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項脊軒志》教學札記

眼因多流淚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愈益溫厚

《項脊軒志》教學札記

——《項脊軒志》教學札記

 

《項脊軒志》被譽爲“明文第一”。講好學好這篇美文,要在“亦多可悲”四字上用足功力。下面是我的教學片斷:

師:“然餘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歸有光爲何而悲?

生:爲親人的離去而悲。

師:具體來說,是哪些親人?

生:先妣、大母(祖母)、妻子。

師:找出寫母親的語句,看看作者寫了哪些生活中的細節?

生:細節1:某所,而母立於茲

細節2: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

(上過這篇課文的老師都有體會,教學至此,學生並沒有感動,你看,歸有光寫出這兩個細節後,是什麼感受?“語未畢,餘泣,”哭起來了,連那位並無血緣關係的老嫗也哭了。那你說,我們的學生爲什麼無動於衷?我覺得原因在於我們沒有創設情境調動情感)

師:(創設情境一,加深理解,調動學生情感)歸有光的母親出身富裕人家,16歲嫁到周家,年僅26歲就去世了。短短的十年,她生育了七個孩子,“吾爲多子苦”,爲養育這些孩子吃盡了苦頭。歸有光的母親不僅慈愛勤勞,善於持家,而且教子有方。到孃家則紡棉,在婆家則搓麻線。冬天生爐子剩下的炭屑,也讓人團起來晾曬在臺階上。往往懷抱孩子但手中的活不停,孃家帶來好吃的總讓大家分享,對下人寬厚。歸有光七歲入學,下雨天,歸有光不想上學,母親不同意。有時半夜醒來,督促有光背誦《孝經》,直到兒子背得滾瓜爛熟,才高興而止。(孺人之吳家橋,則治木棉。入城,則緝,燈火熒熒,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問遺。孺人不憂米鹽,乃勞苦若不謀夕。冬月,爐火炭屑,使婢子爲團,累累暴階下。室靡棄物,家無閒人。兒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紉綴不輟,戶內灑然。遇僮奴有恩,雖至箠楚,皆不忍有後言。吳家橋歲致魚蟹餅餌,率人人得食。家中人聞吳家橋人至,皆喜。有光七歲與從兄有嘉入學。每陰風細雨,從兄輒留,有光意戀戀,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覺寢,促有光闇誦《孝經》,即熟讀,無一字齟齬,乃喜。 《先妣事略》)

慈母匆匆離世時,歸有光才8歲,見到家人哭,也就跟着哭,還以爲是母親睡着了,(諸兒見家人泣,則隨之泣,然猶以爲母寢也。傷哉!)多年以後,歸有光沉痛感慨:“世乃有無母之人,天乎!痛哉!”小的時候沒有了母親,失去母愛的人,往往能更深刻地感知母愛的偉大。

(在此情景下,再來理解體會上述兩個細節,讓學生談感受。)

生: “某所,而母立於茲。”這個地方是母親曾經站過的地方,母親的音容如在眼前,似乎能感受到母親的氣息。母親用手指輕叩門扉,深怕驚擾了孩子,一句:“兒寒乎,欲食乎?”平淡至極,也溫暖至極。但母親早已不在了,回想這些,怎能不令人痛徹心扉,泣下沾襟?

師:回憶母親,作者“泣”,寫到祖母,作者“長號不自禁”。由“泣”到“長號(放聲大哭)”感情明顯加深,結合細節描寫談談?

生1:餘自束髮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餘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可見,祖母和作者相伴的時間長,給予的關愛更多。

生2:祖母贈“象笏”,可見歸有光書讀的好,祖母對孫兒期望高,希望他將來做官,光宗耀祖。

(情景創設二,加深理解,調動學生情感)

中國是一個宗法制觀念很強的國家,渴望家族興旺發達、團結和睦是一種普遍的心理和情感。歸有光祖上有五世同堂的的記錄,他們這個家族在當地很有聲望,但到歸有光出生時,他們這個家族已經衰落,文中寫了嗎?

生:寫了,“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牆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於廳。庭中始爲籬,已爲牆,凡再變矣。”

師:對,到歸有光的父輩,就 “異爨”了,“異爨”就是分竈吃飯,說明分家了,這個大家族離析了,百年老屋化整爲零,家庭成員離心離德:屏障由籬到牆,感情隔膜日益加厚。字裏行間透出濃濃的悲涼。在祖母的眼裏,歸有光的父輩是沒有希望了,只能把振興家族的希望寄託在孫子身上。歸有光的身上,有不可承受之重!

歸有光在軒中刻苦攻讀,一心想通過科舉之路步入仕途,實現祖母的重託,但現實殘酷,他18歲參加鄉試,一連五次名落孫山。35歲中舉後,又八次會試不第,真可謂時運不濟命途多舛。振興家族的希望愈來愈渺茫,“瞻顧遺蹟”,怎能不放聲大哭。

師:回憶母親而“泣”,瞻顧祖母而“長號不自禁”,思念亡妻,歸有光流淚了嗎?

生齊答:沒有!

師:說明感情——

生:深!

師:從哪裏看出感情深?

生1:向我問“古事”,“憑几學書”,可見,歸有光的妻子聰明好學,跟丈夫感情好。

生2:妻子死了,作者“久臥病”,傷心得生病了,而且病的時間很長,說明感情深。

生3:從最後一段“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也可看出作者和亡妻感情深,亭亭如蓋的枇杷樹,就像是妻子一樣,天天看到樹,就像看到妻子一樣,睹物思人嘛。

(創設情境三:加深對妻子感情的理解)

歸有光23歲娶妻魏氏,他們共同生活了六年,歸有光家貧困,她勤儉持家,從未有怨言,她孃家條件很好,她每次回孃家從不訴苦,後來孃家人到歸家,才發現歸有光家的貧寒。她理解自己的丈夫,支持自己的丈夫刻苦讀書,甚至到崇拜自己的丈夫地步。她曾勉勵丈夫說:“吾日觀君,殆非今世人,丈夫當自立,何憂目前貧困乎?”這是多麼大的理解與安慰!這樣的一位善解人意的妻子,相處匆匆六年竟撒手而去,怎不令歸有光“久臥病”呢?作者不是不流淚,他的眼淚是倒流到心裏了。

小結:歸有光之悲——

爲家道衰落而悲;

爲科考不順而悲:

爲痛失親人而悲。

結語:8歲喪母,壯年喪妻,中年夭子亡女,命運的打擊使歸有光傷痕累累,生活的苦難把他的各種情愫煎熬到極致。美國作家奧爾珂德在《小婦人》裏說過這樣一句話:“眼因多流淚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愈益溫厚。”“明文第一”的《項脊軒志》就在這樣的感情孕育下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