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集錦14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14篇《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集錦14篇)

篇1:《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部編版國小一年級下冊語文教材第七組課文中的一篇,本組課文包含《文具的家》、《一分鐘》、《動物王國開大會》和《小猴子下山》,除對生字詞的學習要求外,本組課文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教會學生怎樣愛護文具、珍惜時間等。

《小猴子下山》又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孩子們已經在課內課外多次聽過這個故事,因此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對故事內容進行梳理。在做《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時,我將重難點放在字詞的學習和對小猴子形象的分析上。在教學過程設計方面,我將讀故事、理解故事放在生字學習前面。本班學生拼音基礎較好,有自學生字的能力,大部分孩子閱讀興趣濃厚,具備一定的獨立閱讀能力,因此這樣的安排也是可行的,學生在閱讀中不會有太多的障礙。

在課堂教學中,我將讀故事的任務交還給孩子們,讓他們自由地朗讀,然後告訴我小猴子下山的路線。小朋友很快幫我完成了路線圖“摘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空手回家”。孩子們在完成這個任務時思路是清晰的,孩子們對這些事件發生的邏輯關係是理解的,這些事情的發展順序, 明白不能顛倒順序。這些事正是說明小猴子見一物,愛一物,喜新厭舊,做事不專一的證據。在孩子們的帶領下,我靈機一動,給孩子們做了個小小的心理測試。

假如黑板是一片很大很大的花海,有四個小朋友正在參加摘花比賽,規則是這樣的:在這片花海里你可以邊看邊比較,選擇你認爲最漂亮的那一朵花,但是 每位小朋友只能摘一朵花,不能走回頭路,你會選擇在哪裏摘?

我在黑板上標記了五個位置,讓孩子們選,他們興趣很高,紛紛舉手說:“我要在1號摘,我要在2號摘……”最多的還是5號。我告訴孩子們,每個地方所表示的意思:“選擇1號的小朋友特別容易滿足,他一開始就選好了自己認爲最漂亮的花,做決定非常果斷,但是呢,有時候會比較衝動,片面;選擇2、5、3號的小朋友呢做決定比較謹慎,會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比較以後再下決定,選擇5號的小朋友呢有些強迫,因爲那是正中間的位置;選擇4號的小朋友呢,做決定非常的猶豫,有些追求完美,總是要到最後才能下定決心,但是這樣的話你可能像小猴子一樣什麼也得不到,但是呢也有可能得到最好的,要懂得滿足。當然,答案沒有好壞,沒有對錯。”

小測試後,我帶領孩子們細讀文本,主要抓住小猴子的動作理解其形象,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邊說邊做。從“掰、扛、扔、摘、捧、扔、摘、抱、扔、追”這些動作中,孩子們體會到這是一隻“頑皮的”小猴子。在文本細讀中我發現孩子們“扛”和“捧”的發音不準,及時進行指導,但我沒有注重培養孩子們比較閱讀的能力。比如“扔”和“放”可以作比較,這兩個可以體現小猴子不同的形象,放下了是還會拿起來的,扔掉就是不要了,這樣的比較應該更能幫助孩子們理解小猴子喜新厭舊的品質。

篇2:《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級下冊自讀課文中的一篇文章。這是一篇童話故事,主要講了一隻猴子下山,先掰了一個玉米,看見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見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見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後一無所獲。對於這樣一篇課文,面對一年級上學期的孩子,我覺得目標應該稍低一些。

一、內容上的理解

爲了學生能儘快理清思路,我利用看圖猜地點的形式,讓學生饒有興趣地瞭解小猴子下山經過的幾個地方。同時,進行量詞的鞏固訓練。再讓學生用上量詞,串講小猴子下山經過的地方。第二步再讓學生讀課文,釐清每一個地方,小猴子都幹了些什麼。通過板書讓學生知道,小猴子下山的過程中,先來到玉米地,掰玉米,扛玉米,來到桃樹下,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來到西瓜地,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來到樹林,扔西瓜,追兔子。

二、用詞精彩的解析

文章用詞也是呈現結構統一式。如又大又多,又大又紅,又大又圓。我主要學生採取動作演繹的.方式和用圖理解的方式進行,而後,請學生將理解融入到朗讀中去。果然,學生在手舞足蹈中參與到了課堂。雖然學生的動作還是有點拘謹。本人認爲,讓孩子通過動作演繹的形式,能很快使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參與面廣,同時,學生理解了詞語的意思,可謂一舉多得。

三、句子結構的訓練

文章每個自然段都是採用“走到……看見……就……”這也是課文故事結構的一個亮點,很適合學生學習運用,最終學生自己能編故事。因此,在課堂上,我故意加紅這兩個自然段的這些字。學生一眼就找出來了,難得的是說出這些詞在表達上的重要作用。雖然學生表達得不是很清晰,但這種表達方法,學生已然能意會一些。在學生總結方法之後,我立即出示了“小猴子來到瓜地”的圖片,讓學生大膽運用這幾個詞編故事。學生能立即編出來,遺憾的是,學生編的故事和課文一模一樣,而沒有進行再創造,而本人也沒有就這點立即加以引導。

總而言之,這堂課我利用詞、句的結構特點,千方百計地使學生能發現遣詞造句的規律,做到能複述故事,編故事。不足的是,在教學形式上,依然缺乏創新,在教學之道上,未能關注到全體學生,在教學方法上,缺乏課堂智慧。須進一步提高才是!

篇3:《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部編版國小一年級下冊語文教材第七組課文中的一篇,本組課文包含《文具的家》、《一分鐘》、《動物王國開大會》和《小猴子下山》,除對生字詞的學習要求外,本組課文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教會學生怎樣愛護文具、珍惜時間等。

《小猴子下山》又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孩子們已經在課內課外多次聽過這個故事,因此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對故事內容進行梳理。在做《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時,我將重難點放在字詞的學習和對小猴子形象的分析上。在教學過程設計方面,我將讀故事、理解故事放在生字學習前面。本班學生拼音基礎較好,有自學生字的能力,大部分孩子閱讀興趣濃厚,具備一定的獨立閱讀能力,因此這樣的安排也是可行的,學生在閱讀中不會有太多的障礙。

在課堂教學中,我將讀故事的任務交還給孩子們,讓他們自由地朗讀,然後告訴我小猴子下山的路線。小朋友很快幫我完成了路線圖“摘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空手回家”。孩子們在完成這個任務時思路是清晰的,孩子們對這些事件發生的邏輯關係是理解的,這些事情的發展順序,明白不能顛倒順序。這些事正是說明小猴子見一物,愛一物,喜新厭舊,做事不專一的證據。在孩子們的帶領下,我靈機一動,給孩子們做了個小小的心理測試。

假如黑板是一片很大很大的花海,有四個小朋友正在參加摘花比賽,規則是這樣的:在這片花海里你可以邊看邊比較,選擇你認爲最漂亮的那一朵花,但是每位小朋友只能摘一朵花,不能走回頭路,你會選擇在哪裏摘?

我在黑板上標記了五個位置,讓孩子們選,他們興趣很高,紛紛舉手說:“我要在1號摘,我要在2號摘……”最多的還是5號。我告訴孩子們,每個地方所表示的意思:“選擇1號的小朋友特別容易滿足,他一開始就選好了自己認爲最漂亮的花,做決定非常果斷,但是呢,有時候會比較衝動,片面;選擇2、5、3號的小朋友呢做決定比較謹慎,會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比較以後再下決定,選擇5號的小朋友呢有些強迫,因爲那是正中間的位置;選擇4號的小朋友呢,做決定非常的猶豫,有些追求完美,總是要到最後才能下定決心,但是這樣的話你可能像小猴子一樣什麼也得不到,但是呢也有可能得到最好的,要懂得滿足。當然,答案沒有好壞,沒有對錯。”

小測試後,我帶領孩子們細讀文本,主要抓住小猴子的動作理解其形象,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邊說邊做。從“掰、扛、扔、摘、捧、扔、摘、抱、扔、追”這些動作中,孩子們體會到這是一隻“頑皮的”小猴子。在文本細讀中我發現孩子們“扛”和“捧”的發音不準,及時進行指導,但我沒有注重培養孩子們比較閱讀的能力。比如“扔”和“放”可以作比較,這兩個可以體現小猴子不同的形象,放下了是還會拿起來的,扔掉就是不要了,這樣的比較應該更能幫助孩子們理解小猴子喜新厭舊的品質。

在本課教學中最讓我欣喜的是孩子們對小猴子形象的認識。我提的問題是:

“小猴子下山是去幹什麼的?”

答:“找吃的”。

“那你覺得這是一隻怎樣的小猴子呢?爲什麼?”

黃民懿最先舉手說:“挑食。”

我問:“你爲什麼覺得他挑食呢?能說說你的理由嗎?”

搖頭。

“那老師來幫你說說,你聽我說的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樣?”

點頭。

“小猴子最開始掰了一個玉米,可是看到它更喜歡的桃子,它就不要玉米了;後來,它又看到了更喜歡的西瓜,就不要桃子了,所以它有點兒挑食?”

點頭說:“是的。”

第二個學生李兆康繼續舉手說:“它是一隻貪玩的小猴子。”

我有點兒奇怪,問:“爲什麼?”

很流利的回答說:“小兔子不能吃,它去追小兔子就是爲了好玩,所以是一隻貪玩的小猴子。”思路多清晰,理由多充分!不禁要爲他點贊。

孩子們的思路慢慢打開了,舉手的同學也越來越多。

劉可焓說:“這是一隻亂扔東西的小猴子。”

黃梓怡說:“這是一隻浪費糧食的小猴子。”

黃浩宇說:“這是一隻沒有好習慣的小猴子。”

我問:“沒有什麼好習慣呢?你能說的具體點兒嗎?”

思考。

我引導說:“沒有禮貌不是好習慣,做得不端正也不是好習慣,那你說的小猴子沒有好習慣是哪一點呢?”

再思考,說:“頑皮。”

說了這麼多,舉手的小朋友漸漸少了,正當我準備總結時,李晟舉手了。

我請他說。

他站起來說:“這是一隻不愛護環境的小猴子。”

說得多好!這又是一個令我驚喜的答案。亂扔東西,浪費糧食不就是不愛護環境嗎?看來我們平時的.環保教育還是做的不錯的。雖然沒有我心中“三心二意”這個標準答案,我依然很開心聽孩子們暢所欲言,他們的好多想法都令我耳目一新,我想我也沒有必要一定要引導孩子們說出那所謂的標準答案,他們對小猴子形象的認識已經非常全面了,我也相信,他們一定知道做事要專心,三心二意不是個好習慣。教無定法,我想讓孩子們有獨立、積極思考的能力比說出一個標準答案更重要。

篇4:《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

十分感謝學校領導給我們三個這次外出學習的機會,爲期一週的時間,培訓雖短,但從中學到的知識卻使我受益匪淺,感觸頗多,而最可貴的是通過學習別人的思路模式,把最精華的方法以講課的形式呈現給大家,在這次講課磨課過程中,首先要感謝二年組的老師們積極地配合,才使得講課順利完成,然後最要感謝的就是敖姐,敖姐每天都要聽我們三個講三節課,講完課還要花費很多時間來評課,從導課,到課件的修改,再到親身示範朗讀,糾正評價性的語言以及最後對我們的鼓勵這些細節問題,終於把我的課修改成形了,特別感動,再次謝謝敖姐,在這次磨課講課中增強了自我的教育教學能力,使我認清了自身不足,就此我對《小猴子下山》這節課談談體會:

《小猴子下山》是一則兒童喜愛的童話故事。對於二年級的國小生來說,掰、扛、摘、捧、抱、扔、追等表示動作的詞,其細微的區別,孩子們很難掌握。於是我根據孩子們的年齡特徵,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通過以動作示詞義,再適時提出質疑:“爲什麼桃子不能用扛呢?”“玉米不能用摘?”等問題。孩子們通過他們自己的討論,比劃出來的動作,對詞義理解得透徹一些。

在課堂中不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課堂上我太急於求成,忽視了大多數孩子的想法。在課堂上,我們覺得應該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表達他們的想法,給他們更多自由思考的時間,而不是牽着他們走。

總之,透過這次學習和講課,我收穫了知識、經驗與感悟,在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方面都有了提高,明確了目標,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結合培訓所得,使自身工作得到進一步提高,結合自己班級實際情況,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踏踏實實地教學。

篇5:《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文章。這是一篇童話故事,主要講了一隻猴子下山,先掰了一個玉米,看見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見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見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後一無所獲。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不應該像小猴子一樣,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一、由扶到放,培養自學能力

課文前4個自然段結構相似,在教學中,重點指導第一自然段,通過由指導到扶再到放,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在第一自然段中重的詞語,通過朗讀“又大又多的玉米”和“玉米又大又大”讓學生體會詞語的靈活運用。通過做做動作,讓學生理解“掰”、“扛”表示小猴子動作的詞語。通過朗讀,邊演小猴子的動作、神態,體會小猴子高興的心情。這樣由細節到整體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爲學生學習二至四自然段打下紮實的基礎。

二、遷移運用,加強語言文字訓練

本課的課文語言結構相似,這爲語言訓練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點。讓學生在學習中積累運用很重要。通過“小猴子走到,他看見,非常高興,就。”的句式反覆讓學生用自己積累的詞語來說完整,從而爲他們說一個完整的故事做鋪墊。在學習中,還不斷總結、提醒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遷移運用,培養他們的語文能力。

三、續編故事,培養表達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動着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一年級國小生內心充滿想像,他們擁有自己豐富、天真的思想。在教學結束的時候,拋出一個問題:“小猴子第二次下山會是怎樣的呢?”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續編故事。學生表現出異樣的興奮,小手舉得高高的,都想把自己編的故事分享給大家。這樣既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又發展語言表達能力。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存在着較多問題:評價語言過於平淡,缺乏針對性,教學機智缺乏。今後我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

篇6:《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一則兒童喜愛的童話故事。對於二年級的國小生來說,掰、扛、摘、捧、抱、扔、追等表示動作的詞,其細微的區別,孩子們很難掌握。於是我根據孩子們的年齡特徵,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通過以動作示詞義,再適時提出質疑:“爲什麼桃子不能用扛呢?”“玉米不能用摘?”等問題。孩子們通過他們自己的討論,比劃出來的動作,對詞義理解得透徹一些。

評價語言過於平淡,好的評價語言應該是針對學生所做出的最有效的評價,而不是泛泛而談的“好”、“你真棒”。在評價的時候要關注學生的價值取向更要關注學生的語言質量和語言規範,引導他們說好語文,用好語文。

在課堂中不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課堂上我太急於求成,忽視了大多數孩子的想法。在課堂上,我們覺得應該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表達他們的想法,給他們更多自由思考的時間,而不是牽着他們走。

總之,透過這次學習和講課,我收穫了知識、經驗與感悟,在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方面都有了提高,明確了目標,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結合培訓所得,使自身工作得到進一步提高,結合自己班級實際情況,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踏踏實實地教學。

篇7:《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

《小猴子下山》這篇課文,是一篇趣味性很強的課文,共有無幅畫,講的是一隻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個玉米,後來有看見了桃子、西瓜、兔子,見一個,就扔下這個去抓另一個,結果什麼也沒有得到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事情,如果三心二意,就將會一事無成了。

本課的生字很有特點,大部分都是動作,在教學時,我把課文和生字結合在一起教學。重點在抱、扛、扔、捧、追等字上。

片段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幹什麼啦?怎麼辦?讀課文。

理解思路:

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追兔子

理解動詞的特點:

(1)質疑不會讀的字。

(2)誰能用上動作,來讀一讀

(3)指生演一演“掰”的動作。

(4)師生合作邊演邊讀。

(5)練習:看老師做動作,你們來說動作,看誰厲害。

這些動作可以換過來說嗎?爲什麼?說說理由。

通過音、形、義等方式的學習和朗讀,孩子們基本可以理解生字的意思,最後問動作是否可以換過來,讓他們把這幾個生字理清楚,認明白。課堂中,生動有趣的課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在遊戲中做一做、讀一讀學習生字。

在細讀課文的環節,我抓住課文的特點,對孩子進行詞句的訓練。如結合插圖,理解“又大又多”這一詞語。“又大又多”從圖上看不僅僅玉米的個頭大,而且這樣大的玉米到處都是。在教學中我問孩子: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裏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麼樣的心情?(高興)“非常高興”就是(生:特別高興)你們能不能帶着這種特別高興的心情讀一讀。孩子在比一比,讀一讀中,感受事物的可愛。同樣的,又大又紅說明桃子長得好,又大又圓說明西瓜長得非常好。在理解了這幾個詞語後,我又問:小猴子把曾經喜歡的桃子、西瓜都扔掉了,這說明了什麼呢?其實小猴子的心裏沒有明確的目標,他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看見一個就喜歡一個,而原來的那個就直接被扔掉了。

本節課,我依託文本,結合課文進行字詞句的訓練,關注語言的發展,讓學生能在有趣的課堂中學以致用。

篇8:《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

決定要上這課時,我一次又一次地問自己:學生最感興趣的是什麼?我希望教給學生什麼知識,什麼能力?

經過再三思量,我決定以學生能複述故事爲突破口,課堂上爲學生搭橋鋪路。

一、內容上的理解

爲了學生能儘快釐清思路,我利用看圖猜地點的形式,讓學生饒有興趣地瞭解小猴子下山經過的幾個地方。同時,進行量詞的鞏固訓練。再讓學生用上量詞,串講小猴子下山經過的地方。第二步再讓學生讀課文,釐清每一個地方,小猴子都幹了些什麼。通過板書讓學生知道,小猴子下山的過程中,先來到玉米地,掰玉米,扛玉米,來到桃樹下,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來到西瓜地,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來到樹林,扔西瓜,追兔子。

二、用詞精彩的解析

文章用詞也是呈現結構統一式。如又大又多,又大又紅,又大又圓。我主要學生採取動作演繹的方式和用圖理解的方式進行,而後,請學生將理解融入到朗讀中去。

三、句子結構的訓練

文章每個自然段都是採用“走到……看見……就……”

篇9:《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

通過幾天緊張的準備,我終於講完了小猴子下山一課。

可是自我感覺很糟糕,甚至比試講的時候還要糟。我總結原因如下:

1、第一次講優質課很緊張,雖然只有幾個老師聽課,可是還是緊張到忘記寫題目

2、準備不充分。有很多的環節需要再三斟酌,再三思量,需要找到多種方式來呈現,甚至需要實驗很多次來驗證哪個效果更好,可惜沒有太多的時間。

3、教材把握不是很到位。由於這片課文是課外閱讀課文,可參考的教案和資料比較少,在加上自己的經驗較淺薄,思考的深度不夠,所以課堂的深度挖的也不是很夠。

3、課堂教學環節過度、語言的銜接不成熟,很象常態課而不象優質課。語言的錘鍊、環節的銜接還需要更加的磨練。總體感覺比較粗糙。

4、朗讀指導不到位,沒有找到多種方式來激發孩子們的閱讀熱情,調動孩子閱讀朗讀積極性上我還要多下工夫。

總之通過準備這節課我學到了很多,在師傅的幫助下算是完成了雖然自己完成的不是很出色,我的課堂還要多錘鍊,我的思考還要更深入,我的教學還有很長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篇10: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

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

這一篇課文我計劃用兩課時來上,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沒有完成所有的教學內容。第一課時我設計的主要是識字、寫字教學。這一課要求會認12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其中會認的生字裏大部分是表示動作的詞語,有5個都是提手旁的字。在識字教學中我採用做動作的方法讓學生學習這些動詞。寫字教學我讓學生先自己觀察每個生字的形狀,看它的筆畫田字格中的位置是在哪裏。再請同學起來說,我在黑板上書寫,其他同學在下面跟着書空。

識字和寫字教學是一年級教學的重點。怎樣落實識字和寫字教學的任務呢?我想老師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採取豐富多樣的識字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不同感官,加深印象。避免枯燥的講解,而要調動學生學習漢子的興趣,教會他們學習生字的方法,讓學生輕鬆愉悅氛圍中記住每個生字!寫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礎,一年級學生正是書寫習慣養成的.關鍵期,老師應該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書寫,教學生觀察每個漢子的外形結構,分解筆畫,注意書寫位置。在教學中老師先要做示範書寫,然後觀察學生書寫,糾正他們不良的書寫姿勢和錯誤的筆畫順序。每一課的生字讓學生及時練習,掌握結構,嚴格要求,寫好每一個生字。爲以後寫字書法打下堅實的基礎。

寫字和識字教學是一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和基礎。老師應該在每一堂課上落實教學目標,並且在課後及時鞏固複習。

篇11:小猴子下山的教學反思

在初讀課文環節中,我結合本班孩子實際,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

1、讀文,掃清字詞障礙。文章中準確運用了動詞,這幾個生字,是孩子們平時很少見的,因此,我將生字學習的重點鎖定在“抱扛扔捧追蹦”這幾個表示動作的詞上。通過帶拼音讀、去掉拼音讀、捉迷藏遊戲、給字分組、做動作猜字舉卡片這幾個環節,有梯度地讓孩子對這六個生字的音、形、義有了紮實地掌握。

2、讀準多音字,讀通長句子。我把孩子平時容易讀錯的“結”和“空”作爲訓練的重點,在讀字、讀詞語、讀好長句子的訓練中孩子的認字讀句能力有所提升。課堂中,生動有趣的課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樣的遊行使孩子樂於參與。調動孩子多種感官,孩子們通過讀一讀、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學習生字。

在細讀環節中,我充分抓住課文的特點,對孩子進行詞句訓練:

1、在二讀課文的基礎上,我以給句式填空的方式訓練孩子的表達、總結能力。通過同桌互動,每個孩子都進行了語言訓練,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2、抓住文章中準確的動詞,進行動詞和名詞的搭配練習。通過舉例子,學習動詞的使用,感受用詞的準確。並將動詞的運用遷移到日常中常見的事物上,培養孩子詞語運用能力。本環節是剛纔學習生字的一個有效的延伸。

3、我抓住課文中“又大又紅、又大又圓、蹦蹦跳跳”這幾個詞語,對孩子進行詞句訓練,讓孩子在比一比,讀一讀中,感受到課文中運用不同的詞語寫出事物的可愛。讓一年級孩子初步感悟怎樣才能把事物寫具體寫形象。課堂中,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能找出把事物寫可愛的詞語,並通過反覆的讀,體會用詞,練習有感情朗讀。

4、我從小猴子的三次“扔”入手,引導孩子總結小猴子三心二意的特點,並在孩子勸說小猴子的過程中,明白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半途而廢,只有堅持才能成功的道理。孩子在勸說的過程中,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仿寫,又將本節課的字詞句訓練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在分析句式後,我要求孩子能用上本節課積累的量詞、表示可愛的詞和動詞,進行段式的仿寫練習。爲了降低難度,我以填空的方式呈現,又給孩子圖片,爲孩子提供仿寫的環境。由於日常我重視對孩子讀寫結合的訓練,孩子們能根據句式進行仿寫,用上積累的詞語。孩子結合以往的知識經驗和課堂中的收穫,寫出小猴子來到草莓地、蘋果樹、小河邊、松樹林、櫻桃樹下等不同的`地方,大部分同學能用上積累過的詞語。

總之,本節課教師能夠以學生爲本,依據學生的特點扎實地進行字詞句的各項訓練,在訓練中關注孩子的語言發展,符合孩子認知水平與發展的需要。也能通過課件,生動有趣的輔助教學,激發孩子興趣。在孩子讀的環節中,形式的多樣性還應該凸顯,讓更多的孩子參與到讀中,做到每次訓練後都應以讀收尾,以讀促講,讓孩子通過反覆的有梯度的讀書,鞏固詞句訓練的效果,使語文課堂真正做到從文本中來,迴文本中去,在文本的解讀中學習、積累、運用。

篇12:小猴子下山的教學反思

注重培養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思維能力,有助於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語言表達及運用能力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在一篇課文中,我們要設計有效的活動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課例:一年級下冊《小猴子下山》。

1―通過多媒體的演示,形象直觀的展示了“蘋果、蛋糕、人物”等的圖片,用以呈現“又()又()”的短語,學生通過看到圖片就能想到“又大又紅”、“又香又甜”、“又高又帥”這種形式的詞語

2―做動作來感知生字“摘、扔、捧、抱、拍”的音、形、義,這樣在做動作中認識生字,也就是在生活中認識生字,算是一種有效的實習方法,同樣在想象中、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3―通過板書培養學生的思維。將課文內容以猴子下山形式,配上每一次下山的地點和對應的重點詞語成現在學生面前,整個內容整體呈現出來,利用這樣的板書,培養學生練習複述課文的能力,也就是一種思維模式的開啓。

篇13:小猴子下山的教學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話故事。文章主要講了一隻猴子下山,先掰了一個玉米,看見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見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見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後一無所獲。對於這樣一篇課文,面對一年級下學期的孩子,我覺得目標應該稍低一些,並更多地拓展語用點。所以,我將本課時的目標設置爲:

1、會認“猴、結、掰、扛”等12個生字,會寫“非、常”兩個生字。

2、能理解“掰、摘、抱”等動詞,感受動詞使用的準確性。

3、理解故事內容,能看着插圖基本完整地說出故事框架。

在備課的過程中,讓我最糾結的莫過於對於識字環節。識字環節主要有隨文識字和集中識字兩種方式,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比較合適?思忖良久,我決定還是用集中識字加隨文識字的方式,在學生自讀課文以後,以檢查的形式來認讀。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動詞,可以用做動作的方式來幫助學生認讀(其中“掰、扛”隨文)。從課堂上來看,學生非常感興趣,有的孩子都十分樂於表演。不過,這又牽扯到一個課堂紀律的問題,試教的時候,孩子們一動起來,紀律就顯得有點亂了。以下是我的教學反思:

在本課中,我設置了以下環節:

1、讀文,掃清字詞障礙。文章中準確運用了動詞,這幾個生字,是孩子們平時很少見的,因此,我將生字學習的重點鎖定在“抱扛扔捧追蹦”這幾個表示動作的詞上。通過帶拼音讀、去掉拼音讀、去障礙遊戲、邊做動作邊讀這幾個環節,有梯度地讓孩子對這生字的音、形、義有了紮實地掌握。

2、讀準多音字。我把孩子平時容易讀錯的“結”和“空”作爲訓練的重點,在讀字、讀詞語中孩子的認字能力有所提升。課堂中,生動有趣的課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樣的活動,孩子們都樂於參與。3。我抓住課文中“又大又紅、又大又圓”這幾個詞語,對孩子進行詞句訓練,讓孩子在比一比,讀一讀再說一說。讓一年級孩子初步感悟怎麼才能把事物寫具體寫形象。

在評課的過程,在與同伴、導師交流過後,我發現自己在指導朗讀方面還有所欠缺。在精讀第一自然的教學中,“請你讀出小猴子非常高興的語氣”,這個要求比較生硬,不能帶動起孩子們的真實感受。除了指導朗讀外,我認爲我的識字環節也可以更加靈活一些,不需要集中識字,直接進入隨文識字,孩子們更快地接觸到課文,更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課堂效率更高。

我們一定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積累,經歷就是財富,經歷就是收穫。

篇14:小猴子下山的教學反思

十分感謝學校領導給我們三個這次外出學習的機會,爲期一週的時間,培訓雖短,但從中學到的知識卻使我受益匪淺,感觸頗多,而最可貴的是通過學習別人的思路模式,把最精華的方法以講課的形式呈現給大家,在這次講課磨課過程中,首先要感謝二年組的老師們積極地配合,才使得講課順利完成,然後最要感謝的就是敖老師,敖老師每天都要聽我們三個講三節課,講完課還要花費很多時間來評課,而且敖老師的工作很忙,但就在這繁重的工作中抽出時間一遍一遍的給我們修改,如此往復的堅持了5天,聽了將近20節重複的課,可見敖老師內心被我們折磨的估計也快崩潰了,從導課,到課件的修改,再到親身示範朗讀,糾正評價性的語言以及最後對我們的鼓勵這些細節問題,終於把我的課修改成形了,特別感動,再次謝謝敖老師,在這次磨課講課中增強了自我的教育教學能力,使我認清了自身不足,就此我對《小猴子下山》這節課談談體會:

《小猴子下山》是一則兒童喜愛的童話故事。對於二年級的國小生來說,掰、扛、摘、捧、抱、扔、追等表示動作的詞,其細微的區別,孩子們很難掌握。於是我根據孩子們的年齡特徵,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通過以動作示詞義,再適時提出質疑:“爲什麼桃子不能用扛呢?”“玉米不能用摘?”等問題。孩子們通過他們自己的討論,比劃出來的動作,對詞義理解得透徹一些。

評價語言過於平淡,好的評價語言應該是針對學生所做出的最有效的評價,而不是泛泛而談的“好”、“你真棒”。在評價的時候要關注學生的價值取向更要關注學生的語言質量和語言規範,引導他們說好語文,用好語文。

在課堂中不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課堂上我太急於求成,忽視了大多數孩子的想法。在課堂上,我們覺得應該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表達他們的想法,給他們更多自由思考的時間,而不是牽着他們走。

總之,透過這次學習和講課,我收穫了知識、經驗與感悟,在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方面都有了提高,明確了目標,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結合培訓所得,使自身工作得到進一步提高,結合自己班級實際情況,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踏踏實實地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