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端午糉教案(熱門7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7篇《端午糉教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端午糉教案》相關的範文。

端午糉教案(熱門7篇)

篇1:端午糉教案

活動目的

通過本次班會,讓學生瞭解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習慣,學習端午節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活動過程

導入:

1、全體起立:唱中國小生守則之歌

2、我國有很多傳統節日,你知道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嗎?

3、那麼端午節的由來、習俗你們知道嗎?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端午節去了解一下。

一、端午解簡介

1、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爲端五。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爲卯,順次至五月爲午,因此稱五月爲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爲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

二、端午節別稱

1、端午節有哪些別稱?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糉子節等等。

2、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很多,誰能告訴大家?

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A、紀念屈原,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爲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糉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1

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爲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B、迎濤神,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爲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C、龍的節日,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爲,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糉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糉子投入水裏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

三、端午節習俗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我國地廣人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各地有着不同的習俗。你們知道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嗎?1、賽龍舟2、吃糉子(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琳琅滿目)3、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是爲了壓邪。

四、端午賽詩會

《五月五日》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屈原已經沉在江底死去,楚國百姓哀嘆再也不能見到他的容顏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哪裏能制止讒言,只不過試圖驅趕蛟龍罷了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沒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憾恨,反而追尋他死後的遺蹤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峯。碧綠的沅湖水,倒映着山峯的影子

《端午》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端午節從何而來?前人傳說是爲了楚國大夫屈原

2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可笑泊羅空自浩浩蕩蕩,竟不能洗去忠直之士的冤屈

五、談感受,激發情感

兩千多年的歲月,這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儘管大江東去,暮往朝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讓我們世世傳遞端午節,代代都記住他,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詩人——屈原。

六、總結

篇2:端午糉教案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13個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個新偏旁,讀準字音,認清字形。正確書寫“午”“豆”“節”。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讀好長句子。

3、感受傳統節日端午節的氛圍和濃濃的親情。

教學重難點

1、能讀準字音,認清字形,能按筆順正確書寫3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長句子。

教學時間與課前準備

教學時間:一課時

課前準備: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傳統佳節 導入新課

1、做個小遊戲:小吃貨猜節日。

遊戲:小湯圓、圓又圓——元宵節!吃月餅、賞明月——中秋節!再過些日子就是端午節了!反過來考考你們,端午節吃什麼?(糉子)也叫端午糉。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這篇課文。

2、讀題:端午糉。

(1)課題裏有兩個新偏旁,誰認識?

(2)糉子吃過了吧,想一想:糉爲什麼是米字旁?

3、伸出小手指和老師一起寫課題。

設計意圖:

揭題小遊戲,創設“節日與美食”的情境,不僅爲課文的學習做了鋪墊,而且在語境中學習了生字“午”,認識本課兩個新偏旁。

二、學習生字 感知課文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長句子多讀幾遍。

2、檢查字音。

(1)指名讀生字,相機正音。

出示:總  米  間 分  豆  肉 帶  知  據  念

(2)去掉拼音,你還認識嗎?

(3)開火車讀。

(4)賽跑齊讀:生字全躲到糉子裏了,快把它們叫出來!

3、學寫生字“豆”。

(1)你還知道哪些豆?老師也帶來幾種豆,認識嗎?

蠶豆  紅豆  毛豆 豇豆

(2)小豆子大變身,變成了什麼?

(3)讀兒歌,記住“豆”。

毛豆短,蠶豆扁,

紅豆圓圓像兩點,

豇豆長長託上面。

(4)師邊說兒歌邊範寫“豆”,學生書空。

設計意圖:

生字“豆”的教學從學生生活中來,通過各種豆的巧妙組合,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識記字形。

4、咱們快去聽這個故事,一起走進端午節。

5、指名分段讀,說說你知道了什麼?

6、我們讀着讀着,腦海裏一定還留下了溫暖的畫面:(出示三幅圖)

師:一到端午節,外婆總會

生:煮好一鍋糉子

師:我迫不及待剝開糉葉

生:咬一口糉子

師:臨走時還

生:裝一小籃糉子

設計意圖:

統編教材對一年級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提出:能找出課文中的信息。針對這條建議設計此環節,幫助學生了解課文內容,整體感知。

三、學習第一、二自然段

1、端午節到了,外婆包糉子的食材有哪些?指名回答。

出示:箬竹葉  糯米  棗

(1)箬竹葉你見過了嗎? 老師帶來了,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什麼樣的箬竹葉?

(2)加上顏色讀:青青的箬竹葉  白白的糯米 紅紅的棗

(3)老師和你們一起讀。

生:青青的箬竹葉

師:箬竹葉青青的

生:白白的糯米

師:糯米白白的

生:紅紅的棗

師:棗紅紅的

設計意圖:

本課疊詞很有特點,富有節奏感,讀來朗朗上口,韻味十足。正着讀、反着讀,迴環復沓,既積累了疊詞,也爲讀好長句子做了鋪墊。

(4)一張箬竹葉、一小把米、一大顆棗,在外婆的手裏就變成一個好看的糉子囉!讀句子。

出示:糉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設計意圖:

讀好長句子是本課的重難點,爲了突破這個重難點,設計了由詞到短語,再送到句子裏的方式,讓學生通過自讀慢慢學會長句子的停頓,掌握讀好長句的方法。

2、想看一看包糉子嗎?

3、糉子包好了,也煮熟了,流口水了嗎?

(1)引讀:

師:外婆一掀開鍋蓋,

生:煮熟的糉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

生:剝開糉葉,咬一口糉子,真是又黏又甜。

(2)指導學生朗讀。

4、讀着讀着,老師想起自己小時候過端午節,我的奶奶也忙着包糉子,奶奶包着我看着、奶奶煮着我等着,你想到了什麼呢?

小結:青青糉葉香,濃濃端午情,外婆還給我講端午節的故事,告訴我永遠要紀念的人,想知道的小朋友們也可以把端午節的故事找來讀一讀。

設計意圖:

在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老師講述兒時端午節的記憶,喚起學生的記憶,想起自己過端午的情景,親情、傳統佳節的傳承在回憶中漸漸清晰。

四、學寫生字

1、出示:午  豆  節,相同的筆畫:長橫。

2、觀察長橫的位置。

節字長橫蓋下方,午字長橫擺穩當,豆字長橫託上方。

3、書寫生字,反饋評價。

設計意圖:

讀好書、寫好字是第一學段的主要任務,本課三個生字“午”“豆”“節”有一個共同的筆畫“長橫”,尋找漢字書寫的規律,學會一類字的寫法,從而習得寫好字的要領,貫徹落實課標的寫字要求。

篇3:端午糉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正確認讀本課“端、糉、節、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念”等十三個生字,會寫田字格里的“午、節、葉、米、真、分、豆”等七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

3、通過圖文結合,理解“箬竹葉、糯米、裹着”等詞語,積累青青的箬竹葉,紅紅的棗”等詞語。

4、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糉子的樣子、味道等,瞭解端午節習俗和來歷。

德育目標:瞭解傳統節日和習俗。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正確朗讀課文,讀好長句子。

教學難點:課後生字的書寫。

教學方法:自主學習法 討論法 總結法

教學準備教學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二次備課

一、談話激趣,引入新課。

師: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什麼節日?

生:端午節。

師:端午節都做什麼?

生:吃糉子,賽龍舟。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端午糉》這篇新。(板書課題:端午糉)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配樂範讀課文,同學們邊聽邊想,講了什麼事情?

2、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課文,同時用曲線在文中標出生字詞。

(2)同桌交流,再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自讀、小組讀、分段讀)

三、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檢查生字的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卡片,“端、糉、節、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念”指名讀。

(2)開火車讀,小組競賽讀,評出最佳認字小組。

2、寫字。

(1)出示我會寫的7個生字:“午、節、葉、米、真、分、豆”,指名認讀、領讀。

(2)教師範寫田字格中的生字,學生書空。

書寫要領:“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午”最後一豎不要寫出頭。

(3)學生描紅、臨寫,教師巡視、指導。

四、課堂總結

在這節課裏,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二次備課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知道了端午節吃糉子,那糉子如何包啊?需要我們提前準備什麼材料啊?(學生自由回答)

師:下面讓我們一起繼續學習這篇課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和。

1、教師範讀。學生可以輕聲跟讀。

2、學生分小組讀。

3、讀了這篇課文你瞭解什麼?小組之間互相說說,教師抽查一個小組彙報。

三、深入理解課文。

1、有幾個自然段?(四個自然段)

2、師:讀第二段,說一說包糉子前要準備什麼材料?

生:箬竹葉、糯米、紅棗、線。

師:下面我們來觀看一下包糉子的過程吧。(播放視頻)

3、師:同學們,平時吃過什麼餡的糉子啊?

生:紅棗、蜜棗、豆沙??

師:那外婆給“我們”煮的什麼餡的糉子啊?

生:紅棗、紅豆、鮮肉。

4、師:同學們,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

生: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師:誰能給大家講講屈原的故事?(學生可以試講,教師補充)

屈原的故事

屈原,名平,戰國時代楚國人,他是楚國的三閭大夫。屈原早先很受楚王的器重,但他革新政治,推行強國的主張,遭到了守舊派的反對。他們不斷地在楚懷王面前講屈原的壞話。

公元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的八座城池。看,這裏就是秦國,這裏是楚國。

秦國攻佔了楚國的八座城池後,接着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他知道秦國的議和是假的,是騙人的。秦國要滅掉楚國纔是真的。

屈原冒死進諫,叫楚懷王不要去議和。你們看,這是屈原,這是楚懷王。可是楚懷王不但不聽屈原的勸告,反而將屈原趕出了楚國的都城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大家再猜猜會是什麼結果呢?對,楚懷王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了。他悔恨交加,憂鬱成病,三年後就客死在秦國了。

楚頃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了郢都。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都被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他所有的救國救民的理想都破滅了,富國強民更是不可能了,屈原仰天長嘆一聲,抱着大石頭投入了滾滾的汩羅江。

師:同學們,聽了故事以後,你能說說屈原是個怎樣的人嗎?

生:屈原是個憂國憂民的人,愛國的詩人,和祖國共存亡的人。

師:屈原投江以後,老百姓又是怎麼做的呢?

生:每年五月初五端午節吃糉子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四、課外拓展。

師:同學們,人們爲了紀念屈原,除了吃棕子還幹什麼?

生:賽龍舟、掛香包等。

師:爲什麼吃糉子?爲什麼賽龍舟?(學生可能不知或不完整)

師:因爲人們爲了防止魚蝦傷害屈原的屍體,就用糉葉包上糯米投入江中。後來就有了端午節吃糉子的習俗。因爲人們爲了防止水怪傷害屈原,就把小船裝扮成龍的形象,水怪以爲是龍王來了,就會被嚇跑。這就形成了賽龍舟。

五、總結全文。

端午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如:飲雄黃酒、遊百病、懸鐘馗像等。中國傳統的端午節,給我們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我們要熱愛中國的傳統文化,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

作業設計

1、把這篇課文讀給家長聽,要求熟讀。

2、有條件的.學生和家長共同體驗包糉子。

3、蒐集端午節其他地方的習俗。

板書設計

10 端午糉

吃糉子、賽龍舟

端午節 愛國之情

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資料

袋端午食鴨蛋:高郵的端午較爲特殊,有系百索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等習俗,孩子興掛“鴨蛋絡子”,就是挑好看的鴨蛋裝在綵線結成的絡子中,掛在胸前。

篇4:端午糉的教案

教材分析

《端午糉》一文主要介紹了端午節外婆包的糉子以及端午節的由來。課文條理清晰,圍繞端午糉,以兒童的口吻生動地向我們介紹了糉子的'樣子、味道和花樣。語言生動優美,文章字裏行間透露出作者濃濃的思親、思鄉的情懷。

學情分析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形態以形象思維爲主,在教學中應運用多種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端午糉的香甜滋味,瞭解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感受文中濃濃的親情。

教學目標

1、會認“端、糉、節”等13個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會寫“午、節”7個生字。

2、通過圖文結合、聯繫生活實際,瞭解“糯米、掀開、剝開、裹着”等詞語。

教學重點

會認“端、糉、節”等13個生字,會寫7個字。

教學難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讀好長句子,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課文。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

1、同學們,你們聽過端午節嗎?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你知道端午節有什麼習俗嗎?【課件出示相關圖片:賽龍舟、喝雄黃酒、掛艾葉、吃糉子等】

2、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叫《端午糉》,你在端午節的時候吃過糉子嗎?能說說它的味道嗎?

3、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4、播放情境課文《端午糉》。

二、初讀識字

1、範讀《端午糉》,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注意聽準生字詞的讀音。

2、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1)第一遍: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

(2)第二遍:給自然段標上序號,並畫出不理解的詞。

(3)第三遍:邊讀邊想想文章主要寫了什麼?

3、檢查自讀效果。

(1)在朗讀中你發現了哪些難讀的生字詞?找出來提醒大家。教師相機指導。

(2)課件出示生字詞,檢查讀音。

端午節糉子總是糯米中間分開

紅豆鮮肉帶去知道據說紀念

①指名讀——分組讀——齊讀。

正音:“間”是多音字(jiān中間,jiàn間隔);“總”是翹舌音。

②去拼音讀。

③交流加點字的識字方法。(加一加、減一減、換偏旁、編字謎、做動作)

形近字:端—瑞、糉—宗、綜。

④摘蘋果識字遊戲。

三、指導書寫

課件出示:

午節葉米真分豆

1、識記生字。

2、學生觀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書空。

3、教師範寫,重點指導“午、節、真”。

午:4畫,獨體字,注意兩橫的長短、間距,最後一筆豎要又直又正。

節:5畫,上下結構,上窄下寬,上扁下長,橫平豎直。

真:10畫,上下結構,上窄下寬。

4、學生描紅、練習書寫。教師巡視指導,注意糾正學生的坐姿及握筆姿勢。

5、識字練習。

四、感知理解

1、指名分段讀課文。

①指生逐段讀課文,教師正音。

②教師重點指導難讀的句子。

A、糉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B、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後,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糉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C、長大了我才知道,人們端午節吃糉子,據說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思考: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端午節外婆包糉子、送糉子及端午節的由來)

五、佈置作業

1、朗讀課文。

2、回家問問爸爸媽媽或查查端午節的資料,瞭解端午節。

篇5:《端午糉》教案

《端午糉》教案_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_語文教案

[教學目標]

1、認識“端、糉、節”等13個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個偏旁;會寫“午、節、葉”等7個生字。

2、聯繫實際,結合圖文,瞭解與糉子相關的詞語。

3、朗讀課文,學會讀長句子;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

4、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糉子的樣子、味道等,初步瞭解端午節包糉子、吃糉子的習俗、來歷。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字、寫字。朗讀課文。

難點:讀好長句,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糉子的樣子、味道等。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猜謎導入

1、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與一種食物有關,大家來猜一猜是什麼吧!

課件出示謎面:一個白胖子,裹着綠毯子,腰上紮根細繩子。(同學舉手猜謎)

2、同學們真聰明,沒錯,這種食物就是——糉子。出示課件:糉子圖片。

3、學寫生字“午”。

(1)觀察佔格。

(2)教師範寫,學生口述筆順。(區分“牛”)

(3)學生書空、描紅。

二、結合語境,識記生字

1、自由讀課文,在課文中圈出生字,讀讀,想想,有什麼好的記字方法。

2、同桌或小組交流:有哪些記住生字的好辦法?

3、展示識字情況。

(1)帶拼音讀,去掉拼音讀。

(2)用多種方法識記。

4、把生字放回課文,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將課文讀通讀順。學生自由朗讀,標出全文自然段。

三、朗讀課文,初步感悟

1、學習第1自然段。

2、師:課文裏外婆一到端午節就會做什麼?

(會煮好一鍋糉子,盼着我們回去)

3、師:外婆的心情會是怎麼樣的?從哪個詞可以看出來?

(盼着,表現外婆期待、高興的心情)

4、誰來讀出外婆期盼的心情?(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5、全班齊讀第1自然段。

四、指導書寫

1、出示要寫的生字,讓學生認讀“節、葉、米”。

2、觀察分析: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比誰是火眼金睛,看得最認真,最仔細。

3、師範寫“節、葉、米”等字。重點指導:“豎”畫的寫法。(午、節、葉、米)

“豎”畫的寫法:“午、節、葉”爲懸針豎;“米”爲垂露豎,“米”要左右對稱。

4、指導學生練習,在田字格中描紅、臨寫。

5、讓學生練習口頭組詞、擴詞。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解題導入,瞭解傳統節日

(板書課題)有沒有人知道糉子是什麼時候吃的'?端午節是在什麼時候?你們還知道哪些中國的傳統節日呢?(學生自由舉手發言)同學們知道得真多,那有沒有哪位同學能告訴我,人們在端午節這一天還會做什麼啊?(學生回答)沒錯,人們會吃糉子、賽龍舟、喝雄黃酒等。(課件出示有關端午節習俗的圖片)

二、學習第2、3自然段

1、學生自由朗讀第2、3自然段,指名說一說,讀完之後,你知道了什麼。

2、教師讓學生畫出描寫糉子的句子,齊讀畫出的句子。

3、分析句子。第2自然段中描寫了糉子由外到裏的樣子、顏色、味道。

師:箬竹就是竹子的一種,葉子寬大,是一種很好的包糉子的材料。

師:糉子顏色十分豐富,糯米是白白的,棗子是紅紅的,糉子外衣是青青的。

師:糉子的味道呢?(又黏又甜)

4、指名讀句子。分小組比賽讀畫線的句子。

5、學生想象糉子的樣子,並拿彩筆在自己的圖畫本上畫一畫,比比誰畫得更好看。

6、師:齊讀第3自然段,說一說外婆包的糉子有哪些花樣。(紅棗糉、紅豆糉、鮮肉糉。)

7、出示: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糉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師:你從中讀出了什麼?外婆是一個怎樣的人?(善良、樂於分享的人)

三、學習第4自然段,瞭解歷史人物屈原

1、出示屈原圖片,提問:有沒有誰瞭解這個人物?

2、老師講解愛國詩人屈原及他沉汨羅江的歷史故事。

3、指名讀第4自然段。師:誰能告訴我端午節是爲了紀念誰啊?(屈原)

4、全班齊讀最後一個自然段。6、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

四、學習生字“真”“分”“豆”

1、出示生字,觀察佔格。

2、學習筆順,教師範寫。(“真”裏面是三橫)

3、學生書空練習,教師指導。

五、回顧拓展

1、全班齊讀課文,指名說一說這篇課文講了什麼。

2、教師回顧總結:這篇課文講了外婆給“我們”包的端午糉,以及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學習了這篇課文,我們更加了解端午節這一傳統節日及其來源,課後同學們去了解一下中國的其他傳統節日吧。

[教學板書]

10、端午糉

熱愛

思念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

花樣多(紅豆糉、紅棗糉、鮮肉糉)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我從學生實際出發。學生們都吃過糉子,知道人們在端午節都會幹什麼。因此,我用謎語導入時,學生很快就猜出了謎底。通過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學習知道端午節吃糉子的習俗與愛國詩人屈原有關,並適當地向學生普及端午節的傳統文化知識。

篇6:《端午糉》教案

教材分析

《端午糉》一文主要介紹了端午節外婆包的糉子以及端午節的由來。課文條理清晰,圍繞端午糉,以兒童的口吻生動地向我們介紹了糉子的樣子、味道和花樣。語言生動優美,文章字裏行間透露出作者濃濃的思親、思鄉的情懷。

學情分析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形態以形象思維爲主,在教學中應運用多種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端午糉的香甜滋味,瞭解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感受文中濃濃的親情。

教學目標

1、會認“端、糉、節”等13個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會寫“午、節”7個生字。

2、通過圖文結合、聯繫生活實際,瞭解“糯米、掀開、剝開、裹着”等詞語。

教學重點

會認“端、糉、節”等13個生字,會寫7個字。

教學難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讀好長句子,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課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

1、同學們,你們聽過端午節嗎?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你知道端午節有什麼習俗嗎?【課件出示相關圖片:賽龍舟、喝雄黃酒、掛艾葉、吃糉子等】

2、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叫《端午糉》,你在端午節的時候吃過糉子嗎?能說說它的味道嗎?

3、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4、播放情境課文《端午糉》。

二、初讀識字

1、範讀《端午糉》,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注意聽準生字詞的讀音。

2、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1)第一遍: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

(2)第二遍:給自然段標上序號,並畫出不理解的詞。

(3)第三遍:邊讀邊想想文章主要寫了什麼?

3、檢查自讀效果。

(1)在朗讀中你發現了哪些難讀的生字詞?找出來提醒大家。教師相機指導。

(2)課件出示生字詞,檢查讀音。

端午節糉子總是糯米中間分開

紅豆鮮肉帶去知道據說紀念

①指名讀——分組讀——齊讀。

正音:“間”是多音字(jiān中間,jiàn間隔);“總”是翹舌音。

②去拼音讀。

③交流加點字的識字方法。(加一加、減一減、換偏旁、編字謎、做動作)

形近字:端—瑞、糉—宗、綜。

④摘蘋果識字遊戲。

三、指導書寫

課件出示:

午節葉米真分豆

1、識記生字。

2、學生觀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書空。

3、教師範寫,重點指導“午、節、真”。

午:4畫,獨體字,注意兩橫的長短、間距,最後一筆豎要又直又正。

節:5畫,上下結構,上窄下寬,上扁下長,橫平豎直。

真:10畫,上下結構,上窄下寬。

4、學生描紅、練習書寫。教師巡視指導,注意糾正學生的'坐姿及握筆姿勢。

5、練習識字。(教師出示生字釣魚遊戲)

四、感知理解

1、指名分段讀課文。

①指生逐段讀課文,教師正音。

②教師重點指導難讀的句子。

A、糉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B、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後,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糉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C、長大了我才知道,人們端午節吃糉子,據說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思考: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端午節外婆包糉子、送糉子及端午節的由來)

五、佈置作業

1、朗讀課文。

2、回家問問爸爸媽媽或查查端午節的資料,瞭解端午節。

篇7:《端午糉》教案

教學目標:

1、認識13個生字和2個偏旁;會寫7個生字。

2、通過圖文結合、聯繫實際,瞭解“箬竹葉、糯米、掀開、剝開、裹着”等詞語的意思;積累“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詞語。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讀好長句子;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

4、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糉子的.樣子、味道等,初步瞭解端午節包糉子、吃糉子的習俗、來歷。

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讀好長句子。

2、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糉子的樣子、味道等。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同學們吃過糉子嗎?糉子什麼樣子?吃起來味道如何?

2、板書課題,學習“端、糉”和這兩個字的偏旁。

二、認讀字詞

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讀流利。

1、教師指導學生認讀生詞。

2、學生認讀生字。

三、初讀課文

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讀流利。

2、指名分節讀課文。

四、學習第一自然段

1、“總會”說明了什麼?

2、“盼着”又說明了什麼?

五、學寫生字“午、節、葉、米、分”

1、觀察字形結構。

2、師範寫生書空。

3、描紅練寫。

第二課時

一、複習

齊讀、開火車讀詞語。

二、誦讀課文,品味內容

1、抓住重點語句,指導朗讀。

(1)品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2)外婆包的糉子是什麼樣的。

(3)學生帶着問題自由朗讀課文。

(4)指導學生按照從外到內的順序描述糉子的外形特點。

預設:糉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5)詞語填空讀課文。

①課件出示: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糉子是用________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間有一顆________棗。

預設: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

②教師追問:爲什麼用“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紅的”?

③課件出示兩個句子,朗讀比較有什麼不同。

糉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糉子是用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的棗。

④指導朗讀:這樣AAB式的重疊詞更能體現出糉子的特點,各種顏色相間,色香味美。朗讀時彷彿讓人品嚐到了香甜的味道。

⑤學生彙報朗讀第二自然段。

2.品讀課文第四自然段。

課件出示:依據課文內容,說一說,端午節爲什麼會有吃糉子的習俗?

預設:

①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②指名學生彙報詩人屈原的歷史事蹟。

③教師總結屈原的人物事蹟,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三、指導觀察,正確書寫

1.創設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師今天帶來了幾個美味香甜的糉子,同學們想不想吃?

(2)課件出示:寫有生字的糉子圖片。

(3)導學:你們認識它們嗎?我們來學寫這幾個生字,寫得好的同學會得到香甜美味的糉子。

2.教師指導學生學寫生字

四、總結全文,情感昇華

每年端午節我們都會吃糉子,今天通過學習《端午糉》,我們不僅“品嚐”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糉,還知道了端午節的由來。每當我們吃美味香甜的糉子時,不要忘記緬懷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標籤:端午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