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新版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教案多篇

新版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教案多篇

九年級上冊課本語文教學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理解傅雷所說的“堅強”的含義,認識到敢於面對現實、勇於回顧歷史、理智地對待成功並繼續奮鬥,纔是真正的“堅強”。

2、理解父子之愛、朋友之誼、知己之情的交融。

3、能夠領悟突破挫折和成功、以平和心態面對現實和過去、以積極心態迎接未來的人生境地。

4、體會信中講述道理和抒發感情的兩種方式。

【教學重點、難點】

1、讀懂兩封家書,體會到其中不同的期望和情感。

2、能夠準確而深刻地理解“堅強”的雙層內涵。

3、認識到個人的成功、事業的勝利和國家的榮譽之間的關係。

【教學媒體】

磁帶、錄音機。

【其他】

學生預習課文,閱讀《傅雷家書》。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整體感知兩封信的情感。

2、研讀第一封信。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

1、播放李春波的《一封家書》,學生談感受。

2、在以前,通訊工具並不像現在這麼發達,書信則是溝通兩地相思情感的使者。的翻譯家傅雷,在他的長子傅聰留學海外時,就在一封封家書中爲兒子排憂解難,傳達着自己的惦念之情。寫得多了,經過整理,一部《傅雷家書》就誕生了。

今天,我們就來閱讀其中的兩封信,感受父親對孩子的牽掛。創設情境。

二、整體感知

1、檢查“讀一讀,寫一寫”:

庸碌憑弔諛詞扶掖大驚小怪廓然無累重蹈覆轍

涕泗橫流自知之明氣吞鬥牛

2、閱讀課文,說說兩封家書分別寫於什麼時候,有什麼作用?

明確:

第一封信,從“我在第八封信中還對你預告,這種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後還會有的。”可以看出,這封家書應該是寫在兒子精神消沉時。從“你也不必爲此擔心,更不必硬壓在肚裏不告訴我們。心中的苦悶不在家信中發泄,又在哪裏去發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訴苦向誰訴呢?我們不來安慰你,又該誰來安慰你呢?……那麼將來在遇到因回憶而痛苦的時候(那一定免不了會再來的),拿出這封信來重讀幾遍。”可知,傅雷此時寫這封信想鼓勵兒子振作起來,以平和心態去面對人生重點挫折,樂觀地迎接情感的創傷,做一個勇敢的人。

第二封家書,是寫與兒子成功之際。“世界上的最純潔的歡樂,莫過於欣賞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傳達出來的藝術。”“我們因爲你替祖國增光而快樂!更因爲你能借音樂而使多少人歡笑而快樂。”

作用:

第一封信,寫於兒子精神消沉時,勸慰他如何面對感情的創傷,學會泰然處之。

第二封信,寫在兒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鮮花與掌聲簇擁的時候,激勵他保持謙卑、不懼孤獨,勇於攀登藝術的至境。

3、從這兩封信,你認爲傅雷希望兒子成爲一個怎樣的人?

融會貫穿於兩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兒子做一個堅強的人,無論遭受了怎樣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獨,都要保持對藝術的不懈追求,對生活的赤子之心。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三、研讀第一封信

再次閱讀第一封信,思考下列問題:

1、第一封家書的開頭稱呼是什麼?爲什麼要這麼稱呼?

(提示:寫回信時,要考慮到對方的心情、生活狀態等)

明確:

稱呼是“聰,親愛的孩子”,因爲傅聰當時正是精神消沉的時候,這樣溫情的稱呼,會給傅聰帶去父母的愛。

2、在兒子面對挫折和心靈的苦悶時,作爲父親,傅雷是如何勸解的?

(提示:注意課文中運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

明確:

⑴是寬慰兒子,不必爲父母擔心。不必擔心父母會因爲知道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煩惱或不安。

⑵肯定兩點:一是父母永遠都是孩子傾訴苦悶的對象;二是人的一生就是在情緒的起伏中渡過。

最後以過來人的身份,給予傅聰如何面對情緒跌宕的建議。

3、傅雷運用太陽、雨水、五穀、莊稼、古戰場的比喻和克利斯朵夫的故事,他的用意是什麼?

明確:

太陽、雨水、五穀和莊稼的比喻,是說明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過與不及都不好。

憑弔古戰場時,烈火硝煙散盡,只餘斷壁殘垣,金戈鐵馬、血肉廝殺都已被歲月的黃沙掩埋。這時候,即使親歷過戰鬥的人,縱有萬千感慨,也不會再像當初那樣身不由己、欲死欲活。這個比喻,十分真切地表達出所有“過來人”回首“過來事”的心情──蒼涼而平靜,沉鬱而超然。

引用克利斯朵夫的故事,既是和傅聰自己的理想結合,也是爲了鼓勵兒子,凡是成功的人,都要經歷許多挫折,關鍵在於勇於面對,學會解決問題。

4、總結:

要學會保有平和的心態,控制情緒的起伏。然後,要保持冷靜的頭腦,理智地分析,吸取教訓,引以爲戒。

5、選擇學生朗讀第一封信,在讀的過程中,讓學生劃出所受感動最深的句子。可以是講道理的,也可以是表達感情的,關鍵是能夠體現父親對兒子的涓涓教誨。

如:“這次來信所說的痛苦,我都理會得;我很同情,我願意儘量安慰你、鼓勵你。”指導學生掌握賞析的方法。

四、引導學生小結、談感受

學者傅雷在兒子傅聰遠赴歐洲學習音樂後,從父親、朋友、師長的角度出發,用筆記錄下分別的日日夜夜,訴說自己在生活、學習中的體會,寄託對兒子的惦念和牽掛,給兒子留下了動人心絃的文字。今天,我們感受到其中的一封家書中流露出的父愛。請同學們課後先研讀下一封信。

五、佈置作業

摘抄所受感動最深的句子。(可以是講道理的,也可以是表達感情的,關鍵是能夠體現父親對兒子的涓涓教誨。)

最新九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情節的把握;

2、語言、心理、外貌等刻畫人物的方法;

3、瞭解小說的特點並理解文章主題

教學重點難點:

分析人物,評價人物,探討人物與主題的關係。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要點】人物與主題

一、課文中寫了故鄉哪些人,主要寫了誰?

如果說故鄉景色的悲涼可能會受到“我”的心情的影響(怎樣的心情?)或者天氣的影響(怎樣的天氣?),而故鄉的人卻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閨土楊二嫂水生宏兒母親我

二、我們先來看看二十年後的閏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

1、描寫

少年閏土中年閏土

外貌淳樸天真、可親可愛受盡生活折磨、命運悲慘

動作語態聰明勇敢、活潑開朗遲疑麻木、痛苦難言

對“我”的態度情真意切親密無間被封建禮教牢牢束縛

對“生活”的態度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將希望寄託神靈

2、變化原因

社會的: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時間這塊勵石上,活生生地把一個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個木偶人。

階級的:一聲“老爺!”就把自己與兒時的好友隔在了無形的厚障壁的兩邊;帶回家去的香爐、燭臺何嘗不是在增加這厚障壁的高度呢!

結論:閏土是在生活重壓下艱難地掙扎着的中國勞苦民衆的代表。

三、楊二嫂:

外貌:西施圓規”

職業與性格:美貌招生意無業潑悍、放肆、尖刻、自私

結論:楊二嫂是一個被社會扭曲了的變形人,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表現在自己被侮辱、被損害的同時,又在侮辱和損害着別人。

四、“我”的形象及其意義

(1)敘述者線索人物——--小說真實便於抒情

(2)我的思想感情怎麼樣——悲哀憤怒別離希望

(3)怎樣對待閏土——悲哀中同情遺憾中關注

結論:追求新生活,心懷希望的知識分子形象。“我”:曾使自己魂牽夢縈的故鄉,一下子就顯露出了它的醜陋;爲使它美麗,只有在本來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條新路來。

五、“我”母親:

慈祥、寬容、厚道地對待所有的人,對待這個世界;世界卻沒有給她以公平:變賣家產,告別家園,跟兒子去外地謀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六、水生宏兒:

20年前的閏土和“我”,20年後,或許不會再成爲今天的閏土我;對他來說,與生俱來的苦難其實也是一種改變命運的財富!

結論:

從“飛”出家門的那一刻起,他就開始“飛”向這個既陌生又新鮮的世界≤≥了。——也便有了路。”——希望

板書:

悲(對比)變——農村破敗人際隔膜

教後反思:

欣賞小說,要學會分析人物,因爲人物是小說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分析人物時,不妨寫一寫人物小傳,這是一個從整體感知到局部分解,再從局部分解到整體理解的過程,也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有了這個過程,纔有助於進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小說中的人物纔會成爲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閱讀小說纔有可能成爲個性化的閱讀。

語文版九年級下教案 篇三

1.知識和能力:誦讀、涵泳詩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鑑賞作品的美點和意境。

2.過程和方法:

教學過程主要包括以下三個環節:

首先,朗誦詩詞,感受語言美。

其次,品析詩詞,體味情感美。

再次,拓展延伸,理解意境美。

組織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引導學生圍繞重難點開展合作探究,教師進行學法指導。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品讀古詩詞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培植學生熱愛中國古典文學的情感。

四、教學重難點:

1.重點:強化朗讀指導訓練,引導學生品味詞的語言美和情感美。

2.難點:點撥學生掌握吟誦、品析詩詞的技巧和方法。

五、課時安排:1課時

六、教學準備:

1.教學媒體資源選擇:

(1)硬件:計算機、無線網、電子白板、iPad

(2)軟件:SMART Notebook 10,iTools 4

2.製作微課《古詩詞朗誦技巧指導》。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歌曲導入

播放《月滿西樓》的歌曲,展示歌詞,導入作者——李清照。

這樣多愁善感、登峯造極的萬古愁心,恐怕非“婉約詞宗”李清照莫屬。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位曠世才女,拾起從她衣袖中飄落的這枚花瓣,咀嚼她千古流芳的英華雅句,聆聽她跌宕坎坷的人生傳奇。

【信息技術運用】播放音樂,營造氛圍,導入新課。

(二)朗誦詩詞,感受語言美

1.聽讀錄音,感受氛圍。

2.男女生賽讀,師生共評。

3.學習微課,學法指導。

4.學生齊讀,配樂朗誦。

【信息技術運用】從教學大師下載課程資源,播放音、視頻。

(三)品析詩詞,體味情感美

1.詞中哪一句最直接、烈地抒發了這種“愁”情?

預設:“載不動許多愁。”

2.除此之外,詞中還有哪些地方也體現了作者的愁思?

組織學生分組,合作探究。

預設1: “欲語淚先流”(表情傳愁)

①這句話重音應該落在哪個字上?——“淚”。

②詞人還未開口,爲何就淚流滿面?—— “物是人非事事休”。

③動畫展示“李清照的傳奇人生”,啓發學生結合作者生活經歷和寫作背景理解“物是人非事事休”。

【信息技術運用】展示動畫,知人論世,理解情感。

預設2:“日晚倦梳頭”(行爲表愁)

①這句話的重音應落在哪個字上?——“倦”。

②“倦”是什麼意思?(1.疲乏 2.對某種活動失去興趣)

這裏哪種更適合呢?

③對古代女子來說,梳頭是生活中極其重要的一個動作。《望江南》中,女主人公也是“梳洗罷”才“獨倚望江樓”,而作者日頭已高卻“倦”梳頭,從中你能體會到作者什麼心情?

所謂“女爲悅己者容”,而如今丈夫已經不在了,她縱然梳妝打扮,又給誰人看呢?

由此可見,倦不是身體的疲乏,而是心靈的倦怠,是因爲晚年孤苦無依生活的愁苦。

預設3:“風住塵香花已盡”(觸景生愁)

①這句話的重音應落在哪個字上?——“盡”。

①能描述一下“風住塵香花已盡”這個景象嗎?

②對比賞析清照早年寫就的一首《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兩首詞中共同寫到的意象是什麼?(風、花)

作者前後看“花”的情感是一樣的嗎?(《如夢令》傷春,《武陵春》傷己。)

【信息技術運用】電子白板展示圖片,對比賞析。

預設4:“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一波三折只爲愁)

①找出能體現詞人心理變化過程的詞語(“聞說---也擬---只恐”)

②愁是一種情緒,看不見摸不着,怎麼能用船去載?而且船都載不動,說明了什麼?

體會一波三折的情感變化,理解愁的“重量”和化虛爲實的手法。

(四)拓展延伸,衆口說愁

回憶、積累古詩詞中,古人寫愁的句子有哪些?

預設: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謝眺樓做官別校書叔雲》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唐]李白《秋浦歌》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李煜《相見歡》

門外若無南北路,人間應免別離愁。——[唐]杜牧《贈別》

人到愁來無處會,不關情處總傷心。——[宋]黃庭堅《和陳君儀讀太真外傳》

可見,古人寫“愁”擅長用誇張、比喻等手法,化無形爲有形。請學生運用誇張或比喻的手法,別出心裁描寫一下自己的“愁”。

【信息技術運用】運用同屏軟件,展示學生即時書寫成果。

(五)課堂小結,寄語鼓勵

今天通過學習《武陵春》,感受了李清照內心無盡的愁苦,領略了古典詩詞優美的意境,也學習了朗誦、知人論世、對比閱讀等賞析詩詞的方法。

如果同學們想要更多瞭解李清照,這裏爲大家提供了一些資源,打開手機微信掃描二維碼,就可以學習更多知識了。

中國古代詩詞很多都是配樂歌唱的,一起欣賞別人譜曲歌唱的《武陵春》。

最新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教案 篇四

《范進中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讀課文,把握文章主要內容,認識小說所反映的社會生活。

2.過程與方法:感知藝術形象,學習運用描寫人物的手法;品味小說語言,領會諷刺藝術的魅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

【重點難點】

教學重、難點:瞭解范進這一形象的典型性,瞭解作品刻畫人物的藝術手法及其作用;品味小說的語言,領略古代小說的諷刺藝術的魅力。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在我國封建社會,要改變個人命運,大多數人只有憑藉參加科舉考試,憑“四書五經”才能敲開仕途的大門。可惜有人中舉了,卻瘋了,他就是范進。今天,我們就借吳敬梓的眼睛,通過范進及其身邊人來感受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二、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給課文分段並歸納段意。

答案示例:全文分成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l~2段):寫范進進學回家到中舉前的情況。

第二部分(3~11段):寫范進中舉後情景。

2.課文是怎樣描寫范進的喜極發瘋的過程?

答案示例:范進喜極發瘋的過程可分作四層。

第一層寫昏厥:用“看”“念”“拍”“笑”寫范進喜極的動作,用“往後一交跌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寫范進昏厥的動作神態。語言描寫中“噫’寫出驚喜過望的心情,說“好了”是因幾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實現,富貴榮華滾滾而來。

第二層寫瘋跑:用“爬將起來”“拍着手大笑”“飛跑”這些動作描寫,寫足了范進的瘋勁,用重複的語言,寫狂喜的心情。

第三層寫跌倒:用富有諷刺性的外貌描寫,寫范進一腳端在塘裏的醜態,“頭髮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極其強烈的諷刺意味。

第四層寫瘋走集上:“拍着笑着”的動作描寫,寫盡范進的瘋態。

三、研讀分析

1.課文寫范進的喜極而瘋說明了什麼?

答案示例:在封建社會,讀書人一旦中舉,那就平步青雲。范進末中舉前窮愁潦倒,受盡屈辱。中舉後,即能吐盡幾十年的苦水悶氣,從此將身價百倍,富貴榮華。因此,這是范進夢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極而瘋。文章着重刻畫范進癲狂的醜態,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

2.范進是本文着力刻畫的中心人物,試分析范進的人物形象。

答案示例:范進是一個熱衷功名的下層知識分子,大半生窮困潦倒,到54歲才考進秀才。他中舉之前,鄰里沒有周濟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視,岳父可以任意辱罵他。范進中了舉,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夢寐以求的功名富貴一旦出現,政治、經濟、社會地位一旦改變就使他驚喜得發了瘋。那可憎可笑的瘋癲形象被描繪得淋漓盡致:范進的喜瘋病被胡屠戶一罵一打治好後,他回憶瘋中的情景,別的都“昏昏沉沉”記不得,唯獨“記得是中的第七名”。

3.范進中舉前後,周圍人對他的態度發生了什麼變化?課文用什麼手法寫出這些變化?

答案示例:小說運用對比手法,運用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通過寫周圍人在范進中舉前後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范進未中舉前,家裏斷糧有沒有鄉鄰來接濟。中舉後鄉鄰有拿雞蛋來的,有拿白酒來的,也有背了鬥米來的,也有捉兩隻雞來的,范進瘋了都是衆鄰居來幫忙。表現了衆鄉鄰對權勢者或敬畏或滔媚,對不幸者冷酷無情,體現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

4.文中多處引人發笑,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效果?用了什麼藝術手法?

答案示例:諷刺。本文的特色在於它的諷刺藝術。本文主要用了對比、誇張和細節描寫直接寫實三種諷刺的表現形式。

(1)對比:范進中舉前後在貧富、哀樂、榮辱等方面的巨大變化,在人物關係上是“冷”和“熱”的鮮明對比,以及范進本人從唯唯諾諾到圓滑世故的變化;

(2)誇張:范進喜極而瘋,胡屠戶一巴掌居然能治瘋;

(3)細節描寫直接寫實:白描式的細節描寫,如“屠戶見女婿衣裳後襟滾皺了許多,一路低着頭替他扯了幾十回”“把銀子攥在手裏緊緊的,把拳頭舒過來”。前後對比的細節描寫,如范進中舉前,胡屠戶離開范進家時“屠戶橫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進中舉後,胡屠戶離開范進家“說了一會,千恩萬謝,低着頭,笑迷迷地去了。”誇張性的細節描寫,如屠戶打了一巴掌後,手掌彎不過來;對范進的細節描寫,賣雞時和發瘋時的表現,讓我們認識到封建科舉制度下文人的迂腐、病態和畸形的心理。

四、課堂小結

本文着力刻畫了范進這個熱衷科舉的下層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描述了窮秀才范進中舉前後的生活經歷,深刻揭露並辛辣地諷刺了封建科舉制度,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及其對讀書人的腐蝕和毒害。

本篇課文的核心在於揭露了科舉制度的弊端,福建教師招考認爲在教學過程中要着重對范進中舉前後的變化進行對比。