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歸園田居其一的教案精品多篇

歸園田居其一的教案精品多篇

教學設想 篇一

詩歌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鑑賞詩歌的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誦讀是學習詩歌的基礎,希望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能讀出詩人蘊含在平淡語言中的濃烈情感,並最終熟讀成誦。再者,賞析意境是學習田園詩歌的必要環節,希望能通過描繪畫面,學生能感受陶詩的意境。另外,知人論世是學習詩文的有效突破口,希望通過背景的引入,學生能更深刻、全面地理解陶淵明的志趣和情懷!這節課要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通過學生、教師、文本間的對話,來實現對田園詩的把握,理清由“歸”字折射出的三個問題:爲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從而深入體會陶淵明的志趣,理解他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過程 篇二

一、導入

一位作家說過,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人的分別也就在於有的人知道舍什麼,得什麼,因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東晉有位著名的文學家也曾經做過重要的人生選擇,他選擇的是捨棄官場迴歸田園,他爲自己的選擇寫了一系列的文章《歸園田居》。這個人就是陶淵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名篇《歸園田居》(其一),學習他的舍與得。

二、出示教學目標

三、自讀釋疑,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結合課下注釋,疏通詩意。

2、理清思路:

(1)爲何而歸?

(2)歸向何處?

(3)歸去如何?

四、品讀詩文,賞析探究。

(一)誦讀、思考:爲何而歸?

——因爲熱愛田園,厭惡官場。

誤落:從一個“誤”字中,你能讀出什麼情感?——沉痛、悔恨。塵網比喻官場,官場是很多人追逐的對象,但詩人卻爲什麼將之比喻成網?體現出一種怎樣的感情?——對官場的厭惡。而且詩人被網住了多少年?三十年,儘管有誇大,但可以感覺到詩人極端的厭惡,不自由的情感。你能否讀出這種感覺?應該重讀哪些詞?(再讀,齊讀)

羈鳥、池魚:羈是什麼意思?籠中鳥、池中魚。這實際上也是詩人的一種——自比。鳥和魚本來應該是自由自在的,但現在卻成了“籠中鳥,池中魚”,所以他們特別渴望自由,所以應該重讀?——戀,思。(誦讀,齊讀)

誦讀是情感的藝術,所以,同學們首先要設身處地地去感受作者。

追問:詩人既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又爲何要出來做官?

看大屏幕,介紹詩人的生平和當時社會背景。學習詩歌,也要學會知人論世,知人論世往往是解讀詩文的有效突破口!

3、他歸園田居的目的是什麼呢?

爲了獲得個性的自由,爲了保持人格的獨立,爲了保持品格的高潔!

陶淵明一共做官十三年。

這十三年,是他爲實現“大濟蒼生”的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這十三年,是理想如鏡中花、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及的十三年。

這十三年,也是他的自由和個性被束縛,人格被壓抑的十三年。

最終,405年的一天,他留下了不爲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瀟灑迴歸田園。

(二)歸向何處?

明確:歸向園田(齊讀)

問:詩人筆下的田園景色有何特點?請抓住詩中幾組意象分析

明確: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遠近結合,動靜結合。白描手法,清新質樸。

概括追問:非常普通平常的農村生活場景,在陶淵明筆下爲什麼顯得那麼美?

明確:恬靜、幽雅,空闊而簡陋,一片寧靜、一片和諧、一派迷茫、一派朦朧,這是美似仙境的田園,讓詩人棄官歸隱,流連忘返。“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四句寫近景,從自己的住宅寫起你看,住宅周圍有十畝土地,八九間草屋,地方雖不廣,房屋雖不多,但畢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國。榆樹柳樹的陰影遮住了後房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屋子前邊,環境是多麼幽雅美麗!這裏襯托出了作者心滿意足的欣慰情緒,這正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寫遠景,遠望村莊輪廓模糊,炊煙裊裊,一切是安詳的、舒緩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寫遠聞,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更顯出鄉間的寧靜、和平“雞鳴桑樹顛”寫近聞,沒有混亂,雞才能在桑顛得意地啼叫。

總之,這八句話,捕捉住農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畫出了優美畫畫,有近有遠,有聲有色,有淡有濃,有活潑有生機,有樸拙自然的趣味而這一切又與詩人在官場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裏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鬥、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靜、和諧的心境。

(三)歸去如何?(齊讀)

明確:“無塵雜”/有餘閒/久/復(注意煉字)——自由、安逸、喜悅

追問:從中可見作者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樣的?

明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品格上的高潔和正直。

最後兩句收束全文,詩人似乎在回答人們的疑問,爲何對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雞鳴狗吠津津樂道,如數家珍呢?原來是作者“久在樊籠”的緣故,作者一旦衝出羅網,返回大自然的懷抱,那就其樂無窮、觸處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親切而欣慰,可以說,這兩句詩,是對以前誤入塵網中的官場生活的形象的總結,也是對已經開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歸園田居》教案 篇三

教學設想

詩歌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鑑賞詩歌的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這節課旨在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通過學生、教師、文本間的對話,來實現對田園詩的把握。理清由“歸”字折射出的幾個問題:從何而歸?爲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從而深入體會陶淵明歸隱後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陶淵明其人及其文。

2.背誦《歸園田居(其一)》。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反覆誦讀,師生共同把握詩人心情的轉變。

2.通過對詩歌意象的解讀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體會田園生活的情趣。

教學重點

通過詩中意象的分析體會詩人歸隱田園的心境。

教具準備

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聽羽泉的歌曲《歸園田居》,《歸園田居》這首歌曲是那種田園鄉謠風格的,聽起來也許不像是流行歌曲,可是會靜靜地流淌在聽者的心中,正是契合了我們所要追求的迴歸自然、尋找自我的一首歌曲。我們知道,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在做官多年後,毅然與官場決裂,歸隱田園,這是爲什麼?他歸隱田園之後又是怎樣的生活狀況?帶着這些問題,我們來學習他的《歸園田居》。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東晉田園詩人,隱逸詩人,潯陽柴桑人。後人稱之爲“靖節先生”(私諡)。又自稱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仕途充滿風險,加之政治腐敗,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他不願在紛亂黑暗的現實裏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後,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後終老農村。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後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爲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後,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後,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指出重點:陶淵明的這次辭官回家是最後一次,從此再也沒有出仕。公元4XX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願“爲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後的愉悅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一首。

三、誦讀

請同學們欣賞詩歌朗讀,同時解決難讀的字詞和注意朗讀的節奏和感情。

羈鳥jī  蔭後檐yìn  曖曖ài   墟xū  吠fèi  桑顛diān  樊籠fán

三、整體把握詩歌內容

1、自由誦讀,根據註釋及手頭資料疏通課文。

2、文章和詩歌的題目往往能傳達或暗示許多有效信息。提問:“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

明確:“歸”

四、探究、合作

以“歸” 字爲核心解讀詩歌。

1、從何而歸? 2、爲何而歸? 3、歸向何處? 4、歸去如何?

具體分析

1、從何而歸?

明確:塵網、樊籠。

追問:塵網、樊籠比喻什麼?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誤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塵網”一詞,足見他對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誤”字顯出詩人的悔恨之深。東晉末年權力之爭劇烈,陶淵明既不願我爲上層統治階級矛盾鬥爭的犧牲品,也不願我爲政治野心家爭奪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卻將他緊緊束縛在野心家們政治鬥爭的羅網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實應爲“十三年”用誇大了的數字,說明了時間之長,痛苦之深。)

明確:官場生活。

追問:爲什麼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的的情感?

明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2、爲何而歸?

明確:a、性本愛丘山(本性)。

追問:既然“性本愛丘山”,爲何要出仕?

明確:“誤落塵網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誤。(注意煉字“誤”)

{養家餬口 大濟蒼生。在封建社會,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實現政治理想,只能當官,走仕途。但是,當時的東晉政治腐敗,社會**,門閥(門閥制度:封建等級制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後人就把世代爲官的人家稱爲閥閱、門閥世族、士族。到東漢中葉出現了世代爲官的大姓豪族。)勢力飛揚跋扈,統治階級熱衷的是爭權奪利,在這樣的政治局面下,想實現進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淵明又不願同流合污,只有選擇離開,選擇歸隱。}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與世俗官場生活不適應。“適俗”就是適應仕途中繁縟禮節的限制和爾虞我詐的權勢之爭,詩人說自己缺乏應酬官場的氣質和情操,顯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寫自己流連山水喜愛田園,表明歸隱田園的意向。

追問:所以“性本愛丘山”也許是陶淵明“歸”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關鍵的原因呢?請同學們繼續尋找文中信息。(提示:點題句是哪一句?)

明確:b、守拙歸園田。

提問:歸園田的目的是什麼?爲什麼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麼?(如果不歸園田就不能守拙)

明確:反對機巧圓滑,反對官場生活中的八面玲瓏、爾虞我詐,怕自己受到官場不良環境的影響而失其本心,官場是個是非之地,沒有那種當官的本領,很難往上爬(即使是現在,也有類似的現象)。這樣,一個正直清高的人就會感到精神上很壓抑,沒有自由。

小結:所以“歸園田”是爲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思考:如何理解“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詞語含義、特點、情感)

明確:(1)“羈鳥”是關在籠中的鳥; “池魚”是禁在池中的魚。

(2)特點:失去自由,失去最適合它們生活的環境,只會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場就如同“羈鳥”、“池魚”一般,失去自由。( “羈鳥”、“池魚”是陶淵明自比)

(3)運用比喻說明作者身在官場,而心繫田園的心情,對自由的嚮往。

3、歸向何處?

明確:歸向園田

問:詩人筆下的田園景色有何特點?請抓住詩中幾組意象分析。

明確: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

概括追問:非常普通平常的農村生活場景,在陶淵明筆下爲什麼顯得那麼美?

明確:恬靜、幽雅,空闊而簡陋,一片寧靜、一片和諧、一派迷茫、一派朦朧,這是美似仙境的田園,讓詩人棄官歸隱,流連忘返。“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四句寫近景,從自己的住宅寫起。你看,住宅周圍有十畝土地,八九間草屋,地方雖不廣,房屋雖不多,但畢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國。榆樹柳樹的陰影遮住了後房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屋子前邊,環境是多麼幽雅美麗!這裏襯托出了作者心滿意足的欣慰情緒,這正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寫遠景,遠望村莊輪廓模糊,炊煙裊裊,一切是安詳的、舒緩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寫遠聞,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更顯出鄉間的寧靜、和平。“雞鳴桑樹顛”寫近聞,沒有混亂,雞才能在桑顛得意地啼叫。

總之,這八句話,捕捉住農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畫出了優美畫畫,有近有遠,有聲有色,有淡有濃,有活潑有生機,有樸拙自然的趣味。而這一切又與詩人在官場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裏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鬥、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靜、和諧的心境。

4、歸去如何?

請從詩中找出蘊涵作者情感的詩句詞語。

明確:“無塵雜”/有餘閒/久/復(注意煉字)——自由、安逸、喜悅。

追問:從中可見作者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樣的?

明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最後兩句收束全文,詩人似乎在回答人們的疑問,爲何對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雞鳴狗吠津津樂道,如數家珍呢?原來是作者“久在樊籠”的緣故,作者一旦衝出羅網,返回大自然的懷抱,那就其樂無窮、觸處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親切而欣慰,可以說,這兩句詩,是對以前誤入塵網中的官場生活的形象的總結,也是對已經開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五、總結全文

《歸園田居》,主要寫詩人擺脫污濁官場來到清新的農村後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這種情緒,用一個詞組來概括叫做“返樸歸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實正直不虛僞,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樸”,處世要樸實,不造作,不追求豪華富貴,而是自由自在瀟灑之至。這是一種與污濁的官場生活相對立的生活方式,也是歷代文人學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六、作業:

1.背誦《歸園田居》。

2.陶淵明的歸隱,是否可行?在當今時代是否可以提倡?

板書設計

《歸園田居》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感受作者的隱士情懷,領悟作者返樸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地精神,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在上課前,請同學們做兩個選擇題。

1、有兩種人生道路:a 十年寒窗苦讀,金榜題名。 b 過着悠閒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學。

2、如果走入社會,有兩條路:a 做官,有名有利 b 做農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選擇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實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滿煩瑣的

人生,我們總是在不斷地捨去,又不斷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說過,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人的分別也就在於有的人知道舍什麼,得什麼,什麼時候該舍,什麼時候該得,有的人卻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也曾經做過和大家同樣的選擇,但不同的是,他選擇的是做農民。而且,他爲自己的選擇寫了一系列的文章。《歸園田居》寫于歸隱後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對自己棄官歸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學習陶淵明的舍與得。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東晉(朝代)田園詩人,潯陽柴桑人。後人稱之爲'靖節先生'。又自稱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仕途充滿風險,加之政治腐敗,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他不願在紛亂黑暗的現實裏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後,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後終老農村,死後世人稱他爲'靖節先生'。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後的生活, 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爲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後,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後,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指出重點:陶淵明的這次辭官回家是最後一次,從此再也沒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願'爲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後的愉悅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一首。

三、解題

1、文章和詩歌的題目就好像一個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話說:眉目傳情。文章的標題往往也能傳達或暗示許多有效信息。提問:'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

明確:'歸'

2、提問: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麼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着哪些隱性信息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以'歸'字爲核心來解讀詩歌)

討論、明確:

1、從何而歸? 2、爲何而歸? 3、歸向何處? 4、歸去如何?

四、朗讀課文,尋找相關信息,回答上述問題

1、從何而歸?

明確:塵網、樊籠

追問:塵網、樊籠比喻什麼?明確:官場生活( '羈鳥'、'池魚'是陶淵明自比)

追問:爲什麼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的的情感?明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誤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塵網'一詞,足見他對

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誤'字顯出詩人的悔恨之深。東晉末年權力之爭劇烈,陶淵明既不願我爲上層統治階級矛盾鬥爭的犧牲品,也不願我爲政治野心家爭奪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卻將他緊緊束縛在野心家們政治鬥爭的羅網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實應爲'十三年'用誇大了的數字,說明了時間之長,痛苦之深。)

2、爲何歸來?

明確:

a、性本愛丘山(本性)

追問:既然'性本愛丘山',爲何要出仕?

明確:'誤落塵網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誤。(注意煉字'誤')

{養家餬口 大濟蒼生。在封建社會,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實現政治理想,只能當官,走仕途。但是,當時的東晉政治腐敗,社會**,門閥勢力飛揚跋扈,統治階級熱衷的是爭權奪利,在這樣的政治局面下,想實現進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淵明又不願同流合污,只有選擇離開,選擇歸隱。}

'韻'指人們的氣質性情的素養。'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與世俗官場生活不適應。'適俗'就是適應仕途中繁縟禮節的限制和爾虞我詐的權勢之爭,詩人說自己缺乏應酬官場的氣質和情操,顯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寫自己流連山水喜愛田園,表明歸隱田園的意向。

追問:據我所知,陶淵明一生多次辭官做官,難道是僅僅用一'誤'字所能辯解的嗎?

明確:1、矛盾心態: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響,有"大濟蒼生"的抱負;仕途不得志,難以施展抱負。2、徹底悔悟3、也許是一種託詞。

追問:所以'性本愛丘山'也許是陶淵明'歸'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關鍵的原因呢?請同學們繼續尋找文中信息。(提示:點題句是哪一句?)

明確:

b、守拙歸園田

提問:歸園田的目的是什麼?爲什麼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麼?(如果不歸園田就不能守拙)

明確:反對機巧圓滑,反對官場生活中的八面玲瓏、爾虞我詐,怕自己受到官場不良環境的影響而失其本心,官場是個是非之地,沒有那種當官的本領,很難往上爬(即使是現在,也有類似的現象)。這樣,一個正直清高的人就會感到精神上很壓抑,沒有自由,所以詩人把自己比作'羈鳥'、'池魚'(結合陶辭官原因:不爲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結:所以'歸園田'是爲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3、歸向何處?

明確:歸向園田

問:詩人筆下的田園景色有何特點?請抓住詩中幾組意象分析。

明確: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

概括追問:非常普通平常的農村生活場景,在陶淵明筆下爲什麼顯得那麼美?

明確:恬靜、幽雅,空闊而簡陋,一片寧靜、一片和諧、一派迷茫、一派朦朧,這是

美似仙境的田園,讓詩人棄官歸隱,流連忘返。{農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農村(文明的異化)}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四句寫近景,從自己的住宅寫

起。你看,住宅周圍有十畝土地,八九間草屋,地方雖不廣,房屋雖不多,但畢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國。榆樹柳樹的陰影遮住了後房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屋子前邊,環境是多麼幽雅美麗!這裏襯托出了作者心滿意足的欣慰情緒,這正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寫遠景,遠望村莊輪廓模糊,炊煙裊裊,一切是安詳的、

舒緩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寫遠聞,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更顯出鄉間的寧靜、和平。'雞鳴桑樹顛'寫近聞,沒有混亂,雞才能在桑顛得意地啼叫。

總之,這八句話,捕捉住農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畫出了優美畫畫,有近有遠,有聲

有色,有淡有濃,有活潑有生機,有樸拙自然的趣味。而這一切又與詩人在官場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裏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鬥、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靜、和諧的心境。

4、歸去如何?請從詩中找出蘊涵作者情感的詩句詞語。

明確:'無塵雜'/有餘閒/久/復(注意煉字)--自由、安逸、喜悅。

追問:從中可見作者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樣的?

明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最後兩句收束全文,詩人似乎在回答人們的疑問,爲何對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雞鳴狗吠津津樂道,如數家珍呢?原來是作者'久在樊籠'的緣故,作者一旦衝出羅網,返回大自然的懷抱,那就其樂無窮、觸處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親切而欣慰,可以說,這兩句詩,是對以前誤入塵網中的官場生活的形象的總結,也是對已經開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5、小結:《歸園田居》,主要寫詩人擺脫污濁官場來到清新的農村後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這種情緒,用一個詞組來概括叫做'返樸歸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實正直不虛僞,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樸',處世要樸實,不造作,不追求豪華富貴,而是自由自在瀟灑之至。這是一種與污濁的官場生活相對立的生活方式,也是歷代文人學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五、 總結全文。

這就是陶淵明。他的歸來,他的捨得,在我們心中留下了許多:'不爲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氣,鄙棄官場,厭惡功名的高潔情懷,他不僅創作了世界上最美麗的詩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獨特藝術個性及偉大品格深刻影響着並將繼續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六、全班同學朗讀課文並練習背誦

隱士情懷:

1、蔑視權貴、鄙視官場

2、淡泊明志、躬耕田園

3、委心乘化、知天樂命

《飲 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365~427),中國晉宋時期文學家。一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淵明出身於沒落的仕宦家庭。由於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時官時隱,舉棋不定。後期(41歲以後)陶淵明因時局動盪,仕途險惡,以及官場政治腐敗,門閥制度森嚴而對現實極端不滿,毅然辭官歸隱,與官場徹底決裂。陶淵明的創作包括詩歌和文章兩大部分,而以後期的詩歌

成就最高。

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傑出的詩人。陶詩今存125首,多爲五言詩。從內容上可分爲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鄙夷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黑暗官場的極端憎惡和徹底決裂;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嚮往。作爲一個文人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內容,出現在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的社會裏顯得特別可貴。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頓狀況的,可使我們間接地瞭解到當時農民階級的悲慘生活。它以純樸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爲中國詩壇開闢了新天地,並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陶淵明現存文章有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

篇,共計12篇。總的來說,陶文數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詩。

(2)陶淵明詩歌的高超的技巧和獨特風格也是它們所以被傳誦的重要原因。我們常說陶詩的特色是樸素、自然。這些樸素的詩句,看起來作者似乎全不費力,然而卻包含了高度的匠心。詩人如果沒有神妙的駕馭語言的能力,就不可能用很平易的詞句生動地顯現出事物的形象。例如《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一詩中,寫雪景用'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十個字,把雪的輕虛潔白的形象寫得十分傳神,被歷來的批評家所推崇……這就是作者善於抓住客觀事物的最突出的特徵,傳神地表達出它的形象之故。陶詩中許多寫景的名篇都具有這個特點。它們對描寫的景物,往往只用淡淡的幾筆,把它的神態突出地顯示出來……

陶詩另一突出的優點是,比同時代詩人的作品顯得尤其渾厚和完整。陶淵明繼承了漢魏詩歌'氣象混沌,難以句摘'(宋代嚴羽《滄浪詩話》)的作風,講究通篇的渾厚,不去斤斤追

求一兩句名句……

此外,簡潔和含蓄也是陶詩的重要特點。

結束語。 篇五

海子說: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法國詩人蘭波說:生活在別處,選擇和捨棄都是爲了追尋心中的理想!陶淵明找到了心中的園田,希望我們也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畢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願在這僅有的一次生命裏,能遵從自己心靈的召喚,不白活一回。把這句話送給大家。

《歸園田居》教案 篇六

1、瞭解陶淵明的生平及其詩歌的基本特徵。

2、學習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3、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追求自由獨立的精神品格。

[教學重點]

1、領悟詩人憎惡官場,熱愛田園,追求自由的思想傾向。

2、背誦全詩。

[教學難點]

學習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教學方法]    誦讀式、討論式、啓發式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國中時我們學過《桃花源記》,誰能說說桃花源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景美,景色怡人;人美,熱情好客,淳樸善良;生活美,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平等,人人勞動,豐衣足食,幸福安寧。)

思考:陶淵明爲什麼要創造這個理想王國?

明確:陶淵明想以這個幸福的世外桃源來寄託自己祈求安定的理想。陶淵明生活的東晉,社會黑暗,政局動盪,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環境,桃花源正是這樣的理想居所。

在上課前,請同學們做兩個選擇題。

1、有兩種人生道路:a 十年寒窗苦讀,金榜題名。 b 過着悠閒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學。

2、如果走入社會,有兩條路:a 做官,有名有利 b 做農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選擇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實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滿煩瑣的

人生,我們總是在不斷地捨去,又不斷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說過,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人的分別也就在於有的人知道舍什麼,得什麼,什麼時候該舍,什麼時候該得,有的人卻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也曾經做過和大家同樣的選擇,但不同的是,他選擇的是做農民。而且,他爲自己的選擇寫了一系列的文章。《歸園田居》寫于歸隱後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對自己棄官歸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學習陶淵明的舍與得。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潯陽柴桑人,東晉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陶淵明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

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他29歲到41歲。(重點指出辭去彭澤縣令這件事)第三時期,歸田時期,歸田後20多年,是他創作是豐富的時期。

詩歌特徵

一種是平淡自然、蕭散衝澹。主要指那些田園詩,用語質樸自然,清新疏朗,人們常引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可謂是此類代表。另一種是慷慨激昂,豪放有力。主要指那些詠詩擬古之作,用語豪邁剛烈,感情激越。人們對此稱道的《詠荊軻》以及被魯迅稱爲“金剛怒目”式的“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讀山海經》其十)便屬這一類。

三、整體感知

1、誦讀詩歌

2、背誦指導

(1)從“本性”說起

(2)以“羈鳥”“池魚”起興

(3)田園風光:

一個面——開荒南野際……      看——炊煙、村落

兩條直線——方宅、草屋        聽——狗吠、雞鳴

前後的點——榆柳、桃李

(4)歸田心情

四、詩題解讀

思考:“歸園田居”的意思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麼它的題眼是什麼?這個明示信息下還潛藏着哪些隱性的信息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明確:

1、從何而歸?          2、爲何而歸?

3、歸向何處?          4、歸去如何?

五、問題討論

(自由誦讀,思考上面四個問題)

(1)從何而歸?

塵網

樊籠

官場生活—喻      情—厭惡悔恨

追問:爲什麼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分析:“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對自己整個前半生的搖擺、癡迷表示深沉的懺悔。“塵網”足見他對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官場極端厭惡,“三十年”實應爲“十三年”誇大了數字,說明了時間之長,痛苦之深。

(2)爲何而歸?

明確:

討論:既然“性本愛丘山”,爲何要出仕?作者說“誤落塵網中”,豈是一“誤”字所能解釋?

提示:在封建社會,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實現政治理想,只能當官,走仕途。但是當時的東晉政治腐敗,社會**,門閥勢力飛揚跋扈,統治階級熱衷於追名逐利,在這樣政治局面下想實現進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淵明又不願同流合污,只有選擇離開,選擇歸隱。

明確:養家餬口,大濟蒼生,仕途不得志,難以施展抱負。

(3)歸向何處?

明確:歸向園田

思考:如何理解“守拙”?言外之意是什麼?

明確:反對機巧圓滑,反對官場生活中的八面玲瓏,爾虞我詐,怕自己受到官場不良影響而失其本心,官場是個是非之地,沒有那種當官的本領,很難往上爬。這樣,一個正直清高的人就會感到精神上很壓抑,沒有自由,所以詩人把自己比作“羈鳥”“池魚”。所以,“歸園田”是爲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獨立和自由。

提問:詩人筆下的田園景色有何特點?抓住幾組意象分析。

(找出描寫田園景色的詩句,然後齊讀)

明確:恬靜  幽雅  空闊  朦朧

近處:宅院、林木,親切可即

遠處:村落、炊煙,給人以悠長的遐思

色彩:桃紅、柳綠,環境幽雅美麗

聲音:狗吠、雞鳴,以動襯靜,更顯寧靜和平

(4)歸去如何?

從詩中找出蘊涵作者情感的詞語。

明確:無塵染/有餘閒/久/復——自由、安逸、喜悅。

提問:從中可見作者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樣的?

明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六、探究、討論

聯想思辨(結合《歸去來兮辭》的作者辭官歸隱)。有的人說這是一種消極避世的態度,你有什麼看法(討論)?

[點撥]

學生各抒幾見,只要能自圓其說就可以。要根據整首詩,聯繫作者的生平、思想、寫作背景來發表自己的觀點。

[明確]

“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陶淵明辭官歸隱是在對污濁的現實社會絕望之後選擇的一條潔身自好、追求恬靜的田園生活、完善獨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與當時社會的“學而優則仕”是格格不入的。在當時的社會來看,陶淵明堅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種對黑暗官場的反叛,具有積極意義。

但是,要改造社會,要清除污濁,不能單*“歸隱”與“獨善”,應該兼濟天下、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從這點來說,陶淵明放棄了大濟蒼生的理想則有其消極的一面。

由此可見,陶淵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積極入世、大濟蒼生,曾爲陶淵明的人生追求。而消極避世的道家思想在“誤落塵網”XX年之後,“悟幾往之不諫,改心爲形役”爲“形爲心役”找到真正的自我——質性自然。這一儒道思想在現在看來並非完全是一種消極的思想。

[說明]

作者的這一思想爲以後歷代不得志的知識分子提供了一個精神上的歸宿,同時也爲學生的批判創新提供了材料,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感悟能力。

七、藝術特點:

1、情景交融

近處:宅院、林木            厭惡官場

遠處:村落、炊煙            嚮往田園

色彩:桃紅、柳綠            追求自由

聲音:狗吠、雞鳴            保持高潔

2、語言質樸。

八、小結全文:

《歸園田居》主要寫詩人擺脫污濁官場來到清新的農村後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這種情緒用一個詞組來概括叫做“返樸歸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實正直不虛僞,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樸”,處世要樸實,不造作,不追求豪華富貴,而是自由自在瀟灑之至。這是一種與污濁官場生活相對立的生活方式,也是歷代文人學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九、佈置作業:背誦全詩。

板書設計:

歸園田居(其一)

陶淵明

從何而歸?           爲何而歸?

歸向何處?           歸去如何?

《歸園田居》教學設計 篇七

【設計指導思想】

陶詩之美,不是一個十五、六歲的中學生輕易能領會得到的;陶詩之情,同樣難以引起年輕人的共鳴。他的反樸歸真,他的淡泊,是歷經浮沉世俗的淘洗後人性的迴歸。如果就詩論詩,歸園田居並無多少疑難之處,任何強加的桂冠只會導致學生的不滿或不屑。所以,對歸園田居的學習,既要注重對詩歌本身的理解與感悟,更要注重從側面挖掘詩人的詩心所在。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認同詩人,進而獲得情感的薰陶和價值觀的建構。

【教學目標】

1、掌握重點字詞,瞭解陶淵明其人及詩文。

2、體會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語言特色。

3、體會詩中流露出的對官場的厭惡之情和感受田園生活樂趣的歡愉。

【教學重點】

體會詩中流露出的對官場的厭惡之情和感受田園生活樂趣的歡愉。

【教學難點】

體會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語言特色。

【教學方法】朗讀、品讀、比較、探究

【教學工具】一支粉筆一把黑板刷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聯繫舊知,精彩導入

同學們是否以前學過的《桃花源記》這篇文章?作者是誰?陶淵明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風淳樸,在那裏沒有壓迫,人人平等,他們過着一種自己自足與世隔絕的生活,這個充滿人情溫暖的桃花源是陶淵明心中的理想國,但是,這美好的桃花源在現實生活中是沒有的,那麼,在現實中,陶淵明嚮往的居處是怎麼樣的呢?

今天,我們一起去看看在現實中,陶淵明嚮往的居處到底是怎麼樣的。引出今天所學的課文《歸園田居》。

二、知人論世,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晉潯陽(今九江)人。曾祖曾官至大司馬,到他時已家境沒落。少年時代有“大濟蒼生”的壯志。但是,陶到29歲時纔出仕,不久又歸隱。後又時隱時仕。在41歲時,爲彭澤縣令,在官八十餘日,逢郡裏督郵來縣,屬吏告訴他應束帶接見,他嘆道:“我不能爲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他便解職而歸,從此,他結束了仕隱不定的生活,堅決走了歸田的道路。死後,友人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五柳先生)

陶淵明既是隱逸詩人也是田園詩人,他的田園詩直接影響到唐代的田園詩派,唐代的田園詩派的代表作家有------王維、孟浩然

三、把握“歸‘字,文本解讀

(一)、學生齊讀讀課文,注意字音

羈(jī)、拙(zhuō)、畝(mǔ)、蔭(yìn)、曖àì、吠fèì

(二)、聽配樂錄音,更正字音,把握詩中情感。

(三)、疏通課文,解釋重點字詞(結合課下注釋)

適:適應,迎合;韻:氣質,本性;羈鳥:籠中鳥;拙:愚拙;

蔭:遮蓋;曖曖:昏暗、模糊;依依,輕柔緩慢的上升;墟里:村落自然:既可理解爲自然界,又可理解爲田園生活。

(四)、解題:

1.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一共有五首,這裏選的是第一首。標題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田園生活,那麼我們在解讀詩人的情感時應該要重點抓住哪個詩眼呢?(歸)

提問:“歸”字是詩眼,歸的意思是返回,作者從哪裏返回?爲什麼要返回?回到哪裏去呢?請同學們一起朗讀詩歌,並思考這問題。(以“歸”字爲核心來解讀詩歌)

思考、討論、明確:⑴從何而歸?⑵爲何而歸?⑶歸向何處?⑷歸去如何?

■從何而歸?“塵網”、“樊籠”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1.、詩人把“塵網”、“樊籠”比做什麼?(官場生活)

2、把“塵網”、“樊籠”比做官場生活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

3、“羈鳥”、“池魚”用來比喻什麼?

明確:陶淵明自比,意在說明誤入官場,深受束縛、迫切要求擺脫束縛、迴歸農村的心志。這裏一方面表現了陶淵明對誤入官場的痛心,對黑暗官場的嫌棄,一方面表現了他渴望擺脫官場束縛、迴歸田園、獲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爲何而歸?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1、“適俗”在文中具體指什麼?

適應仕途中繁縟的禮節限制和爾虞我詐的權勢之爭,詩人說自己缺乏應酬官場的氣質和情操。顯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愛丘山”、“守拙”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田園生活的嚮往

3、既然“性本愛丘山”,“守拙歸園田”陶淵明何以要出仕?(生自由討論)

煉字: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誤。“誤”既表現了陶淵明的後悔和厭惡之情。

出仕是由於(一)、生活所迫。(二)、少年時代有“大濟蒼生”的壯志。

(引入寫作背景)東晉末年權力之爭劇烈,陶淵明既不願成爲上層統治階級矛盾鬥爭的犧牲品,也不願成爲政治野心家爭奪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卻將他緊緊束縛在野心家們政治鬥爭的羅網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他不願同流合污,便受排擠,孤立,他固守清貧,只有選擇離開,選擇歸隱。“一去三十年”實際應該是“十三年”用誇大的數字,說明了時間之長,痛苦之深。

其實這一個“誤”字,一誤多年又何嘗不是帶着期望的自投羅網,在幾經坎坷,在官場中碰得頭破血流,看透了官場卑污之後,一個誤落髮出了陶淵明無限的人生辛酸。這是人生幡然醒悟後的絕唱,是一位哲人看透世界後的箴言。

小結:所以“歸園田”是爲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歸向何處?

歸園田。“守拙歸園田”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過渡句。

1、田園有什麼獨特的景物吸引着陶淵明?寫了什麼景物?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十餘”、“八九”,一般來說,計數不確是鄉里人的一種習慣,特殊的說,不也正表現出詩人辭官以後那心境的散適、淡泊。

動靜結合的手法:“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動景。“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是靜景。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

遠近結合的手法:“遠人村”,“墟里煙”遠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雞鳴桑樹顛。”是進景。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是從視覺角度寫。“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是從聽覺角度寫。

2、給我們描繪了怎樣一幅圖景,給人一種怎麼樣的感覺?

明確:簡樸、空闊、恬靜、幽靜、和諧、朦朧

3、詩人爲何對如此平凡的茅屋、樹木、雞鳴、狗吠如此津津樂道,如數家珍?

明確:久在樊籠的緣故,衝出羅網,得到自由,返回大自然懷抱,其樂無窮。一草一木也格外親切,“性本愛丘山”。劉禹錫的《陋室銘》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達一種滿足與欣慰的情感。

詩人捕捉的是農村中司空見慣,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畫出了一幅優美的畫面,有遠有近,有聲有色,有濃有淡,有拙樸自然的趣味,這一切與官場污濁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他更加想歸去。那麼,歸去如何呢?

■歸去如何?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無塵雜”、“有餘閒”、“久”、“復”表現了歸後的感受。

1、“返”字突出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明確:那種歸後的釋然、舒暢的心情。

2、返自然後的“簡樸、空闊、恬靜、幽靜、和諧、朦朧”的園田生活環境與官場的“塵網、樊籠”對比表現了詩人怎麼樣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

明確:表達了詩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生活,追求精神上得自由和獨立,及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

詩人歸後與歸前心情的對比:

歸前------無奈、後悔

歸後------愉悅、豁達、釋然、返樸歸真

四、衆生暢談,體悟詩人(自由交流)

清高高雅正氣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孤傲固守純真恬淡超逸

五、藝術手法貫穿始終

1、情景交融。描寫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煙、狗吠雞鳴,富有生活氣息,構成了遠離塵世、寧靜安謐、淳樸自然的藝術境界。這是實境—也許的確是陶淵明歸隱後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淵明內心追求那種恬靜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實境與心境渾然一體,水乳交融。

2、比喻手法的運用。

喻自己是一隻樊籠裏的鳥,現辭官歸隱就像鳥脫樊籠到大自然中去一樣輕鬆愉快。用“塵網”、“樊籠”比喻官場的庸俗、黑暗;以“故淵”、“舊林”比喻鄉土,貼切形象,能加深讀者對詩歌內容的理解。

3、白描手法的運用。

白描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指描繪人物和花卉是用墨線勾勒物象,不着顏色,稱爲“單線平塗”法。它源於古代的“白描”。在文學創作上,“白描”作爲一種表現方法,是指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描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我國優秀的古典小說《水滸》、《三國演義》等多用白描手法;魯迅的作品,有許多使用白描手法範例。

陶淵明是“白描”的高手,其描寫平淡質樸,不加任何修飾,卻極爲精練自然,如“出水芙蓉”,體現了白描手法的精髓。魯迅先生曾說過:“白描”並沒有祕訣。只要“有真意,去粉飾,勿賣弄”即可。

4、對比手法的運用。

詩人歸隱的田園和官場構成鮮明對比,進一步突出了返歸田園的喜悅,寫人時把“適俗”與“守拙”對比,寫鳥時將“飛翔”與“囚於樊籠”對比,寫魚時把迴歸自然厭惡官場的心情表達得生動又自然。

5、語言平淡自然,又富於詩意。

《歸園田居》詩人代表作之一,能體現詩人的藝術風格。作品語言平淡,又富於詩意。詩人用自然的筆墨,使情景融爲一體。筆墨之淡與意境之濃,筆墨之自然與意境之深遠,妙含其間,因而大大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六、延伸思考,歸隱原由

有人認爲陶淵明的歸隱是消極避世,不敢直面現實,不思進取的表現。有人認爲他的歸隱是對自我本性的皈依,他在感受自然萬物和艱難的躬耕生活中爲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義。你如何看待陶淵明的歸隱田園呢?請談談你的看法

七、作業佈置

背誦全文

完成《名師一號》練習

八、板書設計

從何而歸爲何而歸情景交融白描

歸比喻

歸向何處歸去如何對比

【教學反思】

這堂課我沒有使用多媒體課件,說老實話,本學期我上課基本不用多媒體課件。目的是想與之前用多媒體課件上課來做一比較:主要是比較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吸收信息情況。因爲據有關教育部分調查顯示:儘管多媒體課件的容量大,信息多,但學生的吸收能力相比之前老師只用一隻粉筆一個黑板的情況,有所下降。於是我決定用好多媒體課件,唯我所用,只取所需。

《歸園田居》,課堂上自我感覺挺滿意的。課堂氣氛較活躍。

1、教學目標明確,重點難點講解到位,古詩把握得當,教學效果好。

2、由以前學過的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導入,聯繫舊知識,回顧舊知識,重溫陶淵明的形象。

3、課堂上學生對陶淵明歸隱的做法都談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學表示敬佩、仰慕。有的同學不免爲此而感到憤憤不平。主要是有感於當時的社會環境。

4、整堂課充滿了激情。

5、教師語速適中,教學節奏把握得好。

6、最令我滿意的是板書設計。既簡單又明瞭,概括了詩歌的主要內容。

7、令人遺憾之處是沒給學生較多的時間讓學生討論陶淵明歸隱田園的做法

《歸園田居》教學設計 篇八

(一)

這是一節關於陶淵明的田園山水詩的講析課,我在上課過程中沒有就詩論詩,而是從“真”的審美上居高臨下地使學生明白《歸園田居》的思想。                    (二)

師:國中學過《桃花源記》,誰能說說桃花源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

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勞動,人人平等,沒有剝削,沒有壓迫。

生:自給自足,豐衣足食。

生:與世隔絕,幸福快樂。

生:熱情好客,淳樸。

師:很好,但我們知道這樣美好的桃花源是現實生活中沒有的,陶淵明爲什麼要創造這個理想國呢?(目光掃視教室一週,示意舉手的學生回答)

生:當時社會黑暗,政局動盪,陶淵明想以這個幸福的世外桃源來寄託自己的祈求安定的理想。

師:這是從社會及局勢方面來分析的。陶淵明生活的東晉政局混亂,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渴望有一個安定的生存環境,桃花源正是這樣理想的居所。

除了社會及局勢方面的原因外,我們還要看到同時期沒有其他文人創作類似的文章,所以還應關注陶淵明本人的思想。

生:陶淵明本人也向往這樣的生活。

師:中國文人受儒、道、釋的影響巨大。東晉時佛教還沒有傳入中原,所以我們分析陶淵明受到儒家與道家的影響。根據桃花源的內容,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思想中的道家的影子:無君、無壓迫、人人平等和平相處。                   (及時加進陶淵明的生活及思想歷程)

另外補充一點,二十九歲到四十三歲時官時隱生涯使陶淵明更清晰地認識了官場的黑暗,對現實的失望使他更清醒地認識到自然纔是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所。只有在自然中人才可以發現自己的純樸天性,即“真”。莊子說“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易也 。”“真”的屬性不是外界施加的,也非外物可改變。當人們處於心靈自由、神定氣閒時反照自己的內心就可以發現這種質樸無僞,這時人安定了,可以靜心觀照,人與自然就和諧地化爲一體,達到物即我,我即物的“無我”之境界。

請同學們閱讀《歸園田居》,找出詩中描述田園風光的詩句。

生: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師:這些尋常的農村風光,爲什麼會被陶淵明寫得這樣美?     (抓住詩中你需要的東西來說,只講一面,不必兼及其它)

生:這些景是農村中最平凡最普通的,可是正是在這最常見的景物中能最好地體現陶淵明對鄉村的喜愛。

生:這些景物中可以看到桃花源的影子。十餘畝地,八九間屋子,如果沒有剝削足夠一家人安定幸福地生活了。房前屋後林木成陰,狗吠雞鳴各不相擾,一派祥和。

師:很好,這就是《歸園田居》結尾處的詩眼“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的解釋:官場是庸俗、卑污的,它使人喪失了天然純樸的本性,失去了人的真善屬性,只有在面對真實無僞的自然時,人的心靈纔會放鬆,纔會發現自己與環境是和諧相處的,才能達到無我之境。

(三)

根據新的課程標準,高中語文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高中的語文課一直讓大部分學生提不起興趣,其中一條原因便是老師太偏重於語法邏輯教學和文本過細剖析,其結果是學生失去了對閱讀文本的興趣。現在我想改變一下教學方法,以拓寬學生知識面來帶動對教材的賞析。重在對文本的鑑賞審美,少一些對文本的分析。讓學生自己多閱讀和思考,少聽一些說教。爲達到這一目的,我們必須首先提高學生自身的素質。我們都有一種體會:站的高才能把事情看透。當我們在國中時讀國中文本會覺得有一些難度,高中時閱讀高中文本又覺得有難度,可是這時回頭讀國中文本又會覺得容易了,同樣道理,我們爲什麼不站的高一些讓學習更容易呢?基於這樣一種考慮,我在講這首《歸園田居》時便從陶淵明的“桃花源”理想入手,桃花源是一種“自然”的社會,這裏人人自耕自食,真誠相處,無競逐無欺詐,甚至無君無臣。歸結起來,陶淵明的社會觀和人生觀都以“自然”爲核心。他嚮往的社會是和平安寧、自耕自食、無競逐無虛僞、沒有相互壓迫和殘害的社會;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樸真誠、淡泊高遠、任運委化、無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愛的生活環境,也是恬靜而充滿自然意趣的鄉村。由於這些追求,使他的大多數田園詩呈現出沖淡平和、曠潔悠遠的外貌,此即前人所言“靜穆”。但在這背後,卻充滿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惡與不安,對人生短促深感無所寄託的焦慮。 陶淵明的思想,是以老莊哲學爲核心,對儒、道兩家取捨調和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自然”哲學。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一種“自然”的社會。他常常把儒家虛構的淳樸無爭的上古之世與道家宣揚的小國寡民的社會模式結合成一體,作爲理想世界來歌頌。講透了“真”,學生明白了物我相融合,物我合一,達到“無我之境”,這首詩就不必再多說了。

在閱讀教學上,有專家提出了幾項看法:

1, 學生直接與文本對話,教師只是指導。

2, 閱讀量要大。

3, 尊重多元化閱讀。

4, 把帶着問題來讀轉變爲讀出問題來。

閱讀教學要想真正拓展開去,我們的學生要有充足的儲備,我們的語文老師要給學生們創設讀書的氛圍和條件,隨後在課程的傳授上我們纔可以將文本的解讀以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外化出來。現在有部分老師仍舊沿用以往的方法,將自己對文本的解析看作是唯一正確全面的,惟恐不能把自己的知識全部傾倒給自己的學生,可是學生又不領情,不願意聽。其實,我們不必追求盡善盡美,不必追求講深講透,關鍵是學生能通過他們自己的閱讀,把自己的見解表達出來就好。畢竟不要忘了,最後我們的學生讀懂纔是最終目標,讀出創造性的見解是我們閱讀教學的價值所在。

新的課程標準提倡創造性閱讀,鼓勵教師做一些大膽嘗試。在學生知識面還不很開闊的現狀下,我們只能儘可能地將學生已有的材料調動起來,將學生髮動起來,將學生的注意集中過來,將課程的傳授靈動起來,將教書與育人綜合起來,爲此,我們作爲語文老師,自己的知識必須充足,我們的備課必須高屋建瓴,這樣,我們老師才能引導學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輕鬆而全面地解讀文本。

《歸園田居》教學設計 篇九

教學目標:

1、瞭解每首詩創作的時代背景

2、分析詩中的景物描寫,體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賞析作品的意境美。

3、充分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感受作者表達的情感。

教學難重點:揣摩品味詩中精彩語句的含義和技巧。

1、熟讀詩歌,瞭解作者、寫作背景

2、你覺得詩中的哪些關鍵詞,關鍵句有深層含義?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瞭解詩歌的詩意,然後用自己的語言把頭腦裏想象的詩歌畫面描述出來

課堂教學流程設計及學生活動要求

教學過程:

導入:

知識儲備:小組交流:介紹作者、寫作背景(個人展示或小組交流解決,4分鐘)

活動一:朗讀詩歌,理解詩意

1、朗讀兩首詩歌,小組自由朗讀課文——-小組展示朗讀——-其他同學糾正讀音——---全班齊讀課文(5分鐘)

2、初步瞭解詩歌的詩意,然後用自己的語言把頭腦裏想象的詩歌畫面描述出來,(小組內交流)(8分鐘)

活動二:賞析詩句

1、賞析詩歌《歸園田居》:你覺得詩中的哪些關鍵詞,關鍵句有深層含義?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小組內交流——學生個人展示——其他小組補充點評)(15分鐘)

補充:《歸園田居》:全詩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自然而然的流露了出來。

活動三:拓展:

同學們,你是怎樣看待陶淵明“歸隱”的呢?如果他生活在現代社會還會歸隱嗎

(小組內交流——學生個人展示)(8分鐘)

作業:背誦兩首詩歌

總結全文 篇十

這就是陶淵明他的歸來,他的捨得,在我們心中留下了許多:“不爲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氣,鄙棄官場,厭惡功名的高潔情懷,

他不僅創作了世界上最美麗的詩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獨特藝術個性及偉大品格深刻影響着並將繼續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