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八年級物理教案設計凸透鏡成像規律(精品多篇)

八年級物理教案設計凸透鏡成像規律(精品多篇)

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八年級物理教案 篇一

【教學過程】

一、創設物理情景進行猜想,引入新課

觀察現象:我們通過金魚缸的側壁來觀察缸中游動的小金魚,會看到什麼現象?

學生觀察後會回答:由於金魚缸和水組成了一個放大鏡,所以看到的小金魚比實際的放大了。

提出問題:隔着放大鏡看物體,物體總是放大的嗎?

學生實驗,觀察現象後回答:不是。物體有時會放大,有時又會變小,像還會由正立變倒立。

從前面我們的學習中知道:

1.照相機照相時,物體離照相鏡頭比較遠,成的是縮小,倒立的實像。

2.投影儀投影膠片時,物體離投影儀比較近,成的是縮小,倒立的實像。

3.放大鏡看物體時,物體離放大鏡很近,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虛像。

啓發學生猜想:凸透鏡所成的像可能與物體距凸透鏡的距離有關。

那麼凸透鏡能夠成像,所成的像有什麼特點和規律呢?我們這節課就用實驗來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二、實驗探究

(一)課題板書:

凸透鏡成像規律口訣及解釋 篇二

2)讓學生知道科學探究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的方法。

【教學方法】

科學探究法、討論交流法。

【教學用具】

光具座、凸透鏡、蠟燭、光屏、火柴、小玩具等。

【教學過程】

一、新課教學

1、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

1)提出問題教師:請同學們用小玩具按照課本P61圖3-47所示的方法做一個實驗,移動放大鏡或白紙板的位置,會在白紙上看到怎樣的像?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瞭解情況。讓學生說出看到的像的特徵。教師:對你所觀察的'現象,你想提出什麼問題?如:凸透鏡所成的像跟哪些因素有關?

2)猜想與假設讓學生交流討論,提出自己的猜想,並說出猜想的依據。

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我們知道實驗是探究物理知識最基本的一種方法。那麼,要驗證你的猜想是否正確,就要進行實驗。

請同學們分組討論交流,設計出實驗方案。(在此,教師邊示範邊講解,向學生介紹光具座的正確使用方法,同時指出實驗時要注意的問題。)由於不同組桌面上的凸透鏡的焦距不同,你們想通過什麼辦法得知凸透鏡的焦距?(實驗測量,也可查說明書)請同學們分組討論,制定出實驗步驟。讓其中一組把實驗步驟向大家介紹一下,如果可行,給予肯定;如果不可行,應予以糾正。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讓同學們進行實驗。比一比,哪個小組實驗做得最快、最好,要注意分工合作。

5)分析與論證分析實驗數據,用自己的話把凸透鏡成像規律表達出來。

6)交流與合作請跟同學們交流一下實驗研究的結果,看看得出的規律是否一致。板書:凸透鏡成像規律

2、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學習放大鏡的有關知識:

1)放大鏡的工作原理?

2)使用放大鏡時要想讓物體的像變大些,應怎麼辦?讓學生閱讀課文後或做過實驗後,回答上述問題。思考:若兩個凸透鏡大小相同時,透鏡的厚度對放大倍數有影響嗎?可讓學生通過實驗,得出這個問題的答案。請同學們觀察圖3-50: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及用其觀察到的像。

二、歸納小結

通過本節學習,你有什麼收穫?讓學生對本節的學習進行歸納,特別是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及其探究實驗。

三、鞏固練習

1、完成“自我評價與作業”。

2、寫出實驗探究報告。

3、完成本節的“基礎訓練”。

四、反思

本節教學安排及設計還是比較充分的,按照科學探究的思路,從問題的提出到實驗方案的設計,從實驗進行到結論的得出,學生做得既全面又準確,效果較好。

五、板書設計

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是什麼 篇三

八年級物理《凸透鏡成像規律》評課稿

馬老師上的是蘇科版教材八上第四章第三節《凸透鏡成像規律》這一內容。“在探究狀態下學習”貫穿整個課堂教學。課堂以知識爲載體,以學生爲本、以解決問題爲線、以啓發探究爲主,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開展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自主發現、總結凸透鏡的成像規律,設計合理,條理清晰,重點突出,目標明確,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整堂課學生活動積極、氣氛活躍,課堂整體有序,活而不亂,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是一堂不折不扣的精品課。下面就以下兩個方面談談我對馬老師這堂課的看法。

一、學生主體地位彰顯,充分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爲本的課程理念。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馬老師設置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環境,並提供充分的指導與幫助,讓學生從提出問題出發,通過設計實驗,系統觀察,收集、分析、處理信息,得出結論,表達與交流等過程,進行學習,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探究活動中主動去體驗、去建構知識,鼓勵學生在交往中學習,在互動中學習。在學習組織形式方面,學生採用六人一大組、兩人一小組的形式開展學習,每一大組有三套實驗器材,這種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即保證學生能獨立思考,又能更好的加強組內學生間的協作交流,促進了生生互動,增強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意識,提升了課堂的學習效率。應該說,從情境創設,問題引導,活動組織,實驗指導,討論交流,到規律總結,馬老師始終充當引導者、組織者和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幫助者和激勵者的角色。將課堂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給學生思考、交流、展示、動手實驗,使學生真正成爲課堂學習的主人。

二、課堂教學重點突出,注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

物理課程標準上針對這一節內容相關的要求是:“探究並知道凸透鏡成像規律。” 在課程標準中,注重採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並將科學探究列人“課程內容。科學探究既是本節課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馬老師充分利用科學探究的。各要素,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主動獲取物理知識,領悟科學探究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探究活動一爲例,馬老師先通過學生用凸透鏡互相觀察對方,根據所看到的凸透鏡成的不同的像,讓學生猜想凸透鏡成像的性質和什麼因素有關?繼而激發學生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興趣,然後大膽放手讓學生根據所給器材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收集數據,分析數據總結規律,在組內、班內進行交流,並進行師生的評價,將科學探究與物理知識的學習有機的結合起來,促進了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提升。

以上是我對馬老師這堂課課堂教學的兩點看法,不當之處還請批評指正。

八年級物理《凸透鏡成像規律》評課稿 篇四

【三維目標】

1、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的概念,知道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實驗時能夠正確測出凸透鏡的焦距,能夠利用光具座進行實驗。

2、能設計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經歷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全過程。

3、通過實驗探究,體驗參與實驗探究的快樂和感受獲得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地與他人交流、合作的學習習慣。

【教材分析】

學生對凸透鏡的認識,在上一節課的學習中已經有所瞭解,但對物體通過凸透鏡怎樣才能在光屏上成像,及會成什麼樣的像,還不夠了解。所以,本節教材主要對凸透鏡成像規律進行探究,這個探究實驗是一個較完整的科學探究實驗。目的是:一讓學生認識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二是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凸透鏡成像規律口訣是什麼 篇五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教學設計     湖北省應城市實驗國中 張國輝

【設計思想】

體現“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這一教學理念,讓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從中找出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規律。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2.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能在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習的興趣;

2.通過探究活動,獲得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學會用觀察、比較、列表的方法進行歸納和總結。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對科學的興趣,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拉近生活、社會、科技與物理的距離;

2.樂於參與觀察、實驗、製作等科學實踐;

3.滲透科學、技術、社會(STS)教學的指導思想。

【教學準備】

凸透鏡、光屏、蠟燭、火柴、放大鏡、刻度尺、小水電筒、金魚缸、小金魚1條、水。

【教學重點】

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

【教學難點】

八年級物理教案設計凸透鏡成像規律 篇六

八年級物理實驗報告《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實習報告

一倍焦距分大小,二倍焦距分虛實。

.距離 . 倒正 . 大小 . 虛實 . 位置。

.大於二倍焦距 . 倒立 . 縮小 .實象 .翼側。

.等於二倍焦距 . 倒立 . 等大 . 實象 . 翼側。

.小於二倍焦距 . 倒立 . 放大 . 實象 . 翼側。

.大於一倍焦距

.小於一倍焦距 . 正立 . 放大 . 虛象 . 同側。

物理實驗報告 ・化學實驗報告 ・生物實驗報告 ・實驗報告格式 ・實驗報告模板

八年級物理《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教案 篇七

一倍焦距分虛實:物體放在凸透鏡的焦點處,不能成像。二倍焦距分大小:2倍焦距是成放大和縮小實像的分界點,2倍焦距之外,像是縮小的實像,以內是放大的'實像。物距大於二倍焦距時,成倒立的、縮小的實像。像的大小像距定:像距變大像變大,像距變小像變小。像兒跟着物體跑:物體向哪個方向運動,像就向哪個方向移動。

凸透鏡簡介

凸透鏡是根據光的折射原理製成的。凸透鏡是中央較厚,邊緣較薄的透鏡。凸透鏡分爲雙凸、平凸和凹凸(或正彎月形)等形式,凸透鏡有會聚光線的作用故又稱會聚透鏡,較厚的凸透鏡則有望遠、會聚等作用,這與透鏡的厚度有關。遠視眼鏡是凸透鏡。

凸透鏡成像規律口訣 篇八

《凸透鏡成像規律》聽課報告

12月9日在蘇州聽到了xx老師上的《凸透鏡成像規律》,這節課讓我對凸透鏡成像中的數據處理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大數據是對大量的數據,運用各種手段、方式進行分析、挖掘,從而獲得具有洞察力和新價值的東西的一種信息資產,是高科技時代的產物。大數據具有數據量大、數據種類多、要求實時性強、數據所蘊藏的價值大等特點。隨着科技的快速發展,大數據已在各行各業中得到應用,在物理教學中,亦可引入大數據的思維,以提高學生在衆多的信息中搜索、處理、分析、歸納和總結其深層次的規律的能力。

1、觀察現象―――突破潛意識

放大鏡是學生從小熟識的一種工具,教師讓學生區別凸透鏡,且不許用手摸,學生想到用凸透鏡觀察文字,看到放大的像。隨後老師讓學生用凸透鏡觀察電視上呈現的圖片,並且提問。探究性實驗貫穿始終,邏輯性結論層層遞進,放大鏡的鏡片其實就是一個凸透鏡,大部分人都只是應用了放大鏡的放大功能,課程開始以放大鏡觀察遠近不同的物體引入,發現看到的像,不僅有放大的,也有縮小的,推翻了學生認爲放大鏡一定是放大的潛意識,與生活中得到的知識產生了衝擊,更易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探究慾望。

2、探究實驗

在常規的教學中,老師讓學生直接觀察像的大小,在本實驗的探究環節,老師在光屏上粘貼了條形刻度尺,這大大的方便了學生觀察凸透鏡所成像的大小。

3、數據分析

合理地進行數據分析是大數據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教師讓學生將數據填在Excel表格中,對排序及規律的發現有較好的直觀性和便捷性。

數據的處理關鍵在於選取哪一物理量進行排序,在引入階段,教師已潛意識地引導了成像性質與物距有關,故大部分學生會想到要按照物距的大小順序進行排序,個別學生可能會堅持自己的想法―用像距排序,他們不願意接受教師給自己預設好的知識,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先按學生的想法以像距大小排序,此時學生自己便會發現成像性質雖有規律可循,但與物距的關係卻錯綜複雜,故教師強調我們依舊考慮用物距的大小進行排序。

根據排好序的表格,學生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整合,可初步得到以下結論:(1)在光屏上所成的像都是倒立的。實像;(2)當物距小於像距時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此時學生很容易聯想到當物距等於像距時,凸透鏡成的像應是等大的。通過實驗發現,當物距等於像距時,凸透鏡所成的像確實是倒立等大的實像。教師對結論進一步引導:將物距、像距與焦距相聯繫,進一步得到較完善結論:

(1)當物距大於2f時(u>2f),像距在1f和2f之間(f<v<2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2)當物距等於2f時,像距也等於2f(u=2f,v=2f),成倒立等大的實像;

(3)當物距在1f和2f之間(f<u<2f),像距大於2f(v>2f),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至此,“凸透鏡成像規律”已得出大半,爲了方便觀察和記憶,教師還讓學生將數據用不同顏色的磁鐵標註在黑板的光軸上。通過分析表格中的數據發現,當它們的物距和像距互換,成像的性質也發生了改變,可用光路可逆的原理解釋。

此時,分析所得數據發現,缺少u≤f的數據,再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此範圍的成像性質,發現,當u≤f時,不論怎樣移動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教師此時告訴學生尋找像的方法:撤去光屏,在光屏一側觀察,發現了正立放大的虛像,細心的學生還會發現,當u=f時,不論採取何種措施都不能觀察到像,這是因爲此時經凸透鏡後的光束無法會聚,即爲平行光,所以不能成像。

杜威認爲:探究性教學可以建立新舊知識的非任意性和實質性聯繫,充滿探究性教學的課堂纔是高效的課堂。回顧“凸透鏡成像規律”整個實驗探究及結論的獲得過程均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實驗中得出結論,在結論中發現問題,並帶着問題完善實驗。整個學習過程是學生自己探究、反覆實驗、解決問題的過程。

探究性學習讓學生明白,科學知識就是在不斷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中進步的。整個教學過程不僅引領學生逐步得到了“凸透鏡成像規律”,還豐富了學生利用大數據的思維對獲得的實驗數據進行處理整合的能力,更激起了學生對學習物理的興趣。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過程中,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充分發揮了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體地位,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實驗探究能力以及數據處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