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淺談如何上好道德與法治課

內容摘要: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爲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與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不難看出,“迴歸生活”體現了本課程在基本理念上的變革。它所針對的是以往課程在相當程度上的脫離生活甚至背離生活的傾向。新課程所倡導的是:迴歸生活的品德發展、社會性發展的教育。因而,我們在進行教學時,將道德與法治引進課堂,讓課堂面向社會生活,充分發揮“小課堂、大社會”的作用。

淺談如何上好道德與法治課

《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指出:“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爲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與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不難看出,“迴歸生活”體現了本課程在基本理念上的變革。它所針對的是以往課程在相當程度上的脫離生活甚至背離生活的傾向。新課程所倡導的是:迴歸生活的品德發展、社會性發展的教育。因而,我們在進行教學時,將道德與法治引進課堂,讓課堂面向社會生活,充分發揮“小課堂、大社會”的作用。

一、寓教育於活動中,讓課堂綻放生命活力。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爲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寓教育於活動之中,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活動化教學的特點。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教育的內容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認知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兒童期是道德與法治性發展的啓蒙階段,教育必須從他們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採用兒童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教學中,我結合教學實際,選用並創設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進行教學,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爲學生課堂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如在執教《我們的好朋友》這一課時,一開始上課,我就讓學生說說自己的課間十分鐘是怎樣渡過的,學生經過這一活動,就能感受到有了好朋友真開心,快樂無比。

二、設計生活化場景,在活動中自主建構。

陶行知先生認爲:“幼年人不是孤立的,他是環境當中的一個人,學校教育的任務就是要把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學生正確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情感需要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來體驗和感悟,學生頭腦中已經形成的正確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情感需要通過各種活動來加以鞏固和深化,進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和行爲習慣。只有這樣長期地堅持下去,才能積極地幫助學生隨着年齡的增加而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1、準備性。活動情景前要讓學生做好認知心理準備。斯普朗格說過:“教育的目的並非傳授或接納已有的東西,而是從人的生命深處喚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識。將人的生命感、創造力、價值觀喚醒。”教師要密切關注孩子的認知基礎和心理狀態,善於調節兒童的情感,使他們對即將開始的活動充滿期待。否則學生很難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學習。在《種子的探索》一課中,我佈置學生去收集各種各樣的種子,這是美麗秋天的果實。我提出這次種子的收集是一些不常見的種子,可以是食用的,也可以是不能食用的,最好是別人找不到和想不到的種子。另外我提供了蒐集的途徑可以是家裏現有的種子,可以到商店買,或者還有什麼更好的途徑,知道了下節課告訴老師和同學。關於種子蒐集的要求和途徑我只是做了簡單的介紹。學生蒐集回來的種子讓我大開眼界:有的學生撿來了奇怪的榕樹種子,有的撿來用放大鏡纔可以看清楚的草莓種子,有的撿來了吃完剩下的桃樹種子,甚至有學生找來了奇形怪狀、裏面是紅色像小珍珠的種子……我和學生一起驚歎,一起鼓掌。課前收集,廣闊的資源是一個無所不有的漁場。

2、真實性。活動情景的內容必須是真實的。學生的體驗脫離了實際生活,其學習就達不到課程目標。如果學生訴說的東西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也就無法觸動學生的內心世界。訴說生活中父母的故事對學生來說是最有體驗的,學生們爭着訴說“有一次我發高燒,爸媽趕緊帶我到醫院,醫生說需要打吊針,因爲我的靜脈很細,護士阿姨紮了好多次都沒有扎進去,疼得我直哭。爸爸見了趕緊把我抱在懷中,輕輕撫摸着我的頭。我感覺他的手在微微發抖……”。“有一次,我頂撞媽媽,一句道理也聽不進去,媽媽氣得打了我一下,我哭着跑到房間裏,哭着哭着就睡着了。後來聽爸爸說,媽媽輕輕走進我的房間,用手摸着我的臉,還哭了呢!”。“父母對自己”的愛有多麼深的感情。

3、針對性。活動情景必須有明確的目標指向。布魯姆說:“有效的教學始於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麼。”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在教學中,無論活動內容還是活動形式,都應指向教學目標,爲達成教學目標而服務。上課交流,課堂教學是一個煥發生命色彩的舞臺。在《生活離不開他們》的教學中,學習的目標是讓學生掌握日常的禮貌用語、日常的禮節,並體會講禮貌給自己、給他人帶來的快樂。爲此,我設計了小朋友最喜歡的卡通《快樂巧連智》爲活動的情景,整節課就是由“巧連智”裏的卡通人物“桃樂比”爲導遊,帶領同學們連闖五關,這五關包括聽故事、演一演、評一評、看一看。過了這五關就完成了這節課的學習任務。整節課學生的參與熱情是十分積極的,從課堂的反饋來看,我們老師都驚喜地發現學生懂禮貌了,見到老師能主動問好,同學之間也都能友好地交往。

三、拓展學習內容,爲學生髮展和創造提供廣闊的空間。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道法課要打破過去教師和學生圍繞着教材轉,課堂灌輸幾條幹巴巴理論的教學。在課堂上,孩子們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儘可能地創造學習活動情景,充分挖掘教材,拓展教材內容,把教科書擴展到他們的其他生活空間,把師生作爲動態的課程資源開發,還可以充分利用圖書、報刊、音像製品、網絡以及各種社會組織等資源,爲學生自由學習、發展和創造提供廣闊的空間。如教學《這些東西哪裏來》時,老師課前讓學生調查一天中有哪些人爲我們服務,並找一找、問一問、訪一訪身邊爲我們服務的人,瞭解他們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課上讓學生彙報交流;課後讓學生思考:假如沒有清潔工和其他勞動者,我們的生活會怎樣?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知道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明白了日常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人爲我們服務着,不計較報酬的多少,不計較勞動時間的長短,正因爲有了他們的付出,我們的生活才如此美好。

道法課堂迴歸兒童的生活,對生活開放,對社會開放,讓兒童自主實踐、自主體驗、自主感悟,課堂成爲一種快樂、積極、有意義的生活,涌動着生命的活力。

標籤:淺談 法治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