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教學重難點 篇一

能正確朗讀故事,並能結合插圖、板書等講述故事。並能從中得到啓示

《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 篇二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統編教材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第四課。課文講的是一隻小猴子下山來,先掰了一個玉米,看見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見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見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後,兔子跑進樹林裏不見了,小猴子一無所獲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義以外,教材還注意到了本文的構段,並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當作這篇課文的生字來進行學習,讓識字規律可循。

二、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認識“猴、結、掰、扛、滿、扔、摘7個生字,正確美觀地書寫“非、常”2個漢字。

3、瞭解故事內容。

4、理解並運用本課中描寫小猴子動作的詞語,提高學生語言運用的準確性。

三、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內容。

四、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描寫小猴子動作的詞語,加強學生對動詞的準確使用。

五、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教學課件、生字卡片、貼畫。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認識本課7個生字,正確書寫“非、常”。

3、大致瞭解故事的主要內容。

過程

一、出示謎語,激趣導入

1、師出示一則謎語:“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樹是能手,擅長模仿人動作,家裏沒有山中有”。生自主閱讀並猜出謎底是猴子。(師出示猴子的圖片和“猴子”詞語卡片,指名學生認讀。)

2、和小猴子打招呼!(學生打招呼)

3、這是一隻怎麼樣的小猴子?(可愛的、機靈的、調皮的……)把“小猴子”三個字讀的可愛一點,誰來試試?

(指名讀“小猴子”,讀的機靈可愛)“子”要讀成輕聲,誰能讀好輕聲?

4、學習“猴”字,(出示卡片“猴”)誰有好辦法能記住這個字呢?

預設1:“反犬旁”+“侯”(小結:“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動物有關)。識字方法:加一加。

預設2:形聲字。

5、師激趣:這隻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煩了。這一天,它準備下山去玩,會有什麼有趣的故事發生呢?這個故事就藏在書本里,趕快打開書本找到它。(師板書課題,指名學生朗讀課題。)

二、初讀故事,藉助故事圖瞭解故事內容。

1、(1)生自主朗讀課文,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來到了哪些地方,請用“_____”劃出。

2、讀後交流:

(1) 玉米地

(2) 桃樹下

(3) 瓜地裏

(4) 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擺放路線圖。

故事還藏在這些圖畫中,誰能把小猴子來到哪些地方按照順序排一排。(聽錄音讀)

4、師生看路線圖一起梳理故事內容:小猴子下山,先來到一塊玉米地,然後再走到一棵桃樹下,接着來到一片瓜地裏,最後往回走時,看見了一隻兔子。

三、精讀,學習1、2自然段。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1、要求:(1)同桌共讀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線”畫出,小猴子看見了什麼?是怎麼樣的?

2、指名學生交流,明確小猴子來到了玉米地裏,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師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圖片,引導學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 )又( )又( )。師小結:前後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點。(翻開作業本P63,第三題)

4、正音“結”,懂意義,記生字。

5、(1)用“ 小三角 ”把小猴子的心情標出來。

(2)用“O”把小猴子的動作圈出來。

6、引導學生抓住“非常高興”來體會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當小猴子看到這一片玉米地時會想些什麼,在此過程中,師對於學生個性化閱讀體驗要給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勵。。

7、交流“掰”和“扛”,出示圖片,並結合動作示範來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師小結識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紅,江(換一換)

8、我會說。用“小猴子走到……看見……做了……”的句式對第一自然段再次認知。

9、朗讀。

(二)學習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 用“小猴子走到……看見…… 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說一說。

2、指名學生交流,師適當小結:小猴子來到了一顆桃樹下,看到了又大又紅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師出示“滿樹又大又紅桃子”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又大又紅”的意思,引導學生想象當小猴子看到桃子時會想些什麼。

4、師出示“滿”,滿桌,滿樹,滿星,理解“滿”。(組詞)

5、出示圖片、結合動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動作。師小結識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換一換);“摘”,摘蘋果,摘桃子,摘花(組詞)

6、再次指名學生朗讀第2自然段。

7、比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關的。動作。(翻開作業本P63,第四題)

四、指導書寫“非”“常”

1、學生觀察,指導書寫。

“非”:獨體字,兩根旗杆六面旗,中間拉開小距離。第二豎比第一豎長,注意同樣的筆畫在同一個字裏也有變化,在寫橫時,注意間距均等。

“常”:加上兩根魔術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頭”和“巾字底”寬度一樣。“禿寶蓋”要舒展,口字形體小又扁。

2、書空,範寫,練寫。

五、課堂小結

小朋友們,那今天我們學習了小猴子來到玉米地和桃樹下的場景,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七、板書設計

《小猴子下山》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1、藉助插圖,圖文對照,讀懂故事內容,並能結合插圖、板書等講述故事。瞭解並積累“又( )又( )”形式的詞語。

2、利用動作演示等方法正確理解“掰、摘、扛、捧、抱、扔”等動詞並學會運用。

3、能推斷“小猴子最後爲什麼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明白做事情要目標明確,有始有終,不能三心二意。

教學重點

瞭解表示動作的詞的不同含義,並學習運用。

教學難點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對“小猴子最後爲什麼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做出推斷。

教法

提問法、藉助圖片、談話法。

學法

圖文對照、朗讀法、表演法、積累運用。

教具

課文插圖、製作ppt

媒體應用

智能黑板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用時:5分鐘)

認讀詞語,要求讀準字音:

猴子、結滿、掰開、扛起、扔掉、捧起、蹦跳、採摘、追跑

設計意圖:複習舊知,爲新課學習打下基礎,拼音仍是一年級語文學習的重點,讀準字音,特別是正確區分前鼻音與後鼻音是學生朗讀上的易錯點。:

二、沿路線學習,悟故事道理。(用時:25分鐘)

1、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思考:小猴子下山來,它先後走過了哪些地方?

(1)學生認真傾聽,用筆勾畫相應的信息點。

(2)指名彙報,生把圖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後順序放進路線圖裏。

設計意圖:重視學生的朗讀,找出課文中明顯的信息,意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2、分段播放課文視頻(第一段),自由思考:來到玉米地裏,小猴子看見了什麼?做了什麼?

(媒體應用:課件出示:他看見玉米又大又多,非常高興,就掰了一個,扛着往前走。

播放視頻(第一段),便於學生形象直觀地讀懂課文內容;紅色顯示“又大又多”“掰”“扛”、)

(1)、隨機學習:掰、扛,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動作表示這兩個動詞。

(2)、課文中還有一些像“掰、扛”這樣一些描寫小猴子動作的詞,你能找出它們嗎?

(3)、學生根據偏旁對這幾個字進行分類,課件出示不同動作的插圖和課後習題第三題,學生讀一讀,演一演,師引導學生看着圖畫選幾個詞語各說一句話。

(媒體應用:對應的符號通過動作設計在不同時段對應出現動作與對應的字,便於學生直觀感受不同動作的含義。)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應特別關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學生識字寫字和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瞭解表示動作的詞的不同含義並學習運用是本課學習的重點,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讀做結合,將抽象的詞義化爲具體可感的動作,促使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加深對這些詞的準確理解。:

3、輔助貼圖練說:

小猴子下山,先來到了一( )玉米地,再走到一( )桃樹下,接着走過一( )西瓜地,最後看見了一( )小兔子。

(多媒體應用:“動作設計”隨學生的回答按順序進行顯示)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既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又同時練習了“量詞”的使用。:

4、合作學習,逐層深入。

(1)播放第二、三、四自然段的視頻,學生觀看。

(2)齊讀最後一個自然段,說一說小猴子最後帶了什麼回家?

設計意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5、結合課文插圖,藉助“小猴子來到什麼地方?看到什麼?心情怎麼樣?做了什麼?”學習講故事。

6、說說“爲什麼小猴子最後兩手空空回了家?”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根據課文信息作簡單推斷是本單元學習的一個重點,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又能發展思維能力。:

三、拓展延伸,總結全文。(用時:10分鐘)

1、口語訓練。

小猴子,我想對你說……

2、談談自己的收穫:提示:明白了什麼道理?積累了哪些詞語?

3、師小結:

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犯些錯,做些傻事。我們千萬不能像小猴子這樣做事三心二意,應該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做好。

設計意圖: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檢查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