事創造性勞動奠定堅實的基礎。

6、六個意識

1)師表爲範―――師表意識。

第二篇:2014年教師集訓師德培訓講座材料

強化師德意識樹立職業精神 ——仙桃市郭河鎮中心學校 陶行知老先生曾經說過:爲師者要“愛滿天下”,要“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學高爲師,身正爲範。教師只有德才兼備,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家長的信任,同事的認可和肯定。學生們才更樂意親近你,愛戴你,接受你的教育。象殷雪梅老師的孜孜不倦、愛生如子;象鄭琦老師爲農村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的感人教育,他們都是具有良好師德的好教師,他們對學生的愛是一種不記回報的、無私的愛,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這種愛是神聖的。這種愛是以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爲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實現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強化師德意識必須是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那麼什麼是師德呢?所謂師德,狹義的說就是教師的職業道德。包括教師的精神面貌、思想素質、工作態度、教學水平。 今年暑期,市教育局根據當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際,要求在全市中國小教師中開展教師職業道德培訓,顯得十分及時、非常重要。這次培訓的主要任務和活動目標是:解決“八不”,實現“四好、三高、一滿意”。以樹立“勤政、敬業、愛生、廉潔”的教師形象,建設“法治、服務、責任、優質”的行業新風爲主要任務,活動目標是重點解決“八不”問題(即思想不夠進步、不顧全大局、管理責任和工作任務落實不到位、師表形象不好、業務素質不強、教育教學質量不高、服務質量不好、紀律不嚴明),實現“四好、三高、一滿意”的目標(即政治思想好、師德修養好、業務素質好、組織紀律好、管理水平高、服務質量高、教育教學水平高、讓羣衆滿意)。 下面就如何提高教師的師德素質談幾點意見,供大家學習時參考。 一、振奮教師職業精神 首要原因:振奮教師職業精神的首要原因社會給予我們的約束。 中國的歷朝歷代政府和社會公衆也都對教師的師德風範予以苛求,似乎教師就該是聖賢,容不得有過有失,舉個小例子,比如說當今的羣衆們、領導們就對教師在麻將室裏打打小麻將,表現得忍無可忍。其實真正玩賭的人家恐怕在賓館裏開房玩也說不準。不過說回來了,老師在公衆場合玩賭這當然不對,是要嚴厲禁止的。但這裏至少說明一點:教師這一行當是置於最嚴厲的社會監視和社會苛求之下!一個人是不可能獨立於一定的社會士壤和民族傳統心理背景之外的,因此,我們不得不接受,沒必要煩惱、埋怨,必須接受這種約束,這種約束,其實主要在於師德上的約束。 什麼是職業精神呢?職業精神是指與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繫具有自身職業特徵的精神。一個人一旦從事特定的職業,就直接承擔着一定的職業責任,並同他所從事的職業利益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他對一定職業的整體利益的認識,促進其對於具體社會義務的自覺責任。這種自覺責任可以逐步形成職業道德,並進而昇華爲職業精神。 那麼教師應該有怎樣的職業作風呢?“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是爲人師表”,“教師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總書記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說素質,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不斷增強學生和羣衆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教師是學生增長知識和進步的教師,他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質上,學識學風上,全面以身作則,自覺率先垂範,這樣才能真正爲人師表”。 按照孔子在《論語》裏說的,“學而時習之”則是首要的任務。而如今,我們提倡終身學習的理念,實則就是順應不斷髮展、永不停歇的演變過程,教師作爲新生代的引領者,有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責,如果死抱着一層不改的老知識,怎麼能成爲不斷給予一勺“水”的一桶水呢?恐怕時日不久便水枯桶幹了。時常聽到有老師在抱怨二期課改變得不好,誠然有知識結構體系的不合理存在,但不可避免的,也摻雜着不願再學習的私心。一張文憑打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面對新課程內容中,諸多反映社會經濟文化,科技新進展等時代性較強的新內容,教師要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學習,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保持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更必要的是,要“吾日三省吾身”做一個反思性的實踐者。要知道“變是永恆的不變”,只有這樣才能時刻面對挑戰,留有適度的發展空間。 怎樣培養職業作風呢?我們首先要加強教師之間的合作。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常常“單兵作戰”,新課程提倡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而綜合能力的培養要靠教師集體智慧的發揮。因此,教師必須改變彼此之間的孤立與封閉現象,學會與他人合作,包括與同類學科教師的合作、與不同學科教師的合作。要很好地堅持每週一的集體備課,同年級、同學科的教師聚在一起研討研究教材、研究教法。

本站範文網【】

第三篇:教師集訓師德培訓講座材料一

教師集訓師德培訓講座材料一

強化師德意識,樹立職業精神

時間:2014年3月16日星期五 下午2: 30

地點:教師辦公室

主講:滕建華

參加人員:全體教師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爲師者要“愛滿天下”,要“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學高爲師,身正爲範。教師只有德才兼備,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家長的信任,同事的認可和肯定。因此,強化師德意識必須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那麼什麼是師德呢?所謂師德,狹義的說就是教師的職業道德。包括教師的精神面貌、思想素質、工作態度、教學水平。

下面就如何提高教師的師德素質談幾點意見,供大家學習參考。

一、振奮教師職業精神

首要原因:振奮教師職業精神的首要原因是社會給予我們的約束。 中國的歷朝歷代政府和社會公衆也都對教師的師德風範予以苛求,似乎教師就該是聖賢,容不得有過有失,舉個小例子,比如說當今的羣衆們、領導們就對教師在麻將室裏打打小麻將,表現得忍無可忍。其實真正玩賭的人家恐怕在賓館裏開房玩也說不準。不過說回來了,老師在公衆場合玩賭這當然不對,是要嚴厲禁止的。但這裏至少說明一點:教師這一行當是置於最嚴厲的社會監視和社會苛求之下!一個人是不可能獨立於一定的社會士壤和民族傳統心理背景之外的,因此,我們不得不接受,沒必要煩惱、埋怨,必須接受這種約束,這種約束,

其實主要在於師德上的約束。

什麼是職業精神呢?職業精神是指與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繫具有自身職業特徵的精神。一個人一旦從事特定的職業,就直接承擔着一定的職業責任,並同他所從事的職業利益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他對一定職業的整體利益的認識,促進其對於具體社會義務的自覺責任。這種自覺責任可以逐步形成職業道德,並進而昇華爲職業精神。 那麼教師應該有怎樣的職業作風呢?“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是爲人師表”,“教師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胡錦濤總書記在第四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說素質,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不斷增強學生和羣衆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教師是學生增長知識和進步的教師,他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質上,學識學風上,全面以身作則,自覺率先垂範,這樣才能真正爲人師表。”

按照孔子在《論語》裏說的,“學而時習之”則是首要的任務。而如今,我們提倡終身學習的理念,實則就是順應不斷髮展、永不停歇的演變過程,教師作爲新生代的引領者,有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責,如果死抱着一成不變的老知識,怎麼能成爲不斷給予一勺“水”的一桶水呢?恐怕時日不久便水枯桶幹了。時常聽到有老師在抱怨課改變得不好,誠然有知識結構體系的不合理存在,但不可避免的,也摻雜着不願再學習的私心。一張文憑打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面對新課程內容中,諸多反映社會經濟文化,科技新進展等時代性較強的新內

容,教師要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學習,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保持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更必要的是,要“吾日三省吾身”做一個反思性的實踐者。要知道“變是永恆的不變”,只有這樣才能時刻面對挑戰,留有適度的發展空間。

怎樣培養職業作風呢?我們首先要加強教師之間的合作。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常常“單兵作戰”,新課程提倡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而綜合能力的培養要靠教師集體智慧的發揮。因此,教師必須改變彼此之間的孤立與封閉現象,學會與他人合作,包括與同類學科教師的合作、與不同學科教師的合作。要很好地堅持每週集體備課,同年級、同學科的教師聚在一起研討研究教材、研究教法。 其次,加強教師與學生的合作。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不僅是忠實地執行課程計劃的過程,而且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在新課程中,我們應更多地思考學生如何“學”,以學生的求學需求爲主線,教師和學生面對知識共同探討、平等對話。教師與學生合作,對學生而言,意味着心態的開放、個性的張揚、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意味着上課是與學生一起分享。

第三,加強教師與家長的合作。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密不可分,新課程改革牽涉到千家萬戶,有必要讓家長們也瞭解課程改革的理念和思路。教師要積極地與家長合

作,在和家長的談話中向家長們做好新課程改革的宣傳工作,讓更多的家長來了解新課程的科學理念、認識新課程改革的重大意義,關注新課程改革的持續發展。

應該講,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是人們合作探索的結果,樂於合作、善於合作,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能者爲師,是一個廣泛的道理,每個人都有優點,能互相補足,才能共同進步,這何嘗不是件樂事。

以上講的振奮教師職業精神的首要原因社會給予我們的約束。下面講第二個原因:其次,從深層次剖析,教師的師德要求特別高,也不是社會、政府和本人強加的,而是教師職業性質和教師勞動特點決定的,也就是“經師”與“人師”的高度統一。總書記在考察中國人民大學時提出教師既要做“經師”,又要當“人師”。教育家徐特立也曾指出,教師既要做“經師”,又要做“人師”。那麼什麼是“經師”和“人師”呢?他說:“經師是教學問的,就是說除了教學以外,學生的品質,學生的作風,學生的生活,學生的習慣他是不管的。人師則是這些東西他都管。我們的教學是要採取人師和經師二者合一的。如果只傳授點知識,忽視培養方向,這樣的教育是失敗的。”由此可見,把教書與育人有機地統一起來,是符合教育規律的。

所以說,教師的職業精神正是教師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因,是一所學校不斷進步的力量源泉,是教育事業興旺發達的精神保證。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具備職業精神。

桃子溪九年制學校

第四篇:2014年教師集訓師德培訓講座材料

強化師德意識樹立職業精神

2014年教師師德培訓材料

陶行知老先生曾經說過:爲師者要“愛滿天下”,要“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學高爲師,身正爲範。教師只有德才兼備,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家長的信任,同事的認可和肯定。學生們才更樂意親近你,愛戴你,接受你的教育。

下面就如何提高教師的師德素質談幾點意見,供大家學習時參考。

一、振奮教師職業精神

首要原因:振奮教師職業精神的首要原因社會給予我們的約束。

中國的歷朝歷代政府和社會公衆也都對教師的師德風範予以苛求,似乎教師就該是聖賢,容不得有過有失,舉個小例子,比如說當今的羣衆們、領導們就對教師在麻將室裏打打小麻將,表現得忍無可忍。其實真正玩賭的人家恐怕在賓館裏開房玩也說不準。不過說回來了,老師在公衆場合玩賭這當然不對,是要嚴厲禁止的。但這裏至少說明一點:教師這一行當是置於最嚴厲的社會監視和社會苛求之下!一個人是不可能獨立於一定的社會士壤和民族傳統心理背景之外的,因此,我們不得不接受,沒必要煩惱、埋怨,必須接受這種約束,這種約束,其實主要在於師德上的約束。

什麼是職業精神呢?職業精神是指與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繫具有自身職業特徵的精神。一個人一旦從事特定的職業,就直接承擔着一定的職業責任,並同他所從事的職業利益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他對一定職業的整體利益的認識,促進其對於具體社會義務的自覺責任。這種自覺責任可以逐步形成職業道德,並進而昇華爲職業精神。

那麼教師應該有怎樣的職業作風呢?“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是爲人師表”,“教師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總書記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說素質,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不斷增強學生和羣衆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教師是學生增長知識和進步的教師,他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質上,學識學風上,全面以身作則,自覺率先垂範,這樣才能真正爲人師表”。

按照孔子在《論語》裏說的,“學而時習之”則是首要的任務。而如今,我們提倡終身學習的理念,實則就是順應不斷髮展、永不停歇的演變過程,教師作爲新生代的引領者,有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責,如果死抱着一層不改的老知識,怎麼能成爲不斷給予一勺“水”的一桶水呢?恐怕時日不久便水枯桶幹了。時常聽到有老師在抱怨二期課改變得不好,誠然有知識結構體系的不合理存在,但不可避免的,也摻雜着不願再學習的私心。一張文憑打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面對新課程內容中,諸多反映社會經濟文化,科技新進展等時代性較強的新內容,教師要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學習,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保持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更必要的是,要“吾日三省吾身”做一個反思性的實踐者。要知道“變是永恆的不變”,只有這樣才能時刻面對挑戰,留有適度的發展空間。

怎樣培養職業作風呢?我們首先要加強教師之間的合作。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常常“單兵作戰”,新課程提倡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而綜合能力的培養要靠教師集體智慧的發揮。因此,教師必須改變彼此之間的孤立與封閉現象,學會與他人合作,包括與同類學科教師的合作、與不同學科教師的合作。要很好地堅持每週一的集體備課,同年級、同學科的教師聚在一起研討研究教材、研究教法。

其次,加強教師與學生的合作。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不僅是忠實地執行課程計劃的過程,而且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在新課程中,我們應更多地思考學生如何“學”,以學生的求學需求爲主線,教師和學生面對知識共同探討、平等對話。教師與學生合作,對學生而言,意味着心態的開放、個性的張揚、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意味着上課是與學生一起分享。

第三,加強教師與家長的合作。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密不可分,新課程改革牽涉到千家萬戶,有必要讓家長們也瞭解課程改革的理念和思路。教師要積極地與家長合作,在和家長的談話中向家長們做好新課程改革的宣傳工作,讓更多的家長來了解新課程的科學理念、認識新課程改革的重大意義,關注新課程改革的持續發展。

應該講,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是人們合作探索的結果,樂於合作、善於合作,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能者爲師,是一個廣泛的道理,每個人都有優點,能互相補足,才能共同進步,這何嘗不是件樂事。

以上講的振奮教師職業精神的首要原因社會給予我們的約束。下面講第二個原因:其次,從深層次剖析,教師的師德要求特別高,也不是社會、政府和本人強加的,而是教師職業性質和教師勞動特點決定的,也就是“經師”與“人師”的高度統一。總書記在考察中國人民大學時提出教師既要做“經師”,又要當“人師”。教育家徐特立也曾指出,教師既要做“經師”,又要做“人師”。那麼什麼是“經師”和“人師”呢?他說:“經師是教學問的,就是說除了教學以外,學生的品質,學生的作風,學生的生活,學生的習慣他是不管的。人師則是這些東西他都管。我們的教學是要採取人師和經師二者合一的。如果只傳授點知識,忽視培養方向,這樣的教育是失敗的。”由此可見,把教書與育人有機地統一起來,是符合教育規律的。

所以說,教師的職業精神正是教師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因,是一所學校不斷進步的力量源泉,是教育事業興旺發達的精神保證。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具備職業精神。

下面講第二個問題,聯繫學校實際,講講教師應具備的職業精神。教師應該具備哪些職業精神呢?

二、教師應具備的職業精神

1、愛國主義精神

教師所承擔的重任是培養和造就熱愛社會主義祖國,能夠獻身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人才的事業。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說教師的好壞“簡直可影響到國家的存亡和世運之治亂”。因此,教師必須以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去薰陶、教育、培養學生產生愛國主義之情,樹立報國之志,付諸報國之行,偉大導師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深厚感情。”愛國主義精

神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是我們民族性格的精神支柱,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最高體現。

我國著名科學家童第周在30年代曾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學習研究胚胎學,當時中國國家地位很低,其它國家的每個學生都不把童第周這個中國學生放在眼裏。童第周和一個學習經濟學的俄國青年皮諾住在一個房間裏。一天他做實驗回來,皮諾搖晃着腦袋譏笑他說:“哈哈,我一看到你,就想在你的國家,東亞病夫??哈哈??東亞病夫??”童第周聽了,壓不住滿腔怒火,像頭怒吼的雄師,走到皮諾面前,大聲地斥責他:“不許你侮辱我的祖國。”“你聽着,從今天起,你代表你的國家,我代表我的國家,我和你一起去學胚胎學,比比看咱們誰先取得學位。”皮諾張口結舌,一句話都答不出來。童第周憋着一般勁,在日記中寫下他的諾言:“應該拿出東西來,爲我們的民族爭光!”後來他成爲第一流的科學家,新中國成立後,他拋棄了國外的優越生活,衝破阻力,毅然回到祖國,把自己的全部才智都貢獻給祖國和人民。

2、奉獻精神。

奉獻精神,也就是我們平時常說的服務精神,犧牲精神和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精神,是教師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反映。教師的奉獻精神體現在,熱愛自己的職業,堅守自己的崗位,不爲金錢所動,不被權勢所屈,甘爲人梯,把自己的全部知識無怨無悔地傳授給學生。千萬不要把教書育人和商人出售商品必須獲得利潤等同。

3、愛崗敬業精神

愛崗敬業精神的內涵和外延十分豐富,它凝聚着教師的多種精神,“愛崗”就要有務實精神,“敬業”就要有奉獻精神。作爲教師必須“知責任,明責任,負責任”集中精力,專心致志地做好教育工作,要對學生傾注全部心血,甚至對個人利益做出重大犧牲,用自己的先進思想和高度責任感,教育影響和感染學生,既要做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又要做到教書育人,言傳身教。樹立在忠誠黨的教育事業,血汗澆灌桃李愛崗敬業精神。

4、開拓創新精神

教師勞動的複雜性,和教育教學的艱鉅性,不僅要求教師追求新知,不斷進取,而且還要有創新精神,開拓精神和革新精神,即開拓創新精神,這種精神體現在教師教育的全過程中,教師的言行即爲求真知,說真話,付真行,育真人,站在科學與教育事業的前列,引導學生去探索未知領域及其規律,善於實踐和追求真理,走前人未走過的路。解決前人未解決的問題。敢於衝破影響教育和科技發展的觀念的束縛、不滿足於當個“教書匠”,要“有魄力講科學,敢開拓、勤實踐、把教育的奧妙、新理一個個地發現出來”(陶)教師的職業是傳播真理,培育真人的職業,教師自身必須具有執著地追求真理,誠摯地熱愛真理,勇敢地捍衛真理,不懈地傳播真理的精神。要象陶行知他說的那樣“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創造理論和創造技術。”創造出值得自己驕傲的事業。

5、廉潔自律精神

教師必須堅持清正廉潔,“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則做到嚴格自律,不做違背黨和國家利益的事,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堅決按教育政策辦事,真正做到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不愧爲人師,努力擔起教書育人,爲人師表之大任。廉潔自律精神就是要“以人爲鏡”,“見賢思齊”“見不賢內省”。這樣才能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纔能有決心矯正、缺點和失誤,才能不愧爲人師。

總之,爲人師表,無私奉獻就是教師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言傳身教,教書育

人是教師的天職,是教師愛國主義精神的偉大旗幟,正是由於有了教師的愛國主義精神,才使得愛國主義代代相傳,不斷髮揚大,使中華民族成爲偉大的民族。

第五篇:2014年教師集訓師德培訓講座材料

強化師德意識樹立職業精神

——仙桃市郭河鎮中心學校

陶行知老先生曾經說過:爲師者要“愛滿天下”,要“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學高爲師,身正爲範。教師只有德才兼備,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家長的信任,同事的認可和肯定。學生們才更樂意親近你,愛戴你,接受你的教育。象殷雪梅老師的孜孜不倦、愛生如子;象鄭琦老師爲農村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的感人教育,他們都是具有良好師德的好教師,他們對學生的愛是一種不記回報的、無私的愛,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這種愛是神聖的。這種愛是以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爲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實現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強化師德意識必須是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那麼什麼是師德呢?所謂師德,狹義的說就是教師的職業道德。包括教師的精神面貌、思想素質、工作態度、教學水平。

今年暑期,市教育局根據當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際,要求在全市中國小教師中開展教師職業道德培訓,顯得十分及時、非常重要。這次培訓的主要任務和活動目標是:解決“八不”,實現“四好、三高、一滿意”。以樹立“勤政、敬業、愛生、廉潔”的教師形象,建設“法治、服務、責任、優質”的行業新風爲主要任務,活動目標是重點解決“八不”問題(即思想不夠進步、不顧全大局、管理責任和工作任務落實不到位、師表形象不好、業務素質不強、教育教學質量不高、服務質量不好、紀律不嚴明),實現“四好、三高、一滿意”的目標(即政治思想好、師德修養好、業務素質好、組織紀律好、管理水平高、服務質量高、教育教學水平高、讓羣衆滿意)。

下面就如何提高教師的師德素質談幾點意見,供大家學習時參考。

一、振奮教師職業精神

首要原因:振奮教師職業精神的首要原因社會給予我們的約束。

中國的歷朝歷代政府和社會公衆也都對教師的師德風範予以苛求,似乎教師就該是聖賢,容不得有過有失,舉個小例子,比如說當今的羣衆們、領導們就對教師在麻將室裏打打小麻將,表現得忍無可忍。其實真正玩賭的人家恐怕在賓館裏開房玩也說不準。不過說回來了,老師在公衆場合玩賭這當然不對,是要嚴厲禁止的。但這裏至少說明一點:教師這一行當是置於最嚴厲的社會監視和社會苛求之下!一個人是不可能獨立於一定的社會士壤和民族傳統心理背景之外的,因此,我們不得不接受,沒必要煩惱、埋怨,必須接受這種約束,這種約束,其實主要在於師德上的約束。

什麼是職業精神呢?職業精神是指與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繫具有自身職業特徵的精神。一個人一旦從事特定的職業,就直接承擔着一定的職業責任,並同他所從事的職業利益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他對一定職業的整體利益的認識,促進其對於具體社會義務的自覺責任。這種自覺責任可以逐步形成職業道德,並進而昇華爲職業精神。

那麼教師應該有怎樣的職業作風呢?“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是爲人師表”,“教師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總書記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說素質,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不斷增強學生和羣衆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教師是學生增長知識和進步的教師,他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質上,學識學風上,全面以身作則,自覺率先垂範,這樣才能真正爲人師表”。

按照孔子在《論語》裏說的,“學而時習之”則是首要的任務。而如今,我們提倡終身學習的理念,實則就是順應不斷髮展、永不停歇的演變過程,教師作爲新生代的引領者,有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責,如果死抱着一層不改的老知識,怎麼能成爲不斷給予一勺“水”的一桶水呢?恐怕時日不久便水枯桶幹了。時常聽到有老師在抱怨二期課改變得不好,誠然有知識結構體系的不合理存在,但不可避免的,也摻雜着不願再學習的私心。一張文憑打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面對新課程內容中,諸多反映社會經濟文化,科技新進展等時代性較強的新內容,教師要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學習,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保持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更必要的是,要“吾日三省吾身”做一個反思性的實踐者。要知道“變是永恆的不變”,只有這樣才能時刻面對挑戰,留有適度的發展空間。

怎樣培養職業作風呢?我們首先要加強教師之間的合作。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常常“單兵作戰”,新課程提倡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而綜合能力的培養要靠教師集體智慧的發揮。因此,教師必須改變彼此之間的孤立與封閉現象,學會與他人合作,包括與同類學科教師的合作、與不同學科教師的合作。要很好地堅持每週一的集體備課,同年級、同學科的教師聚在一起研討研究教材、研究教法。

其次,加強教師與學生的合作。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不僅是忠實地執行課程計劃的過程,而且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在新課程中,我們應更多地思考學生如何“學”,以學生的求學需求爲主線,教師和學生面對知識共同探討、平等對話。教師與學生合作,對學生而言,意味着心態的開放、個性的張揚、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意味着上課是與學生一起分享。

第三,加強教師與家長的合作。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密不可分,新課程改革牽涉到千家萬戶,有必要讓家長們也瞭解課程改革的理念和思路。教師要積極地與家長合作,在和家長的談話中向家長們做好新課程改革的宣傳工作,讓更多的家長來了解新課程的科學理念、認識新課程改革的重大意義,關注新課程改革的持續發展。

應該講,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是人們合作探索的結果,樂於合作、善於合作,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能者爲師,是一個廣泛的道理,每個人都有優點,能互相補足,才能共同進步,這何嘗不是件樂事。

以上講的振奮教師職業精神的首要原因社會給予我們的約束。下面講第二個原因:其次,從深層次剖析,教師的師德要求特別高,也不是社會、政府和本人強加的,而是教師職業性質和教師勞動特點決定的,也就是“經師”與“人師”的高度統一。總書記在考察中國人民大學時提出教師既要做“經師”,又要當“人師”。教育家徐特立也曾指出,教師既要做“經師”,又要做“人師”。那麼什麼是“經師”和“人師”呢?他說:“經師是教學問的,就是說除了教學以外,學生的品質,學生的作風,學生的生活,學生的習慣他是不管的。人師則是這些東西他都管。我們的教學是要採取人師和經師二者合一的。如果只傳授點知識,忽視培養方向,這樣的教育是失敗的。”由此可見,把教書與育人有機地統一起來,是符合教育規律的。

5、廉潔自律精神

教師必須堅持清正廉潔,“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則做到嚴格自律,不做違背黨和國家利益的事,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堅決按教育政策辦事,真正做到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不愧爲人師,努力擔起教書育人,爲人師表之大任。廉潔自律精神就是要“以人爲鏡”,“見賢思齊”“見不賢內省”。這樣才能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纔能有決心矯正、缺點和失誤,才能不愧爲人師。

總之,爲人師表,無私奉獻就是教師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言傳身教,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是教師愛國主義精神的偉大旗幟,正是由於有了教師的愛國主義精神,才使得愛國主義代代相傳,不斷髮揚大,使中華民族成爲偉大的民族。

第三個問題,聯繫學校實際,談談提高師德修養師德風範

三、師德修養師德風範

1、一個忠誠:忠誠黨的教育事業

對於教師,教書育人是職業,更是事業,是一項崇高的事業。用江總書記的話,“國運興衰,繫於教育”。陶行知說“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講的就是一種忠誠事業的奉獻精神。教育家韋力說教師要有“四顆心”――事業心、責任心、自尊心、上進心。

2、兩個服從:服從大局、服從領導

教育是一個系統,在這個系統裏,大局與小局,全局與個人,總有許多不一致的地方。作爲系統中的一員,服從大局,接受組織調遣是應有的品質。否則,既影響了大局工作,又損害了自身形象。具體到一所學校,服從大局就是服從領導的正確領導。一個學校是一個集體,一個集體必須服從一個首領。一般說來,領導是站在全局考慮問題的,工作又十分辛苦,雖然工作中總會難免存在疏漏、差錯、失誤、不盡人意的地方,管理藝術也良莠不齊,但主觀上大多力求盡心、科學、公正。因此,作爲下屬,有向領導提出意見建議和要求的權利,更有服從領導,令行禁止,顧全大局,維護集體利益。不給領導添麻煩的應盡義務和道德職責!實際上這也是一名教師應有的道德理智。

3、三個熱愛:熱愛學校、熱愛班級、熱愛學生

這是忠誠教育事業的重要體現,是做好本職工作的先決條件。古今中外對此論述頗多。而論述的最多也最一致的是兩塊內容,一是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二是師愛是師德之本。國家頒佈的中國小師德規範,幾乎二分之一內容就是在講這三熱愛。我記得托爾斯泰說過這樣一段話:“如果一個教師僅僅熱愛事業,那麼他只能是一個好教師。如果一個教師僅僅像父母一樣愛學生,那麼他將比那種雖然讀過許多書,但卻不愛事業、也不愛學生的教師好。如果一個教師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結合起來,他就是一個完美的教師。”教師熱愛學生,必然強烈地體現在感情上。教師對學生的感情如何,直接關係到教育的效果。教師如果經常接觸學生,善於理解學生,做學生的知心人,便會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和信任感,師生心理上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學生的情緒。情緒感染和情感體驗對學生的感知、記憶、理解、思維、想象等認識活動和思想活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師的愛如果達到了像有些名師說的那樣“一旦離開學生,離開班級,離開學校,就產生無聊、空虛和失落感”的程度,那麼,愛之深,愛之切矣!工作起來就有使不完的勁。有的老師說,我也想去熱愛它們,可就是愛不起來。是的,有時候是有這種無奈,這種困惑。校園內、班級裏、學生身上經常會出現一些不盡人意甚至令人煩惱、氣惱、惱火的事,但爲了建立感情,做好工作,我們必須挖掘其可愛之處。人有時候很怪,當你不想去愛的時候,滿眼都是不順眼不順心,一旦去愛的時候,滿眼碧草青青花豔紅,可愛之處多多。那麼,如何去挖掘呢?教育改革家魏書生有辦法,關鍵在於心理的自我調適。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教師愛學生,能得到學生的尊重――這叫愛的回報。教師以愛育愛,學生在被愛中學會愛,於是出現愛滿教室、愛滿校園、愛滿天下的暈輪效應。這是一種多麼有意義的良性循環!怪不得有人乾脆說,沒有愛的人,請你離開校園,你不配做老師!臺灣著名教育家高震東的忠信學校,老師們的座右銘是: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

4、四個關係:家務與工作的關係、份內工作與份外工作的關係、吃虧與便宜的關係、提出意見與尊重人格的關係

當今教師家庭大多雙職工,又很少有老人在家料理,家務與工作的矛盾時會發生,但能否妥善處理這對矛盾,與其說是個工作問題,不如說是個師德問題。許多教師工作很出色,難道他們就沒有家務要做,難道他們的家務成了大問題?關鍵在於崇高的師德、強烈的責任心。因爲人的彈性和潛力是很大的,在公與私的關係上,一定要有個正確定位。

育人工作羣體性與個體性是合一的。在完成本職性個體性工作的同時,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全校性集體性工作,真正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又分工不分家,互幫互助。當然,強調合作統一,並不否定個性張揚和個體積極性的發揮,這是羣體性工作的前提基礎;但要真正張揚個性發揮個體工作積極性,其實也絕對離不開充滿凝聚力的工作羣體。因而,教師必須辯證地把握份內與份外的界定,尋找集體工作與本職工作的融合點。

市場經濟的今天,人們的利益驅動心理愈來愈強烈了,這本無可非議。但由於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任何學校都無法完全做到計件計時付酬,吃虧便宜的事肯定存在,時常發生。如果形成斤斤計較的習慣和風氣,那麼,這個學校一定會流言蜚語是非多,散散懶懶閒人多,而且,總感到自己吃虧的老師經常處在一種心態不平心情不佳的狀態之中,這種人必然影響了工作,又損傷了身心。所以,我建議,我們做老師的真的需要有一點超脫的東西,要有點阿q精神,吃虧就是佔便宜。只有這樣,才能處理得了得與失關係,才能尋找到心理的平衡點,人生的平衡點。

學校是知識分子聚集之地,民主意識、平等意識與參政能力、議事能力相對較強,有看法要說,有意見要提,這是好事,但不加註意,不分場合,不當方式,那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的意見批評,會有意無意地傷害對方,導致好心辦壞事。這裏實際上也存在一個修養問題。所以,批評、指責必須注意場合、注意分寸,以尊重人格爲前提,以有利工作爲宗旨。當然,也不能當“好好”先生。

5、五個自覺:自覺學習、自覺守紀、自覺清廉、自覺共事、自覺創新

亞聖孟子曰:“人不學不如物”。經常學習可以明確是非,擺正關係,提高素質,增強後勁。做老師的更要學習,古人云:教育者當先受教育。要學習的東西很多,每天看看電視報紙,瀏覽網絡信息,經常訂閱二、三份教育雜誌,每年研讀一兩本專著等等,十分必要。有一位全國十佳教師說得好,老師不一定什麼都要精,但什麼都要學一點,知識面要寬,要不斷更新,這不僅有利於教書育人本領的提高,也有利於增強自身師德的人文底蘊。特別在當今,信息時代,知識的生命週期縮短,不更新知識就會被淘汰;知識經濟又呼喚素質教育,只有高素質的老師纔有可能帶出高素質的學生。教師要提高素質,必須從自覺學習抓起,否則,長此以往,走進課堂必然誤人子弟。這樣的教師,何德之有!

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學校是人流集中的地方,是播種文明的地方,沒有法紀是不堪設想的。在倡導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今天,尤其需要老師們自覺遵紀守法,依法辦事。上班紀律、辦公秩序、會議要求、教學規程、考評制度等等是學校最顯性也是最爲剛性的法紀。無法無紀何以言工作,自由散漫老師不可能出色完成艱鉅的教學任務。況且,用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的話來說,教師的任務是用自己的榜樣來誘導學生。一個漠無法紀的老師是無論如何帶不出法紀嚴明的學生,“不正其身,何以正人”?當然,絕大多數教職工從內心深處講,也都是不願生活、工作在一個鬆鬆散散的集體之中的。

學校權不大,錢不多,清正廉潔易做到。但我們生活在市場經濟的汪洋大海中,教師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物利私慾也存在。因而,特別是有采購的行政、後勤同志和常與家長接觸的班主任,要佔點小便宜的機會還是有的,要多加註意啊。師德規範第七條就是廉潔從教。兩袖清風,一身傲氣,是千百年來教師的一貫形象。

中華民族既有傳統道德中“和爲貴”的思想,反映在師德規範中第五條:團結協作;但又有封建社會傳承下來的“文人相輕”的陋習。所以,我們千萬要提防。一所學校,一個年級組,一個辦公室,就是一個家庭,產生了隔閡,大家都不愉快。和氣、和睦、和諧應當成爲我們追求的人際氛圍之目標!具體化一點,就要做到三個不:不自以爲是,不小瞧人,不背後閒言碎語,用魏書生的話說,多琢磨事,少琢磨人。要知道,只有在一個團結協作、真誠相待的教師集體中,纔會有羣星燦爛。

我們每一個老師,都要從爲民族復興作貢獻這一師德高度出發,自覺不斷地創新。“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特別是要通過我們人人在做的學科教育,幫助學生感受新的學習理念,探求新的學習方法,萌發新的學習情趣,發現新的學習問題,構建新的學習模式,獲得新的學習能力等,從而幫助學生積澱起一種敢於創新求新的思維品質,爲其今後從事創造性勞動奠定堅實的基礎。

6、六個意識

1)師表爲範―――師表意識。

教師職業行爲的示範性引導性特點,要求我們必須躬行實踐,爲人師表。被尊爲萬世師表的孔子早就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陶行知把師表第一原則解釋爲,要學生做的事,教師要躬行共做,要學生裝學的知識,教師要躬行共學,要學生裝遵守的規則,教師要躬行共守。

2)德育爲首――-育人意識。

教師職業的一個重要職能是教會學生怎樣做人。真正教會了學生學會做人,對於學生成長來說,教師是積了大恩大德!只教書不育人,不是一個好老師。對此,我們老師有三個問題必須時刻清醒:一是學校一切工作都要注重德育性,該滲透時就滲透,否則,學生少德,老師“缺德”;二是教學生學會做人,不可能是空調說教和機械灌輸,必須結合教學內容與教學情形,恰如其分地開展德育;三是教師千萬別忘了以身立教,以身示範,如爲人處世、教學態度、人際交往等等,這也是在教學生學會做人呀,只是潛移默化罷了,但此時無聲勝有聲!

3)容人爲懷―――胸襟意識。

教育面對的是許許多多不成熟、不懂事、個性差異大的學生。老師切莫產生偏愛或偏見、特別對那些不尊師、常搗亂、搞破壞的差生,既不可視而不見,又不可大開殺機。瞪眼發怒、譏諷挖苦、體罰權壓、甚至逼其退學等,其實是老師無能又無德的表現,從心理學角度講,還是少數老師心胸不寬的反映。總覺得學生拆了自己的臺,與自己過不去,自己又教育不了有失面子,於是採用種種有違師德修養的下策。世界上,最寬廣的是心胸,最狹窄的也是心胸。做老師的,心胸要寬,要想到學生是教育對象,自己的工作就是想方設法改造他們,千萬不能與學生摳氣,更不能實施殘暴政策。越調皮搗蛋的學生,引導得好,也許今後更發達。陶行知先生有一首小詩催人深思和啓迪:“你這糊塗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安迪生,你別忙着把他們趕跑”。

4)教學爲主―――課堂意識。

做教師就要走進課堂,到教學的最前沿去拼搏,去創造教育輝煌。多上課,上好課,上骨幹課,上攻堅課,上挑戰性的課。這是師德崇高的重要體現之一,分課的時候,挑三揀四,怨多怨少,肯定不是一個好老師。好象詩人郭小川有這樣的詩句:戰士應該死在戰場上,演員應該死在舞臺上。那麼,教師應該死在講臺上。本人有個體會,校長可以不當,但上課老師一定要好好當,所以,現在校長不幹了,我仍可進課堂教書,且還教得不錯,無慚愧於高級教師,學科帶頭人的名頭。

5)質量爲上―――質量意識

如果說,一個國家,發展經濟是最大的政治,那麼,一所學校,最大的政治就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當然,不僅僅指考試成績)。爲此,其中的每一位老師都應千方百計狠抓教育質量。首先要充分認識教育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是衡量老師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重要尺碼。其次,要勇於和善於鑽研業務,提高工作成效。敢抓猛抓教育質量,決不單純是個工作業務問題,更是一個師德責任問題,是師德的最集中體現!古代教育家告誡說:“道之未聞,業之未精,有惑不能解,則非師也。”我們不得不敬佩烏克蘭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四十年如一日,刻苦鑽研,勇於實踐,平凡的鄉村教育崗位上幹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5)自省爲本―――自省意識

提高師德修養,要靠領導的教育引導和同事的幫助,但根本上,靠自己的學習和修煉。自省自悟,自修自養,是提高師德修養的根本手段。俗話說得好,師傅領進門,修道在自身。因此,古人早就要求我“吾日三省吾身”。當然,師德修養,也有個環境影響問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作爲學校,要營造師德建設的好氛圍。營造過程中,有三股特別羣體要發揮作用,一是學校領導班子的帶頭示範作用:二是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三是有經驗的教師的傳幫帶作用。

最後,要問“應該怎樣對待教師這種職業呢?”我的回答是六個字:“愛業,敬業,樂業。”愛業,即熱愛這個神聖的崗位。敬業,即全力以赴從事這個事關人的成長與完善的事業。樂業,即從教育過程中感受到幸福和歡樂。我把這六個字作爲自勉並送給大家作爲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