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一語文《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高一語文《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高一語文《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一)

【教學設想】

1、由於學習文言文要付出比現代文更多的認識努力,因此通常同學們對文言文大都敬而遠之。調查顯示,多數同學都不大瞭解所學文言文的內涵,不瞭解那些隱藏在陌生語言下面的更深層次的人類的智慧,筆者力求引導學生走進文言文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燭之武退秦師》一文中說辭語言十分精彩,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引導學生意識到這一點,就可能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逐步改變其對文言文的看法,培養起對文言文的閱讀興趣。

2、《燭之武退秦師》的故事背景對同學們來說非常陌生,可以讓學生親自查找資料,從而培養學生的收集篩選材料的能力和自讀能力。

3、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把課堂還給學生是很必要的,所以教學過程中,更多是學生的小組討論,教師適當的給以點撥,這樣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培養了學生交流協作的能力。

4、誦讀是語文教學中一種重要的手段,在文言文中的作用尤其不可低估,所以本堂課自始自終以誦讀爲教學手段和依據,在誦讀中賞析課文、分析人物。

5、生活即語文,語文即生活。語文課堂應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因此結尾設計討論發言就是讓學生樂於探討並且有話可說,學有所得,並能學以致用。

6、背誦一直是學生一個頭疼的問題,所以筆者儘量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背誦課文,減輕學生的負擔,增強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

1、瞭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在誦讀過程中,培養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4、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5、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流程】

生朗讀預習→師範讀→生朗讀梳理→師引導生朗讀賞析→生朗讀鞏固→師引導生朗讀背誦

【教學內容及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瞭解《左傳》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瞭解與本文內容相關的歷史史實。

3、誦讀課文、整體感知,正音,藉助註釋梳通文章。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1995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衝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傢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裏,都抵得上五個師。”這個故事可謂是“一夫敵百萬之師”的現代版。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無數這樣的人物:張儀、蘇秦、諸葛亮。今天我們將去拜訪他們的“祖師”,請同學們翻到《燭之武退秦師》。

2、《左傳》其書《左傳》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爲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記事爲綱,以時間先後爲序,記敘了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歷史,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內政外交等大小事實。《左傳》突出的特點就是善於描寫戰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合宜,委曲簡潔;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爲後世敘事散文樹立了典範。“傳”意爲註釋,《左傳》爲給儒家經典《春秋》所作的註釋性文字。《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與《公羊傳》、《谷粱傳》合稱“春秋三傳”。

3、史書體例:

⑴ 通史: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

⑵ 編年體:以年代爲線索編排的有關歷史事件,如《左傳》。

⑶ 國別體:以國家爲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如《戰國策》。

⑷ 斷代史: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

⑸ 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爲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於南宋的袁樞,如袁樞的《通鑑紀事本末》。

⑹ 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如《史記》。

4、相關資料:(在課文賞析中涉及到時給學生做補充)

⑴ 秦立晉君公元前651年,晉獻公卒,晉國陷入內亂。晉國大夫裏克殺了晉獻公的庶子夷齊、卓子。並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後又派人迎接獻公次子夷吾,夷吾採納大臣呂省、卻芮的意見,厚禮賄賂秦國,答應割讓晉河東之地予秦。於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爲君。

⑵ 惠公背約公元前650年,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後,對割讓土地之事非常後悔,就派大臣丕鄭赴秦國,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爲由食言。

⑶ 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後,離開齊國。經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衆,安可盡禮!”爲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

⑷ 鄭楚結盟公元前632年4月,晉楚爭霸中原,戰於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爲春秋霸主之一。 當時,鄭國處四戰之地,無險可據,又自無禮於重耳之後,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楚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楚敗,鄭文公內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於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爲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並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於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於楚也”之“貳”。《燭之武退秦師》發生在公元前630年,與城濮之戰僅隔兩年。因此,秦、晉圍鄭可以說是城濮之戰的餘波。

二、課文學習

1、師範讀課文。

2、生自由誦讀課文。(注意字音、停頓。)

3、生齊讀課文。(師點撥字音、停頓。)

4、生結合課文註釋初步梳理課文。(邊輕聲朗讀,邊梳理)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在誦讀中理解賞析課文。(前2段)

2、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

1、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名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師引導大家概述。)

2、學生分小組討論歸納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語概括)每組選代表發言,師引導大家篩選歸納:

第1段:秦晉圍鄭。

第2段:臨危受命。

第3段:智退秦師。

第4段:晉師撤離。

二、課文賞析

第1段:

1、生齊讀第1段。

2、師示範串講梳理第1段。

(爲學生後文的接龍串講做示範。)

3、留時間學生質疑問難。

(讓學生在字詞上得到落實。)

4、師引導學生歸納本段知識點:(爲後文學生的討論歸納做示範)貳:從屬二主;軍:名詞活用作動詞,駐紮;以其無禮於晉:介詞結構後置句,還原後的正常句式應爲“以其於晉無禮”。

5、師引導學生串析本段:“晉候、秦伯圍鄭”闡明形勢:兵臨城下,形勢嚴峻。“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闡明原因:兩事均與晉利害相關,與秦關係不大,秦可以爭取。“晉軍函陵,秦軍氾南。”闡述兩軍駐紮位置:兩軍分兵駐紮,鄭有機會單獨與秦接觸,爲燭說秦埋下伏筆。

6、師引導學生2分鐘即興背誦本段。

第2段:

1、男生齊讀本段。

2、女生接龍串析本段。

師點撥:

⑴ “佚之狐言於……師必退。”

① 形象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未見其人,先聞其名(聲)(即“才”)。

② 在此也可窺見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③ 還可窺見鄭伯善納諫的一面。

⑵ 辭曰:“臣之壯……也已。”進一步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滿腹才華,卻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鮮活。

⑶ 公曰:“……”許之。

① 鄭伯首先自責,體現了明君風範,然後以國家利益、形勢與個人利益的透徹分析感動了燭之武,可謂善於做思想工作。

② 燭之武最終應允,決定以國家利益爲重,隻身去見秦伯,體現了他深明大義的一面。

④ 生質疑問難,師點撥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⑷ 學生討論歸納本段知識點:“已”:通“矣”,句末語氣助詞;佚之狐言於鄭伯曰:介詞結構後置句,還原後的正常句式應爲“佚之狐於鄭伯言曰”;辭曰:省略句,補充完整後爲“(燭之武)辭曰”;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也”字表判斷。

⑸ 師引導學生用5分鐘即興背誦本段。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在誦讀中理解課文。(後2段)

2、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3、體會燭之武的遊說技巧。

4、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5、分析各人物的形象。

〖教學過程〗

一、課文賞析

第3段:

1、一生範讀本段。

2、生藉助註釋細細梳理本段。(因爲本段集中刻畫了燭的形象、表現出其高超的遊說技巧,所以讓學生細細品味)

3、生接龍串析本段:

師點撥:

⑴ “夜……秦伯”:說明形勢危急,燭不畏危險。

⑵ 燭說秦伯運用了高超的攻心術: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爲進。(坦言知亡,避其銳氣:鄭既知亡矣。)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亡鄭只對晉有利:鄰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誘。(舍鄭會對秦有益:君亦無所害。)第四步,引史爲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⑶ 秦……乃還:秦權衡利害,決定退兵,但卻派人留守要塞,體現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4、生質疑問難,師點撥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5、學生同桌討論歸納,師引導學生歸納本段知識點:亡:動詞的使動用法;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鄙:名詞的意動用法;封:名詞的意動用法;厚:形容詞活用爲動詞;薄:形容詞活用爲動詞;乏困:形容詞活用爲動詞;東:名詞活用做狀語;陪:通假字,通“倍”;共:通假字,通“供”;厭:通假字,通“饜”;說:通假字,通“悅”;闕:通假字,通“缺”或“掘”;以爲:古今異義詞,古意:把……當作;今意:認爲。行李:古今異義詞,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時帶的包裹。東道主:古今異義詞,古意: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請客的主人。乏困:古今異義詞,古意:缺乏的東西;今意:精神不好。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還原後應爲:有何厭。若亡鄭而有益於君:介詞結構後置,還原後應爲:若亡鄭而於君有益。

6、師引導學生結合燭的遊說步驟即興背誦本段。

第四段:

1、女生齊讀本段。

2、男生接龍串析本段。

師點撥:

晉文公以“不仁”、“不知”、“不武”的理由退兵,看似冠冕堂皇,其實,“不仁”只是一個藉口,如果真講“仁義”,當初就不會發兵攻鄭。“不知”是實質,“知”是理智,是對現實情況的客觀分析,是對動武后果的冷靜判斷。“不武”是因爲勝負之數,難以預料。所以,說到底,晉的退兵,是“利”字使然。

3、學生討論歸納本段知識點:敝:形容詞活用爲動詞;知:通假字,通“智”。夫人:古今異義詞,古意:那個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去:古今異義詞,古意:離開;今意:到,往。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斷句。

4、師引導學生即興背誦本段。

二、人物形象分析

由學生分小組討論後發言,師引導學生歸納:

1、燭之武:

⑴ 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⑵ 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

⑶ 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2、鄭伯:

⑴ 善於納諫。

⑵ 勇於自責。

⑶ 善於言辯。

3、秦伯:貪婪,自私,不講信用,見利忘義。

4、晉文公:貪婪,但理智,能隱忍不拔,隨機應變,審時度勢,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識才的伯樂。

三、本文的寫作特色

師引導學生討論後歸納:

1、伏筆與照應。

2、波瀾不驚。

3、詳略得當。

四、生小組討論後談學習本課後的啓發

分兩種層面來展開:

1、本文給我們的啓示。

2、結合當今國際國內形勢(比如:世貿談判、朝核問題……)

高一語文《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二)

【設計說明】

1、指導思想:

⑴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要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並且應當將人文精神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中去。”所以,在新課程指導下的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學生的個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掌握恰到好處的語文知識。

⑵ 語文新課程標準的頒佈和實施,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特別是在課堂教學方面,提倡目標的多元性、方法的靈活性和形式的多樣性,強調課堂應該是開放的、生成性的課堂。因此,在授課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設疑、答疑,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實現對文本的解讀與知識的落實。

2、主要特點:

本篇教學設計,力求準、穩、實,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教學過程以學生爲主體,將老師的“教”轉化爲“導”,通過情境引導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大膽質疑、積極探究,使老師與學生之間,知識學習與技能培養之間形成積極互動的局面,讓學生通過主動參與產生活躍的心理狀態和興奮的思維狀態,從而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實現知識與能力的雙豐收。

作爲文言文教學,加強誦讀是引導學生理解文本、把握人物的重要方法,因此,本篇設計注重誦讀教學,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實現教學目標,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基本的知識,形成基本的技能。

【教學目標】

1、瞭解《左傳》的有關知識以及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識,提高文言閱讀的能力。

3、整體把握文章結構,理清思路,根據文意背誦課文。

4、賞析人物形象和寫作技巧,學習古人在國難當頭時,不計個人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方法】

1、朗讀法。自始至終以朗讀爲教學的手段和依據,運用多種形式朗讀,教師誦讀、學生自讀、學生領讀等,力求做到熟讀成誦。

2、問題導讀法。教學過程中,以設置問題的方式,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同時,把握文章內容,掌握學習的重點、難點。力求以問帶講,以答帶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啓發學生思維,使其善於動腦,敢於發言。

【教學重點】

1、重點理解“貳、軍、辭、鄙、陪、敢、濟、肆、闕、與”10個詞語。

2、學習古人在國難當頭時,不計個人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難點】

領會和學習燭之武的勸說藝術。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古代有句話:一言九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這句話說明口才的重要性。無獨有偶,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衝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傢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裏,都抵得上五個師。”一個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個師嗎?今天我們通過學習《燭之武退秦師》來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

二、整體把握

1、解題:

本文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記述公元前630年鄭國燭之武利用秦、晉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前的形勢,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於說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鄭國,迫使晉國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隻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了他深明大義和捍衛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以及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2、複述故事情節:

讓學生根據圖片提示覆述課文情節(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順序如下)

三、研習課文

第一步,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1、教師範讀課文,學生聽準字音,聽清句讀。

2、學生自讀課文,讀清節奏,讀清句讀。對照註釋,結合上下文疏通文意,圈畫詞句疑難點。針對疑難,四人一組,分組討論。

第二步,精度課文,質疑探究,解決疑難字詞。

1、小組內質疑,組內自行解答。

2、組長質疑,學生或教師解答。

3、教師質疑,學生解答。(教師質疑重點落在文言實詞、虛詞、文言句式。並注重向課外遷移。)

重點實詞:貳、軍、辭、鄙、陪、敢、濟、肆、闕、與

重點虛詞:之、以

重點句式:

⑴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⑵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第三步,內容研讀(在學生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設計問題串連全文,並適時的採用不同形式讓學生誦讀文章。學生在思考的同時加強討論與交流,把握課文內容。)

1、學生齊讀第一段,思考:燭之武在什麼情況下“退秦師”的?

提示:秦晉圍鄭,鄭國危如累卵。

點擊下一頁分享更多 高一語文《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此時引出對寫作背景的介紹:

背景資料: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無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左傳·值公二十八年》:“曏役之三月,鄭伯如楚致其師”)。結果,城濮之戰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晉文公爲了爭奪霸權的需要,還是兩年後發動了這次戰爭。

晉國爲什麼要聯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爲,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張。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爲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鄭國名義上沒有參戰,實際上已提前派軍隊到楚國)。兩年後,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夥伴。秦、晉歷史上關係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願望,所以,秦、晉聯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2、一學生領讀第二段,討論:燭之武是怎樣出場的?這一段對錶現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

提示:此段爲側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薦,道出了燭之武卓越超羣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場時,就引起了讀者極大的關注。

3、由男生齊讀第三段,全體同學考慮:燭之武是如何說服秦伯退兵的?

提示:說辭僅125個字,卻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地道出了秦、晉聯盟的虛僞,亡鄭對秦的不利,晉國的貪得無厭和背信棄義,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題,句句打動對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

(最後,女生齊讀。)

4、學生齊讀第四段,討論:晉侯在秦軍撤退時爲什麼不乘機襲擊秦軍?

提示:主要考慮到“仁”“知”“武”的道理。

第四步,重點難點分析(仍以問題討論的方式,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回答問題的同時加強對文本重點內容的把握,完成文章的難點學習。)

1、細讀課文第三段,燭之武具體運用什麼方法全退秦師的?請給題目中的“燭之武”和“退秦師”之間加上一個合適的“字”,表明你的觀點。(大家討論)

可加的字如:

(智)退:利用矛盾,施攻心術,動之以利,曉之以理。

(勇)退:燭之武關鍵時刻深明大義,不計得失,舍小存大,顧全大局,挺身而出,夜縋而出,知難而上,義無反顧。

(巧)退:既有運籌帷幄、瞭然於胸之計謀,又有巧舍如簧、字字千均之言辭。

2、燭之武的這段說辭,可以分爲三個層次,請加以分析。你認爲,隨着燭之武卻說的步步深入,秦伯的內心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請揣摩秦伯的心理,並在燭之武說辭的每一層後,試着補充秦伯的對答之辭。(學生討論,各抒己見)

提示:分爲三個層次:第一層從“若亡鄭而有益於君”到“君之薄也”。

第二層,從“若舍鄭以爲東道主”到“君亦無所害”。

第三層,從“且君嘗爲晉君賜矣”到“唯君圖之”。

觀點舉例:第一層後:這跟我有關係麼那又怎樣

第二層後:有道理讓我考慮一下

第三層後:還真是這樣我差點上它(晉國)的當

(說明:通過這一問題的設置,讓學生進一步瞭解燭之武的勸說藝術。)

(討論之後,讓學生反覆誦讀本段,併力求當堂背誦。)

第五步,人物形象分析。

由學生分小組討論後發言,師引導學生歸納。

1、燭之武:

⑴ 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⑵ 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

⑶ 口若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

2、鄭伯:

⑴ 善於納諫。

⑵ 勇於自責。

⑶ 善於言辯。

3、秦伯:貪婪,自私,不講信用,見利忘義。

4、晉文公:貪婪,但理智,能隱忍不拔,隨機應變,審時度勢,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識才的伯樂。

四、自主、合作,深入探究

1、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如累卵。受命於危難之際的燭之武,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卻使秦晉盟散約毀,兩支人馬自動撤離。燭之武成功地勸說了秦君,憑一己之力,解救了鄭國,其勸說的藝術給我們怎樣的啓示?

提示:主要從燭之武的勸說藝術進行分析總結。燭之武的一段說辭,曉之以利害,動之以感情,言辭巧妙。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啓示:尊重他人,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對方的利害得失等。

2、人們評在價燭之武時,有的說他是一個“志士”,有的稱讚他是一個“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個“辯士”,也有人說他具備這三種人的特點。請發表一下你的看法。

提示:本題爲開放題,只要自圓其說即可。

觀點示例:

⑴ 志士:燭之武的外交才能通過佚之狐的話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一個“退”字,盡顯燭之武的才華。由於長期未被重用,燭之武滿腹牢騷與委屈溢於言辭,以至於以“老矣,無能爲也已”來推辭。但鄭伯的一番誠意和對國家形勢與個人利益關係的透徹分析,最終感動了他,他決心以國家利益爲重,出使秦師。這足以說明他是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⑵ 勇士:兩方交戰,生死未卜;出使秦師,成敗難料。燭之武“夜縋而出”,勇入秦營,其知難而上、義無反顧的冒險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⑶ 辯士:燭之武在到了秦營之後,面對強敵,不卑不亢,侃侃而談。寥寥數語就說服了秦君,憑三寸之舌勸退強敵,可見,燭之武是一位辯士。

所以說,《燭之武退秦師》一文展示的燭之武是一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是一個勇於出使,直入敵營的勇士,是一個機智善辯的辯士、外交家。

五、歸納寫作特色(師引導學生討論後歸納。)

1、伏筆與照應:

這篇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例如,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說明秦、鄭並沒有多大的矛盾衝突。“晉軍函陵,秦軍氾南”,爲下文燭之武“夜縋而出”,出使並說退秦軍埋下了伏筆。“夜縋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紮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爲秦、鄭聯盟提供了條件。

2、波瀾起伏:

這篇課文充滿了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如,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爲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挽狂瀾於既倒,誰知他卻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再如,秦國退兵後,子犯建議攻打秦軍,秦、晉關係頓時又緊張起來。晉公講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場虛驚。課文有張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3、詳略得當:

這篇課文主要是表現燭之武是怎樣說退秦師的,所以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說辭上。對“退秦師”的前因後果,只作簡略交代。在燭之武“夜縋而出”的前後,鄭國君臣和百姓是怎樣焦急地等待燭之武的消息,秦國君臣又是以怎樣的場面和驕橫態度接待這位即將亡國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從而做到繁簡得當,層次井然。

六、作業

我國古代著名學者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曾高度評價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燭之武退秦師再次印證了“舌頭”在戰爭中的巨大作用──外交是第二戰場。對此,你感受如何?請聯繫你所瞭解的史料寫一段文字,不少於300字,題目自擬。

提示:可以結合史料從“口才”的作用等角度入手,闡述自己對“口才”的認識。具體史料可以聯想到毛遂義正詞嚴,說服楚王與趙國締約;藺相如用三寸之舌,捍衛了趙王的尊嚴;諸葛亮舌戰羣儒等。

高一語文《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三)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理解文意。

2、文言基礎知識,包括通假字,重要的文言虛詞、實詞的意義和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理解燭之武的遊說藝術,學習他的自信心、大局意識和過人膽識。

【教學重點】

文言知識的積累、遊說藝術及人物評價。

【教學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與學生一道探討本課學習的主要知識點(教師板書主要內容)

板書內容:背景知識,文學知識,文言文基礎知識(包括通假字,文言實詞、虛詞,特殊文言句式),課文朗誦及文意理解,燭之武的遊說藝術及對燭之武的評價。

二、聽錄音範讀(兩遍),然後自讀一遍

1、第一遍:注意字音和斷句。

2、勾畫文中的通假字。

3、學生自讀課文一遍,整體感知文意。

三、指導識記文學知識

《左傳》(見課下註解):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相傳爲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編次,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240多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秀的散文著作。(指導學生關注介紹中的關鍵信息,可適當展開,如“編年體”與“國別體”“紀傳體”之比較)

評價:“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雲月,高深若山海。”(朱彝尊《經文考》)

四、通假字的掌握

1、請學生逐一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共(供),說(悅),知(智),厭(饜)。

2、將其總列在教材上方或筆記本上。

五、講讀課文一、二段,強調對關鍵詞語、句式的理解和掌握

1、講讀第一段:強調“以”“於”“軍”等詞語及狀語後置句。

明確:此段文字主要揭示背景。(歸納:大敵當前)

2、講讀第二段:

⑴ 學生中較難理解的句子,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⑵ 結合文句,強調“於”“使”“之”“是”等詞及省略句式。

明確:此段文字主要寫燭之武奉命出使秦軍。(歸納:臨危受命)

第二課時

一、齊讀課文一、二段,小結主要內容,以加深理解和記憶

二、講讀課文三、四兩段

1、講讀第三段:

⑴ 指導理解文段中的難句。

⑵ 強調“既”“越”“鄙”“焉”“爲”“李”“濟”“之”“封”“闕”“以”等詞語及省略句、判斷句、賓語前置句等句式。

明確:此段文字寫燭之武遊說成功。(歸納:智退秦師)

2、講讀第四段:

強調“微”“夫”“因”“敝”“與”“武”“其”等文言詞的意義及用法。

明確:此段寫結果。(提示背誦此段內容)

三、齊讀全文,加強整體感知

四、探討燭之武的說辯藝術,並評價其人物

1、說辯藝術:

⑴ 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真心實意地爲對方着想。

⑵ 理由充分,邏輯嚴密,無懈可擊。

2、人物評價:自信;有大局意識;有過人膽識。

五、作業佈置

課後二、三題,做在書上。

第三課時

一、文學知識

《左傳》。

二、字:強調識記通假字及所在的文言語境

三、詞:實詞(含詞類活用)、虛詞

文言實詞:

1、晉軍函陵

2、是寡人之過也

3、越國以鄙遠

4、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5、朝濟而夕設版焉

6、何厭之有

7、既東封鄭

8、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0、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文言虛詞:

1、以:

⑴ 以其無禮於晉(因爲。又:“扶蘇以數諫故”)

⑵ 敢以煩執事(用,拿。又“以亂易整,不武”)

⑶ 越國以鄙遠(表目的或結果。又如“焉用亡鄭以陪鄰”“闕秦以利晉”。)

⑷ 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與“爲”連用,把……作爲)

⑸ “何以戰”(憑,憑藉。又:“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⑹ 皆以美於徐公。(認爲)

2、於:

⑴ 以其無禮於晉(對。又:“若亡鄭而有益於君”等)

⑵ 且貳於楚也(詞綴。嵌在動詞或形容詞後面,不譯)

⑶ 皆以美於徐公(形容後,引進比較對象,相當於“比”)

⑷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在)

⑸ 趙氏求救於齊(介入對象。“向”)

⑹ 青取於之藍,而青於藍。(從)

3、之:

⑴ 公從之(代詞。佚之狐的建議)

⑵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主謂之間,取消獨立性,無實義)

⑶ 鄰之厚,君之薄也。(結構助詞“的”。又:“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⑷ 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的標誌)

⑸ 送孟浩然之廣陵(動詞,到……去。又:“輟耕之壟上。”)

⑹ 久之,目似瞑,意睱甚。(音節助詞,無實義)

4、焉:

⑴ 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用於句尾,表示陳述或肯定,相當於“矣”、“呢”。)

⑵ 焉用亡鄭以陪鄰?(如何)

⑶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哪裏。又如:且焉置土石)

⑷ 又何間焉?(句末疑問語氣。又“萬鍾於我何加焉?”)

5、而:

⑴ 夜縋而出。(表修飾。又如: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⑵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表承接關係。又:今急而求子)

⑶ 朝濟而夕設版焉。(表並列。又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

⑷ 因人之力而敝之(錶轉折。又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⑸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表遞進關係。並且)

四、特殊文言句式

1、狀語後置句:

⑴ 以其無禮於晉

⑵ 是故敗吳於囿,又敗之於沒。

2、省略句:

⑴ 辭曰

⑵ 許之

⑶ 夜縋而出

3、判斷句:

⑴ 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過也

⑵ 鄰之厚,君之薄也

4、賓語前置句:

⑴ 夫晉,何厭之有?

⑵ 子何恃而往?

五、記誦精美文句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六、教材二、三大題難點處理

七、聽讀材料(可另安排時間)

1、廣播劇剪輯:《秦晉之好》(10分鐘)

2、廣播劇剪輯:《燭之武退秦師》(11分鐘)

看了<高一語文《燭之武退秦師》教案>的人還看了:

1.高一語文《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和原文

2.高一語文課文《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3.高一語文《燭之武退秦師》優秀說課稿範例

4.文言文《燭之武退秦師》教案第二課時

5.高中語文課文《燭之武退秦師》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