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淺析教師如何更好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德育功能

淺析教師如何更好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德育功能

淺析教師如何更好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德育功能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德才兼備的學生,應是教育工作者的中心任務;“學高爲師,身正爲範”,這是每個優秀的教師的價值追尋,也是教育工作者們孜孜以求的境界。中華民族有着完備而深刻的道德傳統,在優秀的傳統育人理念中,無不包含着對立德樹人的追求,作爲承載德育主要工作之一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在新時代的教學過程中,更應當肩負起引領學生培養良好的德行的使命,使學生的發展朝更加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並不斷在教學過程中得以延續和強化,讓學生在教學中既能提高知識素養,亦能樹立更加完備的道德情懷,培養更加符合時代要求學生。

道德與法治課程突出地體現着德育的精神,其中,很多教學環節都無不滲透對良好品德的培養,整個教材體系體現着培養學生德才兼備、適應社會的目標導向。因此,在本門課程的教學中,應當樹立兩個並行不悖的原則,一個是知識教學原則,讓學生掌握本門課程的基礎知識和解決問題的知識素養,能夠達到學業考試的要求並不斷進步;另一個原則是教師不斷樹立育人理念,引導學生在教學中不斷踐行本課程呈現的道德品質和精神,使之不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具體數來,主要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修身正己,樹立榜樣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自然受到尊敬和愛戴,自古而今,我們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響,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身處世,處處都有特定的要求。作爲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者,自身首先要修身而養德,不僅要具有淵博的教學知識,還要有高尚的品德,能有一身“浩然之氣”,從而使自身更加具有教學自信。

在日常的教學和生活中,作爲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師,要不斷重視提高自身的修養,廣泛領略古人的德育智慧,在學生眼中,教師如同燈塔,更是榜樣,每一節課的教學和每一次溝通,都是直面學生的懵懂。所以,教師應該將課程中所滲透的基本德育常識和原則體現在自己身上,讓自己能與書本知識融爲一體,尤其是體現在課本里的優秀美德,縱然不能一一秉承而踐行,也要能夠在與學生的交流和互動中,乃至日常的教學生活中,讓學生看到教師美好的德行和品質,既增強了學生對教師的認同,也樹立起榜樣,達到以身作則的目的,相互提升。

樹立榜樣對本課程而言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教師自身的言行舉止不僅要符合教師基本要求,還應該着重力促使自己廣泛集聚美好的德行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還應注重體現自身積極健康的一面,尤其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要將課程中滲透的道德品質結合自身的實際而體現出來。同時,還要發揮各類素材中模範人物的榜樣,榜樣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青少年學生更容易受到榜樣的激勵,要讓學生在聆聽中獲得學習的趣味,並得到啓發。教師也應從榜樣中學習,鍛造自己良好的品德,加強學生對教師人格的信服,既彰顯教師的人格魅力,也促進師生之間的感染力和認同感的融合。

二、引領價值,培育情懷

進入新時代,我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道路上,對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爲中學生,在理論思維上尚不夠成熟,而作爲道德與法治課程,深刻體現着着黨和國家對人才價值引領的深切期望。因此,作爲本門課程的教學者,更應當特別注意對學生的價值引領,尤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價值引導,讓學生樹立投身祖國未來建設事業的高度自信。

在本課程教學中,要努力注重讓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和要求,把課堂知識中的主要價值要求滲透和融合在教學中,讓學生不斷學習“國事家事天下事”,結合各類教學素材,調動學生的的家國情懷,認識到自身對於國家與民族未來的意義。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還應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在教學之餘應當不斷去鑽研黨和國家的各類制度和戰略,從更高的層次拓展自身理論視野,梳理完整的價值結構,才能給學生更明確的價值導向。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在教學中還更加應該注重對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圍繞豐富的歷史題材,深刻體會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內涵,讓中學生樹立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做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人。同時,更要不斷注重傳統文化的培養,通過本課程要讓學生在其他各類課程學習中體會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尤其是結合各類文化知識素材,引導學生認識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影響力和地位。同時加大對傳統美德的學習,尤其是結合語文課程和歷史課程所學,在備課時,將各類美德知識融合在教學環節與習題訓練中,加深學生記憶,以深刻的文化,承載深邃的文明,踐行美德,共建精神家園,樹立積極的人生情懷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帶領學生朝着積極的人生方向邁進。

三、注重方法,知行合一

教師是知識的傳承者,也應該是美德的踐行者和引領者,尤其道德與法治課程,在教學中更應該相當注重教師對學生的言傳身教。學生是教師忠實的聆聽者,教師的行爲觀念和處事原則等,都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尤其青少年在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經常浸潤在感受品德教育的知識課堂裏。因此,在每一節課的教學中,要特別注重自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在設計探究活動或者組織教學過程的時候,能循循善誘地在整個過程中貫穿一條以用道德教育感化學生的主線。掌握正確的批評和教育的方法,以德服人,注重寬容和嚴格相互並用的方式。

在日常的課堂教學和與學生的對話中,尤其是對學生進行勸誡和勉勵時,需要做到“身正而正人”,作爲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師,應該首先有“浩然之氣”,以嚴謹的態度治學,以嚴格的要求督促學生做人處事,對於犯錯誤的學生更要注重正確的引導,學會給學生自我反省的時間,同時在班級樹立嚴守正道的教學風氣。用集體的力量督促學生,也有助於避免直面衝突帶來的誤解,讓學生自我感知自身的行爲是否符合集體的道德要求。嚴格的同時也要同時把握寬容的原則,作爲未成年人,身心發展併成熟,教師在具體的教學情境裏也應該注重寬以待人,嚴格的要求、豐富的學識、寬容的態度,能讓學生在敬畏老師的同時更加貼近老師,形成良好的師生關係,從而更有利於教師對學生進行高效而有持續影響力的教學和人格品質的鍛造。

道德與法治課的堂裏,教師的儘量可以設置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鏈接來強化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本課程中每個章節都有非常對學生不同角度的品德要求,愛國主義、遵紀守法、文明禮儀、誠信待人等知識無不滲透在本課程知識體系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師要在反覆的教學實踐中能夠掌握這些知識對於學生適應社會的重大意義,因此,本門課程的教學中要達到知行合一,就是教師在教學中的部分知識也理所當然地體現在師生的行動中,所以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和課堂的互動中,必須堅守以知識促進學生來實踐知識,將能夠直接在學生身上體現的知識運用到課堂內外,學生所學必須能夠以實際行動來體現。也可以通過事例和案例分析,通過正面和反面對比,逐漸幫助學生的判斷力,尤其是對道德情操認知,將本課程的德育功能真正發揮出來,完善教書和育人的雙重目標。

四、秉持信念,誨人不倦

作爲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師,應當有更加厚重的人文情懷,承擔起教學任務的同時,更要堅守本課程一如既往的德育情懷。因爲在本課程的教學裏,幾乎處處都體現出育人的要求,所以,一定要具備持之以恆的信念,孜孜以求地爲學生的成長而努力,甘於默默無聞,能夠不遺餘力地將本課程的德育價值貫穿於自身的教學生涯中去。本課程的知識體系隨學生的成長而逐漸變得深入,在教學中,一方面要抓住知識的重點,另一方面要抓住每個環節的德育重點,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要符合學生成長的規律,既不能揠苗助長,也不能避重就輕。教師要堅守“知”與“行”合一的雙重理念,絕不可以忽略本課程字每一個階段的德育目標。

信念的力量是無窮的,作爲本課程的教學者,執着於知識,是爲了讓學生有記憶學識之長,能夠以所學而所用。但光執着於知識的培養是不夠的,我們更應該樹對美好德行的培育,使學生不僅僅具備書本的知識,更要懂得傳承美好道德,努力完善自身道德水平。因此,作爲教學一線的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有一顆誨人不倦的愛心,不僅僅要“授業解惑”,更要成爲“傳道”的載體。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時長記得慎獨而內省,讓自己學識豐富起來,道德境界高尚起來,不爲太多的名利牽絆,也不爲各種社會現象而失去應有的高瞻遠矚,要努力學習古人的教育智慧,多蒐集古往今來的優秀德育題材。努力培養學生在學習課程知識後,能運用知識並踐行知識的意識,注意看到每個學生的不同之處,應到它們朝適合自己的方向努力,幫助學生樹立理想信念。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德育功能,不僅體現在書本的文字上,也更要銘刻在學生的心中,而作爲本課程的教師,就是負責銘刻的工匠,我們要有工匠的精神,與學生共同成長,與學生一起進步,在課堂內外,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在教學中,要注重道德的啓發;在批評和表揚的過程中,要能秉持用道德啓迪來教育學生的原則。在這裏,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注重對學生有充滿耐心的關懷,尤其部分學生在成長階段大多與父母的溝通並不深入,同時對於社會現象的看法也不全面,容易在處理事情時變得偏激,需要在平時多關注此類學生的引導。在平日課餘時間也可以多瞭解學生的認知習慣,結合自我的體會,充分認識學生的狀態,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自我,走出誤區。

五、關愛學生,寓教於樂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這是自古不易之道,作爲一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工作者,關愛學生,尊重學生,也自然會受到學生的關愛和尊敬。我們要關愛學生,讓學生能積極融入教師的角色,尤其本課程的知識點大多相對靈活,部分知識具有很強的理論性,課本中的探究與分享涉及很多話題,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採取靈活的方式與學生一起組織探究活動,對於疑難問題,要有耐心地去解釋,對於學困生,更應該幫助其找到自身的優勢,並促使其樹立自己的奮鬥目標,關愛本身就是一種德育,而且是最善意的德育,在這個過程總,學生是開心的,教師是快樂的,寓教於樂,對於教師和學生都是充滿動力的。

關愛學生,亦要注重多學生的啓迪,首先,在未成年人的世界裏充滿好奇,因此,作爲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者,我們需要扮演引導者和釋疑者的角色,由於它們的認知能力並不全面,不厭其煩地盡力解答他們遇到的問題。其次,關愛學生,要多注意學生的生活,而學習本身是漫長的,也是辛苦的,學生在學校的絕大多數時間是與課本和同學度過的,因此,要多關注學生的課後生活,尤其是寄宿制學校的學生,一方面要關注他們在友誼方面的變化,幫助它們正確交友,鍛鍊他們的交往能力;同時也要關注它們的家庭和社會生活,在課本相關的模塊教學中,要設置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案,加深他們對家和社會的認識。設計相對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把握住教學的樂趣,將抽象知識趣味化,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課程的教學內容,本身指向學生的學習和成長,以及學生心理和品德方面的內容,教師在把握教學基本原則的同時,全身心地投入教學,將育人視爲一種人生追求,方能收放自如地進行教書育人工作,尤其作爲一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師,需要有更加高尚的情懷,關愛每一位學生,享受育人的樂趣;幫助每一位學生,享受育人的成就感,不斷鑽研教材,把握德育教育的內涵,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寓教於樂。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持續而深遠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勢必要承擔更多育人的使命,在努力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道路上,我們需要秉持作爲一名教師應有的信念和情懷,要有一種敢於寂寞和平凡的準備,更要不斷學習前輩前賢,不斷完善自己的道德情懷,將本課程的德育功能充分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