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新課標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部編版 九年級上冊語文新學案人教版【精品多篇】

新課標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部編版 九年級上冊語文新學案人教版【精品多篇】

新課標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部編版 九年級上冊語文新學案人教版 篇一

教學目標 :

1.通過閱讀,整體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義深刻的語句。

2.體會運用小故事闡述抽象道理這一寫法的好處。

3.瞭解愛情的特質,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教學重點:

1.體會運用小故事闡述抽象道理這一寫法的好處。

2.品味含義深刻的語言,瞭解愛情的特

質,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教學難點 :學生處於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階段,且無生活經歷,理解愛情的本質有些困難,加之現實生活中對待早戀的觀念,使得學生不太願意就這一敏感話題發表看法。

教學方法:朗讀、複述、討論、合作、探究。

課前準備:

1.藉助工具書自學生字、詞:

繁衍 剎那間 迷惑不解 勃然大怒 無與倫比

怒不可遏 曙光 佇立凝視 繁殖

2.查找資料,瞭解作者蘇霍姆林斯基。

導入 新課:

19世紀偉大的詩人、劇作家莎土比亞曾經在一首詩當中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告訴我,愛情生長在何方?是在腦海,還是在心房?它是怎樣發生?它又怎樣成長?”這是每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問題,可能也是同學想知道的。當我們遇到這樣的疑惑時,我們卻不一定敢向我們的父母發問,而有一個14歲的小姑娘向她的父親提出了這個問題,而她的父親也在一封信中給了她一個詩意的回答。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封

介紹作者:

瓦西里·亞歷山德羅維奇·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烏克蘭卓越的教育家、教師、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學任教,擔任這所農村中學的校長、教師和教育者長達32年。蘇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暫,不滿52歲,但他卻持之以恆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寫作,奇蹟般地寫出了40部專著,600多篇論文,約1200篇兒童小故事。

蘇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師、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們的。他把自己的思維、思索、建議和見解全部傾注在了他的著作當中,即怎樣培養“真正的人”。教師和父母應當歷經何等艱難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長爲好學上進、聰穎、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亞·蘇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烏克蘭國內人人皆知並喜愛,而且在國外許多國家也被廣爲出版,如衆所周知的《我把心給了孩子們》《公民的誕生》《給兒子的信》以及某些論文和小故事。

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們更大的關注和濃厚的興趣。

閱讀文章,整體把握文章:

1.朗讀課文,注意揣摩寫信人的心理和語氣。

2.瀏覽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

1~4段:女兒提出問題及“我”

(父親)對此的態度。

5—24段:回憶從前祖母給“我”講過的故事,得出愛情是什麼的答案。

25段:告訴女兒該如何對待愛情。

3.再讀課文,提出自己在閱讀中遇到的難題或值得思考的問題,集體展開討論。

提出問題,創設情景,體會文中父親的形象和文章的寫法:

1.你是如何理解愛情的?

提示:在提出這個問題之前,可以向學生闡明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讓學生放下心理包袱。

2.如果你拿同樣的問題問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麼?

提示:學生給出的答案一定會涉及父母對待這個問題的態度,從而引出下面的問題:

1.文中的“我”對此的態度如何?

提示:文中的“我”把女兒提出的問題看成是女兒長大的標誌,同時“我”對女兒的成長表示高興並給予充分的尊重。

2.“我”爲何沒有正面回答女兒的提問,卻說到了我的少年時代和祖母瑪利亞所講的故事?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提示:“我”用自己成長的經歷告訴一個正確的引導帶給“我”的巨大收穫,希望女兒重視。同時運用故事揭示這個抽象的概念,深入淺出,形象生動。

研讀課文,注重自己的體驗:

閱讀課文第5—25段:

(一)請同學複述文中的故事。

(二)分析、討論以下問題: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創造人後,三次來到人間,他從人的眼神中先後讀到了哪三種不同的東西?

提示:愛情,忠誠,心靈的追念。

2.五十多年間,那一對男女的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3.促使那一對男女(後來的老頭和老太婆)生活發生這麼大的變化的基礎是什麼?

提示:是他們之間相濡以沫的愛情。

(愛情是人類永恆的美和力量,是人類種族的生命力永不衰敗的紐帶。)

4.故事中爲何要把這對男女的愛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時間歷程中去表現?這說明了什麼?

提示:真正的愛情能夠經歷時間的考驗。

5.五十多年裏是什麼維繫了他們的愛情?

提示:是忠誠、心靈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

6.文中的上帝面對人的愛情有何表現?爲何多次寫到上帝的態度?

提示:表明愛情是人類獨有的,是人類文明的產物,只有人才能夠愛。

7.作者在文章的結尾告訴我們該如何對待愛情?

提示:善待愛情:以人的方式去愛。

(人類的愛情不是僅僅爲了繁衍後代,還要給對方以幸福……因爲愛情是人類永恆的美和力量,是人類種族的生命力永不衰敗的紐帶。)

品味語言:

1.做一個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爲有智慧的人的時候。

2.上帝久久地佇立凝視着。隨後深沉地思索着離去了。從那時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愛情,它高於上帝。這是人類永恆的美和力量。人們世代交替,我們每個人都不免變成一壞黃土,但愛情卻成爲人類種族的生命力永不衰敗的紐帶。

4.本身來說,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愛的人,才成爲真正的人。

新課標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部編版 九年級上冊語文新學案人教版 篇二

《致女兒的信》

教學資源 :教室、多媒體

專題學習目標(說明:描述學生在本專題學習中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注意與主題單元的學習目標呼應)

1.積累詞語、文學常識和有關愛情的文學藝術作品;

2.通過閱讀,整體把握文章意思,抓住重點語句品味深層含義。

3.體會運用小故事闡述抽象道理這一寫法的好處。

4、瞭解愛情的真諦,感受偉大愛情的美好。

專題學生活動設計 專題教材處理

一、學生活動設計一:情境導入

1.19世紀偉大的詩人、劇作家莎土比亞曾經在一首詩當中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告訴我,愛情生長在何方?是在腦海,還是在心房?它是怎樣發生?它又怎樣成長?”這是每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問題,可能也是同學想知道的。當我們遇到這樣的疑惑時,你怎麼辦?

請同學們交流交流吧。師出示交流的問題

2、學生自由發言,師生互動。

3、師總結:同學們的方法真多啊。可我們不敢向我們的父母發問,而有一個14歲的小姑娘向她的父親提出了這個問題,而她的父親也在一封信中給了她一個詩意的回答。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封《致女兒的信》,看看這位父親能不能幫助我們。

二、學生活動設計二:預習反饋

(一)、學生自測:小組交流預習中的基礎知識部分,教師解疑

小組長帶領全體組員交流各自預習情況,補充缺漏知識點,修改自己作業中的錯誤之處。分三塊進行:作者介紹、背景解說、字詞音形義積累。

(基礎知識主要由學生在課下根據書下注釋並利用工具書解決)

(二)、課堂展示:各小組推薦預習知識點較全面的學生展示(分版塊逐一進行),學生自由發言補充。其他學生摘記、訂正、補充,再識記。教師補充,指導學生完成專項筆記人整理,相機板寫學生髮言中的重要知識點,以檢測題的形式出現。

(學生展示時要求說明是哪一段哪一行的哪一個字,需要注意什麼,其他學生做好標記並糾正、補充)

三、學生活動設計

四:整體感知

1、自主讀思:生速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歌德:哪個少年不鍾情,哪個少女不懷春;正值豆蔻年華的少男少女,必然對愛情充滿好奇和遐想。

新課標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部編版 九年級上冊語文新學案人教版 篇三

《故鄉》

教學目標:

1. 分析人物形象,探討小說主題。

2. 把握文章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

3. 把握小說中議論的作用

教材分析:

1. 重點:(1)通過人物的分析探討主題,(2)把握對比手法的作用

2. 難點:把握小說中議論的作用

教學設想:這篇小說在環境描寫、人物刻畫和對比手法的運用方面都比較典型,所以在教學中,對環境描寫和人物的分析要側重於前後的對比,我採用以表格的形式來板書,把內容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思考作者運用對比手法的作用。第一課時我結合環境來分析人物,把故鄉分爲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的故鄉,兩相對比;第二課時主要引導學生把握“我”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心情感受,正確恰當地理解文章裏議論性的語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小說的主旨。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課型:合作探究—---結合具體的環境描寫,分析人物。

教學重點:整體感知小說的情節和線索,在具體的環境中分析人物, 把握對比手法的作用。

教學流程:

一。 導入新課

以關於“故鄉”的詩詞名句或者歌曲導入:故鄉,讓離家的遊子多了一個永遠也做不完的夢;故鄉,在遊子的記憶裏沉澱出了無限的美麗與思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文學世界,感受《故鄉》的魅力。

二。檢查預習

1. 關於作者、作品、寫作背景的瞭解情況新課

2. 關於小說常識的知識瞭解

3. 關於本課字詞的掌握情況

三。結合問題,瞭解性閱讀全文。

1.結合課文,明確三個要素:人物、情節和環境

人物:母親——我——宏兒 閏土——水生 楊二嫂

情節:小說以時間爲序,以我回故鄉的所見所聞爲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全文按 “漸近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組織安排材料。

環境 : 自然環境:記憶中的故鄉和眼前的故鄉環境

社會環境:農民生活痛苦,城市平民破產的現實

2.理清各人物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線索人物,勾連情節 閏土、楊二嫂-------主要人物,凸顯主旨 母親、宏兒、水生------次要人物,寄寓希望

3.比較本文與其他小說的異同。(本文的情節相對淡化,主要以塑造人物爲主。)

4.文章所寫的“故鄉”跨越的時間長度?(20年)

從時間概念上看,我們可以把“故鄉”分割爲幾段?

(主要可能有2種意見:(1)記憶中的故鄉-----現實的故鄉,(2)記憶中的故鄉-----現實的故鄉-----理想的故鄉。2種意見都正確,應該予以充分肯定。)

四。結合環境,分析人物,探究性閱讀課文。

(一)記憶中的故鄉

1.記憶中的故鄉是怎樣的景像?有哪些人?有哪些有趣的事?

記憶裏的故鄉有“深藍”的天空,有“金黃”的圓月,有“碧綠”的西瓜,有各種顏色的鳥類:稻雞、角雞、鵓鴣、藍背……有閏土月夜刺猹的鮮活畫面,也有雪地捕鳥的無窮樂趣,它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這個世界廣闊而又鮮活,寂靜而富有動感。

記憶裏的故鄉有活潑可愛、見多識廣的小英雄閏土,有“終日坐着”,安分守己的“豆腐西施”楊二嫂。

2.結合具體的語段,對人物形象作簡要的分析(從外貌、動作、語言、神態等方面分析)

3.結合寫作的背景,討論記憶中的故鄉是否真實存在。(言之有理)

參考:可能存在。原因是:當時的中國處於封建統治之下,雖然經濟落後,思想愚昧,但是人民生活較爲安定。辛亥革命在推翻了中國2000年的封建統治的同時,給人民帶來的是國無君,民無主的現實,直接造成了帝國主義的長驅直入,百姓承受着封建地主和帝國主義的雙重剝削和壓迫,導致農民和城市平民的生活日益貧困,直至破產。據此,記憶中那美麗的故鄉可能確實存在。

並不存在。原因是:根據魯迅的《社戲》以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來看,“我”童年以及少年時期的生活圖景都是非常美好的,因爲那時的“我”是純真的、自然的,那時的夥伴也是純真的、自然的。他們之間的關係不是用封建禮法關係組織起來的,而是用心靈的自然需求聯繫起來的。比如《社戲》中並不好看的“社戲”和並不好吃的羅漢豆由於童真童趣卻變得最好的戲和豆。由此來看,“我”回憶中的“故鄉”雖然美好,實際是少年“我”美好心靈的反映,是少年“我”與少年閏土和諧心靈關係的產物。因此,這樣美好的“故鄉”在現實中並不存在。

(二)現實中的故鄉

1.現實中的故鄉是怎樣的景像?這樣的景物描寫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1)“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蓬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分析:這正是一幅蕭索、荒寂的現實的深冬畫面。這裏通過時令、天氣、風聲、天色,勾畫出蕭瑟、昏暗的背景。冬天已經是草木凋零,蕭條冷落,“深冬”則更顯蕭索、荒寂。一個“又”字意思更進一層。陰晦的天氣、嗚嗚的冷風、“蒼黃”的天色,寫出光線的陰沉、昏暗,氣氛的淒冷、寒徹。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橫”指不整齊,了無生氣;“幾個”指零零落落,孤孤單單。“活氣”指活潑、生動的氣氛,“沒有一些活氣”可見其荒涼、死氣沉沉。整個畫面透出荒涼、死寂、了無生機。這幅圖畫正是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蹂躪下日益破產的舊中國農村的縮影。這樣的畫面給“冒了嚴寒”急於回鄉的“我”以內心的重創,“禁不住”則暗含了從美麗的回憶跌落到現實的變化過程。“悲涼”點出見到故鄉時的心境。

(2)“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着,正在說明這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幾房的本家大約已經搬走了,所以很寂靜。”

分析:反映了“我”家家境的衰敗。“許多”、“枯”、“斷莖”、“抖”幾個詞就勾畫出了老屋的破敗、冷寂的景象。老屋的描寫既暗示了家庭的衰落,又烘托出“我”和母親的淒涼心情。

2..現實中故鄉的人物有着怎樣的生活現狀?(從外貌、動作、語言、神態等方面分析)

閏土:外貌: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破氈帽、極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語言:斷斷續續的話表達自己的心情和謙恭。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爲少年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

神情:他只是搖頭、拿起煙管來默默的吸菸,“彷彿石像一般”、“像一個木偶人了”歡喜——淒涼——恭敬

總結:肖像描寫反映了家境,家境又折射出社會現實。神態描寫簡潔而又能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把閏土內心不平,卻又無力反抗,更不知道如何改變現狀的苦悶心情刻畫得形象、逼真。語言描寫可見其受封建思想、等級觀念毒害之深, 不僅經濟上困苦不堪,精神上也被嚴重摧殘。

楊二嫂:外貌:“瘦”,高顴骨,薄嘴脣,張着兩腳,“像一個畫圖儀器裏細腳伶仃的圓規”

語言: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討東西、逢迎、造謠,冷笑說

動作:兩手搭在髀間、將“我”母親的手套“塞”在褲腰裏帶走了

總結:外貌描寫表現她家庭生活的貧困,語言描寫體現其潑悍、放肆、自私,動作描寫表現其潑悍、刻薄、自私、卑劣、貪小便宜的小市民習氣。

3.造成人物命運如此悲慘的原因是什麼?(結合文章和寫作背景)

參考:(1)“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2)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主義的壓榨給人民造成的苦難。

(三)總結對比的作用

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中的故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景物的變化,色調的對比,在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神態上都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環境的對比,揭示了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蹂躪下日益破產的社會現實。

人物的前後對比,既揭示了閏土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也揭示了閏土們悲慘命運的深刻的社會原因是多子、饑荒、稅、兵、匪、官、紳。楊二嫂是當時社會既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變化說明了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側面反映了農村經濟的破敗,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弊病。

楊二嫂和閏土2個人物也形成了對比,文中用楊二嫂的自私刻薄襯托了閏土的純樸善良。

五。佈置作業

1. 背誦文中關於閏土外貌描寫的三個語段。

2. 理解閱讀全文,探求本文的主旨。

新課標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部編版 九年級上冊語文新學案人教版 篇四

音樂之聲

教學目標:

1、理解劇本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來刻畫人物的寫法。

2、學習用語言、動作、表情描寫表現人物。

3、感受環境描寫的作用。

4、體會課文的畫面感。

教學重點:

1、理解劇本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來刻畫人物的寫法。

2、學習用語言、動作、表情描寫表現人物。

課前準備:

1、(教師)多媒體課件 《音樂之聲》視頻、音頻

2、(學生)自學課文字詞 反覆朗讀課文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音樂之聲》中的插曲《鈴兒響叮噹》。電影《音樂之聲》中的主人瑪麗亞熱愛歌唱,並以音樂的形式表達出她對祖國的熱愛,今天,我們共同走進瑪麗亞的音樂世界,體會她無拘無束的快樂天性及偉大的愛國情懷。

(二)簡介影片

根據音樂劇改編而成的電影《音樂之聲》取材於1938年法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的故事,薩爾茨堡地方有個馮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個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師的妻子瑪麗亞,在德國併吞奧地利之後,組成了家庭合唱團,到處演唱奧地利民歌和愛國歌曲。影片以善良美麗的瑪麗婭,奧地利美麗迷人的秀麗風光,及一羣活潑可愛的孩子打動了全世界觀衆的心,本片獲得了1965年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三)、瞭解劇情

思考:課文可分爲幾個場景?每個場景寫什麼?

明確:全文共有兩個場景:

第一場景:(開頭至“急速地跑下山來”)在薩爾茨堡的野外,瑪麗亞忘情于山上的風光,縱情歌唱。

第二場景:(“古老的修道院”至結尾)在修道院內,寫衆嬤嬤對瑪麗亞的議論。

(四)、劇情表演

第一個場景表演:

由一個女學生表演主角“瑪麗亞在薩爾茨堡的野外,瑪麗亞忘情于山上的風光,縱情歌唱”的情景。(歌詞可以讀)(播放背景音樂《音樂之聲》主題曲)

第二個場景表演:

由八名女同學分別表演瑪麗亞、修道院院長、貝爾塔、瑪格麗塔、貝爾尼斯、卡塔林、阿格塔、索菲亞在修道院內的情形。(歌詞可以讀)(放背景音樂《鈴兒響叮噹》《哆來咪》)

學生點評表演。

(五)人物形象分析

我們認識一個活潑自由、熱愛生活、音樂、心地善良美好、有豐富情感的少女,那麼,院長及衆嬤嬤眼中的瑪麗亞是什麼樣的姑娘呢?

(明確:在衆嬤嬤眼中瑪麗亞天性活潑,熱愛歌唱;不守常規,無拘無束;純真歡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樂,也總是給別人帶來快樂;她十分可愛又讓人頭痛。瑪麗亞自由活潑的性格,是與修道院的環境和要求極不協調的,因此她們認爲她不適合當修女。她們對瑪麗亞非常喜愛而又無所適從。)

(六)問題探究,深入賞析:

1、課文中哪些地方是對女主人公形象的正面描寫,哪些是側面描寫,有什麼藝術效果?

(第一個場景以及第二個場景結尾瑪麗亞回到修道院時的情形,是對瑪麗亞形象的正面描寫;第二個場景中院長與衆嬤嬤的對話和對唱,則是側面描寫。

課文對女主人公的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輔相成,從不同角度塑造了瑪麗亞的人物形象。其中的側面描寫很見藝術功力:它豐富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將正面描寫難以表現或無法表現的豐富內容,簡練而藝術地加以表現;活潑風趣的議論,增添了輕鬆歡快的喜劇氣氛。)

2.課文是怎樣體現音樂故事片的特色的?

(課文作爲電影劇本的節選,其中瑪麗亞的內心獨白式的縱情歌唱,具有濃郁的抒情風格;衆嬤嬤對白式的、帶有誇張的歌唱,則富有喜劇風格。二者都體現了《音樂之聲》的音樂故事片的特色,而後者突出地體現了音樂故事片常有的喜劇色彩。)

3、修道院院長把瑪麗亞比作“皎潔的月光”“天上的雲彩”,你認爲這樣的比喻恰當嗎?爲什麼?

(恰當。院長唱詞的意思是說拿瑪利亞毫無辦法,這正如人們無法抓住“天上的雲彩”和“皎潔的月光”。修道院院長把瑪麗亞比做這兩件事物,生動而形象地表現了瑪利亞自由活潑的性格和衆嬤嬤對瑪麗亞的由衷喜愛而又無所適從。)

4、《音樂之聲》的成功之處:畫面美------形象美-----音樂美——

畫面美-----景物秀麗明快

形象美——活潑快樂天使瑪麗亞

音樂美——音樂悠揚動聽

(七)音樂欣賞:

《鈴兒響叮噹》、《 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哆來咪》

(八)小結:

結束語:享有“音樂之鄉”之稱德薩爾茨堡是音樂大師其特的故鄉,濃郁的音樂氛圍使這一片優美的自然風景更具靈氣。影片體現出來的真善美是獻給人類靈魂的聲響禮物,這種美我們將繼續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