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

《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由本站的會員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以下3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

第1篇:《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

本文是本站的網友推薦,並由本站編輯整理的《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範文精選,僅供寫作參考。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話故事。文章主要講了一隻猴子下山,先掰了一個玉米,看見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見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見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後一無所獲。對於這樣一篇課文,面對一年級下學期的孩子,我覺得目標應該稍低一些,並更多地拓展語用點。所以,我將本課時的目標設置爲:

1、會認“猴、結、掰、扛”等12個生字,會寫“非、常”兩個生字。

2、能理解“掰、摘、抱”等動詞,感受動詞使用的準確性。

3、理解故事內容,能看着插圖基本完整地說出故事框架。

在備課的過程中,讓我最糾結的莫過於對於識字環節。識字環節主要有隨文識字和集中識字兩種方式,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比較合適?思忖良久,我決定還是用集中識字加隨文識字的方式,在學生自讀課文以後,以檢查的形式來認讀。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動詞,可以用做動作的方式來幫助學生認讀(其中“掰、扛”隨文)。從課堂上來看,學生非常感興趣,有的孩子都十分樂於表演。不過,這又牽扯到一個課堂紀律的問題,試教的時候,孩子們一動起來,紀律就顯得有點亂了。

在本課中,我設置了以下環節:

1、讀文,掃清字詞障礙。文章中準確運用了動詞,這幾個生字,是孩子們平時很少見的,因此,我將生字學習的重點鎖定在“抱扛扔捧追蹦”這幾個表示動作的詞上。通過帶拼音讀、去掉拼音讀、去障礙遊戲、邊做動作邊讀這幾個環節,有梯度地讓孩子對這生字的音、形、義有了紮實地掌握。

2、讀準多音字。我把孩子平時容易讀錯的“結”和“空”作爲訓練的重點,在讀字、讀詞語中孩子的認字能力有所提升。課堂中,生動有趣的課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樣的活動,孩子們都樂於參與。

3、我抓住課文中“又大又紅、又大又圓”這幾個詞語,對孩子進行詞句訓練,讓孩子在比一比,讀一讀再說一說。讓一年級孩子初步感悟怎麼才能把事物寫具體寫形象。

在評課的過程,在與同伴、導師交流過後,我發現自己在指導朗讀方面還有所欠缺。在精讀第一自然的教學中,“請你讀出小猴子非常高興的語氣”,這個要求比較生硬,不能帶動起孩子們的真實感受。除了指導朗讀外,我認爲我的識字環節也可以更加靈活一些,不需要集中識字,直接進入隨文識字,孩子們更快地接觸到課文,更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課堂效率更高。

我們一定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積累,經歷就是財富,經歷就是收穫。

第2篇:《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

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範文,希望能幫助到你。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級下冊自讀課文中的一篇文章。這是一篇童話故事,主要講了一隻猴子下山,先掰了一個玉米,看見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見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見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後一無所獲。對於這樣一篇課文,面對一年級上學期的孩子,我覺得目標應該稍低一些。我最擔心的就是孩子的識字,這樣一篇課文,孩子們能在短短的時間裏讀下來嗎?如果我這節課只完成識字、讀通課文這個目標行嗎?左思右想,又加上初步感受小猴子見新扔舊是不好的,做什麼事都要專一的道理。

對於生字的認讀,主要有分散識字和集中識字兩種方式,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比較合適?思忖良久,我決定還是用集中識字的方式,在學生自讀課文以後,以檢查的形式來認讀。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動詞,可以用做動作的方式來幫助學生認讀。從課堂上來看,學生非常感興趣,有的孩子都走到過道上表演了。不過,這又牽扯到一個課堂紀律的問題,孩子們一動起來,紀律就顯得有點亂了。

以講故事的形式導入課文以後,我直接出示了小猴子空手回家的圖片,以問題引入對課文的學習:“小猴子爲什麼空着手回家呢?”在小猴子扔玉米摘桃子這一段,我讓孩子們把自己想象成小猴子,然後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小猴子,你爲什麼要把玉米扔掉呢?”有的孩子就說:“小猴子本來就喜歡吃桃子,不愛吃玉米,”我順勢又問:“既然小猴子愛吃桃子,那麼小猴子最後把桃子帶回家了嗎?”其實,小猴子扔掉手中的東西,不是因爲愛吃不愛吃,而是因爲見一樣喜歡一樣。可惜的是,自己歷練不夠,沒能引領孩子深入到文本中去。小猴子懊惱地空着手回家,猴媽媽會對他說什麼呢?從課堂孩子們的表現來看,我設計的這個問題有問題。如果把這個問題改成我的.陳述,“小猴子空着手回到家,把事情的經過向媽媽說了,猴媽媽對小猴說:‘孩子,你見一樣扔一樣,怎麼能把東西帶回來呢?做什麼事都要專一,只有這樣你纔不會空手回家。’小猴子聽了媽媽的話,說明天自己再一次下山。小猴子第二次下山會是怎樣的呢?”孩子們口頭續編故事,也許會更好一些。

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積累,經歷就是財富,經歷就是收穫。

第3篇:《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

本站提供的《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範文,都是經過我們會員精心挑選整理的。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文章。這是一篇童話故事,主要講了一隻猴子下山,先掰了一個玉米,看見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見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見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後一無所獲。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不應該像小猴子一樣,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一、由扶到放,培養自學能力

課文前4個自然段結構相似,在教學中,重點指導第一自然段,通過由指導到扶再到放,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在第一自然段中重點教學“又……又……”的詞語,通過朗讀“又大又多的玉米”和“玉米又大又大”讓學生體會詞語的靈活運用。通過做做動作,讓學生理解“掰”、“扛”表示小猴子動作的詞語。通過朗讀,邊演小猴子的動作、神態,體會小猴子高興的心情。這樣由細節到整體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爲學生學習二至四自然段打下紮實的基礎。

二、遷移運用,加強語言文字訓練

本課的課文語言結構相似,這爲語言訓練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點。讓學生在學習中積累運用很重要。通過“小猴子走到(),他看見……非常高興,就……”的句式反覆讓學生用自己積累的詞語來說完整,從而爲他們說一個完整的故事做鋪墊。在學習中,還不斷總結、提醒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遷移運用,培養他們的語文能力。

三、續編故事,培養表達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動着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一年級國小生內心充滿想像,他們擁有自己豐富、天真的思想。在教學結束的時候,拋出一個問題:“小猴子第二次下山會是怎樣的呢?”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續編故事。學生表現出異樣的興奮,小手舉得高高的,都想把自己編的故事分享給大家。這樣既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又發展語言表達能力。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存在着較多問題:評價語言過於平淡,缺乏針對性,教學機智缺乏。今後我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

本站的小編希望以上3篇《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範文能夠幫到你,當然,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看更多《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