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古詩教學的心得體會多篇

古詩教學的心得體會多篇

古詩教學的心得體會篇1

古詩是我國燦爛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尤其是選編進我們國小語文教材中的優秀古詩,它們大都具有如下特點:語言優美精煉、想象豐富新奇、韻律朗朗上口、情感動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它們或豪邁昂揚,或細膩清麗,或發人深思,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一輩子都難以忘掉。古詩在開發培養孩子們審美意識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麼,如何讓孩子們領略古詩的美,讓孩子們通過古詩的學習,進而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呢?在教學的實際操作中,我們的老師往往陷入兩難的境地:講多了,破壞了古詩的整體意境美;講少了,我們的孩子們又難以逾越理解的障礙。迫於統考的壓力,一個簡單省事的辦法出現了:一抄了事——照抄教學參考書上的詩句分析。老師的教流於程式化、孩子們的練也趨簡單化,一切都是爲了考試,一切圍繞圍繞考試,詩中的情感、美詞佳句的體驗過程被一句句抽象的答案所替代,以背誦代替理解,會背、能默寫成爲學習詩歌的單一目的。下面我談談自己在古詩審美教學中的一點心得體會:

一、反覆吟誦,感受形象美。

通過反覆吟誦來體會文章的美感,以聲帶情、以形入情,是這一鑑賞方法的最大特點。宋代大家朱熹曾經說過:“詩須沉潛諷誦,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經過充分地、反覆地誦讀,設身處境地進入詩的境界,仔細體味每個重點詞句的含義,細緻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領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悅。

二、深入理解,體驗情趣美。

古詩的語言凝鍊含蓄,耐人尋味,經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近代大家聞一多先生曾說:詩的長處在於它有無限度的彈性,變得出無窮的花樣,裝得進無限的內容。例如唐朝詩人王之渙寫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全詩只有二十個字,既有祖國山河的壯麗雄偉,又有詩人們對現狀的不滿足,亦有詩人無限的進取和探索精神。

正是因爲這樣,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自己要設身處地窺探詩人的內心世界,用自己的情感經歷去體驗詩人的情感經歷,再來引導孩子們理解詩的中心、體驗詩的情感。要使孩子們具備情感體驗的能力,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然後再走出來,做到“自化其身。”古詩時代背景的提供是必不可少的。

古詩語言簡潔所帶來的一些特點,比如詞序倒置、成分省略、語句濃縮、意思跳躍等,都構成了孩子們學古詩的障礙。根據孩子們年齡特徵,幫助其疏通理解,教給一些古詩的常規學法——分詞連序法:第一步是分詞解義,逐詞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詩中的含義;第二步是按現代漢語規範進行連序翻譯。讓孩子們深入理解,古詩中的情趣美也就不難體會出來。

讓孩子們在學習活動中,由“入乎其內”再到“入乎其外”,才能取得產生最佳的審美效果。

古詩教學的心得體會篇2

首先是朗讀。俗話說的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詩也一樣,讓學生通過朗讀來感受詩中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每個人有自己的見解和想法,作爲老師只需要在朗讀之前將生字做好解答,讀詩是怎樣停頓的做好標註。在對古詩進行朗讀之後,讓學生說說自己在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了什麼,引導學生對作者的關注,對當時作詩環境的關注。

其次是瞭解詩的創作過程。詩人是怎樣的環境中發出什麼樣的感嘆,表達了什麼樣的想法,都與創作的過程息息相關,瞭解了這些,就基本能夠對一首詩有了解析,學生能夠深刻感受古詩的魅力。

然後是解析詩的結構。將情感、事件等等要用大段文字描寫的語言熔鍊在一首詩之中,同時還要人能夠從中感受到作者當時的情感變化,這樣的文字功底是需要我們一起去學習的。通過對詩句的解讀,讓學生了解到漢字在詩句中起到什麼作用,爲什麼要這麼安排,將簡單的詞語進行顛倒有什麼樣的好處。教導學生在寫作當中運用一些這樣的技巧,提升文字表達的能力。

最後是藉助多媒體教學。學生的閱歷不夠豐富,因此在欣賞詩詞時沒有足夠的想象力,在腦海裏沒有一個明顯的印象,文字的表述也不夠學生去想象得到詩人所表達的奇幻的世界,所以藉助一些工具來呈現一幅具象的畫面幫助學生加深對詩句意義的理解,同時將詩句讓學生用聯想以一個美好的景象記下來。

在古詩的教學過程中,作爲教師不能夠死板的按照書本去教,根據現在教學目標,讓學生對中國的詩詞文化產生興趣,最終熱愛我們的文化,所以我們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法,靈活運用我們的知識。

古詩教學的心得體會篇3

作爲語文老師,要想在教學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應知道課堂教學要注意的關鍵是什麼,現將本人在教學中的幾點體會總結如下:

一、設計好教學導語。導語是新課的引子,是教學一篇新課文的開場白,一段精彩的導語是一節課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此,導語設計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那如何才能設計好課堂教學的導語呢?

1、根據不同課文類型設計不同的形式,設計時並要圍繞教學內容,學習目標來構思,突出教學重點,避免華而不實,偏離課堂教學的主題,讓學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簡明、概括。導語應力求做到以少勝多,言簡意賅 ,用一段簡明的導語,抓住課文內涵的要點實質和學習材料的核心內容,有利於概括教學的主要內容,使學生輕鬆掌握有關知識。

3、要生動、有感染力。充滿色彩的生動的導語,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能感染學生,調動學生去領略課文的風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二、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氣氛直接影響着教學效果。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其知識,人格和威信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響學生情感、制約課堂氣氛的關鍵要素。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要“嚴”不能放任自流。當然,“嚴”也不能嚴得過度,以免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壓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有“激情”,教師每上一堂課前應以滿腔熱情的積極狀態,將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使學生的心隨着教師的情感而奔騰澎湃。只要我們從內心深處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和愛護學生,積極主動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從中潛移默化地受到薰陶和感染,良好的課堂氣氛自會形成,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古詩教學的心得體會篇4

一、感受經典:深悟古詩文化底蘊

每一位授課老師以配樂、吟唱、朗誦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了一場精彩紛呈的中華古詩文誦讀成果彙報演出,這幾堂課讓我眼前一亮,心頭一震。唐宋、明清的歷史脈絡,盡顯古今詩文的博大精深、醇厚芳香,散發出濃郁的書香氣息,蕩氣迴腸,令全體老師如沐春風,如飲甘露。總而言之,從這樣一堂集古典與現代、文學與藝術之美於一體的課堂中傳遞出了中華文化的神韻和不朽魅力,並足見各位老師的功底之深厚!

二、感悟名師:用心細細聆聽,盡情領略風采

這次活動有省內特級教師設計全新的觀摩課,各位老師雖然授課的風格、運用的教學藝術各有特色,但每位老師都展示出深刻的文化內涵,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富有魅力的語言藝術,將我們帶到經典詩文教學的神聖殿堂,讓我們回味無窮。每一場報告都呈現出老師們精湛獨到的教學藝術,一個個教學案例讓我們感到真情盪漾,自然流暢,活潑生動,受益匪淺。其中讓我深感眼前一亮、受益匪淺的是黃吉鴻老師上午講座,他深厚的文化底蘊,對國小語文教材的熟悉讓我們深深折服。

整場報告中他旁徵博引,妙語如珠,他對古詩詞文本獨到的理解與深刻的解讀,是我在過去的教學中所不曾用心關注過的,這一點讓我們望塵莫及,帶給大家的震憾是無窮的。張英老師教《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讓聽課的人如同走進了一個詩意的天地,整堂課中,張老師始終是如此的沉穩,一字一句,細細推敲,優美的視頻,生動並帶有回味的聲音將學生們慢慢地帶入詩境中,學生也在學習過程中領略到了古詩文的經典魅 力,同時用朗讀、吟誦、想象、小練筆等教學手段更是將詩文教學發揮得淋漓盡致。這四個部分有機組合互爲支撐,融爲一體,看似簡單,卻把孩子們學習古詩的積極性極大的調動起來,讓他們在形式多樣、充滿情趣的反覆誦讀與想象中,既弄懂詩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詩的意境,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悅。

看到各位名師的風采,使我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我的心中對國小語文古詩教學有了一種新的感受和認識,多了一層深刻的理解。再反思自己的工作,還缺乏更多的思考與鑽研,以及厚重的文化積澱,因此要想在教學中不斷推陳出新,就必須要注重充分挖掘文本,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腳踏實地,不斷總結,不斷反思,也只有這樣,我們方能點燃和引發教學的火花,不斷提高教學的.境界,譜寫美麗的教育人生。

古詩教學的心得體會篇5

前天有幸組織了南寧沛鴻民族中學和靖西縣民族中學兩所學校在靖西縣民族中學進行語文學科“同課異構”的課堂教學展示課活動,聽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下來,想不到語文課堂讓學生動起來,其實也是很精彩。特別是沛鴻民族中學王老師的這節課,整個教學過程學生一直在動,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均由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來完成,課堂教學非常高效,王老師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年教齡,但是她的教學基本功的確紮實,駕馭課堂的能力真的是一流。我們都知道,即使是你的課備得再細,考慮得再周到,可是課堂隨機生成的東西還是有的,畢竟我們的學生有很多,他們的思維都十分活躍,早已經不再被老師所束縛了,但是王老師對課堂的突發情況處理得恰到好處,真是值得我縣前來觀摩的教師學習、思考。

作爲一名中學語文教研員,每年聽課評課機會很多,但參加由兩所學校教師根據自己的實際、自己的理解來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課文,這種“同課異構”的課堂教學觀摩還真是頭一次看到、聽到,通過這次的“同課異構”教學展示活動,使我受益匪淺,作爲一名教師我感覺多教一遍有一遍的收穫,聽一遍有一遍的心得。記得蕭伯納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後每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交換後每人有兩種思想”。特別是觀摩“同課異構”的課堂教學,又聽了南寧沛鴻民族中學李老師的精彩評課以及教師的議課之後,我覺得有必要把這種感受和理解記下來,對別人對自己都會有所啓發。

王老師借班上課,事先沒有跟學生見過面,可以說備課是從零備起。但王老師所具備的控制課堂教學的底氣令人佩服,展示了自己的風采,顯示了一個名師應該具有的紮實的知識貯備和點評引導的智慧。王老師在這節課所用的課堂教學模式是“讀—譯—背—練”,她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整個課堂學生都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效果就好起來了。

首先第一個環節——“讀”:這節課王老師先讓個別學生朗讀課文,同時由學生對讀錯的字進行矯正,老師進行適當的朗讀的指導,接下來老師再範讀課文,學生再讀課文,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這節課就是在反覆朗讀中培養了學生的語感,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第二個環節——“譯”: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大量採用“注入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過分強調傳授和接受,忽視探究和體驗。王老師這節課不按傳統教學方式串講全文,而是在同學的合作下翻譯了第一句,這個過程中老師只做一些難點的點撥,然後讓學生按這種方式試譯課文第一段,學生首先自己譯,然後合作討論,最後達成共識,就這樣學生很快就把第一段翻譯了。學生感覺到其實這些任務通過這樣的方式自己也能完成的,興趣一來,接下來的其他段落的翻譯也就很快給解決了。

第三個環節——“背”:這節課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做了必要的板書:六個人物的姓名以及使動用法“苦、老、餓、空乏、拂”等這幾個詞語,再學生多次朗讀後,看着板書就能把課文背誦下來。這節課老師能夠讓學生自由、快樂、放鬆地學習。在這種學習狀態下,學生在課堂上的智力和情感可以達到峯值,達成最佳的學習狀態,從而從內心喜歡語文,課文很快就能背誦下來了。真想不到一節課學生能有這麼大的能量,能做這麼多的事,平時我們上課,講了滿滿一節課,學生既不能翻譯課文,也不能當堂背誦課文,要背這樣一篇篇幅短小,有音韻美和節奏感的文章,有時一個星期學生都背不下來,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實在太多了。

第四個環節——“練”:練習設計要靈活多變,注重了習題的開放性和發展性,使學生能舉一反三,熟練靈活地解決問題,開發學生潛能。老師對一些常見文言實詞、虛詞本節課有而其他課文意思不一樣的,都能例舉出來,對文中古今異義、一詞多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內容幫助學生進行歸納、比較、總結。這節課的練習緊扣教學內容和目標,精心設計,針對性強、富有實效。

王老師一步一步的教學,一環環的緊扣,讓我感覺老師在設計教學的時候做了詳細的準備,每一步要做什麼,學生要達到什麼效果,都很明確,而且按照學生的能力範圍,基本都能達到應有的效果,甚至更好。對於組織教學,王老師也能很好的引導學生去學習,因此,我從中學到了:一是組織教學的重要性;二是備課應該注意更多的細節;三是對於學生的教學,從哪些方面入手能夠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而參與同課異構課堂展示的靖西縣民族中學何教師,則基本被預先設計好的教案束縛住了。儘管整個課堂教學流程流暢,但是由於有十個教學環節,沒有敢於讓學生盡情發揮,很多在課堂交流中產生的話題並沒有得到擴展和有效地昇華,令人遺憾。有很多次,到了一個關鍵節點,只有教師一引導就可以達到另外一個高度,但是都噶然而止,我們在下面聽課,有種乾着急使不上勁的感覺。比如,進入課文翻譯這個環節,幾個同學因“苦、勞、餓、空乏、拂”等詞類活用的幾個詞語翻譯不出來,卡殼了,這時,老師沒有給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的時間、空間,也沒有思考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教學流程的約束下,便在屏幕上把翻譯投出來了,這直接影響了老師對學生表現的積極肯定,上課氛圍自然就受到了影響。接下來的幾個環節,因爲時間關係老師上課推進速度很快,師生交流流於形式,只是簡單的問答,效果不是很好。

本次“同課異構”活動形成了濃郁的教研氛圍,大家達到共同學習,共同研究探討,共同提高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從異中領悟到許多有價值的東西。語文課,快節奏、大容量當然也有實效,但適當多給學生一點時間和空間,多給學生一些動手動腦的機會,或許更利於學生未來的發展。該說,叫學生說說;該寫放手讓學生寫;該蒐集資料,就讓學生去搜集;該討論的問題,就讓學生合作探究一番。聽完了這兩節課,對語文課堂教學又有了新的認識,那就是語文課堂教學真正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這樣才能在語文課堂中讓學生動起來。

古詩教學的心得體會篇6

語言的最深層的功用有時並不是直接能夠感知到的。雖然文言詩文不再是現代社會主要的交流工具,在生活交往中似乎已沒有必不可少的用途,但它承載着從漢文字誕生之日起至近代開始前的中國歷史,中國曆代許多偉大思想家、科學家、文學藝術家都使用這種語言,並且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今天我們要繼承這筆遺產,就必須有閱讀古書的能力。現代漢語應該是脫胎於古代漢語,且仍然保留了古代漢語的深層語義的語言,與古代漢語失去了聯繫的現代漢語必然由於文化底蘊的不足而顯得淺薄和蒼白。因此,在國中階段加強文言詩文教學對提高學生的語言素質和人文素質,其意義非常重大,作爲語文教師必須高度重視。

一、新課程標準對國中古詩文教學的要求

根據新課程標準所編訂的新版國中語文課本的一個十分明顯的改進,就是課文當中的古詩文的比例大大增加了,這實質上也是對語言的工具性的深層次的理解和對文言詩文中豐富的人文因素的高度重視的結果。新課程標準對古詩文教學也提出了明確的學習要求,即“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

國中語文教材中富含文學審美價值、人文文化因素的古詩文的篇目的增加,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多讀一些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爲培養他們的傳統文化素養,提高其文化品位、審美情趣打下紮實的基礎,並且這對提高國中學生的現代文閱讀和寫作的檔次也有幫助。而強調熟讀尤其是強調背誦,對於改變目前國中古詩文教學中的以講代讀的狀況,無疑是十分有益的,總之,新的課程標準和教材將古詩文的教學擺在一個較之過去更爲重要的地位,針對學生提出的學習要求,具有較明確的指向性。

二、國中古詩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作爲多年的一線語文教師,筆者深感古詩詞教學中還存在着若干問題:忽視古詩詞教學的規律,不重視誦讀教學,以講代讀的情況普遍;死記硬背,不注重理解,記不熟,記混,錯別字現象嚴重;學生積累了一些文言詞彙,翻譯理解時不懂得用,面對句子,下不了手;古詩詞作者介紹停留於簡單的知識積累,如作者的字號稱謂等,而對作者的寫作背景及作者本身的經歷創作風格等相關情況涉之甚少;教師要求學生對文言詞彙進行梳理積累,學生做不到;學生對古詩詞只是簡單的翻譯,字面上的理解,不關注古詩詞的鑑賞美讀,忽視古詩詞對學生的薰陶感染作用;學生學古詩詞的熱情不高,興趣不濃等。

三、古詩詞教學策略

(一)重視誦讀教學,以讀促學

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對於誦讀有如下論述:“作品讀得越好,學生就越能懂得和受它感染。”“全部瞭解一個作品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好好地高聲誦讀。作品一被誦讀就成爲好懂的了。”“誦讀的目的不僅僅在於理解與懂得,而且還在於熟悉。”可以說,學習古詩詞,必須尊重和繼承的基本規律就是誦讀。錢夢龍老師就主張:“不妨讓學生適當學一點吟詠之法,所謂‘三分詩,七分吟’,許多意境深邃的詩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方能領略其韻味。”可見古詩詞誦讀對加強感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必須把誦讀作爲教學重點,而且要保質保量完成。

教師要教會學生誦讀,要讀準節奏,正確停頓,讀出語氣,讀出情感,讀出音樂美,同時教會學生在讀中培養語感,領悟文本內容,在讀中感受古典詩詞的獨特藝術魅力。

(二)遵循記憶規律,科學記誦古詩詞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當中的瑰寶,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和人文底蘊的打造都有着重要作用。積累下的古詩詞是學生一生的財富,所以古詩詞記誦一定要拋開功利性的目的,而要長久記憶,深入內心。這就需要遵循記憶規律,科學記誦。在教學古詩詞時,首先應該清楚記憶是一個不斷鞏固的過程,由瞬時記憶到短時記憶,再到長期記憶有一個轉化過程。也就是說,要想記準、記牢、記久古詩詞,必須不斷“溫故”,“學而時習之”。古詩詞的記誦,理解應貫穿在一段時間,甚至可以是整個學期,讓學生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反覆誦讀,在不知不覺中熟記古詩詞,並加深對古詩詞的感知和理解。這樣,所學古詩詞也會在日後真正成爲一筆潤澤人生的財富而不是在考試後付諸腦後。

(三)反對死記硬背,加強理解、閱讀和積累

理解是記憶的第一步,是記憶的前提和基礎。知識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則記憶內容更準確,記憶時間更長。在沒有充分理解句意的情況下,就盲目背誦,一方面機械記憶,不易記;另方面學生容易在默寫時因不理解而記不準或寫錯別字。因此,應在學生理解詩歌大意的基礎上要求其背誦默寫。

另外,詞義識記和詩文閱讀應該是一個互爲因果的關係,學生掌握的古漢語詞彙太少,必然無法完成古詩文閱讀,而記不住古詩文詞義,根源恐怕在於古詩文的見識數量太少。古詩文常見詞語的呈現次數不夠,大腦中烙下的印記不深,就不易記住或想起來。高中生之所以對古詩文理解力強些,除年齡大、理解力強些外,見得多應該是重要原因。因此,除課文外,教師選擇一定量的課外古詩文供學生閱讀是重要策略。

(四)詳細書寫作者簡介,增強對古詩詞的感悟

古代詞教學強調知人論世,這就要求我們介紹作者時,不應介紹只是空洞的字號稱謂生活時代,更應關注作品寫作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本身的重大經歷和創作風格等。

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應更深層次地走近作者,不只見古詩詞的“骨頭”,更要見其“血肉”。教師在介紹作者時要能夠高屋建瓴,深入淺出,把一個充滿立體感的作者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走近作者,融進作者營造的情感世界,最終更好地“披文以入情”。

(五)進行必要的梳理歸納

文言字詞的積累掌握,有一個從分散到集中,從不自覺到有意識的梳理歸納過程,經過這個過程,學生的文言文學習水平纔會逐步提高。比如“也”字,當我們見識了一定數量的有“也”字的句子後,老師引導學生集中理解歸納:“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餘聞之也久。”“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也”是語氣詞,至於表示什麼樣的語氣,在句中翻譯不翻譯、怎樣翻譯,則要根據句子的形式及“也”字在句中的位置來定。文言實詞意思的確定,儘管可以採用語言環境推斷法、多音字不同讀音辨析法、詞性變化辨析法、依據通假規律辨析法、從已知到未知推斷詞義法等,但見識到一定量時的歸納整理,能使學習變得簡單容易。如“長”讀“chang”時,可作名詞,意爲“長度”,例如,“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可作形容詞,其中一個意思是“兩端之間距離大”。也許,這樣梳理歸納以後,學生記起來還會有些困難,教師還可進一步動腦筋,比如,把幾個意思編成一個故事,編成幾句順口溜等,幫助學生巧記。

此外,學會鑑賞古詩詞,古詩詞賞析是古詩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高尚人格情操的提供了絕佳的教育素材。古詩詞賞析理應引起每一位國中語文教師的關注。

總之,古詩詞是人類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執教者一定要重視古詩詞教學,給予古詩詞教學更多的時間、空間,並遵循古詩詞教學的規律,使古詩詞教學真正由低質走向高效。

古詩教學的心得體會篇7

學習古詩,要欣賞詩的意境才能得到精華。而意境具有形象性,在詩歌的意境中,形象是基礎。所以我們要創設各種各樣的情境,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纔能有所感悟,有所意會。意會就是讓學生在閱讀中通過直覺理解古詩的意思,並不一定要把詩意全部解釋出來,這種理解含有一定的模糊性,但這種模糊性並非是摸不着頭腦,而是理解過程的一個階段,這種“霧裏看花”的方式可能要比那一覽無餘地說白更能達到理想的理解境地。我總結了幾種方法:

1、語言意會法。例如《村居》一詩教師通過散文詩似的語言感受到春天,又能讓學生從教師如詩的語言中得到薰陶。孩子們的生活經歷是再學習最大的資源庫,教學中啓發孩子巧妙聯繫自己的生活記憶,孩子們從教師、學生的描述中喚醒對春天的記憶。利用以往春天的趣事放風箏爲依託,奠定起春天真美的情感基礎,順理成章地進入春天這個美好的情境中,在學習古詩中感受到生活的樂趣,從而感悟到詩中的樂趣,情趣。

2、繪畫意會法。古詩的意境,絕大多數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們在教學時,可利用現有的插圖,仿製的幻燈片或根據詩的內容繪製的詩意圖,再現形象,使學生觸景生情,感受詩的意境。如教《所見》這首詩時,畫面以詩的內容爲背景,一片森林濃蔭覆地,一位牧童騎在牛背上,悠閒自得,吹着短笛,再配上一段《牧童短笛》音樂片段,在它的前面插入一段山歌,後面插入一段知了叫聲,這樣就有助於幫助學生進入小詩所設的.情景,又能喚起對夏天撲蟬趣事的回憶,使學生在領會詩的意境時,不知不覺中完成由學生到牧童的角色換位。又如在教學《草》時,我採用全詩配畫的方法,讓學生給每一句詩配上一幅畫,使幾幅畫面相連,形成完整的系列畫面,學生也在配畫過程中直觀地理解詩意。運用古詩配畫教學法,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又能夠加深對詩意的理解,強化記憶。

3、想象意會法。葉聖陶先生說:“讀詩不僅要睜開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睜開眼睛看由文字觸發而構成的畫面。”錢正權老師說:“引領學生進入詩詞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尋求詩詞的信息意義,而是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詩詞中的畫面,也就是說在詩詞的語言文字中想象作者所要描繪的生活圖景。讀者要讀出詩情須進入意境,鬚髮揮想象。”我們要用想象去感受詩人生動、形象、凝練的語言所表現出來的一幅幅具體、生動的畫面。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感受詩情畫意。例如:在學習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時,許多學生都沒有去過廬山,單靠一些呆板的圖片是無法體會廬山三疊泉的雄偉和壯觀。這時我在教學是運用多媒體播放了廬山三疊泉的視頻,讓學生閉上眼睛,聽着瀑布的聲音再想一想三疊泉就在你的眼前飛流直下,一瀉千里是多麼的雄偉和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