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好課味道

新課程標準下, 什麼樣的課是一堂好課呢?這是一個頗值得探討的話題,對於一堂好課,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者,況且從來就沒有什麼十全十美的課堂。這裏不妨套用一下托爾斯泰的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對於我們的課堂是:平庸的課是相似的,好課各有各的精彩之處。當然,我們期待的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新課程下的一堂好課,不是對原有課堂教學評價的否定,而是發展和超越,更多的是以關注的學習狀態爲主,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看老師講課”。

好課味道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一位教師對課堂教學分爲了5個階段。

第一階段,教知識。初上講臺,滿腦子想的都是教材教法,想着怎麼樣把知識點落實,怎樣制定教學目標?何時突破教學重難點?用什麼方法引入?如何單元測試?然後花較多時間練習、講解。

第二階段,教方法。把關注點從教轉移到學生的學,嘗試理解學生學習過程,體會他們學習中會遇到什麼問題。減少講課比重,留給學生更多時間探究、合作、領會,着重提高學習效果。

第三階段,教狀態。關注每個學生在學習狀態,判斷哪些是真心喜愛學習,哪些是被動應付,哪些學生悟性強,哪些雖勤奮卻學的吃力。與他們溝通、進行鼓勵,推動發掘學生在內驅力,慢慢放棄外在的推、拉。

第四階段,教人生。這時候就會開始思考教育的價值到底是什麼,無論前幾個階段關注的知識、方法還是狀態,最終都是指向成績,那爲了成績付出那麼多努力到底有什麼意義,學生畢業多年後,真正留下來的是什麼?當將視野從學生擴大到興趣、氣質、品性後,教育的世界就更加寬廣了。這時候,教師不僅是學科教師,而是一名真正的教育者。

第五階段,教自己。要教會學生學習、生活、做人,而我們面對學生在心靈更單純、品格更高尚時,我們教師是否會反思自己。對學生的要求,是否自己先達到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不是說教,而是影響,是感染,是薰陶。教學相長,教師應首先成爲一名終身學習者。

對上述5個階段,我是深感認同。身爲教師,我們都應該靜下心來,想一想,我處在那個階段。不管是青年新教師還是教了多年熟悉了教材的經驗型教師,都應該不停思考研究,一節40分鐘的課如何上的效率更高、體現更多教育意義。

我認爲,五個階段中一二階段是基礎是硬件,而第五階段教自己應始終貫穿在整個教育工作甚至個人生活中,應有時時刻刻反思覺察自己的態度,有不斷提高課堂、提升自己的覺悟。只有不斷提升自己對教育教學的認識、不斷對教材進行研究、挖掘教材內容背後更深刻的教育意義、不斷從課堂上觀察學生反思自己,纔會有每次的改善和創新,纔會上出一節好課。所以,我認爲好課是有味道的:

一、好課“務實高效” 有“美味”。

好課不僅僅應該是一節展示課更應該是常態的課,是實實在在的務實課。它不刻意追求表面的形式,而是注重課程內容,講課不是對知識的簡單陳述,不是課本搬家,更不是講標準答案。它不譁衆取寵,教師的眼中只有學生。所以,無論何時何地,有何人聽課,教師都會把課堂看成是自己和學生的獨有空間,看成是思維碰撞和智慧生成的時刻。

好課要有“美味”。 首先好課要有教學活動、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教學語言等諸多元素,並且這些內容要和諧統一,這是一節好課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一節課連教學內容都沒有安排好,就像一道畫在紙上的菜,有色無味,僅僅存在而已。每一個學科都有他本身的魅力,例如音樂課,對音樂的感悟、表現和創造,是人類的一種基本素質和能力。美術課,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最重要的載體之一,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人類歷史中最重要的文化行爲,科學課,人的成功除了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思維方式。孩子學習科學的目的,除了開拓視野,更重要的就是培養他們科學的思維方式。等等。所以好的要求不僅僅針對於主學科,學生更需要“美味”的科任課。我想起我國小時,上過的科學課,課題我不記得了,內容是觀察一壺水做開的過程,我是在國小時就聽過老師講過,古人關於沸水,依由低到高的溫度,可細分爲“蝦眼”、“蟹眼”、“魚目”、“涌泉連珠”、“騰波鼓浪”。 90℃——92℃又叫蟹眼湯,可用來泡茶。老師還告訴我們,古人燒開一壺水,大約需要40分鐘,心急的人,不容易喝到一杯好茶。喝一杯茶都要用心燒水,專心泡茶,何況學習與做事。四十年過去了,我對老師的這節課記憶猶新,對這位老師深深的喜愛,也因爲這位老師我從此愛上了科學課。

一節“美味”的課,它的教學目標,步步爲營、步步深入,內容設計科學、準確,容量恰當,重難點處理得當,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注重啓發引導,指導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精細時要密不透風,粗略時要疏可走馬。

二、好課“以人爲本”有“真味”。

教師表演、學生觀看,教師講、學生配合,看似精彩,難說是一節好課。好課的課堂,學生是演員,教師是導演,都是課堂的主人,師生分工協作,教學相長。學生自主探究、討論、梳理,教師指導、組織、幫助、管理、評價,課堂成爲教師引導的地方、學生學習的舞臺。教師就像麻,學生就是蓬“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老師能夠潤物無聲,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深入其中,真正學到有用的東西,有強烈的情感體驗,進而產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的願望。這樣的課,教師上的自在,學生學的自在,此謂以人爲本。

好課要有“真味”。某次省級名師論壇上有一個“名師同課異構”環節,4位省級名師輪番登場,分別呈現了“平行四邊形”節課的不同課堂版本。課堂甚是熱鬧,學生們用紙片、木片等不同道具,在教師的帶領下反覆拼接着、打鬧着,但是幾節課下來,聽課者竟然品不出這是一節美術課還是一節手工課,反正沒有數學課的味道,因爲幾節課下來,竟然沒有一位老師讓學生明確說出什麼是平行四邊形。數學課特有的那種講究邏輯線索、結論明確、概念清楚、論證有效的味道被熱鬧沖掉了。這樣的課堂丟失了“真”,怎麼上都不會是好課。課堂不能跟風,不能折騰,課堂要追求本真、遵循規律。再舉一個例子,有位老師上《春雨的色彩》,讓學生閉眼想象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結果一位學生說“老師我什麼也沒看到!”這是真實的。但老師並沒有着急,她說,那我們一起再去看一看,再去聽一聽吧。然後是配樂的課文朗讀。還是那個學生,他說,老師,我現在看到了,春天的田野是花花綠綠的。這樣的問題我們也經常問的,我們的學生一般都很乖,知道老師要聽什麼,所以不會說什麼都沒看到,什麼都沒聽到。學生把自己的真實感受說出來了,老師沒有說再想想看,而是馬上反思調整自己的教學,讓學生在悠揚的樂曲聲中再次感受語言文字帶來的美,這次學生感受到了。這樣的教學是真實有效的。一個合格的教師應該用真誠的雨露去滋潤學生的心田,用真理的光輝去開啓學生智慧之門。去掉浮華之氣,追求真淳教風,讓課堂既精彩亮麗,又情真意切,切實提高學生的素質。

三、好課“有的放矢”有“善味”。

在上課過程中,所有的學生均參與其中,課堂成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流學習。關注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推進分層教學,爲學生創設體驗成功的機會。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善於思考和親身體驗,用心感悟書中的知識,通過練習嘗試自己的收穫而再次體驗其中的酸甜苦辣。學生學有所得,而且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此謂有的放矢。

好課要有“善味”,課堂有良好的氛圍、和諧的師生關係,這些可以歸爲課堂的“善”。一堂好課,必須得有“善味”。這裏的“善味”有三層意味:一是指好課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機械刻板的課註定不受學生的歡迎。二是指好課教師真誠、熱情、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要注重情感薰陶、價值引領。三是指好課要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理解其需求、賞識其個性、激勵其潛能。有這樣一個三年級《鳥》的課堂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鳥都有些什麼特點?

生:有翅膀,有羽毛,有腿,有嘴巴……

師:還有嗎?

生:鳥的眼睛可有趣了。[一位小男孩很有興致地發言]

師:[老師點了一下頭,示意這個學生坐下,可這位小男孩沒有理會老師的意圖,仍繼續說。]

生:“貓頭鷹的眼睛白天和夜晚是不一樣的……”

師:我是讓大家說鳥有什麼共同的特徵,請你坐下。[這回,小男孩的發言權被取消了,孩子噘起嘴,兩隻小眼直愣愣地望着老師。他的眼睛裏充滿渴望,充滿期待,又顯得無可奈何。]

當前許多課堂不都有類似的現象嗎?這樣的課堂,老師的問題往往都是預設的,一旦學生生成新的“問題”,老師就慌了手腳,趕緊往回“拉”。和諧的課堂提倡師生自由對話,教師僅充當平等中的首席。就這一男孩回答的問題而言,讓其說下去,說不定就會說出“生蛋”這一特徵來,讓答案在常態下自由生成。即便說不出,給孩子一些自由發展的空間,讓孩子快樂地享受學習,也該是一件欣慰的事。例如雪融化後變成了什麼?是水,這是正確的答案;是春天,這是創造性的回答,也便成了課堂中的生成性。善於捕捉那些閃動靈性的課堂資源,正視發展過程,採取靈活機智的手段,促進學生髮展,就是一節課的“善味”

四、好課“出人意料”有“鮮味”。

一些課堂機械執行教學預設,課堂上往往呈現的就是教師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完成預定教案,課堂演成“教案劇”,學生被動成爲“應聲蟲”。一節好課應根據學生的心理需求,創設具有針對性、現實性和有效性的學習情境,採用引人入勝的方法,啓發、引導學生進入狀態。

好課的“鮮味”,靠技藝“着色”,靠情感“添鮮”,靠思想“提味”。曾去上海蔘加聚焦課堂“有效設計與實施”國小數學研討會,杭州市文海實驗學校劉鬆老師的課至今令人回味。他執教的是四年級的“方程的認識”,開門見山就說要認識一個重量級數學量——方程,後引導學生提問題認識方程,歸納出三個關於方程的問題:“爲什麼?”“是什麼?”“幹什麼?”然後就讓學生自找文本,去解決這三個問題,整堂課學習氣氛濃郁。對方程的概念,他讓很多同學不停地複述。複述是學習的重要手段,經過十幾位同學複述,即使沒有回答的也瞭然於胸了。劉鬆老師還出示了幾種方程,讓學生按照不同的方式畫圈分類,一個接一個學生上去畫,一種又一種的集合圈自然生髮。很多課堂以總結結束,而劉老師卻以“我們還可以怎樣解方程呢?”問題結束,這種做法獨特卻又很合理。一節課的結束,不就是另一節課的開始嗎?且不說這節課如何高妙,更令人折服的是,下課後,那些第一次聽劉老師課的上海學生誰都不走,爭着搶着讓劉鬆老師簽名。以往粉絲追星的場面呈現在了課堂上,這樣的課堂能不是一節好課嗎?評委怎麼說不重要,專家怎麼說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認可、接受、有收穫,學生能學到東西的課就是最美的課、最好的課。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我曾經參加過信息與學科整合課,內容是《複式折線統計圖》經過層層闖關,最終到了決賽,前面的幾次課堂教學都很順利,沒想到在最後決賽課堂上出現了一個小狀況。是這樣的一個情境,我讓學生對比電子通信方式和傳統通信方式的折線統計圖,說說感想,預期孩子應該說從統計結果看,電子通信方式因爲方便越來越受大家歡迎,會逐漸取代傳統通訊方式。有個孩子舉手,站起來說,我不這麼認爲,我認爲傳統通訊承載感情,是傳統文化,我不希望它消失。這時,我的大腦迅速運轉,對他說:我特別認同你對傳統通訊方式的文化性的認識,也理解你對傳統方式的感情,但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感情不影響也阻擋不了信息化前進的腳步,既給了學生一個很好的答案,也完成了了本節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課後評委對老師對於這個小情況的處理給予了肯定。以學生爲課程資源,不拘泥於預設,會在適當的時機,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教師發現問題不當即判斷,留足時間和機會給學生,注重課堂生成,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提問和辯論,欲擒故縱,精講點撥,期待課堂的精彩生成。

當然,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做好自己最重要,上自己的課是上好課的第一步。我們都認爲好課是多次打磨,反覆磨練的課,在反覆的修改、完善中追求完美,我們看到完美的課堂在眼前一亮,我們看到完美的課堂讓我們爲之心動。但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我們感受到又不好“模仿”,更不好超越。因爲課是死的,但上課的人、聽的人卻是活的,我們把名師的每一句、每一道題都搬到自己的課堂,也上不出同樣的課。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不教現成的“教案”,而是有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積累深厚的教學基本功和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形成獨有的“鮮味”。

好課,是所有教師追求的目標。我們都希望把課上好,都希望獲得成功和幸福。著名數學特級教師吳正憲說:“我們的學生只有一次6歲、一次一年級、一個童年,我們不可以有半點不珍惜學生的生命。每當我走上講臺,我就在想,在今天這節課上,我生命中的40分鐘將和孩子生命中的40分鐘共同度過、共同消失。那我們就要讓每一節都有品質、有味道,在不斷思考、成長中追求優質的課堂,追尋我們心中的好課。

標籤:好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