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多篇)

《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多篇)

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 篇一

十分感謝學校領導給我們三個這次外出學習的機會,爲期一週的時間,培訓雖短,但從中學到的知識卻使我受益匪淺,感觸頗多。而最可貴的是通過學習別人的思路模式,把最精華的方法以講課的形式呈現給大家。

在這次講課磨課過程中,首先要感謝二年組的老師們積極地配合,才使得講課順利完成。然後最要感謝的就是敖姐,敖姐每天都要聽我們三個講三節課。講完課還要花費很多時間來評課。而且敖姐的工作很忙,但就在這繁重的工作中抽出時間一遍一遍的給我們修改,如此往復的堅持了5天,聽了將近20節重複的課,可見敖姐內心被我們折磨的估計也快崩潰了。

從導課,到課件的修改,再到親身示範朗讀,糾正評價性的語言以及最後對我們的鼓勵這些細節問題,終於把我的課修改成形了,特別感動,再次謝謝敖姐,在這次磨課講課中增強了自我的教育教學能力,使我認清了自身不足,就此我對《小猴子下山》這節課談談體會:

《小猴子下山》是一則兒童喜愛的童話故事。對於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掰、扛、摘、捧、抱、扔、追等表示動作的詞,其細微的區別,孩子們很難掌握。於是我根據孩子們的年齡特徵,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通過以動作示詞義,再適時提出質疑:“爲什麼桃子不能用扛呢?”“玉米不能用摘?”等問題。孩子們通過他們自己的討論,比劃出來的動作,對詞義理解得透徹一些。

評價語言過於平淡,好的評價語言應該是針對學生所做出的最有效的評價,而不是泛泛而談的“好”、“你真棒”。在評價的時候要關注學生的價值取向更要關注學生的語言質量和語言規範,引導他們說好語文,用好語文。

在課堂中不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課堂上我太急於求成,忽視了大多數孩子的想法。在課堂上,我們覺得應該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表達他們的想法,給他們更多自由思考的時間,而不是牽着他們走。

總之,透過這次學習和講課,我收穫了知識、經驗與感悟,在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方面都有了提高,明確了目標,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結合培訓所得,使自身工作得到進一步提高,結合自己班級實際情況,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踏踏實實地教學。

《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 篇二

注重培養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思維能力,有助於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語言表達及運用能力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在一篇課文中,我們要設計有效的活動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1-通過多媒體的演示,形象直觀的展示了“蘋果、蛋糕、人物”等的圖片,用以呈現“又()又()”的短語,學生通過看到圖片就能想到“又大又紅”、“又香又甜”、“又高又帥”這種形式的詞語

2-做動作來感知生字“摘、扔、捧、抱、拍”的音、形、義,這樣在做動作中認識生字,也就是在生活中認識生字,算是一種有效的實習方法,同樣在想象中、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3-通過板書培養學生的思維。將課文內容以猴子下山形式,配上每一次下山的地點和對應的重點詞語成現在學生面前,整個內容整體呈現出來,利用這樣的板書,培養學生練習複述課文的能力,也就是一種思維模式的開啓。

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 篇三

通過幾天緊張的準備,我終於講完了《小猴子下山》一課。

可是自我感覺很糟糕,甚至比試講的時候還要糟。我總結原因如下:

1、第一次講優質課很緊張,雖然只有幾個老師聽課,可是還是緊張到忘記寫題目

2、準備不充分。有很多的環節需要再三斟酌,再三思量,需要找到多種方式來呈現,甚至需要實驗很多次來驗證哪個效果更好,可惜沒有太多的時間。

3、教材把握不是很到位。由於這片課文是課外閱讀課文,可參考的教案和資料比較少,在加上自己的經驗較淺薄,思考的深度不夠,所以課堂的深度挖的也不是很夠。

3、課堂教學環節過度、語言的銜接不成熟,很象常態課而不象優質課。語言的錘鍊、環節的銜接還需要更加的磨練。總體感覺比較粗糙。

4、朗讀指導不到位,沒有找到多種方式來激發孩子們的閱讀熱情,調動孩子閱讀朗讀積極性上我還要多下工夫。

總之通過準備這節課我學到了很多,在師傅的幫助下算是完成了雖然自己完成的不是很出色,我的課堂還要多錘鍊,我的思考還要更深入,我的教學還有很長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 篇四

《小猴子下山》這篇課文,是一篇趣味性很強的課文,共有無幅畫,講的是一隻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個玉米,後來有看見了桃子、西瓜、兔子,見一個,就扔下這個去抓另一個,結果什麼也沒有得到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事情,如果三心二意,就將會一事無成了。

本課的生字很有特點,大部分都是動作,在教學時,我把課文和生字結合在一起教學。重點在抱、扛、扔、捧、追等字上。

片段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幹什麼啦?怎麼辦?讀課文。

理解思路:

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追兔子

理解動詞的特點:

(1)質疑不會讀的字。

(2)誰能用上動作,來讀一讀

(3)指生演一演“掰”的動作。

(4)師生合作邊演邊讀。

(5)練習:看老師做動作,你們來說動作,看誰厲害。

這些動作可以換過來說嗎?爲什麼?說說理由。

通過音、形、義等方式的學習和朗讀,孩子們基本可以理解生字的意思,最後問動作是否可以換過來,讓他們把這幾個生字理清楚,認明白。課堂中,生動有趣的課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在遊戲中做一做、讀一讀學習生字。

在細讀課文的環節,我抓住課文的'特點,對孩子進行詞句的訓練。如結合插圖,理解“又大又多”這一詞語。“又大又多”從圖上看不僅僅玉米的個頭大,而且這樣大的玉米到處都是。在教學中我問孩子: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裏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麼樣的心情?(高興)“非常高興”就是(生:特別高興)你們能不能帶着這種特別高興的心情讀一讀。孩子在比一比,讀一讀中,感受事物的可愛。同樣的,又大又紅說明桃子長得好,又大又圓說明西瓜長得非常好。在理解了這幾個詞語後,我又問:小猴子把曾經喜歡的桃子、西瓜都扔掉了,這說明了什麼呢?其實小猴子的心裏沒有明確的目標,他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看見一個就喜歡一個,而原來的那個就直接被扔掉了。

本節課,我依託文本,結合課文進行字詞句的訓練,關注語言的發展,讓學生能在有趣的課堂中學以致用。

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 篇五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級下冊自讀課文中的一篇文章。這是一篇童話故事,主要講了一隻猴子下山,先掰了一個玉米,看見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見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見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後一無所獲。對於這樣一篇課文,面對一年級上學期的孩子,我覺得目標應該稍低一些。我最擔心的就是孩子的識字,這樣一篇課文,孩子們能在短短的時間裏讀下來嗎?如果我這節課只完成識字、讀通課文這個目標行嗎?左思右想,又加上初步感受小猴子見新扔舊是不好的,做什麼事都要專一的道理。

對於生字的認讀,主要有分散識字和集中識字兩種方式,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比較合適?思忖良久,我決定還是用集中識字的方式,在學生自讀課文以後,以檢查的形式來認讀。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動詞,可以用做動作的方式來幫助學生認讀。從課堂上來看,學生非常感興趣,有的孩子都走到過道上表演了。不過,這又牽扯到一個課堂紀律的問題,孩子們一動起來,紀律就顯得有點亂了。

以講故事的形式導入課文以後,我直接出示了小猴子空手回家的圖片,以問題引入對課文的學習:“小猴子爲什麼空着手回家呢?”在小猴子扔玉米摘桃子這一段,我讓孩子們把自己想象成小猴子,然後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小猴子,你爲什麼要把玉米扔掉呢?”有的孩子就說:“小猴子本來就喜歡吃桃子,不愛吃玉米,”我順勢又問:“既然小猴子愛吃桃子,那麼小猴子最後把桃子帶回家了嗎?”其實,小猴子扔掉手中的東西,不是因爲愛吃不愛吃,而是因爲見一樣喜歡一樣。可惜的是,自己歷練不夠,沒能引領孩子深入到文本中去。小猴子懊惱地空着手回家,猴媽媽會對他說什麼呢?從課堂孩子們的表現來看,我設計的這個問題有問題。如果把這個問題改成我的陳述,“小猴子空着手回到家,把事情的經過向媽媽說了,猴媽媽對小猴說:‘孩子,你見一樣扔一樣,怎麼能把東西帶回來呢?做什麼事都要專一,只有這樣你纔不會空手回家。’小猴子聽了媽媽的話,說明天自己再一次下山。小猴子第二次下山會是怎樣的呢?”孩子們口頭續編故事,也許會更好一些。

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積累,經歷就是財富,經歷就是收穫。

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 篇六

1、通過朗讀,識字釋詞示意。

學習朗讀是通過朗讀可以識字學詞,可以理解內容,也可以學習語用。所以,本課的教學任務主要是通過朗讀的學習來完成。學生初讀,圈畫生字,藉助拼音讀準字音。教師範讀,不但要求學生聽準字音,初步感知內容及反覆的結構。通過朗讀理解內容,體會結構特點。達到正確流利朗讀的程度。加上表情和動作,使學生自主完成對人物心情的體會、對動詞意思的理解。正是通過多次朗讀,學生在朗讀中多次感受相似的做法和相似的心情。也正是在多次朗讀的過程中,生字多次“復現”,建立了音、形、義三者的聯繫。多音字的學習,在語境中據意辨音,使得朗讀的學習和字詞學習、閱讀理解有機結合。

2、調整視角,使推斷有跡可循。

呼應單元語文要素,本課要整合信息,作簡單推斷。在小猴子下山空手而歸的結果已然明確的前提下,推斷就要由果溯因。所以,將課後第2題調整爲: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他會想到些什麼?

3、藉助插圖,情境延伸,思維和語言相互促進。

語言的學習、思維的發展都要在語言實踐中進行,而且要注意學用結合。考慮到一年級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讀圖和說圖的能力,課文的每幅插圖又情趣盎然,因此課始就讓學生看圖按“小猴子看到了什麼,做了什麼,最後怎麼樣”的句式,大體說一說圖的內容;結合單元課文,試着再運用“要是……就……”的句式,建立結果和行爲之間的聯繫;表格中重點詞語、動作詞語的選擇填空;情境延伸出小猴子第二天又下山了,他會怎樣做,怎樣想。這些環節的設計都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教材的特點,使學練結合,語言和思維相互促進和提升。

因爲本課要承擔“信息整合,簡單推斷”訓練,所以,在朗讀課文、內容理解上,教師引導得相對較多。實際教學時,面對不同的學情,可採用不同的策略,減少教的成分,增加學的分量,使教學更有效。

《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 篇七

決定要上這課時,我一次又一次地問自己:學生最感興趣的是什麼?我希望教給學生什麼知識,什麼能力?

經過再三思量,我決定以學生能複述故事爲突破口,課堂上爲學生搭橋鋪路。

一、內容上的理解

爲了學生能儘快釐清思路,我利用看圖猜地點的形式,讓學生饒有興趣地瞭解小猴子下山經過的幾個地方。同時,進行量詞的鞏固訓練。再讓學生用上量詞,串講小猴子下山經過的地方。第二步再讓學生讀課文,釐清每一個地方,小猴子都幹了些什麼。通過板書讓學生知道,小猴子下山的過程中,先來到玉米地,掰玉米,扛玉米,來到桃樹下,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來到西瓜地,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來到樹林,扔西瓜,追兔子。

二、用詞精彩的解析

文章用詞也是呈現結構統一式。如又大又多,又大又紅,又大又圓。我主要學生採取動作演繹的方式和用圖理解的方式進行,而後,請學生將理解融入到朗讀中去。

三、句子結構的訓練

文章每個自然段都是採用“走到……看見……就……”

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 篇八

注重培養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思維能力,有助於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語言表達及運用能力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在一篇課文中,我們要設計有效的活動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1、通過多媒體的演示,形象直觀的展示了“蘋果、蛋糕、人物”等的圖片,用以呈現“又()又()”的短語,學生通過看到圖片就能想到“又大又紅”、“又香又甜”、“又高又帥”這種形式的詞語

2、做動作來感知生字“摘、扔、捧、抱、拍”的音、形、義,這樣在做動作中認識生字,也就是在生活中認識生字,算是一種有效的實習方法,同樣在想象中、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3、通過板書培養學生的思維。將課文內容以猴子下山形式,配上每一次下山的地點和對應的重點詞語成現在學生面前,整個內容整體呈現出來,利用這樣的板書,培養學生練習複述課文的能力,也就是一種思維模式的開啓。

《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 篇九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國小語文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自讀課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故事情節符合兒童年齡及心理特點。通過一年的語文學習,孩子們能借助拼音自讀課文;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能在教師的啓發下,運用積累過的詞語對簡單的段式進行仿說仿寫練習。鑑於孩子的學情特點,我將字詞訓練、詞語運用、仿說仿寫做爲讀文基礎上的重點目標。

在初讀課文環節中,我結合本班孩子實際,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

1、讀文,掃清字詞障礙。文章中準確運用了動詞,這幾個生字,是孩子們平時很少見的,因此,我將生字學習的重點鎖定在“抱扛扔捧追蹦”這幾個表示動作的詞上。通過帶拼音讀、去掉拼音讀、捉迷藏遊戲、給字分組、做動作猜字舉卡片這幾個環節,有梯度地讓孩子對這六個生字的音、形、義有了紮實地掌握。

2、讀準多音字,讀通長句子。我把孩子平時容易讀錯的“結”和“空”作爲訓練的重點,在讀字、讀詞語、讀好長句子的訓練中孩子的認字讀句能力有所提升。課堂中,生動有趣的課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樣的遊行使孩子樂於參與。調動孩子多種感官,孩子們通過讀一讀、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學習生字。在細讀環節中,我充分抓住課文的特點,對孩子進行詞句訓練。

1、在二讀課文的基礎上,我以給句式填空的方式訓練孩子的表達、總結能力。通過同桌互動,每個孩子都進行了語言訓練,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2、抓住文章中準確的動詞,進行動詞和名詞的搭配練習。通過舉例子,學習動詞的`使用,感受用詞的準確。並將動詞的運用遷移到日常中常見的事物上,培養孩子詞語運用能力。本環節是剛纔學習生字的一個有效的延伸。

3、我抓住課文中“又大又紅、又大又圓、蹦蹦跳跳”這幾個詞語,對孩子進行詞句訓練,讓孩子在比一比,讀一讀中,感受到課文中運用不同的詞語寫出事物的可愛。讓一年級孩子初步感悟怎樣才能把事物寫具體寫形象。課堂中,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能找出把事物寫可愛的詞語,並通過反覆的讀,體會用詞,練習有感情朗讀。

4、我從小猴子的三次“扔”入手,引導孩子總結小猴子三心二意的特點,並在孩子勸說小猴子的過程中,明白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半途而廢,只有堅持才能成功的道理。孩子在勸說的過程中,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仿寫,又將本節課的字詞句訓練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在分析句式後,我要求孩子能用上本節課積累的量詞、表示可愛的詞和動詞,進行段式的仿寫練習。爲了降低難度,我以填空的方式呈現,又給孩子圖片,爲孩子提供仿寫的環境。由於日常我重視對孩子讀寫結合的訓練,孩子們能根據句式進行仿寫,用上積累的詞語。孩子結合以往的知識經驗和課堂中的收穫,寫出小猴子來到草莓地、蘋果樹、小河邊、松樹林、櫻桃樹下等不同的地方,大部分同學能用上積累過的詞語。

總之,本節課教師能夠以學生爲本,依據學生的特點扎實地進行字詞句的各項訓練,在訓練中關注孩子的語言發展,符合孩子認知水平與發展的需要。也能通過課件,生動有趣的輔助教學,激發孩子興趣。在孩子讀的環節中,形式的多樣性還應該凸顯,讓更多的孩子參與到讀中,做到每次訓練後都應以讀收尾,以讀促講,讓孩子通過反覆的有梯度的讀書,鞏固詞句訓練的效果,使語文課堂真正做到從文本中來,迴文本中去,在文本的解讀中學習、積累、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