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項脊軒志》語文教案

第1篇:《項脊軒志》語文教案

《項脊軒志》語文教案

《項脊軒志》語文教案

作爲一名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項脊軒志》語文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知識目標

1、學習作者選取生活瑣事、平常景物表現人的音容笑貌,以樸素簡潔的語言寄託自己深情的寫作風格。

2、準確理解“當、洞、勝、凡、茲、過、竟、比、殆”9個實詞,並歸納積累“顧、稍、置、歸、去”5個實詞的義項。

能力目標

1、在熟讀的基礎上理清思路,把握脈絡,體味作者思路清晰、語言流暢的特點。

2、根據上下文辨析實詞和活用詞的義項,做到熟練翻譯課文,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德育目標

體會作者在日常瑣事的記敘中所蘊含的濃濃深情,感受親情。

教學重點

1、理解作者對家道衰落的傷感和對故居親人的眷戀深情。

2、研習三、五、六段,體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內涵。

教學難點

1、通過細節描寫感悟作者在敘事中營造出來的抒情氛圍。

2、在誦讀的基礎上熟練背誦全文。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反覆誦讀,提高學生的文言閱讀能力,鞏固文言知識。

2、討論法。通過廣泛討論,培養學生的解析能力。

3、延伸法。通過延伸練習,提高學生鑑賞文言的能力。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課文題解:

項脊軒是歸有光的'書齋名。一說其遠祖歸道隆曾居住在太倉項脊烴,作者以項脊軒來命名自己的書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說,言其窄小,如頸背之間,故名。軒,這裏指小屋,即書齋。

志——古代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並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

二、走近作者

歸有光(1506—1571):字熙甫,號震川,明代崑山人,明代著名古文家。他自幼苦讀,9歲能文,但仕途不利,35歲才中舉人,後連續8次考進士不第。於是遷居嘉定安亭江上,在那裏講學二十餘年。他的學生很多,稱他爲“震川先生”。到60歲才中進士,授縣令職,一生鬱郁不得志。

歸有光雖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覽羣書,是明代傑出的散文家。在文學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順之合稱唐宋派。他的散文源出於《史記》,取法於唐宋八大家,風格樸實,被譽爲“明文第一”。當時人稱他爲“今之歐陽修”。清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姚鼐(nài)視之爲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間的一座橋樑。

三、誦讀課文

四、預習檢測

第2篇:《項脊軒志》語文教案

這個網站《項脊軒志》語文教案範文有很多,送你一篇。

《項脊軒志》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散文《項脊軒志》“文無定格,貴在鮮活”的特點,體會這類文章的寫法,感受其生活氣息和情趣,提高鑑賞能力。

2.感受作者對物在人亡、三世變遷的感慨,表達懷念祖母、母親、妻子的深厚感情。

3.積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識。 【教學重、難點】

1.認識散文《項脊軒志》“文無定格,貴在鮮活”的特點。 2.體會這類文章的寫法,感受其生活氣息和情趣,提高鑑賞能力。 【教學方法】朗讀法、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略)

二、解題:

志:名詞,記;軒:本指前面高有帷幕的車子,因而把像軒車的屋子、走廊都叫軒,今天軒用來指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多用於書齋茶館;項脊:因江蘇太倉項脊涇得名,因爲他遠祖歸道隆曾居住於此,把它用來作書齋名有紀念遠祖的意思。

三、知人論世:

歸有光:明代著名古文家,號震川,世稱震川先生。九歲能文,但科考坎坷,三十五歲才中舉;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六十歲終中進士。以儒生而爲縣令,爲政清廉,不爲豪門大吏所容,仕途不利,轉徙五年而終。歸的文章“不事雕琢而自有風味”,時人有“明文第一”“今之歐陽修”的讚譽。

四、整體感知:

1、全班齊讀全文,注意字詞:

脊jǐ 滲漉shēnlù 葺qì 垣yuán 楯shǔn 偃yǎn兀wù

籟lài 迨dài 爨cuàn 庖páo 嫗yù

婢bì 妣bǐ 姊zǐ 呱gǔ 比bì 闔hé 頃qǐng 笏hù 號háo 扃牖jiōng yǒu 幾jī

2、在預習的基礎上梳理文言字詞。

五、具體研習文本:

(一)用文中的一句話概括作者的感情。

“然餘居於此,多可喜,亦亦多可悲”---------承上啓下的過渡句,也表明了文章的感情基調,總領全文。(中心句)

(二)請思考:在作者眼中,“可喜”的是什麼,“可悲”的又有哪些事呢?簡要概括。

第1節修繕前後的項脊軒--------多可喜 第2~5段,作者寫了幾件可悲的事?

A.諸父分家,家族衰敗 B.悼亡母 C.憶祖母 D.憶亡妻

(三)具體研習:

1、可喜:小閣子的變化

修葺前:狹小(室僅方丈,可容一人)、破漏(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陰暗(又向北,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

修葺後:明亮:(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幽雅寧靜(借書滿架,桂影斑駁,萬籟有聲,庭階寂寂)

作者陶醉於“借書滿架,偃仰嘯天”的讀書生活;陶醉於“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階;陶醉於“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的清幽月景。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小屋的客觀環境融爲一體,表達了作者“可喜”的情感。

作者在這裏得到的是讀書樂(板書),感受到的是環境美(板書)。小小書齋,給作者帶來無限樂趣,借書滿架,可見作者是好學之人,作者自幼苦讀,9歲能文,20歲通讀五經三史,用五種顏色筆圈點《史記》。作者在項脊軒中冥然兀坐,靜靜地思考,“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希望在學業上有新的收穫。

作者所記敘的讀書畫面,體現的是一種靜態美,哪個詞語體現了這種靜:“萬籟有聲”指的是“自然界的一切聲響”,與“萬籟俱寂”相比,這是以動寫靜,詩詞中哪些詩句體現了這種手法: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美麗的夜色多沉靜,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聲”

“房間靜靜的,連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能聽見” “房間裏靜極了,只有牆上的時鐘在滴滴滴地走着”

作者在這裏以動寫靜,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之效,白天小鳥啄食、靜,夜晚、“明月”“半牆”烘托。“桂樹”“班駁”描繪,表現作者心境的恬靜,閒適。

小結: 第一部分,作者着意寫自己在軒中讀書怡然自樂的情景,幽靜的環境,快樂的讀書生活,給作者帶來無限的樂趣。這種可喜與下文的可悲之事,形成鮮明的對比。

2、早慧能文的作者,悲的又是什麼?

可悲:①大家庭的衰敗(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潰)②幼年(8歲)喪母的悲痛(嫗憶母親,觸動失母之悲)③去世祖母的企盼(追憶祖母,長號不自禁)作者8歲喪母,作爲一個文人,讀書走上仕途才能振興大家庭。35歲中舉,60中進士,無法改變現實。④妻子早亡。(伉儷情深,陰陽永隔。35歲中舉,遷徙,發現舊文,悼亡情切。)

小結:“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歸有光追憶往事,惘然,憑弔個人遭遇的不幸,寫出了對家道中落身世的惋惜和哀鳴,也寫出了對親人的深切懷戀。

六、品細節:

(一)姚鼐說:《項脊軒志》是“太僕最勝之文”。這主要得力於作者善於捕捉生活細節以表達深摯的感情。

國中我們學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背影》,其中有一段精彩典型的細節描寫,我們一起來回顧一遍吧:“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作者抓住生活中買橘子這一十分平常的小事精雕細刻,成功刻畫了父親的背影,使我們感到父親的真實、可敬、可親,從而寫得情透紙背,淚透紙背,力透紙背。

(二)那麼什麼是細節描寫呢?

細節描寫就是把細小事物,如一個動作、一種表情、一個特點用特寫鏡頭把它放大,通過準確、生動、細緻的描繪,使讀者“如見其人”“如睹其物”。

或者說所謂細節描寫,就是對某些細小而又能很好地表現人物思想性格的環節和情節,加以具體描寫。好的細節描寫,能使人物性格豐滿、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增強文章的形象性、生動性和真實性。

示例1:室西連於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於茲。”嫗又曰:“汝秭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爲應答。”語未畢,餘泣,嫗亦泣。

一個動作、一句話,刻畫了一個慈母形象,這一細節準確傳達了母親對子女的深切關懷和厚愛,同時我對母親的無比崇敬和懷念之情也不言而喻。典型的細節可以刻畫人物性格,可以傳達人物微妙而深邃的感情。

(三)小組討論:文章多處描寫生活細節、平凡場景,你最喜歡哪一處細節描寫,請談談你的理由。

1.第1處、“借書滿架??姍姍可愛”。

課文第1段,寫項脊軒修葺前後的不同景象,略前而詳後。項脊軒原是陳年舊屋,又小,又破,又漏,又暗,簡直不堪人居。但作者對它卻很有感情。首先,修葺之時,不但“使不上漏”,而且“雜植蘭佳竹木於庭,舊時欄媚,亦遂增勝”,着意對書齋周圍的環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後,作者“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滿架的書都是“借”來的,說明作者當時處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讀,似有無窮樂趣。正因爲作者具有高潔的情操,所以他能夠從樸素的環境中看到無窮詩意。白天,“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筆下的庭院顯得多麼幽靜,多麼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則“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正是詩一樣的語言,畫一樣的意境。皓月當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牆上,錯落有致,別具情味。微風過處,頓見光影搖動,但聞幽香陣陣,更覺心曠神怡。這裏作者寫的是景,但景中含情。從作者筆下那“珊珊可愛”之景,讀後可以感受到作者對項脊軒那種深摯的眷戀之情。 2.第2段裏還敘述了作者束髮讀書軒中,祖母前來探望的一件佚事。說說祖母的言語舉止表露了她怎樣的心情?

這件事情是作者親身經歷的。一次,作者在軒中讀書,祖母前來探望。一見面,祖母就說:“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話語中既含疼寵之情,又有讚許之意。“比去,以手闊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這一段描寫,細緻入微地寫出了老祖母複雜的內心活動。臨走的時候,輕輕闔門,生怕屋外有什麼動靜會干擾孫兒讀書。一個小小的動作,表露了祖母對孫兒的關切之情。同時,看到孫兒如此發憤,想見將來必有成就,喜悅之情不能自已,因此喃喃自語,又想到自己年歲大了,怕等不到孫兒獲取功名那一天,激動之中,又稍帶有幾分傷感。“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希望孫兒取得功名,榮宗耀祖,這無疑有其庸俗的一面,但通過一個細節,幾句話語,就把祖母對孫兒的勉勵、期待之情摹寫得十分真切。

3.“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恩愛補記在35歲後,一個早早失去母愛,在功名科舉上又屢遭打擊的年輕讀書人在結婚後獲得了精神上的撫慰。然而妻子也不幸早逝,項脊軒雖經修葺,卻已物是人非,簡短的文字裏蘊含着多少今昔對比的滄桑感嘆!

4.課文第4段通過哪幾個生活片斷來抒寫作者當年與其妻的親密感情的?

作者撰寫(項脊軒志)一文之後,又有其妻來歸一段情事。項脊軒中原是作者一人獨居,或“嘯歌”,或“兀坐”,以詩書自娛。“後五年,吾妻來歸”,這時的項脊軒中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其妻“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有問即有答,有學即有教。從字裏行間,我們似可以聽得見項脊軒中傳出來的歡聲笑語。再說,作者安貧樂道,他的妻子問的是大事,學的是書法,志趣自然相近,伉儷間感情之融洽自可想見。這一層從正面寫。接着,作者又指出一件瑣事,“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表面看來,這一句話突然冒出,似與上文全不相關,然而細細體味,文脈似斷而實連。“吾妻”轉述的是諸小妹的話。諸小妹怎麼會問起“閣子”的事呢?無疑是“吾妻”經常在她們面前提起的緣故。那麼“吾妻”爲什麼會經常提起“閣子”呢?上面“時至軒中??”那一句話就是答案。可以想見,“吾妻”經常在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閣子”,而且還有閣子中的人,他們在閣子中柔密無間的生活。這一層從側面寫,對前一層既是補充,又是深化。“其後六年??其後二年??”這一層,交待了妻子亡故之後的一些事情。句句記實,字字含情。第一句,說“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項脊軒原先是既窄小,又破舊,作者“稍加修葺”,再作美化,獨居陋室,自有無窮樂趣。現在呢?因爲“吾妻死”,室壞也不想修了。作者沒有說妻子亡故以後自己如何悲痛,如何懷念。但讀者從前後的對比中自能體會到作者對妻子那種真摯的感情和深切的懷念。妻子亡故,已有時日:但復葺舊室,全然不見當年的熱情,無限傷感溢於言外。

5.這篇課文以記敘庭中那株枇杷樹作結。這樣的寫法有什麼好處?

分析:文章結尾,貴有餘味。這篇課文的結尾,可說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庭有批把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樹,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聽到妻子的歡聲笑語。“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何況這一番是永別呢!枇杷樹“今已亭亭如蓋矣”。由“亭亭如蓋”的樹,自然就會聯想到當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現在物雖在而人已去,佔據着心頭的只是一片悵惘之情。這一句話,託物寓情;同時又點到“庭”,與題目“項脊軒志”相照應。言簡意丰情深,耐人尋味。

小結:作者善於從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瑣事,用典型的細節和場面,寥寥數筆,卻抒發了深摯的感情的突出寫法。正如明人王錫爵所評“無意於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於言語之外”。

所以這些我們平常熟視但只有感覺而不怎麼認識的事,一經作者真切再現,便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便能以“小”、“瑣”事令讀者產生巨大的震撼。正如明人王錫爵所評“無意於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於言語之外”。

七、齊讀全文,再深深體會細節之中的深情。

歸有光的散文對清代影響很大,清代散文的主流是桐城派。桐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認爲,歸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後,元明兩代除歸氏外別無他人,並把他視爲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間的一座橋樑。這個評價是符合實際的。

八、寫作特色: 1.第一節——以動襯靜

其他例子唐人王藉“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2.第二節——虛實結合

老嫗寫母親音容笑貌 3.第四節——以喜襯悲

以當年小夫妻在軒內唱和相隨的歡樂來襯托今日喪偶的悲哀 4.第五節——今昔對比

“死之年”與“今”對比,暗寓“今不如昔”。這種手法是詩文中常用的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唯有鷓鴣飛”。 5.疊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